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多篇

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多篇

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篇1

本學期我有幸去成都參加了20xx國小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天時間,讓我得以親身聆聽專家講座,親身感受多位專家、名師的現場授課,讓我充分領略到他們那份獨特的魅力――廣博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多節觀摩課堂教學實踐,使我茅塞頓開,大受啟發,受益匪淺。專家老師們精彩的演説、先進的理念、精彩的課堂時間,都令我如飲甘露一般滿足、舒暢!下面談談自己收穫最大的幾點。

一、理解國小數學教育的意義

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去都會面臨無數次的機會,一直認為有好的機會你抓住了是你的運氣好。數學是現代人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模式,是科學、技術的基礎;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聆聽了機位教育專家的講座,讓我明白了國小數學的教育對人的一生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藝術

有幸聆聽了幾位教師的精彩演講,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來自北京的吳正憲老師的北師大版三年級《重疊》和五年級《方程的認識》。她是一位優秀的數學老師,她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課堂,她的數學課堂被稱作是“愛與美的旋律”,她的課堂經常出現學生集體呼籲“不能下課”。尤其是她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理論,正是我們現在大多數老師所缺乏的,如:讓學生喜歡我;讓學生喜歡數學;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讓學生養成學習的好習慣等等,她説的這些理論和經驗都是值得我們老師去學習和借鑑的,想一想,現實中我們的數學課堂,能有多少學生喜歡數學和會學習數學呢!又能有幾位老師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喜歡自己呢!這些現象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以及在場的每位老師都能感染她的`親和力。而她課堂教學中那種閃爍着智慧光芒的個性化教學更顯示出優秀教師的風範。幾位專家都把更

多的空間留給學生去交流、探索、總結。在吳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是快樂的,我想這應該就是數學課堂藝術本身獨具的魅力所在吧!

三、良好教學風格的積極影響

“數學王子”張齊華老師的《24時計時法》在業界都讓老師們覺得很有難度在課,可是在張老師的課上,能看見張老師上得得心應手,學生學習氣氛濃厚、學得輕鬆,也看見了課堂的高效率。幾位老師老師課堂中都讓孩子們自己探究、解決問題,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專家老師們的語言精煉、豐富,非常值得我學習。他們的課堂注重從實際出發,從生活出發,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數學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潘海燕老師生動愉悦的課堂氣氛,充滿樂趣的教學方法,富有激情的教學風格,盪漾着智慧,呈現着自主,關注着發展;劉延革老師詼諧幽默、風趣滿堂的教學風格給所有在場師生的極大快樂;劉德武老師温文儒雅、沉穩大度的課堂組織,敏捷的睿智與學生碰撞出心靈最耀眼的火花?

精彩之餘,收穫頗豐。通過聽課評課,使我再次領悟了學生主體作用與老師主導作用的和諧統

一、平等相處的重要性;巧妙利用學生好奇心、好勝心,並用富有童趣的教學語言,對提升課堂教學的神奇效果?兩天的學習緊張有序,天天精彩,真讓我們一飽眼福、耳福。

回到學校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知道自己該如何為孩子們負責,我想:上好每堂課、認真鑽研教材、不斷自我提升,讓自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專家老師們的成功,見證着他們背後的艱辛,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由此也更加明確自己的工作目標。

四、感悟過程,真誠付出

培訓結束了,我會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把這份珍貴的經歷銘記在心,開始我教學生涯新的征程,我會努力把學到的理念、方法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之中,不辜負領導、老師們的希望,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給大家,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優化的教學方法回饋給學生,我會用我的心去教誨我的學生,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學生,無悔於我的教育事業。

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篇2

9月26日,我有幸與同事赴長沙蔘加“全國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活動”。活動中有名師精湛的課堂展示,專家精彩的講座點評,真的是感受頗深、受益匪淺。幾位名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對孩子親切和藹的評價、活躍的課堂氣氛,讓我充分領略到了數學課堂教學的精彩與魅力。

9月27日第一節課是由江蘇省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蔡宏聖老師執教的《認識百分數》,蔡老師語言簡潔,思路清晰,注重讓學生動腦想,動手做,動嘴説,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培養,課堂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在課堂表現活躍,新知識接受快,掌握牢固。

第二節課是由北京市著名特級教師田立莉老師執教的《周長》,田老師注重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讓學生以運動的形式,讓學生在運動中發現數學中的知識,課堂學生表現活躍,讓學生既學習了新知識又鍛鍊了身體。

第三節課是有北京市著名特級教師錢守旺老師帶來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錢老師一步一步讓學生掉入陷阱的方式,使課堂充滿了樂趣,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師生互動構成了有效課堂。

9月28日第一節課是由北京市著名特級教師柏繼明老師執教的《逆序推理》,柏老師注重數學課堂的反思,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課堂以方位判斷為引,讓學生理解“相逆”,又以算式讓學生利用“逆

