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2014年關於課改的心得體會

課改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一位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具有健壯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能力,更為適應國人轟轟烈烈的課改運動,我校特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本人作為課改運動中的一員,在通過學習、講授課程等過程中,有以下體會。

第一,教學行為中的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舊的教育體制完全以注重知識的傳授為導向,習慣於將一些難懂的知識用機械的“填鴨式“灌輸給只會張嘴的學生。新的課程改革正好於此相反,它強調重視人的發展,尤其是身心的發展,對學生潛能的開發;同時也由原來的知識本位向學生的智能本位發展、以人為本的方向發展,更注重了國家提出的”以德制國,以人為本“的宗旨;使原來的注重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向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轉變,在實驗實施階段,我作為第一戰線的直接參與者,儘自己所能改變舊的傳統教育模式,結合課改的具體要求將一整套新的教學模式輔助於課堂,讓學生先動起來,仍然起指導者的作用。

學生的學在教師的教育下一定要改變原有的、單純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而且要掌握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轉變學習方式並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弘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感謝訪問本站)的學習責任感並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把它變成一個學生髮現、探究等的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變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這即就是所謂的由原來的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如果仍用以往的教學老師模式,即始終高高在上而學生俯首貼耳,對教師畢恭畢敬,那麼這對課改有很大的妨礙。因此,我們作為課改中的一員首先要放下架子,對學生尊重,達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即互相學習和促進;其次,要改變過去的師生人際關係普遍存在的教師中心主義和管理主義傾向,嚴重影響師生關係,要相互補充,要達到共識、共事、共進。

另外,不管是何種科目不追求惟一答案,讓學生即在亂鬨的課堂中去活躍,同時也在不同的説法中自己去綜合自認為完美的答案,這些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學生的發展,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由模式化向培養學生的個性轉變的目的,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踴躍,既使是學習上的優差生,在此種教育形式下,將會有一種“鮮花和小草一樣得到陽光照耀”的感覺。

第二,密切聯繫學生生活。

為了更好地貼近生活,為了適應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雙重關係,我擬訂了自己的課時教學計劃,並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長,依據各自不同興趣讓他們進行選擇性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總之,課改是一項長期、艱鉅、複雜的任務。作為一項新的內容,本人又作為課改實驗員中的一位,肩負着十分重大的責任。通過近半學期的摸索實踐,自己才知課改的重要,尤其應重視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更應儘自己全部的精力,努力在這方面做出一些成效。

第二篇:課改心得體會

新課改教學的點滴思考

教育教學改革是新的教育形式下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一年來,山西太古教學模式在縣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在全縣範圍內得到大力推廣和應用,從教學中的種種困惑到點滴經驗的積累;從聽專家講課到課堂上課;從學習經驗到實際應用;從學習形式到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質轉變;無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教學中我不斷地進行着反省和思索。

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也給我的教學提出了更多的疑問:怎樣把自己已建立的教學模式和學案導學有機的結合起來?怎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方式?怎樣才能做到“精講”?怎樣編寫導學案才能更符合自己學生的學情?怎樣才能變課堂教師提問問題變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等等一系列問題擺在我的面前,如何轉變?使我一度迷茫。

教育教學改革,是我縣教育局今年的一大舉措,教育局出台一系列措施都以教學改革為中心,我縣的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為了響應教學改革的呼聲,我校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專門成立改革小組,在宗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我作為一名學科帶頭人開始大膽嘗試教學革新,認真學習理論知識,認真閲讀“24字太古教學模式”、學校精心編寫的校本教材,利用網絡聽專家講課,看太古名師課堂實錄,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從課堂的每一個小細節學起,開始我覺得彆扭,學生不適應,每一堂課後我都認真總結、思索,那些課堂環節處理的到位,那些做的不好,和同事交流,這樣反反覆覆探索課堂教學環節細節,請同事們指導,不斷學習,不斷完善,不斷積累,由於我的努力,使我的課堂教學有了初步的模型。具體我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自己在課改中的一點看法:

一、教師在新課改中的作用

因為新課改要培養學生具有以下的能力:1、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1

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2、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

3、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教師一是要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任,用自己的創造性實踐去實現新課程;二是要對自己的以往的和當下的實踐滿懷信心,要認真分析以往教學的優點與不足的基礎上,藉着新課程的契機,發揚光大以往的優點,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種認為新課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陳舊的、不適應新課程的想法也是不正確的,也不利於新課程的開展。

