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讀後感精品多篇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讀後感精品多篇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讀後感700字 篇一

職業選擇是青年們在繼學校學習後的又一人生里程碑,每個人都有着尋找更好就業機會的趨勢,這裏的“更好”指的是更接近自己心中完美的職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職業追求,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安穩,也有的人默默投身於不計回報的奉獻中。不過更多青年在選擇職業前還是處於懵懂的狀態,也許心中有想做的事,但對其所知甚少,不知從何下手。

認真地考慮選擇何種職業是青年必須要做的事,心中的信念會引導青年從事自己認為偉大的事業,如果一個人堅信他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那它實際上也是偉大的。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在追逐着名利,受到社會的影響,一大部分青年在選擇職業時更偏向於報酬豐富的工作或者能夠吸引大眾眼球的職業,最近幾年國家開始整治流量明星,眾多選秀節目的倒閉代表着“偶像”職業的落寞,一大片偶像練習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追逐名利的他們拼盡一切尋找那一絲脱穎而出的機會,最終無路可走,悄然離場。當理智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竅的時候,人就會去追求一個足以炫耀的職業,而不是自己能為之長期奮鬥下去的職業。

所以在選擇職業前,一定要去了解自己追求的職業是否真的是做着自己心中所想之事。近幾年電競行業發展十分迅猛,一些大學嘗試性地設立了電競專業,於是許多“熱血少年”懷着心中的電競夢不顧家人的勸阻,堅定地踏上了追夢之旅。但是現實總是有許多“意外”,電競職業打破了那些青年們的“職業選手”夢,不斷細化和更新的知識點成了夢魘,解説導播等一些需要專業性技術的崗位也擋住了一大批求職青年,更不要説需要極致手法、反應力、團隊協作能力的職業選手了。選擇的職業不一定帶來光明,也有可能帶來沉重的打擊,白白耗費大把時間。職業的選擇不是一件小事,請多花一點時間去了解想選擇的職業。

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有感 篇二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卡爾·馬克思,他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1835年,馬克思和他的同學就要中學畢業,面臨者升學和就業問題,大家都在考慮自己的前途。馬克思的同學都從利己主義出發,以個人幸福作為選擇職業的標準。但馬克思和其他同學想法不同,在他的中學畢業考試德語作文中表達了自己對選擇職業的見解。這篇文章被閲卷老師批閲後,評論道:“思想豐富,精彩有力,值得讚許”,校長威登巴赫讀後也讚揚:“此文以思想豐富和結構嚴謹而引人注目。”

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提到了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神賦予了人不同於動物更高的靈魂和技能,人可以在這個社會上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更能使自己和社會變得高尚的地位。但在這選擇的過程中,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為每一個人眼前都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至少在他本人看來是偉大的,也是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這聲音很容易被淹沒,我們認為熱情的東西可能倏忽而生,同樣可能倏忽而逝。因為人的感情是複雜的,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很快就使我們厭惡,於是,我們便感到自己的整個存在都遭到了毀滅。

馬克思告訴我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我們應我們要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懷有熱情,是不是發自內心的同意選擇這份職業,我們的熱情是不是有誤,我們認為神的召喚是不是一種自我欺騙,當我們真正考慮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可能會認清這一切。我們如果找一個和自己體制不適合的工作,我們就不能愉快持久的完成這份工作,我們很快就會自愧無能,就會感到自己使無用的人。如果我們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那麼這種錯誤將使我們受到。當我們的生活生活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時,那麼我們就可以選擇一種使我們獲得最高尊嚴的工作。有失尊嚴的工作會貶低我們,那種建立在我們後來認為時錯誤的是思想上的職業也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城中負擔。

相反,重視作為我們職業的基礎的思想,會使我們在社會上佔有較高的地位,提高我們自己的尊嚴,使我們的行為不可動搖。馬克思還講到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所以我們的事業會永垂不朽。

