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鳥教學反思(合集2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1篇《灰椋鳥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灰椋鳥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灰椋鳥教學反思(合集21篇)

篇一:《灰椋鳥》教學反思

教學這篇課文,自認為有如下幾個閃光點:

一是《灰椋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無論是詞語的使用,還是語言的表現力,都具很強的鑑賞性。所以要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來品味這篇優雅的語言,但一堂課僅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處處涉及,反而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處處無痕。因此,一定精心取捨,抓住幾個訓練點,再由點到面,把語言文字的錘鍊落到實處。

第一是“排空而至”。學生交流到這個詞的時候,大抵能説出灰椋鳥多而壯觀。但只是感性認識,也許還是從詞面上猜出來的,並不能深入其精髓,在潛意識裏想象出那樣的畫面。我先讓學生找出文中其它能展現這樣壯觀場面的詞。如:一小羣一小羣,整羣整羣,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加上課件演示,精讀感悟這些詞的妙處,讓學生想象,直觀感受壯觀的氣勢。讓學生反覆讀句子,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最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感受到灰椋鳥是守紀律,有靈性,團結和睦的鳥。在學生感悟的同時,領悟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第二是我緊扣“俱樂部”一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聯繫上下文,先對俱樂部有個感性的認識,俱樂部是一個大家放鬆心情,尋求快樂的地方,接着讓學生來説説俱樂部了可能會有什麼(學生的答案應是五花八門的,舞台,絢麗的燈光,多姿的舞者,歡樂的音樂……)然後走進天然的俱樂部,首先師生對話:這個俱樂部在哪裏?(在刺槐林和竹林裏),所以文中稱它是(天然的俱樂部),再重點讀感悟擬人句,比喻句:這個天然的俱樂部裏有燈光嗎?學生結合文本(有,夕陽的映照就是燈光)有跳舞的人嗎?(有,一隻只,它們在翩翩起舞。)有美妙的音樂嗎?(有,百鳥爭鳴聲,呼朋引伴),讓學生想象灰椋鳥怎樣呼朋引伴,從而感受鳥與自然的和諧。

第三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聯繫上下文,在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過程中,深入研讀,深層對話,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感悟鳥兒的幸福快樂。如:“假如你們是鳥兒,怎樣傾訴一天的見聞和收穫?”“誰能學學鳥兒們起舞的樣子“讓“俱樂部”在孩子的眼裏逐漸豐富、厚實、靈動起來。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的對話,把課上出靈氣,上出滋味。

二是抓“順”作者情。

走近“灰椋鳥”。作者開始寫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不喜歡灰椋鳥,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她看了關於灰椋鳥的錄象,卻再也忍不住了,決定親自去看一看。住重點詞句感悟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如“排空而至”,想象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再聽範讀,讓學生想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師生的進行對話。從作者“情不自禁地歡呼”入手,體會作者的感情,以“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麼好看的呢?反問,引導學生體會“天然的俱樂部”,感受灰椋鳥的快樂、自由。再請學生想象,我此時會想些什麼?從而與前文形成對照,體會此時作者眼中的灰椋鳥的可愛。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特別是“天然”和“人工”的對比。在結束之時,我向學生簡單介紹了徐秀娟的事蹟,再請學生聽《真實的故事》,最後,再朗讀作者的姓名讓學生體會先抑後揚的寫法。

三是抓準文本價值觀。

教師要真正讀懂作者的心意。徐秀娟寫下《灰椋鳥》,其一,想表達自己對鳥的喜愛之情,其二,想表達對林場工人的敬仰和讚美之情,其三,要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望。如果不能準確地領會這三點,那該文就不能很好的發揮它的價值。首先,我抓住最後的反問句,引出人、林、鳥三字,然後用圓圈圈出,讓學生來思考它們的關係。我還查閲了大量的關於鳥類生存的資料,然後進行了大膽的取捨,取出幾個令人揪心的數字,取出一句特別平凡的話語“鳥類滅絕的速度非常驚人”,然後我把這些資料重新組合,再讓學生説説當今所見的現象,這樣的適度拓展,自然生成,昇華了主題,一切都在緩緩之中進行,卻深深透入孩子們的心底。

從另一個角度來反思我的教學,還有幾點不足。

一是對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當學生在頭腦中初步構建了“排空而至”的場面後,沒有再回到課文中找出表現場面壯觀的句子,讓學生盡情地説出氣勢大,規模大,有紀律性。以上是我對第一處生成的再設計。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真實地流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説畫面不真實。我可以追問他為什麼。我想:課堂上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最機智的應對,讓課堂的“旁逸斜出”都能為我所用。

二是我的教學機智。課堂上,讓學生為護鳥廣告時,我看了下時間不夠,但我還是按照原計劃,最後沒有了小結的時間,造成時間不夠,沒有把課上完整。

篇二:《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教學反思

21、《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一文層次清晰,內容簡單,我想孩子們一定能讀懂,第一課時就進入主題了。

為了能讓那些根本沒有預習的人能仔細讀一遍課文,我要求在別人讀書的時候,每個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支筆,把自己發現的好詞好句劃下來,也可以寫寫自己讀完這一段的感受。這個工作在預習中很多人就完成了,請人讀後,我就故意請那些常年不寫作業的人説收穫,談體會。

讀到第四自然段時,我請同學們自由談讀書收穫:陳南竹説,從“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這句話看出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孩子們解讀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鵬飛提的一個問題:“投入”這個詞用得很好,鳥兒像頑皮的孩子回到了樹林母親的懷抱!

用同樣的方法學了課文第五自然段,周軼軒提到了這一段的寫法跟原來學過的`《聽泉》中描寫聲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讓人有回味無窮的感覺。

文章學到這兒,孩子們好像鳥兒一樣在嬉戲,並沒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於是,讓他們讀了最後一段,再回到前文,細細賞析,是不是會有新的發現?

鳥兒與樹林的感情,作者與鳥兒的感情,我們該怎麼去認識,理解,分享,行動?

孩子們沉默着思考着,教室裏突然寂靜了

在沉默後,或者是爆發,或者還是沉寂。。。這節課,孩子的思維沒有繼續往前走,因為他們對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不瞭解。他們以為大自然天生就是和諧的

更讓人擔心的是,現在的課堂已經變成個別人的課堂,很多人都沉默着,有的傾聽,有的自己解讀,還有的左顧右盼,看熱鬧似的,這樣每個人在課堂的收穫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思考着的人是跑步前進的,如果習慣在課堂上做個聽眾,若干年後,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樣的呢?現在的我們怎麼去避免?怎麼去引導?

篇三:《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是蘇教版國標本五下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優美的筆觸向我們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作者對鳥兒的喜愛以及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篇文章以“灰椋鳥”為題,但是文章卻沒有落入俗套地介紹灰椋鳥的形態、習性、繁殖等常識,而是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灰椋鳥的生機與活力,給人以無限的美感。但是,我們學習《灰椋鳥》,卻不能只瞭解灰椋鳥。因為,在灰椋鳥的背後,有一羣辛勤勞作的林場工人――作者在為鳥兒歡呼的同時,也在為林場工人而歡呼。其實,僅僅如此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讓學生通過對灰椋鳥的認識,走進一個美麗的故事――作者徐秀娟,為了救一隻受傷的丹頂鶴,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歲。因為有了林場工人的勞動,灰椋鳥才有了安全的家園;因為有了那個美麗的故事,所以這篇文章也就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在執教此文的過程中,我在認真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五年級學生的閲讀水平與認知特點,打破文本結構,引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那片林子,逐步構建文本的價值。 師:[出示:棕紅色的.水杉落葉 華貴的絨地毯。指名讀]

老師把“棕紅色的水杉落葉”和“華貴的絨地毯”放在一起,能找出二者的聯繫嗎? 生:它們都是含有“的”字的詞組。

生:在文中它們都是用來描寫樹的。

師:“華貴的絨地毯”是寫樹的嗎?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葉”比作“絨地毯”。

師:你是從文中哪些句子讀出來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説“棕紅色的水杉落葉,給大地鋪上了一層華貴的絨地毯”。在這樣的“絨地毯”上感覺會怎麼樣呢?

