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地理教案【新版多篇】

高中地理教學教案設計 篇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辯證地看待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作用和負面影響。

教學重點:

⑴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經濟過分依賴旅遊業會產生哪些弊病?記憶並理解旅遊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同時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

⑵旅遊業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有哪些?旅遊業的發展對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又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理解旅遊業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繁榮的關係。

⑶旅遊業對區域環境產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響?理解旅遊對區域環境保護和破壞的關係。

教具準備:自制圖表、圖片、地圖冊等

教學方法:導思——點撥、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拉動經濟發展

旅遊業被稱為“朝陽產業”。從世界範圍來看,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之一

,併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表1.1部分國家國際旅遊收入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出口總額之比(2002年)

通過學習表1.1,瞭解以下知識:

①國際旅遊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的國家是泰國,達6.2%;

②國際旅遊收入與出口總額之比,的國家是埃及,達80%;

③國際旅遊業已經成為一些國家重要的經濟支柱。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説明:

①國際旅遊是指跨越國家或地區的旅遊活動。發展國際旅遊可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設施,通過旅遊服務而獲取外匯。

②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西班牙、瑞士、奧地利、泰國等,都將旅遊創匯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③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通過讀圖,瞭解以下知識:

改革開放後,我國入境旅遊蓬勃發展,旅遊的發展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我國旅遊外匯收入呈逐年上升趨勢。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國內旅遊作為一項消費活動,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費資金(貨幣)回籠到國家手中,既能減輕商品市場的壓力,又能刺激旅遊者新的需要,促進生產的發展。

2004年“十一黃金週”青島海濱人潮湧動的情況,旅遊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和奢侈品,而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説明:旅遊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為相關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能直接或間接帶動交通運輸、商業服務、建築、郵電、金融、房地產、外貿、輕紡、旅遊紀念品等產業的發展。因此,旅遊業是“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行業。

思考舉例説明旅遊業與其他行業之間“一業依百業…一業帶百業”的關係。

點撥:旅遊業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首先,旅遊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沒有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就不能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其次,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其他行業的發展,例如旅遊業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等服務業、商業的發展,賓館飯店的修建等。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説明:特別是一些經濟落後、發展工業難度大但旅遊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遊業條件的地區,就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發揮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閲讀

瞭解以下知識:

旅遊扶貧是我國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具有豐富旅遊資源的貧困地區進行旅遊開發,是使這些地區人民羣眾脱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對促進這些經濟落後區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動

活動提示:

①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性格,自由組合分組。

②各組在中西部範圍內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旅遊目的地,通過新聞媒介、網絡、書籍等,分頭收集有關旅遊地與當地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

③小組信息彙總,進行組內討論。

④小組在全班進行彙報交流。

注意:由於旅遊需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國本地區所能夠控制的。因此,過分依賴旅遊業會給國民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

探究活動:旅遊業的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穩定。旅遊業對外界的影響相當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會直接影響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

提示:疫情爆發、政治風雲的變幻、自然災害的突發,以及社會治安、經濟形式、交通條件等因素都直接影響着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説明:通過旅遊,能夠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通過旅遊,旅遊者可提高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並進一步對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説明: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還是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提供許多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我國目前的就業壓力較大,發展旅遊業是緩解此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促進文化交流

現代旅遊的發展,使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從而消除了一些社會、民族偏見,促進了相互瞭解。

北京的“衚衕遊”使無數外國旅遊者體驗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瞭解了衚衕文化。通過交流,既促進了民族文化精華的提煉,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進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雲南的文化特色旅遊

通過案例學習,讓我們認識到:發展旅遊應提煉民族文化的精華,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發展文化特色旅遊可以説是雲南省旅遊的重中之重。

雲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遊項目,這些文化特色旅遊項目已經突破了國別、種族和傳統的界限,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漸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種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旅遊業必須要發掘本地區、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振興和廣大。

思考

1、雲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遊的最有利的條件是什麼?

