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老區看新貌心得感受

走進老區看新貌心得感受

走進老區看新貌心得感受1

5月4日上午10時,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特別節目《走進老區看新貌》廣西篇《左右江奔騰向海 新八桂踔厲篤行》在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將鏡頭對準百色市芒果產業、樂業縣百坭村,河池市東蘭縣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環江毛南族同胞幸福新生活,崇左市憑祥友誼關口岸、憑祥邊境出口加工產業園等,聚焦廣西左右江革命老區鄉村產業振興、紅色基因傳承、對外開放發展的新實踐、新變化和新成就。

一張張笑臉真實而感人,一個個場景幸福而美好,一幕幕畫面温暖而勵志……當天的節目,在廣西人民的朋友圈裏熱傳,引來強烈反響和共鳴。大家紛紛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踔厲篤行、感恩奮進,立足獨特區位,全力推動老區振興發展。

老區新動能:產業振興讓鄉親更富足

老區變遷翻天覆地,產業振興帶來鄉村富裕。看到電視畫面出現熟悉的芒果,百色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訓才説:“目前,全市芒果種植面積約135萬畝,全產業鏈產值140億元左右,芒果產業發展為老區百色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動能。”據介紹,下一步該市將以建設廣西桂西芒果優勢特色產業集羣項目為契機,開展標準化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示範推廣,提高芒果產量和品質,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條,力爭兩年內百色芒果全產業鏈總產值突破200億元,讓芒果產業更富民。

“我們這裏是毛南族發祥地,近年來一直在打造休閒旅遊觀光特色村寨,‘五一’假期,不少周邊遊客來我們這休閒旅遊觀光,這次又上央視,我們村更出名了!”看到央視特別節目《走進老區看新貌》和新聞聯播《左右江革命老區 踔厲篤行促發展》關注環江毛南族同胞的新生活,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中南村黨總支書記譚文專很興奮。下南鄉南昌屯是毛南族發祥地,近年來,隨着交通的日益便利和知名度的不斷拓展,毛南族豐富的旅遊資源持續造富着鄉親們。

老區在逐夢:不忘初心更踔厲篤行

在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昌戰觀看《“秀”展風采 奮鬥逐夢正青春》篇章後尤為激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百坭村,追尋黃文秀的奮鬥足跡,一批又一批新時代的青年人以黃文秀為榜樣,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展現出新力量、新活力、新希望,這讓我又想起了文秀書記帶領我們共同奮鬥的點點滴滴,我們將堅持黨建引領,培養紮根基層、奉獻基層的青年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追憶紅色記憶,汲取奮進力量。

看到節目中出現位於東蘭縣的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畫面,河池市推進東巴鳳區域一體化發展辦公室主任韋代忠深有感觸:“今年我們河池市推出實施東巴鳳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這是不忘革命先輩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加快東巴鳳老區振興、造福老區人民的重大舉措。”

巴馬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黃炳峯表示,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全面踐行“兩山”理論,持續擦亮巴馬2021年獲評的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金字招牌,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綠色發展路子,加快老區建設和發展。

老區變富強:開放發展增添新動力

作為廣西唯一的邊境鐵路口岸,憑祥鐵路口岸今年一季度進出口貨物噸數相較2021年同期增長了95.8%。

憑祥市幹部廖文説,“憑祥是沿邊對外開放城市,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陸路口岸,像直播節目裏説的,發展大有可為,我們要全身心投入到這個火熱新時代中,把我們的家鄉憑祥建設得更加美好。”

《走進老區看新貌》和《左右江革命老區 踔厲篤行促發展》節目裏的每一幅畫面都讓人感慨萬千。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要拿出壯鄉兒女最飽滿的精神風貌和最高昂的奮進姿態,更加主動服務革命老區發展大局,讓老區人民實實在在就業增收致富,不斷提升老區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崇左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局長謝添説。