生:很舒服。

師:真好!

[出示:鬱鬱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讀]

你能找到這組詞語之間的聯繫嗎?

生:這組詞語也是描寫樹的。

師:這篇文章是寫鳥的,為什麼用這麼多的筆墨去描寫樹呢?

生:因為鳥生活在樹林裏。

生:作者寫樹林的目的是為了寫鳥。

生:因為樹林是鳥兒生活的地方。

師:[出示:天然的俱樂部盛大的聯歡會。指名讀]

什麼叫俱樂部?什麼叫聯歡會?

生:給人們提供娛樂的地方叫俱樂部。許多人聚集到一起聯歡,就是聯歡會。

師:文中的什麼地方是灰椋鳥的“俱樂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師:文中的誰在哪裏召開聯歡會?

生:灰椋鳥在樹林裏召開聯歡會。

師:預習時把文中有聯繫的詞語放在一起學習,能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文章的內容。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們的預習很充分。

【點評】 中高年段的詞語教學,不僅要見“樹木”,更要見“森林”。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閲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不能“斷章取義”,而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具體的文本情境中加以感悟、體會;第二,詞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為學生與文本即將進行的對話服務。

此教學片段屬於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的前奏――檢查預習環節。相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學生字詞的能力,因此,教者將文中的詞語打亂、重組,適當提高學生詞語學習的難易程度,以激發學生思維與探究的慾望。在詞語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尋找詞語之間的關聯,在尋找關聯的過程中探尋詞語與文本之間的聯繫,學生的思維有了深度,其思考才會充滿張力,學生置身在如此的對話場中才能更容易體驗思辨的魅力。其實,這樣的過程有“一舉三得”的價值:其一,檢查鞏固學生課前預習詞語的情況;其二,初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生與文本的進一步對話起“預熱”作用;其三,通過對文本中重要詞組的勾連想象,帶領學生一起“走進那片林子”。引領作用,課堂既不失濃濃的語文味道,又充溢着生命的無限魅力。

篇四:《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是一篇優美的寫鳥散文,文章重點描述了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及歡樂自由,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文章的第二部分是重點,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朗讀來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以及它們入林後落下飛起,起舞爭鳴的景象,從而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引導學生體會灰椋鳥在林中生活的快樂、自由和熱鬧。從而點出樹林是鳥兒棲息的處所,是天然的俱樂部,是鳥兒真正的樂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並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引導學生體會灰椋鳥在林中生活的快樂、自由和熱鬧。從而點出樹林是鳥兒棲息的處所,是天然的俱樂部,是鳥兒真正的樂園。而這一切,又是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從而深化主題;體會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鳥,人,林,息息相關。最後感受作者對鳥的熱愛,對動物的熱愛。我先運用了多媒體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呼朋引伴,浩浩蕩蕩的壯觀場面。學生賞心悦目,學習了課文的情趣被調動了起來。學生通過“讀、劃、悟”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例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你不但會思,你很會讀等等。學生通過自學,收穫不少。“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多元對話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畢竟學生是閲讀的主人。對於學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發現的,我都給予鼓勵和讚賞。當然,我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協調、保證的作用。如: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力爭使語文課堂成為個性張揚、靈性飛揚、生命律動的精神殿堂。正因為如此,學生都能暢談自己的發現及感受,讀得也比較投入、到位。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由於知識經驗、個性氣質不同,學生的認知、體驗、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必須尊重處於讀者地位的學生,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善於發現,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閲讀。

篇五:《灰椋鳥》教學反思

本篇散文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課文雖長,課結構清晰,當我在黑板上板書:“歸林前”、“歸林時”、“歸林後”三個小標題後,學生一下子對這篇長長的課文有了清晰的認識。接下來,我充分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馬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來了。

(一)壯觀場面

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用筆找出能體會出百鳥歸林的“壯觀”的詞句。“不動筆墨不讀書。”自學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交流時,相機出示第四小節,學生重點抓住“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詞語來體會。指導朗讀時,先練讀這些重點詞,讀出壯觀之勢,再將詞語放入到句中進行練讀。接着,我設計想象説話:如果你就是一隻灰椋鳥,你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麼?這一情景創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實現了個性化閲讀,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

(二)熱鬧之情

“夕陽已漸漸西沉,灰椋鳥們還不肯過早地安眠,林中又會是一番別樣的景象。”輕聲讀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一讀,在同桌交流時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全班交流時,我相機出示兩句話。

“看,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稜稜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讓學生回到一開始灰椋鳥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進行比較朗讀,感悟夕陽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鳥的美麗。從而對灰椋鳥更添喜愛之情。指導學生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播放鳥鳴聲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在欣賞時邊讓學生想象,這聲音如――似――。這樣熱鬧、歡快的百鳥爭鳴圖,我們能不被它感染嗎?此時的你會情不自禁地歡呼什麼?學生抒發出內心的感情後,配上優美的音樂,帶上喜愛的情感,齊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通過“讀、找、悟”與文本真切對話,學生自主學習,收穫不少。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能自己感知、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詞語感悟、通過句式感悟、通過情景感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

篇六:《灰椋鳥》教學反思

一、教學設計要基於對文本的準確把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閲讀了不少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有不少的設計中有這樣的環節:介紹作者徐秀娟,播放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以烘托氣氛(其實這首歌的情感挺憂傷的)。在反覆閲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覺得這篇課文主要介紹的是灰椋鳥歸林是壯觀的場面,表現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之情及對林業工人的敬佩。因此,在設計時,我着重抓住課文的四五兩節,引導學生體會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之美、温馨之美,歸林後的姿態之美、活力之美,進而領悟人、林、鳥之間的和諧之美,特別是我根據國小語文教材中與鳥有關的課文寫的一首小詩,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整堂課呈現出一種輕快、歡樂的氣氛。至於對作者的介紹可放在第一課時。

二、語文課堂要重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回歸到對文本語言的體會、品味。讀4自然段後,學生感受到場面非常壯觀,因為鳥多。此時我追問道:鳥多,但文中沒有一個“多”字。你從哪裏讀出了多?生答後,又出示:整羣整羣、一批一批、巨大、浩浩蕩蕩等詞語讓學生體會,並讓孩子知道疊詞有增強語意的功能。再讓學生觀看鳥兒歸林的畫面並展開想象。這一環節從語言的整體感知入手回到重點詞語的體會,再由語言生成想象。走了“從語言到內容又由內容到語言”的兩個來回,弄清寫什麼又懂得怎樣寫。同時也是對語言表達豐富性的感悟。再如:學完灰椋鳥的叫聲後,我問:作者是怎樣來寫聲音的?(打比方)寫出了什麼?(聲音大)老師來寫一個比喻句:似機器轟隆隆響。這個比喻好不好?為什麼?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聲音的美妙,比喻的恰到好處。然後將文本的語言按詩的形式出現: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一環節是對語言想象力和語言韻律美的感悟。

三、語文課堂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去找出有關表現場面壯觀的詞語並説出理由。第五自然段,我則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討論、交流、互相補充。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四、幾點不足:

(1) 從整堂課的設計來看,第四自然段的教學扶的較多,放的還嫌少。

(2)教學語言還要進一步錘鍊,尤其是對學生回答、朗讀、寫字等的適時、有效、有個性的評價。

(3)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更多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篇七:《灰椋鳥》教學反思

這一課上得很是熱鬧,就如文中林裏的鳥兒歸林時一般,嘰嘰喳喳,吵個不停。做為老師,我卻很歡喜。那是因為我讓孩子們想像歸林後的鳥兒們在棲息地都會説些什麼,可以根據文中列舉的情況説,也可以自己想像説。先和同桌説,再以對話的形式寫下來。於是就熱鬧了。我走下去看、聽,發現説的都是些問候的、詢問一天見聞之類的,沒什麼新意。我便請班裏最能説的兩個小鬼表現表現,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發不可收拾,班裏就像被點了火似的,炸開了:老實點的就乖乖地舉手,興奮一些的就乾脆放開嗓門不管不顧地大聲喊起來,有幾個同學徑直走上講台……教室真亂啊,我卻不管,由着他們去。好一陣子,班長才發現我不在講台上了,這才大喊“安靜!”,我才得以重新上崗。一節課,就這樣亂哄哄地在口語交際中結束了。

不知道孩子們從中學到了什麼,但第二節課出乎意料的活躍,仿寫完成的尤其好。我又想開了:按部就班的教學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否每一篇課文都必須如此?我們把每一課都講得那麼深,可對學生而言,是能力提高的必需嗎?知道那一篇篇課文深刻的中心思想併為此不知疲倦地分析,真的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能力嗎?學會表達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如何教孩子表達?從哪裏入手教?什麼方法能讓學生有興趣、樂於接受?