點撥:雲南省生活着26個民族,各民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各自特色鮮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這正是雲南省發展文化特色旅遊的最有利的條件。

2、你在旅遊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舉例説明。

提示: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踐,從個人感受出發,充分討論。文化的概念比較抽象,建議教師從文化的物質形式和物質載體等方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旅遊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築風格、服飾飲食、歌舞繪畫、節日慶典、風俗習慣等都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

探究活動:旅遊業的發展對旅遊接待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沒有不利的影響?如果有,請舉例説明。

提示:旅遊者的大量湧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娛樂場所變得擁擠不堪,給當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一些當地的民俗、節慶、宗教活動作為吸引遊客的項目來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

三、影響區域環境

説明:環境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對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都很重視對旅遊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以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對環境也有消極作用,如果旅遊與環境的關係不處理好,環境也會朝着惡化的方向發展。

古建築修復前後景觀的變化,説明旅遊業的發展有利於文物古蹟和古建築的保護。

討論:

1、列舉旅遊業發展有利於環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申報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等措施都有利於保護旅遊環境。

2、舉例説明旅遊對環境的消極作用。

提示:旅遊對環境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由於對旅遊資源開發建設不當或失誤,使生態環境惡化;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超過了環境自淨能力而造成環境污染;由於大量遊客的接觸或不文明行為引起的對風景、文物的破壞等。

板書設計

1.2現代旅遊對區域發展的意義

一、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遊,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遊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促進國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3、促進文化交流。

三、影響區域環境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説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閲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徵。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説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

聯繫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裏?(播放一段關於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髮言:中國、亞洲、日本??

(二)新授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閲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閲讀圖1-1,進行討論後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範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範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説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後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範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範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瞭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團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氣團、鋒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學生學會運用冷鋒、暖鋒、準靜止鋒與天氣的知識,分析鋒面過境時及過境後的天氣。

3.使學生能聯繫當地的天氣變化,理論聯繫實際,培養學生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

教學重點

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氣團,冷鋒與天氣。

教學難點

鋒面與天氣。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

教學媒體

投影片(世界氣團分佈圖——複合片)、板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這一節我們講第五節,天氣與氣候。它是在綜合前四節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概括和總結,並聯系實際説明氣候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是全章的總結。

【板書】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和氣候的概念

同學們按照老師的要求已經記錄了這幾天天氣預報。

【提出問題】 我們天天在聽天氣預報,今天天氣和昨天相同嗎?誰來説明最近兩天的天氣情況?什麼是天氣?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1.天氣:指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

2.氣候: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提出問題】 我們生活在北京,那麼北京的氣候特徵是什麼?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規律的,比較穩定的,而天氣是瞬息萬變的。

【轉折過渡】 那麼什麼因素影響天氣與氣候呢?

【板書】 二、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

1.氣團

介紹氣團的概念。

學生看書,畫在書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氣團分佈圖”

【提出問題】 氣團定義(概念)中的“廣大範圍”有多大?

【指圖講解】 看圖,整個北太平洋地區,主要是一個熱帶海洋氣團。

【承轉】 這麼大範圍內温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均一的大團空氣是怎麼形成的?

介紹氣團的形成。

【提出問題】 同學們回憶一下,什麼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

【學生回答老師講解】 是地面輻射,即對流層大氣的温度、濕度等物理性質,主要受地面影響。

【提出問題,學生討論】

看投影片在陸地和洋麪的交界處有沒有氣團形成?為什麼?

如果大團空氣運行到太平洋洋麪上空,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氣團?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在陸地與洋麪交界處不可能形成氣團,因為下墊面性質不均一;大團空氣運行到太平洋洋麪上空,馬上又移走了,不會形成氣團。因為大團空氣要較長時間停留在源地,才能獲得與陸面或洋麪一樣的物理性質。因此,形成氣團的條件:

【板書】

例如在熱帶洋麪形成暖濕氣團;南極大陸上形成冷而乾的氣團。

【承轉】 當環流條件發生變化時,氣團要離開源地向其他地區移動,並進行熱量和水汽的交換。(用投影片介紹)

【板書】 (2)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氣團

【提問、討論】

北京冬季天氣狀況?北京夏季天氣狀況?為什麼?受什麼氣團的影響?【引導提問】 冬夏影響我國的氣團及天氣狀況?

