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觀後感【精品多篇】

春風化雨觀後感【精品多篇】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一

電影《春風化雨》裏,就有一個孩子藍金宇。他寡言少語,冷漠孤,缺少父母的關懷使他的靈魂曾一度迷惘。他與同學打架,與父親爭吵,與老師叫板。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逆反的目光與緊握的拳頭,無時無刻不在對準身邊的每一個人,彷彿在告訴着我們:不要靠近我,我不需要愛。他甚至同着兩個混混潛入了人家的院子,偷了人家的雞。在漆黑的冰冷的夜晚,他不在温暖的助教中心,而是紛雜吵鬧的網吧,他讓老師費盡了心思。

藍金宇深夜未歸驚動了助教中心校長,張校長手持電筒,走街串户,問遍了村上的每一個商販。每一條街道都印上了他的腳印。漆黑的夜裏,亮着的,是他的手電筒,照着他前進的路,也照着迷途浪子回家的路。面對着被找到的藍金宇,他顧不上疲勞與飢渴,用他期盼的目光與和善的言語,開導着藍金宇,啟發着藍金宇。這個74歲的倔強老人始終沒有放棄過,面對生病的藍金宇,他呵護,他照料,像爺爺對孫子一樣,用他的三輪車將藍金宇送去醫院,替他拿藥,陪他掛水。面對丟雞人凶神惡煞找上門來時,他立馬將藍金宇藏在身後,用自己的身軀做孩子的保護神,不願孩子受到半點傷害。不拋棄,不放棄,只因為他深信孩子內心深處的純良。

有一種被稱作“愛”的東西撒在了藍金宇的心田,他的目光裏沒有了寒光冷氣,他的話語沒有了刀槍劍戟。於是我們看到了,在兩個混混再次找到他時,他身上勛章似的淤血,見證了他心靈的覺醒;那正義的目光,映出他的內心已擺脱了黑暗的籠罩。當他看到張校長為找不到辦學地址而頭痛時,他把熱飯端到張運老人的手上,飯是熱的,心也是熱的。

誰沒有年少輕狂,誰也不曾是個藍金宇,可是,有了愛的陽光,堅冰就能融化,陰霾就能被散去。每一顆心的深處都有一份淨土,只有愛的航班能到達。

在寒冬穿梭的人,對温暖格外珍惜;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對光明格外向往。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便是給他們一縷春風,一絲光明,讓他們看到前方有一個絢麗無比的世界在想他們招手!

《春風化雨》讓我震撼,震撼於一羣留守兒童的貧窮和孤獨;《春風化雨》讓我感動,感動於張運老人對留守兒童的傾心付出;《春風化雨》讓我欣慰,欣慰於政府領導對留守兒童的重視。相信“春風化雨”之後,定將春滿人間,一片欣欣向榮!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二

電影《春風化雨》主要講的是一位姓張的老爺爺辦了一家留守兒童學校,他帶着幾十個孩子在這裏共同生活的故事。

有個新轉來的男孩叫藍金宇,他不聽爸爸的話,私自逃學,和鎮上的小混混黃三毛等幹壞事,到網吧裏鬼混。後來在張爺爺不斷的關心下,藍金宇恢復了自信心,也改正了自己任意而為的性格,把他從邪道上拉回了正軌,讓藍金宇受用一生。

還有個小女孩叫悦,整天悶悶不樂。因為她知道媽媽離婚了,又和別的男人結了婚,媽媽不再來看自己,小金悦十分傷心,便去找爸爸,誰知爸爸又成了家,閉門不見。金悦知道爸爸不要自己了,心都要碎了,她感到特別孤獨,特別無助。在萬般無奈之下,她給媽媽寫了封信,媽媽看過後淚流成河,便去與金悦重逢。母女倆相逢後大哭一場。老師和張爺爺讓金悦受傷的心改變了,變成了一位每天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孩子。

愛是什麼?愛是一個温暖的動作;愛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愛是一個凝視的眼神;愛是飢餓時的一塊暖暖的麪包;愛是一位母親的千叮嚀萬囑咐!愛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真心誠意。愛是一個美好的東西,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因為愛無處不在!

