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基地建設重點工作的思考與分析

“兩山”基地建設重點工作的思考與分析

“兩山”基地建設重點工作的思考與分析

今年是我縣建設“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開局之年,重在謀篇佈局、規劃引領,並在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上求突破、抓落實、見成效。當前,我們正在深入持續地推進藍天保衞戰,而在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也有一些硬目標硬任務需要全力攻克,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藥化肥“雙減”、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果樹枝資源綜合利用和精品村建設等工作創新推進不足,力度、深度還不夠。根據工作安排,近期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辦公室組織人員到鎮村和縣直有關單位及個別企業,進行了調查,作了一些思考分析,供參考。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來自於廚房洗滌水、洗衣污水、淋浴廢水、廁所排水及散户養殖畜禽污水,來源分散、污染面廣,極易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降低和破壞水體的質量,直接影響着飲用水安全。今年的環保督察和全國人大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都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列為督察檢查內容。7月份,國家出台的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東部地區基本建立運維管護機制,消除農村生活污水橫流、亂排亂放現象。8月底,省生態環境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財政廳等4部門出台的《山東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方案》中,我縣被列為農村生活污水連片治理區,要求到2020年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到2022年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到2025年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全部完成。

總體上,我縣的農村污水治理滯後於城鎮污水治理,是比較突出的短板弱項,大多數村莊控源截污的治污設施缺乏,村莊污水還是靠土地消納或自然蒸發。已建和在建污水處理設施的村莊也存在不少問題:運行水平低,截至目前全縣已建和在建污水處理設施的村莊共44個,佔比為12%,且部分村覆蓋率達不到90%;32個建成村基本採用有動力污水處理方式,年均運行費用3萬元左右,由於缺少運維資金和管護不到位,設施幾乎派不上用場。建設成本高,在建的精品村中,后里村、蒙河村採用的無動力集中處理方式,户均投入5800元左右;東汶村、煥峪村等採取無動力分散處理方式,户均投入4200-6800元,目前建設規模也都達不到村內收集處理全覆蓋。施工難度大,很多村莊地形地貌複雜,房子依勢而建,並受户內污水收納系統建設多樣、街巷路面硬化等諸多因素影響,造成施工困難,影響着工作推進的積極性。

我縣是水源涵養型國家生態功能區,是城區飲用水水源地,如何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從源頭上截污治污,科學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守護一方清水,是我們當前乃至今後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統籌謀劃,分類施治。職能部門牽頭,開展生活污水排放現狀調查,以鄉鎮為單位,統一規劃佈局,明確時間節點,加快制定我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方案》。城鎮周邊和鄰近城鎮污水管網的村,優先考慮接入城鎮污水管網統一處理;距離城鎮較遠但居住相對集中、污水產生量較大的村,通過修建收集管網和有動力或無動力的污水處理設施集中處理;距離城鎮較遠且居住比較分散、污水產生量較小的村,可利用無動力污水處理設施、人工濕地、氧化塘、臨時儲存池等方式分散處理。規劃中,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可採用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土洋結合”的治理方式。村鎮污水規劃治理要與村莊搬遷、道路建設、改廁改水改電、汪塘治理、環境景觀建設等相結合,統籌謀劃,避免盲目投入、重複建設。

分步實施,注重質量。應以城鎮周邊、環境敏感區域(旅遊景區、環雲蒙湖及重要支流沿線)、有污水徑流等村莊為重點,選擇部分行政村優先開展生活污水連片治理,利用2年時間(到2020年),打造出一批不同處理模式的連片治理示範村,探索“低成本、易維護、高效率”的可持續、可推廣的實踐模式;再利用5年時間,連片擴面、逐步推進,達到全縣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全覆蓋。設施建設要注重質量,解決好收集管網地埋過淺、觀察口過少、污水收集口易堵塞、收集管道斜度過小、雨污未分流等具體問題,儘量做到“一次開挖,一溝多用”。有條件的,要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實時監測設備,完善線上監管平台,確保出水達標,避免“二次污染”,並做好回水利用的文章。