二、新課改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實踐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觀,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和學生是共同的學習者,這應該説是教師與學生的真正平等階段,在這個階段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友關係,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學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學習和交流,課堂的氣氛也才能真正地開放和活躍起來。其實,師生平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2、教學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強調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創造力”的培養,主張變革傳統的教學,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講授知識,而是鼓勵、指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命令學生學習,而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不再讓學生被動地去學習,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學生自學能懂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講懂的教師不講,而是講學生不能理解的共性的東西,而且要精講,不重複講解,要讓學生去教學生,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給他們充分施展的空間,學生會送你一份以外的驚喜。

3、教學手段的革新

其一,以多媒體應用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着課堂的教學模式,成為促進科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體等計算機應用技術在科學教學是具有掛圖、投影片等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然而,這就要求科學教師,應當儘快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學軟件的製作等。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事實上,只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從這種意義上來説,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師成長的需要,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

其二,我校為導學案教學特製的“特色卡”針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作用,在教學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對於積極主動發言的“發積極發言卡”,結果在課堂上學生的好勝心得到了極大的鼓舞,使我的課堂充滿活力;進步大的“學習發進步卡”,使每位學生都充滿希望;成績優異者發“成績優勝卡”使成績優異的更加突出,激勵成績中等的加倍努力爭取得到老師的獎勵。小小卡片激活了課堂,給學案導學增添了成長的翅膀,放飛了每一位學生的夢想。

其三,教學改革改的不是形式,而是內容,如果只是學習太古教學形式,那麼教學改革就是空談,教學過程必須要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課堂,怎麼切入才能使課堂既有創新,又有自己獨特的特色,為此,1、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設置學生互查這一教學環節使設置的問題簡

潔,易懂,讓學生快樂的融入我的課堂;2、在閲讀感悟這一環節中,我把教材知識問題化、問題具體化、梯度化。即課堂上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學新內容的時間,對知識進行整合與建構。這裏所謂的新內容是完全可以通過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來解決的,關鍵是新舊知識對接時的切入點正確與否,所以説在一定意義上不存在“新知識”,只存在知識的轉承。通過這一環節,對培養學生運用舊知識、舊經驗解決新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克服其受動性、依賴性,引導其主動性、獨立性,真正改變其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演繹“自學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樂”這樣一條路子。3、合作交流:即在編組相對固定、同組異質的前提下,更多地關注差生,最大化地發揮小組合作的功能。即讓優生影響、帶動、幫助同組的人,共同去討論、去思維,共同進步。提升個體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意識與能力。此處注意,四人組,簡單的,組員説,難點的,小組長説,更難的,大組長説,讓同學們都有發言的機會。教師的作用由“教”變成了“導”,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到:靜悄悄,不輔導,同時,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注意看和聽,把握學情。黑板的作用是面批的工具,在需要講的時候,要想好,講什麼,誰講,將需要講的內容提煉在黑板上。多媒體不能代替黑板,各有各的作用。多媒體只能是增加課的含量的。要做到課本、學案、多媒體和黑板不重複。多媒體只能是一個片段的工具,導學案是學好課本的階梯,而課本是知識的載體,多媒體只能是一個教學的工具。4、展示:是課堂上學生“我參與我快樂”的集中體現,只有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輕鬆地“説、談、演、寫、,才能有”

真正意義上的激情釋放、思維擴散、個性張揚。在這裏,學生不再是整齊劃一、舉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識的容器,不再是應試的機器、不再是否分數的奴隸,而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生命體。在這裏,學生活動的時空與老師干預的時空達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個最佳結合點。

4、業務素質的提高

教師必須具有系統的完整的科學專業知識,這是從事科學教育所必備的素養。其次,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現代社會正逐漸進入“信息社會”,社會各部門的工作也逐步從大工業時代分工細密的專業化進入信息時代的綜合化,學科之間互相滲透。傳統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僅靠上述狹窄的專業知識已很難應付現代教學需要,所以教師要開拓視野,需具備與科學相關的基本知識等,還需瞭解科學與其他有關學科的橫向聯繫及發展。使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系統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形成比較完整的基本知識。

誠然,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駕馭課堂的技巧,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反思性實踐者以及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者。長期以來,教師已經習慣於傳授式,習慣於按照預設進行教學,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和教學習慣,教師要一下子改變這種習慣,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地改變,逐漸有意識地改變原來的教學行為和習慣。大家首先在觀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課程的理念,那麼,思想支配行動,我們的教學習慣就會不斷改變,逐步達到新課程的要求。

總之.數學教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着眼於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需要在新課改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腳踏實地的完成自身的轉變,唯有這樣才能滿足新形式下社會的需要,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們身上肩負使命, 新的課改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需要不斷在摸索中艱難行進,我看到了課改的曙光,有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有學校以宗校長為首的改革小組的堅強後盾,我一定會堅定地走下去。