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留守兒童是多麼的可憐,留守兒童們只能靠電話聯繫父母。每次張運爺爺接到電話,留守兒童們都馬上跑到電話前,希望是自己父母打來的。每當他們接到父母電話時,總是高興地手舞足蹈,比過新年還開心。我看了,心裏真不知是為他們高興,還是難過!

這部電影裏的張運爺爺和沙老師雖然不是留守兒童的親人,但他們對留守兒童比親人還親。因為他們心中充滿了愛,因為他們的心是用“愛”做成的!

來吧!朋友們!讓我們一起關心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吧!讓他們知道家就在這裏,親人就在這裏,愛就在這裏!

每個孩子能享受到父母的關懷,就像小樹有了太陽的照耀,雨露的滋潤,長的才能更加茁壯!在片中,缺少父母關愛的留守孩子們又是幸運的,張爺爺和沙老師的關心就是太陽,雨露!春風化細雨,細雨見真情。看到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畫面,聽到那一句句撞擊心靈的話語,我彷彿看到了張爺爺堅韌、無私無盡,默默奉獻的偉大!

只要你奉獻愛,有顆愛的心,春風也會化成雨露。

春風化雨,愛意人間!

春風化雨觀後感心得 篇三

影片中,基丁教師第一節課採用情景教學法,向學生呼喊“抓緊時間!”,引領學生理解詩是人類傳遞活力的方式,要感受生命,感受個體的獨特存在。他的課堂是在足球比賽中體驗詩句,在練習走路中尋找自我的特色,在靦腆學生面前“發狂”,喚醒了學生的詩興,讓學生體會僅有站的高,大腦才不會被別人主宰,最終基丁教師雖然走了,但他身後卻站立起一羣有個性的人。

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很值得我們回味,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因為它隱藏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把這些理念真切地貫穿在平實的故事中。

電影中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個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奮學習的學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卻隱含了活力。基廷教師要每個學生寫一首自我的詩,並在課堂裏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我沒有寫,基廷教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着他,説:“你認為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麼?”……然後讓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教師的諄諄教導之下,最終能如實地把自我的感情表達出來。在劇終,基廷教師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長,我的船長。”是什麼使性格怯懦的托特變的如此勇敢,是愛,是基廷教師對他的關心和鼓勵。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學會欣賞學生,其實鼓勵是學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時課堂上一句:“你説得很有道理。”“你的發現很重要。”……可能給學生帶來了他舉行努力的動力,繼續學習的勇氣,我們千萬不要吝嗇這些鼓勵孩子的話。

電影給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尤其對我們這些貫以“教書育人”美名的教師,大家可能都會談出很深的感想。但我只想説的是,教育不是一種強制,而是一種引導,我們教師對於教學的引導是尤其重要的。看了《春風化雨》這個片子,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要敢於衝破舊勢力,做一個有特色的自我。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四

我縣“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範”王直的名字,這些年來緊緊地與留守兒童連在了一起。他關愛留守兒童的滿腔熱誠、創辦助教中心的堅持不渝、情牽教育的無私無盡,感動了情牽留守兒童的每一個人。

11月24日,我和快要國小畢業的孩子們一同觀看了由宣城市參與攝製,根據王直老人關愛留守兒童感人事蹟為原型拍攝的影片《春風化雨》。影片雖早已結束,但陽春三月涇川大地金燦燦的油菜花海,留守兒童古舊而又肅穆的寄宿學校——老祠堂,張校長(王直在影中化名)在漆黑深夜尋找留守兒童藍金宇折射出一線手電光火,離異家庭的孩子金悦用鉛筆寫給媽媽催人淚下的信件,卻似流水一般一幕幕在腦海浮現。

