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之放鞭炮【精品多篇】

春節習俗之放鞭炮【精品多篇】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 篇一

過年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嗶嗶叭叭的鞭炮聲除舊迎新,驅趕年獸。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那麼,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過年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着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着:"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裏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説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着假鬍子,身上揹着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着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小編在此提醒大家,過年放鞭炮時應該去空曠的場地,小孩應由大人陪同一起。

春節放鞭炮的吉祥寓意 篇二

一、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傳説裏是為了趕走一種叫年的怪獸,後來逐漸發展成人們慶賀新年,營造喜慶氣氛的一種方式。

放鞭炮的歷史由來很久,在古籍中有這樣的解釋:“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説是七年級放爆竹是為了驅趕惡鬼,但這是迷信的説法。

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移,可以看到古人在深山露宿時會點燃篝火,保暖也能驅趕野獸。但有些野獸不怕火,卻怕聲音,所以人們會把竹子放在火裏燒,讓竹子爆裂的聲音嚇走怪獸。

這種舉動會給人帶來安全,也是爆竹的來源。後來時間流轉,被驅趕的野獸就在傳説裏變成了叫“年”的怪獸,燃放爆竹似乎更有了神聖感。

到了唐朝有個叫李田的人發明了硝石爆竹,後來民間又發明了火藥,做成了“爆仗”,到宋代人們用紙筒和麻,將火藥串編在一起,這就成了鞭炮。

現在人們雖然都不再相信有惡鬼“年”這些的存在,但過年放鞭炮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這樣做更多的是慶祝節日,營造熱鬧喜慶的氛圍。除了過年,婚嫁、升學、開業這些喜慶的事也會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二、過年放鞭炮的由來

相信大家都聽説過關於年獸的故事傳説。相傳古時候過年為了驅趕年獸人們會亮起燈火,燃燒爆竹用爆竹炸裂的聲音將年獸嚇走,從此來保證一年的平安。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説也不是空穴來風。根據古籍的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可見,在古時候的正月七年級,人們會在雞鳴天亮的時候在庭前燃放爆竹,而爆竹最初的作用就是用來驅邪禳災的。

古時候的鞭炮其實就是源於火燒竹筒之後發出的聲響,古時候人們在山裏就用燃燒樹枝和竹筒這樣簡單的方式驅逐野獸。後來有了火藥,將火藥裝進竹筒裏更獲得更大的威力,所以鞭炮也叫最爆竹、炮仗等。在後來有了紙質的爆仗就和現在的鞭炮差不多了。

到了現在,我們已經不相信有年獸或者是山精鬼魅,但是我們還是沿襲了春節放炮仗的傳統。

三、放鞭炮注意事項

放鞭炮雖然是傳統的過年習俗,但是每年都有因為放鞭炮而受傷或者導致火災的現象發生。因此,人們應該嚴格遵守地方法則,在允許放鞭炮的地方才放,不允許放鞭炮的地方堅決不放。同時還要注意以下的注意事項。

1、孩子必須在父母的看護下放鞭炮。父母應該注意,年齡太小的孩子不宜放鞭炮,而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也應該在長輩的監護下放,防止發生意外。有的孩子害怕鞭炮等聲音,家長在放鞭炮時,還應該將孩子抱離聲音源,防止鞭炮爆炸聲嚇到孩子。

2、遠離易爆物品。放鞭炮時應該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一旦發生危險後果將不堪設想。

3、人羣遠離。燃放鞭炮時,人應該儘量遠離,不可因為好奇而湊近。鞭炮聲過響的話,還應該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4、放置穩當後再燃放。在燃放鞭炮時,應該將鞭炮高高掛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時要注意周圍是否有人,有人的話千萬不能放。在放鞭炮時,千萬不能用手拿着放,否則鞭炮在極短的時間內容易燃爆,後果不堪設想。鞭炮通常用香條點燃,很少用打火機、火柴點燃,使用明火應特別注意。

5、過一會再走近。鞭炮點燃之後可能會存在暫時沒有爆炸的鞭炮,要過一會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過15分鐘之後再走近檢查情況。

6、選購正規的廠商生產的鞭炮。在購買產品時要選擇經檢驗合格的正規工廠生產的花炮產品。在放鞭炮時,要嚴格按照説明書上的燃放規則進行。由於放鞭炮會給空氣帶來嚴重的污染,包括空氣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人們的聽力,影響睡眠,造成疲倦,讓人感覺易怒、急躁等。因此,人們應該少放或不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 篇三

圍繞着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着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放鞭炮 “是璀燦的珠寶溢光流彩,是閃光的花瓣落英繽紛,真想不到呀,小小的紙筒裏,有着那麼美的靈魂??火一般的熱烈,花一樣的迷人,它把迅息的一生,獻給了新春……” 這是一首詠炮花的詩。

