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通用多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通用多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一

最近,若問什麼最火?非神舟十二號昇天莫屬。

同時,三位飛天的宇航員也成了全民偶像,時時刻刻提醒着我們:什麼才是民族英雄。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他們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名字,也是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

這次飛天,相關部門採取“新老搭配”的方式,以便能及時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

而三位航天員中,年齡最大的當屬57歲的聶海勝,已經是三探蒼穹,擁有極其豐富的飛天經驗。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聶海勝的成長背景,和他生活中的趣事。

一、聶海勝的童年

聶海勝出生於1964年,老家在湖北棗陽。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口觀念”,所以父母連着生了8個孩子,聶海勝排行老六。

家裏條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張嘴等着吃飯,所以聶海勝經常能體會到餓肚子的滋味。

而且,聶海勝經常穿姐姐們的花衣裳,還惹得不少同學嘲笑他。

不過,即使餓着肚子,也沒耽誤他調皮搗蛋。小時候的聶海勝可是遠近聞名的捉魚摸蝦小能手,有時一次能摸上來十多斤。

當然,他是逃課出去的,這些“戰利品”當然不敢帶回家。於是,他就帶到同學家,跟同學一起分享。

魚蝦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鹽,在那個年代可是絕頂的美味了。

面對生活的窘迫,聶海勝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學習非常好。以至於在國中時,還獲得了一個“數學王”的稱號。

當時,考試滿分是100分,老師説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聶海勝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個人。

二、學霸聶海勝

1980年,聶海勝的父親不幸離世,整個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母親身上。

年紀輕輕的聶海勝非常懂事,幫母親攬下了許多農活,像放牛、割麥子等等。

也因此,聶海勝耽誤了不少學業。這麼一個好苗子,每天在地裏忙農活,可急壞了老師們。

老師們商量後,決定免除他的學雜費,減輕他家裏的負擔,聶海勝這才能安心讀書。

會考時,聶海勝考上了棗陽一中,整個地區最好的高中。

進了這所頂尖高中,聶海勝終於感受到了壓力,曾經在班級里名列前茅的他,現在只能排在中游。

為此,聶海勝學習更加認真。下晚自習後,別的同學都回了寢室,只有他在教室裏點着煤油燈,繼續讀書。

老師知道後,勸他回寢室,他就在寢室的被子裏打着手電筒繼續讀書。

雖然沒有“頭懸樑,錐刺股”那樣刻苦,但是效果也非常顯著,聶海勝的成績很快就攀升到班級的前列。

由於學業繁忙,聶海勝不能像小時候一樣貪玩了。所以,他唯一的愛好就是運動。

那時,學校裏流行一個遊戲——刀蹴,也就是現在的“鬥雞”。剛開始聶海勝還屢嘗敗績,等到鍛鍊了幾個月之後,班級裏已經沒人是他的對手了。

聶海勝平時非常樂於助人,每次學校檢查衞生,同學們打掃完,他都要幫其他同學再看一遍,偶爾有些遺漏的角落,聶海勝都會幫忙清理。

有一次,同班同學肖居成得了重感冒,聶海勝為了照顧他,每天幫他打飯、洗碗,連續做了一週。

正是因為這種品格,聶海勝在高中時人緣非常好,交到了不少朋友。

聶海勝曾跟好友金邦才吐露心聲:“我以後想當兵,最好是飛行員。”他説:“小時候飛機飛過,小夥伴都喜歡看,而我是看得最久的那個。”

