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管理報告多篇

農機管理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區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區是一個農業大縣(區),也是全國著名的糧食產區和制種基地。全區有18個鄉(鎮),245個行政村,有農業人口346435人,土地面積 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62萬畝,近年來農業主要以玉米制種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42萬畝。至xx年底,全區擁有拖拉機和農用運輸車 34800台,其中拖拉機12727台,農機總動力達54.5萬千瓦,農機總值達4.35億元。去年以來,《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後,隨着農用運輸車移交,農機安全監理面臨新的任務和新的問題,特別是如何加強對拖拉機的管理,是目前擺在廣大農機監理人員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我區監理工作的基本情況

至xx年上半年,全區有註冊登記的拖拉機4883台(大中型161台,小型4722台),聯合收割機3台;拖拉機駕駛員3966人(g658、h3308)其中有497人持g照駕駛農用車。拖拉機入户率(佔擁有量1xx台的)為38.3%,駕駛員持證率為39%,

從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動員拖拉機入户200台,拖拉機檢驗900台,駕駛員審驗1200人,入户率、檢驗率、審驗率、持證率平均為 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機入户108台,拖拉機檢驗500台,換舊牌242台,動員組織駕駛員參加持證培訓83人。檢驗率為10.2%,入户率為49.9%、持證率為39.6%。從xx年至xx年全區共發生農機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傷28人,其中拖拉機重大事故8起 8人;一般事故21起重傷20人。今年上半年沒有發生重大以上的農機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趨勢。

××區每年新購置拖拉機200台左右,拖拉機增長速度為2 %,新車入户率為50%。從我們掌握的情況表明;近三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從購置拖拉機到農三輪,逐步更新換代,發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輪農用運輸車為主,農村運輸基本被農四輪所替代,拖拉機變為耕、耙、播等農田作業的工具。

二、農機安全監理面臨的問題

隨着《道交法》、《行政許可法》、《農機促進法》、《道交法實施條例》以及温總理簽發的412號令、農業部的《兩規定》、《兩規範》的頒佈實施,明確了農機管理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理順了拖拉機管理的關係,農機監理機構的行政執法地位得到了認可。然而,農機監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相當突出,這些問題在張掖市乃至全國普遍存在,在些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機安全生產,影響到農機安全監理機構的生存和農機監理事業的發展。

1、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農業機械特別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自走式農業機械,如果管理不嚴和操作不當將會對周圍人員、財產、環境造成傷害。××區在80-90年代,農機事故年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農民家破人亡,而且引發農户之間、家庭內部的矛盾與糾風,也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機經營户相對都是比較貧困、家庭條件普遍較差,也是農村中的弱勢羣體,無力承擔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經濟負擔。近年來安全問題引起了各級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不斷加強監管力度,農機事故死亡人數逐年減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發農機事故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機常年失修,安全設施殘缺不全,無燈光喇叭、制動不靈、方向盤間隙過大、連結不牢等技術狀態較差,再加上無照開車、違章作業等,農機事故時有發生。因此,農機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農機監理責任重於泰山,任重而道遠。

2、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難度加大。

一是社會進步、城鄉發展、農村綜合經濟能力上升後,農民對經營農業機械有了更高的要求,從六、七十年代的手扶機到小四輪拖拉機再到三輪農用車、四輪農用車,農民不再是以滿足農田作業而購置機械,而是由農機市場為導向,市場引導農民購置適用的農業機械,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農民的意識中,拖拉機不再是一種先進的機器,只是一件農具而已,所以拖拉機的增速為每年200台左右,農用車的增速為每年280台,因此農民對拖拉機入户、檢驗和學習駕照的意識不強。

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種植青一色的制種玉米,農產品運銷沒有作業市場,而且農業運輸被農用車所替代,拖拉機僅僅作為純農田作業的機具,一年的出勤率按農民常言説的“牛-55用的50天”,出勤率低,春種夏收後,“刀槍入庫”,所以拖拉機不上公路,基本活動在田間地頭,監管的難度非常大。

3、拖拉機費負較重,機手違規現象突出。由於拖拉機作業有很強的季節性和時間性,每年上路行駕、作業的時間短,收入低,而且都是自用為主,按現在的負費項目,養路費400元/年,年度檢驗費25元,第三者強制保險費210元,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有的一年的收入不夠交養路費。為逃避交費,加之監管不到位,車主不願登記、掛牌、考證,也不願參加年度檢審驗,“黑車非駕”現象越來越多。

4、農機安全性能逐年下降,安全隱患加大。目前,機型陳舊、使用年限過長、技術性能差、故障多是普遍現象,由於沒有一套具體的適用的報廢措施和適當的補貼政策,農民又捨不得賣“廢鐵”,於是儘管技術狀態差,仍湊合使用,再加上駕駛員安全意識差,重收入、輕安全,重使用、輕保養,帶病運行,後患無窮。

5、農機監理手段落後,服務不到位。拖拉機年度檢驗是一項技術性很強、安全責任很重的一項重要工作,多年來一直延用一看、二蹬、三聽的方式很不嚴肅、很不科學,導致了農機駕駛人員對監理部門產生誤解,認為農機監理的入户掛牌、辦證、檢驗就是為了收幾個錢,只管理不服務,特別是駕駛員培訓中的辦人情證現象,使農機監理工作失去了服務的性質,也失去了農機户的信任,我們的工作也會失去社會的認可。

