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論文【新版多篇】

心理健康論文【新版多篇】

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今天社會,知己知彼仍然至關重要,尤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剖析自我,認清自己的長短、優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把握自己的長處並使其得到充分發揮,才能脱穎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如何正確認識自我,並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們才能解決好各種問題與矛盾。當代大學生面臨着巨大的社會壓力,所以如何調節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壓力,解決好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及戀愛中的矛盾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題,來進行自我梳理,作此論文。

關鍵詞

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據瞭解,關於心理健康的定義,國內外不少專家都有過專門的研究和論述。英格里氏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不僅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認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我國傅連璋強調健康的含義應包括以下因素:1、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鉅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有較高的效率。4、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學生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學習方向專業化、學習內容多元化、學習的自主性等學習上有了改變,而且在人際環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變化。那麼,究竟要怎麼調試自己的心裏,從而使自己能夠較好的認識自己適應大學生活呢?這首先要剖析自我,給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總體來説,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平時熱衷於參加各種活動,喜歡結識各種朋友,所以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樣子。可是,每個人都有着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也許是因為表現出來的堅強給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實際上越是這種看似堅強的人越脆弱,因為堅強的外衣下掩蓋的是不為人知的不堪一擊。所以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這種偽裝的堅強是否有意義,可總是在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時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因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個弱者的事實。

也許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時候會覺得因為我的這種外在的堅強會讓大家認為我什麼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擊都能扛得住,認為我是一個不需要顧及、不需要保護的人。從小到大,在學校跟在家裏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裏我是個處處被保護的小孩子,不管是來自於爸媽還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麼都不會做的人,所以他們認為我很弱;可是在學校,我卻一直扮演着強者的角色,不管是作為一個班幹部還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同學們總是會認為我是一個足夠堅強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輕易不會有什麼回報。可是時間長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讓自己成為強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麼的需要被理解、被保護,我想要大聲的向全世界吶喊出我心裏的委屈,可事實確實總是把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裏,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沒心沒肺的堅強與樂觀,也許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個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強者。在所有人看到的樂觀、堅強背後也盈滿了心酸、委屈與淚水,只不過這些都是屬於沒有星星的夜晚。一個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將心事付瑤琴,所以只能讓委屈隨着淚水在黑暗中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燦爛的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壓抑的不正確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點:不要因為自己不爽就連帶別人遭殃,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到是可以改變心情,改變不了事實但卻可以尋找另一種心態對待。總之,不要轉嫁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我確信是正確的。

(二)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是狹隘的學習。馮忠良教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裏對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認為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學習區別有三:1、掌握前人的經驗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2、從總體上來看,學生的學習是以間接經驗的形成為主,以直接經驗的形成為輔;3、由於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不斷髮展的時期,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

之所以提到這種特點與區別,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學習特點進而與權威的研究做比較以求異同。

我是一個學習比較自主的人,我認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識和能力都應該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主動接受與學習的效率遠遠高於被動接受。因此,我習慣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應該得到的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做作業抑或是自我補充都是如此。從小到大,我的學習從來沒有來自於父母的壓力,也許是家庭環境的關係,我一直都認為自己肩負着一種職責,那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所以我的學習都會是自己主動接受室的過程。

雖然學生的學習很狹隘,但也不僅僅侷限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必然的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及學習生活的能力。亦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認為不管是哪方面的學習,都不能脱離主動接受這一中心要點,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你才會有想要學習的慾望,才會想要主動學習與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學習,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覺走,興趣第一。

(三)人際交往能力分析

大學生由於自身成長中的固有特點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對於人際交往有一定的障礙,比如認知錯覺、性格障礙、能力缺陷等。大學的同學在生活習慣、性格、過去經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在校園內交往的主體同為面臨艱鉅適應任務而又缺乏經驗的個體,雙方的人際適應困難較為突出。

性格決定我的人際交往態度,我認為與人交往貴在一個主動。主動的與人溝通、交流才會讓你更快的打入人羣,拓寬你的人際關係面甚至人際關係網,只有這樣你才會擁有寶貴的人力資源與人際關係。當然,圈子大了,那麼衝突也越容易發生,在我看來解決人際衝突的關鍵是要相信一切衝突都是可以通過理性的建設性協商獲得解決的,這也少不了一個主動:主動的弄清楚衝突的原因、主動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地面對錯誤從而主動的提出可能解決衝突的方法。

