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質量

摘要:有效落實"雙減"政策,讓教育迴歸初心,讓學生減輕負擔並真正提高質量,是當下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本文着眼政策要求,道法學科特色分析落實"雙減"的必要性,結合教學實例分析"雙減"有效策略,通過優化課堂變革,優化作業設計,優化教學資源,實現特色化教育,在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習品質,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雙減”政策下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質量

關鍵詞:減負增效提質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像春風般,吹響了為學生減負的號角。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對於此政策的出台,我是擁護和贊同的,讓教育迴歸更本真的狀態,是我們每個教育人的初心與使命。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石,”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對教育和少兒童健康成長的關心關注,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集中體現。我們一定要積極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做好課後服務等"五項管理",切實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學習和實施"雙減"政策,我打算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積極更新教育理念。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教師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認真領會雙減精神,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切實提升自己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意識,才能用新課標理念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創造新的經驗方法。國中階段的教育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地位重要,是關鍵的過渡教學階段。提升在教育教學方式上,更要注重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作為終極目標,要切實擺正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以道德與法治的綜合知識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為載體,不斷地誘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動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做到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長、經歷和興趣,充分考慮他們的學習心理需要,重視心理反饋。還要認真細讀新課標領會新觀念、新教法為他們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為每個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和表現的空間,這樣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於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可以充分發揮,可以引導學生課後繼續去探索專研、交流有關信息。這樣才能做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進而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第二,充分鑽研教材教法,提升能力。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的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作為教師,不僅要加強專業學習,提高教師職業技能,還要聚焦“雙減”,加大力度,豐富教育教學理念,學習比較前沿的教學與教學理論,觀摩優秀教師課堂實錄,充分鑽研教材教法, 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能力水平,以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類型助力學生學習,提升學習能力,讓學生體會課堂學習的樂趣。

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比較固定的教材,教師在引導學生閲讀相關內容時需要佈設具體的任務,或者設定詳細的要求,讓學生找到深度閲讀學習的切入點。同時,教材中有一些材料和內容是比較重要的,特別是對概念解讀、關係梳理、方法傳授等方面需要特別關注。教師不妨給學生規劃清晰的閲讀路線,設計一些思考問題,讓學生自然啟動研究思維,在深度思考和廣泛互動之中建立學習認知。學生面對教材時大多會關注裏面的圖畫內容,或者對故事性情節有閲讀興趣,因此教師要做好篩選,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或者設定閲讀任務,讓研讀教材助力學習順利展開。如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凝聚價值追求》這部分內容分為幾個環節,教師要求學生重點閲讀“高揚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環節,從讀教材中受益。學生有了明確的閲讀方向,能夠對教材內容做深入的閲讀和思考。同時,教師利用問題展開調度,讓學生在閲讀鑽研教材過程中自然形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對健康人格追求形成認知。

三、緊扣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能。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戰場,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情感的豐富主要來自課堂。“雙減“政策核心是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讓學生學習更好迴歸校園,建設學校高質量教育體系,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雙減“政策,“減“的目的是要提質,而作為學校一線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得向常規課堂要效益,就得“詳備““精講““勤反饋“。在教學設計階段要對學生年段特點、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等情況瞭然於胸,以新課標要求為基準,但也不要拘泥於教材,教教材,而應該是拓展於教材,用教材教。學生需要什麼,我們準備什麼,教什麼,針對學生的需要來充分備課,科學預設。在教學實施階段,首先要建立一個積極的課堂環境,建立一個互相尊重、理解、和諧,彼此接納、欣賞、讚美的學習場所,這樣思維不受壓抑。學習才有激情。其次,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學習的真實認知過程為基礎展開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關注全體,尊重差異的教學原則,創設問題情境,制定提問策略,激活已有知識積澱,引發學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深度思維,鼓勵學業求助、合作探究行為。同時,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從人力、物力、時間、辦法等過程上保證重點內容的教學與難點的突破。對學困生要加大幫扶力度,因為他們才是教學目標達成的基礎。最後,在學情反饋上要有時效性,及時瞭解並掌握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查缺補漏和教學策略改進,同時要制定高效教學評價策略,豐富評價方式和手段,提高評價頻率,以某種建設性的、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引導學生制定行為改進計劃,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被尊重,促使每個學生的發展。

