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設計【精品多篇】

教學案例設計【精品多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通訊的寫法特點

2、領會文章中表露出來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能正確掌握學習通訊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通訊的新聞性、文學性和思想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日落》有怎樣的豐富含義。

(參考:日落時分完成本文;日本帝國主義失敗;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新的時代將隨着明天的太陽升起)

二、作者簡介

1、本文寫作背景(學生):抗戰勝利,日軍投降的時刻。

2、本文作者:嘉興人朱啟平,人稱為範長江之後的與之齊名的名記者,《大公報》派去採訪日軍籤降儀式的三位中國記者之一。

三、研習課文:

(一)體會作品的新聞性特徵

1、新聞作品有真實性、及時性、客觀性的特徵,本文這些特徵體現在什麼地方?

——明確:所寫為作者親眼目睹,時間寫得細,人物真實,過程清楚,顯示了極強的真實性;本文完成於1945年9月3日日落時分,9月4日即見報,顯出了其及時性;記述客觀,沒有強烈的感情衝動,顯其客觀性。

(二)體會作品的文學性特徵

1.本文線索是什麼?這樣安排有何好處線索分明。

(參考:全文時間是線索線索分明,思路清晰,事件發生過程清楚)

2、作者運用了哪些材料,從哪些方面寫出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場面的?

3、結合課文第三部分“儀式開始”説説作者是如何描述“莊嚴肅穆”的?聯繫通訊特點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參考:麥克阿瑟發言的特點;日本人審視投降書;水兵談笑聲停。麥克阿瑟用六枝筆簽完字。美國中國都有人陪同簽字。日本代表肅立。)

既細節描繪注重場面渲染是通訊的一大特點,師見機引出通訊與新聞的不同。

(三)體會作品的思想性特點

朱啟平説過,“一筆在手,心中當有億萬人民”,他的中國記者的立場和傾向體現在什麼地方?(參考:簽字宣名者只寫美國中國;“這時我轉眼看看日本代表”;“中國最嚴肅”;“九一八”。學生從全文中找出相關內容來體會作者藴涵在筆尖的情感和思想,體會:朱啟平並非沒有思想和感情,也並非不想把這種感情顯露出來,新聞記者的責任讓他要如實報道此次事件,但深藏心中的民族情感令他在冷靜中帶有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

四、作業:將這篇通訊改成一篇新聞(只寫導語)

教學設計方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囿”“鈸”“招徠”“鐵鉉”“餑餑”“秫秸稈”“隨機應變”“合轍押韻”“油嘴滑舌”等詞的讀音、詞義。

⑵瞭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標:

⑴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⑶積極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並整理的語文活動,為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3、德育目標:

樹立文化大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街頭吆喝錄音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積累字詞,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語訓練,揣摩描寫吆喝的語言,體會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體驗與反思,記錄整理家鄉的吆喝聲,為拯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一年四季,一天從早到晚,你聽到街上的吆喝聲了嗎?請大家模仿一下。(學生自由發言,表演)這是老師收集的吆喝聲,我們來聽聽,看誰學得最像,最有藴味。(教師播放街頭吆喝錄音帶,學生品評)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一篇專門介紹街頭巷尾經常回蕩着的吆喝聲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蕭乾先生的《吆喝》。

設計(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間藝術家”免費演出。那或悠長或短促或生動或沙啞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樂。這不,在蕭乾的筆下,街頭吆喝就有了動人的意藴。

設計(三):

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囿(yu) 鈸(bō)招徠(lái)鐵鉉(xuán)

餑薺(bí qí)秫秸稈(shú jiē ɡǎn)

2、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認為“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連街頭吆喝都能寫得如此有滋有味,確實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閲讀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生3:如今有一種大文化觀,吆喝也是一種文化,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對文化的賞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上動人的一景,使人彷彿置身於街市,吆喝聲不絕於耳。

……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種吆喝聲。圍繞吆喝聲,介紹了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2、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3、教師總結歸納共性問題,並板示,全班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⑴課文的總體結構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介紹繁複多樣的吆喝聲的?

