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鄉鎮共青團工作的調研與思考

目錄

關於鄉鎮共青團工作的調研與思考
第一篇:關於鄉鎮共青團工作的調研與思考第二篇:鄉鎮調研對基層徵兵工作的調查與思考第三篇:鄉鎮共青團工作現狀調研彙報第四篇: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實踐與思考第五篇:社區共青團工作調查與思考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鄉鎮共青團工作的調研與思考

為了進一步瞭解基層,貼近青年,更好地推動新時期我縣共青團工作,團縣委結合工作實際,以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對全縣各鄉鎮共青團工作進行了調研,掌握了情況,發現了問題,探討了對策,促進了工作。

一、我縣農村基層共青團工作基本情況

全縣農村已建團的各類組織500餘個,建團率為92左右。其中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行政村、學校幾乎佔了全部,各類經濟組織建團率極低。村級團組織中幾乎沒有專職團幹;90以上的團員不交納團費,不過團組織生活。從數據上看,我縣農村團建組織總體健全,但管理不規範。

從農村基層團員分佈狀況來看,全縣鄉鎮共有28週歲以下團員18500餘人,約佔農村28週歲以下青年的13。團員主分佈在各行政村、學校和衞生部門等三個方面,其中又以學校居多。除學校外的農村團員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團員在農村青年中所佔比例不高,致使團的陣地在農村趨向弱化。

二、當前我縣鄉鎮團的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對農村團的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部分鄉鎮領導對團的工作重視程度不高,精力投入不足,關心不夠,導致團的工作越到基層越是無人過問。鄉鎮、村兩級團組織萎縮。鄉鎮團幹部專職不專用,研究團工作時間和力度均不夠,團組織影響力削弱;村級團幹部交叉兼職,既無工作壓力也無工作精力,空殼支部增多。團組織活動經費沒有保障。村級經費極為有限,團組織活動經費更是無從着落,開展工作受到很大制約,凝聚力相對減弱。

(二)團員流動頻繁,管理難度大。隨着我縣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青年多向流動,使得團員青年遊離於組織之外,許多村級團組織變為空殼團支部,同時許多流動的團員青年也找不到自己的組織,這些都説明了農村基層團組織設置的滯後性,同時也增加了農村基層團組織的管理和服務難度。有的農村基層團組織耗費了大量精力對本組織內的團員進行重新登記,一眨眼功夫,登記名冊變成廢紙,不是有名無人,就是有人無名,造成了“教育無對象,組織無團員”的現象。團的組織或“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多年來未曾開過一次會,不曾搞過一次活動,這也是絕大多數農村基層團組織的通病。

(三)團員意識不強,農村基層團組織凝聚力降低。面對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農村基層團組織應變能力差,廣大青年的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改變。在趨利務實的大環境下,一些團員的政治意識淡化,價值取向世俗化,拜金主義思想盛行。多數團員青年組織觀念淡薄,對團組織表現出來漠不關心,出現了“團員不愛團,青年不想團,團幹不管團”的現象。大多數團員對學習各類團務知識、文化科技等知識缺乏興趣,青年思想性不強,基層團組織失去了應有的向心力、凝聚力,團員失去了那種榮譽感和自豪感,團組織的先進性受到嚴重的挑戰和損害。

(四)農村基層團幹部素質偏低,團工作創新不夠,活力不足。團幹部文化程度偏低,對團工作缺乏新方法、新思路;團幹部隊伍老化,部分團幹部從事共青團工作年限過長,失去了工作積極性。再加上對他們管理缺乏約束機制,對不稱職的團幹部沒有及時調整,滋長了“幹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不良風氣。一些基層團幹部開拓性和創造性開展工作不夠,“畏難情緒”、“有心無力”、“徒勞無功”現象時有存在。還有的因為承擔的其他事務工作多,對團工作缺乏熱情,缺乏責任感,被動應付,甚至不予理睬,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精力上都無法保證。

(五)團組織資源缺乏,開展工作難度大。團的活動經費無着落。一方面團工作的現實對經費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團員意識淡薄,團費收繳困難;黨政計劃性撥款有減無增,而新的經費籌集渠道尚未有效開拓,團幹部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團的人才資源優勢削弱。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青年人才不斷湧向城市,客觀上導致農村團員青年的整體素質不斷下降。團的陣地資源日益萎縮。團的活動經費日益減少使得團的活動陣地不斷減少或(請勿抄襲)難以維持,再加上有些活動陣地因為內容陳舊,落後於青年的思想需求,也在自行萎縮。 

三、加強農村基層共青團工作的思考

全縣鄉鎮團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普遍是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是團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方法與不斷變化的青年羣體、不斷變化的青年需求不相適應引起的。要正確認識全縣鄉鎮團的工作現狀,克服“站起來不見螞蟻,蹲下去全是螞蟻”的認識,看到成績,找準問題,從宏觀着眼,從微觀着手,不斷加強和改進團的各項工作。 

(一)加強黨對團的領導,大力深化黨建帶團建工作。

一要進一步深化“黨建帶團建”工作。要從鞏固黨的青年羣眾基礎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當前進一步深化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通過加強基層黨建帶團建,使全縣基層黨組織普遍將基層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創建一大批班子建設好、隊伍建設好、主題活動好、支部建設好、陣地建設好的“五四紅旗團支部”。經過幾年的努力,使整個基層團建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二是要把團幹部的選拔、培訓、使用、待遇及團員發展、班子調整等納入黨的整體建設之中,充分調動廣大農村團幹部的工作積極性。要重視基層團幹部的選拔配備工作,切實配齊配強農村基層團的領導班子,充分發揮基層團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三是要在經費上廣開門路,為基層團組織創收提供方便,以解決基層團組織活動經費不足的問題,為基層團組織開展工作提供財力支持。

(二)加強團的組織建設,夯實共青團組織體系。

一是強化鎮鄉團委班子職能。首先配好團委書記,把年紀輕、素質高、懂經濟、事業心強的優秀青年人才選拔到團委的一把手崗位上來;其次要抓好班子整體建設,使團委班子成員在知識、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補,達到結構合理、整體優化;第三要着力提高團委班子整體素質,多渠道、多途徑地強化對團幹部職業、技術培訓,增強他們帶領農村青年奔小康、建設新農村的本領。

二是加強基礎組織建設。要鞏固已建的基層團組織,新建未設的基層團組織,撤併不能獨立開展團工作的基層組織,使共青團在傳統領域和新興領域中得到進一步鞏固,形成新的優勢。同時要延伸團的工作手臂,建立一系列青年外圍組織,如團員青年活動室、青年書屋、外來青年聯誼會、青年志願者突擊隊等等,使團的活動豐富多彩,增強團組織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是優化基層農村團組織設置。可以根據實際,在鄉鎮團委和基層團組織之間增設中間環節,組建村、學校、企業等團工委,進而增強鄉鎮團委的自轉能力;可按照地域相鄰的原則,把人數少、活動開展困難的團組織與相鄰人數多、活動開展正常的團組織聯合,組建“中心村團總支”,實現組織聯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三)加強團幹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團工作能力。