篇八:《灰椋鳥》教學反思

一、鑽研教材,成竹在胸,隨機應變

怎樣才算一堂好課?遊彩雲老師説:真正的好課應該是靈動的、智慧的、動態生成的。只有教師深入透徹地鑽研教材,在目標的確定、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媒體的運用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全面思考教學中可能出現的變化並作出應對措施後,才能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課堂中去,才能把目光都集中到每個學生的身上,才能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感悟語言文字。

一開始可能受參考書和其他老師教案的影響,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時直奔重點,僅僅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展開學習。反覆揣摩作者的意圖,終於發現了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後來的驚歎、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後由衷的感激,可以説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假如不循這一線索,學生怎麼可能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愛鳥之情呢?所以,教學設計時,我將這些情感穿插在過渡語或小結語中。

老師與學生不同的地方在於比學生早學一步而已。要學生動情,老師首先得動情;要學生想象,老師先要有豐富的聯想;要學生激情朗讀,老師先要讀得有情;要學生咬文嚼字,老師先要咬文嚼字。所以,我在“整羣整羣地列隊飛行”、“不停地鳴叫”、“互相傾訴”、“翩翩起舞”、“似飛瀑”“如驚濤”……這些生動的詞眼上停留回味了很久。

課堂上,我把目光集中到每個學生身上,關注他們表情的變化,傾聽他們發言的內容,瞭解他們體會的程度……然後,該激勵的激勵,該點撥的點撥,該調整的調整,該示範的示範。比如,四、五兩個自然段的學習方法是一樣的。如果説第四自然段的交流還受我“牽絆”的話,第五自然段就完全放開了學生的嘴。當他們談到鳥兒翩遍起舞、百鳥爭鳴後,應顯得激動不已。所以,此時,當學生提到“……,竟情不自禁歡呼起來。”時,我立刻調整原來的設計,讓學生説説此刻我會歡呼什麼呢?

二、淡化分析,咬文嚼字,逐層感悟

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語文要學的不是“寫的什麼”,而是“怎麼寫的”。《灰椋鳥》這堂課,由複習導入,重點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教學中,環節不多,但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分析不多,但圈點批註,感受頗深;文字不多,但熱情朗讀,聲聲入耳。我是這樣設計的:1.請同學聽錄音朗讀,初步感受場面的壯觀與作者的喜愛之情。2.自由讀課文,抓住作者看到的、聽到的和聯想的到,展開説説讓自己感受最深的詞或句。其中,“排空而至”、“列隊飛行”、“傾訴”、“翩翩起舞”、“百鳥爭鳴”等詞紛紛落入學生視線,感受談得很是生動:“它們像一支支很有紀律的部隊一般。”“先一小羣一小羣飛來的鳥兒就像前鋒部隊,它們一路打探敵情呢!”“只有親密的朋友、親人間才會傾述心裏話,這裏的鳥兒在作者眼中就和親人一樣,多麼感人呀!”“我感覺到穿着金紅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們在比誰的舞姿更美。”“這麼活潑可愛、配合默契的鳥兒有誰會不喜歡呢?”……正是有如此豐富的情感作為支撐,課堂上的朗朗的讀書聲,可説是非常令人激動,特別叫人興奮。3.將話補充完整:我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水到渠成。有想與鳥兒同歡的,有為作者感到高興的,有欲翩然起舞的……4.體會作者對林場工人的感激之情,簡介作者事蹟,在《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如泣如述的歌聲中,在“愛鳥護林”的宣言及簽名活動中結課。

整堂課的教學,緊扣重點,以學生的想象感悟為主,教學生咬文嚼字,從而對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有了深刻的印象,更為重要的是身臨其境般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那顆水晶般透明美麗的心靈。

三、投入激情,真誠微笑,融洽自如

課後,學生的日記中有這麼一段話:當時,老師提了一個問題,我們一下子都沒反應過來,課堂氣氛突然間緊張起來。可我發現老師依然微笑着,笑得那麼真誠,那麼燦爛,終於有人舉手了,一個,兩個,……越來越多了。後來的課,大家上得都很輕鬆,彷彿忘記了背後的客人老師。

也許是對課文琢磨多了,也許是對自己的學生充滿了信心,這堂課上,我發覺自己從頭至尾都沒有一點兒緊張。除了需要皺眉的時候,我一直在笑。雖然我的笑容不美麗,但我知道,真誠的微笑讓我、讓我的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發揮了最佳的水平。

真誠的微笑,再加上激情的語言,更能打動學生的心扉,點燃學生精神的火焰。如在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後,總能及時小結或評點:“多麼恰當而又生動的想象,你將來也一定能寫出像課文一樣動人的文章。”“這些鳥兒多美、多活潑、多惹人喜愛呀!愛鳥的同學請讀一讀這兩句話。”課末,我動情地説:“同學們,鳥兒們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聽着徐秀娟感人的事蹟,此時此刻,你還想和大家説幾句嗎?”“多麼愛鳥的孩子,請把你的名字寫在‘愛鳥護林’小隊名單上吧!”

輕鬆自在的課堂,對誰不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課末,一首《一個真實的故事》飄蕩在教室上空。我輕輕唱着,眼裏漸漸盈滿淚花;孩子們看着感人的MTV畫面,忍不住跟着我哼了起來,他們的眼圈紅了……我循着作者的情感線索帶着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最後又跳出文本,幫助他們深刻體會作者對鳥、對大自然不平凡的愛,激勵學生的愛鳥意識、環保意識,對學生進行了生動的人文教育。

我想,要上一堂感染學生的課,老師吃透教材,讀文生情以及精心設計,創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能夠自己感悟到語言文字藴含的情趣,才會真正被課文所感染。

篇九:《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是環保工作者許秀娟寫的記事寫景的一篇散文,生動具體地描述了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愛鳥的心情,讚頌了林場工人辛勤勞動。全文情真意切,情理貫通。文章重點部分是二至五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到的灰椋鳥的壯觀場面,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灰椋鳥喜愛之情。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五自然段。在導入新課我首先讓孩子們回憶上節課對灰椋鳥的印象,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讓學生説沒有什麼好看的,正印了作者的那句話語,有什麼好看的呢?引出課文。學會的學習興趣就調動起來了。吸引孩子們到底怎樣好看的注意力。

課文的重點是三到五自然段,在教學中,我採用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視覺器官、聽覺器官的共同參與,將文字轉化為語言。我深知語文大綱中“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個對話過程中,要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整合在一起,使學生和教師一起走進課堂、走進文本,感受到思維在碰撞,智慧在閃光,生命的活力在湧動。不是無情物,古人説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課的教學,我抓住閲讀教學特點,力求通過對話,讓師生的情感逐步昇華。如;教學第4自然段,感悟歸林時壯觀場面,我先讓學生默讀劃分層次按照先寫、再寫、最後寫的順序劃成3部分。然後再讀,一邊讀一邊畫出描寫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浩浩蕩蕩’等詞,反覆朗讀,讀出壯觀氣勢,後進行交流。接下來分角色朗讀課文,老師引讀第3自然段,男生讀第4自然段第一句,其餘同學讀‘大部隊’。讓學生反覆讀理解體現壯觀場面。感悟歸林之後熱鬧之情。學習了三、四自然段以後。讓學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寫法,自己與本文真切對話。找出自己喜歡的寫鳥的句子反覆朗讀,説出自己喜歡的原因,全班交流,老師相機出示句子,看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稜稜地飛起--------少女在翩翩起舞。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讓學生體會夕陽下,少女般美麗的灰椋鳥,對灰椋鳥充滿喜愛之情,最後昇華主題,讓學生永遠記住徐秀娟説的一句話‘鳥是人類的好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課後進行反思,整節課感受頗深,學生朗讀激情高漲,課堂上學生積極發揮主動性。自主學習,氣氛很活躍,合作交流很到位。

