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優質(新版多篇)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優質(新版多篇)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優質 篇一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小生正處於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閲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為了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印發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廣泛深入開展,促使這項現代教育活動朝着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印發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堅持育人為本,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2、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和實效性。為此,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根據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同感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助人與自肋相結合。

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的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學知識的傳授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也不能看成是各學科的綜合和思品課的重複。它與學校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聯繫,但不能取代德育工作。要保證心理健康與學校德育工作相輔相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與主要內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2、心理健康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知識,瞭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常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有計劃地開展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情境設計、角色扮演、遊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識,以增強學生的自我心理修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2、個別諮詢與輔導。開設心理諮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進行團體或個別輔導,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將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幫助學生掃除成長中的障礙和煩惱。

3、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給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有的放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變被動為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幫助家庭更全面地瞭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

4、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結合,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風,結合新課改,努力構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班級活動與班主任工作均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5、積極開通學校和家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貌岸然。通過家長學校或社區活動,引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瞭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調動家庭和社會的各種力量,創建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實施

1、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

學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規劃、組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定期研究並解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問題,定期開展檢查和督促,從人員、資金及時間上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有效的進行。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將有計劃地逐步建立一支以班主任為骨幹的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師隊伍,學校將為教師學習、培訓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供必要的條件,定期開展知識講座、理論研討、案例分析、外出學習等培訓活動,及總結、互相交流,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增強意識、主動參與,學校將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評價體系和獎勵機制。

4、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各科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學校心理教育的主渠道貌岸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過程中,學校將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的各科教育和日常管理中,成為全體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的常態教育活動,要求各學科開展學法指導,促進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使學生樂學、會學。要求教師充分地、有意識地運用教材豐富的從文精神內容,去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5、確定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根據各年段教育工作實際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按循序漸進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低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教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國小中、高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嚐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的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羣、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參與活動的能力。

6、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動和課題研究。

為了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學校將要求教師從我校學生實際出發,以我校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需要為課題,開避孕藥教育科研和課題研究,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為了及時總結、提高和交流,要求教師每學的寫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個案分析,每位班主任每學年至少開展二次心理健康教育為內容的主題班會課,學校每學期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出一集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彙編。

國小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記錄 篇二

國小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記錄

XXX,男,13歲,國小六年級學生。該生學習成績差,性情怪異,很難與同學相處。

1、衞生習慣差,手臉總是有污穢;

2、人際關係惡劣,總是欺負周圍的同學,總以強者形象出現,無緣無故的,就打同學一巴掌或踢同學一腳,要不就咬人。

3、組織紀律差,上課時有話就説,沒有留心聽課、認真思考、舉手回答的習慣。

原因分析:

1、該生從小跟爺爺在老家生活,很少見到父母,對父母缺少依戀。,爺爺對他言聽計從,千方百計滿足他,漸漸形成橫蠻任性的性格。(小時候環境生活的影響)

2、後來父親怕他吃虧,叫他回擊欺負他的人,漸漸地,他由一個受他人欺負的人轉為一個欺負他人的人,由一個弱者變成一個大“天王”,令老師極其頭疼。(父親錯誤的引導方式)

由於該生自小過於寵愛、放縱,家長怕他吃虧,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變得像個“小皇帝”。別人説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卻目中無人,動不動就打人。該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接受別人的意見,他並沒有認識到來學校是來學知識、學文化的,更沒想到來學校是要遵守紀律的。對待這類孩子,一下子的批評教育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解鈴還須繫鈴人,來源於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學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養。

綜合分析與診斷

該兒童目前要解決的主要有三方面問題:1.攻擊性行為;2.人際關係;3.學習適應性。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攻擊性行為:

根據兒童的成長經歷,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主要是經驗習得的結果。人的行為都有“趨利避害”的特點,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為,主要是這種行為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利益。本案中的“攻擊性行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轉換,但當他打了小朋友後沒有任何的“懲罰”出現,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為是可行的。“強者打人”與“弱者捱打”的體驗在認知上讓他強化了這種打人的行為,讓他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理性。

因此,觀念中形成了這樣的推理:“弱者”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強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我是強者”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發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強者姿態。

當行為不斷反覆後,將會變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人格特徵之一,就現狀及年齡階段,還談不上“攻擊性人格”,只能説有攻擊性傾向,也正因此,及時的干預是可以矯正的,否則隨年齡的增長,行為復現率的提高,會使改變難度增大,演變為人格特徵。

