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論文(實用【精彩多篇】

2023年高中地理論文(實用【精彩多篇】

人的記憶力會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於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範文嗎?這裏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以下是人見人愛的小編分享的2023年高中地理論文(實用【精彩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論文 篇一

平遙縣第三中學校

靈活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對許多高中的文科學生來説,地理很難,甚至在有些老師當中也會形成這麼一種共識——學好地理就等於學好了文科。地理之難,許多同學感歎於基礎知識記住了,就是考試不會答題或是得不了高分。經過我個人的經驗之談,本人以為出現這種現象的癥結在於學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一、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現。

在地理學習中,許多學生往往表現出一些共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造成了這些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地理學不好,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不夠。

2麼定出來的,從而產生學生在思維能力上的障礙,做一些普通一點的題目不難,但對較難的題目就開始頭腦迷糊起來了。

2.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綜合分析鑑別能力差。

地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的思維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用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地理問題的本質特徵。但是不少學生卻往往表現出很大的侷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導致學生容易在地理學習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無法形成全面的認識。比如學生對光和熱的理解,認為一個地方的太陽輻射能強烈,這個地方的熱量一定充足,但熱量又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學生又不太清楚。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現象如青藏地區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的現象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正常的思維。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麼比較平緩,許多學生就只能乾瞪眼了。其原因就在於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3.思維的邏輯性不強,易受思維定勢束縛。

在地理學習中,常有這種情況:有的學生雖然具備瞭解決某一問題的知識,但由於思維過程條理不清,違反了某些邏輯規則,結果得出的卻是錯誤的結論。如對熱力環流,有的學生沒有充分認識由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節的先後順序,而導致對高低氣壓的產生原因分辨不清,從而產生大氣垂直運動是由低壓流向高壓的錯誤結論。又比如在一幅經緯網的地圖上,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使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地球自轉方向和判斷某地點準確的經緯度。

二、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出現的地理思維缺陷,特別對高中文科生而言,由於終將面臨大學聯考,而許多大學聯考題目都是全新的,沒有良好的地理思維有時候是很難正確解決這些題目。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地理教學,特別是運用生活實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幫助更大。.加強誘導啟發,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

為什麼比較平緩,就結合高一地理的內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一些相關學科的老師,這樣學生的地理思維才能建立得比較全面。

3.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然後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後再進行驗證推廣到一般的過程。因此對地理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生活中一些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比如在分析黃淮海平原農業為什麼低產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先分析糧食低產的原因有哪些,屬於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該地區的會有哪些原因,這些原因又是怎麼形成的,如何解決等等。由此及彼,學生就可以用來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總之,地理學習的成敗在於地理思維能力的養成的好壞。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學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實際,不僅可以有利於降低許多地理問題的難度,使學生能充分理解,而且還可以避免許多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誤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同時,可以降低他們對地理恐懼的心理,增強學生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高中地理論文 篇二

一、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中學生年齡小,文化知識的基礎比較薄弱,對家鄉的瞭解比較膚淺。在進行鄉土地理教學時應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不能太高,內容不能太多、太泛、太深,要考慮實際效果,注意可接受性、趣味性和可讀性。要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教師要抽出專門時間,安排好課外活動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走出課堂,對家鄉較為典型的地理事物進行參觀、考察、調查、瀏覽活動,提高學生鄉土地理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把感性知識逐步深化為理性知識,以使鄉土地理教學獲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本鄉本土是學生及其祖輩長期繁衍生息的地方。故鄉的乳汁哺育着學生日益成長,鄉土地理是對他們進行愛家鄉、愛祖國等思想教育的極其生動、具體的教材。學生愛家鄉,不僅是因為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對家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備感親切,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了解家鄉建設成就來之不易,這些成就凝聚着數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要珍惜前輩的勞動成果。

