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辭職報告範文

第一篇:社工機構及社工生存狀況調研報告

社工辭職報告範文

社工機構及社工生存狀況調研報告

一、調研背景及目的

社會工作是一項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幫助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預防和解決部分經濟困難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開展社區服務,完善社會功能,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和社會生活素質,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一致,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在我國社會工作不僅包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服務,還包括移風易俗等社會改造方面的工作,其發展方向也必然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伐加快,人口逐漸增長,中國的社會工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次境遇下,如何使社會工作更切合人民羣眾的需要,更科學化、專業化,儘快實現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變為被人民大眾理解掌握、由少數人倡導從事到人民大眾自覺行動、由少數人局部進行到被人民大眾廣泛認可的根本性轉變,是當前社會工作面臨的課題。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以各地區的社會工作機構(社會服務中心、志願服務機構等)為調查單位,並設計了一套問卷,針對我國當前不同地區的社會工作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分析從社會工作的結構、制度、機構運行、資金來源及社會工作的發展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進程和特點,並從經濟、政治、社會因素與專業社會工作互動的角度探討其發展方向並形成調研報告,提出一套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深化我國社會工作的方案,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

二、調研過程

我們作為一名結束大二課程的學生,在結束了為期5個月的學業之後,再次踏上了故鄉的土地。如何成為一個合格優秀的大學生,不只是要完成象牙塔中的學習,在社會中的實踐與磨練更是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這兩個月的長假中我要認真的完成老師佈置的社會實踐任務。

本次調研我們小組選擇了社工機構及社工生存狀況調查的調研話題,我們瞭解到如今的社會發展使得社會工作在我們的生活總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會工作作為與我們聯繫最緊密的公共事務,從一般的街道辦事處到ngo,從物業管理到司法援助等等,社會工作都是在輔助政府完成工作職能,構建和諧社會。由於社會的多元化,社會工作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因此,對社會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次調查讓我們更加了解了社工機構和社工生存的狀況,讓我們明確了以下幾點問題:首先社工機構是吸納社會工作人才的重要載體,是有效整合社會工作服務資源的重要渠道,是開展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重要陣地。通過了解專業機構的運營方式,為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積累經驗,開創新的發展。然後我們瞭解了一些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崗位,加深對本專業的瞭解。而且我們更加了解本專業在現實中的運用,使我們能夠對課本上的各個知識點和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進一步的加深理解和熟練運用。然後為我們這些深居象牙塔中沒有充分接觸整個社會的大學

生們打開一扇窗,增加實踐能力,更好的瞭解社會。最後增強了我們一起討論、訪談,提高同學間的合作能力。增加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的調研採取了問卷調查的形式問題涉及受訪者基本情況,現狀調查兩大方面,機構簡介、機構工作人員編制問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大學生社會工作者的招聘情況、機構工作人員的福利狀況、機構的未來發展及改善措施等幾個小方面進行調查,得出結論,進行分析。問題覆蓋面廣泛,能夠更加透徹的反應受訪者的工作現狀。

三、調研結論

首先談談調查中出現的問題,幾乎每個機構都有人員不足的情況,而民辦的機構人員一般比較少,大部分是義工或者志願者。公眾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不高,有時一些項目無法進行,對社工的瞭解還停留在表層。而現在社工機構的招聘現狀是:調查的機構中只有少數機構是以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學生為主要招聘對象的,而其他幾個機構應為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相對的需要電子信息和醫護方面的人才。

從機構資金構成來看,有政府支持或建成的機構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資金支持,而民辦的資金來源大部分是依靠個人繳費。而從人員構成的角度來説,真正是社會工作畢業或者由社會工作是執照的社會工作者並不是很多。如今由於社會事務的複雜化和社會工作行業的發展,社工人員年齡,學歷覆蓋面都比較廣。對於部分的社會工作人員,他們被給予過專業的培訓,統一考試,然後由政府部門頒發執照,再上崗。而有些社會工作人員則並沒有經過這樣的流程。這樣就

不能夠充分地保證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解決社會問題。

困擾社會工作者的主要難題是工作量大而工資低。處於基層的社會工作人員每天處理的都是一些重複的瑣事,所以他們很難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很難得到激勵。長此以往,很容易進入職業倦怠。因此,提高社會工作人員的待遇,將薪酬作為一個重要的激勵來源,可以保證從業人員的熱情,也便於吸引更多高素質人員加入社會工作的行列之中。另一方面,羣眾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思和習慣,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低。而政府對民辦的社會工作機構的宣傳力度不夠,不少人不清楚身邊的社工團體,不懂得去求助他們,更別説被他們的工作而吸引,產生加入他們的想法。讓羣眾更加了解社工機構及社工的工作,讓社工這個職業能更廣泛地得到羣眾的認可,不僅能讓社工機構更好地為羣眾服務,也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工的行列中。