第一要做好團乾的選拔。一是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原則,採取公開竟聘方式,由基層團員青年選舉,並由基層黨組織經過測評考察後確定團幹部。二是拓寬選拔團幹部的渠道,大膽任命一些新經濟組織、農業示範基地的青年能人或青年致富能手擔任基層團幹部。

第二要完善團幹培養機制。一是組織學習培訓。將團幹部學習培訓工作正常化,引導團幹部學習理論,提高團幹部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團幹部學習業務知識、現代科學技術及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文化知識,完善團幹部的知識結構,使團幹部成為適應我市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複合型人才。二是加強實踐鍛鍊。對團幹部適當“加壓”,通過安排具體、實在的工作,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鼓勵團幹部結合工作實際大膽創新、大膽探索,提升他們的業務素質。

第三要轉變團幹作風。要通過經常性的學習教育和開展各類幫扶、獻愛心等活動,使團幹部牢固樹立羣眾觀點,做到心繫青年、服務青年,充分調動和發揮青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贏得青年的信賴和擁護。

第四要加強團幹管理。通過全面實施團幹個人檔案制度、談話誡勉制度、考核排位制度,來切實加強對團幹部的管理。

(四)加強團員先進性教育和正面引導,努力塑造青年良好榜樣。

一是要加強共青團員先進性教育。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開展基層團組織先進性教育。要針對性地抓住農村青年身邊的典型,諸如科技致富能手,科技應用標兵,自學成才的模範等一些人和事,樹立好典型,樹立好標杆,讓廣大青少年看到身邊的旗幟,看到其先進性,學有榜樣,趕有標兵,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團組織繼承光榮傳統,永保共青團的先進性。

二是要加強對農村青年進行正面引導。各農村基層團組織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變管理為服務,變政治説教為典型示範。可以組織青年團員進行科技培訓,使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成為青年星火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讓他們在技術應用、推廣、轉化中發揮作用,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村青年成才致富,使他們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發展先進文化的代表。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農村基層團工作的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傳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新時期下、新形勢下,我們只有結合鎮鄉、村實際,建立新型的農村團工作體系,研究解決團工作的實際問題,創新農村團工作理念,將共青團這一社會化事業有效運作,才能使我們的農村團工作與時俱進,跨越發展,蒸蒸日上,永葆青春!

第二篇:鄉鎮調研對基層徵兵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對基層徵兵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近年來,部分地區“徵兵難”已逐步顯現,現在又面臨冬季徵兵,我鄉尤其是人武系統通過對各村、各界細緻入微努力的工作,暫時沒有“難”到完不成徵兵任務的地步,但仍引起了鄉黨委和鄉武裝部的高度重視,個人通過和鄉人武部長的交流,對我鄉徵兵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為此,我們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並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一、徵兵工作難的表現及原因

——應徵適齡青年逐年減少。以2014—2014年度我鄉報名並參加體檢人數尚不足適齡青年的60%,報名人數下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從7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出生人口減少,我鄉進入現役的適齡青年相應減少。二是適齡青年升學、就業渠道增多,兵員基數繼續分流。目前我鄉國中升高中的升學率近50%,高中升大學的升學率近也日益走高,未升學的大都外出務工,外出務工又能按要求返鄉應徵的比率並不高,且應徵還需過體檢關、政審關,合格的兵員就顯得更少。

——適齡青年的參軍熱情不高。主要表現為以種種藉口逃避服兵役,有的在體檢和政審過程中假報病史,體檢合格人員自動提出不願服役。究其原因有:一是國防意識淡薄。目前的適齡青年都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身處“太平盛世”,缺乏保家衞國和居安思危的思想認識。二是利益關難過。部分適齡青年及家屬認為應徵入伍一無“錢”途、二無“官”路,不想應徵。當前義務兵待遇不

高,對農村義務兵優待金標準又較低。三是家庭關難過。父母寵愛,祖父母“隔代愛”,許多家長怕孩子到部隊吃苦;有的青年從小在家嬌生慣養,怕苦怕累,不想過嚴格而又緊張的部隊生活。此外,極個別接兵單位徵兵中的不正之風,也影響了適齡青年的應徵積極性。

——兵員徵集質量難保證。徵集新兵的思想素質參差不齊、文化素質提高不大,徵集的新兵所具備的科學文化素質與目前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有很大的差距;徵集的新兵因思想不穩定、身體有問題等造成換兵、退兵的現象有所抬頭。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受到升學率日漸上升、就業途徑增多的影響,部分人認為工作賺錢入學深造都優於參軍入伍。二是入伍的動機不純。部分人認為當兵就是為今後的就業打個基礎、找條出路。三是在徵兵工作中,個別存在把關不嚴現象,影響兵員質量。

——徵兵工作開展難。較突出的困難有:一是應徵青年流動多,政審外調難開展。二是臨陣磨槍,宣傳效果難保證。三是兵役法規中懲處規定可操作性不強,無統一標準,處罰執行難。四是配套政策落實不到位。

二、對策與建議

徵兵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政治任務,再大的困難都必須保證任務的完成,因此,必須立足現有條件,採取應對措施,切實改變被動的工作局面。

——宣傳教育聚人心。一是要把《國防法》、《國防教育法》、《兵役法》的基本內容納入全民國防教育體系,納入學校思想品德課程,納入領導幹部培訓。二是在國防教育和思想發動工作上要下功夫研

究探索,避免千篇一律和老生常談,避免一份提綱年年用,處處用,板着面孔用,要將省情、市情、鄉土情,軍情、民情、國防情有機融合,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經濟與國防、局部與全局、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激發青年的參軍熱情。三是兵役機關要積極協調新聞出版、宣傳文化部門,整合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宣傳資源,利用多種形式,抓住教育契機,加強正面引導,從端正青年入伍動機着手抓好宣傳動員工作。

——多頭並進保質量。一是堅持把抓好平時準備作為提高徵兵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樹立“一季徵兵、三季準備”的思想;注重搞好外出青年的徵集工作,建立“外出打工適齡青年流向檔案”,儘可能地將他們外出的地點、單位、聯繫電話等登記在案,以便於能更準確掌握應徵青年的現實表現。二是加大高校在校生徵集力度。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如能在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進人等用人渠道上,加大對服過役的大學畢業生傾斜力度,則既可緩解一時的就業壓力,又可以為部隊輸送更高素質的兵員。三是給軍人和軍人家屬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在擁軍工作上多動腦筋,可考慮製作“軍屬之家”牌匾、發放優撫證、印製“義務兵成才聯繫卡”,這些可讓軍人和軍人家屬感受到光榮感和優越感。四是為獨生子女參軍入伍開闢“綠色通道”,實行 “五優先”, 即在同等條件下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的子女“優先報名、優先列入入伍考察對象、體檢合格後優先列入入伍名單、優先挑選入伍的兵種、優先挑選服役的地區”的五大優先優惠政策件。五是堅持廉潔徵兵。在不斷完善廉潔徵兵的規章制度、強化監督制約機制的同時,積極

