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名家散文精品多篇

中秋的名家散文精品多篇

中秋節文章 篇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

夜幕降臨,我原本要和家人一起邊吃月餅邊觀賞月圓的。可是今晚的天氣非要和我作對,把天弄得陰陰的,害得我們看不成月圓,只能單調地吃着月餅。

“不如我們搞個家庭活動吧?”我提議,“每人出一個節目,內容形式不限,只要與月有關就行。”一家人紛紛贊同。

我首先朗誦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贏得了大家的一陣掌聲。

接着爸爸朗誦了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媽媽也不甘示弱,朗誦了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爺爺奶奶則講起了月餅的傳説。月餅象徵團圓,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温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佈流言,説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裏面藏着紙條,上面寫着:“中秋夜,殺蒙古人,迎義軍!”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今年的中秋節,雖無明月相伴,但我真的感到好高興,好幸福,因為我們全家人度過了一個別樣的中秋。

中秋節文章 篇二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中秋節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祈望我的親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起期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或許,這就是我中秋情結的真諦

中秋節文章 篇三

“姐姐,要供月亮了!”弟弟銀鈴般的聲音響在耳畔。我抬頭望着宛如銀盤的圓月,低頭咬了一口圓圓的月餅,邊吃邊看着有説有笑的一家人,心裏充滿了歡喜。可一想到八月十四晚上的事,心中難免又平添了一抹愁緒……

學校規定,八月十四下午第二節課後,我們就可以回家和家人一起共度中秋。鈴聲一響,我便飛奔出教室,騎着單車飛速回到了上學時住的老房子,一進門就看見了媽媽、二姨、姨姐很多親人都來看望姥姥,那場面好不熱鬧!我和大家一一打過招呼後走進了房間。剛放下書包,電話就響了起來。我接起電話一聽,原來是舅舅打來的,於是我把電話遞給了表姐。姥姥見我接電話,忙走過來急切地問:“你舅舅打來的電話?”姥姥眼裏充滿了我肯定回答的期望,可我卻總覺得這眼底還有一絲猶豫。“恩,是的”我點點頭説。姥姥聽後看了看錶姐手中的話筒,遲疑了一下之後低下頭走了出去。姥姥不是期盼了好久想讓舅舅給打電話嗎?滿屋子的親人圍着姥姥對她噓寒問暖,姥姥不應該高興嗎?明天就是來來念叨已久的中秋節了,姥姥為什麼會顯出猶豫呢?

“媽,讓奶奶去咱家過十五吧!”表姐略帶央求地説。之後有一段時間表姐對着電話沉默不言,可臉色卻逐漸變得有些氣惱,直接對着話筒生氣地説:“算了,現在和您説也白説,回去再説吧!”聽了表姐的話,我好像明白了姥姥那有些奇怪的表情和動作了。姥姥其實很想接舅舅的電話,並告訴舅舅她也很希望能和兒子、孫子一起過中秋,可又怕這麼一説,舅媽會不樂意,從而給舅舅難堪。於是就猶豫不定,不知道該怎麼辦。看着姥姥陪着家人在客廳有説有笑聊着天,可眼睛卻時不時看向門口,我心裏很不是滋味,我覺得姥姥太孤獨了。

過了一會兒,舅舅和表弟一塊兒來了,姥姥一看見孫子,臉上洋溢的滿是笑容。表弟看着眼前這麼多人,迫不及待地説:“奶奶,去我家過十五吧!”姥姥聽後,臉上閃過一瞬的猶豫,説:“奶奶看吧!”姥姥説完,轉身走進了我的房間,臉上寫滿了糾結與掙扎,坐在牀邊,嘴裏小聲地念叨着:“該去呢?還是不該去?不去兒子最多就是個擔心、掛念,我也最多是見不了孫子,可要是去了,兒子得一邊工作一邊做和事佬,多累呢!哎,我看還是別去了,孫子今天不是已見了嗎?”姥姥嘟囔着把目光移向窗外。客廳的親人們看到夜色將近,都準備回家了,舅舅也要回了,於是走了進來,對着姥姥問道:“媽,咱們回城一塊兒過十五吧!”姥姥看了舅舅一眼,把自己剛剛艱難做出的決定告訴了舅舅:“媽不去了,你媳婦看見我了不高興,我就在這離得她遠遠的,這樣就不會給你添麻煩了!”聽了姥姥的話,舅舅什麼也沒説,略顯頹萎地走了出去。

