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代表作《復活》閲讀心得2021

托爾斯泰代表作《復活》閲讀心得2021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醜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托爾斯泰代表作《復活》閲讀心得2021,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托爾斯泰代表作《復活》閲讀心得1

在復活一書中,聶赫留朵夫"懺悔貴族"的形象闡述了托爾斯泰作為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與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動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現。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擊的沙俄統治階級薰陶下腐朽靡爛的惡。

大學時期的聶赫留朵夫熱情而單純,象牙塔中不諳世事的少年腦中灌輸着在當時俄羅斯算得上不切實際的,及其理想主義的名主理念。雖然出生於地主家庭,在注重血統的沙俄是不可與統治階級分割的一分子,但聶赫留朵夫仍堅定不移地反對着土地私有制,“佔有土地是不正當的”,為被剝削的農民、工人呼籲正義,爭取改革。

然而,參軍後,聶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腐敗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馬斯洛娃身邊後將她誘_致孕又用100盧布打發拋棄了她,使她被掃地出門,生活困苦,領了黃色執照開始妓女生涯。

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絲,被誘_後生活急轉直下。但她不同於苔絲,因為苔絲於艾裏克是罌粟般引誘其墮落,讓其甘心於沉溺罪惡中的禁果;而馬斯洛娃於聶赫留朵夫,是救贖,是藥引,是他獲得精神上新生的燈塔。因為他,馬斯洛娃不再相信“上帝和愛”,不再相信美好存在於世間。這個因自己的孽障淪落煙花之地,勾欄之中,被徹底地傷害而即將不久於人世的女子,喚醒了被動物面支配的聶赫留朵夫殘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開始了為馬斯洛娃上訴,從而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間百態,產生對沙俄社會的反思與痛恨,直至獲得馬斯洛娃的原諒,散盡家財與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亞的道路。而馬斯洛娃也在原諒聶赫留朵夫中復活了自己。

全書中,最令我恐懼的不是沙俄統治的殘忍不公,不是社會底層人民飽受剝削虐待的悽苦生平,而是這些社會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徹底的,悲哀的空虛。托爾斯泰曾描述馬斯洛娃作為妓女的生活,下午起牀,挑衣服,吃油膩的甜食,與鴇母吵架,傍晚縱情享樂直至凌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風雨中的車站失去了信仰的馬斯洛娃,彷彿也失去了靈魂。

於徹骨的麻木與放蕩中,馬斯洛娃只是個挖掉了精神的軀殼,沒有了自我,沒有了意識,以一個渺小的,獸性的姿態存在着。這恐怖的空虛蔓延着,不僅在底層人民中出現,也更在貴族,這些因腰纏萬貫連基本的謀生工作都不需要實行的遊手好閒者們中出現。托爾斯泰也在文中借聶赫留朵夫問道,受苦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於我而言,這就是為什麼馬斯洛娃和聶赫留朵夫兩個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觸動人心。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虛,才能夠真正的活,名曰“復活”。空虛是這些可憐人們逃避難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徑。聶赫留朵夫也一樣,他困惑於社會中如此的苦難與不公之意義,徹夜翻讀聖經焦急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為,要克服如此的苦難與罪惡,唯有“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罪”。

這具有濃郁教會薰陶的思想卻也不失為真理,歸根結底向上帝懺悔是為了尋求寬恕。承認並知曉了自己的罪惡,繼而尋求某種更高精神存在的寬恕,受害者的寬恕,或自我寬恕,但寬恕並非包庇。承認罪孽,並帶着罪孽活下去,無論你是信徒或無神論者,這都是通往心靈淨化的道路。西蒙鬆之類的革命者攻擊的是製造社會性麻木空虛的源頭,即封建體系。而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代表了千萬渺小的封建受害者,即沒有能力或不願傾其所有來改變全社會的人民。在政教合一,教徒根深蒂固的沙俄,托爾斯泰創造此二人的意義是,個人信仰與懺悔,宗教主義的路途,才是絕大部分麻木而無力改變社會的民眾尋求解脱的方式。面對俄羅斯民族深沉的苦難,托爾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澱給出的解決方法,盡顯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從個人的精神上解救這個他所深愛的民族,而非社會性的改革。

個人宗教主義具有足以抗衡封建腐爛的社會體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變體系之前,人民的救贖。這就是我眼中,復活的主旨。

托爾斯泰代表作《復活》閲讀心得2

週六,我信手翻開《復活》一書,很快就被小説裏熟悉的章節和人物所吸引,一口氣讀了大半。撫卷沉思,不由得浮想聯翩。

小説名曰《復活》,它隱喻一個人泯滅的良知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化下可以獲得重生。男女主人公通過各自的懺悔和寬恕,雙雙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復活”,使其人性得以復歸,這一切帶有濃厚的“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爾斯泰的味道。

他藉此從社會和個人的道德角度對政府、法庭、監獄、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也讓每一個讀者思考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思索怎樣來進行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

我們知道,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已經到了一種瀕臨危機的狀態:自私自利,物慾膨脹,貪污受賄,腐化墮落……幾百人圍觀落水者卻無人前去相救,肇事司機將傷者在送醫院的途中將其扔下任其死亡自己卻逃之夭夭……我想這些人連十八世紀托爾斯泰筆下的涅郝柳多夫都不如。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感歎好人難做?難做好人?