推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第二節課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徐長青老師執教的《烙餅問題》,徐老師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輕鬆學習。課堂以“節約”二字開始,學生懂得在生活中應提倡節約。在突破重難點上,又以快樂的遊戲進行,老師幽默的語言,生動的肢體動作,學生積極的參與配合。課堂顯得輕鬆而又緊湊,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

授課完畢,就是聆聽專家的精彩講座。我有如下幾點感受:首先是從蔡宏聖老師的課堂與講座活動中,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進一步理解“數學味”這個詞,要注重課堂的數學性,學生的思考性,以及教師授課的過程性,在傳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時間,也要捨得花費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實踐,更要尊重學生的每一個答案,有句話“錯是好的反襯”更讓我印象深刻。

其次是田立莉老師精煉的講座,田老師聯繫自己真實的教學事例,讓我體會了教師的偉大。一個偉大的教師應該是無私的,特別是對於學困生,能夠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愛與呵護,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作為當代教育工作者,教好每一個學生是教師應盡的義務,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我作為一名四年級的數學科任教師,班級裏的學困生真是讓我傷透了腦筋,聽了田老師的講座後,突然讓我覺得他們也是有希望的,我將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更加盡心做好學困生工作,關注他們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教給他們更合適的學習方法。

最後,徐長青老師的講座:讓教師做高度自覺的反思實踐者,進?

步加深我們對課標的認識,促進我們教師自身教學能力及反思能力的提高。

聽了專家的講座,對照自己的課堂教學,我覺得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之處,並需要去改進與提升:

1、要不斷加強自己的基本功訓練,特別是課堂語言組織的能力,既能做到簡潔明瞭,又能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

2、要對每節課認真做好課前準備,這次聽課活動中,教師都能採取不同的方式創設情景教學,既貼近生活又有創意,一是調節好課堂氣氛,二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集中的注意力才是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

3、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既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關注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探索、思考中學習,並對學生的彙報及時評價,尊重學生的答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多鼓勵,多關注每一位學生,使學生課堂活動參與面大,爭取讓每一節課都充滿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此次的學習讓我對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有了更深刻的反省,也定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多學習,多反思,逐步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篇3

參加了“20xx國小青年教師教學觀摩活動”,我聽得最多的兩個詞是教什麼和怎麼教。兩者相比,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我們教語文有語文書,面對一篇篇課文,我們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答案是教語文。閲讀教學教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口語交際教學生提升口語交際的品質,習作教佈局謀篇,行文組句。其中閲讀教學教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是語文課的主要目標。就閲讀教學專家提出了兩個轉變:一是由講讀轉變為實踐,二是由課文的思想內容轉變為語言文字運用,也就是不能把教材內容當成我們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這讓我想起前些年經常會有老師在課上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然後學生整堂課從頭哭到尾,其實學生只是體會到了課文的思想內容,這是思品課的目標。而語文課應當把重點放在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悲痛是用怎樣的語言,什麼樣的方法寫出來的。

怎麼教則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學習興趣,學習的實效和學習的評價。在這裏特別注意的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他們不是零起點因此要分成層次,哪些是學生已經會的不用教,哪些只需要點一點學生就能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我們重點教的。

“讀寫結合”教學反思

在《我是什麼》讀寫結合課上,我把指導的重點放在兩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體會例文中的寫作特點,明白文中使用第一人稱來敍述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知道要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手法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二是以教師的下水文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選擇生活中熟悉、喜愛的事物,通過小組互説、學生評議、老師點評等生生、師生互動讓學生願説、會説、樂説,寫出自己的童趣、童情。對於學生隨機出現的問題,我嘗試用各種形式的評價語既欣賞、激勵學生,也用委婉的語氣指出學生口頭表達的不足,收到良好的效果。

附學生文:

我是一個小書包。我有一個大大的肚子,裏面裝滿了小主人的書本,可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因為小主人每天把我被在肩上,心裏感覺美美的。小主人高興的時候還會給我洗洗澡呢!

我是巨石,每天站在河邊的草坪上。人們散步累了,就坐在我的身上休息。我很結實,一點兒都不覺得疼。每當下雨的時候,我就趕緊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好讓人們坐着休息。

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篇4

我有幸參加了市優質課,15節課中包含了統計、空間與圖形、概念、解決問題等課型的教學。可以説,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上好數學課,幾位老師給我們做了示範,加上深入細緻地剖析、點評,我收穫很大,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充分的備課

在這之前,我參加了全縣數學提高班培訓,本來我不是組長,但自己的表現讓大家記住了我,我和幾名優秀的學員和李老師一起參加了北京市新鴻儒教材教法培訓,回來參加了縣優質課評選,又有幸參加了縣暑假提高班培訓,通過市優質課初賽,我有幸得到了去市裏講課的機會,這些機會都得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和爭取,也謝謝李老師和鄭老師的賞識。一步一步紮紮實實的走過來,讓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老師,成長為一名獲得縣市優質課老師。

二、準確的數學語言和充分的教材分析靈活使用

參加數學教學工作才兩三年,我感覺對於教材教法的學習還不是很深入到位。這讓我在講優質課前的摩課中可吃透了苦頭。

看到《統計》課題後,首先是教材和學情分析,我翻遍了教研室所有的資料,查遍了網上優秀的課例和教學反思,覺得自己經準備的很充分了,我就把教學設計發給李老師看,但李老師説“再看看吧!”這一話讓我感到我下的功夫還不夠!