【概括總結】 冬季受形成於西伯利亞、蒙古一帶的極地大陸氣團影響,我國天氣寒冷乾燥;夏季受形成於副熱帶太平洋上的熱帶海洋氣團和來自印度洋的赤道氣團的控制,給我國帶來豐沛的水汽,影響降水。

【板書】

介紹氣團對天氣的影響。

【聯繫實際】 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華北是一片晴空區。

在單一氣團控制下,天氣單調,一般為晴朗天氣。

【小結】 氣團是廣大範圍內温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均一的大團空氣,影響我國的主要氣團是極地大陸氣團、熱帶海洋氣團、赤道氣團,在單一氣團控制時,天氣單調。

【轉折】 當原有氣團被新移來氣團代替時,天氣變化了,特別是兩種氣團的交界地區,天氣變化劇烈。冷暖性質不同的氣團相遇,它們中間的交界面——鋒面。

【板書】 2.鋒面

根據鋒面兩側冷暖氣團的移動方向,可把鋒分冷鋒、暖鋒、準靜止鋒。

【板書】 (1)冷鋒與天氣

教師畫冷鋒板圖,邊畫邊講。

冷鋒的形成: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的鋒。

【提出問題】 冷重的冷氣團前緣插入暖氣團的下面,使暖氣團被迫抬升,在抬升過程中氣温、降水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

【提問、學生討論】 冷鋒過境為什麼出現較大的風?

【學生回答,老師講解】

【提出問題】 冷鋒過境後,什麼氣團控制該地區?出現什麼天氣?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板書】

【承轉】 根據冷氣團的移動速度,可將冷鋒分為兩類。

【板書】

快行冷鋒的形成:冷氣團移來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氣團急劇抬升。

【學生討論】 那麼暖氣團急劇抬升過程中出現什麼現象?如果鋒前的暖氣團較乾燥,又會出現什麼現象?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狂風暴雨,出現較大的風、沙暴天氣。

【實際觀察】 觀察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中的冷鋒符號,體會冷鋒過境時、過境後天氣?

【老師總結】 冷鋒在我國活動範圍廣,例如,快行冷鋒可造成我國北方冬春的大風或沙暴天氣,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鋒的形成:冷氣團移來的速度較慢,暖氣團被迫沿冷氣團平穩爬升。

【提問】 暖氣團平穩爬升過程中出現什麼現象?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多產生連續性降水。

【板書】 (2)暖鋒與天氣

暖鋒的形成: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

教師畫暖鋒板圖。

【學生討論】 暖氣團如何爬升?過境時出現什麼天氣?過境後該地受什麼氣團控制?天氣如何?

【概括總結】

【板書】

暖鋒在我國影響範圍小。

【板書】 (3)準靜止鋒與天氣

【提問,學生討論】 何為準靜止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概括總結】

準靜止鋒的形成:冷暖氣團勢均力敵,或遇地形阻擋,鋒面移動緩慢,或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擺動。

【板書】 天氣狀況:持續性陰雨連綿的天氣

介紹影響我國的準靜止鋒。

夏初:我國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氣。

【引入古詩】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冬半年:昆明準靜止鋒,形成冬半年貴陽陰雨冷濕天氣。

【提出問題】

無論是暖鋒、冷鋒、準靜止鋒,沿鋒面上升的都是什麼氣團?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是暖氣團。它在鋒面附近使天氣變化複雜,冷、暖鋒過境後天氣轉好。

【本課小結】

影響天氣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氣團和鋒面。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氣團,冬季是形成於西伯利亞、蒙古一帶的極地大陸氣團,在它影響下,天氣寒冷、乾燥;夏季給我國帶來豐沛水汽的是來自於副熱帶太平洋的熱帶海洋氣團及來自印度洋的赤道氣團。我國處在中緯地區,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快行冷鋒造成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風、沙暴天氣及冬季寒潮,夏初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貴陽的陰雨天氣是準靜止鋒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和氣候的概念

二、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

1.氣團

(2)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氣團

2.鋒面

(1)冷鋒與天氣

(2)暖鋒與天氣

(3)準靜止鋒與天氣

天氣狀況:持續性陰雨連綿的天氣

高中地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日本的輪廓圖。

2、瞭解日本的地理特徵,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並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瞭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並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佈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佈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佈、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徵。

難點:

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自然地理特徵(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佈着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徵(温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温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並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佈(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佈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麼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於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後得出如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於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閲讀日本工業分佈圖,並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佈區主要分佈在哪裏,為什麼?(板書)

(主要分佈在:瀨户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於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後,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後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

(1)隨着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佈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高中地理教案 篇五

各位評委:

大家上午好!