就因為有人做了好事沒有被肯定相反被誤解。“槍打出頭鳥”,久而久之就讓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你不去做好事你會沒事,你做了好事搞不好你就有事。這樣的共識不能不説是我們道德水準的一個悲哀。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讓好人不再吃虧或被誤解,讓更多的人都能夠見義勇為或者多做好事,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和媒體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來維護道德的規範,如此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馨無比。

《復活》之所以能夠感動人,這是因為它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問題,誠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言,《復活》較之其它作品,更能讓人清楚地看到托爾斯泰那雙直達心靈的眼睛。

托爾斯泰代表作《復活》閲讀心得3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裏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裏,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裏極度恐慌,併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裏經過思想的鬥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着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

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誘_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

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説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説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托爾斯泰代表作《復活》閲讀心得4

這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和一個贖罪男人的故事。“復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與釋放。

馬斯洛娃是備受凌辱與損害的俄國下層婦女的典型。從年輕時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會逼上絕路,但她同時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喚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復活,從而成為了新女性的代表,這也表明了俄國民眾的覺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緣的人物。雖然年輕時對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滅的錯誤,但在法庭上再次見到馬斯洛娃時,他的心沒有片刻安寧,他開始走上了為自己贖罪的道路。他的許多舉措,在旁人看來都是那麼地瘋狂,他要同馬斯洛娃結婚,他要把她從牢房中救出來。他到底是為了彌補過錯,還是內心真實的情感?我想兩者都有,所以他才如此矛盾。他認為馬斯洛娃現在所遭受的痛苦都應該由他來承擔,是的,那是一個改變馬斯洛娃一生的夜晚。但每每回憶起青年時他們,涅赫柳多夫又會激起異樣的情感。

這一悲劇的造成,不僅是涅赫柳多夫一個人的過錯,也是這個動盪社會的產物,而馬斯洛娃正是這動盪社會下的犧牲者。

馬斯洛娃入獄後,涅赫柳多夫經常去看她,並同她講:我要娶你,不管結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我也會跟隨着你。馬斯洛娃對此態度很冷淡,她不太相信涅赫柳多夫會一直遵守他的諾言,因為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個入獄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絕他對她的好,也許是在她生活的那個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僅為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馬斯洛娃的要求,也幫助了許多獄中其他的犯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長時間,馬斯洛娃對涅赫柳多夫的態度也逐漸有了好轉,但馬斯洛娃的案子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最終被髮配到西伯利亞。涅赫柳多夫把自己的土地交給了農民,這在當時是一個先進的思想,他認為土地不該由個人所有,之後他就準備前往西伯利亞。

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亞的火車上認識了一個男子西蒙鬆,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囚犯,西蒙鬆愛上了馬斯洛娃,雖然他知道她與涅赫柳多夫的關係,但他還是提出了要與馬斯洛娃結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後也很震驚,但他還是想要徵求馬斯洛娃的意見。與此同時,由於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努力,馬斯洛娃最終被釋放了,但她還是同意和西蒙鬆結婚,雖然她真正愛的並不是他,可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結婚,因為她不想讓他永遠活在贖罪的陰影裏,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他們兩個得到解脱。

馬斯洛娃結束了原來的妓女生涯和牢獄生活,在新的環境裏重新喚起了她對生活的希望。

馬斯洛娃的“復活”就是對涅赫柳多夫的寬恕,也是他的“復活”。迎接他們的都將是新的生活。

托爾斯泰代表作《復活》閲讀心得5

復活?是哪種性質的復活,是生命,即肉體的復活!還是……?是精神,靈魂的復活!小説講的是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和農奴私生女卡秋莎·瑪絲洛娃這兩位曾經心靈純潔的青年,由於家庭背景,社會現實,個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潰爛,在這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鬥爭下,“精神”復活了的這樣一個過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當時社會的代表,被人拋棄,失去親子之後被主人攆走。走出那個“家”後,正如書中所説:“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人,從上了年紀的警察局長到監獄男看守,個個都把她看作玩樂的對象。對於任何人來説,除了尋歡作樂,除了肉體上的_欲,世上其它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她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自暴自棄,吸煙喝酒,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作風的糜爛,似乎當時的女人充當的角色就是玩物,階級分層是那麼的明顯,低層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

而作者開始塑造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還是當時官僚階級的代表之一,與女主人公成鮮明的對比。可是當他與卡秋莎在法庭上意外重逢後,埋藏在他心裏最深處的那個純真的天使出來了,就這樣純真,善良與獸性般的思想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前者勝利了,對卡秋莎所做的事,他有濃厚的犯罪感,為了卡秋莎的案子,他四處奔波,不辭辛苦。為的就是贖罪。對此,我震撼了,在那樣的社會下,精神的復活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啊!人沒有徹徹底底的,人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要麼是萬丈深淵,要麼是人生路的充實。他做到了,源於他心中本有的淳樸,善良。在他解決土地問題上,為贖罪所做的一切及他與政治犯交流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不滿。

這本小説,結合其背景,讓我覺得當時俄國的沙皇專制與我國的封建制度有幾分相似之處。生活在這樣制度下的人變得冷酷無情,階級性強,面對他人悲慘的遭遇無動於衷,或是應該的。《復活》書裏所提到的牢獄裏的許多人,都是被那些權勢的人隨便安個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費光陰甚至是生命。在官場上,人人趨炎附勢,戴上極其虛偽的面具;而低層的窮苦人民只能更加貧苦,社會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沒有,大多數人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們認為他們應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認。其中,小説裏提到的一個人克雷裏卓夫----南方一個富有地主的兒子,讓我欽佩。他成績優異,本是一位科學家,偶然的他接觸了革命宣傳,目睹革命者受殘酷刑法,他因此參加了民意黨,四處奔波,被捕做牢後還患上了肺癆病。在生命即將結束,他不後悔,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為的是儘自己的一份力,毀滅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制度,他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薰陶,還有如此正義,明智,勇敢的行為!試問:在當時又有幾人能做到?

勇於向這種制度挑戰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精神復活了也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彼此發自內心的愛是難能可貴的,是“復活”的前提!只有愛才能感動人的心田,才能呼喚出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純真與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