三、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和思想性很強的科學,在鄉土地理教學中,應精心設計教法和學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火花,努力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1.課堂講授。即遵照地理新課標和教育主管部門有關文件精神,較系統、較全面地講授鄉土地理知識,確定教材的重點、難點,輔之以課堂及課後練習,使學生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從整體上了解家鄉,並積極參與家鄉的建設。2.專題講座。圍繞鄉土教材的某一主題或某些內容,蒐集、補充資料,舉辦專題講座,請專業基礎紮實的專家和有較豐富經驗的教師講課,促進課本知識的深化,提高學生學習鄉土地理的積極性。3.實地考察。利用節假日、星期天或團隊活動時間、寒暑假期,從不同角度選取地理現象,進行實地考察或現場參觀。4.漫畫教學。各類漫畫生動形象,寓意深刻,易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在講解當地的氣候、水資源、森林作用等內容的時候,選用或自繪漫畫,引導學生分析回答,既有助於知識的鞏固,又保持了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心境。5.競賽評比。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對當地自然環境、人口民族、資源利用、城市建設、生態平衡等問題作探索性研究,撰寫小文章,進行篩選評比,評出語言流暢、觀點正確、思想性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作品進行獎勵或在一定範圍內開展演講和交流。6.舉辦展覽。動員學生廣泛收集有關家鄉的資料,如拍攝照片、風光明信片、標本化石、地形模型、建設數據;反映當地名特產品的張貼畫、包裝材料以及有關歷史沿革的材料;遠景規劃、攝像、幻燈片等。將它們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或裝訂成冊,以備查閲,或佈置成牆報供師生閲覽,或籌辦不定期展覽,組織學生參觀。促使學生應用科學的觀點分析家鄉地理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充分認識家鄉經濟騰飛的優勢和特點,樹立建設家鄉的雄心壯志。總之,鄉土地理教學有利於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地理知識面,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但是,鄉土地理教學是個十分龐大的研究課題,其教學的模式和方法遠遠不止這些,還需要我們地理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不斷開拓。

高中地理論文 篇三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學中,老師注重的是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教材中所隱含的心理健康知識,這樣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單純地學習地理知識,無法通過此學科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強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這樣的情況,地理老師應該對教學進行重新認識,深入挖掘教材中潛藏的心理健康知識,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學相結合,以此來實現精英人才的培養目標。

高中地理老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麼首先老師就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老師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老師的思想觀念對其教學行為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當老師具備了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之後,老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就會注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反之,老師則會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因此,老師要從自身入手,樹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老師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進行培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學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後,就能夠積極地配合老師,在學習地理知識的時候對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識進行挖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學習成績,同時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這對學生以後的成長有着積極的意義。

比如説,當老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地球上的水》這一課內容的時候,老師就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知識講解,一方面是講解地理知識,對地球上的水資源組成進行講解,讓學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區別,之後老師可以通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一思想的引入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應該讓學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後滲透節約用水的觀念,以此來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老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那麼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對地理教材進行深入挖掘,以教材為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老師脱離教材,引用課外資料來為學生講解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就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老師必須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懂得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學生地理知識,附帶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老師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隱藏的心理教育知識。

比如説,當老師想要為學生講解《旅遊開發中的環境保護》這一課內容的時候,老師首先要從地理知識入手,為學生講解在旅遊開發中為什麼要保護環境,如何保護環境,當老師講解完地理知識,老師就應該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為學生講解一下當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現狀,旅遊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等,然後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旅遊過程中對環境進行保護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在以後旅遊過程中就會自覺地不亂扔垃圾,不在景觀建築上亂寫亂畫,進行文明旅遊。

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因為地理知識較為抽象,所以老師在進行知識講解過程中會採用實踐活動的方式。這樣的方式能夠促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來習得知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課外實踐是比較常見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在開展課外實踐活動過程中,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理性的認識來影響學生感性的認識,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過程中心理也能夠健康發展。結合課外實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動探究課題為基礎,老師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自主探究,然後在探究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老師將學生帶入到自然環境中,讓學生能夠通過切身的感受來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類社會和諧相處的意義,以及如何和諧相處。同時通過野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還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夠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説,當老師想要為學生講解《環境污染與防治》這一課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對城市垃圾清理情況進行調查。當學生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垃圾對環境的危害之後,學生就能夠認識到自己不應該亂扔垃圾,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從自身做起,對環境進行保護。同時,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垃圾清理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知曉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難處,想要做好就必須克服重重困難,以此來培養學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高中地理論文 篇四