推行封閉式體檢、開放式政審等制度,設立徵兵廉潔舉報電話和“兵員質量監督員”等,協助兵役機關查堵徵兵中的不正之風。

——完善政策嚴法規。堅持做到依法徵兵,維護兵役法規的權威。要出台規範性文件,對逃避拒絕兵役登記、徵兵體檢中弄虛作假等情況做出明確具體的懲處規定。建議出台對拒絕兵役登記的適齡青年,三年內不得被機關、事業單位聘錄用的政策,採取限制申領工商營業執照等措施。調整完善優撫政策並切實抓好落實。要根據實際情況提高農村義務兵優撫標準,農村義務兵優待金應達到該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加大城鎮義務兵的安置力度;要着力提高全社會擁軍優屬的自覺性。

——各方協力抓徵集。要進一步牢固黨管武裝的意識,需各級黨、政一把手要自覺強化責任意識,既掛帥、又出征;要明確規定,層層簽訂《徵兵工作責任書》,建立徵兵工作目標責任制。堅持軍地聯合辦公制度。人武部要認真貫徹上級兵役機關的指示要求,做好徵兵工作的組織和籌劃。公安、宣傳和衞生部門要明確一名領導聯繫、分管徵兵工作,要抽調責任心強、思想素質好、業務熟悉的幹部參與徵兵工作。公安部門要提前介入,加強對待徵青年的預審工作;宣傳部門要集中力量,樹立正面典型;衞生部門要堅持標準,嚴格把關。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關心和支持徵兵工作,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參與這項工作,努力營造一種“依法服兵役光榮、逃避服兵役可恥”的社會氛圍。

第三篇:鄉鎮共青團工作現狀調研彙報

鄉鎮共青團工作現狀調研彙報

為了使上級團委更好的瞭解xx鎮團委的工作現狀,也為了進一步開展好xx鎮團的工作。我們在xx鎮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本次調查共走訪了30位青年,6位老人,10名村幹部,以及本鎮綠色人蔘協會、食用菌產銷協會、中草藥種植基地的相關負責人等,歷時半年完成。

一基本情況

xx鎮共有10034人,其中青年4873人,團員人數262人,男性為117人,女性為145人。14—28週歲青年人數為3030人,29—35週歲青年人數為1843人。團員佔14—28歲青年人數的9%。

xx鎮團委共下設10個團支部,包括1個機關團支部,6個村團支部,2個國小團支部,1個衞生院團支部。在職青年為130人,其中28歲以下青年為26人,全為共青團員。

團支書平均年齡在28歲以上,團支書50%在村委任職。

xx鎮佔地面積287.863公頃,全鎮以人蔘種植為經濟支柱,95%以上住户的以種植人蔘為生,近年來有30%以上的村民到外地發展參業,其中青年人佔50%以上。北崗鎮的經濟經濟狀況在全縣農村屬於中游水平。

二、團委工作的基本特點

1、團員及青年流動較快。

xx鎮因全鎮皆以種植人蔘為主,近年來很多村民又多往外地發展參業,青年們做為主要勞動力,紛紛湧向延吉、安圖、黑龍江等地,而本鎮青年們多忙於山上的參地農活,人員組織較不方便。

2、實際團員數流失嚴重

1)由於外出種參及務工人員的流動性大,不好管理和掌握,致使團員數量減少。

2)歷年來團關係管理不規範,學生團員到了社會後,雖然團關係由學校團委轉交到鎮團委,但因入團手續填寫不夠詳細,難以劃分所屬團支部,導致團組織與一部分團員失去聯繫。

3)各單位,團員們在工作調動時,多數未能及時轉交團關係,造成了團關係管理混亂,給各支部團費收繳及組織生活方面的形成了一定障礙。

4)近年來由於機構改革,像郵政局,信用社等單位上掛到縣,團組織也隨之上掛,但由於工作地點仍在本鎮,管理較為不便,團員管理鬆散甚至處於無組織狀態。

由於以上原因,導致鎮團委實際團員人數與在冊團員人數相差懸殊。

3、農村團幹部兼職、大齡化、無薪情況嚴重

通過對xx鎮十個團支部情況的調查來看,農村幹部由於受職教和經費等因素的制約,有95%以上均為兼職,多數團幹部身兼團委、婦聯、報帳員等工作,其中70%以上的團幹部超過三十歲。雖然身兼數職,但報酬並未相應增加,特別是團幹部的報酬並無正式規定,幾乎等於無報酬,而且團幹部年紀較大,家庭負擔較重,精力多放在家務上,沒有精力多與青年人做接觸,難以把握當前青年人的思想脈搏。

4、農村青年“重經濟輕思想”情況嚴重

現在多數青年都非常關心農村經濟發展,同進更看重自己的發展機會和發家致富的本領。對社會制安、社會保障等問題也都給了一定的關心,但對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公益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低。

三、存在問題

1、基層組織建設亟需加強

近年來農村團的工作弱化等大環境的影響,直接影響了團支部在農村工作中的地位和形象,而且基層團幹部年齡偏大,兼職又多,其作用也就不能充份發揮,基層團組織日漸萎,多數處於鬆散癱瘓狀態,有事臨時組織,無事各自散去現象普遍存在。團支部是共青團組織的基層單位,是團的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聯繫青年的橋樑和紐帶,要想搞活團的工作,必需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

2、幹部隊伍亟需培訓

團幹部是共青團工作的貫徹和執行者,其素質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團的工作水平。團員幹部素質參差不齊,缺乏必要的團務知識,與時代發展脱節,缺乏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沒有良好的服務態度,必然導致在青年人中沒有號召力和影響力,沒辦法更好的團結和幫助廣大青年。因此必須儘快的完善團的培訓機制,加大團幹部的培訓力度,提高廣大基層團幹部的修養與工作能力。

3、團員管理亟需規範

隨着新形勢的發展,流動團員人數地增加,團員管理難度增大,再加上對團員的進出管理不嚴,操作規程不夠規範致使農村團員數量鋭減,而部分農村團組織對此極沒有深刻認識,單純的只為了擴大團員隊伍,放寬對團員入團的審核,使很多不夠資格的青年也進入到團員隊伍,不僅打擊了優秀青年向團組織靠近的積極性,更失去了共青團所代表的先進意義,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團組織在農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必須進一步規範嚴格團員管理辦法,抓緊抓嚴團員入團審批手續使共青團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代表光榮與先進的青年組織。北崗鎮團委已經着手進行了團員檔案管理與交接的規範工作,但是把嚴入團審批手續方面還需要中學團委和上級團委的重視與配合。