⑵為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這會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⑶為什麼“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聲會嚇個馬趴?這一定是誇張嗎?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酌情點撥。

明確:⑴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時,一定要注意語段之間的銜接過渡語句,它們像路標一樣,標示作者的思路。閲讀時要搞清楚它們承轉了哪些內容。如本文銜接過渡的語句有:

①“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這一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吆喝”。

②“可夜晚過的,並不都是賣吃食的。”從賣吃食的轉而談論三種夜間吆喝:唱話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從“一日”轉到“一年”。

④“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的敍述介紹自此開始轉向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基於以上分析,課文的總體思路是這樣的:課文先從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寫起,轉到口頭叫賣,第4段總領全文,“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颳風下雨,衚衕裏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為全文立下了“主腦”。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於耳的吆喝聲。最後,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經過作者的精心組織,紛紜雜亂的吆喝聲頓時“秩序井然”。

全文結構圖如下:

⑵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麪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餘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麼。因為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能體味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於是作者只是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後四段對種種吆喝聲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

從全文看,作者有較高的對材料加工裁剪的寫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的事物,本文為我們做出了示範。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聲“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後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這樣寫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⑷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裏行間。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教師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幾例,仔細品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師可就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視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觀摩。

學生自由表演,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選課文中的例子示範,如“餛飩喂──開鍋!”“硬麪──餑餑”“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滷煮喂,炸豆腐喲”……

2、品味本文語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學生自選例品評。

如:“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再現了街頭的熱鬧。

“‘算靈卦!’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理。

“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裏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裏變成青蛙!”風趣的言語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頑皮和幼稚。

五、課堂小結,遷移拓展

同學們,聽馮驥才先生這麼一介紹,還真讓我們咂摸出吆喝聲的一些味道來。吆喝是一種口頭文化,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將被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我們應搶救這種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文化,請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開展對街頭吆喝聲的調查記錄工作。然後對所蒐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訪問座談、查閲文獻、攝影錄像等。

以四人一組為宜,以論文的形式上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六、佈置作業

1、把文章改寫成一個相聲腳本,然後在班內表演。

2、課後蒐集整理街頭吆喝聲,體味“吆喝”的韻味。

【板書設計】

皮影戲教學設計案例 篇三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案例

再別康橋全詩構築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情感表現得真摯、雋永。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是有所側重。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瞭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赴美留學,19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説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聖並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讚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於他人的,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説:“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築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誇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詩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脱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適説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詩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絕唱的經典之作。

《再別康橋》出於他自編的最後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於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遊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 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於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後,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遊該國後,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二、1、教師範讀或放配樂錄音帶。2、指名學生朗讀

三、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説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意象的選擇新穎)

2、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併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盪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澱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着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於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願。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願離別。

最後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於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説出一二嗎?

③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鑑賞: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閲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教師總結: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 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於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説“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悦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後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麼會這麼説?這表現了詩人怎麼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説:“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初到康橋,它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説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裏是這樣的和諧。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六、學生誦讀,並試着背誦。

七、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温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温柔之中。

八、作業: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附板書:

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拓展閲讀:《再別康橋》的藝術形式: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迴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迴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歎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教學設計方案 篇四

一、教學內容:

《花瓶》——設計

二、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知道我國精湛的陶瓷藝術享譽世界,從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2、學習簡單的花瓶造型設計及紋樣裝飾,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教學重點:

學習簡單的花瓶造型設計及紋樣裝飾,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教學難點:

花瓶設計方法新穎,有創意及紋樣裝飾的設計方法。

五、教學教具:

各式花瓶、步驟圖、範畫。

六、教學過程:

第一節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一、組織教學:表揚“綜合拓印”版畫作業創作有新意的同學。

板書課題:《花瓶》——設計

二、講授新課:

教師擺出幾個花瓶,然後教師提問:

這些花瓶美不美?美在哪裏?

指導學生看課文,問:“課本里的花瓶美不美?你認為哪個最美?

教師小結。

三、講授設計方法。

1、分析花瓶的結構。

指導學生裝觀察花瓶的圖片,理解花瓶由瓶口、瓶頸、瓶身幾部分組成。

分析花瓶的基本形:圓柱、圓錐、圓球體幾種幾何形的大、小及位置不同。

教師作構成演示給學生觀察。

2、分析花瓶裝飾的規律:

指導學生觀察:花瓶用什麼紋樣裝飾?裝飾多在什麼部位?色彩怎樣配置?

教師小結:裝飾紋樣為連續紋樣,也有單獨紋樣的。

內容有用幾何圖形、動植物、人物做紋樣。

色彩配置:以用最少顏色取得最佳的效果為準則,即是一個底色,紋樣也用一個色(也有用三個色)。

3、設計步驟:

按課本的三個步驟,邊講邊演示,並出示設計步驟圖,重點啟發學生的設計思維。(如造型設計從結構入手,只要對基本形作大、小、長、短的變化,便可設計出新產品來。還要做到裝飾紋樣適合,色彩配置美觀鮮豔。

四、學生作業。

本課要求完成設計花瓶外形及裝飾紋樣。為了對稱,可用厚紙對摺設計一半,剪出來展開,就成兩邊對稱的花瓶,然後把它按在畫紙上,用鉛筆緣邊線圈下花瓶的輪廓線就完成了。接着在花瓶外形之內設計裝飾紋樣。