觀而思,思而動,動而成。日新月異的老區發展,凝聚着壯鄉兒女牢記囑託的感恩與力量,激勵着壯鄉兒女踔厲篤行創造美好新生活。

走進老區看新貌心得感受2

4月1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特別節目《走進老區看新貌江西篇》播出,節目生動講述了井岡山、瑞金等革命老區以及我縣高嵐鄉盆溪村的小康故事。與此同時,高嵐鄉黨員幹部羣眾也集中收聽收看了這一盛況,共同傾聽故事中的英雄讚歌,一睹紅色沃土的今朝鉅變。

近一個小時的直播節目,以“紅土地上競風流、江西風景將更好”為主題,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在賡續紅色血脈,推進綠色發展等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描繪出一幅新時代“老區不老、風景正好”的恢宏畫卷。

高嵐鄉盆溪村村民鍾傳平看完直播説,覺得江西變化真的是日新月異。拿盆溪村來説,這幾年搞了城鄉供水一體化,通了自來水,村民告別了“靠天喝水”的年代。又發展了香辣醬、水產品養殖、養牛等產業,村民在家門口務工也能有不錯的收入。村裏還修建了四合院式頤養之家,老人們能夠頤養天年。現在路也寬了,環境也美了,村民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多頻互動、製作精良,節目不僅採用了外景VCR、現場連線等多種形式,還在敍述語態上運用了擬人化等手法進行創新表達。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一場場生動的講述,一串串翔實的數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革命老區傳承紅色基因,贛鄱大地展現時代風采。江西是一個充滿紅色記憶的革命老區,看完直播,讓我直觀的感受到江西這些年的飛速變化。現在的江西緊跟時代步伐,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有效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繪製出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新畫卷。

走進老區看新貌心得感受3

走進革命老區,重温崢嶸歲月。追尋紅色足跡,感受時代新貌。在這個五一假期,我們繼續走進老區看新貌。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陝西。

陝甘寧革命老區大部分處於黃土高原上,生態環境脆弱,曾是中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而透過畫面,也讓我們感受到黃土高原地區實現了由“黃”到“綠”的蜕變。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陝北的好江南。”“十三五”期間陝西退耕還林還草285萬畝,全省累計營造林3694.5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到45%以上。以陝北革命老區為核心的黃土高原成為全國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之一。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起去“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高西溝村去看一看。

高西溝村,地處黃河支流無定河流域,面積4平方公里,有40座山、21條溝,曾經被稱為“褶皺裏的爛杆村”。水土流失嚴重,村民們連吃飽飯都成了大問題,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高西溝村徵山治水、植樹造林,經過三代人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現在的高西溝村林草覆蓋率超過70%,真正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成為小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的典範。

2020年,高西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8851元,高出全縣平均值近6000元,村民的幸福感、黃土地上的新變化讓我明白,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走進老區看新貌心得感受4

寧夏是一片有着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全區22個縣市區中,有14個屬於陝甘寧革命老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堅強領導下,寧夏各族羣眾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不斷推進老區面貌一年一個樣。

“五一”假期,跟隨遊客走進寧夏永寧縣的閩寧鎮,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紅色磚瓦房、一片片成蔭的綠樹,還有上萬頃的葡萄園、現代化的蔬菜大棚。過去的幹沙灘,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受遊客青睞的美麗小鎮。謝興昌今年67歲,這是他20多年前剛剛搬來時住的老屋。他的老家在革命老區西海固,作為第一批搬遷到閩寧鎮的移民,他見證了這裏20多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1996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1997年,習近平來到曾經“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提議設立一個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開發區。自此,20多年來,閩寧兩地通力協作,撲下身、拔窮根,閩寧鎮從無到有,建起了160個閩寧示範村。如今,閩寧鎮已經從當年只有8000人的小村莊,發展成為擁有6萬多人的“塞上江南小鎮”,閩寧協作改變了無數貧困家庭的命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吹響了打贏脱貧攻堅戰的進軍號。寧夏作為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有80.3萬貧困人口、9個國家級貧困縣,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區西海固,經濟基礎薄弱、自然條件差、脱貧任務重。而閩寧協作,作為我國脱貧攻堅史上的典型範例,作為我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易地搬遷扶貧的樣板,為寧夏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勁動力。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居住着23.5萬從西海固地區搬遷而來的革命老區羣眾。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紅寺堡區的弘德生態移民村考察,總書記強調,鄉親們搬遷後,更好的生活還在後頭。希望鄉親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兩年來,弘德村流轉土地建起了釀酒葡萄、黃花菜、設施農業等現代高效農業園區,依靠閩寧協作還開辦了多個協作企業,並通過閩寧勞務協作向福建輸送勞動力。今年的“五一”假期正是弘德村的大棚裏的瓜果集中上市的時候,一片繁忙景象。