建章立制,做好保障。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及運行經費應納入轉移支付或設立獎補資金予以補助,體現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務功能。要構建多元化資金保障和長效的管護機制,支持第三方主體參與治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的管護。同時,要提高村集體經濟組織、個體經營業主和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按照“誰排放,誰付費”研究制定污水收費和補助管理辦法。合理簡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項目的立項、用地、規劃、環評、招投標等審批程序。探索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服務隊制度,負責農村生活污水的分散收集和轉運。推動建立有制度、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運行管護機制,保證這些處理設施能建得起,建得好,還可持續運行。

----農藥化肥“雙減”工作

我國現在農藥化肥使用量實現了零增長的目標,但使用強度仍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我省是施肥用藥量偏高地區,果樹、蔬菜等經濟園藝作物過量施肥用藥比較普遍。作為果品大縣,我縣果園主要以單户生產管理為主,目前示範推廣的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等生產面積僅2.5萬畝,與果品大縣應當具備的規模化、標準化、科學化生產水平存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數果農生態意識、科學施肥用藥意識淡薄,“打藥抓肥量少了白搭”“用藥得多兑一蓋,施肥要多抓一把”的現象普遍存在,盲目、過量施肥用藥,不僅造成生產成本增加,也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2018年,我縣農藥、化肥使用量分別達到了1264噸、2.19萬噸(折純量)。

無論從生態環境角度,還是果農增收角度看,當前着力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化肥減量提效,對於改善全縣農村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產品質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適當調整產業結構。受訪對象普遍認為,隨着各地蜜桃種植規模的不斷增加,今後蜜桃價格恐難走高。適當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是有效防範化解市場風險的重要舉措。把農藥化肥投入少的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優先發展方向,結合我縣培育發展康養產業,可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等新種植業態。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引導果農對現有品種進行更新換代,避免盲目跟風。做好“果品+”文章,大力發展觀光、採摘等休閒農業,提升生態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形象。

要選好“雙減”路徑措施。一是做到“”,即推進精準用藥施肥。在準確判斷病蟲害的基礎上,科學配方選藥,對症用藥,按照農藥使用説明要求的劑量和次數施藥,適量適期用藥。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條件、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區域和作物單位面積施肥限量標準,減少盲目施肥。二是做好“調”,即調整農藥化肥使用結構。推廣使用生物農藥替代傳統化學農藥;應用現代植保機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後機械,減少農藥流失和浪費;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創建有利於作物生長、天敵保護而不利於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預防控制病蟲害。優化氮、磷、鉀配比,促進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配合;大力推廣高效新型肥料,結合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推廣使用有機肥,實現有機無機相結合。三是做好“”,即改進用藥施肥方式。推行病蟲害統防統治,扶持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化學防治統一組織、統一發動、統一時間、統一技術、統一實施“五統一”,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意識和技能;推廣適用施肥設備,改表施、撒施為機械深施、葉面噴施等方式,降低化肥使用量。

要不斷完善經營服務體系。利用供銷經營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資配送網絡,同步建設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融合農藥監管、農產品質量抽樣檢測和農產品安全追溯等數據,建立完善耕地質量、農藥化肥供銷數字化平台,強化線上監控、線下監管,倒逼果品質量安全提升,最終實現效益提升。創新服務機制,調動企業參與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統防統治等項目的積極性,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引導服務組織提高技術技能,規範服務行為,拓寬服務領域,探索建立種、肥、藥管理全程代理服務模式。借鑑東汶村“政府補助+合作社管理+農户參與”的水肥一體化建管模式,由農户、政府分擔建設成本,由合作社統一管理,一步解決建設、使用、管護問題。下一步,把綠色防控、高效低毒生物農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政策項目向雲蒙湖環湖村、鄉村振興示範片區村、精品村等重點區域傾斜,打造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雙減”示範區,帶動示範區周邊果農科學用藥施肥,不斷擴大藥肥“雙減”覆蓋面積。

----新型農資經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近期,我縣與省供銷社、中化集團合作,通過政府、企業、社會三方發力,探索建立農藥化肥縣鄉村三級經營服務體系。這是打破傳統農資經營規則構建新型農資業市場的創新之舉,核心關鍵是推動農資行業逐漸轉向以技術服務為中心,與農户站在同一角度,走進田間地頭解決果樹等農作物施肥用藥問題,讓農户知道用什麼樣的肥、藥,為什麼用這種肥、藥,怎麼用,什麼時間用,用多少等,通過科學施肥用藥,最終實現果業標準化生產,建成有機農產品示範縣。