綜上所述,社工機構和社工生存狀況需要得到改善,而政府則是能夠給予他們幫助的那隻手。在這裏,我們提出兩點建議:

一、政府應加大公眾對社會工作的認識,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及時的對其予以正常的幫助和引導,這樣才可以使社會工作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幫助羣眾,協助政府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民辦社工機構發展,對於進一步推進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預防和解決當前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推動政府轉變職能,創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式,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二、政府應多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給予社工機構特別是民辦機構支持。社工機構的辦公場所和設施等硬件條件、工作者的收入、辦公經費等都靠財政支持,資金不足是限制社工機構發展的一大因素。“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能夠為社工機構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不僅如此,“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還能讓社工機構僱傭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來彌補人員不足,也能使社工機構人員不足問題得到一定的改善。

社會工作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新事物的成長是緩慢的,會遇到許多挫折與困難,因為它們力量弱小,沒有得到廣大羣眾的支持與擁護。社會工作就是一個新事物,它的成長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認同與支持。但是一個新事物會不斷成長壯大的,社會工作一樣,它會在發展中不斷髮展壯大的,不斷地得到完善。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社工機構及社工生存狀況會有所改善,社會工作也會不斷地發展並最終走上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第二篇:社工實踐報告

實踐報告

來到新華鄉感覺到這兒的空氣清晰,山清水秀。同時也看出了新華鄉是一個傳統農村社區,田地裏都種滿了較傳統的農作物,水稻和玉米,這些都是一般較傳統的農村都會種植的農作物。新華鄉沒有工廠的排放的污染物,而且2014年還有退耕還林的政策,以致於新華鄉有空氣清晰,沒有被那些所謂的發展經濟所污染。新華鄉沒有經濟開發,而且沒有主要經濟來源,所以新華鄉到如今還是一個很傳統農業鄉鎮,他們貧窮。所謂靠山吃山,雖然這兒有許多的山,但是山上卻沒有能帶給村民有很大價值的物質,他們只能靠勤勞的雙手去種植農田,或者就是種植一些經濟性的農作物,比如生薑。全鄉雞、豬等家禽類較多,幾乎每家每户都會養豬、餵雞,落改村養豬最為普遍。人們都想過上好的生活,但是生活在農村有時真的是有心無力,許多人都是這樣一個想法,家中就那樣幾分幾畝田地,不管你再怎麼努力得把它種好,一年的收成就只有那麼多,所以真的很無賴。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多數人就有了另外的選擇,外出打工掙錢,誰都知道沒有人願意離鄉背井,拋下自己的父母與孩子,但是出於生活所迫,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家中多留下老人和孩子。外出務工人員大多是靠勞力吃飯,年收入在2-3萬元之間,也有極少數人是技術工,工資待遇相對好些,年收入比純粹靠勞力吃飯的要多一些,年收入大概在3—5萬元。雖然在外打工也挺辛苦,但他們覺得比家裏的發展空間大,不僅可多掙錢,改善家庭經濟狀況,也可到外面去看看,拓展視野。據當地開車師傅介紹説:“沿路的樓房,都是近幾年他們在外面打工,攢的錢,然後回來修好的”。 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他們近則在成都附近,遠則在新疆、西藏等偏遠一點的地方。

這是我在新華鄉瞭解到的一個基本情況,新華鄉和其他普通鄉鎮農村差異基本不大。基本就是種植田地,水稻種來夠自己一家人一年的食糧,地裏面一般就是種植玉米,用來養豬,但是一般情況種植一季的玉米是不夠拿來餵豬的。如果家裏面的勞動力多一些就會種植幾畝地的生薑等經濟農作物。農村相比較城市而言同質性較強,沒有城市貧富差距大。

在農村對於子女的教育,有些覺悟性高和思想比較傳統的人就想能好好掙錢,供養子女上學,他們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希望子女們能認真讀書,

今後能夠脱離農村的生活,還可以給家裏人增光添彩。所以説不可否認農村的父母都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是在他們眼中成才的標準還是沉浸在傳統的思想中,讀書改變命運!讀書的目的是上大學,上了大學就可以不用為種田而活。許多農村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父母似乎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今後的希望,但是對於父母應該怎樣正確的引導孩子,農村父母卻是不知道的。他們幾乎不知道什麼叫做以身作則,沒有給孩子做出應有的榜樣。在農村家庭會因為貧窮、夫妻雙方愛打麻將或者是因為種植農田的鎖碎事情而吵架,甚至會動手打架。但這些都是由於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不注意孩子的感受,沒有給孩子一個温暖良好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除了默默的忍受別無選擇。他們除了學習成績上的優異,在其他方面他們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情感方面也沒有一個好的疏通渠道。所以説農村的父母重視的只是對孩子知識上的教育,他們卻不知道對孩子生活以及情感交流的幫助。