實現個性化閲讀,領悟課文情感。教學中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思考探究的空間,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能較好地落實閲讀教學的目標。本課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具有無限的潛能,給他們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體會學習的樂趣,與文本、與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感悟課文內涵水到渠成。

利用“空白點”,使之成為“發展點”、“創新點”,品味課文情感內涵。課文的留白處是極寶貴的教學資源,我珍惜並利用了這些教學資源,能幫助學生迅速進入課文

特定情境之中,把握文本內容,體會作者斯時斯境的心情、感受,既進行了紮紮實實的想象力、思維能力訓練及語言文字訓練,又使學生走進作者心靈深處,豐富了精神世界。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將愈加濃厚,語文素養將逐步提高。教學這部分時,突破的方法主要通過讀、畫、悟、讀的閲讀方法與本文真切對話。如;教學第4自然段,感悟歸林時壯觀場面,我先讓學生默讀劃分層次按照先寫、再寫、最後寫的順序劃成3部分。然後再讀,一邊讀一邊畫出描寫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浩浩蕩蕩’等詞,反覆朗讀,讀出壯觀氣勢,後進行交流。反覆朗讀讓學生理解體現壯觀場面。感悟歸林之後熱鬧之情。教學第4、5自然段時應創設情景。設計想象進行口語訓練如;你就是灰椋鳥,你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麼,本人卻忽略了

反思這節課,

1、時間倉促,學生交流的還是不太全面。再細化一些讓學生真正覺得自己是一隻灰椋鳥。

2、課文文質兼美,如何用好教材,拓展延伸,抓住讀與寫的結合點,使學生積累、內化語言,實現正面遷移。

3、今後課堂上多創設情境開發孩子的思維能力。

篇十:《灰椋鳥》教學反思

對於第一課時的教學,我本着要具備“紮實、厚重”的語文味的'原則,使自己的課堂平凡中顯匠心,平實中有深意。具體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努力:

一、“精”――準確的目標定位

語文學習目標明確。沒有變幻的形式和花哨的手段,平平靜靜地引導學生理解、品味語言。

學段學習目標明確。學生能讀準讀通的不指導,學生能讀懂的不分析,重點指導學生易讀錯的生字,指導學生難度通的句子,重點分析學生思考不深入或有疑惑的語段。

課時教學目標明確。第一課時的教學,不因公開教學而丟棄初讀,匆忙進入精讀,也不為了突出初讀而放棄精讀的進程,根據學情充分初讀,又適當精讀部分內容,不疾不徐,從容有序。

二、“實”――紮實的語文訓練

字詞認讀細膩紮實。學習伊始,引導學生準確辨析“椋”字的音與形,初讀過程中隊“棲”“稜”“翹”“和”等幾個容易讀錯的字進行細緻的指導,儘管他們是高年級學生,依然重視字詞教學,凸顯國小語文的基礎性。

詞語教學匠心獨運。關鍵詞語,如“翹首”既讓學生結合語境理解意思,還出示另一句子,讓學生知道“翹首”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不同,理解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語義的變化;再如,通過猜測、媒體展示“排空而至”的意思;通過換詞體會“投入”與“飛入”的細微差別。

寫法揣摩自然有度。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字、哪些詞、哪些句子用得特別準確、特別生動”;引導學生感受“數百米”等數字對描繪鳥兒歸林壯觀的作用;體會“一批一批”“浩浩蕩蕩”這些疊詞對錶現鳥兒歸林聲勢浩大的獨特效果;品味“排空而至”“投入”等詞語的形象性和準確性;感悟作者在“傾訴”“應和”等處留有空白給人遐想空間的巧妙……

三、“活”――靈動的方法指導

關注學習方法的滲透與指導:當學生用拆字法理解“翹首”,及時點評這種解詞方法真好;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認為比較難讀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做做記號,教會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精讀過程,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順勢指點,“三言兩語,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寫上批註”;如何朗讀,通過範讀,師生評議,讓學生明白朗讀要想到畫面,用心去讀,投入地去讀,就一定能讀好……

當然本課在一些細節方面,還做得不盡如人意,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不夠嫻熟、課堂教學的及時反饋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教者會不斷探索,力求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更有深度,更有靈性。

篇十一:《灰椋鳥》教學反思

射陽縣解放路國小 陳錠之

尊敬的領導、專家與同行:

上午好。昨天下午我有幸執教了讀書班的一節研討課《灰椋鳥》,這是蘇教版五下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優美的筆觸向我們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作者對鳥兒的喜愛以及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篇文章以“灰椋鳥”為題,但是文章卻沒有落入俗套地介紹灰椋鳥的形態、習性、繁殖等常識,而是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灰椋鳥的生機與活力,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因此,我們學習《灰椋鳥》,卻不能只瞭解灰椋鳥。因為,在灰椋鳥的背後,有一羣辛勤勞作的林場工人――作者在為鳥兒歡呼的同時,也在為林場工人而歡呼。其實,我們還需要讓學生通過對灰椋鳥的認識,走進一個美麗的故事――作者徐秀娟,為了救一隻受傷的白天鵝,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歲??因為有了林場工人的勞動,灰椋鳥才有了安全的家園;因為有了那個美麗的故事,所以這篇文章也就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在執教此文的過程中,在認真解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閲讀水平與認知特點,打破以往的第一課時讀讀書、寫寫字的習慣做法,佈置學生在課前對課文進行了預讀,基本掃除了生字詞障礙,課堂上我先運用了多媒體開展知識搶答,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自由閲讀之後,依據文章中幾個關鍵詞理清課文脈絡,進入文章主體部分鳥兒歸林的學習。然後着重引導學生

在與文本對話的,走近那些灰椋鳥。教學過程中,我重點抓住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的幾個詞語有層次的引導學生讀書、品悟,進而體會灰椋鳥在林中生活的快樂、自由和熱鬧。通過自讀自悟,領會、欣賞、想象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增強學生愛鳥意識。

在學法指導上,我緊緊圍繞“讀――畫――品――想”四個環節,通過讀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呼朋引伴,浩浩蕩蕩的壯觀場面,結合幾幅鳥兒歸林壯觀場面的欣賞,加深對灰椋鳥歸林浩大氣勢的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較好的調動。這樣的設計思路,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閲讀與文本真切對話, “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多元對話,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畢竟學生是閲讀的主人,對於學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發現的,都應當給予鼓勵和引導。作為教師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協調、保證的作用。如: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力爭使語文課堂成為個性張揚、靈性飛揚、生命律動的精神殿堂。正因為如此,學生都能談談自己的發現及感受,讀得也比較投入、到位。 最後畫面的欣賞,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場面的熱鬧和喧譁,而且對灰椋鳥的認識起到了拓展的作用,昇華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與情感。結尾,我用一個真實的故事音樂做背景習字,起到了情感的薰陶,進一步烘托了全文的主題。課後佈置辨字、寫詞、造句和想象小練筆。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一個是對第四自然段的解讀還有點粗糙,如“投入”一詞的情感因素在構想中有挖掘的的設想,但在課堂上沒

能促成有效生成;第二個片段中學生的想象説話還不夠充分,整堂課的節奏稍慢了一些,對開頭的欲揚先抑式的滿不在乎、文中的迫不及待和結尾“情不自禁的歡呼”這樣的情感線索都有待在教學設計中進一步完善。同時對課堂的調控與火候把握需要進一步磨練。剛才胡老師説的師本位的意識還是濃了一些,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改進。

