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上的交流發言: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用生態“底色”繪就發展“綠色”

在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上的交流發言: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用生態“底色”繪就發展“綠色”

在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上的交流發言: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用生態“底色”繪就發展“綠色”

大家晚上好!按照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安排,現我以“築牢x區生態安全屏障用生態‘底色’繪就發展‘綠色’”為主題進行交流發言,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2014年4月,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自此,一個包括國家所有國民、所有領域、所有方面、所有層級安全的總體國家安全體系逐步建立,並日益拓展深化,生態安全作為重要領域被列入其中。在探討如何維護生態安全之前,我們要了解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什麼是生態安全?生態安全是指一國具有較為穩定的、完整的、不受或者少受威脅的、能夠支撐國家生存發展的生態系統,以及能夠維護這一系統和周邊區域性、全球性生態問題的能力。第二:為什麼要維護生態安全?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衰”,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問題不僅關係到人民羣眾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更直接關係國家經濟發展和長治久安,事關國家興衰和民族存亡。第三:當前我國生態安全面臨哪些挑戰?主要包括傳統產業所佔比重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尚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能源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的脅迫仍然存在。因此,維護生態安全不僅僅是維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更是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堅固基石,同時也是國土安全的重要屏障。接下來,我就如何築牢我區生態安全屏障談三點意見

一要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有破壞生物多樣性、加速物種滅絕、破壞生態平衡、甚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等。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再比如花卉市場上常作為觀賞植物售賣的水葫蘆,就屬於外來入侵植物,我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因此,防止外來生物入侵治理迫在眉睫。一是規範引種管理。因品種培育等特殊需要從境外引進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水產苗種等外來物種的,應當依據審批權限辦理進口審批與檢疫審批。屬於首次引進的,引進單位應當進行風險分析,並向審批部門提交風險評估報告。二是加強監督打擊。有關部門應加大對非法入侵品種的監督和檢查,對非法引進、攜帶、寄遞、走私外來物種等違法行為進行打擊,對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依法進行處置。三是加強境內檢疫。農業農村、林業草原主管部門要加強境內跨區域調運農作物和林草種子苗木、植物產品、水產苗種等檢疫監管,防止外來入侵物種擴散傳播。

二要加大生態保護修復。X,《X》頒佈施行,X被列為X生態座標之一。X把X生態保護修復作為全市生態建設的“頭號”工程,視為推動X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X也緊扣國土空間規劃,緊盯自治區“三山一河”建設佈局,將X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作為生態建設的“頭號工程”和X示範區的重要舉措。接下來,我區依然要以生態脆弱地區為重點,圍繞X等區域,實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一是規劃要科學化。要深入現場調研,聘請行業專家對修復保護工作審查把關,在準確定位地類屬性的基礎上,立足本地生態現狀和區情民風,圍繞“保護、提升、融合”三大主題,實施原生林草多樣性保護、高標準人居環境整治、差異化治坡治溝治水等生態修復提升、美化、涵養和保護等“四大工程”。二是修復要專業化。根據立地條件和生態需求,精細化明確修復整治內容和措施,組合運用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修復等模式,採取工程、技術、生物等多種措施,因地制宜、合理佈局、條塊結合、整體推進。三是管理要長效化。要建立健全政府、監理、投資企業、羣眾共同參與的監管機制,進點跟蹤審計,對修復保護過程中項目實施和資金使用進行全流程監督,確保生態修復整治標準化、規範化。

三要抓好能源結構調整。目前,我國能源主要以煤炭為主,在使用過程中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減少煤炭消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迫在眉睫。我們一定要立足風光、土地資源優勢,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把新能源產業作為工業三大板塊之一,大力推動新能源項目落地,積極引進上下游配套產業,加快清潔能源產業一體化發展。一是儘快建立工業園區“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和“殭屍企業”清出長效機制,加快清理低端低效落後產能,為新材料、新能源等先進、優質綠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二是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因地制宜實施一批以太陽能、風能、分佈式儲能、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加快能源結構調整進度。三是科學制定項目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拿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辦法,凝聚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