2、人際交往問題:

該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與他的攻擊性行為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負”,但卻引起了同學的“注意”,這些行為也就形成了他在別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動不得、説不得、脾氣大、愛打人、即使有些行為是暗示“我想跟你們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認同和接受的。

3、學習適應性:

現該生學習沒有多大的進步,這是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表現。這除了影響行為與人際協調外,還有對學習態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響。

目前,該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如何調整好情緒,給予學習相應的注意力,提高上課效率,並且這也是促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在行為上給予積極的建議與指導,兩者結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1、詢問基本情況。

2、向家長反映該生的在校表現,表明想教育好其兒子的心意。

3、向父母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與孩子交談,探尋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願;

5着重讓孩子表達“當時怎麼想,想怎麼做,感覺如何”,目的一在於讓孩子宣泄;二在於讓父母學習與演練與孩子的溝通;三可以順勢引導家長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讓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歡迎的學生,讓他明白如何與同學相處,做個受同學歡迎的人。

7、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繼續自我監督與控制。

8、制定行為目標,加強自我管理能力;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優質 篇三

根據世界心理衞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並結合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國小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鬆;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國小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繫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國小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羣格格不入。

(6)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國小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優質 篇四

20xx年6月10日上午,我有幸在榮成市崖頭國小聆聽了兩節心理健康教育觀摩課。課堂中,教師豐富的肢體語言,靈活的教學方法,活躍的課堂氛圍,步步深入的情感薰陶,無不深深吸引着我。

心理健康教育,顧名思義,重在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透過觀摩今天的兩節課堂教學活動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

首先是席老師的“戴高帽”——《學會讚美》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學會讚美》一課是針對五年級學生,針對他們不會讚美別人或不喜歡讚美別人、肯定別人這一現象設計的,選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個教學設計層次清楚,銜接、過渡自然,環環相扣。席老師及時地引導,恰當、幽默的點評是整節課的亮點。比如學生讚美席老師的衣服漂亮時,席老師説:“你的眼光和我們校長的眼光一樣好。”因為席老師所穿的衣服是學校統一定製的,學生聽了席老師的話,臉上笑開了花,緩和了緊張情緒,更有利於後面活動的開展。席老師還給同學出了很多實用的好主意,無説教之詞,學生很容易接受。

席老師以傳遞悄悄話的形式導入,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席老師不是本校的老師,上課前與這些學生不熟悉),以一則“戴高帽”的笑話引入本課主題,通過給席老師、現場聽課的老師、同學“戴高帽”,由近及遠地引導學生説出讚美別人的角度及讚美的益處(既給他人帶來自信,又培養了自己發現美的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友誼)。通過分析案例,使學生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並以欣賞的眼光與其交往,學會真誠地讚美他人。最後,讓每個學生通過寫的方式讚美自己的同學,並將所寫的內容送給所讚美的同學,由動到靜,給了每個學生參與的機會。整個課堂真實,不造作,不誇張。如果在詢問上台接受讚美學生的心情如何這一環節能延伸一下就更好了(剛上台時學生説緊張,老師問學生為何緊張;在學生聽完同學的讚美後,心情平靜,老師如果問一下學生,什麼力量使他平靜就更貼近主題)。

其次是畢軍曉老師的《誰最重要》,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她先以所髮卡片的顏色分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根據二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首先設計了欣賞故事《五指的爭論》(老師運用了豐富的肢體語言),以故事情景為引子,讓孩子們聽完故事談感受,使孩子們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並通過用一根手指拿籃球的實踐活動使孩子們認識到在團隊中每個人都很重要。畢軍曉老師還設計了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每個遊戲都能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悟到團隊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們提高團隊意識,如《傳球》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請舉手》使學生認識到在團隊合作中要顧全大局,有時要犧牲個人利益;《吃棗》使學生認識到在生活中與他人配合的需要。整節課老師在設計時注重活動性原則,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得到真實的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結束語很精彩,可以看出上課老師的用心良苦,而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十分的有效。但此課個別遊戲規則剛開始交待得不是很清楚,影響效果,也浪費了一定的時間,如果改進一下,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兩節風格不一的心理健康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代的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學校家庭的重視,作為教師,應該要做學生心理健康的導師。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啊!不懂做人的道理,學知識又有何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旨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必須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學生的活動為主體,以靈活多變的形式、豐富實際的內容去吸引學生,提高學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使學生在玩中有所收穫、在玩中得到歷練、在玩中促進成長。讓我們的孩子不僅擁有健康的身體,更加擁有一顆健康、愉快的心靈。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優質 篇五