每當除夕之夜,不管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僻靜的山村,無論是霓虹燈閃耀的鬧市還是小巷深處,“嘣嘣叭叭”“嗶嗶(口剝)(口剝)”的爆竹聲,此起彼落,競相歡叫。那五彩繽紛的火花,給深沉的夜暮劃出一道道彩虹,給人們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放爆竹慶賀春節,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人焚竹發聲,名曰“爆竹”。《通俗編俳優》説:“古時爆竹,皆為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於驚憚和驅逐惡鬼。《荊楚歲時記》中記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魈惡鬼。”《神異經》雲:“西方山中有人焉,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嗶嗶有聲,而山魈驚憚。 後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這當然是迷信的説法。

今天,我們放爆竹雖有除舊迎新、取個吉祥兆頭之意,但已沒有什麼迷信的色彩了。 相傳,到了初唐年間,一些地方天災連年,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內裝上硝,導以爆炸,以硝煙驅散山嵐瘴氣,減退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最早的雛形。後來,由於火藥的發明,人們用紙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並用麻莖把炮竹編成串,稱為“編炮”,因聲音清脆如鞭響,也叫“鞭炮”。宋代,已有除夕出售鞭炮於開封府街頭的記載(《東京夢華錄》)。在全國各地也有了專門生產爆竹的作坊。最初的紙卷爆竹,響一下就完了,後來發展為各種花炮。

爆竹,它是中國特產,在外國是沒有的。從古至今,由於人們不斷加工、改進,爆竹的品種、樣式越來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單一的火紅色。除了傳統的百子鞭炮、單響、雙響的花炮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花炮,並取了一個個文雅、富於詩意的名稱。如:“金菊吐豔”、“飛雪迎春” 、“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還有百頭、千頭、萬頭,甚至長達十萬頭的巨型鞭炮,真是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篇四

古時迷信是為了嚇鬼,現在是為了增添喜慶的氣氛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裏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裏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製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鞭炮”。

明清兩代,爆竹更為流行,花色品種也不斷增加。除了大年七年級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興放炮,到子夜零時達到高潮,爆竹聲震耳欲聾,響徹天宇。過年,無論貧窮富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舊佈新。

民俗專家表示,近年來,作為春節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很多地方陸續改變了春節城市禁止放炮的規定,給廣大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春節的機會。城市春節因為有了鞭炮而熱鬧非凡。當除夕午夜零時新年鐘聲敲響時,舉國進入沸騰狀態,煙花飛舞,鞭炮齊鳴,一向矜持的中國人融入狂歡的世界。國人在滿天燦爛的煙花與滿地紅紅的紙屑中,度過一個紅火的中國年。

春節放鞭炮的吉祥寓意 篇五

春節放鞭炮的吉祥寓意

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驅趕年獸。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春節期間,各街巷通衢裏,大户人家懸燈結彩。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體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

春節放煙花爆竹能夠增強節日氛圍,調動人們積極的情緒,放完鞭炮滿地的紅色代表喜慶、幸福、吉祥。紅色能使人適度的精神緊張,保持精神集中,為迎接新的一年的一切做好準備。燃放煙花爆竹時聲勢能給人以暢快淋漓的感官享受,現代人工作學習壓力過大,可通過燃放煙花爆竹得到一定的釋放,緩解平日的壓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保護了本民族的獨特風俗,增添了世界文化大花園的活力。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唐初,有人將硝石裝入竹筒中燃放,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唐代稱爆竹為“爆竿”。來鵠《早春詩》中有“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圍繞着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着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紅紅活活過春節,熱熱鬧鬧團圓飯,圍繞着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民俗習慣,偏的不説,就拿放鞭炮、舞獅子、耍龍燈等等的一切風俗,隨着科學文化的進步也都不同程度的賦予了新的內容。

中國人有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習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聲中除舊歲。除夕夜裏人們用爆竹聲辭舊歲迎新春,大年七年級人們一開門便燃放爆竹,叫做“開門爆竹”。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鞭炮,它是中國特產,在外國是沒有的。從古至今,由於人們不斷加工、改進,爆竹的品種、樣式越來越多,色彩也跳出了單一的火紅色。除了傳統的百子鞭炮、單響、雙響的花炮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花炮,並取了一個個文雅、富於詩意的名稱。如:“金菊吐豔”、“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還有百頭、千頭、萬頭,甚至長達十萬頭的巨型鞭炮,真是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古時沒有火藥和紙張製成的鞭炮,人們用火燒竹子,竹子發出的噼噼啪啪的爆裂聲可以嚇跑鬼祟,古人以此避不詳取吉利,現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慶娛樂的活動。而且無論是逢年過節,還是婚慶嫁娶、重大典禮,以至建房、開張,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表示喜慶。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説,人們在正月七年級起牀,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春節放鞭炮的傳説

傳説,很多很多年前,森林裏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曆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着。“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祕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於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鞭炮為什麼都是紅色的?