地圖是地理信息濃縮、直觀的表現形式,讀圖是地理學習一項基本、重要的能力。讀圖能力的培養,對地理學習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考試的成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對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髮揮持久的作用。本文嘗試從地圖的特徵、高中生讀圖能力現狀分析、讀圖基本能力的訓練、良好讀圖習慣的培養、考試中的讀圖技巧等多方面闡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高中地理教學;學生;讀圖能力;培養

《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表圖形在二維或者三維介質上的精練描繪,是地理信息濃縮而直觀的表達形式。地圖,可以將零散的地理信息系統、直觀地歸納在一個整體之中,可以清晰地呈現出相關信息的規律性、聯繫性和總體特徵,並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讀圖能力的強弱,直接關係地理學習的成敗。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讀圖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根據不同的分類,地圖可以分為:世界地圖、國家地圖;自然區域圖、經濟區域圖;平面地圖、立體地圖、數字地圖等等。不論是怎樣的地圖,都有一定的數學法則,經過高度概括,利用一系列的符號系統表現大量的地理信息。因為地圖的直觀性,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如注意力和觀察力;因為地圖的概括性,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判斷力、思考力、記憶力。在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形象思維培養與抽象思維培養相結合、圖文相結合,也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地理地圖的製圖過程,從而讓學生對地圖的學習從簡單的識記,上升到領會、運用。

一是畏難心理嚴重。高中地理學習更加深入,涉及到的內容更加豐富,學生看到圖例繁多、內容較陌生的地圖,或者新圖、變圖時,感覺到需識記的概念、符號太多,就覺得太難,耐不住性子仔細觀察、尋找規律、理清頭緒,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二是個人性格的影響。男生一般比女生更容易找到信心,建立興趣,愛好旅遊、嚮往異域風情,日常生活中有過讀圖經驗的學生更加容易對讀圖產生興趣。

三是學習能力的影響。人的思維方式有區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長,觀察力、思維能力的差別也直接對讀圖能力產生影響。有的學生能夠迅速在複雜的地圖中找到讀圖方法,有的則只能看懂老師教過的地圖,稍加變化就無從下手了。

四是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每個地理老師都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人格魅力,在教學中對於相關知識的不同強調,對於地圖的利用和對於學生讀圖能力的訓練、習慣的培養,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讀圖能力。平時注重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的班級,學生會對讀圖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遇到較複雜的圖表時,也表現出更強的自信心。

首先是掌握地圖的基本特徵,增進學生對地圖的感性認識。地理書上的圖像種類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其中的地圖不同於統一圖、景觀圖等,要讓學生理解它嚴格法則、高度概括、符號表現、承載信息的特徵,從而建立起基本的地圖概念,通過對不同形式、不同難易程度的地圖的閲讀,樹立起感性認識,從而為基本讀圖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其次是加強基本名詞、典型概念、符號系統的識記和理解。地理學習中有很多的基本名詞和典型概念,雖然離現實生活很近,但是比較抽象,容易遺忘、混淆,需要學生對其進行加強識記和理解。比如氣候和天氣、高氣壓和低氣壓、地方時、北京時間、區時、時區、國際標準時間、震級和烈度等等名詞,內陸氣候、海洋氣候、水系特徵、水文特徵等基本概念,是讀圖的基礎,需要學生識記、領會。地圖中的符號系統往往承載着地理信息,對於這些符號的掌握,是讀圖的基本要求。比如等高線圖形、設色地形圖中海拔高度、地形特徵、植被分佈、人口密度等表現方式。

再次是從易到難,從典型到變化,注意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根據學習的規律,人對於知識、能力的掌握總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讀圖能力的培養也不例外。先從簡單、直觀、典型、涵括內容較少的地圖開始,讓學生掌握後,再過渡到複雜、非典型、涵括內容較多的地圖。老師教學的方法,也從詳細講解、具體指導漸漸過渡到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

最後是運用歸納,建立知識結構體系。從識記、領會到歸納,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可以通過讀新圖、填圖、畫圖的方式,進行讀圖能力的鞏固;可以通過概念地圖的學習、地理知識的總結,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將所有的地理信息囊括在結構體系裏,並以此為索引,進行全面複習、加強。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地理教師,我們應充分掌握並瞭解學生的讀圖能力與水平,採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系統、專業的培訓,為培養更多人才而不懈努力。

[1]楊春玲。淺談地理教學中讀圖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師),2010,(09).