週一我又把我的教學設計拿給我們學校的領導看,袁校長説“得要詳案!”回到家後我又把課堂實錄寫了一遍,又拿給袁校長和秦主任看,他們告訴我“數學語言要規範!數學語言要簡煉!!每一句話都要去琢磨去推敲!”

一句句話真得很重要!不僅體現上下內容的銜接,而且每一句話都代表一種思想!比如開始上課的第一句就是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六單元統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使統計表中的數據更直觀形象我們可以製成統計圖”説的是數據的作用還可以製成統計圖,“除了用統計表之外,還可以用什麼方式形象直觀的表示這些信息呢?”體現根據已知數據可以用兩種方式表現出來!

三、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

“智慧的火花是在思維碰撞中產生的”,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逐步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時學生得到的知識是深刻的。他會有種成功感,愉悦感。學生小組成員間討論,通過學生的對話進一步加深了對這幾種幾何形體的認識。

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加倍努力,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5月22日---23日,我有幸在婺源參加了教育新視野第一屆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觀摩活動,在這2天的時間裏,觀摩了來自北京第二實驗國小華應龍老師、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國小余穎、江蘇的周衞東老師、江西南昌的葉青老師、江西省萬年縣第三中學李國瑛老師等6位數學教師的觀摩課,並聽了周衞東教授,華應龍教授、專家報告,及有教研員的精彩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悦,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你知道老師叫什麼,你瞭解老師多少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着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三角形三邊關係》時,《遊戲公平》利用學生喜歡的操作入手,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不在陌生,不在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的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於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與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樣的文字應用題模式,引導學時理解圖意。這次聽課找到了這樣的佐證,且效果很好。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通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着低起點、密台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這一點從周玉仁教授的報告中體會到。

(4)探究與滲透的關係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從外省老師的講課中體會較深。

華應龍教授、周衞東教授、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師者若水和基於兒童立場的數學教學,可謂高屋建瓴,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和專家的精彩報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篇5

銀色的十二月,我帶着渴望知識,渴望提高,渴望發展的心情,來到了國小數學觀摩研討會。有幸聽了劉鬆執教的《乘法分配律》、張冬梅執教的《米》、楊秀清執教的《雞兔同籠》、錢守旺執教的《24時計時法》、王彥偉執教的《圖形的旋轉》,印象非常深刻,收穫頗豐,感觸良多。下面,就幾節深有感觸的課談一下我自己的體會。

?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枯燥的數學知識課,可在劉老師風趣幽默加肢體語言的點撥下,整個課堂充滿着歡聲笑語。一節課的只是在延伸,快樂在持續。乘法分配律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中輕鬆達成,學生們能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乘法分配律,真是難能可貴。整堂課,劉老師關注學生情感、興趣,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無論課前的談話還是課堂中的肢體語言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學生快樂着,探索着,並時刻體驗着成功的快樂。如當一名學生概括乘法分配律就是把一個算式時,劉老師適時讚賞“你真厲害”,我想當學生聽到老師這句話時,他的大腦會高速運轉,心裏比吃了蜜還甜。我終於明白:數學課要讓學生愛學,樂學。老師首先要一切從學生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向劉老師那樣讓課堂變得輕鬆、愉悦、高效、成功!

應該説,學生對“米”的認識是比較抽象的,張冬梅老師通過各種巧妙的活動設計,幫助學生建立了“1米有多長”的表象知識。而每一次的活動,學生們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膽放手,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有效學習,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是這堂課最顯著的特色,這也恰恰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縱觀整個課堂,在老師的引領下,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小活動,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教學重點展開的,且銜接的十分流暢自然,讓學生沉浸在活動中的同時,不知不覺的加深了對“米”的認識。

錢守旺老師的《24時計時法》,讓我們感受到穩中求活,活中求實,實中求新,和諧自然的教學風格,有水平沒架子的教育者。他借用陶行知的一段話説:“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關注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而不是自發的行動。自覺的行動,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

這次學習收穫頗豐,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教學上的起點,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關注每一個學生開始,從尊重每一個學生開始,從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開始,,從善待每一個學生開始,,從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開始,從改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開始,從改善傾聽能力開始,從改善教學策略開始,從提升自我生命質量開始……