6、農機管理部門機構臃腫,經費短缺負擔重。xx年一來,農用車的興起和興盛,各級農機管理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對農用車的管理上,而放鬆了自己已原有的基本的管理對象拖拉機。丟了自己的“自留地”,種了別人的“責任田”。在農用車興盛時期,經濟收入年年上漲,農機部門的“聲望”也高了,人員增加、財政統籌、費用削減,但都沒有對農機部門造成任何影響,農機部門全員上陣搞監理,全區農用車入户率達到85%以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去年11月16日農用車移交後,農機監理收費大幅度減少,收費總額由去年的98萬元減少到今年的10萬元,辦公經費非常緊張,每年局系統正常運轉需40萬元,今年缺口在30萬元以上,尤其是近年來陸續分配來的8個復退軍人全靠業務收費支付工資,再加上其他人員的預算外工資、車輛消耗等,經費非常困難。

7、基層農機管理服務體系名存實亡。八十年代國家支持興辦的鄉鎮農機站,經過幾年的城鎮化建設和企業改制、撤拼等,已沒有服務項目和資產了,鄉 (鎮)農機專幹歸鄉(鎮)管理後,基本從事鄉鎮的中心工作,農機工作基本處於失控狀態,鄉、村、社三級管理缺腿。所以目前農機監理工作只靠農機管理部門單兵作戰。

8、農村各種税費的減免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對農機監理收費不願意,不支持,工作難以開展。

三、加強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措施

1、建議健全政策、法規。《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規定農機監理機構承擔對上道路拖拉機審查登記、牌證核發、年度檢驗、操作人員的考證,而拖拉機的道路檢查權、違章處罰權、事故處理權交給了公安交警部門,沒有明確行政許可監督權,造成許可發放與許可行為監督的脱節。

2、爭取早日將農機監理機構明確為國家行政執法機關,人員按國家公務員來管理,並根據事業的需要確定人員編制,人員工資及開展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之內,由財政全額撥款,以穩定農機監理隊伍,保障農機安全生產。

3、加強農機安全宣傳,開創農機監理工作新局面。以有關法律、法規、事故案例、農機方面的惠農政策為內容,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或在農機人員相對集中的鄉鎮村社,作業場所,採取多種措施對農機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教育;在學生集中的鄉村學校,以舉辦農機安全教育講座、播放農機安全知識錄像等方式教育學習提高安全意識;利用各種宣傳材料等方式擴大宣傳範圍,使全社會都瞭解農機安全監理的重要性。

4、強化服務,提高農機監理的總體水平。農機監理的工作特點和社會性質決定了其職業道德,必須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羣眾服務為宗旨。要抓好農機監理隊伍建設,從實施規範管理入手,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務能力。一是要加強制度建設,規範自身執法行為。圍繞依法行政、文明監理、優質服務這一主題,健全和完善《崗位目標責任制》、《服務承諾制》等規章制度,使每個工作環節都有章可循,整個工作程序制度化、規範化;二是文明服務,熱情耐心地解答農民羣眾的諮詢,做到來有迎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三是實行“兩公開、一監督(公開辦事程序、收費標準、接受社會和羣眾監督),密切與廣大農機人員的關係,增進感情而有利於農機監理工作的開展。

5、嚴格執法,糾正違章,確保農機安全運行。大力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強化農機執法力度。要針對農村面大、量廣農機分散和流動作業的特點,經常組織農機執法人員深入農村道路、田間場院進行安全檢查,查糾違章違法行為,消除事故隱患,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的發生。

6、開展農機普查工作。要利用農閒時節,對全區拖拉機的擁有情況、使用年限、拖拉機技術狀態作一次全面的普查清理,全面弄清拖拉機的基本情況,一些不需要納入管理的手扶拖拉機、頻臨報廢的拖拉機要列在登記範圍之外,對大中型拖拉機要全面納入管理,並抓好新購置小型拖拉機的牌證管理,逐步提高入户率、檢驗率。

7、結合“陽光工程”,爭取資金開展對農機人員的技術培訓,降低收費標準,減輕農民負擔,無償為農民羣眾提供駕駛技術、維修技術的培訓,淡化管理、優化服務,不斷提高廣大農機人員的技術素質和職業技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第2篇】農機具銷售管理服務狀況調研報告

按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為全面瞭解和掌握全縣大中型農機具銷售、管理和服務情況,近日,我組織部分常委會組成人員和縣人大代表,採取一看(看兩個農機具銷售單位)、二聽(聽取縣農機總站的工作彙報)、三查(查看大中型農機具補貼台帳)、四座談(在縣農機總站會議室召開座談會)的方式,對全縣農機具銷售、管理和服務情況進行了調查。縣政府主管農業的副縣長杜永新、縣農機總站站長任長山等一同參加了調查。

一、全縣農機具銷售、管理和服務情況

至XX年底,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51.73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7163台,配套農具19975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9651台,配套農具13500台套。水稻插秧機7139台,聯合收穫機1389台。全縣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6%,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主要表現在:

1、農機具銷售步伐明顯加快。XX年,藉助國家的補貼政策,全縣更新大中型拖拉機1930台,水稻插秧機1025台,收穫機106台,繼續保持了良好的銷售勢頭。

2、農機管理工作步入規範化軌道。一是政策落實力度不斷加大。通過多方努力,積極爭取,全年完成補貼任務757萬元,其中省補貼項目資金200萬元,水田整地項目資金319萬元,農機水田合作社項目資金80萬元;市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資金158萬元,購置農機具796台,大中型拖拉機262台,配套農機具407台,水稻收穫機19台,插秧機108台。做到了程序嚴謹,賬目清晰,發放有序。二是安全監理意識明顯增強。全年共發放《黑龍江省農機管理條例》、《黑龍江省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宣傳單7000份,宣傳資料3000份,懸掛宣傳標語20幅,出動宣傳車30台次,電視宣傳3次,做到了有機户家喻户曉。

