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多篇)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心得體會 篇一

中國發展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基因,被賦予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國情標識。準確把握中國發展道路的由來、基礎與特徵,是我們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局面的思想前提,是我們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現實要求。

1.中國發展道路是社會發展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客觀規律與主體探索相結合的必然成果

就國家和民族如何發展而言,“道路”既緊扣社會制度、國家體制與政治架構,又關聯實踐路徑、行為模式和發展方式,還與戰略規劃、發展目標和未來指向密切相關。正是在此意義上,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中國發展道路的連續性,藴藏在中國近代史以來跌宕起伏、風雨如磐的歷史進程中,藴藏在未曾中斷、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發展中。而其階段性特徵,在近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歷程中得以充分顯現,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奠定中國發展道路的民族共識和社會基礎,創造出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條件與基本環境;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夯實中國發展道路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我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物質儲備和經驗積累;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使當代中國找到正確道路並踏上新的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獲得長足發展並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發展道路在歷史連續性之中,被賦予深厚的歷史底藴和文化滋養;在階段性發展過程之中,矗立起民族抗爭與國家前行的一座座巍峨豐碑,直至走上人民生活幸福、國家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

中國發展道路既呈現為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又展示出客觀規律與主體探索的有機結合,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主體的自覺選擇雙向互動、互為作用的必然成果。一方面,中國發展道路具有客觀性、必然性。亦如人類社會的發展呈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那樣,中國發展道路的形成與確立同樣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近代中國艱難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最終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歷史的客觀必然。另一方面,中國發展道路又具有主體性、選擇性。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畢竟不同於自然存在,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在社會歷史舞台上活動的人是有意識、有追求、有目的的。人的意志不僅能夠影響到社會發展進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歷史前進的方向。中國發展道路的形成與確立,以一代代中華優秀兒女救亡圖存、探尋真理的犧牲與奉獻為代價,融入了中國人民求富求強、實現復興的羣體意志和民族追求,説到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積極探索並矢志不渝、努力奮鬥並堅忍不拔的結果。

2.中國發展道路從歷史深處走來,藴含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與基本國情

當代中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絕非偶然。這條道路聯結着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實,聯結着中國人民的夢想與追求,是從歷史深處走來,有着深遠背景,有着厚重基礎。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必須倍加珍惜。

中國發展道路藴涵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歷史傳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脈,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越久遠,歷史傳統就越豐富厚重。歷史傳統的延續方式是傳習,表現形態是行為,作用機制是形成普遍範式,與主體承載者(民族或羣體)緊密聯結,其意義與價值不在於它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關鍵是它能夠延綿至今並活化於當代、作用於現實,正所謂“合之於今”“考之於近”。如自強不息、敬業樂羣、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歷史傳統,至今仍然對社會生活發揮重要影響;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責任,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的人生追求,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講信修睦、以誠待人的處世之道,天人合一、順天應時的哲學理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交往準則等,這一系列古老中國傳習不絕的歷史傳統,都深深嵌入到當代中國實踐之中,融匯於中國發展道路之中。

中國發展道路藴含着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積澱。文化積澱與歷史傳統密不可分,歷史傳統中集聚着豐厚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歷史傳統的傳習、延續過程中得以積澱與傳承。作為帶有客體特徵的對象化存在,文化積澱大量聚集在已有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之中。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多年且未曾發生文化上的中斷或逆轉,這使得我們的文化積澱十分厚重,可謂博大精深。就人們最為矚目的思想文化而言,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等幾個歷史時期的發展,以人物、學説、流派、典籍、文存、史料等為載體得以傳承至今。其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積澱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國發展道路藴含着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國情。一個國家和民族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必須從自己的基本國情出發,必須依據基本國情來制定合乎實際而又行之有效的政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強調:“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我國曆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當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國情,是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為重要的基本國情,揭示出歷史中國的積澱傳承和影響要素,凝結着當代中國的實存境況和發展條件,賦予中國發展道路以特有的內涵,成為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

3.中國發展道路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在當今世界獨樹一幟併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展道路因其藴含着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也就有着自己的鮮明特色:如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根本;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

特色形成優勢,優勢彰顯特色,特色與優勢緊密相聯,互為支撐。中國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在諸多方面不僅能夠、而且必然會轉化為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優勢。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既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鮮明特色,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徵,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比如,我們能夠制定出明確而堅定的發展目標,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直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用這一發展目標聯結着中華民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想願景,貫通古今,堅定不移;我們能夠提出明晰而科學的發展戰略,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構成當代中國發展戰略的核心,統領科教興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一系列戰略舉措,使之緊扣國情、行之有效;我們能夠構建起完備而配套的政策體系,針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幾大領域,謀劃完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等一系列政策策略,確保措施得力、得以貫徹實行。

