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親情之愛”感悟隨筆

“親情之愛”感悟隨筆

《道德與法治》“親情之愛”感悟隨筆

當看到孩子《道德與法治》的課本里,有“親情之愛”這篇文章的時候,感到現在的教育真的是貼合實際,方方面面都在關注着社會發展與人類之間的各種改變,從而在教育上為現在的國中生“量身定製”課本內容。非常感恩為教育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師們,懷着這樣的心情,認真閲讀了這篇“親情之愛”。

家意味着什麼?孩子認為,家是一個吃飯,睡覺,寫作業的地方,家裏有爸爸有媽媽。愛人認為,家是一個婚姻的組成部分,無論他去再遠的地方出差,晚上的應酬有多晚,酒喝得再多,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家是一個可以照顧我和孩子的地方。我認為,家是一個最温馨的地方。在家,可以隨心所欲,不用拘束,不用害怕,自由自在。無論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情,回到家,就是一個可以讓身心放鬆的地方。

愛在家人之間。每個人給予的愛都是不一樣的,孩子的愛給予的天真不做作,愛人的愛給予的保守、直接。我的愛給予的隨性、温柔。因為愛給予的不一樣,因此就會有碰撞和摩擦。

孩子從小性格就比較外向,大大咧咧,不拘小節,膽子非常大,有點像男孩,國小期間,在班裏確實也給老師惹了不少麻煩,國小六年換了四個班主任,但是不約而同給我反映的就是:孩子非常聰明,就是不用在正地方,學習上太浮躁,如果稍微努力一點,考個班裏第一對她來説就是輕鬆的事兒。我和孩子爸爸上班都在鐵路上,上班地點離孩子學校比較遠,從國小一年級第一天開始,就給孩子報了午託班,在學習監管上面,確實是對她疏於管理,這一點我也是覺得很虧欠孩子。雖然對她的學習沒有給予太多關注,但是孩子還是比較爭氣,國小三年級就競選上了學校的大隊部,每學期都被評為優秀大隊幹部,當時的我覺得孩子特別棒,也感到自己臉上特有面兒。隨着孩子慢慢長大,我和孩子爸爸對她還是一如既往地關注度不夠,家庭矛盾終於在疫情期間爆發了。

疫情期間,我們一家三口所有的時間都是在家裏度過,孩子從早上起牀到晚上睡覺,所有的時間安排都是在我和愛人的監管之下完成。六年級孩子的心理狀況,我們並沒有過多地去思考。發現孩子上網課不夠認真,上課時經常趁我們不注意就偷偷玩遊戲,當時在網上還報了一些主課的培訓班,但是也都沒有認真學。於是就有了爭吵,雙方產生了不信任。當時我們不明白孩子整天玩抖音的想法;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看不慣父母;不明白為什麼知道是錯誤的事情還要去做;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知道好好學習......我們總想試圖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從而化解彼此之間的對峙,結果換來更大聲的爭執和更徹底的失望,以至於孩子後來對待所有的問題都非常的消級,我才感到事情的嚴重性,才去認真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一些問題,當時的我真的感到自己和孩子都需要一個心理醫生,只是沒有勇氣真正去面對。

冷靜下來後,我慢慢接受了孩子的叛逆,接受了我教育上問題,我去買了《解碼青春期》、《正面管教》等幾本書,從書上了解到了在家庭裏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怎樣的愛,應該如何去愛。我會把我的心得與愛人一起分享,並希望他這個固執的人也可以做出改變。其實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有被尊重和被依賴的感覺,不再拿她與別人比較,不再以分數來評價,不再用“是非”來做評判標準,認識到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分出對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問題也不同。我們要真正發自內心的認可孩子,肯定孩子,鼓勵孩子。

讓家更美好。生命裏的血脈是延續,而不是累積。“血濃於水”是告誡我們要知道生命的起源和懂得感恩。感恩自己的父母對我們的照顧和為我們做出的一切,感恩自己的孩子使我們成為父母,並延續自己的生命。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就已註定孩子是父母最親的人,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為了這份依靠,我們要努力成為孩子心目中最好的人,成為孩子心中最愛的人。

我的孩子是一個內心向往自由不喜歡被拘束的女孩,是一個自理能力強而不過度依賴父母的女孩,是一個表面大大咧咧內心敏感的女孩。我不會縛住她的翅膀,使她無法自由飛翔,我願意為這個家更加美好和諧,而做出努力,為了這份不可替代的親情之愛,我們和孩子會彼此尊重,彼此靠近,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