主要講了三個主題: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説:“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説:“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説:“別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沒有。”大樹説:“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説:“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説:“你可以把我的樹幹砍了做獨木舟。”他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孩子長出了一根根白髮,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吧?”孩子説:“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是我的心願,一生的心願。”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着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優質 篇六

今天,我準時的坐在沙發上收看于丹老師的講座。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説:“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

大樹説:“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説:“別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沒有。”大樹説:“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説:“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説:“你可以把我的樹幹砍了做獨木舟。”他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孩子長出了一根根白髮,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吧?”孩子説:“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是我的心願,一生的心願。”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着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國小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篇七

國小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況

莫XX,女,國小二年級,班級中等生,性格耿直,脾氣倔強,有些以自我為中心。雖説是一個女孩子,可她的個性卻一點不像女孩子,頑皮、好動,喜歡接老師的話,而且總在當面或背地給同學或老師起綽號。她不像有些同學基礎紮實,但也不像一些同學對學習不感興趣。她想學卻不勤奮,有目標但缺乏毅力。

二、分析思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國小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對他們進行細緻地瞭解和具體地分析,抓住他們的優勢和長處,就可以此為突破口,實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從莫XX的情況看,性格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天生的,或是由於家庭、社會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改變的。以自我為中心,是一種狹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現,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現象,而不是個例。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樹立正確的理想,價值取向發生偏差。不守紀,單純地從她身上看,有兩種情況:不是完全的無理取鬧,可能是在認真聽課的前提下發生的;起綽號也説明他樂於觀察、思考,能較為準確地抓住人的特徵,是個聰明的學生。對待學生不能簡單、武斷地下“好與壞”的結論,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現代青年學生不加分析判斷而追求的另類呢。從莫XX的情況分析,她的所作所為只是愛出風頭、賣弄小聰明,迫切想表現自我的一種方式。

三、幫助方法

在幫助學生過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對方的優點,在優勢中尋找弱勢,在缺點中尋找閃光點,以激勵為主,批評教育為輔,從抓住特點、抓好重點、狠抓難點入手,幫助其克服缺點。我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法同時進行:

(一)熱情談心。通過這種方法瞭解她的思想變化情況,多鼓勵,少打擊,多表揚,少批評,多關心,少冷淡。其目的是調整心理、平和心態,使她能正確地認識和看待自己及周圍的人、事。

首先,我找了幾個平時和她接觸比較多,比較好的幾位同學,進一步瞭解她在學校、在同學中間的情況,並鼓勵同學要積極、熱情、誠懇地接近她、幫助她。

其次,與本人談,通過面對面地坐下談,瞭解她的全面情況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告訴她老師對她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師心目中她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談心過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優點,鼓勵她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誠懇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須改掉給同學、老師取綽號的壞毛病,上課專心,塌實學習,給予明確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潛移默化之中實施教育、引導。

再次就是找家長談。瞭解其在家表現及家長對她的要求和期望,告知老師的幫教措施,並希望每隔一段時間,就和家長溝通,有的放矢地通報其在校表現,同時告知在家情況,在老師、家長和同學之間形成一個封閉的幫教鏈。

(二)主動幫助。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自我感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成績的好壞,為此我利用業餘時間為她補課,教給她更好的學習方法,激發她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從而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同時,由於她頭腦靈活,經常耍小聰明,學習中最大的弱點,就是不塌實,情緒波動較大,於是我對她注意觀察,作好預防工作。憑藉她的聰明和努力,相信在學習成績上一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誠懇激勵。學生的成長進步,我認為不在於批評多少,而關鍵在於激勵多少。針對莫XX的特點,一是在她的聰明勁上做文章。我為她制定了相應的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標,鼓勵她趕上去、超過去。二是在她愛表現上想辦法。我較多地給她佈置工作任務,讓她擔任班幹部,為她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並適時地予以表揚,讓她品嚐為集體做貢獻時,得到老師、同學認可、讚許的快樂。