2020年,寧夏9個貧困區縣全部脱貧,革命老區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10年來,寧夏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裏程64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6萬多公里;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中部乾旱帶西線供水等工程實施,讓百萬羣眾告別苦鹹水,實現飲水安全……如今,老區羣眾有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走進老區看新貌心得感受5

“不走平路”的高鐵、“能賣錢”的空氣、儲存服裝面料的“圖書館”……你沒看錯也沒聽錯,這就是革命老區的“新時代style”。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特別節目《走進老區看新貌》和《看見錦繡山河》中,許多革命老區在脱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振興、區域發展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和卓越成就盡收眼底,它們內外兼修、踏着時尚步伐再出發的精氣神兒,更是感染了很多網友。

沿着紅色足跡一路行進,井岡山、海陸豐、延安……一個個城市、鄉村展現出新的面貌、煥發出新的活力。抓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讓老區人民逐步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既是對“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莊嚴承諾的踐行,也是對“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精神內核的詮釋。

2021年12月,被稱為“雲端高鐵”的張吉懷高速鐵路建成通車,湖南湘西革命老區邁入高鐵時代。在這條高鐵上,橋樑和隧道比例達到罕見的90.7%,平地線路不足10%。

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持續提高老區人民福祉,國家政策層面密集發力,始終堅持“拉一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文件。2020年底,革命老區中的35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脱貧。202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批覆《“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明確了全國12個革命老區規劃範圍和20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體系初步建立。

跟隨鏡頭穿山越嶺,聆聽田間地頭的淳淳鄉音,我們能直觀感受到國家政策在老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傳承紅色基因,我們也更加深刻感受這裏的人們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打造革命老區“新名片”。在陝西延安革命紀念館,運用裸眼3D技術、實景互動演出等再現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紅色資源得以“潮”起來;在湖南芷江抗日紀念館,從字句間體味一封封70多年前的抗戰家書,感受革命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鄉村新貌。一片片鐫刻着紅色記憶的土地,也為我們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以陝北革命老區為核心的黃土高原成為全國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之一;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頒發給了福建將樂縣常口村;武夷山生態茶園還可以兼賣碳匯……革命老區在新時代“內外兼修”,不僅“收藏”了山清水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圖景,更釋放出生態紅利創造的“綠色福袋”。

老區不“老”,踏着科技時尚前沿再出發。“獨闢蹊徑”,通過打造特色產業走在前列。十幾年前還是“要金沒金,要米沒米”的貧困村陝西商洛市金米村,通過科技助力生產出“金玉耳”,還讓木耳成了“網紅”;深夜俯瞰陝西榆林,200多家能源企業燈火通明,仿若“現實版科幻片”;小山城江西於都擁有全球最新潮時裝面料“圖書館”,在高質量發展“T台”上走出國際範。越來越多青年人也正選擇紮根沃土,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在老區推進,為鄉村振興事業注入“新鮮養料”。

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奮進力量。一個個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產業興旺、生態優美、人民幸福的新時代畫卷在紅色沃土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