通過以上對這篇文章的描述,我明白了許多。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守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我們應該有方向地選擇自己喜愛的、能夠勝任的職業,不能盲從。我們不能只為了追逐名利而選擇有利可圖的工作,我們也不能選擇不能勝任的職業,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會害了我們自己。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樣,我們在未來擇業時,我們才能有更多的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選擇一份有尊嚴有價值的職業。其次,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自身的情況,量體裁衣,不要隨波逐流,適合自己的職業才是最好的。

此外,職業的薪酬可以成為我們擇業考慮的因素,但不應成為第一因素,我們應長遠考慮,那些能給自己能力帶來提升和進步的職業應被優先考慮。最後,在選擇一份職業時,我們也應考慮自己的能力能否惠利於社會,能否為人類帶來幸福。讀了這篇文章,我有了更準確的擇業觀,我會根據自己從書中得到的經驗,為自己的未來開創一片天地!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讀後感700字 篇三

1935年年僅17歲的馬克思在畢業時寫了一篇表達他胸懷大志的文章《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傳達了他對自身奉獻人類社會的無私情感。

17歲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年紀,馬克思通過對客觀現實社會的深入探索與人生的冷靜思考,全面闡釋了人在職業選擇時應秉承的情懷。馬克思指出人在選擇職業時應遵循的原則就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能夠選擇使得自身和社會變得美好和高尚的職業。但是他也指出現實生活條件也許使我們無法選擇內心深處的最合適的工作,我們還要秉承自身對這份工作的熱情,這份熱情不是來自虛榮、名利、一時衝動,而是內心深處與自身的熱情,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這樣的工作就會因為各種困難的出現而傷害自己。只有經過自己獨立認真的思考,能夠清醒認識並敢於面對困難,才能正真值得從事這份工作。

馬克思同樣將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作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參考。我們選擇適合自身職業,實現自身的完美與目標是建立在實現人類幸福或者社會價值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僅僅為了實現自身的追求而從事一份不利於整個社會發展或人類幸福的工作不是一種個人價值實現,個人價值的實現是以社會的價值實現為前提的,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是相統一。只有為人類餓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那麼個人也是完美的。正如同“如果我們選擇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會將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這也已經表明馬克思受啟蒙思想、人道主義、理性主義的薰陶,立志為實現人類幸福而奮鬥。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們肩負着歷史了使命與時代責任,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我們要將個人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相統一,樹立遠大的志向,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動搖,立志做人間的普羅米修斯,實現人類的幸福與自身的完美。

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有感 篇四

1835年秋天,馬克思中學畢業前夕,寫了一篇名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論文,本文主要闡明瞭關於青年在選擇職業時應考慮的因素,怎樣選擇職業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職業,並提出自己的觀點“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時過境遷,馬克思寫下這篇文章後已經過了接近200年的時間了,他的觀點對兩百多年後身處中國的我們而言依然有些啟發,但也並不是完全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念。

面對畢業季,馬克思和他的同學也面臨着升學和就業的問題,大家都在考慮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為詩人、科學家或哲學家,獻身文藝和學術事業;有的人打算充當教士或牧師,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則羨慕資產者的豪華生活,把舒適享樂作為自己的理想。很難斷定他們誰是誰非,畢竟人類是天生的利己主義者,這在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沒有例外。而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過幾代人無數的努力所打造出來的新世界裏,人們也已經習慣性的為了自己考慮,畢竟,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合力便也成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這是前人為我們爭取來的,我們不能放棄。

讀完此文章之後,我對人生的目的也有了一些思考,像我們這樣的在校大學生,在面臨即將開啟新的生活方式時,難免會感到迷茫與浮躁。生活猶如萬花筒,工作更是多種多樣,所以我們在選擇職業時會眼花繚亂,不知其思所歸,其意所至。馬克思説:“神也給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標——使他自己和人類趨於高尚。”我們選擇職業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首先我們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定位。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追求適合自己職業,才能最終選擇出“最終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這也是我們當前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

馬克思與其他同學的想法是不同的,他沒有考慮選擇哪種具體職業,而是把這個問題提高到對社會的認識和對生活的態度上加以考慮和回答。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正如人們在社會上的其他活動一樣,並不是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希望和志願,而要受到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中的關係的限制。他説:“我們並不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認為適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係,還在我們有能力對它們起