我認為在教育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始終讓學生在心裏記下“我行,我能”等積極的意念,鼓勵自己,這樣才能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同時,要經常使用激勵的語言讚美學生。因為在我看來,讚美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推動力量,對別人的讚美就像荒漠中的甘泉一樣讓人心靈滋潤,受到讚賞的人能激發出一股自信與衝勁而引發出潛力。

通過幾個星期的幫助,莫XX的成績真的有了進步。這是發生在我實習期間的一件事情。實習快結束我們要走了。在一節語文課上,語文老師請大家寫一封信給自己最喜歡的新老師,莫XX寫給了我。她説,“王老師我很喜歡你,如果你能一直留在我們學校做我們的班主任,教我們班就好了。我會記住你的話認真學習的,不給同學取綽號了。你有空一定要來看我們啊!”到我們走的那天下午,莫XX一直送我到校門口,傷心地哭了。經過這件事情我能深深認識到,只要抓住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她們的優點和長處,並通過各種渠道、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麼她就一定會有較大的轉變。

國小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篇八

國小生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劉某是我班一位二年級的女同學,她長着一對會説話的大眼睛,頭髮黃黃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績上游,中等智商,非常靦腆,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聽不清,臉蛋漲得緋紅。下課除了上廁所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老師叫她去和同學玩,她會衝你勉強笑一下,仍坐着不動。平時總是把自己關在房裏,不和同學玩。遇到節假日,連外婆家也不去

開導過程:

1、班主任與該生談話時,問他家庭情況,他會説放假時父母有帶他出去玩,但是與母親談話得知,父母比較少在一起陪伴他。一次,班主任與該生談話,比較隱晦談到他的家庭,問他是否知道父母的情況,他流淚點頭,班主任抱着該生讓他好好哭一場。

2、發掘閃光點。平時有任何表現好的地方會在班級大力表揚,課堂上有時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得到表揚後會堅持一段時間聽課。

3、由於他的作業書寫及其潦草,有一些讀和預習之類非書寫作業不登記,不完成,因此班主任每天發各科作業給家長,讓家長督促。一段時間來作業有進步。家長説近段時間沒有再説要去跳樓之類的話,但是不願意做家長佈置的課外的作業。

4、班主任經常與其談話,教他如何與同學相處,也建議家長週末多帶他出去玩多陪伴,最好是能約上有孩子的家庭一起出行,在玩耍中教會他與同伴相處。

5、在班級,班主任與經常跟他發生矛盾的孩子談話,讓大家包容他。這個學期,與同學發生矛盾的次數減少

針對環境方面的壓力。

一方面,家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父母要潔身自好,為子女營造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要儘量體現人性化,要“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對心理壓力的調節和對策,我們還需強調以下方面:

①科學適時地加強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③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其實,國小生生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但心理壓力問題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我們只有科學地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解決他們學習中的根本問題、內因問題,才能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欲才能有助於青春期學生的正常發展,使其真正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優質 篇九

如果一個學生對自己不能正確估價,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説,自己不“認識”自己。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是很有道理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國小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心理常常使一些同學偏激,喜歡懷疑和爭論,缺乏虛心請教精神,非常自信,行動上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他們中間有的看問題總是抓住一點就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麼好的不得了,要麼壞的一無是處;有的則把教師、家長對他們的教育和忠告視為對其獨立性的一種限制,因此往往聽不進去,並在心裏上產生反感。無數事實證明,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就好比是“盲人騎瞎馬”,很難辦成大事。

民間有“當事者迷”的説法,這不無道理。要使學生不“當事者迷”,能正確認識自己,教師和家長應幫助他們學會實事求是地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和不足之處進行客觀判斷,多聽聽別人對自己的真實的評價,這樣把兩方面的情況結合起來,就能比較準確地認識自己。同時,還應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辯證地認識自己,即自己既不是完美無缺,也不是一無是處。在肯定自己的優點,發揚自己的長處的同時,應努力改掉自己的缺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可能的話,還應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學會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調節。

再一個就是經常嚴格地審視自己,既不自我欺騙,也不放縱自己,對自己的言行要有一定的約束,克服心理上的偏激。

常言説得好: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就是聰明的人。如果我們的國小生都能學會認識自己,勇於創新不斷進取,那麼將來伴隨他們的一定是成功。

做為國小老師,我們應該抓好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他們做正確的引導,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