影片通過講述十歲男孩藍金宇和八歲女孩金悦等一羣性格各異、遭遇不同的山村留守兒童,在主人公張運老人自辦的“留守兒童助教中心”一年間的生活、學習、成長的經歷,表現了以張運為代表的志願救助者們辦學的艱辛歷程,讚揚了他們扶助貧弱、支教愛教的高尚義舉和無私的愛心,體現了中央、安徽省、宣城市和涇縣各級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對留守兒童的關懷。其中最讓我牽掛的要算是小金悦的坎坷遭遇。

金悦是個不愛講話,性格內向的小女孩。在父母離異後的很長時間裏,她被“扔”在留守兒童教學中心,無人過問。母親再嫁,回來探親時,也只是託張校長帶給金悦一包衣物,不敢看自己的孩子一眼。看着越來越沉默的金悦,張校長只好帶着金悦去找她法律上的監護人——金悦的爸爸。金悦穿着媽媽捎來的新衣,一路上汽車飛馳,音樂歡快,想必金悦的心情一定也和這音樂一般的雀躍吧?可金悦走近父親的新家時,她遠遠看到的是父親逗幼子嬉笑,其樂融融的場景;聽到的是後母責罵父親,門戛然關上的刺耳之聲。任張校長怎樣呼喚,門始終未開。恐怕隨之關上的更是小金悦內心對親情渴望的大門吧?長長的古巷裏是金悦小小的、孤寂的身影。誰能把她從這孤寂的小巷牽引進幸福的天堂?雖然有教學中心張校長的慈愛關切,志願者女教師的細心呵護,可有些歡樂是老師給不了的。峯迴路轉,故事的結局還是令人欣喜的。金悦的媽媽看到女兒的信後再也抑制不住一個母親內心的責任,她鼓足勇氣把金悦的事告訴現在的男人,這是個忠厚的男人,重新給了金悦一個完整的家庭。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張校長興辦的寄宿學校,小金悦豈不成了無家可歸、流落街頭的遺棄兒?張校長和志願者沙教師不講報酬,只講付出,給了留守兒童很多他們在父母上失去的愛,無言師愛是驛站之燈,渡船之火,希望之光。其實,除了藍金宇、金悦,我國還有5800萬留守兒童,他們何嘗不需要社會的關注?

我不禁想到我身邊的留守兒童,我們班有43人,卻有23人都是留守兒童。我從幼兒園教他們到六年級,我們相處已經九年了。這九年裏,我目睹過多少次學生和家人分離的心酸場面;曾無數次聆聽家長們吐露心聲,在外打工多麼不易,對孩子有多少愧疚、多少牽掛;孩子的心繫在外頭,父母的心繫在裏頭。

在一次“説説心裏話”的留守兒童主題班隊會上,不少孩子紅了眼圈。我問他們想爸爸媽媽時怎麼做?他們有的説看照片,有的説打電話,還有的甚至説想爸爸媽媽時什麼也不能做,只能躲在被子裏偷偷的哭,多麼的無奈!他們和其他孩子比,不僅缺少教導更缺少很多別人無法給與的天倫之樂。坐在後排的文潔同學更是哭得泣不成聲。這是一個出生在一個再婚家庭的孩子。她的父母在她三歲時就雙雙外出打工,近十年的時間她都跟着外婆一起生活。她總是神情落寞,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她很自卑,學習也不夠主動。那堂班隊課,我把她和另外幾個傷心的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裏。我告訴他們:不要那麼悲觀,現在的分別,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我們也要為這幸福生活好好努力,那就是好好學習。想媽媽了,可以一星期給媽媽打個電話,一個月給媽媽寫封信,也可以找老師聊聊天。老師願意成為他們的愛心媽媽。我記下他們每個人的生日,給他們送去小小禮物;在他們皺起眉頭時及時送去鼓勵。那堂班隊課拉近了我和文潔的距離,也讓我走進了留守兒童的內心。説也奇怪,從那以後,文潔對我多了份依戀,她漸漸變了——她變得很聽我的教導,變得喜歡發言,變得開朗活潑。在學校她是我的小“跟屁蟲”,週末她也經常來我家玩。讓我欣喜的是她在學習上的進步更是突飛猛進的,一學期下來她一下子躍居全班前十名。