我説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節《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課型是新課。我將按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設計和説板書設計這五部分説課。

説教材:

教材分析:這一節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本節是這一單元的重點,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較抽象且難度較大,如何突破難點成了重中之重。

教學目標:學生已習得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能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及區別。

2. 能根據要求計算地方時、時區和區時。

3. 能運用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解釋常見的地理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通過觀察光照圖找出晨昏線的一些特點,學會分析地理事物的規律。

2. 通過自己繪製時區分佈圖,學會尋找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繫。

3. 通過對比分析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圖,找出每幅圖的變化,並用自己的話説清三角洲形成的過程,學會從地理圖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雖然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借用李家清教授論文裏的句子)。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

通過對眼、手、腦、口的調動,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地方時。

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點:

由於受年齡、理解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會出現如下問題:

(1)在太陽高度角即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傾角的問題上,較難以理解。(臨時改為:對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及正午太陽高度區分不好。以致出錯。)

(2)在地方時差的計算中“遲”與“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轉偏向力規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難分。

説教法:

教無定法,針對本節內容較抽象的問題,可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配合傳統教學方式,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圖法提高興趣。

説學法:

學會探究、學會聯繫、學會描述。

説教學程序:

説導入:

以實際生活為例引導學生思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説重點:

觀察法突出重點:通過觀察某時刻光照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晨昏線的特點:晨昏線平分地球,是過地心的大圓、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判斷晨線和昏線。

創設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維,突出重點:春分日那天,全球晝夜平分,都是6點日出,18點日落。但是,當我在重慶106。5E聽到收音機裏報出“現在是北京時間6點整”時,並沒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點了,同學們能幫我解釋一下嗎?引導思考地方時與區時的差別。(該創意來自半隻煙老師)

説難點:

對比分析法突破難點:區分太陽高度、太陽高度角和正午太陽高度。糾正太陽高度是太陽高度角的簡稱,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線段。

動手繪圖,加深印象,突破難點:繪製世界時區圖,取得地方時與區時的聯繫與區別,並形成空間思維,自主得出計算規律。

辨析法突破難點:地方時東早西晚。平時所説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們地理意義上的早晚是有區別的。

説興趣點:

若時間充足,讓學生觀察地球儀自轉時墨水從北極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時間緊迫,讓學生觀察視頻“厄瓜多爾赤道線上的怪現象”,規律:北右南左赤道無,緯度越高越顯著。培養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遊戲中學:看圖找不同,既而描述長江三角洲的發育過程。培養描述地理現象的能力。

課堂的作用除了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外,還應拓展學生思維。故設計如下:重點掌握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時間計算,地轉偏向力的規律。請學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轉將會發生什麼現象,如果地球不是自東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東自轉又會對人們產生什麼影響?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除了要求簡明扼要、美觀規範外,還要能夠啟發學生思維,故板書設計引入“思維導圖”。(此處臨時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維導圖的具體要求。)

高中地理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影響人口分佈的因素。

2、利用資料或圖表,説明影響人口分佈的影響因素,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3、理解人口分佈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係,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影響人口分佈的因素。

難點:影響人口分佈的因素。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地圖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出示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家人口分佈數量的差異圖,提出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佈?組織學生思考、討論,由點到面,探討世界人口分佈的影響因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自然因素

[教師活動]展示“地廣人稀的荒漠地區”“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等照片,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這些地區人口分佈有差異?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學生回答]因為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教師總結]影響人口分佈的因素可歸納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類。

[教師活動]展示圖1.5《世界不同緯度人口分佈示意》和《我國人口分佈》示意圖,提出問題:

