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多篇

2020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多篇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一)

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裏保留了很多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説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是現在,每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説愛。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為“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為樂,也不是近一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為飛綸。”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説:“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悽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宋《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説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佈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裏,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仍然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恆的經典。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二)

三月三歌節”,又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九年級極為隆重。

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會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老人小孩只是來遊樂助興。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啊!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馬的盤陽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田東的仰巖、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峯山等。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對歌,情投意合的便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拋繡球可也有講究啊!繡球為圓形,繡球有花鳥,裏面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都有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個人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拿繡球,唱完一首山歌將球拋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勝利,否則女方勝。誰勝誰將對方踢出一人,然後由勝方發球。每發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輪流直至一方“全軍覆沒”。

這時,勝方追逐負方、搶取對方頭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戲,盡興方散。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將繡球有意拋去,男方接過繡球,若也有情意,即系禮物於繡球上投報之。

歌節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盛會,更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為弘揚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廣西各地歌手雲集南寧,全國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國友人也前來觀光。198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便把“三月三”定為文化藝術節。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三)

農曆三月九年級日,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古帝鄉人潮湧動,齊集獅子山白水寺之上,遊覽大好春光,瞻仰劉秀金像;舒展身心於山野,祈福平安於寺廟。

是日,八方遊人如同百川歸海,帝鄉繁華之街道更顯節日之盛裝。滿街橫幅迎風招展,琳琅商品擺放兩邊;勁歌熱奏吸遊人,辣舞狂跳促展銷。街中車流如織,人流如潮。行人摩肩接踵,遊者絡繹不絕;老人面露祥和之氣,小孩盡顯歡樂之容,青年極扮瀟灑之酷,少女盡穿時髦之裝。繁華錦繡,平日少有。

古帝鄉吳店鎮,物華天寶,地傑人靈,交通便利,民風淳樸。憶往昔,龍飛白水孕育氤氲之氣,光武中興譜寫輝煌篇章。看今朝,漢十高速橫貫全境,明星鄉鎮初顯靚麗容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小康>和諧社會芳容初綻。政治清明又顯盛世氣象,人民安樂再露喜悦情懷。三月三日是舒展之日,是自在之日,是喜慶之日,是祥和之日。

白水湖微波盪漾,獅子山滿目青翠。嫩綠枝頭新葉招手,古色建築古香依舊。白水寺前九龍環山,劉秀殿後萬木爭春。遠看山寺桃花朵朵盛開,近看洛陽牡丹株株吐豔。遊樂場地不亞於迪斯尼樂園,文化戲台不遜於梨園鬧春。山上處處人潮湧動,路上一片歡歌笑語。鼓樂喧天震動山野鳥獸,人聲鼎沸玩樂農家莊園。白水碑廊似悠悠古韻彈唱從古至今的詩文真諦,陰麗華園像隱隱笙歌飄溢從冬到春的百花芳香。相機閃動留下難忘瞬間,數碼攝影刻下美好記憶。登騰龍閣俯視帝鄉高樓林立,坐三馬亭環看白水今日新貌。劉秀金身靜訴一段千年激越往事,帝鄉人民開創一頁今生盛世旅遊。感時日之逢迎盛世,唱生活之再添鬥金。遊山乎其心情何等暢快!觀人乎其感覺何等愜意!呼八方遊客,於明年三月三日攜親朋好友,盛節再相逢,古帝鄉,白水寺,敞開雙臂歡迎你!

三月三是三月盛會,是帝鄉金春,是百姓節日,是人間天堂!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 (四)

農曆三月三,也叫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節日。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參與三月三活動,廣西首次在三月三節日放假兩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細雨綿綿,我來到了壯鄉。這壯鄉隱藏在羣山懷抱之間,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腳樓,滿地都是嫩綠的野草,一副多麼美麗的田園詩畫啊。樸實的壯族人們熱情地邀請我們這些外來的遊客進屋裏歇息,避雨。我進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熱情地給我沏上了一杯熱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談起來,對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瞭解:相傳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人們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

雨住了,人們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熱起來了。只見方圓幾十裏的壯族男女青年穿着豔麗的民族服裝來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載歌載舞。圩台周圍人山人海,煞是熱鬧。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見男女分成了兩個隊,像拋繡球一樣,你拋來一句,我就回一句。對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內容也更精彩紛呈了。姑娘唱問:“什麼結果一條心?”小夥子唱答“就是芭蕉結果一條心呀!”還有很多鬥智的歌詞,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帶入到了思索歌詞之下句的境界中了。驀然回過神來,才知壯鄉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壯鄉人民對於歌曲的追求之多,這些早已把人們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們漸漸散去了,但這壯鄉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們心中。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 (五)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是我們壯鄉的傳統節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時間在飛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來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興了。

晚上,媽媽就開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準備。首先媽媽拿來紅蘭,炒了一下就滾了熱水,就把紅蘭泡入水中,媽媽就用手co着紅蘭,不過多久,紅蘭便冒着熱氣,水變成了紅紫顏色的了,香透了。我想……彩媽媽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紅蘭水,等到明天早晨蒸。聽了媽媽説明天蒸,我焦急了。但還是得明天吃上這香噴噴的糯米飯,因為明天是“三月三”嘛,這只是準備。然後,媽媽做另一種食品,就是雞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牀來,穿上衣褲就聞到一股糯米飯的香味。於是,我趕忙來到廚房。早起的媽媽見了我説:“快快來吃糯米飯了。”我興奮地歡呼起來,擰開飯jin的蓋,哇,好香啊,只見飯jin裏乘着美麗的糯米飯,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飯,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了一會兒,媽媽又遞給我雞蛋,我驚喜極了。於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雞蛋來。原來這些美味食品是媽媽一清早起來做的。我想:“……”這天,有的小朋友還結了個雞蛋網,掛在胸前,網裏放着個紅通通的雞蛋。我們還拿着雞蛋,和別的同學鬥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們為什麼要做各種顏色的糯米飯,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利的含義吧!雞蛋呢,也許是祝願我們小孩呢感快長快長,健康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