3、農機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一是培訓工作有新起色。全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5場次,發放培訓資料6000冊,初訓駕駛員1760人,複訓2200人,現場示範200餘次,培訓農機技術人員1000人,農機化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二是機具檢修質量明顯提高。全年共檢修大中型拖拉機1410台,大中型農機具510台,小型農機具3000多台(套),農機具技術狀態完好率達到96%,為保證農機化各項任務指標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三是證、牌辦理日趨規範。全年共辦理機車落户1900台,經考試合格為1760人發放了農機駕駛證,做到了手續健全,檔案齊備,全力營造了農機安全監督管理的良好氛圍。四是技術推廣工作力度不斷加大。重點推廣了六項實用新技術。即,大型機車深鬆整地技術、玉米產業帶機械化精良點播技術、秸稈根茬粉碎還田技術、水稻產業帶機械化插秧技術、水稻產業帶機械化收穫技術、玉米產業帶機械化收穫技術,全縣水稻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了92%,全省領先。

二、問題及建議

近年來,我縣農機工作在縣政府和主管部門的積極努力下,取得長足了發展,農用機械保有量全省領先,機械化程度明顯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政策宣傳力度還不夠到位。從視察情況看,農民在購買農機具上存在認識上的偏差,盲目搶購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小型農機具閒置浪費,大型農機具重點不突出,數量不足。建議縣政府及主管部門應在政策宣傳上加大力度,採取和農民算效益對比帳的辦法,引導農民獨資、合資在購買大型農機具上下功夫,徹底打破小而全,精而少的格局。

二是農機化服務水平還有待於提高。從視察情況看,農機化服務存有斷層,尤其是鄉鎮農機服務中心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農機合作社作用不夠明顯。建議縣政府及主管部門應在提高業務人員技術水平上採取大動作,在整合農機合作社資源上作文章,真正發揮農機合作社在加快農機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

三是農用車駕駛員培訓工作還有待於加強。隨着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用機車越來越多,農用車駕駛員交通安全意識較差,酒後駕車、無證駕駛現象時有發生。建議縣政府及主管部門要採取多種形式,切實加大對農用車駕駛員的培訓力度,強化交通安全知識教育,對不參加駕駛員培訓的堅決不給發證,杜絕人情辦證,真正做到嚴管、嚴處、嚴懲。

【第3篇】區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範文

農機,指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各種機械設備統稱。農機安全保障着農業生產的順利開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區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閲讀!

區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範文

××區是一個農業大縣(區),也是全國著名的糧食產區和制種基地。全區有18個鄉(鎮),245個行政村,有農業人口346435人,土地面積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62萬畝,近年來農業主要以玉米制種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42萬畝。至xx年底,全區擁有拖拉機和農用運輸車34800台,其中拖拉機12727台,農機總動力達54.5萬千瓦,農機總值達4.35億元。去年以來,《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後,隨着農用運輸車移交,農機安全監理面臨新的任務和新的問題,特別是如何加強對拖拉機的管理,是目前擺在廣大農機監理人員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我區監理工作的基本情況

至xx年上半年,全區有註冊登記的拖拉機4883台(大中型161台,小型4722台),聯合收割機3台;拖拉機駕駛員3966人(g658、h3308)其中有497人持g照駕駛農用車。拖拉機入户率(佔擁有量1xx台的)為38.3%,駕駛員持證率為39%,

從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動員拖拉機入户200台,拖拉機檢驗900台,駕駛員審驗1200人,入户率、檢驗率、審驗率、持證率平均為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機入户108台,拖拉機檢驗500台,換舊牌242台,動員組織駕駛員參加持證培訓83人。檢驗率為10.2%,入户率為49.9%、持證率為39.6%。從xx年至xx年全區共發生農機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傷28人,其中拖拉機重大事故8起8人;一般事故21起重傷20人。今年上半年沒有發生重大以上的農機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趨勢。

××區每年新購置拖拉機200台左右,拖拉機增長速度為2 %,新車入户率為50%。從我們掌握的情況表明;近三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從購置拖拉機到農三輪,逐步更新換代,發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輪農用運輸車為主,農村運輸基本被農四輪所替代,拖拉機變為耕、耙、播等農田作業的工具。

二、農機安全監理面臨的問題

隨着《道交法》、《行政許可法》、《農機促進法》、《道交法實施條例》以及温總理簽發的412號令、農業部的《兩規定》、《兩規範》的頒佈實施,明確了農機管理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理順了拖拉機管理的關係,農機監理機構的行政執法地位得到了認可。然而,農機監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相當突出,這些問題在張掖市乃至全國普遍存在,在些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機安全生產,影響到農機安全監理機構的生存和農機監理事業的發展。

1、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農業機械特別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自走式農業機械,如果管理不嚴和操作不當將會對周圍人員、財產、環境造成傷害。××區在80-90年代,農機事故年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農民家破人亡,而且引發農户之間、家庭內部的矛盾與糾風,也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機經營户相對都是比較貧困、家庭條件普遍較差,也是農村中的弱勢羣體,無力承擔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經濟負擔。近年來安全問題引起了各級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不斷加強監管力度,農機事故死亡人數逐年減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發農機事故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機常年失修,安全設施殘缺不全,無燈光喇叭、制動不靈、方向盤間隙過大、連結不牢等技術狀態較差,再加上無照開車、違章作業等,農機事故時有發生。因此,農機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農機監理責任重於泰山,任重而道遠。

附:農機事故監管調查報告

國務院《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對農機事故的定性、管轄、處理都做了詳細規定,《條例》實施半年多來,我市未發生造成人身傷亡或重大財產損失的農機作業事故,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總體態勢保持平穩,為深入瞭解農機事故發生及處理的真實情況,我們開展了《條例》貫徹回頭看活動,全面調查全市農機安全管理的薄弱環節,以利於更好的做好農機事故預防及處理工作。