在新華鄉老一代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在一個月的家訪過程中,可以瞭解到在農村老一代人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數量是很少很少的,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很少很少的。但是現在國家為了提高全國人口素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校的擴招,新華鄉農村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斷的提高,大學生的比例也在上升中。新華鄉有兩所國小,這兩所國小相比較老一帶人受初等教育時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要好了許多,在硬件設施中學校有可以寄宿的條件,其對於家離學校非常遠的孩子來説,是一個減少他們負擔途徑。曾經許多偏遠地區都有過這樣的報道,孩子家離學校太遠,但是為了改變今後的生活,他們很強的求知慾催促着他們必須要上學。雖然家離學校太遠,但是他們克服許多現代大人都難以克服的艱難條件,早上天不見亮就起牀自己做好早飯,吃完了打上電筒就上學去了。而且還是要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每每看到這樣的報道心理都十分不是滋味。曾經以為自己生活很的苦,沒有零用錢,沒有父母陪在身邊,曾經的自卑與自憐的理由比起那些現在還在走山路上學的孩子來説簡直不值一提。然而在新華鄉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歷史,天不見亮打着電筒去上學。新華二小沒有住宿條件,他們對新華一小和二小也有地域的限制,就近原則上國小。雖然説是就近原則,但是有些孩子的家離學校還是十分的遠,他們早上五點多就要起牀,打着電筒去上學。不過現在條件好了,沒有地域的限制,家太遠的孩子可以到新華一小讀寄宿,就不用每天回家

來回的幾個小時路程,時間可以節約下來好好學習,也讓身體正在發育的小孩子不用那麼的辛苦。

在社工站的一個月裏,做過社區活動,帶了小組活動,個案家訪幾十户。在這些過程中留下最深影響的就是家訪。我們組家訪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落改村和新華村。落改村一共有五個生產隊,他們的1—4組分佈非常靠攏,在4.20地震中有些較老的房屋被震垮。修建時間不久的新房還是沒有幸免於難,沒有被震垮也是被震裂開的逢。然而落改五組的狀況就比其他四個生產隊更加糟糕一些,五組地勢處於山上,與蘆山接壤,地勢較高且比較容易發生地質災害。落改五組的經濟相對其他幾個生產隊要落後一些,上面的房子幾乎全部都是以前木質結構的老房子。在4.20地震中地處於山上落改五組的二十幾户人家,他們的房子沒有一户是完好無損的,全部被震裂開,甚至垮塌下來。房子沒了政府也沒有明確的政策拿出來怎麼樣安置山上的受災民眾,就只有一家一頂帳篷,沒有地方住的都暫時住在帳篷裏面,有的住在自家豬圈裏面。在我們家訪過程中看到這樣一種場景不能表達內心的感受,居住的條件太差。帳篷裏面下雨天太潮濕,出太陽太悶熱,住自家豬圈那一股異味撲鼻而來,實在不是適宜人居住的場所。另外新華村也是一共五個生產組,新華村的分佈就特別的分散,而且他們人口分佈非常不均,新華1組一共有100户左右的人家,地域也非常廣泛,山上也有新華1組的住户,在山上居住的住户在生活和交通上非常的不便。1組和2組相隔不遠,其他幾個組相隔較遠,人口數量較少,最少的只有20幾户人家。新華村的受災情況相比較下冷村、柏樹村受災要輕一些,但是也有被震倒塌的房屋。

在這兩個村落的家訪過程中,我重點注意到農村老年人晚年生活和農村的養老問題。現在農村的留守老人是常見的,家中的兒子和媳婦為了能生活的更好,都選擇外出打工,掙錢來的現實。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大的問題,對出生於三、四十年代人來説,他們就是弱勢羣體中的“更加弱勢羣體”。他們年老體衰,沒有經濟來源,兒女不在身邊,他們靠什麼生活?本來人到七、八十歲就是應該安享晚年,但是處於這樣一種狀況下,這時他們就只有一個選擇:“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不給子女添“麻煩”。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為什麼還自願下田下地種植農業,這兒就可以用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釋農村老人年老體衰時還得下地奔波。