由於能力限制,場面較大的研討課上的比較少,教學中的失誤在所難免,簡短的反思僅僅是管中窺豹,一己之見,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專家斧正。

篇十二:《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並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

我先運用了多媒體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呼朋引伴,浩浩蕩蕩的壯觀場面。學生賞心悦目,學習課文的情趣被調動了起來。學生通過“讀、劃、悟”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D?D學會學習。例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你不但會思,你很會讀等等。學生通過自學,收穫不少。“學生、教師、教材”三者之間的多元對話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畢竟學生是閲讀的主任。對於學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發現的,我都給予鼓勵和讚賞。當然,我在整個“對話”過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協調、保證的作用。如:引導學生通過詞語來感悟,通過句式來感悟,通過情境來感悟,力爭使語文課堂成為個性張揚、靈性飛揚、生命律動的精神殿堂。正因為如此,學生都能暢談自己的發現及感受,讀得也比較投入、到位。

最後畫面的欣賞,不僅對全文起到了輻射的作用,而且讓學生整體感知場面的熱鬧和喧譁,而且升騰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與情感。

結尾,播放動畫<一個真實的故事>,我聲情並茂的敍述,畫面的生動感人,音樂的悽婉、深邃,再現了女大學生徐秀娟為了救一隻受傷的丹頂鶴陷入沼澤地的悲壯場面,本文最後一段的再現,學生深情的朗讀,實現了學生情、教師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學生愛鳥,護鳥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篇十三:《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與一般的寫小動物的文章不同,它介紹的不是灰椋鳥的外貌、習性等等。而是向讀者展示了百鳥歸林的壯觀、温馨的場面和鬧林的熱烈歡騰的場面。我將第一課時定位在整體感知全文,重點品讀和感悟文章的第4自然段,所以,我將教學定位於“品讀感悟、讀寫結合”。一方面通過品詞析句、情境體驗、想象畫面等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表達方式、場面描寫的方法、修辭的表達效果等,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力,並遷移運用,仿寫練習,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以下談談在本課中的具體做法。

一、情境激趣

1、開課不久,我就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的壯觀場面,原先並不起眼的一隻鳥兒竟有如此壯觀的景象,孩子們不禁發出陣陣驚歎,於是學習課文的情趣也被調動了起來。

2、鳥兒歸林後,那一聲聲呼喚、應和,那充滿幸福的傾訴,讓人不禁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和諧,在這一環節的處理上,我創設了情境與學生共演,學生的情趣被調動起來,整個課堂充滿了温馨與歡樂。

3、在課的結尾,隨着《一個真實的故事》哪悽婉的音樂聲響起,加上我向學生介紹作者徐秀娟愛鳥的事蹟,再現了這一感人的畫面,此時,學生愛鳥、護鳥的情感自然就在情境中得到了昇華。

二、讀中悟寫

1、抓思路,悟寫法

所謂思路,就是作者構思文章的順序,也就是文章的脈絡。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開門的鑰匙。閲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弄清課文層次編排的順序。例:在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後,立即要求她們找出文中描寫鳥兒的歸林的段落,理清課文描寫的總體思路;教學灰椋鳥歸林壯觀的場面描寫後,教師引導

學生理清寫作順序:從“一開始”寫到“幾分鐘後”,從“一小羣一小羣”寫到“整羣整羣”,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描寫,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寫作應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記敍。

2、學內容,悟語言

⑴在指導學習灰椋鳥歸林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找出描寫鳥兒歸林的句子,讀一讀,劃一劃,邊讀邊悟,把感受寫下來,再和大家一塊交流。讓學生從字裏行間去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通過批註式閲讀,學生圈畫出了許多重點詞語,並能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學生在朗讀時也正突出了這些詞“排空而至”、“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為什麼要突出這些詞,通過討論,學生品味到“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這些詞都具體説明了鳥兒的“排空而至”,而這些也正體現了鳥兒歸林的壯觀,這樣,學生經歷了讀一讀、品一品、再讀一讀幾個環節,更深一層領略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和課文語言的精彩。

⑵在指導學習灰椋鳥歸林後鳴叫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找出描寫説話的詞語――“傾訴、呼喚、應和”後,創設一個大家庭的情境,在表演中領悟三個詞語的意思,並從中體會到作者將鳥兒在傾聽鳥兒鳴叫時,將它們想象成會説話、懂感情的人,體會這些語言文字給我們營造了這麼一幅温馨、幸福、快樂的畫面。

三、以寫促讀

本文作者在寫灰椋鳥歸林場面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才會使人讀了文章之後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讀寫結合的點。教師在教灰椋鳥傾訴,呼喚,應和時,先由師生合作創設了“呼喚”,“應和”和“傾訴”的情境,進行想象表演,既理解了這三個詞,又引導感受了母子間、夥伴間的情意和温馨、幸福的畫面。此時,既訓練了語言的表達,又進一步體會了鳥兒之間就像朋友、家人一樣,互相傾訴着,呼喚着,應和着,讓學生感受到了濃濃

的情意。隨後,在理解完分號的用法後,進行了想象説話練習,既讓學生學習運用了展開聯想的寫作方法,學會使用分號,又為人文的朗讀感悟做好了鋪墊。

篇十四:《灰椋鳥》教學反思

大壩中心國小 鮑文東

《灰椋鳥》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徐秀娟在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時寫的一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段是重點,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將灰椋鳥歸林的活動與自己內心湧動的感情同時描寫,交融滲透,合為一體,字裏行間流露出自己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複習引入。

一開始在導入時我的想法是圍繞第一教時灰椋鳥的外形入手,然後直奔重點,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展開學習。反覆揣摩作者的意圖,終於發現了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後來的驚歎、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後由衷的感激,可以説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假如不循這一線索,學生怎麼可能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愛鳥之情呢?所以,最後在教學設計時,我抓住了作者沒看灰椋鳥之前是怎樣想的,看了之後又怎樣想呢?然後引出第六自然段,從反問句入手,先讓學生改成陳述句,然後因勢利導,切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第四、五兩個自然段。

二、感悟歸林時壯觀場面

即學習第4自然段。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用筆劃出描寫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的句子,然後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交流時,相機出示相關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詞語來體會。在指導朗讀時,先練讀這些重點詞,讀出壯觀之勢,再將詞語放入到句中進行練讀。在指導學生理解體現壯觀場面的一個關鍵詞“排空而至”,其實也是學生理解比較困難的一個詞時,在學生説出自己的理解之後,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感受“排空而至”,看了錄像之後,不用教師過多地解釋,學生自然明白了詞義,還讀出了壯觀的氣勢來。緊

接着安排了想象練習,“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還有的呢?”學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各種形狀的隊伍脱口而出。接下來我相機安排了分角色朗讀,師引讀第三自然段,一組學生讀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其餘同學讀“大部隊”,再次讓學生通過讀感悟壯觀。過渡: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這樣壯觀的畫面,她還聽到了什麼?引出第四自然段 “先回來的鳥――後到的鳥――”一句,先播放鳥叫聲,引出“傾訴、呼喚、應和”,理解“傾訴、呼喚、應和”內容時,我設計想像説話:如果你就是一隻灰椋鳥,你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麼?這一情景創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實現了個性化閲讀,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另外此句中的分號的用法,我的處理是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換成逗號或句號行不行?學生通過比較覺得不行,明白這裏分號表示並列關係,不能換,最後再讓學生分組讀一讀這個句子,體會分號的用法。最後在完成本自然段教學之後,我通過多媒體播放灰椋鳥歸林時的動畫錄像,讓學生以給錄像配旁白的形式來完成第四自然段的背誦。邊想象畫面邊背誦這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方法,讓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今後背誦學生就能應付自如了。

三、感悟歸林之後的熱鬧之情

如果説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牽得比較多的話,接着第五自然段的教學,我則通過組織學生“讀、劃、品”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讀書動筆的良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

