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讀書筆記

第一篇:《寬容》讀書筆記

寬容讀書筆記

寬容人類精神上的“不寬容”

--《寬容》讀書筆記

著名作家房龍的名著《寬容》,是一部描寫人類思想發展史、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作者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為我們展示了一幕幕因為固執己見所帶來的人間悲劇,勾勒了一幅幅人類因為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發展場景。結合原著,寬容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奢侈品;寬容是對文明的唯一考驗,也是對文化的最大考驗。這是一部人類思想的解放史,房龍用手中那支有魔力的筆展示人類尋求自由的漫長過程。

何謂寬容?《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而我在閲讀了房龍這部用文藝性筆法敍述了自中世紀以來人類反抗無知、偏執和暴虐的歷史作品後,對寬容的理解更簡單明瞭。寬容即寬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顆寬大、包容的心去對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這絕不是無原則地一味遷就,也不是懦弱無能地委屈忍讓。不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智慧,一種風度,一種氣量。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是成熟的一個標誌。能夠寬容別人是尊貴的,是高雅的。寬容是一種美德,能夠理解別人是一種智慧,能夠理解自己則是一種豁達。寬容是人類至高無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獨有的光芒。因為寬容包含着人的心靈,因為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因為寬容需要一顆博大的心。

然而遺憾的是,一説起寬容,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寬容了別人,會讓對方感到我是軟弱無能的,軟弱的人只會被別人欺負!

其實不然,寬容不是軟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它可以使人際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化衝突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一個懂得寬容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廣闊,精神一定充實,心靈一定純潔,靈魂一定美麗!

寬容是一種人生的修養。我們稱頌為人厚道、寬以待人,我們鄙夷尖酸刻薄、苛求於人;我們欣賞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不齒冤冤相報無盡休。作為修養,寬容就是肯定自己也承認他人;就是國人謙遜真誠,待人禮讓大度;就是能夠寬恕別人無意間對自己的傷害……換言之,它是一種善待生活,善待別人的境界。在寬容的背後,藴含的是愛心和堅強,是挺直的脊樑,是博大的胸懷。寬容是一種做人的原則。人只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寬宏大度者,能夠允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甚至尊重、悦納與自己志趣不投,抑或格格不入的人或事。面對非議、誤解,過多的爭辯和反脣相譏,只能事與願違,惡性循環。相反,如能冷靜、忍耐、諒解,容時間作證,最終可以冰釋前嫌,握手言和。當然,它還必須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不違背憲法和相應的法律。大度者,能夠以德報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寬容教會人們為人處世,教會人們和平共處,也教會人們合作與共同發展。寬容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人向另外一些人爭取自己的權力,或者批判對方的觀念、堅持自己的學説,他們總是指責對方的專橫為不寬容;而當他們一旦擁有了權力,一旦自己的學説被承認後,便多以不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那些批評他們的人。我們説,寬容既不是

一種武器,也不是一面旗幟,更不是一番説辭,而一種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所產生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人們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視野,也可以使人們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如果對於一切新事物都不採取寬容的態度,那麼,社會也就無法進步了,人類也就只能生活在愚昧、黑暗、弱肉強食的野蠻時代。

怎樣做到寬容。

要做到寬容別人,首先要學會寬容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摔上幾跤也在所難免。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人不理解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其次要寬容地善待他人。沒有必要和他人斤斤計較,沒有必要和他人爭強逐利。俗話説:“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冤冤相報何時了,與其去記恨和報復別人,不如去理解和寬容別人。給他人讓一條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我們都善於設身處地替他人着想,沿他人思緒斟酌一番,人與人之間也許能相互寬容,諒解。忘記昨日的是非,忘記別人先前對自己的指責和謾罵,時間是最好的止痛劑。學會忘卻,生活才有陽光,才有歡樂。

記得小時候,我一直是一個樂天派份子,不論是考試失利或是與朋友鬧彆扭,我都像一個沒事人一樣,彷彿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能讓我變的不開心的事情。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隨着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我慢慢地溶入了多愁善感的人羣,讓自己憂傷的事情越

來越多,快樂的事情越來越少,直到後來,彷彿只有沉醉在街舞與音樂的海洋裏的時候才會快樂,只有和朋友交流心事的時候才不會寂寞。真的不知道自己怎麼會變成這樣。現在想想,也許是因為我自己也已迷失了寬容的心境吧!倒不是説自己無法容忍他人的錯處與誤解,而是自己對快樂的定義下的過高了。其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當你從不同的角度上去看的時候,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親情、友情、愛情也是如此。也許,樂觀的人看身邊的事物都會是多彩的,而悲觀的人看身邊的一切都是灰色的。