(四)戀愛心理分析

戀愛是一種高級的情感交流,是男女雙方相互傾心、相互愛慕,以愛情為中心培養愛情的社會心理行為。斯滕伯格認為不論人類的愛情有多麼的紛繁複雜,它都是由三個相同的成分構成的:動機、情緒與認知。進而又將動機、情緒與認知三者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係,分別稱之為熱情、親密與承諾。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相信會有最完美的愛情,即完全擁有親密、激情和承諾。作為互相吸引的兩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親密與激情,但是我認為完美的愛情承諾確是最重要的,這種承諾並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種基本的對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擔保,這是我們獲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它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徵就是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在人格結構中,氣質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人的氣質類型包括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我是一個多血質為主體的人,平衡靈活善於交際,行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內部心裏和諧發展,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發展友誼;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運用到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上。從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動的融入社會、適應生活。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王巧雲上海交通大學,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程》齊力主五洲傳播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長期忽視。為此,我們必須對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夠重視。

1、國中學生心理問題現狀

1.1 學習方面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國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和學習效率低。

(1)厭學。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甚至可以説“厭學心理”在國中學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分好班、差班,考試排名次,張榜,搞題海戰術,使學生處於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1.2 人際關係方面

(1)與老師關係不和諧產生對抗心理。如果老師對學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就會降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以至關係緊張。

(2)同學間的關係不夠融洽。學習任務越來越重,競爭越來越激烈,同學之間缺少交流和溝通。如果老師疏於引導,同學之間就會產生隔膜,缺乏應有的同窗情。

(3)與父母的關係不夠親密。專制式家庭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導致這些學生產生孤僻、專橫的性格,加上“單親”家庭等問題的存在,使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或製造了痛苦,會因此憎恨父母、家庭。於是,有的學生就走向極端,家長和老師的話無論對錯一律拒絕,以免家長和老師對自己進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緒嚴重。青少年時期處於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過渡的階段,認知特點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現實性的成分少。一旦將他們的主觀想象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滅,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往往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無能,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國中學生一般都對家長和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可是,他們的潛意識裏卻將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獨立。但在家長和教師的眼裏,他們仍還是個孩子,還很幼稚,惟恐他們上當吃虧,於是對他們關愛有加,喜歡過多幹涉他們的生活,這會引起國中學生的強烈反感。

(3)性困擾頻繁。性早熟的女生因為發育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對象,性晚熟的男生因為較同齡人發育緩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對象。這兩種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來了,於是,他們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2、加強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 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環境。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環境主要是指學校、家庭、社區心理環境。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重要任務, 包括教學大樓、實驗室、運動場等等在內的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築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和曲徑通幽的小道,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二是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技藝,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係的目的, 改善學生心理環境。三是校園校風建設。培養良好的校風,既能反映學校的特色,也是穩定心理環境的因素。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只有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四是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使家長既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2.2 以課堂為主渠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一門學科走進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中學生,作預防性輔導,運用現代心理科研成果,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有所瞭解,掌握一些調控自我心理的常識,學會自我修養、鍛鍊的具體方法,養成健康的心態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2.3 利用學科教學滲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無論文科、理科還是思想政治學科,都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學習心理和創造心理的指導。各科教師都要認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把德、智、體諸學科的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會貫通起來,使學生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2.4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有益的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髮揮才智,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2.5 開展個別心理諮詢。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對此應通過個別諮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採取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信箱、輔導或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此外,加強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努力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增強實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導教師開展討論, 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論文關鍵詞: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影響

