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讀後感【精品多篇】

《半生緣》讀後感【精品多篇】

《半生緣》讀後感 篇一

初讀她的書便被她所描繪的語言、情節、文章的脈絡深深吸引,看着她寫的書就好像在聽她講述自己悲涼的一生,這有着一世才華一世悲涼的才女,精妙的語言技巧讓我猜不到結局只能跟着她向前走…向前走…於朦朧之中揭開神祕的面紗,於情節之中觸感傷懷。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 於千萬年之中, 時間無涯的荒野裏, 沒有早一步, 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 沒有別的話可説, 惟有輕輕地問一聲: “噢, 你也在這裏? ”她筆下的愛情故事的開頭就是這樣可以帶給人無限美好的遐想與萌動,就這樣用文字寥寥數筆撥動你的心絃,聽她娓娓道來,跟着她去品味這愛恨情仇、這傷別離、無限心酸悲涼匯聚交織的一生。

最喜歡她筆下的那個叫家茵的女孩兒也喜歡她筆下每個人物的姓名,驚歎於她所勾勒的人物形象並展現出來的赤裸裸的人性。莫楨和世均、翠竹和叔惠、莫璐和豫瑾…明明情投意合琴瑟和鳴的兩個人卻因為姐姐姐夫設計的圈套一次又一次的錯過,抱憾終生,知道了結局又怎麼樣呢?終究還是回不去了,翠竹和叔惠也是彼此愛慕互為知己的兩個人,但因為世俗的觀念陰差陽錯也沒能在一起,莫璐的冷漠與人性的喪失、豫瑾的善良無疑被她刻畫的淋漓盡致,每個人物的出現都在為後文作鋪墊,一環扣着一環推動着情節的發展,小説里人物的相遇大都以美好開始又以悲劇收尾,命運裏的兜兜轉轉也和她們每個人都開了一場玩笑,每個小人物的命運都與那個時代擺脱不了干係,封建舊社會的腐朽與壓制、不平等的社會觀念、當時的政治形勢都是造成悲劇的源頭。

讀着讀着就發現這滿紙都是蕭索,滿篇俱是悲涼,該是怎樣的人生?能讓人寂寞到如此的地步,只能遁進回憶中尋找已逝的温情在文字中訴説這滿世荒涼。她的文字讓我驚歎於她的傾世才情,又感歎她的悲涼人生。生活在如今歲月,現世安穩,沒有舊思想的束縛,每個人都渴望早日得到屬於自己的愛情,感覺部分現代人對於感情的觀念過於激進化,總是腦袋裏天天想着盼着自己理想中的愛情,但那畢竟可遇不可求,不如好好生活用心生活,好好感受自己未知的生命,對未來抱有無限的期待,説不定在感知美好的瞬間就能遇見一個合適的人,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就恰好地問一句:“咦,你也在這裏。”從前慢,一生只愛一個人,所以慢慢來,我們又不趕時間。帶着愛去生活並學會去感知愛,因為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終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半生緣》讀後感 篇二

《半生緣》是個悲劇,小説中兩對相愛的人,曼楨和世鈞,叔惠和翠芝,都沒有在一起。十四年後,當曼楨和世鈞在叔惠家相遇的時候,曼楨跟世鈞説了那句堪稱“最言情”的話: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我很想不明白,為什麼兩個人十四年後,在彼此還相愛的情況下,就不能再在一起了。世鈞雖然跟翠芝結婚了,但是彼此都知道對方不喜歡自己,這時候叔惠正好從美國回來,也是結婚又離過婚。世鈞只要跟翠芝離婚就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四個人有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重新組合,但為什麼大家不坦誠,然後苦兮兮地説,我們回不去了。

後來我想到本書作者,我的女神張愛玲,她喜歡寫悲劇。《傾城之戀》大概是她唯一的一個大團圓結局的小説了。悲劇給人一種悵惘的感覺,這正是張愛玲追求的,所以她故意不讓曼楨和世鈞在一起,把《半生緣》寫成了悲劇。悲劇是作者故意寫成的,所以不要當真。