[2]劉豔婷。地理教學中要重視讀圖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師),2010,(04).

高中地理論文 篇五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根據“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時刻體現地理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不僅學會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習到的地理知識來更好地應用和服務於生活。

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地理知識,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向學生闡述地理與生活的關係,讓學生樂於接受地理、學習地理、應用地理。

關鍵詞:地理知識生活現象分析能力生活

一、地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地理教學要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用地理知識來進行解釋和説明,激發學生用學到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從而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根據講授內容恰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又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促進了課堂教學。

如講“日界線”時,可以結合生活實例講一個故事:有個孕婦乘坐海輪由西向東航行,在接近日界線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女嬰,越過日界線後又生下了一個女嬰。

先出世的當然是姐姐,這一天正好是xx年元月1日,而後出世的妹妹是在日界線東側出世的,日期是xx年12月31日,於是妹妹的年齡就比姐姐大一歲。

在講述氣候或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給同學提出生活中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

同學們討論總結之後,一些頭腦反應較快的同學則能舉一反三地列舉其他例子:阿拉伯地區的居民服飾為什麼以白色長袍為主,我國藏族牧民則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藏袍等等。

教學中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的學習內容,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例如,教室裏貼的課程表及一個學期變動幾次的作息時間表,其實也是很好的教材,從“月相”的講解,聯繫校歷表中的“星期”,從變動的作息時間表來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內容。

例如,當學校更換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在課堂中問學生:“上個學期18點30分上晚自習,天已暗下來了,而現在為什麼19點30分上晚自習,天仍大亮”

……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更好地瞭解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二、鼓勵學生把學到的地理知識靈活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

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中國教育過於重視動腦,而比較不重視動手實踐,雖然思維活躍了,但是接受的知識都是死的,除非用於實際的運用中。

讓學生學習地理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運用地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闡述一些生活現象,使地理這門學科的實踐性有所增強。

因此,應結合實際,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課堂運用實例,在課堂上動手繪製學校的平面圖,以培養繪圖能力(地圖基礎知識);肯德基分佈調查(商業網點的佈局);暑期夏令營的考察方案,包括目的、路線、景點概況、預算等,以培養考察能力(旅遊活動);提供相關素材,讓學生為不同企業佈局,培養地理評價與決策能力等。

三、結合鄉土地理資源和經濟發展策略,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觀察身邊的生活,讓學生自己真切地感受地理就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例如,冬季北方松花江沿岸的霧凇和哈爾冰城市中的冰雕,夏季熱帶海南三亞的度假勝地。

以此為對比,利用鄉土地理資源,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氣候類型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進而使學生明確氣候和農業的密切關係,學會利用氣候資源,因地制宜來發展農業生產。

地理與生產的聯繫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説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地理對於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主流,贛州市各區縣的“豬-沼-果”工程,既是江南丘陵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改善紅壤地區的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

通過實施這一工程,贛南的山水變綠了,水土流失減少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而且贛南還成為我國重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產生了全國甜柚之鄉-南康,臍橙之鄉-信豐,這一切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把鄉土教材知識融入到社會實踐的大課堂裏,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由“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正如孔子所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總之,讓高中地理課堂與生活接軌,使得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地理教學成績。

高中地理論文 篇六

摘要:“鄉土地理”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鄉土地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增強學生的鄉土感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品德和修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鄉土地理 社會責任感 鄉土感情 創新精神

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如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做到把時間還給學生,應該是我們所有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特別是對中學地理學科而言,更需要想方設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鄉土地理教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素材,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提高學生積極性的機會。新課程標準中規定“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

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的地理。可見,鄉土地理應該是地方性的,帶有地域性、家鄉性質的地理課程。新課程標準把“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隨着全社會對素質教育呼聲的高漲,中學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鄉土地理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家鄉環境、當地發展的瞭解,切實增強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從而堅定改變家鄉面貌,建設富強國家的信念。在學習《保護環境》一課時,教師結合當地實際進行教學,效果較好。如某地有一座集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為一體的綜合型水庫,它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影響重大,尤為重要的是,水庫也是本地居民的飲用水源,所以保護水庫資源意義重大。