建設新型農資經營服務體系,首先建好網點,完善配送體系。現階段,職能部門選取了80處配送網點(其中20處為基層供銷點,其餘為註冊經營、信譽度較好的農資經營户和家庭農場),由中化集團打造萬寶地村MAP農技服務中心和集中統一配送中心,建設安口村、魏城村、桃墟鎮駐地、垛莊鎮蒙河村4處標準化網點,然後示範推開剩下75處網點建設。職能部門要加強與省供銷社、中化集團溝通銜接,相關鎮村要配合好,在保障配送中心和4處試點有效運營的基礎上,統一標準推進其他配送點打造。同時,需把握好兩個問題,一是確保中化集團在提供質優價廉農資產品的基礎上,關鍵還要做好技術跟蹤服務工作,把技術服務延伸到生產一線,加大科學施肥用藥的宣傳培訓力度,引導農户轉變傳統的施肥用藥觀念。二是將省供銷社的農業保險、縣裏的小額貸款等有關惠農政策捆綁打包,凡是使用集中配送農藥化肥的農户均可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增強統一配送農藥化肥的吸引力,使果農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主動願意購買使用。比如,從中化集團提供的優質高產桃樹病蟲害防治方案看,蜜桃用藥分為7個時期,每個時期搭配使用的農藥3-6種不等,一畝地每年用藥成本在1000元以上,如果後期技術服務跟不上、優惠政策捆綁打包不到位,複雜的操作和較高的成本會讓老百姓難以接受。

搭建MAP智慧農業平台,建立監管體系、回收體系。線上,以中化集團MAP智慧農業平台為載體,融入基本的耕地、農業氣象、種植、農技植保和農產品等數據,結合MAP農技服務中心的土壤、農產品質量和農藥殘留檢測數據,經過大數據處理分析,搭建符合我縣實際的MAP智慧農業平台,實現農業大數據在生產決策管理和職能部門監管等方面的智能應用。通過追溯二維碼把統一配送的農藥賦予“身份信息”,將信息一併錄入MAP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實現農藥“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實行“誰銷售誰回收”制度,由經銷商負責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並通過大數據平台對回收情況進行監管。線下,嚴控農藥化肥進貨源頭,實行准入備案制度。加強經銷商經營資質管理,強化對中化集團配送中心、各配送網點及全縣其他經銷商的監管,加大對無證經營、違規違法經營的查處打擊力度。建立村級聯絡員、宣傳員、監管員“三員合一”制度,既幫助宣傳科學施肥用藥,指導服務農户生產,又能及時發現違規經營使用行為,有效遏制非法流通。

打造示範,建設標準化生產園區。充分發揮中化集團技術服務優勢,搭建中化集團與種植大户、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合作的橋樑,通過產品+技術+設施+綜合服務的模式,將作物營養、植物保護、田間管理等先進技術、經驗與我縣實際相結合,打造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區。施肥上,依託MAP農技服務中心,在田間地頭開展測土配肥服務,缺什麼、補什麼,做到精準施肥;示範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實現高效施肥;結合果樹枝資源綜合利用,推廣自制生產使用有機肥,降低化肥使用量。用藥上,發揮大數據平台的病蟲害在線監測預警功能,早發現、早防治,科學選用生物農藥替代傳統農藥,推廣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生物防控技術,全面減少農藥使用量。通過示範區農藥化肥“雙減”、果品提質增效的典型示範,帶動種植户向標準化生產轉變,實現提質增效、增產增收;中化集團在服務中植入農資產品,最終建立農藥化肥集中配送全覆蓋體系,實現“雙贏”。

----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

當前,隨着羣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產活動的增多,各類垃圾的產生量越來越大,垃圾處理正成為當今各級黨委、政府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2017年住建部在46個重點城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我省有濟南、青島、泰安3個試點城市),並提出到2020年,全國各城市將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基本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號稱“史上最嚴”的上海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今年7月份開始實施,標誌着垃圾分類已經從宣傳發動進入到強制性實施的新階段。今年我省提出,年內將在所有設區市全面開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並在博山區、鄒城市、榮成市、鄆城縣、單縣5個縣(市、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蒙陰作為全省唯一的“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開展垃圾分類迫在眉睫、不得不為。