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動機理論》中首先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並將五種需求進行了登記的劃分,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身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現實更高層次的需求。1954年,他在《激勵與個性》中又提出了兩個需要層次,即在尊重的需要之後,增加了“求知的需求”和“求美的需求”。他在解釋動機時強調需要的作用,他認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有意義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標,這種目標來源於我們的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而且這些需要會隨着時間等因素而變化,這就是為什麼兩個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裏產生不同行為的原因。需要影響着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方向。但一般來説農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於身理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

老年人到六、七十歲還在下地幹活,其根源也在子女的需求,他們有更高層次的需求,他們有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當這些需求都實現之後,又有了自我實現的需求。而老年人為了生存,他們只追求最低層次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需求。農村經濟發展欠缺,幾乎全是靠勞力掙錢,然而在這個現代化的世界裏,恰巧靠勞力掙錢卻又是掙錢最少的。他們的子女在外務工,一年下來除去生活開銷,孩子的學費,餘下來的錢也就所剩無幾。還想着要存一點錢下來將來修建新房孩子結婚用,這樣自然就沒有多餘的錢拿回家給年邁的父母養老用。這樣年輕人就顧慮不到老人,而把老人忽略了。農村老人的需求其實就是他們基本生活的保障,就是由於他們連基本生活都沒有人能給予他們保障,所以造就了年老的他們只要能乾的動都得自力更生。

在中國老人六、七十歲下地種田是再普遍不過了,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耕地面積也是非常的大,據中國國土資源部的公佈,現在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7億畝,在中國人口如此之多的情況下,人均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在這麼多土地面前,年輕一代的人大多數都都不願今後還在農村生活,種土地。而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人,他們不一樣,他們曾經餓過肚子,他們不願意今後還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每當在家訪的過程中碰到有快八十歲的老人還在為了生存而下地勞作,就會覺得他們十分的可憐。但是如果他們種有土地,今後的日子再怎麼

艱苦至少有飯吃。為了生活保障自己也得動手,所以他們捨不得自己手中的土地,沒有土地就意味着他們沒有飯吃。這也是來源於他們所追求的生理上的需求。

一個月的實習時間結束,在社工站也學習到了或多或少的知識。在新華鄉實習期間,有一個在新華一小代課的經歷,這讓我對我未來當一名人民教師的夢想更加堅固。我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我喜歡與小孩子相處,雖然她們有時會令你特別頭疼,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麼還是喜歡當教師。感謝有機會讓我有這樣一個經歷。現在需要做的是努力充實自己,希望以後有機會把有用的實用的東西交給下一代我們祖國的花朵。

xxx2014年9月28日

第三篇:社工機構觀察報告

觀察報告

關於xx的觀察報告

系別:

學業生名姓稱:名:

學號:

指導教師姓名、職稱:

完成日期2014年8月

關於xx觀察報告

一、 成立背景

“陽光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是深圳市婦聯設計、組織、指導開展的一項立足社區,以滿足婦女兒童和家庭多元化需求為目標的社會服務項目,是深圳市社會工作試點項目之一。該項目於2014年4月啟動,先後在福田、南山和龍崗各開辦1箇中心,引入社工工作理念,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手段解決婦女兒童和家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受羣眾讚譽,先後榮獲深圳市“最具創意活動項目”、“市民最滿意活動項目”獎、首屆“鵬城慈善項目獎”和首屆“廣東省婦聯工作創新獎”第一名。

2014年2月,深圳市婦聯鹽田區“陽光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成立,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中心擁有個案室、小組工作室、多功能廳、親子中心等活動場所,環境温馨、怡人。6名專業社工在香港資深社工的督導下,根據轄區居民特點和不同層次的需要,為婦女兒童及家庭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

二、 服務宗旨&承諾

服務宗旨:

遵循接納、保密、個別化、非批判、案主自覺等服務原則,以婦女兒童為重、以家庭為本、以社區為基礎,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服務婦女、兒童和家庭,促進家庭和諧和社區和諧,從而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服務承諾:

以專業、誠信、負責的態度,堅持“誠信待人,高度負責,奉獻愛心,熱情服務,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竭盡所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有助其發展潛能與提升社會功能的優質服務。

三、 服務內容&手法

服務內容:

1、兒童服務:主要針對社區內兒童的健康成長、學習娛樂、人際交往的需要,開創“陽光童樂會”、“幼小銜接適應“等以兒童為主導的兒童服務項目,搭建兒童健康成長的專業化服務平台。為兒童提供包括心理和認知輔導,歷奇訓練、人際交往輔導、行為偏差矯正、健康興趣培養等服務,全方位促進社區兒童健康成長。