決定性影響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我對這句話感觸挺深的,正如我們大學生職業規劃課老師對我們説過:“我們將來的職業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但我們的職業生涯到底如何卻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它有着諸多的條件和限制,有數不清的不確定因素在未來等着我們。對於這些不確定因素,有的人懼怕它們,想盡一切辦法不斷調整現在的狀態,希望將未來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有的人享受這種不確定性,把它們當做人生樂趣的所在。其實對我個人而言,我是偏向於後者的選擇的,雖然我認同哲學上的可知論,但以我目前的能力來看預測未來還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而且需要耗費大量不必要的成本。我高中有個老師曾經對我們説過這樣一句話,“當老師啊,怎麼説呢,我在26歲進入這個校園的第一天起,我的36歲、46歲、56歲……我彷彿一眼全部看到了。”我現在還記着他那無奈的語氣、無奈的神情。我們可以選擇未來的職業,但我們也要坦然的面對未來的一切不確定因素。

對於選擇職業,馬克思寫到,“我們應當認真考慮: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受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我們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種迷誤?我們認為是神的召喚的東西是不是一種自欺?”很多人拼了命的為了到達別人都説好的目的地,參加國考、不斷的向國企投簡歷……在別人的掌聲和喝彩中驕傲着,但是靜靜地想想,這是我們所喜歡的麼?還是我們的虛榮心使然?就如馬克思所説“我們的使命決不是求得一個最足以炫耀的職業,因為它不是那種使我們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情緒低落的職業,相反,我們很快就會覺得,我們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理想沒有實現,我們就將怨天尤人。”

另外,在選擇職業時還要考慮我們個人的體質問題。只有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精力與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我們選擇了力不能勝任的工作,那麼我們的熱情很快就會被榨光,並且自愧無能,產生的後果必然時妄自菲薄。經常聽老師提起他們博士期間的一些同學,他們有在四大工作很久的,有在上海金融證券市場翻雲覆雨的、有在政治場上左右逢源的,他們的職業顯然都充滿着光彩,但他們很多人卻大多早生華髮、未老先衰,或為各種疾病所困擾。這也是我們將來要面對的實實在在的問題,不過與馬克思時代不同的是,他所説的力不能及,在今天大多變成了本來力能所及,但經過長時間的工作而忽視了體

育鍛鍊和健身,早早的把身體折騰的不成了樣子,所以,不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要珍惜好自己的身體,堅持鍛鍊。

與馬克思時代相比,我們有着更多的機遇,當然也有更多的挑戰。如今,我們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奮鬥領域相當廣闊,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讀完這篇文章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歎服於17歲的馬克思對於職業的選擇有着如此深刻的見解,20歲的我對於將來的職業規劃卻仍是一片迷茫。這更證實了只有明確自己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才能在意識洪流中堅守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才能在在各種迷茫各種選擇中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為人類服務,這是少年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馬克思在中學畢業作文中所闡述的主要思想。在漫長的鬥爭歲月中,他始終不渝地忠實於少年時代的誓言。他的一生,就是為人類服務的最光輝的榜樣。時至今日,我們大多數人或許並不需要這種理想,但從馬克思對理想的堅持中我們應該在今後的時間裏更加明確自己要做什麼,並努力堅持我們的目標。

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有感 篇五

這篇文章我讀了三次,這是第一次以積極分子的身份去品讀這篇文章,這次我讀出了“羞恥”。

我現在就是青年,我的願望,五花八門:我要當世界首富,我要當領導人,我要住豪宅開好車……我的願望很大,可我一個也實現不了。

馬克思17歲的願望: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時候的他比我還小三歲。馬克思的願望也很大,只是不同的是後來他做到了,他成為世界共產主義者的領袖,他為人類描繪了嶄新的時代願景。

眾所周知,馬克思被評為“千年偉人”。看到馬克思,我就會想起中國偉人毛澤東,作為開國元勛的他,在青年時曾寫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果然,他也做到了,將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的災難中解救出來,建立起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中國。

暗自與之比較,我常在想“偉人為什麼會是偉人?”“我為什麼不能成為偉人?”