五、教師巡迴輔導,鼓勵創新。

六、小結並佈置第二節課要帶顏。

七、板書:

八、後記:

第二節

年 月 日 星期 第 節

教學目的:指導學生精心細緻地用色彩畫花瓶裝飾紋樣。

一、組織教學:

檢查學生應帶的工具是否齊備。

二、學生繼續作業:

指導學生按設計意圖在花瓶裝飾紋樣上填色。填色的基本方法是先塗底色,再塗紋樣,注意色彩要飽滿,要鮮豔明快。填色時要細心、謹慎。邊緣要整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師巡視,及時給學生指出毛病,糾正錯誤。

四、評講:

肯定有新意的優秀作業,多加表揚,藉以鼓勵全班同學。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案例 篇五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温婉細膩。鑑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麼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鑑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閲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對象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鑑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説明,讓學生討論發言更能提高鑑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解讀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

學會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作品藝術風格的把握

學會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詞壇有一位傳奇女子,她把三分淚水、七分才氣凝結成篇篇妙語華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簡介(見幻燈片)

我們今天一起來學她的一首情意深重的思夫之作《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樣運用意象使相思之情具體化,從而與眾不同的'。

(三)、作品鑑賞

1、老師朗誦《一剪梅》,帶動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誦全詞,注意節奏 誦讀節奏: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請齊讀全詞,找出這首詞用了哪些典型意象。

(板書:紅藕、玉簟、蘭舟、錦書、雁字、月、西樓、花、水)

(1)、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即秋季,那麼作者是從那幾個角度描寫景物的?有何作用呢?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描寫環境的冷落蕭條,烘托出詞人落寞孤獨的情懷。

(2)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是什麼?但寂寞排遣得了嗎?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柳永《雨霖鈴》“留戀處,蘭舟催發”,蘭舟本身就寄託着相思、傷感,從“獨”字可以看出詞人借泛舟來消愁,獨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對往事的懷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教學設計方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理解“會”“宴”“但”“聞”“乳”“嗚”“少”“稍稍”“雖”“名”“股”“名”等字詞的意思。

2.培養誦讀文言文的能力。

3.合作探究: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好處。

4.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5.瞭解本文作者林嗣環。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並注意本文層次清晰、有條不紊的特點,以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洛桑學藝》光碟一張。

教學內容

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逼真的描寫。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放映《洛桑學藝》中洛桑表演長號片斷。

教師: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洛桑的精彩表演。洛桑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長號的聲音,我們把這種藝術叫口技。口技這種民間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清代作家林嗣環的《口技》(板書)記敍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讀來如臨其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仍能使我們深切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從而探究它的魅力之所在。

誦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識記下列生字。

屏障(píng zhàng)少頃(shǎo qǐng)囈(yì)語 絮絮(xù xù) 叱(chì) 齁(hōu) 中間(jiàn) 曳(yè)屋 許許(hǔ hǔ)聲

3.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在查閲工具書並結合註釋掃清語言障礙的基礎上,讀得順暢,主要是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並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對難理解的字、詞、句作好符號,便於在合作探究時解決。

疏通文意

1.結合註釋疏通文意,有不懂之處提出來師生共同完成。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a.會賓客大宴。

b.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c.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d.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e.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f.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3.複述課文。(要求有合理想像)

合作探究課文內容

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善”字在全文的作用是什麼?

2.口技藝人表演了哪兩個場面?

3.畫出文中描摹第一個場面聲響的語句,説説聲響的特點。

4.“遙聞深巷中犬吠”“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是怎樣以動寫靜、表現深夜寂靜氣氛的?

5.畫出文中描述第二場面音響的語句,説説聲響的特點。

6.文中多次描述聽眾的反應,這些描述有什麼效果?

7.文中前後兩次把極簡單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口技表演者的技藝有什麼作用?

8.以上探究的兩個問題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啟示?

再朗讀全文

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三、四。

教學設計方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財富。

3、

暢談夢想,祝願夢想成真。

課前談話:

同學們,我們平時積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歡哪句名言,願意跟大家説説嗎?

同學們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從名言中,我們不僅獲得了很多知識,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會懂得更多。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揭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2課,一起讀。板:22

金子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彼得的夢想是什麼?板:夢想

3、過渡:那麼,他的夢想到底有沒有實現呢?

二、整體感知,學生質疑

1、輕聲讀讀4-7自然段,想:他的夢想有沒有實現?

2、交流,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這塊土地裏。”(初讀彼得的話)

(1)輕聲讀這句話。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3)讀着讀着,你們有什麼疑問嗎?