2、義工服務:中心招募有愛心的個人和家庭進入中心的義工隊伍,在活動的設計、準備、開展階段,義工配合社工開展工作,既可以參與活動獲得體驗和成長,又可以奉獻自己的愛心,體現自己的價值。中心會為新加入的義工組織培訓,確保義工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年

底,中心會根據義工參加義工服務的時數,對優秀義工予以表彰。

3、婦女互助會:婦女互助會是中心在市區兩級婦聯的大力支持下,以滿足社區女性發展,關愛社區女性為目標,圍繞自我增值,調節生活,舒緩壓力設計相應的活動,讓婦女從中受益。中心開設婦女互助會服務項目,包括以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為契機的節日慶典活動、以滿足婦女自身知識提升、緩解壓力的婦女聚會、以幫助婦女增進親子關係、掌握親子管教方法的大手牽小手平行小組。

4、家庭服務:主要針對轄區內所有4-6歲的兒童家長進行親子管教技巧的輔導,促進親子之間的互動,通過親子手工坊、親子俱樂部活動,在專業的主題遊戲中體驗、感受親子教育的藝術。同時為同一年齡段的家長搭建親子管教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得到支持、共同成長進步。

5、特色服務:

“陽光家庭秀”——該活動是鹽田陽光家庭的品牌活動,通過形式多樣、輕鬆活潑的舞台表演,讓一家人在準備節目表演、共同演出的過程中,增進默契感、親密感、幸福感,同時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敢於表現自己的閃光點,懂得尊重別人、鼓勵別人。

“全家總動員”户外活動——該活動是深受社區居民喜歡的活動,我們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來滿足居民朋友們的要求,如“户外定向越野” “歷奇訓練”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家庭共同成長,促進兒童的抗逆能力及自信心,提高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等。 服務手法:

採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的手法,通過電話諮詢、家訪、工作坊、培訓講座、個案服務、小組活動、社區活動等形式,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及發展性、支持性和治療性的服務。

四、 組織架構

“陽光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通過打造“婦工+社工+義工”的“三工”協作服務平台,充分發揮婦工的組織優勢、社工的專業優勢、義工的羣體優勢,整合社會資源,形成職責分明、協同配合、深度互動、互融共贏的工作格局,為社區婦女兒童及家庭提供專業化服務。

五、 其他

1、中心人員配備:現有6名社工,包括一名督導助理和五名一線社工。他們均在國家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進行了四年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習,考取了社會工作者從業資格證書,並配備一名香港督導進行專業督導。

2、服務對象:深圳市鹽田區婦女、兒童和家庭。

3、財政來源:由福彩公益金資助(公益項目)

六、 實習所感

1、在查閲中心過往活動資料時,我發現中心舉辦的每一個活動的每一期都是針對不同的背景的需求而設計的,且主題的層次也是不斷深入的。活動和活動之間也有銜接性,例如“親子手工坊”活動是一個啟發性的活動,家長在這樣的活動中認識到親子教育的重要性,就會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參加“家長互助工作坊”活動等。

2、中心活動的舉辦除了為幫助轄區居民們解決他們重視且迫切解決的問題外,更是發掘出一些被居民忽略的問題,讓居民們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並協助他們接受服務,解決問題。

3、在中心資料留檔中,可以看出中心的逐步成長和制度的不斷完善。計劃書和活動反饋的完善和擴充,都可以看出中心在服務的同時,也不斷髮展,及時更新工作方法,解決工作問題,致力於讓中心更好地發展。

4、我觀察到在活動中,社工更多的是做一個引導者的工作,引導居民們找出問題,並發現其原因所在,再用自己專業的知識協助他們解決問題。而並非單純的幫助居民們做事,而是助人自助。

5、在開例會的過程中,我觀察到雖然是中心主任擔任會議的主持人,但氣氛非常輕鬆和融洽。社工之間總結上週的工作,展望下週的工作。有問題也會提出來討論,大家暢所欲言,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促進了同事間的交流,增進感情,更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6、中心的活動流程一般是:項目設計—宣傳招募—前期準備—活動開展—總結檢討

7、由於轄區內的居民主動參與活動接受服務的動機還不是很強,中心目前的服務是以單節活動為主,單節活動目標明確和突出,短期內能達到顯著的成效,具有啟發性。為日後的活動開展作下了重要的鋪墊。

8、中心在物資管理方面遵循嚴格的管理程序。每一樣非消耗的不動資產都登記編號,小到一把椅子都按照所屬工作室編號分類。物資的借出借入都有詳細的登記和記錄。這樣保證了避免資源流失,規範了中心秩序。

9、據我觀察,中心工作環境優越,中心員工福利較好。中心具備辦公室,多功能廳,陽光寶貝親子中心(內有兒童閲覽室、兒童放映室、兒童樂園設施),感統室,活動室等。中心設施齊全,活動開展方便快捷,固定的活動地點也對參與活動的居民有穩定性,也利於中心的活動宣傳和招募。