一、我市農業機械動態運行情況

隨着農用運輸車管理的汽車化,我市的農機管理總量呈下降趨勢,20-30馬力左右的中小型拖拉機保持在3000台左右,主要從事短距離道路農產品或者建材運輸,基本不用於田間耕播作業,近幾年來,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推動,加之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政策的引導,我市的農田作業機械逐漸向大型拖拉機發展,50馬力以上的農用動力機械已逾台,大型自走式小麥及玉米聯合收穫機械總數已達台,其他手扶型拖拉機主要分佈在吳村鎮、董莊鄉、防山鄉,數量在3000台左右,主要用於山地農忙季節農業生產。

二、農機事故處理法律法規貫徹情況

《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已於年11月1日正式實施,標誌着農機安全管理工作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歷程,《條例》明確了農機事故的預防、安全防範及處理、責任追究等方面的有關問題,這是全國性法規第一次規範農機事故處理工作。為全面貫徹《條例》及《山東省農機事故處理辦法》,市農機監理站制定了《市農機事故處理預案》、《市農機安全生產應急預案操作手冊》、《市農機事故責任倒查及追究制度》等相關規定,積極開展農機事故處理實戰演練,增強農機事故處置能力,有效地促進了我市農機事故的預防及處理工作。

三、《條例》實施以來農機事故處理及統計情況

年上半年,我市農機監理機構所接到農機事故報案為0起,但也要同時看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部分農機事故根本沒有掌握。

1、輕微農機事故,輕微事故在交通事故處理上提倡雙方協商“私了”處理,在農機事故上也基本是“私了”,比如山東省農機辦年曾頒佈《十項便民措施》第十條:對未造成公共和特人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的單方農機事故,當事人可自行處理;為對他人造成人身傷害,直接經濟損失在500元以下的輕微事故,由當事人協商處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類輕微農機事故,當事人從減少麻煩的角度出發,大都選擇自行處理。

2、單方面農機事故,筆者所説的單方農機事故是指農業機械在啟動、使用、存放、保養、維修過程中由於機手自己操作不當發生的未涉及他人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的農機事故,比如常見的“搖把誤傷”、“陡坡行駛翻車”、存放時或倒車時造成一些車輛損害等,這類事故因為不涉及他人,沒有他人責任,加之發生這類事故的多為無牌無證機車或瀕臨報廢機車,沒有任何保險手續,當事人根本不會報案。

3、應當報案沒有報案的農機事故,實事求是的講,農機事故不同於交通事故,由於車輛行駛密度的原因,交通事故發生率較高、大都發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間,而農機事故基本是分散作業,本地作業較多,發生的事故大多在本鄉本土熟人之間,一旦發生農機事故,只要不是惡性的、責任不清的,大部分人選擇自行協商,或者選擇村組織調解解決。

4、宣傳不到位,部分機手報案意識不強或者不知道農機部門的報案聯繫方式,筆者曾詢問一些機手發生農機事故怎麼辦?大部分人選擇撥打122,也就是説發生農機事故後,一部分人採取自行處理,一部分尋找交警處理,較少的部分才選擇農機部門報案。

由此可見,農機事故零報案並不是農機事故零發生,隨着農機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全市農業機械的保有量大大增加,拖拉機、收割機機械總量在萬台以上,農機事故零發生是不太現實的,深入排查治理事故隱患,預防各類農機事故是必須長期堅持、不容半點麻痺鬆懈的工作,只有認真細緻地落實好預防措施,才能少發生或不發生農機事故,才能有效保護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四、農機事故安全隱患的薄弱環節

分析當前我市的農機安全管理情況,有三個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不安全因素:

(一)中小型拖拉機超期服役情況較為嚴重,因缺少對報廢機車的強制管理規定,大多數運輸用的拖拉機使用幾年後,機手就會轉手賣於一般農户用於“軋地頭”,這種機車不常出來,只在農忙時運輸農副產品,操作者多數無證,加之機車已超期限,也無法年檢,管理難度較大,安全隱患最為突出。

(二)玉米聯合收穫機械管理水平還比較低,由於該類機械是近幾年才大規模普及使用的機械,機手的安全意識、牌證管理意識較為淡薄,操作水平、駕駛技術不高,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三)部分耕作機械的安全管理急待加強,這其中包括秸稈還田機、免耕播種機,農作物種植覆膜機等機型,該類機械操作技術要求較高,且是配套懸掛使用,較為分散,管理難度較大。

五、下一步的預防及整改措施

保持農機安全生產的良性發展,繼續強化“平安農機”、“和諧農機”建設,提高農業機械的“入户率、持證率、年檢率”是我市農機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在以後的工作中,要着重落實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輿論宣傳力度,特別要加強農機安全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手段,積極開展農機安全教育“六個一”活動,不斷提高機手的安全操作水平,提高社會各界對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的認識。

(二)按照開展農機安全基層基礎年的有關要求,嚴查事故苗頭,狠抓薄弱環節,落實整改措施,切實把農機事故預防工作落到實處。

(三)積極協調與安監、交警、保險等相關職能部門的關係,儘快建立起工作配合、信息共享、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格局。

(四)按照《市農機事故處理預案》的要求,配齊配全農機事故處理設備,建立健全農機事故處理制度,組織農機監理人員開展農機事故處理實戰演練,增強事故處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做到未雨綢繆。

【第4篇】關於區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我區監理工作的基本情況

區每年新購置拖拉機200台左右,拖拉機增長速度為2 %,新車入户率為50%。從我們掌握的情況表明;近三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從購置拖拉機到農三輪,逐步更新換代,發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輪農用運輸車為主,農村運輸基本被農四輪所替代,拖拉機變為耕、耙、播等農田作業的工具。

二、農機安全監理面臨的問題

隨着《道交法》、《行政許可法》、《農機促進法》、《道交法實施條例》以及温總理簽發的412號令、農業部的《兩規定》、《兩規範》的頒佈實施,明確了農機管理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理順了拖拉機管理的關係,農機監理機構的行政執法地位得到了認可。然而,農機監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相當突出,這些問題在張掖市乃至全國普遍存在,在些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機安全生產,影響到農機安全監理機構的生存和農機監理事業的發展。