四、優化作業管理,提升作業質量。

“雙減“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的數量和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從作業的設計、佈置、反饋、評價等環節建立作業管理制度,提高作業質量,減輕作業負擔。在作業設計上要研讀課標,準確把握學科性質,積極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同時要研判學情,全面瞭解學生學力,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內容結構化,形式多樣化,達到知識性與趣味性並存,傳統性與開放性同在。在作業佈置上,要精心篩選,主動“試水“,準確掌握題目的含金量,科學歸類,合理安排,做到質量有保證,數量有控制,形式很豐富。同時要關注全體,尊重差異,不要搞一刀切,除基礎性作業外,積極嘗試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或嘗試每週安排一個“無作業日““實踐性作業日“,每月一個“零作業週末“等多種開放式作業形式。佈置與反饋是作業的季生環節,既要從質、量、形上做好作業的佈置,也要從時效性和空間性做好作業的批改與反饋。加大面批講解和答疑輔導的力度,重視學生對錯題的反思與訂正,及時進行二次批改。對優秀作業要巡展宣傳,對作業優秀的學生要激勵表揚,不斷增強學習自信,學習自覺,讓作業成為學生才能展示的平台、老師把脈會診的手段、學校教學質量的硬核。

五、創新評價方式,增加育人高度。

教育不能光憑美好的願望塑造心目中“優秀“的學生,評價也不該只通過鑑別和選拔讓學生適合某種教育,在“雙減“政策下,評價的基本功能不能只限於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成績的關注,而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重。作為教育主陣地學校裏的教師,要帶頭落實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把考試改革、課程改革和教育評價改革融合到一起,打破以往唯考試作為評價手段唯分數論“英雄“的陋習,樹立全面發展的質量觀和科學的教育評價觀,綜合考慮學生學科考試成績與其他表現,科學全面評價學生。要完善學習過程評價與考試結果評價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加強學生學習過程評價,鼓勵實踐性評價,採用課堂觀察、隨堂練習、實驗操作、課後作業等方式開展學生學習情況的即時性評價,通過定期交流、主題演講、成果展示、學生述評等方式開展階段性評價。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行為養成、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運動健康、審美情趣等方面的評價。要創新評價工具手段,積極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評價。

五.做好課後服務,滿足個性發展。

作為教育改革的主戰場和先行者,學校應從宣傳、管理、課程、評價等方面做好課後服務工作。首先要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積極向學生、老師、家長、社會宣傳課後服務這個惠民、利民政策,鼓勵社會志願服務,推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學校課後服務工作的濃厚氛圍。其次要與落實“五項管理““十項舉措“一日清單等有機結合,加強課後服務安全管理,制定課後服務學生安全管理制度、領導、老師輪班服務制度、後勤餐飲保障制度等,做到前勤後勤統籌合作,課上課下無縫銜接。課後服務課程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終極目標,以適應學生“口味“為服務導向,整合社會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資源,正向引導,合作共贏,共同開發“課後基礎““課後拓展““課後實踐“等五育融合的課後服務課程,着力構建與學校原有課程相匹配、相融合的學校整體課程新體系;建立課後服務課程資源庫,充分利用市區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學校、政府、企業的圖書館、科技館、游泳館等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在課後服務過程中要及時進行發展性評價,以此來改進、創新服務策略,使學生學習興趣不減,學習質量提高。

六、打消家長顧慮,共培育人沃土。

“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也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家長的精神負擔,但作為孩子的父母,減負不代表減輕肩上的責任,相反更考驗的是做父母的擔當。因此我們做父母的首先思想上清楚認識到“雙減“是國家的頂層設計,目的是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此,家長要與時俱進,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努力做好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其次行動上要釐清家庭、學校之間的關係和責任,挑起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擔,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多關注、勤溝通、做榜樣,用心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協力搭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只要父母生育、養育、教育不脱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齊配合,孩子的成長必定是健康的、快樂的、積極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