開展垃圾分類,城鄉有別。職能部門要在前端投放、中端收運、末端處理上做好系統規劃,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走在前。

在縣城,絕大多數垃圾都是在生活中產生的,主要包括餐廚垃圾、日用品外包裝、廢舊物品等,並且由於生活習慣相對較好,加之多數居民小區都有物業管理人員專門負責垃圾的收集,能夠做到將垃圾及時收儲、運輸。推進垃圾分類關鍵是如何解決居民對垃圾分類重要性認識不足和分類意識不強的問題,在不間斷地宣傳引導的基礎上,建議結合城市社區建設,以某些物業管理水平高、業主委員會作用發揮好的小區為突破口,給予適當政策或財政資金支持,由小區物業和業主委員會一起共同推進垃圾分類試點,引導居民自覺、科學地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杜絕“一袋裝”“一把扔”,建設縣城垃圾分類的“樣板小區”。

在鄉村,垃圾主要是生活中產生的菜葉、瓜果皮核、餐廚廢棄物、破舊衣物、食品包裝、塑料袋等;生產中產生的農作物的藤、蔓、秧、秸稈和果實(果品銷售旺季,大量腐爛的桃子填滿了村內的垃圾桶),還有農作物管理過程中產生的農藥、肥料包裝袋和反光膜等,垃圾種類多、量大。長期以來,在廣大農村地區形成的生產生活習慣,垃圾處理簡單化的思想根深蒂固,認為垃圾就是垃圾,分不分都一樣、無所謂,對生活中的垃圾習慣於“一鍋燴”,生產中的垃圾隨手亂扔。相比較城市來説,在鄉村開展垃圾分類更是難中之難,需要下更大力氣去解決。

一是解決羣眾的思想認識問題。縣鄉村三級要形成聯動宣傳效應,儘可能藉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和手段,通過發放一封信、明白紙,塗刷宣傳標語、宣傳畫,製作公益宣傳片,制定村規民約,以及藉助電視台、廣播喇叭、網絡等多種方式,不間斷地加大對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力度。要充分發揮婦聯、共青團等羣團組織聯繫廣泛的優勢,藉助美在農家、文明家庭評選等形式,組織開展垃圾分類宣傳進家庭、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活動,廣泛宣傳發動各個羣體,從改變羣眾的思想認識開始,慢慢改變羣眾的垃圾處理方式,形成“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的認識。

二是加快研究制定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分類標準。要從加強頂層設計入手,從全縣層面研究和制定垃圾分類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導各級各部門有序開展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同時,要堅持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域特點,分類施策制定垃圾分類標準。比如,可以結合農村羣眾的認知水平和農村垃圾的特點,從能否回收利用、是否有毒有害、可否腐爛漚肥等方面進行劃分,研究制定相關操作規範。要本着易於掌握的原則,先簡單區分成幾個大類,對於可回收的,除按照垃圾品類進行有償回收外,要給予一定額外實物獎勵,對其他垃圾也制定相應獎勵措施,引導鼓勵羣眾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建議每個鄉鎮選取幾個村集體收入較好、人口較少的村進行試點,縣鄉兩級分別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補助,儘快探索形成蒙陰自己的農村垃圾分類經驗。要加強村民自治,研究制定垃圾分類工作的村規民約,強化制度約束,鼓勵羣眾開展相互監督,進而形成人人蔘與垃圾分類工作的濃厚氛圍。

三是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在開展分類宣傳工作的同時,還要同步推進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建設。以垃圾不出村為目標,按照“垃圾減量化、處理無害化”的工作思路,對果樹枝、作物秸稈等垃圾以資源化利用為主,通過製作生物質燃料、有機肥、菌棒等方式解決;對餐廚垃圾、果皮果渣、枯藤爛葉等有機廢棄物,通過建設陽光堆肥房,經發酵處理變成有機肥用於農業生產(目前,坦埠鎮東西崖村已經建設了一處,可以幫助處理大量農作物的藤、秧、菜葉等垃圾。下一步應當結合運轉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結合我縣自然氣候條件和垃圾種類進行改進);對有毒有害垃圾,要建立專門的回收系統,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藉助市場化手段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其他垃圾可進入垃圾場填埋,待條件允許時,再通過焚燒發電等方式處理。