寬容對於自己來説是無比重要的。更何況一個國家。但是,國家講究的是“不寬容”。

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國家內部的改革、對外的開放必不可少,一個個舊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一批新興工業正在迅速崛起,市場經濟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寬容。緊抓實效,落實方針,適時調整,抓準機遇,迎接挑戰。一個國家只有對自己不寬容,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看完這本書,腦海中時常會浮現出奧斯卡電影“撞車”中的種種片段,不同種族之間相互的碰撞、摩擦,誤解、猜疑和不信任讓人們互相傷害、彼此受傷。其實,歸根結底,是人們心中的恐懼感在作祟。因為害怕受傷,所以跌跌撞撞。

作者結尾寫道:但是它會到來的,它將緊隨着人類第一個真正的勝利——對人類自身的恐懼的征服——而到來,歷史將記下這一切。的確,寬容兩個字,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這和做人一樣。無論是大

學還是將來工作,我們都要慢慢懂得去欣賞,去接受。身邊總是美好的,活着就是美好的事。或者我們也可以從房龍的《寬容》裏提取點東西來,“他相信對於世界的拯救要靠每個人的共同努力,要想改造好世界,首先得改造好每一個人。”這句話是否也可以這樣改寫:“要想拯救別人,首先得拯救好自己。”

學會寬容,做一個聰明人。

史論田壯2014.2.1411

第二篇:《多一些寬容》讀書筆記

看完《多一些寬容》讓我懂得:寬容是一種胸襟,是一種氣度,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待人處世的藝術。它體現了人格,它將友愛、體貼、理解與氣度完美的凝縮於一點。睚眥必報的人生將會烽火四起,讓人心力交瘁,而寬容能融洽氣氛,交流情感,從而使人獲得真知真情。

紫羅蘭把清幽的香氣留在了踐踏他們的腳下,這就是寬容;大海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納了百川千河,這就是寬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寬容。當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多一點寬容;當別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冒犯了你,多一點寬容;寬容是相互的,當你對別人做到了寬容,別人也會對你做到寬容,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就會多交一個朋友。寬容是一把小巧的金鑰匙,能靈巧打開兩顆相對封閉的心靈;寬容是一種明澈的潤滑劑,能融合兩顆相互牴觸的心靈。

我聽説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夜晚,在美國東海岸,有位韓國學生走出公寓去寄一封信。路上,11個不良少年將他圍起來,拳打腳踢將他打死了。兩天內這11個人一一被逮捕。社會大眾都要求嚴懲他們。然而,這位死者的家長卻給有關當局寄來一封信,要求儘可能減輕對這羣孩子的懲罰,並捐獻一筆基金,作為這羣孩子出獄後重新生活及社會輔導的費用。他不願仇恨這些少年,他只希望這些少年從殘暴、粗魯、野蠻和病態的虐待性格中獲得新生。這位偉大的家長在飽嘗喪子之痛的同時居然做出了這麼令人驚訝的決定,這種寬容是常人無法做到的。這種寬容或許可以拯救了11個孩子。斯賓諾莎説:"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的。"

天空收容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所以天空廣闊無邊;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壯無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所以大海浩瀚無涯。人生因為有了寬容而多了幾分温情,生命因為有了寬容而添了幾許高貴。

第三篇:寬容讀書筆記

《寬容》讀書筆記《寬容》是荷裔美國作家房龍暢銷全球的人文主義經典之作,是他獻給這個並

不寬容的世界的一份嘔心瀝血的禮物。這是一部被稱作挑戰愚昧與極端觀念的歷

史佳作,是一部關於寬容和自由思想的最經典最通俗讀本。作者用極其輕巧的文

字撰寫通俗歷史著作,細述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張對異見

的寬容。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探尋千百年來人類精神上“不寬容”的根由。宗教史上的對立與融合、迫害與反迫害,歷來是個複雜而敏感的問題。房龍以

他犀利的眼光,從不同宗教派別的衝突中去尋找背後的深層根源。最終他看到:歷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義,對一切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思想創

新進行殘酷迫害,這種精神上的不寬容導致的恰是他們的“敵人”犯下的那些錯

誤。在西方,經歷了希臘、羅馬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信仰的寬容之後,西方的文化

開始被基督教禁錮。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在西方發展起來,自有其優勢,那就是對

各國下層人民的愛憫,遠勝過只有上層名流才能接觸的哲學和藝術。當羅馬日益

衰落、教會與世俗權力進行了交易,從此,教會大權在握。“凡為寬容而戰的人,不論彼此有什麼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着懷疑;他們可