原來老師再簡單不過的關懷竟能給學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和王直老人比起來,我深感到我為留守兒童做的實在太少了,但我希望我的每個微笑、每次讚許、每次鼓勵都能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各界領導和社會愛心人士的關注下,看着班裏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奮發向上的學習風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我的內心充滿喜悦,對他們的未來也充滿憧憬!

同時,影片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隨着大批農民工湧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設,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他們的子女只能隨家中的老人留在農村,留守兒童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他們缺乏家庭教育,缺乏親情的撫慰,在生活和學習上也面臨許多困難。他們需要在面臨困境時能得到幫助,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得到指引,在他們煩惱、憂愁或悲傷時有人撫慰和排解;他們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他們、關愛他們;需要社會一起努力,為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鋪就新路。

關愛留守兒童更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多麼驕傲,人傑地靈、文化底藴豐厚的涇川沃土,養育了可敬的王直老人。王直老人今年已經75歲了。1994年他四處奔走,籌集到20多萬元資金,在家鄉盤坑、田坊蓋起兩所農村國小。後來,他利用當地文化站一個廢棄的廠房辦起“王直助教中心”,當起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十多年來,共有一千多名留守兒童在“王直助教中心”學習生活。多年來,王直老人還熱心奔波於安徽和蘇浙滬閩等地,先後為貧困學生募捐220多萬元,共資助貧困學生達1300人次,其中有143名貧困學生得到穩定的“結對子資助”。他對孩子是全身心地給予熱心救助,可對自己卻一直是節衣縮食,省吃儉用,每年還從自己的退休金裏拿出3000元錢資助貧困孩子們。

按説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已是安享晚年之人,可他不為名利,為留守兒童日夜操勞,這些原來和他毫無關係的留守兒童因他而有了一個安穩的家,一個温暖的港灣,一個奮發向上的起點。王直老人把陣陣春風播撒到孩子們的心田,更把教師的無私大愛傾注於學生們的心間!和王老比起來,我們和他相差何遠?!

有一首小詩在我耳邊不斷迴響:“有一首歌最動人/那就是師德/有一種人生最為美麗/那就是教師/有一道風景線最為人銘記/那就是師魂/不要説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擁有無數顆熾熱的心/我們用愛播撒着希望……”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五

“我不是為了錢,我只是為了這些孩子!”看完《春風化雨》這場電影,我的耳邊依然回想着這句話。這是張校長説的一句話,在電影中他是留守兒童中心的校長。他頭髮花白,滿臉皺紋,對學生和藹可親。許多可憐的留守兒童都在那裏上學。有一個叫南靖宇的小男孩,他爸爸對他管的很嚴,動不動就打他,現在他爸出去打工了,把他託付給留守兒童中心。但南靖宇讓人難以親近,平時總低着頭,同學找他説話他不理睬,一次別人問他幾個問題,他竟動手打人。久而久之,沒有人和人願意和他玩。一天,痞子黃四毛把他帶到街上混,還透了別人家的雞。張校長得知後,心急如焚,到處去找,到天黑才在網吧找到了他。第二天,他病了,張校長立即送他去衞生院治病,並一直陪在他身邊。當失主找上門來要南靖宇賠雞,還要抓他去派出所時,張校長阻止了她,併為他賠了錢。張校長所做的一切,漸漸感化了南靖宇,隨後,他不那麼犟了,學會懂禮貌了,和同學相處得很好,知道體貼別人了。