論文摘要:隨着社會的進步,健康心理學應運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不僅是當今時代對人們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甚至是影響人們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隨着各種壓力的漸增,人們發現人類疾病譜正由傳染病向慢性病方向發展,相應地醫學模式也由原來的純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同時,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一門新的學科——健康心理學應運而生。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健康心理學是一門綜合學科,主要為人們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務。隨着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健康的心理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地位必將會越來越重要。雖然心理學界對心理學今後發展趨勢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樂觀的看法,認為心理學必將會受到千千萬萬人重視,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種是悲觀的看法,認為“心理學有一個長遠的過去,短暫的歷史和一個茫然的將來”,認為心理學即使再過10年也難以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但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現代人要提高生活質量,就必須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可以説,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不僅是當今時代對人們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們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甚至是影響人們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曾經有一則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講的是一對男女朋友約會,結果男朋友遲到了。當女朋友問及男朋友遲到的原因時,男朋友回答説他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去了。如果這件事情分別發生在中國和美國兩個不同國家,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如果在中國,女朋友可能會立即揮袖而去,認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國,女朋友聽説後則會喜出望外,因為男朋友能夠去看心理醫生既説明他非常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時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這雖然是一個杜撰的故事,但卻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心理學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在中國,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並不懂得運用心理學知識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對心理學抱着一種錯誤的偏見。中國人往往習慣於把“心理障礙”與“神經病”聯繫起來。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剛成立時,由於考慮到該校的研究生樓較為安靜和隱蔽,較適合開展心理諮詢,於是把心理諮詢中心設在了研究生樓裏。不料研究生樓裏的研究生們紛紛向校領導反映意見,強烈要求把“心理諮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諮詢中心”的牌子掛在研究生樓前,別人還以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從這一故事我們不難看出,連知識層次較高的研究生們都如此看待心理學,更何況一般的老百姓呢?

當然,這只是20世紀90年代初國人對健康心理學的認識。近十年來,隨着心理學知識的不斷普及,人們對心理學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高。對自身身體的認識也有了長足發展,認識到健康不僅是純生理的健康,它至少還應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應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和諧統一。同時現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必然會導致人們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導致高的心理髮病率;導致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調;導致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失調,人的身心失調;導致所謂的"現代文明病"的出現。而要使這些問題得到真正解決,就必然要讓健康心理學知識參與進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當今時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日趨劇烈的社會競爭,高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人們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衝擊。筆者作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聞目睹不少大學生由於心理問題而影響了學業的正常完成。如大學生小A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後,由於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平時沒有用功學習,大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時他只好作弊,不料當場被老師發現並因此而受到學校的記過處分。如果他掌握一點健康心理知識,能夠及時調整心態,也許這次處分就不會對他造成不良後果。但遺憾的是,他選擇了自暴自棄,結果他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同時出現了幻聽、幻視等嚴重的心理障礙,無法繼續學習,只好自動退學。又如大學生小B是院學生會的一名學習部長,學習成績一般。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女大學生小C並一見鍾情,但表白時遭到了對方的拒絕。遭拒絕後不久,當他去檢查本院學生到課率時,一位老師竟當着他的面説:“這麼差的成績,居然還是學習部長!”遭拒絕後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視,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結果當天他就從宿舍樓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羣中,也有不少人由於事業的失敗、情場的失意、朋友的背信棄義、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輕則患上心理病症,重則走上輕生道路。所有這些表明,現代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調節自己的心理,則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響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種説法就是把沒有明顯的疾病症狀,但又感身體不適(如緊張、疲勞、胃痛、頭疼……)的身體狀態稱“亞健康狀態”。據一項統計數據表明,現代人生活壓力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比例越來越大。所以説,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學知識是現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還是影響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高智商等於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這種智力學説卻無法解釋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為什麼有的人在校時是尖子生,進入社會後卻一事無成?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一見面就有好感,對某些人一見面卻產生反感?為什麼面對同樣的困難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淪、一反常態,而有些人卻能保持輕鬆愉快、一如既往?美國心理學者在研究中發現:人生成就的影響因素中,智力因素只佔20%,而80%則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他因素主要指個人的情緒調節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樂觀”、“人際交往能力”等這樣一些非智力範疇的個人心理因素已經在美國企業界倍受重視。而“情商”這一美國心理學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美國心理學家高曼認為“情商”主要由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驅策以及對他人情緒的識別、移情及適度的反應能力所組成。如美國“創造性領導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一些高級主管人員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原因並不是因為技術上的無能,而是因為人際關係的缺陷。因此,美國哈佛大學心理髮展學家霍華·加登納認為:“一個人最後在社會上佔據什麼位置,絕大部分取決於非智商因素。”可見,人們要獲得人生的發展和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學知識,懂得如何調節情緒,如何培養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

曾經有人指出:心理學的發展一般要經過點綴品、調味品和必需品三個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健康心理學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成為人們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壘,王甦,等譯。心理學與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xx.