10、中心社工分為義工組、兒童組、家庭組等,每個小組的活動開展分工明確,又互相合作。

活動開展井然有序,各司其職,活動開展十分順利。

第四篇:社工實驗報告二

《社會工作概論》實驗報告二

分析案例“心病緣於缺乏父愛母愛”。

亞靜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已婚女性。

連她自己都感覺到,自己的心理是越來越不正常了。

亞靜在前不久折騰調工作時,形成了一緊張就要大便的壞習慣,而且拉出大便不成形。於是從那時的每天早晨,亞靜都要認真地觀察大便,但一直也未恢復正常。這使她更着急、更緊張。她還總是因此而聯想到,大便如此,是因為自己沒好好吃飯。她越是這樣想,就在吃飯時越緊張,以至自己產生不了一點食慾了。

此外,亞靜還老懷疑自己身體裏已經有了什麼病,而且這種觀念越來越強。整天到晚不是覺得胃不舒服,就是覺得心跳不對勁。亞靜擔心害怕的事情還有許多:她怕調到新單位後搞不好人際關係;她怕丈夫出差,自己就會沒了主心骨;怕同桌的同事今天不來,自己單獨應付不了工作;怕??

缺乏正常的父愛和母愛是鑄造亞靜日後不良性格的主導因素。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來看,父愛和母愛對一個人身心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缺一不可的。母愛是無條件的,她給予孩子無限的關心與温暖,她讓子女獲得人間的温情與安全感。缺乏母愛的孩子,會形成所謂的“偏陽人格”,如孤獨、冷漠、多疑、狹隘、抑鬱等不良品性;而父愛是有條件的,他鼓勵孩子上進,嚴格要求着孩子,並傳授給孩子各種克服困難的方法,他要以孩子不斷進步為自己施放的先決條件。缺乏父愛的孩子,會形成所謂的“偏陰人格”,如脆弱、怯懦、任性、自私、缺乏耐性、容易消極悲觀等。

然而,不無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擁有能夠給予正常父愛或母愛的能力的。

亞靜的心理問題恰恰説明了缺乏正常母愛和父愛而導致的不幸性格。母親對她的壓抑,對她造成的感情封閉,造成了她有憂有愁而不會向人傾訴,不會找人化解。她只會把一個個令自己憂愁的問題,在心裏反覆地想,並以自己消極性的思維 方式在不斷地加以放大,變成了實際上是自己在嚇唬自己。同樣的,父親的軟弱及無能,以及他對女兒的毫不關心,使得女兒在其成長過程中,沒有培養起堅強的個性,也沒有培養起戰勝困難所需的智慧。由此造就出的人,由於他不能勇於解決問題和善於解決問題,他就會特別怕什麼問題降臨在自己頭上──正如亞靜那樣怕這怕那一樣。

一運用認知理論分析案例

這是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工作理論。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思維和語言等高級的內部心理過程。

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注意、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具體來説,“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由於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幫其“減輕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

案例中,亞靜很明顯對社會認知的理解不夠深刻,父愛母愛的缺乏確實是會讓人的心理和認知產生很大的阻礙,但是後天的理解和認知其實更為重要。“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説:“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認知療法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由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所以説案主姜峯應該理性的認清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才不好導致精神的紊亂。

二運用“心理-社會派”分析案例

心理社會派是一種將案主的心理狀態、心理過程同他生活的社會環境結合起來考慮並進行工作的方法。事實上,如果我們承認人有其內部心理世界,同時也生活在外部社會環境中,那麼,我們就需要將人作為一個整體去認識,即“人在情境中”。要認識人就要既認識他的內部心理世界,同時又要認識他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環境。“社會一心理”模式是一種系統認識論,它幫助社會工作者整體地去了解、認識案主,從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認識的服務,又與案主所處的社會環境工作,這就是直接與間接服務。

心理社會派將有關意識、潛意識、人格功能、人類行為、情緒的有關知識結合在一起,幫助工作者為案主制定個別化的“診斷與治療計劃”。這一模式起源於20世紀20-30年代。瑪麗·芮奇蒙的《社會診斷》中已有“直接、間接治療”,後來發展為診斷學派。20世紀50-60年代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特別是人格理論的影響發展出了心理動力個案工作。到20世紀70-80年代,對這個模式有很多批評,其中之一是關於長期工作但效果不彰的問題。實際上,“社會一心理”模式更多的是一種認識方法,而不是系統治療,它的主要措施是通過認識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發展過程,來認識案主問題的根源,以對症下藥,幫助案主解決問題和個人成長。