1、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農業機械特別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自走式農業機械,如果管理不嚴和操作不當將會對周圍人員、財產、環境造成傷害。區在80-90年代,農機事故年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農民家破人亡,而且引發農户之間、家庭內部的矛盾與糾風,也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機經營户相對都是比較貧困、家庭條件普遍較差,也是農村中的弱勢羣體,無力承擔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經濟負擔。近年來安全問題引起了各級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不斷加強監管力度,農機事故死亡人數逐年減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發農機事故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機常年失修,安全設施殘缺不全,無燈光喇叭、制動不靈、方向盤間隙過大、連結不牢等技術狀態較差,再加上無照開車、違章作業等,農機事故時有發生。因此,農機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農機監理責任重於泰山,任重而道遠。

2、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機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難度加大。

一是社會進步、城鄉發展、農村綜合經濟能力上升後,農民對經營農業機械有了更高的要求,從六、七十年代的手扶機到小四輪拖拉機再到三輪農用車、四輪農用車,農民不再是以滿足農田作業而購置機械,而是由農機市場為導向,市場引導農民購置適用的農業機械,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農民的意識中,拖拉機不再是一種先進的機器,只是一件農具而已,所以拖拉機的增速為每年200台左右,農用車的增速為每年280台,因此農民對拖拉機入户、檢驗和學習駕照的意識不強。

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後,種植青一色的制種玉米,農產品運銷沒有作業市場,而且農業運輸被農用車所替代,拖拉機僅僅作為純農田作業的機具,一年的出勤率按農民常言説的牛-55用的50天,出勤率低,春種夏收後,刀槍入庫,所以拖拉機不上公路,基本活動在田間地頭,監管的難度非常大。

3、拖拉機費負較重,機手違規現象突出。由於拖拉機作業有很強的季節性和時間性,每年上路行駕、作業的時間短,收入低,而且都是自用為主,按現在的負費項目,養路費400元/年,年度檢驗費25元,第三者強制保險費210元,無形中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有的一年的收入不夠交養路費。為逃避交費,加之監管不到位,車主不願登記、掛牌、考證,也不願參加年度檢審驗,黑車非駕現象越來越多。

4、農機安全性能逐年下降,安全隱患加大。目前,機型陳舊、使用年限過長、技術性能差、故障多是普遍現象,由於沒有一套具體的適用的報廢措施和適當的補貼政策,農民又捨不得賣廢鐵,於是儘管技術狀態差,仍湊合使用,再加上駕駛員安全意識差,重收入、輕安全,重使用、輕保養,帶病運行,後患無窮。

5、農機監理手段落後,服務不到位。拖拉機年度檢驗是一項技術性很強、安全責任很重的一項重要工作,多年來一直延用一看、二蹬、三聽的方式很不嚴肅、很不科學,導致了農機駕駛人員對監理部門產生誤解,認為農機監理的入户掛牌、辦證、檢驗就是為了收幾個錢,只管理不服務,特別是駕駛員培訓中的辦人情證現象,使農機監理工作失去了服務的性質,也失去了農機户的信任,我們的工作也會失去社會的認可。

6、農機管理部門機構臃腫,經費短缺負擔重。xx年一來,農用車的興起和興盛,各級農機管理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對農用車的管理上,而放鬆了自己已原有的基本的管理對象拖拉機。丟了自己的自留地,種了別人的責任田。在農用車興盛時期,經濟收入年年上漲,農機部門的聲望也高了,人員增加、財政統籌、費用削減,但都沒有對農機部門造成任何影響,農機部門全員上陣搞監理,全區農用車入户率達到85%以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去年11月16日農用車移交後,農機監理收費大幅度減少,收費總額由去年的98萬元減少到今年的10萬元,辦公經費非常緊張,每年局系統正常運轉需40萬元,今年缺口在30萬元以上,尤其是近年來陸續分配來的8個復退軍人全靠業務收費支付工資,再加上其他人員的預算外工資、車輛消耗等,經費非常困難。

7、基層農機管理服務體系名存實亡。八十年代國家支持興辦的鄉鎮農機站,經過幾年的城鎮化建設和企業改制、撤拼等,已沒有服務項目和資產了,鄉 (鎮)農機專幹歸鄉(鎮)管理後,基本從事鄉鎮的中心工作,農機工作基本處於失控狀態,鄉、村、社三級管理缺腿。所以目前農機監理工作只靠農機管理部門單兵作戰。

8、農村各種税費的減免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對農機監理收費不願意,不支持,工作難以開展。

三、加強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措施

1、建議健全政策、法規。《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規定農機監理機構承擔對上道路拖拉機審查登記、牌證核發、年度檢驗、操作人員的考證,而拖拉機的道路檢查權、違章處罰權、事故處理權交給了公安交警部門,沒有明確行政許可監督權,造成許可發放與許可行為監督的脱節。

2、爭取早日將農機監理機構明確為國家行政執法機關,人員按國家公務員來管理,並根據事業的需要確定人員編制,人員工資及開展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之內,由財政全額撥款,以穩定農機監理隊伍,保障農機安全生產。

3、加強農機安全宣傳,開創農機監理工作新局面。以有關法律、法規、事故案例、農機方面的惠農政策為內容,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或在農機人員相對集中的鄉鎮村社,作業場所,採取多種措施對農機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教育;在學生集中的鄉村學校,以舉辦農機安全教育講座、播放農機安全知識錄像等方式教育學習提高安全意識;利用各種宣傳材料等方式擴大宣傳範圍,使全社會都瞭解農機安全監理的重要性。