第一,我缺少眼界。

我呆在狹隘的個人圈子裏,能思考的全部都是切身的利益。這樣的人,難免落得庸俗。這種人,帶着市井小民身上的市儈氣質,眼界也只有井底之蛙頭頂上的幾寸天空。

而馬克思不一樣,小小年紀就思考整個社會青年選擇職業時的現狀,去考察其本質,得出自己的結論。他考察了人自身的原因——虛榮心作祟,做一個在別人眼裏“偉大”的人;勝任與否,選擇職業究竟該量力而行還是逆天改命,這時候需要的不過是“合適”二字罷了;有無尊嚴,人因為有尊嚴才會被人敬畏,如果人因為職業而喪失尊嚴,自己的職業再輝煌也比不上在穴洞裏苟且的螻蟻。

第二,我缺少行動。

説,是一個人天生有的能力(沒有看不起殘疾人)。説,誰不會呀。我也可以把一切説得天花亂墜。我可以在前期把一切都構思成神聖的模樣,然後一句帶過“通過努力,最終完成”。怎麼做,不談;什麼時候做,也不談。説説而已,何必當真。

而馬克思又不一樣,他的一生都在為共產主義事業奔走忙碌,他把兒時的理想當成了一生所需付諸行動的事業,他受過政府的驅逐、貧窮的洗禮、家庭的分離等一系列生活的災難,他卻在災難中完成一部又一部的鉅著,在思想方面為人類樹立了一座豐碑。他的事業“是沉默的,但她將永恆地存在,併發揮作用。”面對他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最近學習黨員相關知識,要做到“四講四有”:講政治,有理想;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最後一條,我心裏有愧。馬克思選擇“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而獻出一生;而當我有獻血的念頭時候,我卻想會不會要了我的命,但其實你的背後可能會有許多鮮活的生命等着我去拯救。我無地自容。

我如何選擇職業?

一份合適的工作,吃穿不愁。

赤裸裸的小人,難以存有大愛。

馬克思永垂不朽,我朽木不可雕。

我感悟在此、反思在此,而後,生活又繼續,對這一切無動於衷。

所以我不是偉人,馬克思才是。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讀後感600字 篇六

1835年,馬克思在中學畢業時寫下了該篇令人深思的文章。本文先後論述了在選擇職業時應考慮的多個因素,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人與其他生物的最大不同在於,人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

2、青年應有方向地選擇自己喜愛的、能夠勝任的職業,不能盲從。若只為追逐名利而選擇有利可圖的職業,這樣的職業易令人喪失自我,受他人操控,自我的命運難以把握。若選擇了不能勝任的職業,容易使自己備受挫敗感,並陷入深深的自我慚愧中;

3、如果可以,選擇一份有尊嚴的職業。一份自豪感會令我們有更高的熱忱去從事這份工作;

4、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做到後者,只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能同時做到以上兩者,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

通過閲讀該篇論文,我感觸頗深,馬克思在中學時就能有如此深刻的思想感悟,而身為一名準大學畢業生的我何其慚愧。這也是馬克思與我們常人的最大區別吧。也正是這樣少人能及的思想境界造就了馬克思,使他成為一個影響巨大的時代偉人!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樣,在未來擇業時,我們才能有更多的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選擇一份有尊嚴有價值的職業。其次,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自身的情況,量體裁衣,不要隨波逐流,適合自己的職業才是最好的。此外,職業的薪酬可以成為考慮因素,但不應成為第一因素,我們應長遠考慮,那些能給自己能力帶來提升和進步的職業應被優先考慮。最後,在選擇一份職業時,我們也應考慮自己的能力能否惠利於社會,能否為人類帶來幸福。因為給人類社會帶來幸福的同時,我們可以極大地提升自己的價值,使自己也變得更加完美。