4、經費渠道亟需拓寬

目前農村團的活動經費還是主要靠團費和劃拔兩個途徑,而農村團員數量

第四篇: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實踐與思考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了巨大變化,也使共青團的工作基礎、工作環境和工作對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實踐與思考。新的形勢迫切要求共青團組織跳出“就團論團”的模式,大膽解放思想,調整團的組織設置,構建新的運行機制,優化團的資源配置,走社會化之路推進團的各項事業。在這一進程中,共青團機制建設面臨許多嶄新的課題。積極探索團的工作在堅持政治功能和經濟基礎的前提下注重在社會化層面的推進,從而使團的工作進一步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結構和秩序銜接起來,形成良性工作運行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着重探究了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動因,結合工作實踐闡述了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中應把握的幾個重要環節。一、探索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動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要求共青團積極探索社會化工作機制。1、工作觀念的轉變要求共青團積極探索社會化的工作機制。團的十五大提出:“要以黨政所想、社會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團所能的要求設計團的活動,建立完善團的動力機制和保障機制,以達到緊扣社會熱點,引發黨政關注,觸發大眾共鳴,滿足青年需求,激發青年熱情的目的”。新的工作理念,要求各級團組織發揮黨聯繫羣眾的橋樑紐帶作用,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團的工作的總要求,緊扣黨政工作大局,帶領青年服務社會。2、工作的職能轉變要求共青團積極探索社會化的工作機制。團的十五大指出“協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務是共青團組織的重要職能,是促進青年參與經濟社會生活,實現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現階段,隨着政府職能的轉變,原來一部分由政府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將逐步轉由社會團體來承擔。對共青團而言,“生命在於運動,組織在於活動”,共青團有自己的政治、組織、人力等方面的優勢,在履行聯繫青年、教育青年、引導青年職責的同時,要根據新的形勢逐步在青少年事務的管理、青少年權益的維護、青少年信息部的發佈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3、青年需求的轉變要求共青團積極探索社會化的工作機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使我國經濟成份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形式多樣化,也造成了青年成長和發展中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共青團組織相對封閉的工作模式已難以適應青年多元化的需求。共青團組織的無限責任和有限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資源短缺、服務手段匱乏已成為制約共青團工作發展最根本的原因。共青團組織必須自覺適應社會變革,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時,藉助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在與社會的雙向互動中開拓,與市場經濟和青年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新領域、新方向,構建共青團工作社會化運作的新機制。二、我區在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方面的基本實踐在推進共青團工作社會化工作機制方面,我們以時代發展為參照系,以社會為座標,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給團的工作準確定位,使團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會,並在廣泛融入社會生活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取社會之長,補共青團之短”,不斷創造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工作條件,努力實現工作目標。1 、優化環境,建立了共青團工作社會化的保障機制我們堅持黨的領導,爭取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已逐步形成了社會化的工作體系。一是組織領導體系完善。緊緊依託黨建帶團建,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團的工作的文件及相關意見,為共青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部門聯動逐步形成。堅持黨的統一領導,充分發揮與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事務有關的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將青少年工作的目標與各單位的階段性工作和具體任務結合起來,努力將相關單位納入團的工作體系之中,變共青團一家唱“獨角戲”、搞“獨家經營”為“多方協作”,為團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環境。三是行業作用得到發揮。採取“行業牽動,團組織推進”的工作思路,突出行業特點,使團的品牌工作,如“雙爭”活動成為各行業加強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基層管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2、適應社會發展,建立了共青團工作社會化的組織機制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共青團原有的按行政區劃和隸屬關係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的組織體系已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團組織覆蓋面不夠的問題日益顯現。根據社會經濟的變化和改革開放的要求,按照有利於加強黨對團組織的領導,有利於團結教育凝聚青年,有利於團組織整體功能體現的原則,團區委着力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的社會化組織體系。一是進行團建創新。打破地區、行業的界限,按照新的經濟成分、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對新經濟組織建團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麥德龍超市、新特醫藥公司等私營企業建立了團組織;根據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變和流速加快的特點,採取動態設置團組織的辦法,建立了社區團(總)支部,組織設置變“單一化”為“多樣化”。二是拓展團的陣地。建立了以共青團為核心,以青年活動中心、青少年讀書俱樂部為依託的社會化組織體系,形成了共青團新的力量矩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共青團人手不足,勢單力薄的局面,使團的工作能夠擴展到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和更廣泛的青年之中,促進了團的事業發展。三是延伸團的臂膀。適應統籌城鄉經濟發展要求,適應青年社會結構變化,積極推進城市青年中心建設,把青年中心作為基層團組織整合資源、凝聚人才的新平台,聯繫青年的新紐帶。3、以需求為導向,建立了共青團工作社會化的服務機制團的十五大報告指出:“服務青年是共青團組織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年需求旺盛與團組織供給不足已成為共青團組織面臨的重要矛盾。我們堅持以團的組織系統為基礎,調動可能利用的社會資源,圍繞青年的學習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基本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服務青年的手段,推動服務青年的工作經常化、制度化、社會化,初步構建了團的服務體系,調查報告《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實踐與思考》。 一是關注青年思想動態。加強了基層青年思想狀態的調研並建立了礄口共青團網站,初步形成了青年社會調查信息系統,為黨政領導及上級團組織傾聽青年呼聲,瞭解青年願望,掌握青年工作動態暢通了渠道。二是提高隊伍整體素質。以加強青年思想道德建設為宗旨,以團幹部培訓班、青年理論學習小組活動、創建社區青少年學校為載體形成了青少年教育培訓網絡。三是服務社會弱勢羣體。與勞動部門聯合建立了區青工職介所及街(鄉)青工職介網絡,幫助了下崗失業青年再就業;採取借用、合用、合建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法律服務站、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志願者服務隊等活動陣地,探索服務青少年的有效形式。4、遵循市場規律,建立了共青團工作社會化的融資機制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以市場調節為主的經濟形式,它最大的特點是資源配置社會化。隨着共青團工作職能的不斷拓展,共青團單純依靠財政撥款、單純依靠自身的有限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共青團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共青團組織必須遵循經濟規律,注重市場法則與組織優勢的結合,整合社會資源為我所用。我們按照“源於社會,服務社會”的指導思想,做了一些嘗試:一是依託社會力量建立青少年服務基地。按照“社會化運作、事業化推進、品牌化管理”的工作思路,與新華書店聯建新華博克書屋,為創建學習型社會打下基礎;二是通過青教辦、青聯、關工委等組織,充分協調與青少年事務有關的資源,爭取有關部門在政策、技術、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三是對社會上原有的一些陣地、場所,通過團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進行扶持、命名,建成團的活動陣地。三、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運行中應把握的幾個環節在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共青團的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建立,為我們在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年的有機結合中加強團的建設提供了一種依託。不斷完善社會化的工作機制,還需要把握好以下四個環節:1、強化共青團組織的社會化服務功能。 第一,強化共青團組織的社會化服務功能是發揮共青團組織作用的需要。加強團的組織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是一項系統工程。共青團組織青年、服務社會是國家政權社會支柱作用的具體化,共青團組織要從發揮好國家政權重要社會支柱作用的高度來認識強化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後備軍的政治優勢。第二,強化共青團組織的社會化服務功能是發揮共青團職能作用的需要。隨着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的發展對共青團工作的需求度和期待值日趨上升,要求團的工作根據社會的需求和期待,更好地為實現其政治職能服務,通過把握社會需求、滿足社會需求來體現社會作用,贏得社會地位。第三,強化共青團組織的社會化服務功能是發揮共青團整合資源優勢的需要。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共青團獲取資源的方式,主要依賴行政手段,所擁有的資源足以影響青年的成長髮展,因而對青年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動員力。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着基礎性作用。一方面,僅靠行政手段獲取資源已不能滿足共青團事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必須依靠多種手段獲取資源。另一方面,青年獲取資源的途徑多樣化,不僅可以從團組織獲取資源,也可以從市場和其他方面獲取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共青團要獲得更多的資源來推進工作、服務青年,就必須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資源整合機制。2、形成共青團組織的社會化組織網絡。 共青團組織體系依託黨政機構建立於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在發揮黨建帶團建優勢的同時,應努力面向基層、面向新的領域、面向新興青年羣體,調整和完善組織機構,構建新的聯繫。一是密切與非團屬青年社團的新聯繫。推動經濟部門和企業設置青年工作機構,培育和發展團屬社會中介組織,以此形成一個對共青團原組織體系具有補充作用的新的開放多元的社會化組織網絡,從而覆蓋到那些原組織體系涉及不到的新體制下的新領域和新興青年羣體,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和不同的層面上與青年進行聯繫和溝通。二是密切與社區青年的新聯繫。社區是青年活動的主要場所,共青團要通過與社區青年的廣泛聯繫,既瞭解青年的所想所需,又保證團的組織在社區更好地發揮作用,有效服務經濟社區發展。三是密切團組織與團員的新聯繫。着眼於保持團組織與團員之間直接、經常、便捷的組織聯繫,逐步形成適應團員流動,易於確認身份,便於團員參與團的工作和生活的組織聯繫方式。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基層組織形式,對團員實行多重組織覆蓋,努力做到哪裏有團員,哪裏就設置團組織,並通過互聯網、青年卡等手段加強與團員青年的聯繫。3、探索共青團組織的社會化育人模式。 一是探索實踐育人的模式。堅持抓好培育“四有”新人這一根本任務,全面提高青年一代的素質。培育“四有”新人是黨賦予共青團的光榮責任。要把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發揚在實踐中育人的傳統,引導青年牢固樹立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着眼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幫助青年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增強創業和創新能力;二是探索共建育人的模式。共青團工作的根本落腳點是育人,工作的社會化層面推進,進一步要求共青團的育人工作要在堅持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引導和基礎性的崗位實踐鍛鍊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對社會所需求的各類人才的培養,採取共同培養的方式在人才成長重要環節和人才成果的最終體現上,有更多實質性的介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探索互動育人的模式。在育人的過程中,共青團組織要積極尋求上下互動、部門聯動的育人途徑,體現共青團組織的份量,舉薦優秀團幹部和有培養潛力的優秀青年幹部為黨政的後備幹部,舉薦優秀青年專業技術人員為新學科、新產品、新產業帶頭人的培養對象,舉薦優秀青年經營管理人才為企業主管的後備人才。4、強化共青團組織的社會化管理職能。 當前,整個城市的管理重心正逐步下移至社區,社區在城市基礎管理和功能完善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共青團工作社會化的推進必須充分關注社區,切實依託社區,形成共青團工作社會化即共青團工作社區化的理念。一是夯實社區團的工作基礎。根據當前青年分佈流動的特點和態勢,以及共青團自身組織網絡的結構狀況,社區共青團組織的管理範圍要進一步突破“區屬”,面向“區域”,把社區區域範圍內的各類青年羣體和青年資源組織起來,協調起來,從而使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及體制變動等因素所成的團的組織管理的真空和組織資源的流失,有效地予以重新充實和整合。當前,正在推進的社區團建和青年中心建設,正是這方面的一種卓有成效的實踐,應予以有力的鞏固和發展;二是發揮社區團的工作作用。社區在聯繫政府、社會和市場中起着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同時,社區也是廣大青年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領域。因此,社區不僅是共青團現有的,同時也是許多潛在的、有待開發的社會職能高度集聚的地方。社區團的工作要通過與社區建設和社會工作的進一步融合,使團的社會職能作用得到不斷的發揮;三是搭建社區團的工作舞台。社區要成為共青團組織教育青年、服務社會的重要工作舞台,社區外團組織的工作要進入社區,要到社區中尋找和開拓自身工作的新天地。