4、強化服務,提高農機監理的總體水平。農機監理的工作特點和社會性質決定了其職業道德,必須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羣眾服務為宗旨。要抓好農機監理隊伍建設,從實施規範管理入手,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務能力。一是要加強制度建設,規範自身執法行為。圍繞依法行政、文明監理、優質服務這一主題,健全和完善《崗位目標責任制》、《服務承諾制》等規章制度,使每個工作環節都有章可循,整個工作程序制度化、規範化;二是文明服務,熱情耐心地解答農民羣眾的諮詢,做到來有迎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三是實行兩公開、一監督(公開辦事程序、收費標準、接受社會和羣眾監督),密切與廣大農機人員的關係,增進感情而有利於農機監理工作的開展。

5、嚴格執法,糾正違章,確保農機安全運行。大力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工作,強化農機執法力度。要針對農村面大、量廣農機分散和流動作業的特點,經常組織農機執法人員深入農村道路、田間場院進行安全檢查,查糾違章違法行為,消除事故隱患,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的發生。

6、開展農機普查工作。要利用農閒時節,對全區拖拉機的擁有情況、使用年限、拖拉機技術狀態作一次全面的普查清理,全面弄清拖拉機的基本情況,一些不需要納入管理的手扶拖拉機、頻臨報廢的拖拉機要列在登記範圍之外,對大中型拖拉機要全面納入管理,並抓好新購置小型拖拉機的牌證管理,逐步提高入户率、檢驗率。

7、結合陽光工程,爭取資金開展對農機人員的技術培訓,降低收費標準,減輕農民負擔,無償為農民羣眾提供駕駛技術、維修技術的培訓,淡化管理、優化服務,不斷提高廣大農機人員的技術素質和職業技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第5篇】區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區是一個農業大縣(區),也是全國著名的糧食產區和制種基地。全區有18個鄉(鎮),245個行政村,有農業人口346435人,土地面積 4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62萬畝,近年來農業主要以玉米制種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42萬畝。至xx年底,全區擁有拖拉機和農用運輸車 34800台,其中拖拉機12727台,農機總動力達54.5萬千瓦,農機總值達4.35億元。去年以來,《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後,隨着農用運輸車移交,農機安全監理面臨新的任務和新的問題,特別是如何加強對拖拉機的管理,是目前擺在廣大農機監理人員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我區監理工作的基本情況

至xx年上半年,全區有註冊登記的拖拉機4883台(大中型161台,小型4722台),聯合收割機3台;拖拉機駕駛員3966人(g658、h3308)其中有497人持g照駕駛農用車。拖拉機入户率(佔擁有量1xx台的)為38.3%,駕駛員持證率為39%,

從xx年到xx年,平均每年動員拖拉機入户200台,拖拉機檢驗900台,駕駛員審驗1200人,入户率、檢驗率、審驗率、持證率平均為 30-40%。xx年上半年完成拖拉機入户108台,拖拉機檢驗500台,換舊牌242台,動員組織駕駛員參加持證培訓83人。檢驗率為10.2%,入户率為49.9%、持證率為39.6%。從xx年至xx年全區共發生農機重大事故18起,死亡18人;一般事故36起,重傷28人,其中拖拉機重大事故8起 8人;一般事故21起重傷20人。今年上半年沒有發生重大以上的農機事故,事故率呈下降趨勢。

××區每年新購置拖拉機200台左右,拖拉機增長速度為2 %,新車入户率為50%。從我們掌握的情況表明;近三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從購置拖拉機到農三輪,逐步更新換代,發展到目前基本以中、大型四輪農用運輸車為主,農村運輸基本被農四輪所替代,拖拉機變為耕、耙、播等農田作業的工具。

二、農機安全監理面臨的問題

隨着《道交法》、《行政許可法》、《農機促進法》、《道交法實施條例》以及温總理簽發的412號令、農業部的《兩規定》、《兩規範》的頒佈實施,明確了農機管理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理順了拖拉機管理的關係,農機監理機構的行政執法地位得到了認可。然而,農機監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相當突出,這些問題在張掖市乃至全國普遍存在,在些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機安全生產,影響到農機安全監理機構的生存和農機監理事業的發展。

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為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農業機械特別是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自走式農業機械,如果管理不嚴和操作不當將會對周圍人員、財產、環境造成傷害。××區在80-90年代,農機事故年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上,不但造成農民家破人亡,而且引發農户之間、家庭內部的矛盾與糾風,也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拖拉機經營户相對都是比較貧困、家庭條件普遍較差,也是農村中的弱勢羣體,無力承擔因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經濟負擔。近年來安全問題引起了各級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不斷加強監管力度,農機事故死亡人數逐年減少,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目前引發農機事故的安全隱患依然存在,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機常年失修,安全設施殘缺不全,無燈光喇叭、制動不靈、方向盤間隙過大、連結不牢等技術狀態較差,再加上無照開車、違章作業等,農機事故時有發生。因此,農機事故依然是危害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隱患,農機監理責任重於泰山,任重而道遠。

【第6篇】“農機產品質量認證技術與管理”考察報告

“農機產品質量認證技術與管理”考察報告

1、基本情況

為了解德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運行特點,學習其先進的認證技術與管理經驗,農業部“農機產品質量認證技術與管理考察團”一行13人,於11月30日至12月14日赴德國進行了考察。考察團先後對德國農業協會(dlg)農機檢測中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協會(vdma)農機分會、德國亞馬鬆有限公司(amazone)和德國技術監督協會(tuv)等幾家在同行業中具有相當權威和代表性的單位進行了訪問交流和實地考察。

2、考察重點與收穫

目前,德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已經形成了以完善的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為基礎,政府負責授權與監督,認證機構具體操作的是以企業的產品及其質量管理體系為實施對象的高效、成熟的運行體系。此次考察,重點圍繞農機產品質量認證中的認證依據、政府作用、價值取向、認證主體、運行機制、操作技術等方面進行,取得了較大的收穫。