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有感 篇七

人,生來為什麼一定要有什麼目標,為什麼一定要給自己下這麼多的跳跳框框的定義,只是為了區別與動物不同麼,還是為了劃分等級的高貴低賤,這本身就是一種歧視,一種不和諧,一種自私,所以所謂的什麼高尚,偉大等等一切的定義都是扯淡,都只是為了告訴我們看看那誰是多麼的偉大,我們應該怎樣怎樣,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怎麼樣呢,一定要有所謂的榜樣呢,誰規定説這樣或那樣做就不好呢,衡量的標尺是誰定的,是哪一位超脱了人體,歸為與神的“人”所規定的呢,為什麼一定要説誰誰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呢,所謂的優秀是真的優秀麼,人啊,總是喜歡給自己下一些定義,或是給別人下什麼定義,就是喜歡自己跟自己玩遊戲,還玩的不亦樂乎。

我們這一代都是被奴化的人類,被從小規定告誡的説,誰誰不好,這麼做不好,你要怎麼怎麼樣,你的以後什麼什麼……我們從小被逼迫着學習我們不喜歡的東西,而喜歡的東西確不被重視,好像有個莫名的指使者告訴我們必須要怎樣,否則我們就學不到東西,不能出人頭地,結果呢,我們被教育的如同罐頭一樣,毫無個性所言,所謂的什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你見過有才華的人都是樣樣在行麼,所有的一切都喜歡麼,這對我們是殘酷的,我們生來就在一個看不見的大手下,剝奪了我們的自由,奴役着我們的思想,我們自由、高傲、飛翔的靈魂,最終垂頭折翅,屈服在這看不見得制度下,成為社會的工具,我並不看好什麼文明的社會,發達的社會,任何一件事物走向頂峯,就是走向滅亡,歷史上的事實都已經證實了,物極必反,就是這樣,所謂的完美就是不倫不類,所以我們最終都是不倫不類。

“人生應該是一場散步,而不是一次長跑,更不是什麼百米衝刺。”這是我在一本散文上看到的,讓我一瞬間有了共鳴感,我們拼了命的為了到達別人都説好的目的地,在別人的掌聲和喝彩中驕傲着,但是靜靜地想想,這是你所喜歡的麼?也許此時你會覺得更落寞與孤單吧,沒有人會體會你的心情,去分享它。你完成了在別人眼中的目標,滿足了你此時的虛榮心,但接下來要做什麼,你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別人的想法中吧,這種生活是多麼的無趣,就如馬克思所説“我們的使命決不是求得一個最足以炫耀的職業,因為它不是那種使我們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情緒低落的職業,相反,我們很快就會覺得,我們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理想沒有實現,我們就將怨天尤人。”事實就是如此,但是所謂的“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或許這會是快樂的,但在現在這個畸形的社會,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類會灑下熱淚麼。真的很值得思考,誰將會這麼偉大?我們生活在競爭的社會,黑暗,欺騙看多了,寧願選擇平庸,不願與骯髒同流合污。平庸一樣可以活的很精彩,不一定要有多麼的星光閃耀,活着就是為了自己而活,讓自己快樂,有的時候我更寧願自己是一個孤獨症患者,善良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單純而乾淨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我們的選擇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權利,所以我們也沒有什麼權力去説怎樣是自私的,人性本來就有弱點,完美本來就是不可能,但是我認為,自己的選擇儘量讓自己快樂,為什麼一定要爭名奪利呢。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做到,傾盡所有,不在有任何負擔,想法,安靜的生活。

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有感 篇八

早在高中語文課本里讀到這篇文章時,內心就有震動之感,除了敬佩馬克思在16,7歲年齡的時候就已顯出的對嚴肅問題的深刻理解和責任感之外,還為自己內心竟然有某種東西與他的文意共鳴而驚奇。之後每次讀到,都逐字逐句重新看過想過,也隨着年齡和心智的增長有了不同的理解。