中國發展道路以其鮮明特色與巨大優勢,在當今世界獨樹一幟,已經產生並將進一步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這條發展道路打破傳統的現代化發展邏輯,打破西方經驗唯一正確的神話,充分證明了“走自己的路”、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才是實現現代化的人間正道;它實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使世界社會主義事業煥發出蓬勃生機,展現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無窮創造力;它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新思路、拓展新路徑,在發展經濟、擺脱貧困方面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指出奮鬥方向,為各國自主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為人類探索更美好的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發展道路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順應世界潮流,既影響着中國歷史進程,也改變着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億萬人民不懈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二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定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要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之間相互影響,反映出事物普遍聯繫之中的共同性和統一性。恩格斯説過,“勞動與自然界一起才是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變為財富。”處於工業化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證,自然環境是衡量一個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在區域競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誰的環境好,誰就能讓更多的生產要素匯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同時,經濟發展也為環境保護提供了物質條件。

聯合國發佈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中指出:“貧窮是一切污染中最壞的污染”,因為環境不可能在貧困的條件下得到改善。保護需要資金,資金需要通過發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開發資源才能有效保護生態,尤其是可以通過使用新工藝、新技術儘量減少甚至避免工業化階段的污染。由此可見,發展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總量增長取決於對資源的開發以及有效配置,有賴於人類智慧不斷地認識、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與經濟二者統一於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綠色發展是經濟轉型的趨勢,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標誌。時勢所趨,經濟欠發達地區迫切需要從“非此即彼”的“對抗性”思維中解脱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

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更願意通過傳統的要素投入獲得增長,對技術創新意願不如資源缺乏的經濟體強烈。

總體來看,當前欠發達地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發展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應當看到,造成欠發達地區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約束,制度安排與推動綠色發展不相匹配,出現了一面是不斷加強生態保護設施建設,一面是不斷破壞生態環境,且破壞的速度比建設的速度還快。一些欠發達地區為擺脱貧窮,盲目追求增長,許多生態資源被濫採濫伐直至耗竭,資源浪費極其嚴重。這種任由稀缺資源繼續免費使用、廉價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決不能持續下去。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三

這次-大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習,我們是以問卷調查形式為主的實踐活動,為此我們小組的成員在採訪了校內同學,留學生和老師,在問卷中涵蓋個人關於環保節約的行為習慣,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常識,瞭解到大家對這一熱點的理解和環保意識。

通過這次學習,我們獲益匪淺,我們知道大自然提供給人類可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説,我們的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年內面臨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惟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是脣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迴歸和諧。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我們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必須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黨的-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為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儘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四

為認真搞好我區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進一步提高我區生態環境建設水平,確保我區實施生態經濟戰略,我局於__年__月在全市生態環境建設暨生態經濟發展大檢查會上進行生態經濟工作培訓,培訓班在會議室進行。

通過培訓,我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深深體會到:

第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我國自古以來便有“水清潔、山綠水秀、水循環”的優美環境,生態環境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二,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長期的任務,必須加以解決。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必須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建設的一項長期的工程,必須加以長遠的引導。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必須堅持和落實這一理念。

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五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第一次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樹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里程碑。今天,在右玉縣舉行“兩山理論與右玉綠色發展”峯會,浙江安吉、河北塞罕壩林場、陝西延安、新疆阿克蘇和山西右玉,圍繞“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主題,進行深入研討,達成廣泛共識,共同發表綠色宣言。

一、踐行“兩山”理論不動搖,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集中統一領導,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大力學習和弘揚右玉精神,艱苦奮鬥,久久為功,一年接着一年幹,一代接着一代幹,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兩山”理論在中華大地化為生動實踐、結出豐碩成果。

二、厚植綠水青山不懈怠,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綠色與繁榮昌盛相連,荒蕪與衰落貧窮搭伴。我們要攜手倡導、自覺踐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動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工程,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全面加強世界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區、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濕地的保護和建設,持續構建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着力形成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讓我們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

三、堅持綠色發展不鬆勁,形成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格局。

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互促共進、深度融合,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着力打造綠色產業、綠色製造、循環經濟、清潔能源、低碳經濟,積極鼓勵和支持綠色技術創新,全方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大地山川綠起來,生活環境美起來,人民羣眾富起來。

四、推進共治共享不停步,營造綠色和諧良好社會風尚。

同在藍天下,共愛一個家。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人人都是踐行者、推動者。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綠色行動體系。我們要攜起手來,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多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少開一天車、少使用一個塑料袋,讓綠色低碳、環保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一種風尚、一種習慣,共建生態文明,同繪美麗中國,讓人民羣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六

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十九大報告中關於生態文明的建設理論,為我們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現在冬奧賽場建設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而且各項建設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我們一定要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要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