(1)歸納世界不同緯度人口分佈的特點,並説明原因。

(2)找出我國人口主要分佈的地形區,並説明原因。

[學生活動]觀察地圖,閲讀教材文字內容,回答問題。

(1)撒哈拉沙漠地區、亞馬孫熱帶雨林地區和高緯度地區等人口稀少,20°N~60°N地帶人口密集。因為過於乾旱、濕熱及寒冷的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

(2)我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區人密集,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於開發,是人類的主要聚居地。

[教師總結]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離不開自然環境。世界人口主要分佈在氣候較為適宜的中、低緯度地區,人口分佈多趨於地勢低平地區。

[教師活動]展示圖1.7《塔里木盆地的綠洲與城鎮分佈》圖,思考:

(1)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分佈有什麼特點?

(2)人口較為集中的城鎮分佈與水源有什麼關係?

[學生活動]同桌兩人相互交流,回答問題。

(1)塔里木盆地水源的主要來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豐富的地區集中在盆地的邊緣。綠洲主要分佈在盆地邊緣。

(2)水源是制約塔里木盆地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因素。

[教師總結]水源進一步影響人口的具體分佈。一般來説,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較密集;在乾旱地區,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往往成為人口聚居地。人口稠密區依水源多呈點狀、線狀和片狀分佈。

2、人文因素

[教師活動]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積極主動的,隨着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在居住地的分佈上,就能逐步克服各種自然環境的限制。結合具體的事例,説一説影響人口分佈的主要人文因素有哪些?

[學生活動]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8分鐘的小組討論。以表格的形式展示討論成果。

[教師總結]雖然自然因素對人口分佈有巨大的影響,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佈的可能性。自然環境條件相同的地區,可能因為人文條件的不同,人口數量會有顯著的差異。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活動]活動探究:展示圖1.8a《芬蘭人口分佈(20xx年)》、圖1。8b《芬蘭平均氣温和降水的分佈》和圖1。8c《芬蘭地形》,分析芬蘭人口分佈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探究問題:

(1)描述芬蘭人口分析分佈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2)探討芬蘭超過1/4的人口集中在赫爾辛基及其周邊城鎮的人文因素。

[學生回答]

(1)南部多平原,平均氣温較高,降水較多,氣候温和;北部多山地,平均氣温較低,降水量較少,氣候寒冷。因此人口分佈南多北少,平原多,山地少。

(2)交通,南部臨海,交通便利;政治,首都赫爾平基位於南部。

[教師總結]在一個國家內部,由於自然、經濟、社會的差異,不同地區的人口分佈也不相同。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查找資料,瞭解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體會老一輩地理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下節課進行分享。

高中地理教案 篇七

一、授課目的與考點分析:

1.瞭解地表形態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2.瞭解板塊構造學説,板塊運動與地形的關係。

3.瞭解地質構造的類型及其實踐意義。

二、授課內容:

一: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三大巖類物質循環:

三大類巖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環境,而巖石形成所需的環境條件又會隨着地質作用的進行不斷地發生變化。沉積巖和巖漿巖可以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在地表常温、常壓條件下,巖漿巖和變質巖又可以通過母巖的風、剝蝕和一系列的沉積作用而形成沉積巖。變質巖和沉積巖當進入地下深處後,在高温高壓條件下又會發生熔融形成巖漿,經結晶作用而變成巖漿巖。因此,在地球的巖石圈內,三大巖類處於不斷演化過程之中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一)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板塊構造學説的主要觀點:

①地球表層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為六大板塊;②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相對運動;③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④兩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動,火山、地震多分佈在此;⑤板塊移動發生張裂地區,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塊相撞擠壓處,形成山脈,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兩個大陸板塊相撞,形成巨大山脈。

2、板塊構造學説理論應用

二)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

1、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變形變位,稱為地質構造,所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

2、實踐意義

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為水道。在背斜部位採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三、本次課後作業:

相關練習附後

四、學生對本次課的評價:

○ 特別滿意 ○ 滿意 ○ 一般 ○ 差

學生簽字:

五、教師評定:

1、學生上次作業評價: ○ 好 ○ 較好 ○ 一般 ○ 差

2、學生本次上課情況評價:○ 好 ○ 較好 ○ 一般 ○ 差

教師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