第五篇:社區共青團工作調查與思考

按照科學發展要求 創新組織設置模式

不斷增強社區共青團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社區是社會的最基層細胞,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單元,是居民羣眾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城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公民素質的展示平台,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切入點。隨着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社區越來越成為廣大青少年居留和活動的主要場所,越

來越成為社會穩定的一個基礎環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區已成為城市共青團工作新的增長點,組織廣大團員青年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羣眾的基礎,是新時期共青團的根本職能;也是共青團服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的戰略舉措。按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調研階段的要求,圍繞如何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專題,我以楚雄市東興社區為例,採取聽、看、查、訪等方式,對東興社區發展和社區共青團工作狀況進行了調查,對新形勢進一步加強社區團建工作作了一些思考。

一、 社區基本情況

東興社區地處楚雄市鹿城鎮東郊城郊結合部,轄區行政面積2.08平方公里(含花果山片區),現有居民小組6個,省、州、市屬單位112個,其中,改制企業6家;總户數6486户,其中,直管居民661户;總人口14356人,其中,直管居民2286人(農業人口1437人,非農業人口849人);轄區單位人口12014人,其中,在職人員8434人,離退休人員2622人,下崗人員662人,無業人員380人。轄區內有單位黨委15個,黨總支8個,黨支部84個,黨小組16個,黨員2208名。社區居委會有幹部、職工、社區幹警18人,團(總支)支部47個,兼職團幹部40人,35歲以下青年1234人,團員639人,團青比例51.7%。多年來,東興社區黨團組織始終高度重視社區共青團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社區黨的建設,發揮社區團組織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網絡,探索和創新社區共青團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式,不斷加強社區團組織能力建設,增強社區團組織內在活力,構築共青團團結、教育、服務社區青少年的工作體系,全面推動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社區共青團工作狀況