還有一個小女孩也格外吸引我的眼球,她的父母離婚了,還各自成了家。現在她連自己爸爸長什麼樣子都記不清了。因為思念,她成天低着個頭,悶悶不樂。張校長為了能讓她見爸爸一面,大老遠帶她來到她爸爸家,誰知她爸爸閉門不見。後來張校長又去找她媽媽談心,最後她媽媽願接她回去。就在這冰雪將要融化的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來了——祠堂的主人要他們搬走。張校長茶飯不思,但又無奈,只好帶着一班孩子離開。搬的過程中,別人對他説:“算了吧!別在辦這個兒童中心了,反正又賺不到錢!”聽到這裏,張校長把桌子一拍,氣憤的説:“我不是為了錢,我只是為了這些孩子!”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後來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留守兒童中心才有了新家。

我們班許多人看着看着都哭了,都説老師真偉大啊!是啊,老師就像那暖暖的春風,綿綿的細雨,時時刻刻滋潤這我們;就像那蠟燭,燃燒着自己,照亮了我們。老師使我們的知識更淵博,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使我們的前途更加光明。老師為了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花費了多少精力,浪費的多少青春啊!他們不求回報,他們都和張校長一樣,一切只是為了孩子!願天下所有的老師永遠年輕,因為我們愛你們!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六

吃草再寫。無法抗拒無法傾訴的孤獨,克服脆弱的心理。畢竟這裏的朋友還能聊。

昨天帶着孩子去公園,遇到一個老人,喊了我的名字,卻沒有回過味來。老人説,我物理課上你總是看小説。

原來是國中老師杜!

大部分老師記性都很好,特別是兩種學生,一種是最好的,一種是最差的,我是後者。

學校對我的影響是複雜的,一方面是我遇到了人生中最初的陰暗面,那些虛偽而不負責任的,以侮辱一個孩子的心靈為樂事的老師,但是我也遇到了最好的老師,兩個曾經給我以温暖和鼓勵的老師,他們讓我對於文學和藝術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更多的老師不好也不壞,這真是人世間的一個小縮影。

就我看到的彼得威爾的三部電影,無不察覺到他對於個人之於社會的對立,自由和權威的對立,主流價值觀之於個性的對立,即便在綠卡這樣相對通俗的電影裏,透過西哈諾法式的浪漫和美國清教徒的刻板也能察覺到這種對立和衝突。在彼得威爾那裏,個人總是孤獨與無助的,即便通過殊死的抗爭也不免於失敗。尼爾的自殺,是最後的抗爭,是藝術化的理想對於冰冷的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抗爭,是夢幻對於現實的無奈。在手術刀和詩人的桂冠中,我想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因為這樣刻板的人生是安穩的,符合普遍價值,不會遭到非議和失敗率較小的,是合算的人生,但是要以犧牲心靈的感動和熱情為代價,成為一棵枯木會活的長久。但是,選擇了藝術和詩歌的人生,是註定要痛苦的,生命之花會盛開,你會體驗到生命所有的震顫與激動,但是這樣的生命就如同鮮花般短暫,而且常常是落魄和失意的。是不太划算的人生。

生命無常及時行樂。説的容易,誰不喜歡,但是我們周圍的人又有幾人能夠做到,敢去做呢。反正還有明天,我們騙自己,然後去擠地鐵。

活着真難。

我喜歡基廷先生,有誰不喜歡生命的歡樂和心靈的自由嗎,可是我知道他一定是失敗的教師,他打不過世界,世界上的大多數,就象詩歌永遠打不過大炮和金錢。但是他畢竟讓我們這些活死人看到了詩與真。

這就是他能夠做到的,一個失敗的先知和堂吉訶德,一隻永遠要立志在暴風雨中航行的漂泊者。

我從來都不是個好學生,我不喜歡做算術,不喜歡背課文,所以我現在一無所有一無所成,個人總是要對現有體制做些妥協才可以存在,但是象我這樣一個固執的人註定是除了失敗的自由什麼都沒有。但是。我看到了世界,雖然不是站在桌子上,我知道我那個完全順從於父母的表姐雖然上了華南理工,雖然在深圳的外企上班,雖然在美國的德克薩斯,但是我知道她小時侯喜歡文學卻在父親的授意下學了理科,喜歡一個單位裏工作的帥哥卻從不敢表達,知道她三十五歲結了婚卻嫁給一個不愛的人,知道她住在美國西部的草原和深圳的高樓裏同樣吃陽春麪,到了九點就睡覺。