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篇6

此次有幸參加在美麗xx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相約名師 聚焦課堂”國小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感觸頗深,尤其是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教研中心教研員劉延革老師一次又一次提出的“以生為本”的理念深深震撼着我的心靈,只有立足“教學永遠是服務於孩子”這一出發點,我們才能達到理想的落腳點。在整場活動中作為主持人的劉老師的每一次點評、追問、思考、明晰都引起了我的共鳴。最後還能現場觀摩她對《周長》一課精彩的演繹與別具的思考,倍感不虛此行。

正如劉老師所説,她展示《周長》一課並不是想告訴大家這一課如何上,而是想通過此課來引發老師對數學概念這一類課的思考。《周長》是老師們上公開課的熱門課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課堂:老師讓孩子指一指黑板的面、桌面、數學書封面一週的長度、描一描圖形一週的長度等操作活動,而後就開始進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結果在做練習或測試時發現學生對於不規則圖形周長的計算束手無策,只會計算有公式的標準圖形的周長,或者出現周長概念與面積概念混淆的情況。試想,對於周長這一概念的本質我們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呢?教學周長的計算時教不教公式?以前教材有公式,現在教材為什麼沒公式了?在教學時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面積對周長的干擾?我想這是我們課前都該思考的幾個問題,只有把握好數學概念本質的內涵是什麼,才能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特點進行合理的設計,教學活動才能得以有效開展。

“周長”在國小教材中解釋為封閉曲線一週的長度。詞典中解釋為:環繞有限面積的區域邊緣的長度積分,叫做周長。可見周長有兩層含義:①封閉圖形的一週; ②長度。它與長度同屬於一維空間的測量,但它又用於描述二維圖形的邊界大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往往更關注封閉圖形的一週,而對於長度常常忽略了。因為面積和周長同處於一個平面內,平時在觀察圖形時首先關注的一定是面積(圖形的大小),所以學生對周長的感知會差一些,它對於孩子來説特別的抽象。課堂上讓學生指一指、描一描,學生很容易就能做到了,但他們在指的時候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形狀的大小,頭腦裏並沒有“它是一條線”的認知,而學生所指、所描的也只是圖形的一週,對於周長概念的建立還不夠完善。

對於周長的度量可分為直邊圖形(用直尺測量——邊長累加)和曲邊圖形(以直代曲、化曲為直)兩種情況,但在教學時老師往往太過於注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殊性也就是簡便性方法的教學,而忽略了測量周長一般性方法的認識,這也就是很多版本教材為什麼不直接給公式,怕的就是老師直接教給結論,而導致學生一碰到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就束手無策,認為沒有學過這個圖形的周長,頭腦裏只有長方形、正方形這種基本圖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基於以上的分析與思考,劉老師向我們展示的.《周長》一課主要從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周長、動手操作感悟周長本質、觀察辨析深入理解周長來展開教學,她認為低年級孩子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看”,因此她讓孩子通過三次動態的“看”感知圖形的一週,為孩子建立周長的第一層含義提供了清晰的表象;在動手操作中,劉老師着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讓學生“想象一下把你的圖形的一週從一點斷開有多長,用手比劃比劃,再估一估”,把“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核心目標落實得淋漓盡致,接着通過用不同方法測量圖形的周長完善學生對周長概念的認識,掌握測量周長的一般性方法,同時滲透以直代曲、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最後通過對周長的觀察辨析,有效避免了面積對周長的干擾,更是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好思維習慣。

活動雖已結束,但思考仍在延續……

教學觀摩活動心得體會篇7

今天我有幸觀摩了郭素英、王有花的課堂,此次觀摩學習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首先,郭素英老師在《常見的數量關係—單價、數量、總價》這堂課中,從孩子們身邊熟悉的“太陽城”超市引入新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容易的引出“單價”、“數量”、“總價”的概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其次,結合例題中具體情境,分析得出單價、總價、數量三者之間的數量關係為:單價×數量=總價;並從中引申出:單價=總價÷數量、數量=總價÷單價。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流暢、條理清晰、層層遞進。最後,郭老師設計了既有新意,又有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當堂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王有花老師在講授《加減混合》這節課時,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使學生迅速與老師拉近距離,投入到課堂中。在課堂開始時,王老師向學生們講述了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複習連加連減的運算,為學習加減混合運算奠定了基礎。通過一個故事,王老師創設了有趣的學習情境把複習舊知和探究新知很好的銜接了起來,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髮展特點,通過動靜結合地方式,使學生輕鬆且牢固地理解掌握了加減混合運算。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觀摩兩位老師地課堂,我認識到,在教學時要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使學生對學習不再陌生,不再感到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讓我領略了優秀教師的教學風采,為我今後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日常教學中,我將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成為一名合格且優秀的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