那時,學校附近有一根十來米長的鋼管,只有一隻腳那麼寬。聶海勝每次都能走完,而且一次比一次快。

事實證明,他的平衡能力非常強,再加上常年鍛鍊養成的身體素質,絕對是當飛行員的料。

三、飛行員時期

沒過多久,聶海勝的機會就來了。

1983年,空軍部隊到棗陽一中招募飛行員,聶海勝輕鬆達標,成功考入長春飛行學院。

當時的條件不如現在,各種器械非常粗糙。手腳磨起泡,甚至滲出血水都是常有的事。

好在聶海勝憑藉頑強的意志,堅持了下來。最後,聶海勝終於成為了一名殲擊機的飛行員,還是同行中第一個單飛的人。

在部隊訓練期間,聶海勝每隔幾年會回家探望一次。其中有一次,還鬧出了不小的笑話。

當時,聶海勝像往常一樣,回家幫母親幹農活。心血來潮之下,借了鄰居一輛手扶拖拉機。

結果,從沒開過拖拉機的他,剛一上手,差點給開翻了。

鄉親們看到後不由得起鬨:“會開飛機,不會開這個?”

聶海勝則是尷尬地撓撓頭,説:“這玩意兒確實不好弄。”

1989年6月3日,聶海勝駕駛殲擊機升到4000多米的高空時,發動機突然出現故障。

聶海勝憑藉強大的心理素質,一邊向指揮部報告狀況,一邊在腦海裏想解決辦法。

然而,各種辦法都試了個遍,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飛機還在下墜。

由於速度過快,聶海勝的雙眼甚至出現了黑視現象。

在最後一刻,深知局面無法挽回,聶海勝才按下了彈射開關。等到他看清時,發現飛機已經墜毀了。

為了表彰聶海勝在這次飛行中,努力挽救殲擊機的精神,部隊給他頒發了三等功。

此後,聶海勝駕駛各種型號的殲擊機,累計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

四、英雄背後的功臣

1991年,聶海勝正在南昌工作,27歲的年紀已經老大不小了,卻還沒有個對象。

聶海勝有一套自己的擇偶標準:首先兩人必須得合得來,而且最好是在南昌本地,這樣兩人有更多的機會相互瞭解。

有意思的是,當時他因病住院,看到醫院裏的女護士很多,於是就請護士長幫他挑一個。

護士長思來想去,決定把聶捷琳介紹給他,兩人就這麼認識了。

聶海勝樸實厚道,聶捷琳心靈手巧、大大方方。第一次見面,兩人就對彼此很滿意。

沒過幾次,聶海勝就見到了女方的父母,二老對他也非常看好。於是,兩人順理成章地結了婚,聶海勝成了“江西女婿”。

兩人婚後一直非常恩愛,吵架都很少有。然而,有一次兩人卻鬧得險些離婚。

1996年,兩人結婚第5年時。我國準備進行航天員遴選,聶海勝作為國家特級飛行員,自然對這個機會非常渴望。

可是,等他回到家對妻子一説,聶捷琳的態度卻非常堅決:不同意。

聶海勝也很無奈,一邊是結髮的妻子,另一邊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實在讓人為難。

於是,聶海勝想了一個辦法:先斬後奏,等通過了選拔,再徵求妻子的原諒。

可是等選拔人員登門的時候,聶捷琳直接把他們“掃地出門”,就是不同意丈夫做航天員。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聶捷琳甚至拿離婚來威脅聶海勝。

婚當然是不能離的,可是聶海勝也不想放棄自己的夢想。後來,經過聶海勝多次軟磨硬泡,聶捷琳才終於同意了丈夫的請求。

五、航天員時期

1998年1月,聶海勝跟楊利偉等一共14人,成為了我國首批航天員。

從那以後,聶海勝跟妻子就開始了“兩地分居生活”。

作為宇航員,光是基礎課程,就要學習58門。還要經常在失重的環境中訓練,為將來進入太空做準備。

雖然,家屬樓跟基地之間只有500米的距離,但是聶海勝忙得很久都不着家。

近在咫尺的家屬樓尚且如此,更不用説棗陽老家了。

20__年,聶海勝的母親突發腦溢血,聶海勝才千里迢迢趕回老家。

看着牀頭虛弱的母親,面對生命危險都毫不畏懼的硬漢,終於留下了眼淚。

好在經過救治,母親的性命保住了,在母親身邊陪伴了三天之後,聶海勝又回到基地,投入到訓練中。

20__年,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出征太空,鄉親們都聚集在老家的空地上,跟聶海勝的母親共同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