假如我在草原而不縱馬高歌,不,我還是要做一隻在灰暗中的城市上空飛翔的小鳥,也不要做一隻富足農莊裏安逸的雞。也許我會在某天沉入海底或者泥濘,但是至少我還有回憶,我飛過,歌唱過,愛過。

當惠特曼的詩響起,我的心,又墮入幻想,在地獄裏歌唱,在黑暗中起舞。

孤獨的船長,你好呀!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七

《春風化雨》是一部奧斯卡教育大片,影片包含着教育的真諦,看完之後感觸頗深,下面就讓我來談談我的一點點感受。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一所貴族學校裏的故事。擁有百年傳統的威爾頓貴族學校一向堅持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和優秀。開學時,學校新來了一位英語老師基丁。然而,基丁不像校長所希望的那樣循規蹈矩,他用自己的方式影響着學生。基丁大膽挑戰狹隘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熱愛,受到學生們的擁戴。從學校的一本舊年鑑上,學生們發現了基丁在學生時代主持過的一個詩歌團體——死亡詩社,決心重建,恢復它的活動,經常在山洞裏舉行詩歌朗誦活動。學生尼爾不顧父親反對,偷偷參加學校戲劇演出,演出雖然十分成功,但父親強迫他轉學,尼爾憤而自殺。為掩蓋醜聞,校方把基丁當成替罪羊,基廷被迫辭職。在他離去之前,學生們用特殊的方式向基丁表示對他的熱愛和“死亡詩社”的團結。

在觀看這部影片之前,在我的想象中,校園應該是這樣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我們,歌唱着,奔跑着。有着青春的自由,有着理想的衝動,有着浪漫的邂逅。當然,電影中的校園也是美麗清新,到處充滿了歡樂的氣息,可是校園裏那許許多多所謂的規章制度卻壓抑着學生,學校自以為這樣的教育是一種傳統,一種不可破壞和變換的規則,實際上卻是來自於成人社會的實利主義的束縛。到處充滿了看似光明的黑暗。

其實,老師總是希望帶給學生儘可能多的知識,但有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思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進行所謂的“填鴨式”教育。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會產生了惰性,不去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現在的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用探究式教學,把

課堂真正地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學會獨立的思考。基丁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如春雨般的,潤物細無聲!是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所以,當基丁老師被迫離開時,學生們一個一個登上課桌,以無言的行動為基丁老師送行,對基丁老師表示支持,同時也是對保守的舊式教育傳統的抗議!

雖然影片的結尾讓人悲傷,但值得欣慰的是,社會正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公眾逐漸接受了做一個有思想的人的觀點,教育也越來越人性化,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我們才能快樂的接受教育,才能有獨立的思想,才能對未來充滿夢想。

最後,我想用一段話表示我看完這部影片最後的心情: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想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生命結束,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我們,每天觀看別人的生活,羨慕別人的衝動,浪漫被現實嘲笑,勇氣用來炒作,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不起絲毫波瀾。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八

近日,我們從緊張的學習中擠出時間,觀看了一部很具教育意義的記事電影——《春風化雨》。影片講述的是一位老人不遺餘力,創辦了一個“留守兒童中心”,收留了幾十個留守兒童的點點滴滴的心酸故事。

曾今的我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曾作為一名留守兒童的我,深能體會到和父母遠隔千山萬水只能日夜思念的滋味。缺乏父母的關愛,孩子很容易變得孤僻。可是能真正關心留守兒童的人卻很少,沒有多少人注視到這些不起眼的孩子。可張爺爺卻不同,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這些孩子們。