首先課件播放,師配樂引讀“夕陽已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鳥越來越少,可整個林子裏的灰椋鳥們還不願過早地安眠,它們又會做些什麼呢?”讓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歡的寫鳥的句子多讀一讀,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全班交流時,我相機出示兩句話。

“看,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稜稜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讓學生回到一開始灰椋鳥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進行比較朗讀,抓關鍵字眼“看”,感悟夕陽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鳥的美麗。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看了之後愛上了灰椋鳥,從而對灰椋鳥更添喜愛之情。再指導學生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想像,這聲音如――似――。這樣熱鬧、歡快的百鳥爭鳴圖,作者被它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會歡呼什麼?這一情境的創設,旨在讓學生抒發出內心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與作者產生共鳴。

這兩個環節的設計,學生通過“讀、找、品、悟”與文本真切對話,學生自主學習,收穫不少。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能自己感知、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起到激活、指引、協調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詞語感悟、通過句式感悟、通過情景感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最後以填空的形式再現文本,讓學生通過體會文章結構來記憶文本。這又是另一種記憶方法。

四、昇華愛鳥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教師談話迴歸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想法的變化正是情感的變化,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通過問題:讀之後想到了什麼?再結合“觀賞”一詞的賞析,明白作者情感的變化其實不僅因為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歸林之後的熱鬧,更是因為想到了人,即對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的感謝,對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讚美。進而使學生受到愛鳥、護鳥,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教育,突出本節課的主題。然後聯繫到文章作者徐秀娟,她出生養鶴世家,從小就喜歡鳥,喜歡動物。從文章的字裏行間讓我們感受到她是一個熱愛大自然、愛鳥的人。最後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內容的深情講述和音樂的欣賞,昇華學生的愛鳥之情,讓學生永遠銘記徐秀娟的一句話“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環節不多,但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分析不多,但圈點批註,感受頗深;文字不多,但熱情朗讀,聲聲入耳。不足仍然很多,自認為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寫作方面的引導不到位,其實在學習四、五兩自然段後只需要用一句話對寫作方法上強調一下,引起學生注意,為學生今後寫作做好鋪墊。而我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教學過程中滲透了,但未總結,所以學生很難有較深的印象。更多的不足,期待各位的發現,靜候各位的指導!

篇十五:《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教學反思

教學這篇課文,自認為有如下幾個閃光點:

一是《灰椋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無論是詞語的使用,還是語言的表現力,都具很強的鑑賞性。所以要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來品味這篇優雅的語言,但一堂課僅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處處涉及,反而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處處無痕。因此,一定精心取捨,抓住幾個訓練點,再由點到面,把語言文字的錘鍊落到實處。

第一是“排空而至”。學生交流到這個詞的時候,大抵能説出灰椋鳥多而壯觀。但只是感性認識,也許還是從詞面上猜出來的,並不能深入其精髓,在潛意識裏想象出那樣的畫面。我先讓學生找出文中其它能展現這樣壯觀場面的詞。如:一小羣一小羣,整羣整羣,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加上課件演示,精讀感悟這些詞的妙處,讓學生想象,直觀感受壯觀的氣勢。讓學生反覆讀句子,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最後讓學生談感受,學生感受到灰椋鳥是守紀律,有靈性,團結和睦的鳥。在學生感悟的同時,領悟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

第二是我緊扣“俱樂部”一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聯繫上下文,先對俱樂部有個感性的認識,俱樂部是一個大家放鬆心情,尋求快樂的地方,接着讓學生來説説俱樂部了可能會有什麼(學生的答案應是五花八門的`,舞台,絢麗的燈光,多姿的舞者,歡樂的音樂……)然後走進天然的俱樂部,首先師生對話:這個俱樂部在哪裏?(在刺槐林和竹林裏),所以文中稱它是(天然的俱樂部),再重點讀感悟擬人句,比喻句:這個天然的俱樂部裏有燈光嗎?學生結合文本(有,夕陽的映照就是燈光)有跳舞的人嗎?(有,一隻只,它們在翩翩起舞。)有美妙的音樂嗎?(有,百鳥爭鳴聲,呼朋引伴),讓學生想象灰椋鳥怎樣呼朋引伴,從而感受鳥與自然的和諧。

第三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聯繫上下文,在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過程中,深入研讀,深層對話,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感悟鳥兒的幸福快樂。如:“假如你們是鳥兒,怎樣傾訴一天的見聞和收穫?”“誰能學學鳥兒們起舞的樣子“讓“俱樂部”在孩子的眼裏逐漸豐富、厚實、靈動起來。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的對話,把課上出靈氣,上出滋味。

二是抓“順”作者情。

走近“灰椋鳥”。作者開始寫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不喜歡灰椋鳥,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她看了關於灰椋鳥的錄象,卻再也忍不住了,決定親自去看一看。住重點詞句感悟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如“排空而至”,想象數百米長的長隊,巨大的橢圓形。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再聽範讀,讓學生想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師生的進行對話。從作者“情不自禁地歡呼”入手,體會作者的感情,以“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麼好看的呢?反問,引導學生體會“天然的俱樂部”,感受灰椋鳥的快樂、自由。再請學生想象,我此時會想些什麼?從而與前文形成對照,體會此時作者眼中的灰椋鳥的可愛。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特別是“天然”和“人工”的對比。在結束之時,我向學生簡單介紹了徐秀娟的事蹟,再請學生聽《真實的故事》,最後,再朗讀作者的姓名讓學生體會先抑後揚的寫法。

三是抓準文本價值觀。

教師要真正讀懂作者的心意。徐秀娟寫下《灰椋鳥》,其一,想表達自己對鳥的喜愛之情,其二,想表達對林場工人的敬仰和讚美之情,其三,要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望。如果不能準確地領會這三點,那該文就不能很好的發揮它的價值。首先,我抓住最後的反問句,引出人、林、鳥三字,然後用圓圈圈出,讓學生來思考它們的關係。我還查閲了大量的關於鳥類生存的資料,然後進行了大膽的取捨,取出幾個令人揪心的數字,取出一句特別平凡的話語“鳥類滅絕的速度非常驚人”,然後我把這些資料重新組合,再讓學生説説當今所見的現象,這樣的適度拓展,自然生成,昇華了主題,一切都在緩緩之中進行,卻深深透入孩子們的心底。

從另一個角度來反思我的教學,還有幾點不足。

一是對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當學生在頭腦中初步構建了“排空而至”的場面後,沒有再回到課文中找出表現場面壯觀的句子,讓學生盡情地説出氣勢大,規模大,有紀律性。以上是我對第一處生成的再設計。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真實地流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説畫面不真實。我可以追問他為什麼。我想:課堂上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最機智的應對,讓課堂的“旁逸斜出”都能為我所用。

二是我的教學機智。課堂上,讓學生為護鳥廣告時,我看了下時間不夠,但我還是按照原計劃,最後沒有了小結的時間,造成時間不夠,沒有把課上完整。

篇十六:《灰椋鳥》教學反思

有效教學,如同一股春風吹進來了、只有教師深入透徹地鑽研教材,在目標的確定、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全面思考教學中可能出現的變化並作出應對措施後,才能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課堂中去,才能把目光都集中到每個學生的身上,才能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感悟語言文字。

一開始可能受參考書和其他老師教案的影響,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時直奔重點,僅僅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展開學習。反覆揣摩作者的意圖,終於發現了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後來的驚歎、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後由衷的感激,可以説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假如不循這一線索,學生怎麼可能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愛鳥之情呢?所以,教學設計時,我將這些情感穿插在過渡語或小結語中。

1、老師與學生不同的地方在於比學生早學一步而已。要學生動情,老師首先得動情;要學生想象,老師先要有豐富的聯想;要學生激情朗讀,老師先要讀得有情;要學生咬文嚼字,老師先要咬文嚼字。所以,我在“整羣整羣地列隊飛行”、“排空而至”“不停地鳴叫”、“互相傾訴”、“翩翩起舞”、“似飛瀑”“如驚濤”……這些生動的詞眼上停留回味了很久。