案例中,亞靜生活的社會環境,家裏的影響因素較大,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承認人有其內部心理世界,同時也生活在外部社會環境中,那麼,我們就需要將人作為一個整體去認識,即“人在情境中”。所以,處在特殊的環境當中,我們面臨的心理上的、社會上的壓力就更大,即便這樣,我們也要理性坦然的面對它,否則就會像案例中亞靜那樣,瀕臨崩潰的邊緣。

認知療法強調,常見的心理障礙的中心問題是某些歪曲的思維。認知治療在於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錯誤的認知。從廣義的角度看,認知療法包括所有能改變錯誤認知的方法,如説明、教育、批評、促膝談心等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相應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術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説明一個人的看法與態度是如何影響其心情及行為的。其次,幫助求治者去檢討他所持有的對已、對人以及對四周環境的看法,從中發覺跟患者主訴的問題有密切關係的一些“看法”或“態度”,並協助患者去檢討這些看法或態度與一般現實的差距,指出其錯誤認知的非功能性與病態性。最後,督促患者去練習更換這些看法或態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與態度,以便藉此新的看法或態度來產生健康的心理與適應性的行為。

我在這裏剖析了亞靜的一些人生經歷及家庭背景,並不是想歸罪誰或者譴責什麼(亞靜的父母很可能是他們上一輩不幸的家庭所鑄造出來的)。我只是希望此文能使有亞靜類似心理問題的人,找到一種分析自身問題原因的啟示和參照方法;同時我也更希望現在正在做父母的,應該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經驗教訓,讓自己的子女得到足夠的、健全正常的父愛和母愛!總之,社會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調整案主的生活環境、改變案主遇到的刺激,並採用一定的削弱機制矯正案主的問題行為,使其逐漸削弱不良行為,並習得正常行為,再進而強化這些正常行為。社會工作的目的就是幫助案主學習和掌握恰當的反應模式。

第五篇:社工實驗報告一

《社會工作概論》實驗報告一

分析案例“別再加壓了,好嗎”。

案例中所呈現的問題是:文中主人公姜峯面臨工作單位和家庭雙重壓力,由心理壓力發展到嚴重的焦慮症,誘發身體疾病,喪失了對工作和家庭生活的信心。導致案主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有:

第一、工作環境的變化。主人公工作崗位的變化使主人公面臨的社會壓力增加了。

第二、缺乏家庭成員的關心和支持。外在環境變化的同時,家裏不但沒有為其提供相應的幫助,反而要求其為家庭作出更多的貢獻,進一步增加了案主的生活壓力。

第三、面對這兩個方面的壓力來,主人公調適能力低下,無法及時化解生活壓力,反而憂心忡忡,從而演化成為嚴重的焦慮症,最後消極地逃避問題。

一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整個精神分析的基本前提就是潛意識的存在。他説:“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至於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理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潛意識是人的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慾望和本能衝動的替代物,其基本特徵是非理性、非道德性、反社會性、無時間性和不可知性;而意識則是由潛意識過程衍生而來的,是心理的表層部分,是同外界接觸直接感知到的稍縱即逝的心理現象;在潛意識和意識之間還有一層前意識狀態。

案例中主人公姜峯自從當上公司經理後,任務繁重,得了焦慮症,總擔心企業會被自己搞垮,整天憂心忡忡的,一方面擔心有一天100多號職工都來向自己張口要飯吃怎麼辦,另一方面擔心沒有他的全力協助孩子會考不上大學,他對未來完全失去了信心。很明顯,潛意識的存在,導致姜峯精神的混亂,整天憂心忡忡。

二運用人格理論分析案例

弗洛伊德用人格結構理論來代替了早年的意識分層説。他認為人格有三個主要系統所構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互相制約。本我是生物的我,它總是想衝破一切障礙獲得滿足,從而獲得生存空間;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如:嬰兒飢餓時就會哭泣;它根據享樂原則行事,屬潛意識層面。超我則是社會化了的我,對本我的破壞性衝動起制約作用,它根據道德原則行事。而自我則在本我和超我之間起平衡作用,調和內部生物本能與外部現實環境,滿足需要;它根據現實原則行事,是理性的我。弗洛伊德指出,一個健康的人格應是這三部分的平衡。本我太弱,會沒有了生存願望;超我太強大,也會出現精神疾病。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動力學中,本能是最根本的推動因素,是個體釋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他認為本能主要是由自我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格發展需要經歷五個階段,即:口腔期、肛門期、生殖崇拜期、潛伏期、生殖期。在五個階段中,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和作用,而且在階段過渡的過程中人會產生焦慮,如果不能克服這些焦慮,則這些焦慮可能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個人的人格結構在六歲之前已經大致發展完成,以後的