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在

房龍看來,大部分信仰的出發點都是樸素乃至浪漫的,但它們一旦和世俗權利相

結合,就會落入功利主義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上演出一幕幕慘絕人寰的不寬容的

悲劇。而自以為是的教會產生於無知的階層,他們認為自己的無知是對信仰的純

淨,他們開始進行一波又一波的“純淨”,殺掉異己、破壞寺廟、焚燬書籍,整個

西方蔓延在無知和恐懼之中,人們因此而極不寬容。他在書中闡述了什麼叫做真

正的寬容。揭示了一幕幕因為固執己見所帶來的悲劇,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有權

利選擇自己所認可的信仰,不應該把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觀念強加給別人,我們應

該寬容的對待與自己不相同的觀點。從歐洲早期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聖巴多羅裏

昂大屠殺,種種種族的,社會的,個人的不寬容,讓我們在觸目驚心中,能夠更

加清醒的認識昨天,善待今天,期盼明天。如果我們懷有一顆寬容的心,那麼,這個世界是否會少一些猜疑和殺戮,少一些流血和犧牲?正如房龍在書中所説

的:“總有一天,寬容將會成為法則。”

房龍借用《不列顛百科全書》關於寬容的定義: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

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也就是説

要容納別人的觀點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説法。而歷史證明,要做到這樣一點,是何等的艱難。尤其是在政治和宗教等涉及公權的領域上,占主導地位的學説只

有一種。那些不同於主流的觀點與見解,往往會為當權者所忌憚、壓制乃至完全

消滅。正如在書中序言的寓言故事:無知山谷裏的人們只能老老實實地聽從守舊

老人的教誨,一輩子呆在山谷裏,對於外面的世界,則不能心存妄念。如果有人試圖鋌而走險地走出祖祖輩輩的生活的山谷,就意味着對祖先的背叛與對神靈的褻瀆。一位漫遊者終於突破了守舊老人枯燥乏味的説教,勇敢地走了出去。但當他發現新天地而後負傷回到故鄉時,等待他的不是同鄉們的嘉許與羨慕,而是高居道德制高點的守舊老人的嚴厲審判。漫遊者最終成為了殉道者,但這並沒有引起鄉親們的覺醒,直到時代呼喚他這種人的出現,他才被作為先驅者被曾經殺害過他的人所紀念着。這其實是人類歷史的縮影,實實在在的不寬容。因為不同,所以排斥,既而毀滅。這是守舊老人的行為邏輯,也是歷史上許多當權者的一種做法。“騙人!上帝喜歡勇敢的人!”這是漫遊者在回擊守舊老人的控訴。的確,同為凡人,憑什麼只有守舊老人才能代表神的意志呢?誰知道神一定不喜歡無知山谷的人類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呢?其實,這是一個並不需要追問的問題,因為這不是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説,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讓民眾相信自己所説的話。只要民眾對此毫不存疑,以守舊老人為代表的當權者就有了統治一切的權威。神,也不過是他們所要利用的工具。一旦有人提出異議,就等於對他們的權威提出挑戰。那麼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利的壓制乃至毀滅那些膽敢提出挑戰的人,以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於是,不寬容的現象由此而生。 人類在原始階段沒有寬容可言,因為他們面臨隨時喪命的恐懼,為了生存下去,他們不得不嚴格遵守使整個種族得以延續的規矩,並防止規矩變化,因此,他們要懲罰那些拒絕把公共規則看作是神靈意志表現的人,要靠僵化刻板的不寬容制度。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今天我們有無數的警察和監獄,卻不能輕易地推行幾條法律,而在原始社會卻能夠使人們服從呢?原因很簡單,原始人無知,他們不懂因果聯繫,他們誤以為早晨被馬蜂蟄傷是因為自己昨晚得罪了神靈,這種禁忌針對無知的年代和人才有效。就像房龍説的“人因為無知而恐懼,因為恐懼而不寬容”。 在書的結尾,房龍指出,雖然我們自稱是文明時代的人,但是在本質上,現代的人跟古代的人並無二樣,他説:「我們只是穴居的同時代人,只是抽着香煙、開着福特的新石器時代人,是坐着電梯才能到達家住在懸崖的人。」「只要統治這個世界的是恐懼,那麼談論黃金時代、摩登時代、進步,就都是圖然浪費時間。」[14]換言之,只有人類克服自己生存的恐懼,「自己活,也讓別人活」,人類才能和平共處。