(4)小結: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提出了很多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老師想了想,其實你們的問題都可歸納為這樣一個問題:這裏的“真金”指什麼,他是怎麼找到“真金”的?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那其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讓我們從書中去尋找答案吧!

教學設計方案 篇八

教材分析:

《雖有嘉餚》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五篇課文,是整冊書的第三篇文言文課文,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七年級新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特制訂此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2引導學生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感情,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3讓學生運用“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理解課文大意。

情感與態度目標:

4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讓學生明白教學相長道理。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採用提問問題的方式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自然而然轉入文學常識。

同學們,你有沒有聽過“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那你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嗎?(師答:《學記》)

一、感知課文(分不同形式的讀,但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

採用花樣繁多的朗讀,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語感,豐富文化底藴)

1、一讀課文(個人讀),讀準字音。

雖有嘉餚(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 )也,知困然後能自強( )也。 ..

故曰:教學相長( )也。 .

《兑命》曰:“學( )學( )半。 ..

2、二讀課文,讀出韻味。(錄音範讀,劃出朗讀節奏)(在掌握字音和節奏的基礎上,全班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律美。)

3、三讀課文,理解字詞。(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朗讀並結合註釋和參考書籍,並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文言實詞歸類。)

通假字: 兑命兑:通:“説”,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説 .

古今異義詞:(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用意,目的) .

(2)、教然後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3)、然後能自強。(古義:自我勉勵;今義:到) .

一詞多義:(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餚”,美味的菜) .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謂乎(表示揣測) .

(2)學

教學相長(學習) 學學半(教) ..

4、四讀課文,讀懂文意。 介紹“留、補、刪、換、調”翻譯方法,小組根據方法結合重點字詞翻譯原文。(兩三句重點句,抽學生回答,檢驗學生是否掌握。)

四、研讀品析 (齊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你覺得這篇課文是在跟我們講什麼道理?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大意後,歸納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文章開頭寫“雖有嘉餚”有何作用?

從“佳餚”寫起,是為了由“佳餚”、“至道”

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係的論述,有“佳餚”、“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係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説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啟迪智慧

1、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讓學生學會聯繫實際,把課堂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着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採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並説出其作用。

3、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閲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材分析】

本文文質兼美,不僅讓讀者對相關的科學知識有所瞭解,而且也讓讀者得到了美的享受。在學習本文時,一是要着眼於對相關知識的瞭解,二是要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

【教學設計】

一、語言描繪導入(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示有關蟈蟈圖片以及其他小動物的圖片,讓學生用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然後讓學生進行評價。後示文章中描寫蟈蟈的語句並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2、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並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三、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並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1、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2、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麼?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四、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説説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法布爾的《昆蟲記》。

【板書設計】

綠色蟈蟈

法布爾

綠 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色 擬人

蟈 生動

蟈習性:叫聲—柔和,捕蟬—為食

【教學反思】

本文應重在對學生的語言方面的訓練,這樣可以讓學生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教學時,應把握文本,以朗讀、感悟、體驗為主,並進行一定的語言訓練,達到學習和運用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電功率》教學設計相關案例 篇十

鎂條燃燒前後質量的測定

實驗現象

實驗前:蠟燭為____色____ 狀。總質量為_______克

實驗中:蠟燭___,產生     色火焰。

實驗後:有___煙產生。

總質量為_______克。

實驗前:鎂條為___色固體

總質量為_______克

實驗中:發出____光並____ 熱。

實驗後:生成___色___狀物質。

總質量為_______克

結論

實驗表

[1] [2] 下一頁

明:

蠟燭燃燒後質量         。

實驗表明:

鎂條燃燒後質量       。

師:抽樣每組選一人彙報實驗現象及結論。

[投影]課本P91的討論:

1、上面兩個實驗的結果與你實驗前的預測相同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實驗結果?

2、在作白磷燃燒的實驗時,如果錐形瓶口沒有系小氣球,將會出現什麼結果?

3、在蠟燭燃燒的。實驗中,如果要使反應後天平仍然平衡,此實驗裝置應該怎樣改進?

生:討論後回答。

師:演示蠟燭在密閉容器中燃燒的實驗。

生:達標訓練(二)

4、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後肯定沒有變化的是(  )

①原子數目 ②分子數目 ③元素種類 ④參加化學反應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⑤物質的種類 ⑥原子的種類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進器中盛有液態肼(X)和雙氧水(H2O2)。當它們混合反應時,放出大量的熱量,有關反應方程式為X+H2O2==N2+H2O,根據此判斷肼的化學式是( )

A.N2  3  2  D.N2H2

6、在化學反應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學式,其中正確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師:點評,同學們,通過今天的探究,你有什麼感受?

[投影] 課後小結

來源:人教網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