姥姥真的太無私了,總是為別人着想,可為什麼舅媽就不喜歡甚至很討厭姥姥呢?我實在搞不明白。姥姥也好像放下一個包袱似得輕鬆了不少,只是臉上略顯悲傷。可姥姥仍然面帶笑容地送走了我們,站在窗口一直面帶笑容地看着我們。等媽媽把車再次開到窗口前時,我看到姥姥露着笑容的臉上添了兩道冰冷的淚痕……

“姐姐,想……什麼呢?”妹妹走過來用她稚嫩且不怎麼連貫的聲音喚醒了沉思中的我。我抱起妹妹,抬頭再次望了望空中那藏在烏雲下的大銀盤,心想:不知道地上還有多少像姥姥這樣不能和家人團圓,只能用兩行清淚來面對圓月的老人。真希望此刻,大地上所有的親人都能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團團圓圓,共度中秋佳節。想罷,回頭一看,妹妹已在我懷中睡着了……

中秋節文章 篇四

在我的記憶中,家鄉的中秋節總是被稱為“八月十五”。曾祖母是這樣叫的,祖母也是這樣叫的,到後來,就連生活在城裏的父親、母親也是這樣叫的。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八月十五”就比“中秋節”親切的多。雖然,它們指的是同一天,同一個節日,可我總是覺得“中秋節”是屬於所有人的,而“八月十五”是真真屬於我們自己的。

過去的莊稼人不會説什麼是中秋節,也不會問“八月十五”為什麼要放假,倒不是他們不懂傳承中國的傳統節日,而是,在農村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表達有他們自己的方式。

所以,我們小時候根本不會聽到有人説放中秋節假或是國慶節假,老師説放假也只是説放“農忙假”。是的,在過去的農村,農人一年四季有着幹不完的活,尤其是到秋季,地裏的玉米熟了,樹上的蘋果紅了,田裏的小麥該播種了。

農活是繁重的,可“八月十五”必須是得過的,白天自然是忙碌的,可到了晚上等大家都吃過了飯,這時,就真的到了人們閒暇的時間。男人們都披上外衣拿起茶杯去門外的槐樹底下下棋,女人們收拾完廚房就急着叫自己的孩子回家給他們分配任務,而這也是孩子們樂意做的。

我們家種的蘋果最多,奶奶分配給我的任務自然是去給村裏沒有種蘋果的人挨家挨户的送蘋果,奶奶挑着又大又紅的蘋果放入一個籮筐中,還不時地給我吩咐:“你三爺爺家就你三爺爺和三奶奶,蘋果也不大能吃得動,就把這幾個給他們吧,你二叔家孩子多,你看着到你大伯家讓你大伯給他們自己留一些,剩下的全給你二叔家吧。”我貌似專注地聽着奶奶的安排,可兩隻眼睛卻直勾勾的盯着的蘋果看,口水早是嚥了又咽。奶奶覺察出了我的饞樣,在屁股上拍了我一下:“快去,要不人家都睡了。”

我快速的完成了奶奶安排的任務,同時也“換來”了不少新的水果:三爺爺家的紫葡萄,大伯家黃軟梨,二叔家的大青棗。裝滿蘋果的筐子,繞着村子轉了一圈回來後還是一筐子,嘿!這種事情也許只屬於那個年代了。

滿筐子去,滿筐子來,肯定是要挨奶奶説的,可我早已管不了那麼多了,像猴似的跳出了門,去找爺爺,正好,下棋的人都散了,我急忙奔到爺爺面前:“爺爺,爺爺,快,獻月亮了。”爺爺剛從棋中回過神來,被我一喊,猛地抱起我來用他那硬渣渣的鬍子扎我的臉蛋:“好,回家獻月亮嘍,獻完月亮吃月餅。”

家鄉的傳統,只有先敬過月亮的那些個水果才是允許被我們吃的,而爺爺所説的月餅,也就是現在最普通不過的點心。

中秋的名家散文 篇五

中秋,爺爺的名字,一輪明月高懸,圍坐農家院子中間小方桌,爺爺粗壯手指將狀如圓盤的芝麻月餅,小心翼翼掰成七小塊,分發到每個人手中。奶奶抿一小口,額頭皺紋舒展開來。爸爸媽媽咀嚼着,細細回味會心微笑。我和妹妹弟弟三人迫不及待,三下五除二,我們分得的份額就吞進了肚子裏。爺爺看着我們兄妹仨饞貓樣,笑得合不攏嘴,將自己掌心捂熱的那份月餅又分成三份。爺爺抬頭望月,皎潔月光照得爺爺滿臉紅潤慈祥。