“進步的道路常常中斷,但是我們如果把感情上的偏見置於一邊,對兩萬年來的歷史作個冷靜評價(僅就這段歷史來説,我們或多或少還掌握一點具體材料),就會注意到,發展雖然緩慢,卻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總是從幾乎無法形容的殘忍和粗野狀態走向較為高尚較為完善的境界,甚至世界大戰的碩大錯誤也無法動搖這個堅定的看法,這是千真萬確的。”“寬容一統天下的日子定會到來,它將成為人類史上的進步!”數十年前,房龍曾經這樣滿懷希望。人們總是在等待着那個近乎天堂的寬容時期到來,卻不曾想過要從自己開始做起,在這個經濟物質充斥

着生活的時代,人們更容易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在利益、信仰、民族面前越來越尖鋭。房龍的心願在我們的時代,被無情的踐踏。這個時代使尖刻的人更加尖刻,寬容的人更加寬容。這個世界仍然不是一個幸福的世界,它需要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民族,學會超越仇恨、愚昧、殘忍和偏執。

歷史上由於信仰、道德、風俗等的不同,人類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團,每個集團總是居住在壁壘森嚴的城堡裏,用偏見和固執這個堅固的屏障抵禦外界和外來的影響。而這種不寬容來自於對人類生存的恐懼。房龍樂觀地認為寬容的實現是可能的,在知識和理性統治的時代,人類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寬容便會大行其道了。我認為房龍先生對於未來太過積極了,汪國真先生説的一句話反而很有道理,“寬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一味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遠保持警惕,才能擁有。”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就像善與惡是相輔相成的,世界上不可能出現一種善或是惡的極端現象,我們只能時刻提醒自己學會寬容,學會善待世界,盡力使寬容在社會上佔據主導地位。

第四篇:多一份愛,更多一份寬容(讀書筆記)

多一份愛,更多一份寬容

南岸區學府路國小梁麗莉 我有幸拜讀了《班主任工作案例》這本書,確實令我獲益良多。

這本書理論結合實際,以典型的案例揭示了深刻的教育道理,同時以獨特的視角進行了專業的點評,確實為我們教育者提供了實踐依據。書中所有案例裏,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之處,我有兩點最深切的體會。

首先是“愛”。書中提到“教師付出的愛需要有母親般的温暖,需要有母親般的無私。”、“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些平凡的文字,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的心靈,需要老師用愛心來澆灌,缺少愛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沒有愛心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價值。教師的愛使學生感悟了人間真、善、美,使學生揚起了自信的風帆,使學生堅定了勝利的勇氣,使學生心裏樹立了不朽的豐碑。正因為是有了愛,教師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也正因為是有了愛,教師才能與學生更好的交流與溝通;更因為是有了愛,教師才能讓學生處處感受關心和呵護,才會把心靈之門向我們敞開,並能及時接受教師的點撥和引導。

其次,就是對學生要寬容。書中提到“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寬容更是一種智慧、力量、愛、體諒??寬容是人性之間必不可少的,代表了心靈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的確,寬容是我們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的故事吧,由此可見寬容的力量是無限強大的。然而,寬容絕不等同於放鬆。我們是在用愛心淨化世界,絕不是含着眼淚退避三舍,讓學生在愛與寬容體會到 “良藥不苦口”,樂於接受教師的尊尊教誨。

總之班主任的工作是細心的,無形的,又是長期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到真愛無私,寬容為懷,用我們無限的愛和寬容的心去啟發、引導孩子們,他們就會一天比一天進步!

第五篇:奇怪的聯繫(《寬容(人的故事)》的讀書筆記

奇怪的聯繫

我的朋友是個理科生,她一直不理解為什麼作為醫學生的她要上一些與她的專業搭不上聯繫的課程。我安慰她是因為作為祖國的棟樑,需要了解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安慰她的結果是,我們達成協議,我幫她上通識課。她這個學期選修的兩門中一門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欣賞”。我的專業是中文,這明明是我要學習的,但是我的課程裏卻沒有,真奇怪。

我喜歡用手機的閲讀軟件看書,但僅限與網絡小説。因為網絡小説是快餐,可以稍稍果腹,卻無法抵達靈魂深處。看書也是需要不同的方式的。《人類的故事》就不適合用電子書的方式看。我找遍了圖書館也沒有找到龐龍的《人類的故事》。書架上堆積着滿滿的書,卻沒有一本是屬於我的。我用安卓讀書下了龐龍的書,不叫《人類的故事》,名字是《寬容(人的故事)》。