[2]王沛。社會認知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

[3]賈啟艾。人際溝通(第2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一、研究對象和內容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州市某技工學校學生。對廣州市某技工學校學生一、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層整羣隨機抽取調查對象,調查採用集中發放問卷的方式。為確保調查結果真實有效,問卷以不計名方式進行施測,各年級分別發放問卷800份,全部收回,一、二年級的有效問卷份數分別為700、751份。同時,整羣隨機抽取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33人,對照班37人。

(二)研究內容

1.抽樣調查資料。調查內容由三部分組成:

(1)基本情況,包括年級、性別、專業等人口學資料;

(2)症狀自評量表SCL-90內容,主要調查技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

(3)主觀幸福感量表(SWB)內容,測查技校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

2.積極心理干預

第一步:實驗前測。整羣隨機抽取2個班技校學生進行SCL-90、主觀幸福感測試,確保兩組在以上變量無顯著差異。第二步:實驗實施。採用積極心理健康課堂教學(附:積極心理健康課堂教學設計,見表1)對實驗組進行為期4個月課堂教學與行為訓練,教學形式包括:講座、討論、角色扮演、作業分析和定向訓練等。平均每週一次,每次2.5小時,而對照組實施傳統的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第三步:實驗後測。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全體學生進行第二次SCL-90與主觀幸福感測驗,與實驗前測進行比較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調查樣本心理健康的總體情況

症狀自評量表(SCL-90),適用對象為國中生至成人(14歲以上)。該量表包括90個條目,共10個因子,即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等。統計採用5級記分法,症狀從沒有到嚴重分別計1到5分,計算各因子總分,得分越低其症狀表現越好,各因子總分除以其條目數得因子標準分。將調查樣本SCL-90各因子標準分均值與全國中學生常模、全國青年常模等進行單一樣本T檢驗。調查樣本SCL-90各項因子均高於全國青年常模且達到差異非常顯著;調查樣本的軀體化、敵對、精神病性因子高於中學生常模,達到差異顯著;調查樣本的強迫、人際關係敏感、焦慮、恐怖因子低於中學生常模,達到差異非常顯著。

(二)兩個組在實驗前後SCL-90症狀、主觀幸福感的顯著性檢驗

對兩個組在實驗前後SCL-90症狀、主觀幸福感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實驗組與傳統組在實驗前無顯著差異,説明實驗前二個組基本處於同一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水平。實驗後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兩個組的SCL-90與主觀幸福感變化差異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鬱、焦慮、恐怖、消極情緒這六項上達到顯著水平(P<0.05),實驗組得分低於對照組且達到顯著水平;在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上實驗組得分高於對照且達到顯著水平(P<0.05)。實驗組SCL-90與主觀幸福感變化差異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鬱、焦慮、恐怖、消極情緒這六項上達到顯著水平(P<0.05),實驗後得分低於實驗前且達到顯著水平;在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上實驗後得分高於實驗前且達到顯著水平(P<0.05)。對照組SCL-90自評量表和主觀幸福感的前後測比較沒有顯著差異,但SCL-90的大多數因子得分比實驗前得分低,主觀幸福感因子比實驗前高,沒有達到顯著水平。

三、討論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積極心理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日益增多,發現積極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效果優於傳統教學效果。本研究從技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觀幸福感培養視角再次實證了這一點。同時,實驗發現,影響技校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優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中的控制組實施的是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測驗結果表明,4個月後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觀幸福感也大都有了改善。可見,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教育因素、環境影響對於技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觀幸福感的培養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沒達到顯著水平。如果有意識、有計劃地對技校學生心理素質進行積極的課堂教學,可以使技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成長更快。積極心理學課堂教學促進技校學生心理素質優化的基本規律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特別是心理素質優化的長效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如果將積極的課堂教學貫穿技校課堂教學全過程,與學校的學生教育管理相互結合,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規劃,將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摘要:國小的音樂教學是國小中重要的美學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優美的旋律提高學生的審美觀點和對音樂的認知,還能夠通過音樂的讓學生的內心充滿對事物的美好想象。所以通過國小音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可行的方式,也成為了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了解音樂教學對國小生成長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掌握好音樂教學的重點,也能夠知道如何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國小生心理健康。