近年來,東興社區團總支堅持立足社區,以切實服務於青年成長成才為目標,以活動為依託,動員和帶領廣大青少年積極投身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着眼社區服務功能的改善,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東興社區團組織始終緊緊圍繞黨政工作大局,增強主動參與意識,自覺地將青年志願者活動納入到本地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體系之中,納入到本地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社區與“青年文明號”集體通過牽線搭橋,積極開展結對志願服務活動,“青年文明號”集體中的青年按照“一對一”方式參與共建和諧社區(單位),或資助貧困學生,或幫教未成年犯,或温暖孤寡老人,或幫助殘疾人,或結對零就業家庭,或關愛孤兒,或倡議青年企業家投身愛心傳遞接對活動中,共建和諧社區(單位)。各級青年文明號集體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積極主動地向所隸屬的團組織彙報創建工作,各青年志願者對關愛對象的情況進行詳細瞭解,特別是對社區中弱勢青少年的幫扶工作給予高度的關注,一方面要了解他們面臨的問題,詢問他們最需要關心幫助解決的困難,另一方面從結對社區的實際出發,力所能及地開展切實有效的結對關愛活動。組織百名“愛心教員”為百户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施教。2014年以來,在團州委,楚雄師院團委的大力支持下,組織百名大學生“愛心教員”為社區百户貧困家庭子女開展義務施教活動。100名來自楚雄師範學院的大學生志願者,在兩年的服務期限內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的形式為東興社區的100名家庭困難學生提供不定期、經常性的義務家教服務,並在日常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為這些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開展“真情助困進萬家,愛心奉獻促和諧”慰問活動。每年春節期間,重點面向社區啟動“真情助困進萬家,愛心奉獻促和諧”活動,在州、市、鎮、社區四級團組織的廣泛動員下,一批批青年志願者深入社區看望慰問戒毒人員、貧困孤殘青年及流浪未成年人,為他們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在全社會營造“真心關愛,共建和諧”的良好氛圍,為社區廣大困難青少年羣體做事實、辦好事、解難事,把團組織的關心與幫助送到特殊青少年羣體的心坎上。

(二)着眼社區文明程度的提升,着力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大力實施“新世紀青少年讀書計劃”,通過開展“愛心傳遞·萬本圖書漂流活動”,動員和組織社區青少年開展讀書活動,營造學科學、學知識、學文化的積極氛圍。積極在社區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帶領青年養成現代文明意識,做移風易俗的先鋒,做開社區文明新風的主力軍。積極引導廣

大青少年投身社區文化建設,以社區各種文化資源為基礎,以青少年文化節為契機,形成系列,面向社區內全體居民,因地制宜地開展社區居民和青少年喜聞樂見、健康有益的文體娛樂活動。例如:東興社區團總支採取資源聯通共享、項目聯合開發、活動聯合開展、陣地聯合使用、隊伍聯合培育的社區團組織聯動機制組織轄區內成員單位開展“雙喜之約”社區青年户外活動,

社區青少年積極參與籃球、足球(五人制)、拔河、跳大繩、60米迎面接力、飛鏢、一分鐘跳繩等體育項目。通過活動的組織,一方面,充分整合利用區域內社區、團組織現有的資源,實現教育、活動場地共用,積極探索區域內社會化運作機制;另一方面,動員區域內團組織發揮自身優勢,與區域內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通過聯合主辦和冠名贊助的方式開展活動,達到“成本降低、效益增大、覆蓋擴展、共建共贏”的城青工作發展效果。

(三)着眼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深入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圍繞青年的學習、成才、就業等多方面需求,利用社區範圍內的各類教育培訓設施,為下崗青工、待業青年開展技能培訓,幫助青年掌握就業技能,拓展就業渠道和領域。大力開展創業精神教育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引導青年轉變擇業觀念,增強創業意識,把再就業變成再創業。圍繞青少年在學習、生活、成長中團結互助、愛心幫困等優良品質的培養,面向社區進城務工子女開展“手拉手”互助教育活動。例如:東興社區團隊組織積極參與由團州委組織的“共享陽光—千名少先隊員牽手千名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活動。這項活動以“共享陽光、共享成長”為主題,開展“六個一”活動,即:城市兒童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贈送1本自己喜歡的書、贈送1件自己喜歡的玩具、互贈1份相互激勵的紀念卡、共同寫1篇牽手的體會作文、共同開展1次聯歡活動、城市兒童帶着家長到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家進行1次家訪。楚雄城區100名城市少年兒童和50名農村留守兒童、50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進行結對,成為新夥伴,他們一起參觀博物館,遊覽公園。在社區轄區內各級團組織的共同努力下,社區少先隊員和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手牽手、心連心,打開一扇扇心靈的窗户,架起一座座友誼的橋樑。

(四)着眼青少年成長環境的優化,深入開展維權服務工作。依託社區,突出抓好青少年權益保護工作,努力優化社區青少年成長環境,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揭露、批評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的現象,在全區內形成關心、支持、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利用多種形式廣泛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積極引導青少年自覺學法、懂法、守法。特別關注未成年人、外來務工青年、下崗青工等青少年特殊羣體和弱勢羣體的生存和發展,廣泛開展面向青少年的法律服務、勞動就業等各項服務。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創建“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活動,組織動員與青少年事務有關的單位,自覺履行法律和政策賦予的職能,承擔起維護和服務青少年權益的責任。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廣泛挖掘社會資源,充分調動各成員單位發揮職能作用為青少年服務,努力創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共同關心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格局。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青年是社會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羣體,社區的建設離不開青年的參與,同時社區的發展與青年的成長密不可分,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青年積極參與社區各項活動對社區的建設具有促進作用;社區的建設成就對青年的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青年參與社區建設是主體改造客體活動中的雙向互動。但是,在社區的團建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機構設置不合理,團幹部力量不足,社區團建工作的核心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社區團建抓活躍,關鍵要靠團幹部。目前的社區團建工作主要還是依託社區居委會,但社區居委會自身也存在人員編制少,工作任務繁重的現象,要派出專人負責團工作很難。從調查瞭解的情況看,東興社區居委會成員中35歲以下的只佔35%,28歲以下青年只佔18%,年齡層次整體偏大,社區居委會成員中沒有專人負責青少年工作。東興社區團的組織機構設置不夠合理,團組織負責人較少,且有九成以上的團組織負責人既是團幹部又身兼數職,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團的工作中。很多部門往往把團組織當成是“替補隊”、“抽調團”,常年協助其它部門工作,最終的情形是“幹了別人的活,荒了自己的地”,團幹部的工作現狀變成“無為難求位,有位難作為”。其次,面對共青團的開放性、社會化發展對團的傳統工作模式和資源獲取方式帶來的新衝擊,社區團組織仍以不變應萬變,習慣於條塊分立,垂直領導,就地管轄,工作仍然停留於開會發文件,工作靠應付,走過場、重形式,團織組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在弱化,作用發揮不明顯。加之,社區對轄區內各單位的管理權是有限的,致使社區團組織的工作力度不是很強,在爭取轄區各單位團組織主管領導的支持與配合上存在一定困難,社區團組織與轄區內其它團組織之間只是一種協調、聯絡關係,導致了社區團組織難以在轄區共青團工作中形成主導地位。

(二)社區團組織覆蓋面窄,團員意識淡化。東興社區有接近三分之二的轄區單位雖都建有團組織,但由於團組織對社區內的團員青年不能有效的進行組織和管理,致使團員流失較嚴重。特別是隨着進城務工青年、待業青年、下崗青年等青年羣體的出現,給團員的教育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出現一些“空白點”,甚至是“斷檔”。大部分待業、下崗、進城務工青年中的團員,團組織關係沒有轉入所在的社區,長期留存在學校、原單位或户籍所在地,成為“檔案團員”,不能過上正常的團組織生活,不按時繳納團費、很少參加團的活動,團員意識逐漸淡化。再者,在社區註冊的團員青年人數不多,能夠聯繫上的團員大部分都是組織人事關係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常住的團員,由於團員數量有限,限制了團組織開展活動的規模和水平。目前,社區組織的覆蓋率還比較低,很多進城務工青年、下崗青年、待業青年以及閒散青年仍遊離在團的組織架構之外,大量“單位人”向“社會人”轉化的同時,組織關係沒有配套轉入社區,這些人與社區不存在任何行政隸屬關係,他們的組織紀律性比較差,怎樣把他們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參與社區活動,參與社區建設,是目前社區團工作要亟待破解的一個難題。