----果樹枝資源綜合利用工作

我縣是傳統農業大縣,縣內大量種植的果樹每年產生約12萬噸枝條,其中大約50%的果樹枝直接作為木柴供農户家庭使用,這種方式的能量利用率低,產生的煙霧還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大約20%的果樹枝經粉碎後堆肥還田、作為飼料餵養牲畜;還有大約30%的果樹枝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零星有一些作為人造板材、造紙的原料以及菌菇種植的基料,但用量不大、使用範圍不廣。總體看,我縣的果樹枝資源化利用不充分、不徹底,大量未利用的果樹枝堆放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已成為影響農村環境的主要因素,造成資源大量浪費,甚至可能成為引發火災的安全隱患。

果樹枝資源化利用是一項週期性工作,應在縣內廣泛推廣燃料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四化”利用方式,解決當前廢棄果樹枝資源數量大、利用率低的問題,實現果樹枝“變廢為寶”,提升全縣農業廢棄物循環發展水平。

燃料化利用是目前應用最廣泛也是消耗果樹枝數量最多的一種利用方式,主要做法是將果樹枝粉碎後壓縮成形狀規則、密度較大的固體生物質燃料,可以直接用於工業生產、家庭使用,也可以進一步在高温缺氧環境下經炭化處理成為生物質炭後再使用。使用生物質燃料,尤其是用於冬季取暖,不僅具有低排放、可再生、適應性強、分佈面廣的優勢,而且符合《山東省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8—2022年)》中“農村地區優先利用生物質、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取暖”的要求。以果樹枝粉碎壓縮後作為生物質燃料為例,目前市場上一套設備的價格約為15-20萬元,日加工能力10噸左右,考慮到我縣實際情況,可每5-10個村設置一處加工點,以全縣345個行政村計算,大約需要50套設備、750-1000萬元。比如,野店鎮新招引的益健生物燃料項目,計劃投資1720萬元新上年產3000噸有機炭建設項目,預計每年可消耗果樹枝原材料1.5萬噸,能夠有效提高所在鄉鎮及周邊鎮村的果樹枝循環利用水平。

肥料化利用是將果樹枝粉碎後直接還田或者與畜禽糞便、微生物菌種混合堆肥後再還田。藉助農業部果蔬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2017年、2018年我縣共實施有機廢棄物堆肥還田1.6萬餘畝、累計消化利用廢棄果木枝條3.7萬方,在減少化肥用量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果品品質、降低了農業投入成本,得到了果農的一致認可。今後應將果樹枝肥料化利用作為推廣重點,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增加全縣有機肥施用面積。

飼料化利用是將果樹嫩枝粉碎後經過青貯、發酵、氨化等一系列加工工藝並與其他原料混合後,加工成為營養豐富、適口性好的畜禽飼料,可以為畜禽提供較高的蛋白質和鈣含量。

基料化利用是將果樹枝粉碎後與麥麩、石膏、蔗糖等原材料混合、裝袋、滅菌,作為食用菌培養基料。目前利用果樹枝作為基料栽培靈芝、香菇等食用菌已有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如御苑生物科技,每年可利用果樹枝條2萬噸生產菌棒1000萬個,出菇後的菌棒還可以作為肥料繼續還田利用。應鼓勵鄉鎮探索建立規模化菌菇種植基地,充分發揮御苑生物科技的龍頭帶動作用,在果樹枝循環利用的同時發展多元產業、優化產業結構。

推進果樹枝資源化利用,要做到精準招商,加大對果樹枝加工利用先進企業的定向招引和培育力度,並根據實際需要在鄉鎮設置具備初加工能力的集中收購點,着力解決加工渠道問題;在每個鄉鎮選定1-2個資源潛力大的村居開展試點,並將好的經驗做法在面上推廣,實現由點到面逐步擴展;要在縣級層面出台補貼政策,具體由農業、財政等部門牽頭,制定補貼標準,並加大對鎮村的宣傳引導和技術指導力度,着力解決羣眾不瞭解綜合利用、不願意綜合利用的問題。