關鍵詞:國小音樂教學;心理健康教學;音樂

在國小課程中開展音樂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技巧,而是通過音樂教學讓國小生了解如何進行對事物的審美,並通過音樂教學讓學生的心理成長更加的完善。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正確的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理解音樂、喜歡音樂;而且國小音樂教師還應該瞭解如何在教學的過程中讀懂學生的心理,並尋找更加適合的方式,因材施教。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到音樂教學之內。這樣就能夠達到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還能夠提高國小生心理成長的質量。

1國小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1.1提高學生審美

國小的音樂課程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音樂的旋律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在國小教育的宗旨上,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學的重點,學校通過各種方式不斷的提高國小的教學質量,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除了美術教學,音樂教學就是非常好的學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清晰的讓學生了解如何對事物進行是非的分辨,如何對進行美與醜的分辨,讓國小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成為一名有完善的審美觀及價值觀的人員,這樣就達到促進學生修養成長,促進心理健康[1]。例如:在音樂課堂上利用《粉刷匠》這首歌曲,讓國小生知道勞動的重要性,讓學生熱愛生活。利用《空山鳥語》,《愛是一首歌》、《紅旗頌》等積極上進的歌曲,表達對向上的精神,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的渲染帶動學生的心理變動,和情緒,並促進了學生審美觀念的提高。

1.2健全學生人格

隨着音樂不斷的發展,其表達的內容和方式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很多音樂作品都藴含了積極向上的內容,當國小音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的利用其內容,有效的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利用不同的教材激發學生的心理變化,讓學生了解每個音樂發展階段的社會情況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生在感知音樂的內容的同時,能夠提高對我國音樂的表達方式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格成長[2]。例如:我國古典音樂《二泉映月》,教師在為學生播放《二泉映月》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解釋曲調的由來,以及曲調創作背景,這樣學生在聽曲調的時候能夠理解曲調中所表達的人們的生活遭遇,以及國小生的生活是多麼的美好,以此提高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環境。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也提高了學生的心理人格層次。

1.3促進學生心智發展

國小教育階段是學生心理成長髮展非常重要的階段,學生只有在初級階段培養好的習慣和心理基礎,才能夠在後期成長的時候明辨是非。所以在國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滲入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對國小生心智發展的推動。所謂的心智發展不僅是對音樂理解力的開發,更加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維的開發,通過音樂的教學薰陶學生的情操,通過音樂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發展[3]。例如,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電子琴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以及手部協調能力,在電子琴學生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能夠利用好手部與眼部、耳部的相結合,才能夠彈奏出優美的音樂。而且通過這樣的教學,還能夠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度,讓學生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音樂。這樣就達到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2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國小音樂教學的方法

2.1通過師生互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因為互動能夠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的變化,而切在有效的互動中能夠讓學生了解到音樂教學的重要性[4]。在傳統的國小音樂教學的課堂中,教師通常的辦法都是直接為學生播放教學的音樂內容,並在對音樂的技巧細節進行分析,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熟悉旋律的方式達到相應教學的目的;此刻,教師是站在主動的角色中,而學生是被動的角色,這樣教師就不能夠充分的瞭解學生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知識,也不能夠充分的感受到學生的內心發展和想法,所以為了能夠讓教師更加貼學生,就可以利用互動的機會進行深入的瞭解。為了達到互動的教學目的,教師必須轉換自身的角色,變主動為被動,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這樣就能夠充分的瞭解學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所想的角度和方向,也能夠更加精準的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學生也能夠在學習的時候更加的輕鬆。例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歌曲教學中,教師可以多收集一些影像資料和圖片資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原地進行模仿划船的動作,並一邊模仿一邊進行演唱。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歌曲的歡快,再次教師也需要參與到模仿中,從雙方的參與教師能夠了解國小生內心的變化,而學生也能夠感受到教學與其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讓學生更加信任教師[5]。