(三)轄區單位對社區團組織的認同感弱,缺乏有力支持。社區成員的社區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有些社區成員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什麼社區,更談不上參與社區活動,往往使社區處於尷尬境地,對社區的認同感較差。一些單位的社區共建意識不強,對社區工作支持不夠,參與社區建設的主動性不強,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共青團工作的開展。由於長期固守於“州管市,市管鎮,社區管居民”這樣一種傳統隸屬關係,使得轄區內各團組織之間缺乏工作合作理念,資源整合意識,導致轄區單位團組織對社區團總支的認同感不強,工作上配合不夠積極,聯合開展活動難組織,團組織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聯繫,各自為正的工作狀態制約了工作開展的廣度和深度。例如:社區黃泥壩團支部成立不久,團支部一行幾人曾走訪轄區內一些單位,聯繫到其團組織負責人,欲與其建立共建機制,但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四)團員職業分佈和價值取向趨於多元化,難以統一管理。社區大多數青年團員都是在校學生或有固定工作不由社區直接管理的。經調查統計,登記在冊的團員一些是社區常住人口,一些是轄區單位公務員和企事業人員,還有一些是待業青年和務工流動青年等,團員職業分佈範圍很廣,涉及社會體系的諸多層次,他們的個人素質、社會層次、思想覺悟各有不同,良莠不齊。進入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受到挑戰,青年根據自己的實際和需求來審視和篩選,因而在青年中沒有形成“一統天下”的主流思想,各種思想都有自己的追隨羣體,青年的思想呈現分化、多元化格局,從而使社區團的活動難以形成較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陣地建設不完善,利用率有待提高。雖然社區團工作一直把加強青少年的活動陣地建設當作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但社區依然有相當一部分轄區單位活動陣地不夠完善,有的甚至沒有建立青少年活動陣地。調查結果顯示,在問到社區內有沒有青少年活動設施和場所時,70%的轄區單位填寫沒有。活動陣地的利用率也還比較低,這次調查中我們瞭解到,州圖書館離社區雖然很近,但來看書的人很少;社區培訓室建立起來了,但舉辦培訓班的次數不多,青少年自願前來聽課的人數少。社區共青團在想方設法整合資源、籌集資金建立各種青少年活動設施的同時,還要切實用好這些服務設施,要從有效服務的角度,大力開展深受青少年歡迎的活動,提高活動陣地的利用率。

(六)團建工作的薄弱環節較多。在社區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中,青少年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十分突出,但社區團建工作組織形式單調、手段缺乏、力度不足,沒有依據青年需求的前瞻性和實用性特點來開展工作。在工作手段上,存在着學習與實踐不結合,活動與工作不結合等一些矛盾。社區團建工作僅僅停留在收繳團費、義務勞動等一些基礎性工作,沒有把團組織的優勢充分利用起來,缺乏社區團建工作的有效載體;在工作力度上,團員的權利與義務不一致,團員先進與不先進一個樣,團組織沒有權威性。

四、建議與對策

針對東興社區團組織的現狀,我認為,必須以區域化的理念來推動社區團的工作,打破條塊分割和系統隔離,嘗試靈活建團、流動建團、社區建團,推動系統(行業)共建、上下(左右)聯建,促進一定區域內團隊組織之間的合作與聯合。具體的是:“明晰三條主軸,突出三個重點,發揮“四個作用””。明晰三條主軸。第一,堅持“黨建帶團建”,將社區和“兩新”組織團建納入黨建,做到有黨組織、又有團員青年的地方,就有團組織。第二,創新團建模式,以區域為對象,以社區為中心,採取聯合式、散發式、開放式的團建思路,以“地毯式”登記造冊為基礎,做到對外來務工青年和新興領域青年的全覆蓋。第三,加強建設興趣式社團,實現對周邊青年全吸引。突出三個重點。第一,鎖定重點區域。以社區為基礎平台,將社區打造成為項目積聚的平台、隊伍發展的平台、資源整合的平台,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區域性高地。第二,指向重點人羣。通過開展“一體化”的活動,覆蓋區域內所有青年和單位,尤其是外來青年和“兩新”組織青年,讓他們感受到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第三,採用重點途徑。用社會化手段積聚社會資源,確立爭取黨政資源、整合團內資源、吸納社會資源、挖掘區域資源等資源整合方式,形成區域化推進的資源合力。構築三條保障線,強調區域化評價,推動整體性發展。發揮“四個作用”。第一,建立考核激勵機制。考核,以青少年滿意度和社會公認度為導向,評價體系的制定要基於區域化整體推進的大背景;激勵,向區域評價、單位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模式轉變,做到統籌兼顧。第二,建立資源整合機制。整,強調吸納,以社會需求興奮點為導向,促進社會資源轉化為公共產品,流向公共服務;合,強調共享,對吸納到的社會資源做到既不是簡單索取又不是獨佔式收編,以共享為導向,實現資源利用的社會邊際效用最大化。第三,建立長效發展機制。長效,就是對實踐過的項目進行甄別,對零散的項目進行整合,對有實效但不太受關注的項目進行包裝,促進項目效應的長期性;發展,就是注重在摸索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適宜推廣的發展格局,努力打造有鮮明特色的“楚雄模式”。