郜魁東

2014/7/28

第三篇:課改心得體會

暑期語文培訓心得體會

懷揣着對名師大家的仰慕,企盼着對省級前沿引領的憧憬,2014年8月18日,所有國小語文老師在鄒城市第二實驗國小參加了“鄒城市國小語文教師高級研修班”, 有幸聽取了專家們關於國小語文課程改革和課程教學的報告。這些課直接為我們傳遞了當前語文的聲音,對我們進行了方向的引領,使我對國小語文課程改革和課程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教學理念得到了新的提升,專業素養得到了新的提高,令我受益匪淺。

中國教育學會國小語文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在研討會上指出:語文教學改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切實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這就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從教學觀念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美麗的轉身”。如果每一位語文教師都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都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就全面提高了國小語文教學質量。因此,革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美麗的轉身”,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 教學觀念的轉變:

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的指導思想是先學後教,以學定教,能學不教,多學少教。其課堂流程主要為:嘗試自學,合作交流,探究解疑,拓

展補充,評價反饋。所謂生本即以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求教師心甘情願地“讓學”,讓教師的“教”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以保證學生“能學”、“學會”、“會學”以及“樂學”。

教師的“教”如何服務於學生的“學”呢?各位專家做出了相同的見解,現總結如下:

一是發動。把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把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掘出來。二是營造。創設民主、寬鬆、和諧、愉悦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在極其放鬆的心態下享受語文學習。三是導向。使每個學生在十分明確目標、任務的情況下投入學習,而不是受老師被動地牽引。四是放手。給足學習時間,開放學習空間,多放手、少干預也是服務。五是幫扶。如,用問題引路,用方法助學,用朗讀示範,用話語點撥,用生成促學,用評價激勵。

因此,語文教師的作用就是學習過程的組織、學習目標的釐清、探究問題的整合、重難疑點的點撥、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精彩的生成??語文課堂應該是屬於學生的,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

二、 語文教什麼的轉變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教什麼?崔巒理事長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體現“一箇中心”和“兩個基本點”。“一箇中心”就是語文教學要以語言訓練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培養語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語文課就是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

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增長課,是引導學生通過感悟體驗提高人文素養的課。

具體地説,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找準教學的三個點。一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落實點,因為積累語文知識就是為增長語文能力打下基礎。語文知識就是指“字、詞、句、段、篇”的基礎知識。二是訓練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因為語文能力是學生髮展之基。語文能力就是指“聽、説、讀、寫、書(寫字)”的能力。三是薰陶感染語文人文的滲透點,因為語文人文是學生髮展之本。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該體現在:在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正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薰陶感染人文性,落實人文教育,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三、教學方法的轉變:

崔巒老師在研討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閲讀教學説再見”。 長期以來, 閲讀教學似乎被“內容分析”式的教學模式統治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把理解文本內容、體悟文本情感作為教學的全部,教學中僅關注“文章寫了什麼、你從文中知道了什麼”,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的效率低下、學生的語文能力低下。閲讀教學的確到了跟“內容分析”式的教學説“再見”的時候了!

如何“和課文內容分析説再見”, 這在吳忠豪教授的報告中就能找到答案。在此次閲讀教學研討會上,各位專家提出了一些創新教

學方法。總結起來就是: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

“吃準目標”,就是要把課上成語文課,上成所教那個年段的閲讀課,上成所教那種類型的閲讀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

“夯實基礎”,就是要做好國小語文該做的事,學生要讀好書,寫好字,要聽得明白,説得清楚,寫得通順,打好聽説讀寫的基礎。基礎不牢,能力不會強,素養不會高。

“指導學習”,就是要增強在閲讀教學中指導讀法、寫法、學法的意識,有切實可行、靈活多樣、適合那個年段、那篇課文的指導怎樣讀、怎樣寫、怎樣學的方法策略,並且漸漸內化成適合學生自己的讀法、寫法、學法,進而形成較強的學習力。

“鼓勵創新”,就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要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自主學習,學生真讀、真説、真寫、真感悟、真體驗;還要有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許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證學生“能學”“學會”“會學”以及持續地“樂學”。

總之,語文教師是到了應該革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構建正效、有效、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實現國小語文教學“美麗的轉身”,切實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時候了。這些專家的報告十分及時,而且十分真實,讓我們透過一些現象看本質,從而感悟語文教學的真正“門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吳教授所説的教 語文,而不是教課文,期盼着自己的語文課堂也有一個美麗的轉身。

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北宿鎮東沙國小戴學瓊

2014年9月

第四篇:課改心得體會

課改心得體會

鞏仕祿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積極地投人到課程改革之中,認真學習鑽研,不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積極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學習興趣。現把一年來的實驗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一堂課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麼教都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為學生提供了獨立的思考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同時教師對那些積極參與的學生以鼓勵和評價。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時也讓學生參與評價,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在評價和被評價中樹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教學中注意安排一些選擇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製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現” 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我在介紹完幾種表現方法之後,並不限定學生用哪一種方