----精品村建設工作

精品村建設是縣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年初,我們選取自然稟賦、產業發展、文化底藴、村級治理基礎相對較好的21個村來進行系統推進,目的是打造出一批成效顯著、羣眾滿意、可學可推的精品示範,為全縣村域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

總體來看,精品村建設推進不夠深入。系統謀劃不夠,對生態文明思想內涵理解不深,定位把握不準,重顯質輕品質,避難就易、避重就輕,部分村莊注重打造幾個點、幾條線,或者簡單地推進幾項工作,要達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樣板示範的目標定位存有較大差距。項目推進緩慢,21個村計劃總投資1.89億元,村均投資900萬元左右,如按最高30%的比例進行獎補,剩餘600餘萬元需主要靠鎮村投入和爭取上級項目資金。目前,多數鄉鎮困於財政問題,加之有的村集體經濟支撐不足(21個村中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的有2個),甚至個別村近年來因村莊建設存在欠款(如蔡莊社區、煙莊村分別負債110萬元、30萬元),致使一些村莊建設項目推進不快,有的項目開不了工。共建氛圍不濃,生活污水治理、環境衞生、垃圾分類、農藥化肥雙減、綠化彩化、美在農家、綠色生活等工作都需要羣眾參與,但是多數村組織發動不夠,羣眾主動參與建設的工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

農村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建設過程中,既要統籌謀劃,又要分步推進;既要注重標準化,又要突出差異化,體現特色。

首先,要強化建設規劃落地。精品村建設規劃已經編制完成,這些規劃不能只是在紙上畫畫、在牆上掛掛,必須發揮出規劃的引領和剛性約束作用,要根據規劃和規範調整充實村莊建設方案,防止照搬照抄或拍腦袋建設,杜絕規劃建設“兩張皮”現象,同步加強對村民自主建設的監管與引導,保證“一張藍圖繪到底”。

其次,要突出建設重點和方向。保護生態環境是基礎。實施村內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推進農村“七改”工程,在農藥化肥雙減、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類、汪塘溝渠整治、綠化造林、礦山修復等重點工作上下功夫,留住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發展生態經濟是重點。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適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養殖、大棚種植,推進果業提質增效,做好“果業+”文章,與觀光、採摘結合起來,推動鄉村旅遊和農村電商發展。弘揚生態文化是保障積極營造共建共享的軟環境,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文明生活習慣、綠色消費模式,提高村民生態文明意識。探索建立參與共建積分制度,在垃圾分類收集、“美在農家”創建等活動中表現良好的可以用積分兑換日用品,讓共建共享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鼓勵和引導村民自助自願投工、投勞、投資,共同建設生態美好、社會和諧的美麗家園。

再就是,要保障“錢地人”供給。解決“錢”的問題,整合政策、項目等資源向精品村傾斜,集中力量辦大事;繼續加大財政獎補力度,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和引導作用;學習借鑑外地先進經驗,發揮金融服務作用,積極推動針對精品村建設的信貸投放。解決“地”的問題,用好縣財金土地發展有限公司這一平台,加快市場化運作土地增減掛鈎項目,積極開展農村土地點狀開發利用,着力破解“農村建設用地自己用不了、用不好”的困局,更好地盤活存量土地,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重點支持村莊建設。解決“人”的問題,通過深化村黨組織書記選配改革工作,把更多的退役軍人、機關幹部、回鄉創業企業家、致富能手等優秀人才,選拔充實到農村幹部隊伍。依託沂蒙鄉村振興學院,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一大批鄉村本土人才,參與村莊建設。

我縣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上級要求更高、社會更加關注、羣眾更加期待,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保持戰略定力、歷史耐心,義無反顧、毫不動搖地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系統推進。現階段,我們在推進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原因是落實生態文明主線的責任意識不強,底線思維立得不夠牢,統籌謀劃不足,推進機制運轉不順暢,基礎性建設項目資金需求大而籌措難等。8月19日,生態環境部審議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建設指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管理規程》,將定期對獲得“兩山”基地稱號的地區開展評估,並實行動態管理。守護好綠水青山,保護好“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這塊金字招牌,要從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做起,動員各方力量,羣策羣力,羣防羣治,補齊短板弱項,一錘接着一錘敲,一個戰役一個戰役打,保持連續性,久久為功,才能使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讓廣大羣眾共享生態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