2、一堂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灰椋鳥》這堂課,由複習導入,重點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教學中,環節不多,但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分析不多,但圈點批註,感受頗深;文字不多,但熱情朗讀,聲聲入耳。我是這樣設計的:1、初步感受場面的壯觀與作者的喜愛之情。2、自由讀課文,抓住作者看到的、聽到的和聯想到的,展開説説讓自己感受最深的詞或句。其中,“排空而至”、“傾訴”、“翩翩起舞”、“百鳥爭鳴”等詞紛紛落入學生視線,感受談得很是生動:“只有親密的朋友、親人間才會傾述心裏話,這裏的鳥兒在作者眼中就和親人一樣,多麼感人呀!”“我感覺到穿着金紅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們在比誰的舞姿更美。”“這麼活潑可愛、配合默契的鳥兒有誰會不喜歡呢?”……正是有如此豐富的情感作為支撐,課堂上的朗朗的讀書聲,可説是非常令人激動,特別叫人興奮。3、將話補充説完整:我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 4、體會作者對林場工人的感激之情,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後,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灰椋鳥》這一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嗎?”學生答:“徐秀娟。”我又問:“知道她是個什麼樣的人嗎?”許多同學搖頭,只有兩三位同學説知道。於是我出示了徐秀娟的事蹟:

鳥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保護它們的生活環境,作者徐秀娟正是有這樣一顆愛鳥、護鳥的心。她大學畢業後,來到了鹽城自然保護區,開展越冬地鶴類馴養繁殖與研究工作。在自然保護區工作期間,為了尋找、救護一隻受傷的丹頂鶴,在漆黑的夜裏,徐秀娟在茫茫的灘塗上苦苦尋找,不甚陷入了沼澤地裏,獻出了年僅23歲的生命。(説到這兒,我的語音有些哽咽了。)為了歌頌她,懷念她,藝術家為她創作了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按下了放音鍵,同學們靜靜地聽着。我想:此時,她們一定有種酸酸的感覺。簡介作者事蹟,在《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如泣如述的歌聲中,感情朗讀第六自然段中結課。

3、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不足:首先,我開始複習時出示灰椋鳥的外貌,到最後沒有再出示進行比較,使課堂教學少完整;其次,在讓學生想象説話時,學生思路較窄,我沒有及時進行思維廣度的引導,使課堂缺少了靈性;還有,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上,我覺得自己的評價語言比較貧乏,對學生的激勵性不夠,使課堂語言少豐富。

篇十七:《灰椋鳥》的教學反思

《灰椋鳥》的教學反思

《灰椋鳥》一文主要描寫了灰椋鳥歸林時壯觀景象以及歸林後喧鬧熱烈的場面,表達了作者對灰椋鳥的讚美,對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所創造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的讚賞。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閲讀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對場面“壯觀”的感知不夠豐富和立體,很難憑空想象羣鳥歸林的氣勢非凡。而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於是我抓準語言訓練點,體會作者使用動詞的準確,巧妙,通過朗讀帶領學生想象語言文字背後的畫面,從而感受灰椋鳥。反思我的這課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扣《課標》,鎖定目標

正如沈大安老師所説,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讀厚,然後再讀薄。備課伊始,我反覆閲讀文本,感到閲讀越多。於是,我靜下心來進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鐘的課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過場,紮紮實實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終於,我大刀闊斧,精心取捨,確定了第一課時的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初步理解詞語意思;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通過不同形式地朗讀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品讀3、4自然段,感受鳥兒歸林的壯觀,體會破折號和分號的用法。

2、夯實字詞,初步感知

高年級的字詞如何在第一課時高效夯實,這時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我通讀文本,緊緊結合生字和本課易錯的多音字,重點指導,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語言環境結中體會,在比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3、梳文脈,理思路

我緊緊抓住“這其貌不揚的灰椋鳥在林場究竟上演了怎樣的表演讓作者為之驚歎呢?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文,看看作者圍繞灰椋鳥重點寫了什麼場面”?問題一拋開,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很快找到了“歸林”,此時,我順勢引出“鬧林”,並板書之前的“等候”,之後的'“感受”。這樣,圍繞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層次。

4、抓動詞,感“壯觀”

在重點段落的學習中,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瞭解灰椋鳥歸林的先後順序,從“黑點 移動”到“一小羣投入”到“一大羣一大羣排空而至”,最後“互相應和”,感受場面的壯觀。我尤其抓住課後的習題,確定了更加細緻的語言訓練點:通過動詞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並實踐中學會運用,這對於五年級的學生是至關重要的。

歸納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學生的朗讀層次還不夠明顯,需要引導,教學的過程前半段緊些,可以多放點時間用在朗讀上。對於課堂的隨即生成,如何引導、點評的精妙,還需不斷學習,積累經驗。

篇十八: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這篇文章與一般的寫小動物的文章不同,它介紹的不是灰椋鳥的外貌、習性等等。它向讀者展示的是百鳥歸林的壯觀和温馨的場面和鬧林的熱烈歡騰的場面。而兩處場面描寫條理清晰、點面結合、生動細膩,所以,我將教學定位於“讀寫結合”。一方面通過品詞析句、情境體驗、想象畫面等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表達方式、場面描寫的方法、修辭的表達效果等,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力,並遷移運用,仿寫練習,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以下談談在本課中讀寫結合的具體做法。

一、讀中悟寫

1、抓思路,悟寫法

所謂思路,就是作者構思文章的順序,也就是文章的脈絡。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開門的鑰匙。正如葉老所説:“作者思有路,遵路識其真。”文章的思路是在詞句段的有序組合中表現出來的。閲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弄清課文層次編排的順序。例教學灰椋鳥歸林壯觀的場面描寫時,教師引導學生理清寫作順序:從“一開始”寫到“幾分鐘後”,從“先回來的鳥”寫到“後到的鳥”,先寫看到的,再寫聽到的,通過這樣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寫作應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記敍。

教學灰椋鳥鬧林的場面描寫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點面結合的寫法:既寫了幾隻鳥的翩翩起舞的場面,又寫了百鳥爭鳴的場面,

2、學內容,悟語言

學生的詞語匱乏是寫作的一大障礙,寫作能力較差的同學,除了不會在生活中攝取材料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想説沒詞。目前,我們在閲讀教學中只重視詞句的解釋而忽視詞句的運用,這是不妥的。閲讀中的理解是學習語言的初步,而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語言,更是掌握語言特點和規律的具體體現。學生在課文中學到的詞語,教師要引導他們通過適當的練習幫助他們積累,鼓勵他們運用。如:

(1)感悟灰椋鳥歸林時的氣勢大的詞。

(2)品味句子的寫得好,感悟擬人、比喻、對偶的修辭的運用。

(4)“呼喚”和“應和”,師生的合作表演

(5)文字變為詩歌的排列形式,感受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對仗工整,詩一般的語言的魅力。

象這樣的題用意是指導學生將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提取出來,在語言實踐中使這些文本語言轉化為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以寫促讀

1、仿例子,練表達

本文作者在寫灰椋鳥歸林和鬧林場面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才會使人讀了文章之後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讀寫結合的點。教師在教灰椋鳥傾訴,呼喚,應和時,先由師生合作創設了“呼喚”,“應和”的情境,既理解了這兩個詞,又引導感受了母子間、兄弟間、夥伴間的情意。此時,再引導孩子模仿抓住“傾訴”想象表演説説傾訴的內容,既訓練了語言的表達,又進一步體會了鳥兒之間就像朋友、家人、愛人一樣,互相傾訴着,呼喚着,應和着,讓讀者感受到了濃濃的情意。隨後,“好像……又像……”的教學也滲透了這種寫法。這個説話練習,既讓學生學習運用了展開聯想的寫作方法,又為人文的朗讀感悟做好了鋪墊。

2、導課外,重延伸

閲讀巴金的《鳥的天堂》的作業,再次體現讀寫結合,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

三、讀寫結合

課末,教師總結,本文條理清晰、點面結合,將灰椋鳥歸林、鬧林的場面描繪得躍然紙上,給人強烈的藝術感染。你能不能想象灰椋鳥早晨出林的場面呢?請你模仿本文的寫法寫個片段。

此練習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一在於引導學生恰當運用文中優美的詞句,化為自己的語言加以靈活運用;二在於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條理清晰、點面結合、巧用修辭等寫法模仿寫作,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翟校長對我的課給予了點評,説我將品讀中的“揣摩”表現到了極致。我知道,這是他的禮貌,他的寬容,他的鼓勵。其實我的課上有很多的失誤,很多的遺憾,還有我的調控能力和點撥藝術有待加強。真的很感謝進修校安排的這次活動,更要感謝我的導師――何校長,好好向她學習,加油!