發展主要是加強這些基本結構。因此,童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對於個人的人格結構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中,案主姜峯,在本我獲得滿足後,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超我,但是自我沒能在本我和超我之間起平衡作用,調和內部生物本能與外部現實環境,滿足需要。由此看來,超我的實現,並非都意味着是好事,過分的超我就會使人產生精神疾病。姜峯即是過大的壓力,導致精神的紊亂,以致不能理性的行事,在單位,他坐立不安地惦記着家裏;在家裏,他輾轉反側地想單位的事。他妻子呢,不但不替他着想,還常常奚落他。他終於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輕,犯起來不是前心疼,就是後背酸,要不就是肝區壓痛,甚至一連幾天胃脹腹瀉。醫生下了一串打問號的診斷,説難以確診。迫於無奈,姜峯只好雙卸任了,把企業交還給上級,把獨生子推給了老婆。

三運用認知理論分析案例

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注意、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具體來説,“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由於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幫其“減輕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

在案例“別再加壓了,好嗎”中,案主姜峯顯然是認知能力不夠強,對於自己的升任,並不意味着將輔導兒子的責任完全推給妻子,生活是兩個人的事情,即便任務繁重,但是仍可以與妻子協調好,而不是直接推卸掉自己的責任。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需要的是父母雙親的庇護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説:“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認知療法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由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所以説案主姜峯應該理性的認清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才不好導致精神的紊亂。

四運用系統理論分析案例

系統理論是在社會學領域的功能主義理論和一般系統理論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系統論的主要概念有:(1)系統,即一個由發揮着各種功能的、相互依賴的各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系統又可以分為:封閉系統,即不與外界發生交換的系統;開放系統,即與外界進行交換的系統。系統內部物質和能量的

交換要大於系統之間的交換。(2)輸入,即能量被允許穿過邊界進入系統內部。

(3)生產能力,即能量在系統內部如何被使用。(4)輸出,即能量穿過系統邊界進入環境之中。(5)反饋,即系統對環境的輸出會以信息或能量的形式反饋給系統。(6)熵,即系統使自身的能量保持下去的傾向。

系統論把人與其生活環境也看成是一個系統。對於社會工作者來説,他所面對的工作對象也是處在某種生活環境,即:特定的系統之中,社會工作者要想對其工作對象進行治療就必須關注他所生活的系統環境。一般而言,下列三種系統對於個人來説是有益的:

(1)非正式的或者自然的系統,例如:家庭、朋友;

(2)正式系統,例如:社區羣體、貿易聯合會;

(3)社會系統,例如:醫院、學校。

但是,行為有問題的人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系統,這是因為:第一、這些人的生活中可能不存在這些系統,例如:一個人可能沒有什麼親戚朋友;第二、人們不瞭解或者不想使用這些系統,例如:一個受到父母虐待的兒童不知道到哪裏尋求幫助,或者害怕向警察救助;第三、這些系統可能會給這些人帶來新的麻煩;第四、這些系統可能會與其他的系統相互衝突。

從案例中不難看出,案主姜峯不能夠很好地協調好家庭與事業這兩個系統,環境的因素導致問題產生了分歧。因此社會工作者必需關注私人事務與公共事務之間的關係,因為個人遇到的問題往往是由於其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環境造成的。所以社會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

(1)幫助人們使用和改善他們自身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例如:學習與家人相處的技巧;

(2)在個人與資源系統之間建立聯繫,例如:幫助一個殘疾人進入社區生活中心,並且使他不至於因為自身的殘疾而受到嘲笑或歧視;

(3)改進個人與資源系統之間的互動,例如:幫助一位因性別歧視而喪失工作機會的人獲得合法權益;

(4)改進資源系統內部人們之間的互動,例如:家庭成員之間,工作單位內部同事之間;

(5)幫助發展和改進社會政策,例如:通過努力促使國家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歧視問題進行立法;

(6)給予實際的幫助;

(7)作為社會控制的行動者。

總之,社會工作個案管理是一種服務供給方式。專業社會工作者在其中既是需求評估者,又是直接的服務提供者,更是服務的管理者與協調者。一般情況下,社工評估案主及其家庭的需求,並在適當的時候安排、協調、監督、評估及倡議多元化的服務體系,以此滿足案主特定的複雜需求。一個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即社會工作管理的主要供給者。與其他形式的個案管理相區別的是,社會工作個案管理不僅呈現了案主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狀態,更重要的是表達了個案管理運行背景的社會系統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