2.2通過目標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在國小生心理髮展的過程中,若是想要健康的發展學生的心理,就需要滿足學生對目標的需求,所以在國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設立相應的目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滿足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需求,促進學生的內心心理髮展。為了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應該更加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內心發展的瞭解,讓教師的方式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讓教學的目標更加的明確,從而滿足學生對音樂教學的需求。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利用大合唱的方式提高學生之間的配合程度。為此教師可以將大合唱比賽作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在設定好教學目標之後,教師應該選擇合唱的曲目,一般在國小階段選擇的都是《五星紅旗》、《黃河大合唱》、《七子之歌》等,在學習之前應該將曲目播放給學生聽,或是將曲目的視頻放給學生看,這樣學生能夠感受到歌曲的震撼力,在播放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曲目的具體內容,並將會學生如何能夠相互的配合達成共同的目標[6]。當學生在瞭解具體情況之後,比賽表演時能夠充分的展現自己的內心情緒,這也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種表現。

2.3完善音樂教學內容促進心理教學

音樂在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斷的完善音樂教學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課外音樂,這樣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發展自身的綜合素質,並鍛鍊了自身的音樂技能,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完善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音樂教學輔助工具、或是音樂劇等方式,例如:國小音樂課程中《愛是一首歌》一課,教師在正常技術教學過後,可以將歌曲改編成為小的歌劇,讓學生參與其中。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樂器互動豐富教學的內容。這個教學方式都能夠培養學生的心理建設和發展,以為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是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範圍,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教學之外的內容。讓學生也知道,教學不一定要侷限與課本的內容,很多課外的內容更加具有教育的意義,特別是在音樂藝術方面。在豐富音樂教學內容方面,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與參加音樂會或是音樂劇的演出,讓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心理建設。

2.4用情景教學方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音樂課程與國小其他課程有很大的不同,其可以利用音樂來吸引學生的目光,若是在音樂課堂中設立情景劇,會更加受到學生的歡迎。所以教師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將情景教學的方式加入到教學的模式中,以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音樂題目的內容和背景,並正確的指引學生的心理髮展方向,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音樂曲目的意義。例如:《紅旗頌》一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備課的時候準備好相應的道具,可以事先準備好小紅旗,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進行之前,向學生們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國的簡史,讓學生能夠提前瞭解曲目的背景。在學生對曲目瞭解之後,就可以將《紅旗頌》歌曲變成情景劇的方式進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樂曲的認知。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的投入也會用心去體會樂曲的內涵和意義。所以在情景劇之後的生活中,學生依然瞭解怎樣將情景劇中的含義與現實相結合。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參加情景劇的表演,以此薰陶心理的發展內涵和方向,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7]。

2.5通過音樂教學評價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課堂的氛圍一直都是輕鬆優美的,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是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為每一位學生對音樂的掌握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教師針對唱的不好的學生進行批評會直接影響該學生的心理髮展。這樣就會直接影響整體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和進度,而學生對於音樂的學習也會出現懈怠或是反感。所以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的調整批評的方式方法,用正確引導的方式對待學生,幫助學生改變現狀。

結語

國小音樂教學是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一項基礎課程,為了能夠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教師都不斷的改進教學的方式和內容,讓音樂教學不僅能夠達到教學的目標,還能夠在教學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心理建設。教師還應該學會利用課外音樂知識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提高學生的心理建設提供渠道。

參考文獻

[1]薛丹.國小音樂教學中的問題分析與探討[J].教師,2012(12):125—126

[2]吳憲奇.淺析國小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週刊,2013(10):115—116

[3]明月輝.淺談國小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學週刊,2014(03):125—126

[4]陳陽.國小音樂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途徑分析[J].吉林教育,2016

[5]童琳.探究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華少年,2016(04)

[6]餘嵐.在國小音樂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J].華夏教師,2016(01)

[7]李藴智.在國小音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求知導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