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教學設計多篇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多篇

《古詩三首之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感受詩人的“愁”,感受古詩的魅力。

2、理解詩人是怎麼表達“愁”的。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愁。

教學難點:

與“月亮”做對比,感受用“鐘聲”來寫愁的獨特魅力。

一、引入詩歌

1、出示當代詩人陳小奇歌曲《濤聲依舊》,抽生讀。

2、説 “無眠”的意思,找“無眠”的近義詞。

3、提問:是誰在敲打着我的無眠呢?

這是從哪裏傳來的鐘聲呢?(大屏幕出示)十年舊約江南夢……

師過渡: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抽生讀

3、提問:從詩中看,這是哪裏的鐘聲呢?

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師過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齊讀詩句)

4、提問: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麼呢?

七年之後,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 又聽到了什麼?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屏幕出示)齊讀。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麼?

預設:為什麼都在寫鐘聲 ?

二、檢查朗讀,指導朗讀

1、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板書楓橋夜泊。

2、自由讀

3、抽生讀(讀準確)

4、師生讀 (讀出節奏和韻律)

三、走進詩歌,感悟詩歌

師過渡: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愁眠)

1、帶着這種情感齊讀詩歌

2、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愁眠”是什麼意思?

3、提問:

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

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

為什麼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淒涼呢?

5、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麼?咱們一樣一樣地説,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麼?師板書月落

過渡:因為“愁眠”,張繼看着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麼?

師板書江楓

過渡: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麼悽清,多麼孤寂的畫面啊!那麼,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麼呢? 板書漁火

6、過渡: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麼? 板書烏啼

過渡: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麼?師板書鐘聲

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過渡: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麼?師板書霜滿天

8、師(指着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着(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伴隨着(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着(指抽眠)——生齊讀愁眠。

9、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説,江楓漁火——生齊讀對愁眠。師板書對

10、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為什麼要用這個“對”?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選第幾個?

過渡: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指愁眠)

11、於是,情動於中而辭發於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教師範讀全詩)

過渡: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佈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悽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裏輕輕地念道——

學生再次齊讀全詩

12、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擦去“月落”)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淒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

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擦去“霜滿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師:(擦去“江楓”)

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

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

(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鐘聲

13、過渡: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PPT放聲效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鐘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着愁眠,聲聲陪伴着愁眠,聲聲撫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

14、這鐘聲,彷彿在説,張繼啊張繼……(學生用此句式説話)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説——

四、拓展昇華

過渡: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着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在師的引導下讀詩句

1、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麼,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託給了誰呢?

(大屏幕出示)楓橋夜泊

2、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温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3、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後,儘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祕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4、於是,從張繼之後,從《楓橋夜泊》之後,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迴盪。

(大屏幕出示)【宋】陸游《宿楓橋》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屏幕出示)——【明】高啟《泊楓橋》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屏幕出示) ——陳小奇《濤聲依舊》

生:(齊讀詩句)

5、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裏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後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齊答)《楓橋夜泊》。

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

6、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儘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儘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

《古詩三首之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篇二

第一課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通過查找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殘、瑟(説説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藉助註釋和字典説説你讀懂了什麼?(試着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1、學生自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想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內容?使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彙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敍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後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説説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這首的?學生邊説,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附: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我們學習了唐代的三首古詩,誰來給大家讀一讀或背一背呀?

2、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楓橋夜泊》的嗎?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的朗讀,再現畫面。

二、這節課我們就按照這種方法,自己學習《別董大》和《暮江吟》這兩首詩。

1、給一定時間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發現問題。

2、在組內討論。

3、全班交流

(1)《別董大》是高適漫遊時寫的送別詩,原題有兩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蘭。

一二兩句寫景。千里黃雲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風吹颳着大雁,大雪紛飛,寫雪中的景緻,同時也是隱喻董大即將分手遠行。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在此情此景中送別友人,作者難免有淒涼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勸勉,作者勸故人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遠景。作者沒有承接前兩句抒發悲苦的情調,而是表現昂揚的精神,豪壯的氣概。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真摯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寫景是為了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提問:詩中描寫的景物與表達的情感有什麼關係?

(2)《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大約是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寫的。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後的輕鬆愉快的心情。前兩句寫夕陽照耀下的`江水。夕陽從地平線上平鋪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綠一半紅的景觀。鋪字用得非常恰當。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着地面照過來的,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多麼像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由此詩人在第三句對這種景象進行了讚美:可愛的九月九年級的夜啊!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麼和諧、寧靜的意境,藴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悦、熱愛之情。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然後指名讀,評讀,教師指導讀。

5、背誦這三首古詩。

三、總結

這三首詩通過寫景抒發了個人感情。每首詩不僅描繪了豐富多彩的畫面,而且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我們要通過對詩句的閲讀、感悟,想象詩中的景物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課下,我們可以選其中一首古詩默寫下來,並根據自己的想象畫一幅畫。

附:板書設計: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別董大》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四、課外延伸

在班級舉行古詩朗誦會活動。教師可從朗讀技巧上做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