法,而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地選擇方法,大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感受。在整個練習中學生還可以和小夥伴合作共同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練習,通過練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滿足感。

三、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歎,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裏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獨尊。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體的智慧,從而熱情高漲,一節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

四、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為對於學生來説,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可以是課前的,也可以是課後的。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

織學生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第五篇:數學課改心得體會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一敗再敗後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一蹶不振。這種現象在現行高中數學教學中較為普遍,在進入新課程改革後尤其嚴重,家長、學生相當苦惱。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間梯度過大

考慮到國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層面,國中教材偏重於實數集內的運算,缺少對概念的嚴格定義或對概念的定義不全,如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的定義;國中教材對不少數學定理沒有嚴格論證,或用公理形式給出而回避了證明,不等式的許多性質就是這樣處理的;國中教材坡度較緩,直觀性強,對每一個概念都配備了足夠的例題和習題。而高中教材一開始就是集合、映射等近現代數學知識,緊接着就是函數,而且很多是抽象函數,注重邏輯思維和分析理解,學生學起來相當困難,立體幾何對空間想象能力的要求又較高。教材概念多、符號多,定義嚴格,論證要求高。此外,內容也多,特別是新教材,跟以往相比增大了容量,還壓縮了課時,每節課容量遠大於國中。這些都是高一學生數學成績下降的客觀原因。

二、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儘管課程改革在國中階段已進行了兩年,但是受會考升學指標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國中的數學仍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習時間(包括晚自習)都由教師全程包辦,學生有很強的依據心理,跟隨教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為沒有合理的學習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預習,對將要學習的內容不瞭解,課上忙於記筆記,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課後忙於應付作業,甚至是通過背誦解題步驟或常見題目的解題結果來獲取考試的好分數,而是不首先消化所學內容。一句話,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得較被動。而高中則不然,特別是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高中數學佈置的課堂作業並不多,課後大量時間主要是留給學生消化吸引當天功課,完成相關練習,並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針對性的調整補充,而許多學生在這方面能力較差,還像國中那樣,以為課堂作業完成上交就萬事大吉,這當然與高中數學學習要求出入較大,效果也可想而知。

三、學生不能適應課程整合的要求

新課改的重要特點就是強調了課程整合,數學加強了與計算機、物理、化學等諸多學科的橫向聯繫,特別是大量增加了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題目,涉及日常生活、天文體育等諸多領域,如潮汐問題、壘球問題等,對學生的知識面要求較高,不少學生搞不懂題意,無從入手。學生知識面窄、綜合素質不強也是新課標推進的瓶頸之一。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結合平時教學調研,認為課採取一些切實可行做法。

1.注重搞好初、高中之間的教學銜接。

高中數學教師要多研究國中教學,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要把握好難易度,做好由具體到抽象的過渡轉換,注意循序漸進,切不可在學生剛進入高中就來下馬威,一棍子打懵,讓學生喪失信心。特別是新教材已注意到這個問題,降低了難度,拓寬了知識面,不能再按照以往的方法組織教學,加大學生的負擔。筆者在教學中根據新課程特點,結合了多媒體教學,指導學生從國中知識開始來研究函數,注重分析,逐步過渡,從學生接受情況看,效果還不錯。

2.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根據高中數學教學特點和新課示關於自主學習的要求,筆者在學生進入高中就着力加強了對學生學法指導的力度。筆者對學生提出了“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鞏固、解決疑難、歸納整理、反覆學習和總結提高”的學習要求,將學生的課後時間作了分解,每天下課前佈置好下一節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花不少於15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前自學,上課着重聽教師講課的思路,解決自學時的疑難問題,這樣能把握重點,突破難點,詳略得當,確保較好的課堂效率。課後做好針對性的鞏固強化,對疑難問題、易錯題型、解題技巧以及一些經典題目要求學生用專門的記錄本進行歸納整理,以便日後經常拿出來看看,加深理解記憶,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以達到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長期堅持使所學知識由“熟”到“活”,由“活”到“悟”,真正內化到學生內心深處並能應用到實際解題中。

3.拓寬知識面,加強應用數學教學。

高中數學新課程一改以往純數學理論和習題的佈局,增加了大量的實踐型題目,這就要求在運用數學知識解題之前首先要讀懂題目要求,有的甚至還要建立數學模型,而眾多的應用題還是學生所沒有涉及過的,這就對學生的知識面提出考驗,當然這也是素質教育所希望達到的結果。在這方面,教師和學生都得充電,都得加強一些課外學習,如可通過與其他學科相互溝通、指導讀書、講座座談等形式相互取長補短,這也符合新課程合作探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