1)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是質量認證工作有效運行的前提

在德國,有的農機產品要實行強制認證,有的是自願認證。認證如何進行,相關各方權利義務怎樣,政府如何管理等都有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以保證產品的安全、環保為目的,涉及各相關環節,具有整體上的系統性、統一性和操作上的一致性。

考察發現,每種農機產品的質量認證與管理,都能找到相應的法律文件或行業規範性文件。法律文件規範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道路交通安全、生產安全和環境保護。內容涉及農機制造企業、銷售及售後產品安全質量問題的處理方式,以及政府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進行監控的規定等。德國農機質量認證的技術性文件主要有三大類,即國家標準、歐盟標準和iso標準,其中以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制訂的涉及農機安全的歐盟標準作為安全認證的技術依據,其帶有法規性質。德國與歐盟其他國家在法律和標準規定上是一致的,這對促進認證工作的有效開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2)嚴格的授權和有效的政府監管是質量認證工作有序運行的保證

在農機方面,德國聯邦道路交通局(kba)負責拖拉機產品質量認證機構的授權與監管;德國聯邦生物物理局(bba)負責植保機械產品質量認證機構的授權與監管;德國聯邦農業部負責拖拉機、植保機械以外的其它農機產品質量認證機構的授權與監管;德國聯邦經濟部(bmwl)負責農機企業質量體系認證機構的授權與監管。一個認證機構可以接受來自政府不同部門的授權,認證機構只有被授權後才能對外開展第三方認證工作。如,德國農業協會(dlg)農機檢測站是德國惟一被授權的承擔農機產品安全檢測與認證的機構;德國技術監督協會(tuv)是被授權的目前德國也是歐盟規模最大的承擔農機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機構。政府授權部門還負責協調被授權認證機構之間的關係,並代表德國認證組織向國內外發布被授權的農機產品認證機構和試驗室名錄。德國各級政府都有專門的機構或部門對認證機構和認證行為進行監管。

3)重視安全,關注環保,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

德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率高,企業主動申請,消費者關注認證標誌,政府支持認證事業發展,使各相關方面確信,認證是必需的、值得的。在德國及歐盟,除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中對產品質量涉及安全、環保要求的內容有着系統、細緻的規定外,法律中還明確規定了產品強制安全檢測和認

證範圍。對實施強制性安全檢測與認證範圍內的產品和項目,又根據其產品危害程度,將其中的一部分項目規定為必須由授權的第三方檢測與認證機構來承擔,另外的項目則可由企業自己承攬,企業缺乏檢測能力時可委託檢測機構進行。

此次考察發現,出於對安全與環保方面的考慮,歐盟在法律中特別對拖拉機、植保機械、割草機規定了必須實施第三方強制性安全檢測與認證。如拖拉機強制性檢測項目包括駕駛室、座椅的安全性檢測及動力輸出軸、制動、燈光、噪聲等赴德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技術與管理”考察報告共47項指標。在德國,除拖拉機、植保機械外,農林業用電鋸、電梯及割草機、動力輸出防護罩等也屬於強制性認證範圍。另外,在德國道路交通法中還詳細規定了農林機械上路行駛的安全技術要求及監控程序。

4)裝備精良、技術先進、工作嚴謹、服務優質使檢測與認證機構保持權威性

總部設在法蘭克福的德國農業協會(dlg)農機檢測站創建於1887年,現有工作人員60人,佔地4hm²,主要從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草坪機械及畜牧飼養設備的產品檢測與認證工作。站內建有拖拉機駕駛室安全框架試驗枱、座椅安全與舒適性試驗枱及負荷車、拖拉機室外試驗場、發動機測功試驗枱、液壓提升試驗枱、小型機具振動與噪聲測試台、風機風洞試驗枱、轉動軸套耐久試驗裝置,以及牛欄飼養與擠奶設備、地面防滑與堅實度檢測設備等。這些檢測設施與設備,整體配套性強,測試系統數據採集與處理自動化程度高。每年檢測與認證業務的收入約10%-15%用於檢測站的手段建設(如兩年前耗資70萬歐元購置了高檔次的負荷車), 另外,國家對一些重點項目檢測手段建設實行補貼政策。該站從受理企業申請、確定標準、產品檢測到合格後許可企業在產品上或廣告中使用dlg質量認證標識“紅標”或“藍標”(“紅標”要求全項目檢測,檢測站出具檢測報告,須經法蘭克福總部組織檢測委員會審查同意後,方為通過;“藍標”為企業自己要求的部分項目檢測,產品經檢測合格,即為通過)有一套嚴格的運行程序,並得到有效實施。

位於萊比錫市的德國技術監督協會(tüv)成立於1870年,是一個與各洲技術監督協會共同組成的集團化組織,目前已成為歐洲極具實力的跨國性認證集團公司,其分支機構遍佈德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也設有代辦處(我國的北京、廣州、無錫等地均有),現有工作人員9200人。主要從事建築、能源、醫療與健康、機械製造、信息技術、日常生活用

品等領域認證,從事質量、環境與安全三個方面的體系認證工作,農機企業質量體系認證是其任務之一。另外,該協會還依據國家或歐盟的法律規定和相應的標準進行車輛檢測。

我們瞭解到,產品檢測與認證機構特別注重服務,如對經過dlg檢測的產品提出改進建議,企業採納後產品質量得到改善,深受企業歡迎。

5)德國質量認證已成為企業自覺自願的行為

在德國,政府只有授權、調控監管的職能,而不干預具體的認證工作,企業在指定的產品範圍內自主選擇認證機構,認證機構所承擔的測試與認證業務完全根據社會所需和企業要求進行。