我時常在接近午夜的時候看這本書。手機泛着黃色的光芒,在我的牀頭畫出小小的光圈。剛開始的時候,很疑惑為什麼書名是《寬容》。我們用很繁雜的詞語來命名我們人類走過的時光,厚重、漫長、深刻??卻很少有人讓它和寬容聯繫在一起。如果説中國的文化裏永遠逃不開的主題是儒家的話,西方世界裏逃不開的是基督教。在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是不是西方的歷史就是一本記載着與基督教有關聯的史書。

引起我興趣的不是高中歷史書裏有過的馬丁·路德教,不是英國國教,也不是東正教,而是一個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的摩尼教。他的創始人摩尼應該算是個寬厚和仁慈的化身,出生在三世紀前一個叫艾克巴塔娜的小鎮子裏。有時候時光是最好的變質器。中國從前《詩經》裏最不被推崇的“風”在後來漫長的時光演化之後竟被推上了《詩經》最高峯的寶座。摩尼作為摩尼教的創始人,他所創立的摩尼教最開始被基督教看作是社會瘟病,可是到後來,就連基督教會的頭面人物也漸漸被“可怕的波斯教義”所吸引。如果沒有幫朋友上她的通識課,如果這個學期她沒有選修“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欣賞”,那麼或許我永遠也沒有辦法理解這種奇怪的“吸引力”。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裏成就最高的是《紅樓夢》,最早的是《三國演義》,最天馬行空的是《西遊記》,而作為忠義小説的《水滸傳》是最不被我看好的。世人可以給它眾多讚譽,但是我怎麼都無法理解書中這眾多人物為何會嗜殺成性。我的無法理解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欣賞”解説《水滸傳》的一節中得到了釋疑。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的侯會教授在講到《水滸傳》時提及了摩尼教。他説在界內有一種推測,《水滸傳》中人物會聚集到梁山泊的一個重大原因是他們都是摩尼教徒。我相信這種推測。

《寬容(人的故事)》中對摩尼教徒做了這樣的描述:他們都是些使體面人聞之慾嘔的小人,他們披頭散髮,衣衫襤褸,住在最下層貧民窟的空地窖裏,拒不沾崇高的基督教食品,一味吞嚼菜幫菜葉,對女人避而遠之,唸唸有詞的嘮叨救世主的庸俗和邪惡,還惡意攻擊萬物的內在規律。中國的摩尼教徒或許和西方世界裏生存的摩尼教徒由於成長的大環境不同而有着些差別,但是本質上還是一致的,甚至在某些行為上也是相同的,比如對女人避而遠之。我承認我之所以不喜歡《水滸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整部書透露着對女性的鄙薄。我從前猜測造成這種結果可能是因為作者收到了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現在看來,或許還有宗教的因素。

我用《水滸傳》來理解摩尼教,用《寬容(人的故事)》來分析《水滸傳》,忽然覺得它們之間有着一種奇怪的聯繫。我一直以為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我們這整個世界即使有聯繫,也是微不足道的。可是這麼看來,或許我們人類在最開始就沒有因為地域是失去聯繫。

昨天看高曉鬆《曉説》講日本的最後一期,讓我頓悟原來這些奇怪的聯繫一直都在,從未遠離。中國和日本都曾向西方出口過瓷器。瓷器易碎,中國想了個“好法子”,將黃豆放進瓷器裏,再灑上水,黃豆慢慢發芽,最後嚴嚴實實地包裹住瓷器,即使用力扔到地上也摔不碎;日本人笨拙,用報紙包瓷器,那些畫滿了日本風格的圖畫的報紙在西方流傳,莫奈、

梵高??諸多西方畫家受到了從那些報紙上看到的日本圖畫浮世繪風格的影響。而西方畫派中的山水主義又受到了中國瓷器上那些中國山水畫的影響。這種奇怪的聯繫無處不在。

事實上,我並沒有把《寬容》全部看完,我只看到了一半,就被《罪與罰》吸引去了目光。我不知道這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也不知道我會在什麼時候將這本書全部看完,又會因為什麼因緣際會生出不一樣的感想。可是,我越來越明白,閲讀的知識會在時光中慢慢發酵,會在我的腦袋裏慢慢發酵,然後會在一個正好的時間段同一些其他的東西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我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我也很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