20__年6月11日,聶海勝再次執行任務,乘坐神州十號升空。老家的鄉親們拉起橫幅,寫道:海勝在天攬四海盛景,舉國歡慶賀神州騰飛。

時至今日,聶海勝已經是57歲的老將了。這次神州十二號任務,已經是他第三次進入太空。

臨行前,聶海勝還染黑了白髮,告訴人們:我還年輕,我還能為國爭光。

不光是聶海勝,已經56歲的楊利偉,雖然多年沒有接受航天任務,卻仍然在保持訓練訓練,時刻等待祖國的召喚。

儘管我國第一代航天員已經上了年紀,但是我們還有第二代,第三代,甚至之後的無數代航天員前仆後繼。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像聶海勝一樣,為祖國無私奉獻的老一輩愛國人士還有很多,希望他們的事蹟能夠一直傳唱下去。

“航天精神”也會像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一樣,一代代傳承下去,鼓舞着一代代中華人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二

舉世矚目的“神舟六號”發射在即。繼聶海勝和翟志剛之後,劉伯明作為“神舟六號”的梯隊航天員成為“上天”的又一熱門。近日記者瞭解到,劉伯明也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家住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距離翟志剛齊齊哈爾龍江縣郊區何家樓的家,只有180多公里。今天記者造訪了他的家鄉,去傾聽一個航天員成長的故事。

他有一個愛動腦筋的童年

10月11日晚,記者經過20多公里的土路的顛簸,才來到了劉伯明父親劉志生的家——一棟典型的東北農村的矮平房。劉志生的家非常的簡陋,家裏人都在等待這劉伯明最後能否“上天”的消息,電視機始終停留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時刻關注着“神六”的最新情況。説起劉伯明,劉志生説其實劉伯明和其他小孩沒有兩樣,也比較調皮、淘氣。如果説到不同便是劉伯明雖然淘氣,但卻很少和同齡的小孩玩在一起。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劉志生還説,劉伯明小時侯愛動腦筋。那時他在家裏的最大特點是愛拆東西,他經常把家裏的收音機拆了再裝上,有時甚至他自己能琢磨安裝個小風扇什麼的。

為給家裏省錢放棄考大學的機會報考飛行員,不想卻改變了他的一生

據劉伯明高中時的班主任、現在他的母校依安一中的校長張福林介紹,當時劉伯明在他們班級一直學習很好,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的前三名。以他的學習成績,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學;但是他為給家裏省學費,高中畢業後他就報名要當飛行員。據他的父親劉志生説,由於兒子的身體一直很好,他在參軍體檢時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他的學習也很好,所以他順利考上了飛行員。

劉伯明先是在長春飛行學院學習,之後到牡丹江初教機場學習實驗,然後他又在錦州飛行大隊學習。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1991年,他開始獨立單飛,並獨立駕駛殲八飛機。這期間,他在1995年度,因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正是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很出色,在1998年,他與翟志剛等人一起被選為航天員,開始了他的穿刺蒼穹之夢。

校長相中當了女婿

劉伯明的妻子與他是依安的同鄉,目前也在航天領域工作,現在是一名祕書。説起這段姻緣,還挺有意思。

當年,由於劉伯明以出色的成績考上飛行員,當時一中的校長,也就是他後來的岳母就十分喜歡他,尤其是欣賞他人聰明、誠懇、有上進心,就有意將女兒張瑤嫁給他;後來就找人給從中牽線。結果一介紹,兩人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兩人經過幾年的相戀,最終結婚。

如今兩人的女兒也已經12歲了,十分可愛,在北京上學。據劉志生介紹,每回兒子往家打電話問候父親的時候,小孫女總要與爺爺嘮一段,問爺爺的身體如何,生活咋樣,她好想好想爺爺。每回聽到孫女這樣一説,劉志生説,他感覺真得很激動,也很高興,他説他非常喜歡這個乖孫女。