隨着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德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要擴大國際貿易量就必須採用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模式對企業實施管理,並爭取獲得認證機構的認可,即拿到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貿易通行證。德國亞馬鬆(amazone)公司是一個創建於1883年的家族式企業,迄今已有120餘年的發展歷史。主要生產耕作、播種、施肥、植保等農業機械及綠地相關設備,產品特點是大型、複式作業、系列化,技術含量高。公司集科、工、貿於一體,現有員工1300餘人,設4個生產分部(其中之一在法國),因產品自制率較高,故生產規模較大。公司在發展中始終重視產品研發,不斷推出新產品,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在產品質量管理方面,設有專門機構負責由8名質檢人員依據程序文件進行質量控制;公司建有1000多hm²農機試驗田,施肥機專用試驗室、農藥噴灑機械室內試驗區及專用測試設備。試驗嚴格、細緻,如通過大量試驗總結分析出施肥機作業時不同規格的肥料對機具調整的要求,隨機提供給用户,並反饋給制肥廠。目前公司施肥機已通過dlg質量認證,農藥噴灑機械(拖拉機帶噴杆式噴霧機)被德國聯邦生物物理局(bba)特別授權可自行承擔其質量認證中的檢測工作。該公司在德國業內綜合測評中獲世界農機企業排名第4位。公司銷

售額預計達2億歐元。目前公司正在把市場由德國、北歐轉向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現在我國內蒙、新疆等地已有該公司產品銷售。

認證機構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注重內部建設,不斷提高承檢能力、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dlg、tüv因為科學、公正受到社會認可,在為社會提供檢測與認證服務中權威引導了消費,給產品的生產企業帶來了效益,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效益。在德國類似tüv這樣的體系認證機構共有40-50家,而目前德國已獲證的12000個企業中有相當比例是在tüv認證的,tüv每年業務收入約9.38億歐元,其中德國國內業務佔80%。

德國的檢測與認證機構均為私人設立,屬營利組織,其收入主要來源於產品質量檢測和質量體系審核,收費價格通過市場調劑,由於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市場經濟體制,認證收費價格浮動不大,一般在10%左右。

6)協會組織、專家隊伍推動質量認證水平不斷提高

在德國,行業協會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們依靠自己卓越的表現,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協全(vdma)成立於1892年,歷經百年,目前已是歐洲最大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協會。現設有8個按機械產品大類劃分的分會、38個各分會下設的專業部門和若干個分會。在德國柏林、比利時布魯塞爾、中國北京及日本、埃及等地均設有辦事機構,擁有3000多家制造業企業會員,遍佈歐洲各地(德國企業會員佔80%),其產品佔有德國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協會現有工作人員500人,除450人在總部法蘭克福外,其餘在各辦事機構,主要職能是為會員企業提供信息與諮詢;代表該協會專業團體的利益應對任何第三方;作為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聯絡人,促進供應商與客户的交流與溝通。支撐協會發展的經濟來源完全來自於企業會員的會費。農機分會是vdma中重要的分支機構之一,擁有會員企業150多家,其機械涉及播種和施肥技術、植保及收割技術等方面。這些企業每年的營業額達40億歐元,產品出口全球140多個國家。農機分會除積極參與行業內外交流外,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技術也是一項重要任務。該會參與安全認證法律體系建立,並代表企業參加標準的制修訂,各洲設機構有專人負責收集和反饋認證和安全質量信息。農機分會不僅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在國際上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專家隊伍在質量認證實施的許多環節被調用,在認證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dlg農機檢測站若遇有暫無標準的檢測,則由dlg組織相關各方專業人員經充分討論確定檢測依據;dlg執行“紅標”把關的檢測委員會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由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其他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組成的機構(目前有11個);德國法律規定的安全認證產品目錄,也是由政府組織有關各方專家參與研討共同確定的。

3 幾點建議

1)政府要加大對農機產品質量認證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快農機產品質量認證發展步伐,是提高我國農機產品質量,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國的農機產品質量認證工作還處於初級階段,生產者、消費者的認證意識不強,認證運行機制尚不健全,還無法完全靠市場運作,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推動,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在產品自願性認證上,通過認證的產品,應納人到農機產品補貼目錄範圍中,調動農民購買經質量認證的產品,以促進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2)將拖拉機、鍘草機、微型泵等產品納入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

拖拉機作為我國主要農用運輸工具和動力機械,在各環節存在着很多質量安全問題,直接關係到人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現在,我部正在向國家有關部門申請將拖拉機列入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範圍。從我國的實際看,是十分緊迫的。

3)農機實驗室建設宜精、不宜多

考察中瞭解到,在德國獲得認證的企業,大多數產品都是通過少數知名度很高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的,如dlg農機檢測中心,由於該中心具有較先進的檢驗設備和良好的服務,深得企業的信賴。因此,我國在推動農機產品質量認證工作的同時,應在基礎較好的農機實驗室中,挑選5-10個檢驗機構加大投入力度,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農機產品實驗室,提高檢測能力和水平。

4)積極促進中德農機產品質量認證檢驗工作合作與交流

德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農機產品大量採用工業方面的先進技術,包括農機產品檢驗設備,如產品檢驗機電一體化技術等,應加強與德國在農機產品檢測技術方面的交流,使我國的農機產品檢驗技術跟蹤目前國際前沿的技術。可以

派員到德國學習先進檢驗技術,也可邀請德國比較先進的檢驗機構人員,如dlg農機檢測站的專家來華講學,交流檢測技術及先進的管理理念。 (信息來源:摘自第7期《山東農機》)

注:赴德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技術與管理”考察團成員 賀祖年 陳邦勛 駱 琳 李 偉 王家忠 祁福長 張漢夫 聶宇燕 向天成 吳文科 胡傳幹 胡兵文 劉丙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