首先馬克思提到一個我認為非常關鍵的概念:人之優越於其他創造物的地方就是人類“使自己趨於高尚”的目標,但同時,這個近乎於本能的趨向也可能人類使自己陷入不幸。我相當贊同這個概括,幾乎我們的一生中都充滿了“行動源自本能而追逐思想”。就像天性善良並不能稱作道德,選擇善良才能。

而陷入不幸則是在“趨於高尚”的過程中常常發生的,就職業選擇方面,馬克思總結了這麼幾點原因。

1、對自認為(無貶義)高尚的職業的追求是否是持久的,不為外界評論左右的信念。

2、對目標職業的追求是否是在自己身體狀況和能力範圍之內的。可是説,一方面是主觀原則,另一方面是客觀條件,兩者一起決定了我們能否以高尚的行動去貼近高尚的企圖。

針對這些影響因素,馬克思稍帶提出了這麼一句方法:“如果我們經過冷靜的考察,認清了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分量,瞭解它的困難以後……”和“如果我們把這一切都考慮過了……”很遺憾,我們只能總結出寥寥四字“考慮,實踐”——以一定久的時間為代價——顯然不能讓人非常滿意。但這篇文章畢竟講的不是方法論,講的是選擇職業時的正確考慮,而非如何正確地考慮。何況在較前的段落,馬克思已經有些留有餘地(且含糊地)地表示:“認真地權衡這種選擇,無疑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願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聽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責任。”如果翻譯準確的話,我認為,“首要責任”這個詞挺有意味。“認真地權衡”並不等同與一個好的,利於個人和社會的,權衡結果。因此履行了“認真權衡”這個首要責任的青年仍然有可能陷於不幸。那麼,究竟還有哪些難以名狀的因素在影響並決定職業考慮——主觀信念的考驗,客觀條件的適應——高尚地趨於高尚的職業這一條線的走向呢?當時16,7歲的馬克思還沒能分析出來,也許在他日後的著作裏有提到,但恕我淺薄基本沒看過。

最後一點我認為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賦予“趨於高尚”這個抽象過程一個也蠻抽象的指標:尊嚴,且將其與“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共同作為選擇職業時應遵守的方針。他説“尊嚴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質的東西,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並高出於眾人之上的東西。”“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我並不苟同這些看法。首先,我認為只要身在交互作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人類社會中,人是無法只為自己勞動的,即使主觀上想這麼做客觀上也無法到達,比如一些偉大哲人,卓越詩人,孤僻而神奇的畫家,他們也許只思慮自己的感受,只渴求建立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而他們的作品卻在歷史中不受作者控制地與別人的思想情感相呼應。一個人只有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只為自己勞動——他的身體構造,精神脈絡,構成他的所有要素與這個時空裏所有可能出現的人的都不一樣——那麼他的勞動才無法對任何人產生影響。另外,當我們比肩了某一類人時我們擁有了相應的尊嚴,我們應該以這尊嚴為出發點去使行為符合更高尚的一類人,而非為追求更高尚的那類人擁有的更高的尊嚴而去提升行為,然而馬克思相當重視尊嚴的獲得。這就像“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這兩種利益雖不衝突,但馬克思似乎強調了“為人類的幸福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潛意識裏仍將“自己的完美”優於“人類的幸福”。

事實上,通篇裏馬克思屢屢提到選擇了高尚的,最能為人類服務的職業後,世界所將給予的反應。在那琅琅上口的最後一段中,我愈發感覺到馬克思的情結:“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請允許我私下妄加揣測一下,馬克思畢生對工人階級的貢獻,對社會問題深刻的理論分析,以及各樣被頌揚的貢獻,是否在曲折蜿蜒之後最終致力於他“自己的完美”。再冒犯一句(其實我不認為這是冒犯),若説馬克思提到的那類“只為自己勞動”的人是通過自己聯繫世界的紐帶而聯繫了人類,那麼馬克思便是通過人類聯繫世界的紐帶而聯繫了自己。我以為兩者都可以是偉大的人,但都並非完美的人。馬克思在文章中多處提到“神”,那麼他應當是認同人生來有罪的,從這個角度説人也不會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