依安縣領導來家中慰問

在“神舟六號”即將升空的時候,作為“飛天”梯隊成員的的劉伯明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的驕傲。在人們關注“神舟六號”升空的同時,當地政府也十分關注着他的家人的生活情況。

今天下午,依安的縣裏的領導也來到劉伯明的家裏,來慰問他的家人。

依安縣領導帶領着當地的民政部門和武裝部門的同志帶着慰問金和米、面、奶粉等物品來到了劉伯明的家裏,對他們家裏能培養出這樣一個好兒子、一個能對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表示感謝,並共同預祝“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三

在同事們眼裏,劉伯明被稱作“小諸葛”,除了學習好,凡是動腦筋的事他都愛摻和。

無論當飛行員還是航天員,每回智力競賽,劉伯明都不落。曾有一名以出刁鑽問題著稱的教官在連續“考問”劉伯明十多個“犄角旮旯”的問題後,也被劉伯明的對答如流所震驚。

短暫輟學打工後發奮讀書

如今,從依安縣城到東昇村,是平坦、寬闊的瀝青路,10多公里的路程開車10多分鐘就可以到。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條路是條泥土路。

晴天,滿是灰塵。雨天,滿是泥濘。冬天,滿是厚厚的冰雪。

當時就讀於依安縣第一中學的高中生劉伯明,每天就是自己一人騎着自行車,風雪無阻的通過這條路往返於家和學校。

1983年,劉伯明考到依安一中讀高中時,家裏要同時負擔5個孩子讀書,以種地為生的父母深感吃力。

劉伯明知道家裏困難,決定不像其他同學那樣住校,而是騎着一輛老舊的自行車走讀。

在大哥劉伯真的印象中,二弟劉伯明上高中時每天早上5點左右起牀,吃上母親做的早飯,然後6點左右從家騎車出發,7點左右到學校上課。到了晚上下課,再騎行一個多小時回家。

就這條泥土路,劉伯明來回騎行了3年,一天往返就是20多公里。

劉伯明當年上依安縣第一中學高三時的班主任張福林曾經介紹,在他的印象裏,劉伯明一年四季好像沒有穿過新衣服,每天中午帶的飯也只是玉米麪大餅子,外加一些鹹菜。

由於那時劉伯明家裏困難,全班除了劉伯明以外,別的同學都住校,惟獨劉伯明每天騎一輛破舊自行車早晚往返於農村的家裏與學校之間。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讀高中時的劉伯明曾經短暫輟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劉伯明的親三舅向極目新聞記者證實,外甥劉伯明在高中時曾短暫輟學,到附近的一家磚廠推板車。

“我到現在都記得,二弟伯明在讀高中一年級時,曾經輟學一個多月到附近一家磚廠推板車拉磚,後來覺得還是讀書好,就又回到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劉伯真説,從那以後二弟劉伯明讀書更用功了。

那一段艱苦的求學生涯,讓劉伯明在收穫好成績的同時,也鍛煉出一個強健的體格、堅韌的毅力,令他受益至今。

20__年,劉伯明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高中辛苦的跑讀生活,磨鍊出了他競爭的性格,特別要求上進,特別膽大、敢於奉獻。

依安縣第一中學,如今還有一個名字為依安縣伯明高級中學,就是用劉伯明的名字命名,在當地家喻户曉。

當地居民張女士表示,雖然她只是在電視上見過劉伯明這個老鄉,但是對於劉伯明的故事耳熟能詳,所以也一直教育自己在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的兒子像學長劉伯明學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四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今天,素有“中國桃之鄉”美譽的“神舟”六號航天員聶海勝的家鄉湖北省棗陽市一片歡騰,鄉親們無不為家鄉驕子聶海勝駕馭“神舟”六號邀遊天空而備感驕傲與自豪。

在聶海勝的家——湖北省棗陽市楊當鎮街北頭一幢由當地政府興建的二層小樓門前,剛剛貼上“飛船騰空壯中華國威,海勝飛天為楊當增彩”的大紅對聯格外引人注目。聶家房前屋後彩燈高懸,彩旗飄飄,鮮花簇擁。