(一)以團建工作為落腳點,大膽創新,構建以基層團組織為核心的社區共青團工作組織體系。社區是城市青年的生活領域,社區團工作作為城市共青團的基礎作用日益顯著,我們要始終堅持把社區青年組織的建設作為基礎來抓。一是抓好社區團建工作。緊緊依託社區黨支部,加強與民政部門溝通,進一步加大社區團支部建設和發展興趣社團的工作力度。積極探索居民區團的組織多樣化實現方式,倡導培育各類服務型、志願型、公益型、興趣型、學習型的青年組織,最大限度地覆蓋社區青年;探索在社區建立流動團員工作委員會,凝聚無團組織單位的青年以及城市流動青年、下崗青年、失業青年、待業青年以及外來務工青年,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他們成長成才提供有效的服務。二是大膽創新團建模式。為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適應青年羣體多元性、自主性、流動性不斷增強的實際,擴大基層團的有效覆蓋,激發基層團的整體活力,更好地服務黨的建設,按照團中央《關於加強城市共青團工作意見》及區域共青團整體化建設試點工作的要求,可採取試點先行的模式,以楚雄城區共青團工作資源較為豐富的社區作為城市共青團工作區域化管理的試點,推進城青工作,按照“區域一體、有效覆蓋、合作共贏、促進活躍”的總體要求,突出兩大羣體,依託三大平台,實現四項目標,(即:突出片區內青年和外來務工青年兩大羣體,依託建立東片區青年工作委員會、青年社團組織、青年信息網絡三大平台,實現工作組織區域化、工作載體整體化、工作機制長效化、工作項目品牌化四項目標),加大團建創新力度,紮實做好基層基礎工作,擴大基層團的有效覆蓋,激發基層團的整體活力,進一步提高各級團組織服務青年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推進城市共青團工作的整體活躍。可按照結合實際、先易後難、試點先行、加快完善、分步推進的原則,以有一個組織網絡、有一批骨幹力量、有一支團員隊伍、有一批物質依託、有一批工作項目、有一套工作制度為工作目標,促進區域化社區工作的整體活躍。三是深化基層黨建帶團建,不斷優化團的工作環境。不斷深化黨建帶團建工作,按照“關鍵在帶,根本在建”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各項工作機制,切實把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格局。注重組織配套建設。按照社區黨建重點,同步推進基層團的建設,尤其要積極探索區域範圍內“兩新”組織“黨建帶團建”和“團建服務黨建”的基本途徑。加大隊伍選配力度。深化“推優入黨”工作,創新推優入黨機制,使“推優”成為社區黨組織發展青年黨員的主要渠道。健全“推幹薦才”機制,積極推動大學生“村官”擔任社區團幹部。充分整合陣地資源。充分利用社區辦公場所和黨員活動陣地,加強社區團組織的教育活動陣地建設,尤其是充分利用基層黨員遠程教育陣地和設施,開展團的教育宣傳和志願服務活動,努力實現共建共享,努力實現同步考核。以區域共青團整體化建設為導向,進一步把基層團建工作納入基層黨建工作體系,努力實現黨團組織建設同步、雙軌考核。

(二)以整合資源為突破口,聚眾合力,構建以“區域化”整體推進社區共青團工作的新格局。社區資源豐富,如何網絡好區域內有效資源為我所有,關係到社區共青團工作的長遠發展。第一,整合社區資源,創新思路。建立健全社區團的組織是做好社區共青團工作的前提和保證。社區團組織堅持以黨帶團建,以聯合促團建,以共建強團建的大團建工作思路,大力實施團建基礎工程,為社區青少年的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一是以黨建帶團建。按照黨建帶團建的原則,把社區團建和社區黨建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實,在轄區單位內建立聯合團支部,成立青年議事委員會、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各類興趣小組等組織。二是結對共建。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並讓青工委各成員單位與社區非公經濟團組織結成互幫共建對子。在社區推行團員雙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團員社區註冊和年度團員社區評議機制。通過努力,使社區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社區組織網絡,為社區各項資源的整合及社區青少年工作的整體推進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第二,整合人力資源,人人蔘與。人力資源是社區最活躍的因素。社區團組織因勢利導,積極在社區開展社區理念和傳統美德教育,使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社區培育青少年,青少年服務社區”等現代社區理念深深植根於社區青少年心中。其主要作法: 一是抓各類專業人才隊伍。充分挖掘駐區單位、轄區單位居民中有專業特長的各類人才資源。除大力吸納轄區團員青人才外,還可積極與民政局、老幹局、關工委等部門聯繫,深入社區,挖掘一批具有專業特長又熱衷於青少年工作的離退休老同志,聘任他們擔任社區青少年工作顧問。邀請駐區單位的法官、檢察官及特派員擔任社區青少年工作的法律顧問,全方位,多渠道為青少年提供服務。二是通過團的品牌活動吸納人才資源。如:社區可通過開展爭創“青年文明號”、爭當崗位能手活動,吸納各類人才,並將這些整合來的人才分類編隊,組建文體服務、醫療服務、法律諮詢等各類專業服務隊伍。如:在社區文體活動輔導員隊伍建設方面,經過各級團組織的共同協作、努力,整合聘請在校藝術老師、駐區單位文化骨幹擔任社區的青少年文體活動輔導員。三是抓志願者服務隊伍。通過整合和招募等多種形式建立紅領巾社區小隊、巾幗志願者隊伍、黨員志願者服務隊、民兵預備役志願服務隊等各類志願者服務隊伍,不斷加大志願者註冊力度。這些服務隊伍每到節假日,可深入社區、樓院,開展為民、富民、利民、安民、便民、樂民服務,讓志願服務活動足跡遍及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第三,整合公共資源,共享共用。為解決活動陣地問題,可重點對以下兩類資源進行整合:一是整合教育陣地資源。通過整合,建立青少年法律學校,家長學校,集家教、繪畫、書法、音樂等綜合培訓基地的“社區學堂”。如:東興社區的教育小區是一家單位型小區,各類資源豐富,但只對成年人開放,不對青少年開放,社區團支部可與小區物業聯繫,在原來培訓室的基礎上,建立社區青少年法律學校,並利用這一陣地在社區青少年中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三德”教育,引導青年團員遵紀守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社區團組織可以“四進社區”為契機,積極與公安和司法部門結合,充分利用社區警務室、民調室這一重要資源,成立社區青少年維權服務中心,創建青少年維權服務崗,維護社區青少年合法權益。二是整合文體陣地資源。東興社區共有駐企業和事業單位近百家,這些單位大都擁有比較好的內部服務設施,針對這些資源,社區團支部對其可進行有效整合,促使其免費向全體青少年開放。第四,整合活動項目,促進活躍。按照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年的原則,社區團總支或青年工作委員會可整合梳理諸如:青年志願者行動、健康快車、法律在線、青少年社區健康行、“青年文明號”優質服務等服務項目走進社區,並按照“在精不在多、服務出特色”的工作原則,有針對性的選擇特色服務活動,為青少年參與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提供廣闊的舞台。一是通過各類興趣小組和活動協會促活動。在社區團組織的指導下,成立青少年乒乓球、書畫小組、足球隊、舞蹈隊等興趣小組。這些青少年組織利用週末或節假日在社區開展“青年文明社區大家樂”活動、書法比賽、演講比賽、英語口語大賽等活動,不斷豐富社區青少年文化生活,陶冶社區青少年的情操。二是積極舉辦社區文化節。在州、市團委的牽頭下,與轄區內省州屬單位聯合,以社區為陣地、以青少年為主體,積極舉辦社區文化節。三是充分利用樓院、庭院空間,開展樓院文化、庭院文化。引導樓院青少年自發組織起來,開展青年文明社區大家樂活動。在樓院,大力開展青少年大家跳、大家唱、大家畫、大家讀、大家寫等自娛自樂活動,活躍樓院氣氛,增進鄰里之間關係。

社區共青團工作是一項全新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以上分析只是對社區共青團工作的一點初探,要想真正做好社區共青團工作,還需立足社區,大膽探索,真正作好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篇文章,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懷和支持,以及廣大團員青年和社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夠不斷推動社區工作的蓬勃發展。

以下更多相關範文也很不錯:

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實踐與思考

共青團社會化工作機制的實踐與思考

對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關於鄉鎮統戰工作的認識與思考

鄉鎮共青團狀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