篇十九:灰椋鳥教學反思

幾年前,我曾被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所感動過,沒想到這學期期末教學《灰椋鳥》一課的作者竟然是歌曲中所描繪的主人公,一個因找白鶴而失去寶貴生命的年輕姑娘徐秀娟。為此,我對這一課的內容尤為喜歡,自己研讀幾遍後,對作者的文采佩服三分,才二十出頭的姑娘,洋洋灑灑的文字中透露出那種大氣與靈氣,如果她還健在,不知有多大的作為啊!可惜英年早逝。

這一課我力抓“壯觀”與“觀賞” 二詞組織教學。灰椋鳥歸林效果到底如何,作者如何緊扣“壯觀”來描寫場景,我讓學生充分的閲讀,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見解寫下來,再進行閲讀,反覆的讀,與反覆的悟讓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事實證明這一節課效果不錯。

看來每一篇課文都有其獨特點魅力,在教學中,要善於捕捉這些文章的獨特之處,結合自己的理解,讀悟出想法,才能與學生交流。我常想一篇課文為何不同的人閲讀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如何能讓學生在正確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獨特的悟呢?因此,教師應在宏觀上把握課文內容,把微觀上的問題交給學生,相信他們有能力進行自讀自悟。《灰椋鳥》這一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一點。學生只有常常進行此方面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提高自主閲讀能力,高年級的語文教學更加要求語文教師要對文本的大把握,而摒棄繁瑣的字詞分析,把這些繁瑣的事都交給我們親愛的學生去吧!

篇二十:灰椋鳥教學反思

《灰椋鳥》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徐秀娟在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時寫的一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段是重點,作者觀察仔細,描述生動形象,將灰椋鳥歸林的活動與自己內心湧動的感情同時描寫,交融滲透,合為一體,字裏行間流露出自己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上,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複習引入。

一開始在導入時我的想法是圍繞第一教時灰椋鳥的外形入手,然後直奔重點,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展開學習。反覆揣摩作者的意圖,終於發現了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後來的驚歎、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後由衷的感激,可以説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假如不循這一線索,學生怎麼可能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愛鳥之情呢?所以,最後在教學設計時,我抓住了作者沒看灰椋鳥之前是怎樣想的,看了之後又怎樣想呢?然後引出第六自然段,從反問句入手,先讓學生改成陳述句,然後因勢利導,切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第四、五兩個自然段。

二、感悟歸林時壯觀場面

即學習第4自然段。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用筆劃出描寫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的句子,然後一邊讀一邊想象當時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交流時,相機出示相關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詞語來體會。在指導朗讀時,先練讀這些重點詞,讀出壯觀之勢,再將詞語放入到句中進行練讀。在指導學生理解體現壯觀場面的一個關鍵詞“排空而至”,其實也是學生理解比較困難的一個詞時,在學生説出自己的理解之後,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感受“排空而至”,看了錄像之後,不用教師過多地解釋,學生自然明白了詞義,還讀出了壯觀的氣勢來。緊接着安排了想象練習,“有的排成數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還有的呢?”學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各種形狀的隊伍脱口而出。接下來我相機安排了分角色朗讀,師引讀第三自然段,一組學生讀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其餘同學讀“大部隊”,再次讓學生通過讀感悟壯觀。過渡:作者通過語言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這樣壯觀的畫面,她還聽到了什麼?引出第四自然段 “先回來的鳥——後到的鳥——”一句,先播放鳥叫聲,引出“傾訴、呼喚、應和”,理解“傾訴、呼喚、應和”內容時,我設計想像説話:如果你就是一隻灰椋鳥,你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麼?這一情景創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實現了個性化閲讀,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另外此句中的分號的用法,我的處理是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換成逗號或句號行不行?學生通過比較覺得不行,明白這裏分號表示並列關係,不能換,最後再讓學生分組讀一讀這個句子,體會分號的用法。最後在完成本自然段教學之後,讓學生邊想象畫面邊背誦,讓學生掌握這種方法今後背誦學生就能應付自如了。

三、感悟歸林之後的熱鬧之情

如果説第四自然段教學時我牽得比較多的話,接着第五自然段的教學,我則通過組織學生“讀、劃、品”與文本真切對話,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讓學生形成讀書動筆的良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

首先課件播放,師配樂引讀“夕陽已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鳥越來越少,可整個林子裏的灰椋鳥們還不願過早地安眠,它們又會做些什麼呢?”讓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歡的寫鳥的句子多讀一讀,説説自己喜歡的理由。全班交流時,我相機出示兩句話。

“看,這幾隻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稜稜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麼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讓學生回到一開始灰椋鳥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進行比較朗讀,抓關鍵字眼“看”,感悟夕陽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鳥的美麗。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看了之後愛上了灰椋鳥,從而對灰椋鳥更添喜愛之情。再指導學生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想像,這聲音如——似——。這樣熱鬧、歡快的百鳥爭鳴圖,作者被它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引讀這句話。

這兩個環節的設計,學生通過“讀、找、品、悟”與文本真切對話,學生自主學習,收穫不少。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能自己感知、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起到激活、指引、協調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詞語感悟、通過句式感悟、通過情景感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最後以填空的形式再現文本,讓學生通過體會文章結構來記憶文本。

四、昇華愛鳥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教師談話迴歸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想法的變化正是情感的變化,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通過問題:讀之後想到了什麼?再結合“觀賞”一詞的賞析,明白作者情感的變化其實不僅因為灰椋鳥歸林的壯觀,歸林之後的熱鬧,更是因為想到了人,即對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的感謝,對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讚美。進而使學生受到愛鳥、護鳥,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教育,突出本節課的主題。然後聯繫到文章作者徐秀娟,她出生養鶴世家,從小就喜歡鳥,喜歡動物。從文章的字裏行間讓我們感受到她是一個熱愛大自然、愛鳥的人。最後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內容的深情講述和音樂的欣賞,昇華學生的愛鳥之情,讓學生永遠銘記徐秀娟的一句話“鳥是人類的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環節不多,但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分析不多,但圈點批註,感受頗深;文字不多,但熱情朗讀,聲聲入耳。不足仍然很多,自認為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寫作方面的引導不到位,其實在學習四、五兩自然段後只需要用一句話對寫作方法上強調一下,引起學生注意,為學生今後寫作做好鋪墊。而我恰恰忽視了這一點。教學過程中滲透了,但未總結,所以學生很難有較深的印象。更多的不足,期待各位的發現,靜候各位的指導!

篇二十一:灰椋鳥的教學反思

灰椋鳥的教學反思

《灰椋鳥》這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並欣賞灰椋鳥歸林以及他們落下起飛、起舞爭鳴的景象,體會作者觀鳥時的興奮,歡呼時的情感,增強學生愛鳥意識。課始,我利用談話方式把學生引入了課文的重點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別針對“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蕩蕩”、“傾訴”、“百鳥爭鳴”、“似……,如……”等重點詞、句的理解、品味、反覆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體會後再朗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師生同屬於課程的.構成因素,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不足:首先,我開始複習時出示灰椋鳥的外貌,到最後沒有再出示進行比較,使課堂教學少完整;其次,在讓學生想象説話時,學生思路較窄,我沒有及時進行思維廣度的引導,使課堂缺少了靈性;還有,在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上,我覺得自己的評價語言比較貧乏,對學生的激勵性不夠,使課堂語言少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