當翠芝跟一鵬解除婚約的時候,曼楨跟世鈞倆人聊天,曼楨説了一句:“我覺得這些人都是電影看得太多了,有時候做出的事情都是‘為演戲而演戲。’”其實不光是看電影,看言情小説,聽苦情歌,看得太多又走不出來的人,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管在做什麼事情,都像在拍MV,從而消弭人的革命警惕。有時候入戲太深的人,再回到現實生活中,會覺得真實的生活怎麼這麼粗糙、無味、簡直一點戲劇性也沒有!這些人當然是把生活和小説過反了。

以前我寫了很多日記,時不時會拿出來看一下,突然有一天覺得太矯情了,就把日記一把火燒光了。有一段時期,我覺得挺可惜的,不管日記寫的什麼,都是曾經的我的心跡。但是現在我並不這麼認為了,生活是向前的,頻頻回頭怎麼朝前走呢?那些青春期時候的小情緒,丟了就丟了。第一次戀愛的時候,我很喜歡存一下火車票根、去遊玩的各種門票、電影票……,後來卻沒有這樣的心情了。其實收藏下來也不會看,如果兩人分手了,也是徒增悵惘。我甚至懷疑自己那時候寫日記、收藏紀念物,然後拿出來感念一番的橋段,是從韓劇裏學來的,目的是為了感動自己。

生活是不捨晝夜的東流水,逝去便逝去!我們往前去,會遇見更廣闊的的江海。

《半生緣》讀後感 篇三

世鈞和曼楨時隔多年再次重逢,曼楨半晌方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讀到這,我手裏捧着書,淚水模糊了視線,胸中似有萬馬奔騰,“噠噠噠”,踩踏着過往的歲月碾碎瞭如煙往事。我在淚光中仿若看到如水的時光在腦海裏嘩嘩流淌。

那些生命中曾經愛過的人,曾經刻骨銘心的情,瞬間在時光的河裏重新被打撈出來,這一刻,在心中百轉千回。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是的,錯過的人,未了的情,只能徒留一聲悲歎在心間,留一份記憶在心底。偶爾,被歲月的風掀起一角,你瞥一眼,只見到這些舊事被歲月蒙上了厚厚的塵埃。

張愛玲,用細膩的筆法,平實的語言,如話家常般,娓娓傾訴着一個令人扼腕痛惜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那麼鮮活地在我的大腦裏反覆閃現。

顧曼楨,文靜,秀氣,沉穩,大方,熱情,堅韌,善解人意,為了照顧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她在傍晚下工後,連續打兩份工。擔心婚後世鈞會被家庭負累而影響事業的發展,她決意要延遲結婚。她甚至為了這,而刻意疏遠他。她心裏想的是這個家,還有世鈞,唯獨沒有自己。但凡有丁點的私心,也不至於發生後來的悲劇。

張愛玲的每句話,都似一個流動的畫面,看她的小説,就像看一部無聲電影。

張對細節的描寫,做到了極致。每個動作的描述,都那麼細緻入微,準確又連貫,比喻尤其別緻,新穎,耐人尋味,令人眼前一亮。如:“在雨夜的石子路上行走着,一顆顆鵝卵石像魚鱗似的閃着光。曼璐一個人在房裏,眼淚便像拋沙似的落了下來…"

張愛玲的小説語句精練,天然渾成。她對整個佈局的掌控令人歎為驚止。漫不經心的開始,意猶未盡的結束。讀罷,掩卷沉思,此生此世,如能寫出這樣久經不衰的作品,也不枉來這人間走一遭了。

張對場景的描寫很獨到,每個場景都很具體,落到實處。如:開頭寫叔惠和世鈞春節後,一起到一個小飯館吃飯。“街上滿地都是摜刨的小紅紙屑。”這句就很形象具體逼真,歷歷在目的感覺,馬上把讀者拉回到現實生活中,好像這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穿越時空的代入感,讓小説讀起來有入心入肺的切膚之感。