這樣全家團聚賞月的温馨情景,在我十歲之前年年中秋重演。十歲那年,奶奶在炎炎七月永遠離開了我們。從此爺爺對奶奶的思念深藏心底,仍一如既往地與爸爸媽媽一起辛勤耕作,為我們兄妹仨操碎了心。

爺爺生於民國八年(1919年)農曆八月初九,與中秋節相差還不到一星期,曾祖父就給爺爺取名中秋。"中”剛好是爺爺在張氏族譜中的輩份名,爺爺名字真是含義深。

躬耕於天地間,風裏來雨裏去,厚厚老繭爬滿雙手,與老牛為伴犁田,大山一樣胸襟,處處為他人着想。空閒時,喜歡吧嗒幾口旱煙,吞雲駕霧,簡直神仙也不換。幾十年如一日,爺爺主持公道,勵厲風行,歷歷在目。

俗話説:寧可拆座廟,不能毀樁婚。婚姻是人生大事,天賜良緣,成人之美,功德無量。爺爺堂弟小女兒自由戀愛,男歡女愛,雙方訂了親,選好了結婚的黃道吉日。偏偏就在準備大辦喜宴的前一天,男方帶着數十人來要求退婚,想要回彩禮。爺爺那時腿腳不太方便(集體幹活時摔傷大腿落下的殘疾),仍拄着枴杖去扭轉局勢。面對兇巴巴一大羣人,爺爺臉不改色,心不跳。先問明瞭原由,事情是這樣的:新郎長得帥,家境殷實的遠方親戚千金看上了他,父母於是逼他退婚。迫於家族勢力,新郎也無可奈何,只得就範。爺爺説話了:我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包辦婚姻的毒害,我看到和體會的比你們誰都多都深,你們家後生與我們家姑娘兩廂情願,難得啊!不要只盯着眼前,婚姻幸福,才有好的將來。今天如果你們硬來,我們張氏家族比你們大得多,只要我一聲咳嗽,百來號人馬上就到。爺爺軟硬兼施,男方帶頭的人囂張氣焰熄滅了,連忙陪着笑臉賠不是。

後來,這對小夫妻生的三個子女,個個都很出息。他們經常對孩子們説:多虧當初六爹(爺爺在族人中排行第六)及時幫忙,不然就沒有你們。三個孩子很孝順聽話,逢年過節都會買些爺爺喜歡吃的東西,上我家問寒問暖孝敬爺爺,每當這時,爺爺非常開心,唸叨“福報,福報”。

農人們家長裏短,婆媳之間,妯娌之間關係最難處。二嬸和四嬸,自我記事時,就見她們對不上眼,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喊爹罵娘,甚至互相撕扯,大打出手。爺爺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一個晴朗的中午,太陽照得正歡。爺爺讓她們兩家,各擺一桌酒席,名為“取和宴”。爺爺叫二嬸和四嬸站在太陽底下,對她們説:你們都是有兒有女的人,菩薩心腸讓狗吃了,總是鬥狠,讓外人看笑話。從今兒開始,你們互相敬一杯酒,以前再大的仇,當着“日眼”(我們鄉下人對太陽的叫法)丟掉吧。喝了酒,你們就是好姐妹,以後有人誰敢再犯,我就執行家法,趕其出家門。二嬸和四嬸各自喝了滿滿一杯酒,擁抱着笑開了。自那以後,二嬸和四嬸一見面就熱情打招呼。鄰里和睦了,爺爺耳根也清淨了。

十幾年後,爺爺去世。二嬸和四嬸,大聲哭喊,一一細數爺爺對她們的好。料理爺爺後事,她們跑前跑後,十分賣力。

爺爺常掛在嘴邊一句話:別人吃了,路邊香;自己吃了,嘴邊香。爺爺與青山一體,彈指六年多。爺爺生在金秋,中秋佳節月兒圓,天涯遊子共此時。爺爺的名字,與秋天一起永遠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