這位善良的老人克服了重重困難辦了這所留守兒童中心,他不是為的錢,而是發自於內心深處的慈愛。即使遭到別人的誤會和閒言碎語,他也從來沒有後悔過,也沒有動搖過他執著的心,為了這羣可憐的孩子們他問心無愧。

故事中的老人在這一過程中也面臨過不少困難和阻礙。

難對付的學生。一些孩子的叛逆舉動。一個叫藍金宇的小男孩,因為離開了疼愛他的父母等一些原因而變得性格孤僻、叛逆,經常夜不歸宿,還和壞孩子們混在一起。為此,老人沒少操心。在發現小男孩不見時,他比誰都着急,不顧年邁的身體,冒着黑夜尋找孩子。他的苦心終於感化了小男孩。

當面臨搬遷的困境時,老人又是愁得吃不下,睡不着,但他卻不放棄,執意去尋找新學校。

影片中的年輕女教師,也就是這所學校唯一的一位老師,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人物。她把青春都獻在了留守兒童的教育事業上,更是現代年輕人的學習榜樣。

校長和女老師都把愛獻給了留守兒童們,難道還不值得一些父母反省嗎?是的,錢很重要,但是能比父愛母愛和親情更重要嗎?

《春風化雨》觀後感 篇九

如果不是培訓,我不會去看這部影片,因為春風化雨這個名字太過平淡,而死亡詩社又有些驚悚。然而,隨着電影一幕幕展開,我的心便隨之起起伏伏……電影結束了,我不知不覺得留下了淚水,為基丁老師的離開而掉淚,為尼爾學生的自殺而惋惜,為最後同學們的覺醒和大膽的抗爭而感動……

難以忘懷那一個個鏡頭:陶德羞澀地出場,怯懦地上山,無助地登壇——然而,當基丁的手覆蓋住他的雙眼之後,基廷的手牽引着他迴旋之後,基丁的提詞穿透他的心臟之後,陶德的詩終於像金色的血液汨汨地、顫顫巍巍地、幸福流出——此刻,基丁在講壇之下,合掌支頜,蹲踞於地,雙目一動不動注視着陶德,他的其他學生在他的身後、在他的兩側……鏡頭下,陶德痛苦地拿起了簽名的筆……鏡頭下,基丁先生在課中進來收集他的私人物品……鏡頭下,陶德的拒絕世界、拒絕自己的眼睛與基丁先生平和、堅定的眼睛四目相對……鏡頭下,基丁正在緩緩地走出課堂的後門,“基丁先生,是他們逼迫我們簽字!”陶德站立起來,淚眼模糊地轉身呼喊……鏡頭下,陶德站上了課桌,無聲地注視着他的被冤枉、被開除、即將離去的老師基丁先生,死亡詩社其他八九位社員相繼像陶德一樣站上了課桌,教室有如密密的森林……鏡頭下,基丁站立門側,緩緩地、輕聲地説:“謝謝你們,謝謝!”然後,出門……

一個個鏡頭帶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片中的基丁老師是我們心目中的理想老師:他循循善誘,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徹底解放,破除頑固不化的舊的教學思想,創造性在他那兒能夠自由地馳騁……作為老師,我們很多時候就像一位“雕刻家”,對學生又是“錘子砸,鋼鋸鋸,刻刀刻,紗布磨……”,想要把他們雕琢成一塊塊我們構思好的“藝術品”,結果不僅是學生忍受痛苦,失去他們的本真,更讓我們“恨鐵不成鋼”。但是,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都有其自己的個性特點,學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撒於學生自己的選擇,我們無法改變他們,只有學生自己能改變自己。

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校轟轟烈烈開展的“求真教育”理念都是與基丁老師的教學理念一樣,教育學生,愛學生就應讓他們獲得獨立與自由,以他們的方式來愛他們,而不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方式來打造學生,教育只有在注入了愛的理解與支持,才會成為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