她對人物外貌的描寫,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寫法,而是專注於最顯著的部分。鋪墊不着痕跡,自然體現在人物動作和外形的描述中。如:叔惠和世鈞去吃飯,世鈞和曼楨初次見面的場景。“一進門的一張桌子,卻有一個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淺灰色的舊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飯菜還沒有拿上來,她彷彿等得很無聊似的,手上戴着紅絨線手套……”一個“舊”字就把曼楨經濟的窘迫交代得一清二楚了。紅絨線手套,又是世鈞冒雨去找回曼楨的手套的鋪墊。

世鈞從曼楨姐姐家出來,萬念俱灰,老覺得那戒指在他褲袋裏,那顆紅寶石就像一個燃燒着的香煙頭一樣,燙痛他的腿。他伸進手去,把那戒指掏出來,一看也沒看,就向道旁的野地裏一扔。寥寥數語,就把世鈞的失落、悲憤和萬念俱灰的心境抒發得淋漓精緻。

曼楨的姐姐的所作所為,讓人心酸又痛恨,是那個時代,毀掉了她的青春和愛情,她又把所有的恨歸咎在無辜的妹妹身上,用卑劣的手段演了一齣戲,把妹妹騙到家裏,讓自己的丈夫姦污了自己的親妹妹,用此來拴住丈夫的心。其惡毒、貪婪、自私、沒有人性的一面,昭然若揭。在利益面前,人性是醜陋的,懦弱的。母親,竟默允了大女兒所做的這一切,讀之令人髮指,令人拍案而起,義憤填膺,靜下心來,又在心裏替她倆開脱,覺得她們這麼做也是迫不得已,全是讓窘迫的生活給逼的。

造物弄人,顧曼楨和世鈎,顧曼璐和豫瑾,這兩對相愛的人,錯過了,別離了。顧曼楨姐妹都不愛祝鴻才,命運卻讓姐妹倆最終都和這個人拴在了一起,度日如年,夜夜驚心。

曼楨和世鈞的誤會最終被解除了,可惜為時已晚。是再也回不去了……不知他們是否有勇氣推倒過去的一切,重新來過。小説裏沒有交代,留待讀者自己去思考了。

如果讓我來續寫的話,我會來一個美滿的大結局。世鈞和曼楨帶着各自的孩子,重新走到了一起。叔惠和翠芝打破門第觀念,幸福結合。世鈞的嫂子不用再守寡,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和和美美度餘生。

如果世鈞離開前,在曼楨姐姐家見到了曼楨,知道了她的遭遇,他還會接受她嗎?

每次讀到這裏,我都會合上書,在書房裏漫步,想像着世鈞在等待中走來走去、着急的樣子,想像着曼楨被姐姐鎖在家裏,該是多麼傷心欲絕,那痛哭流涕又楚楚可憐的模樣,看着令人動容。

顧曼璐之所以毀掉妹妹一生所愛,歸咎於她因不幸而導致的變態心理。她把自己不幸的原因強加於妹妹身上,她對妹妹又嫉妒又恨,恨她可以清白的活着,她認為是她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名譽,才換來了妹妹的幸福。她的男友豫謹後來喜歡上了她的妹妹,更加重了她的仇恨。

因為從小家裏就窮,整天衣食無着。可以吃飽穿暖,是曼[]楨姐姐和母親共同的、也是唯一的追求,她們窮怕了,遇到了祝鴻才,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不惜一切代價,抓緊抓牢,哪怕拆散妹妹的好姻緣也在所不惜。

窮人談愛情,是很奢侈的事情。在曼璐和其母看來,錢,才是最重要的,在這樣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中,愛情,根本不值一提,在她們看來,曼楨犧牲了愛情可以挽救姐姐的婚姻,讓母親安享晚年,自己也過上了榮華富貴的好日子,再也不用那麼辛苦,一舉三得,何樂不為,她們一點都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真是可悲可歎。

《半生緣》,一世恨!也許,錯過的,才最美,有遺憾的人生,才最有味道。

所有愛着的,恨着的人們,趁着還來得及,讓愛化作相守,不離不棄!讓恨,化作一陣風,吹散,遠去…#張愛玲筆下的愛情,你讀懂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