的聶海勝的母親張金秀老人身邊,一邊和老人敍着家常,一邊收看電視。現年74歲高齡的張金秀老人,去年10月因腦溢血突發,生病住院。得知聶海勝的母親生病住院的消息,襄樊市、棗陽市各級領導都非常關心,經常前去探望慰問,併成立醫療救助小組,精心護理治療。前天,是傳統的九九重陽節,襄樊市市委書記田承忠還為聶海勝的家人送去了一萬元的慰問金。棗陽市也為他家購置了傢俱,送去了電視等物品。

張金秀老人今天穿着聶海勝和妻子寄回的紅色棉夾衫,面色紅潤,眼睛爍爍有神,雖然不能説話,但老人卻不時地抬起手臂,指着牆上掛着的“全家福”照片,開心地笑着。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説:“母親今天心情特別好,早上還多吃了半碗麪糊。”

8時30分,聶海勝的親朋、鄉鄰、同學和襄樊市、棗陽市的領導來到聶海勝的家中,在不同觀看地點,與3000多名羣眾一起收聽收看現場直播。

8時58分,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伏在老人的耳邊,興奮地説:“哥哥馬上就要遨遊太空了。”老人高興地點了點頭。

上午9時,“神舟”六號準時發射。看到“神舟”六號飛入太空,張金秀老人不時用手擦着眼角的淚水。9時39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陳炳德宣佈:“‘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語音落地,頓時,這個鄂西北小鎮,掌聲雷動,鑼鼓喧天,鞭炮聲響徹雲霄。人們

揮舞着手中的五星紅旗,盡情地跳着笑着……

襄樊市市委副書記靳永龍、襄樊市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李長義宣讀了襄樊市市委、市政府、襄樊軍分區發來的賀電。當聶海勝的弟弟聶新勝代表全家從襄樊市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馬黎手中接過“航天英雄之家”的牌匾時,激動地説:“真想告訴哥哥,家裏一切都好,請他安心工作,我們等着他凱旋歸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五

1989年8月,小個子的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父母在家務農,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在泥巴地裏亂跑。不過,在蘇炳添的家族裏,可是有不少出色的運動員。表哥蔡健發比蘇炳添大9歲,是中山古鎮的百米賽跑冠軍,也是蘇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標。那時候的蘇炳添還是跟着表哥屁股後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處追逐打鬧的。

玩耍打鬧,直到上了國中,蘇炳添因為陰差陽錯的選擇,才真正開始練起短跑來。那是在八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蘇炳添被老師要求留下來補課。那時候的每天放學後,老師都會把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

不想“留堂補課”,蘇炳添想方設法加入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蘇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啟蒙教練楊永強成為解救蘇炳添的“恩人”。楊永強老師透露,當時在上體育課,發現蘇炳添爆發力、彈跳力特別好,就有心收下這個孩子,“個頭不高的蘇炳添跳起來竟然可以摸到籃板,我就留意了下,後來經過觀察,發現他彈跳力和爆發力都特別好,所以才把他吸收進了學校的田徑訓練隊。剛開始,我還想讓他練跳高呢。”

其實啊,八年級時候的蘇炳添已經展現出小小的短跑天賦,在他們村裏的比賽裏,身高只有1米5多的蘇炳添已經可以超過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剛剛進入田徑隊,還沒有經過什麼系統訓練,蘇炳添在泥巴地裏跑都跑得非常快。參加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展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最好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可以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可以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應。而且,由於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幫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人物素材摘抄 篇六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研製中,顧誦芬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説,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對於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貼於後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對症下藥,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後機身流場。

這對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説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因為姐夫黃志千就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試飛員鹿鳴東得知實情,感動地對顧誦芬説:“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説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們就不要考慮我,怎麼飛我都幹。”顧誦芬決心已下,瞞着愛人,登上了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

為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情況,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説是一種冒險。憑着他們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他和鹿鳴東也就此成為了無比親密的戰友。

顧誦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鳴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製任務,結束了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1985年,殲8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