張家口地區擁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各地都在以冬奧會地舉辦為契機大力發展旅遊業,這就需要當地政府秉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科學規劃,合理發展,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為全面建設美麗中國、美麗河北、美麗張家口而奮鬥。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七

在“國際生態文明風景線”培訓的第一天,我們首先學習了“國際生態文明風景線”,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國際生態文明風景線是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生活的文明保障,人人都要從生態環境和生態文明的發展需要,從生態環境的建設者、生態環境保障者的實現者向環境的協調與發展者的轉型人才,從而建立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和諧的生態文明。作為一名生態文明建設者的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放在首位。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牢固樹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理念。

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要深入、及時、有效的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文明理念宣傳。通過多種媒介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提高全民環境意識。要大力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宣傳綠色環境理念,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通過大力宣傳,要使全民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升羣眾生命財產安全感。要把生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工程來抓,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投入和建設力度,加大環保投入力度。要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時代特點,提高羣眾的生產生活水平。

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篇八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江西省通過實施戰略性新型產業和“六個一工程”戰略,大力發展風電能源、高效農業等生態、清潔、循環經濟,形成了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生態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環保型產業體系,並通過生態市場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態市場運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還積極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考評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礦產等資源型產品及要素價格改革,開展排污費改環境税試點,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推進生態合作、產業共建等多種方式的生態補償等。20xx年以來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僅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還對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經驗表明,科技和制度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強大支撐。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要根據資源稟賦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態經濟規劃和相關政策,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產品生產等傳統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將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銜接,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使生態經濟的“涓滴效應”擴散開來,把發展生態經濟與發揮傳統要素優勢相互結合。這樣既可以賦予傳統要素以新的內涵,也可以讓生態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制度建設上,要建立健全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因為產權制度有效地促使人們保護稀缺資源,價格機制靈活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變化。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鼓勵人們尋找替代資源、節約使用最稀缺的資源,通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推進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路線圖”。欠發達地區往往藴藏着較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同時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面臨着加快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不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發展又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難治理”的覆轍。

新世紀以來,江西依靠區位優勢和要素優勢,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區產業的低端環節,賺一些微薄的辛苦錢。江西要實現科學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模式。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作為引領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龍頭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經濟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兩年多來,全面啟動了“十二項重大生態經濟工程”建設,包括以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為主要內容的6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和以保護“一湖清水”為重點、優化能源結構的6大基礎設施工程。

再以峽江水利樞紐工程為例,這是江西有史以來投資的水利建設項目,被譽為江西的“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重大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該水利工程建成後,將對江西經濟核心區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達7.5億元。在防洪的同時,每年還可增加電量11.4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有效緩解江西電力供需緊張狀況。另外,萍鄉、德興等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地下”轉向“地上”、從“黑色”轉向“綠色”。

江西在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在鞏固提高中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1%,設區城建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均列全國第一位,林業產值突破千億,上升為全國第六。

當前,世界範圍內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與我國的轉型發展形成了歷史性交匯,為欠發達地區推進綠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路徑,形成面向未來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和經濟增長模式,才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擴總量、上水平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機統一中贏得主動。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心得體會 篇九

(1)增加生態文明相關教育課程

當前,在大學的課程開設內容中,並沒有針對提高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知識、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生態文明建設只是在少數通識課中做了些較為基本的講述。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講解到第三章第三節“科學對待人生環境”部分內容時,涉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馬克思原理概論課中,教師會補充介紹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等相關知識;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第十一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到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部分形勢與政治的教師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專題來給學生們講述。但是,這樣的講述和教育,對大學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踐行能力的提高從現實情況看來還是遠遠不夠的。針對生態文明教育的不足,大學要創新生態文明課程授課方式,結合國際、國內實際,系統梳理生態文明理念、發展目標、綠色生活,力求理論與實際結合,保證課程質量,使其具有科學性和嚴密性,避免課程曇花一現或應時應景。在此方面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做得較好。

(2)多組織開展生態環保活動學校應當多組織有關於生態文明環保的活動,加大活動的次數頻率和規模,培養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

(3)加大校園生態環保監管和獎懲力度要加大校園生態環保監管和獎懲力度,這從側面反映出我校在生態環保監管上還做得不夠。亂扔垃圾、過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破壞花草樹木,這些不良行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加大監管和獎懲力度而解決。在新加坡,哪怕是隨意吐口痰警察都要處以高額罰款。大學由於種種限制性因素,雖不可能像新加坡這樣做,但可以加強監管,對亂扔垃圾、破壞花草的。行為進行及時阻止,獎懲手段和教育手段並用,從而讓人和環境更加和諧得相處。

(4)進行多形式的宣傳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感化學生

校園內可以增加一些關於環保的標語提醒,校電視台、廣播台多一些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多開展些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競賽等等。學校可以進行多形式的宣傳教育,努力提升校內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用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進一步感化學生,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