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户户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裏,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因為紅色喜慶,所以鞭炮也做成紅色的。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近年來,作為春節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很多地方陸續改變了春節城市禁止放炮的規定,給廣大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慶祝春節的機會。城市春節因為有了鞭炮而熱鬧非凡。當除夕午夜零時新年鐘聲敲響時,舉國進入沸騰狀態,煙花飛舞,鞭炮齊鳴,一向矜持的中國人融入狂歡的世界。國人在滿天燦爛的煙花與滿地紅紅的紙屑中,度過一個紅火的中國年。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 篇六

除夕之夜,無論城市與鄉村,華街與陋巷,處處是爆竹的聲音,此起彼落,競相歡唱。放爆竹始於漢代,那時是用燒烤竹節,發出巨響,本意是驅鬼。據《神異經》和《荊楚歲時記》載:放爆竹是“ 闢山臊惡鬼”。山臊惡鬼住在西方大山中,人撞上它就會生大病。但它最怕爆竹聲,所以新年來臨就放爆竹,既能驅鬼,又增添送舊迎新的喜慶氣氛。到了唐代,有個叫李田的人,發明在小竹筒內裝硝爆炸。到了宋代,爆竹改用火藥,用紙製作。南宋施宿嘉編寫的《會稽志》載:“ 除夕爆竹相聞,亦或硫磺製作爆藥,聲尤震驚,謂之爆仗。”可見,南宋時的爆竹已和今天的鞭炮相近了。

為了祝福明天,驅除瘟神疫鬼,新年之際燃放爆竹,已成為人們代代送舊迎新的一樁盛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爆竹是:“能使妖魔膽盡摧,身為束帛氣為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們燃放鞭炮,已無驅魔逐鬼之意,全是為了歡慶節日,振奮精神,增添歡樂氣氛。爆竹也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多種多樣,有單響、雙響、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稱也越來越富有詩意,如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節降臨之零點時,中華大地與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齊放鞭炮,百花齊放,萬炮轟鳴,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歡樂慶團圓,成了華夏民族一道獨特的風景。

春節放鞭炮的習俗 篇七

中國春節放鞭炮這一習俗延續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最初放鞭炮主要是用於驅魔除邪,而現在更多的是吉祥、喜慶的意思。

放鞭炮的由來

放鞭炮古時候叫放爆竹。相傳,在中國古代一個地方有種叫“年”的兇猛怪獸,每到除夕的時候就吞食牲畜傷及人命,為了躲避“年”的禍害,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天殺豬宰羊敬供“年”。後來人們無意中發現這怪獸害怕火光和爆炸聲,為了嚇退這種猛獸,人們在家門口燃燒竹節,由於竹腔內的空氣受熱膨脹,使得竹腔爆裂,從而發出巨響,藉此驅趕年獸。後來隨着火藥的發明,火藥爆竹取代了過去的竹節爆竹,慢慢演變成今天鞭炮。從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這風俗也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習俗。

春節習俗之放鞭炮 篇八

放鞭炮的由來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

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裏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裏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製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鞭炮”。

明清兩代,爆竹更為流行,花色品種也不斷增加。除了大年七年級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興放炮,到子夜零時達到高潮,爆竹聲震耳欲聾,響徹天宇。過年,無論貧窮富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舊佈新。

民間的一種説法: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爆竹的品種相當豐富,最為普遍的是“單響”、“雙響”和“鞭”三大類。大個的單響爆竹也叫“麻雷子”,雙響也叫“二踢腳”。雙響爆竹的紙筒內分兩層安放火藥,下層火藥的作用是將爆竹送上天空,上層火藥凌空爆響。在雙響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多響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説:“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飛天十響。”飛天十響今已演變為“閃光雷”——一長紙筒,內裝若干藥彈,點燃後依次射出藥彈,凌空爆炸,並伴有銀白閃光,故名閃光雷。因其火力強硬,易傷人。故自1987年春節始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閃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鋼鞭——用牛皮紙密裹火藥,爆響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鋼鐵。鋼鞭一響為一頭,“霸王鞭”可多至萬頭。在一掛鞭中定點加入特殊爆竹則稱“節鞭”,通常是十響夾帶一個麻雷子。燃放時即可出現響聲節奏。南方城鎮流行用彩紙裹藥的“花鞭”,燃放時被火藥崩碎的彩紙紛紛飄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紅色紙裹藥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黃色紙則稱“落英繽紛”,用金黃色則名“灑金鞭”。

春節放鞭炮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為什麼要放鞭炮?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對當時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記載:“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紅樓夢》中也有描繪:“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緻。各色故事俱全,夾着各色的花炮。説話之間。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許多'滿天星'、'九龍入雲'、'平地一聲雷'、'飛天十響'之類的零星小炮仗。”從這也可以看到舊時新春燃放煙花的盛況。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説,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着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着:“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裏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説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着假鬍子,身上揹着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着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裏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 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着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説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説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衝一衝不祥的氣氛。新年裏,大人最怕小孩子説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説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各地還有不少以物象徵吉利的種種習俗,如《西湖遊覽志》記述:杭州一帶置“熱慄炭於中堂,謂之旺相;貼青龍於左壁,謂之行春;插芝麻梗於檐頭,謂之節節高;籤柏枝於柿餅,以大橘承之,謂之萬事大吉。”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裏,以取 “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着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期間,各街巷通衢裏,大户人家懸燈結彩。街頭巷尾,鄉里材社,到處百藝雜陳,各獻高技,熱鬧非凡鄉間多延請戲班劇團演戲,還開展聽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種的娛樂嬉戲,也有舞獅子,耍龍燈等種種文體活動。人們歡天喜地,共慶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