那麼如何做好保護的工作呢?學生分組討論後,教師作總結,主要措施歸納起來有兩條:一是要做好庫區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防止水體污染。接着,教師讓學生們談一談自己平時有哪些行為是破壞環境、污染水資源的。學生們積極發言,把平時自己做的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不良行為都講出來,引以為戒。最後,倡導學生們要做保護水庫資源的表率,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二、利用鄉土地理教學,增強學生的鄉土感情

一般來説,鄉土是學生自幼生活併成長的地方,肯定也是學生所熟悉的地方。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就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家鄉隨着自己成長而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就是説,鄉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因此家鄉的一山一水、家鄉人民的勤勞樸實的精神、家鄉的巨大變化等等都是其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動事實,其可信性遠勝於一般地理教學中只有文字描述、圖片展示的事實,因而也就更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從而樹立獻身家鄉建設的崇高志向。另外,他們通過對家鄉現狀問題的觀察和研究,深入瞭解到問題的癥結,能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的參與意識和對家鄉的責任感。

三、結合鄉土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地理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實踐性強。在地理課中結合鄉土地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我國的國土整治》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到本市郊外實地考察鹽鹼地情況,實地認識中低產田。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實地觀察來認識自然災害。例如:10月的連陰雨一直持續六天,造成許多農田被淹,農作物嚴重受損,甚至有些房屋被沖毀,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親耳聽着鄉親們的介紹,學生們心情都非常沉重,陷入了深思。

這時,老師因勢利導地講解此次持續降雨的原因、危害,並指出我們黃驊地區也是秋季連陰雨多發的地方,也是寒潮容易發生的地方。“那我們該怎麼辦?”一位男同學迫不急待地問。“問得好!這就是老師帶你們來考察的目的,大家和老師一塊兒來想想辦法……”老師表揚了他。回到學校,學生們認真填寫了考察報告,尤其對氣象災害的防禦談了許多很有新意的看法。

綜上所述,鄉土地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鄉土感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品德和情感的全方位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從而較好地做到使學生以較高的熱情去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最終達到順應社會的需要和時代要求,成為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高中地理論文 篇七

一、活動目的

1.通過野外觀察、調查,使學生了解本地區東北部的地形、地質、氣候、土壤、植被等各個自然條件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作用,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為以後利用這些知識創造條件。

2. 觀察、調查鄉村農民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條件從事經濟活動,培養學生愛自然、愛鄉土,建設祖國,向自然進軍的決心和信心。

二、活動範圍

本縣20公里左右範圍內的小區域(明確四至界限),可確定七個觀察點。各觀察點活動內容:

第一觀察點:認識位置,瞭解活動範圍,熟悉本區的地圖,確定方向,制定路線圖。

第二觀察點:瞭解本區內山丘的成因,描述其形狀,訪問地名的來源,認識石英巖、砂巖、頁巖等幾種巖石,採集有關標本。

第三觀察點:瞭解幾種地形形態(山頂、山坡、鞍部台地、丘陵),觀察地形對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的影響,認識白皮松、馬尾松、洋槐、杉木等幾種樹木,採集有關標本。

第四觀察點:瞭解本區地形形成和利用,觀察本區農業的特點以及和市內的經濟聯繫。

第五觀察點:瞭解巖漿巖侵入體的形成,分析地層剖面。

第六觀察點:瞭解本區煤礦的生成,認識沉積巖的特徵,採集有關標本。

第七觀察點:認識本區土壤類型,瞭解作物的種類和分佈情況、農民利用自然與自然鬥爭的實例。

三、組織領導

由地理教師領隊,聘請生物教師和班主任參加指導,把參加鄉土地理研究的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在同一觀察、調查之中,分別有重點的研究一兩項內容。

四、工作安排

1.指導教師要收集有關資料,整理後印發給學生學習。並且到野外觀察點做好預習工作。

2.指導教師向學生作有關鄉土地理研究問題的業務報告。

3.每三週進行一次活動,每次三小時左右。以上七個觀察點的活動,分五次進行。必要的訪問,可在觀察、調查過程中結合進行。

4.根據實地活動的收穫,寫成鄉土地理研究書面報告。

五、成果處理

1.在全校一定範圍內,由學生作鄉土地理研究的口頭報告。

2.在講授本縣地理時,應用鄉土地理研究成果,充實關於本縣地理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