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讀後感(精品多篇)

影響力讀後感(精品多篇)

影響力讀後感 篇一

本來以為讀這些理論的著作會有點枯燥,但是隨着深入閲讀,我被書中那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從這本書中,我覺得自我有以下收穫:

1、讓我避免今後再上一些小商小販,傳銷者的當,學到了一些對付他們的技巧。

書中銷售商、募捐者的一個個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結舌,眼界大開。從這些案

例中忽然發現自我是一個很容易上當的人。例如,每次買衣服,總是大包小包的回來。主要原因就是經受不住商家諸如這件衣服很合身之類的勸説;或者在買了外套以後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貴很多的外套都買了,也就不在乎多買一件毛衣了。這些例子在書中的第一章影響力的武器中就能夠找到。咱們不必動腦筋去權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難的決定。讀了這本書以後,不敢説以後再也不會上當了。但我想必須程度上能讓自我更理性的消費,每次消費之前能讓自我更好的思考。

2、學到了增進與同事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技巧。

與同事的相處與溝通方面,我覺得書中的第二章互惠對我的啟發比較大。

事實上,我發現身邊的很多同事都已經在用這種與人相處的技巧了。比如,辦公室中的同事經常會互相幫忙。在對那個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時,當他真有什麼事情請你幫忙的時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絕了。書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幫忙自我與學生更好的溝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覺得還是和學生持續一致。例如要批評孩子之前,先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的你此刻必須也很難過、後悔,然後讓學生主動説出自我的感受,認識到自我的錯誤。當然在於孩子交談之前,也能夠和傳銷人員一樣,先問上一句:你這天感覺好嗎?高興嗎?以消除孩子的緊張感。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師培訓的技巧有異曲同工之妙。

3、必須程度上學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邊讀邊想讀後感該從哪個角度入手,總是想把書中的資料與教育聯繫起來,但似乎總也聯繫不上。但最後,還是從書中找到了一些與教育沾邊的片斷。例如在第三章承諾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級的小男孩不玩一個很誘人的玩具。他發現,要讓一個小男孩暫時順從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脅孩子們説,只要玩這個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將受到嚴厲的處罰。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時候,沒有一個小孩子敢去玩。但6個星期之後,當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威脅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試驗,他只是對孩子説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好玩這個玩具,正因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並沒有威脅孩子。

6個星期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沒有玩這個玩具。當然,我對這個結果並不是很堅信,第二次試驗中,弗雷德曼這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點我還是贊同的,去威脅孩子,只能得到暫時的順從,最後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個性是當孩子越來越有自我的想法的時候。書中還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樣對我又啟示。例如進行行為規範教育的時候,咱們可不能夠利用社會認同感的原理,給孩子看一些同類孩子正確的行為規範的錄像,而不是純粹文本的説要怎樣做,或者背行為規範。

影響力讀後感400字 篇二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兩個人一起創造了投資界的神話。當查理·芒格第一次讀到這本《影響力》時,他非常欣賞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於是送給作者價值22萬美元的股票作為學費。

這是一本經典的心理學著作,作者重點圍繞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相信素不相識的人甚至是騙子,接受他們的要求?

作者的結論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天然形成了許多思維定勢,很像是汽車的自動駕駛或是自動運行的電腦程序,可以減少我們的計算量,簡化我們的生活。但是在溝通中,一旦有人有意識地去觸發這些思維定勢,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進入到他們設計好的套路中,也就更願意相信他們,聽從他們。

作者經過30年的研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跟蹤調查,總結出了六個可以觸發我們思維定勢的關鍵開關,並且藉助大量的例子,説明了人們如何在政治上、商業上、平時生活中和在騙術中利用這些開關影響他人的。

更難得的是作者還針對每一個開關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幫助我們利用一些技巧遠離奸商和騙子。總之,這是一本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好書。

影響力讀後感 篇三

我們總是尊重權威,但是有時候我們對“權威”卻尊重過了頭,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而且,在權威的強大壓力面前,個人的抵抗力是十分渺小的。

一個多層次的為大家所接受的權威系統提供給一個社會十分多的好處,遵從權威人物的意願對我們來説通常是一件很實際的事情。但我們也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有時候權威的話並沒有什麼道理,可我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按照他們所説的去做。由於在權威面前思考似乎成了一件多餘的事情,因此很多人就放棄了思考。但盲目地服從權威會帶來災難。

而依從業者深知我們對權威的反應,也就常常通過偽造權威來給自己牟利:

1、給自己偽造一個頭銜,要知道有時候頭銜比這個頭銜的主人有更強的影響力。

2、給自己換上看上去更權威的衣着。換上相應的制服就直接地暗示了權威地位,即使沒有制服,裁剪合身的西服也能相當有效地贏得完全陌生的人的尊重。

3、給自己配上一些外部標誌:精緻又昂貴的衣服和首飾、名車也是一種更一般的權威標誌。

那我們又該如何保護自己呢?對權威保持高度的警覺,在決定是否該聽從權威的意見時,問自己兩個問題:

1、這個權威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專家?這包括分析這個權威的資格以及這些資格與我們手頭的問題是否有關係。問這個問題可以避免機械地服從權威帶來的問題,把目光對準權威地位的真憑實據。

2、這個權威會不會對我們説真話?經常停下來想一想權威們可以從我們的依從中得到什麼好處,便支起了一張保護自己不受權威過度影響的安全網。但同時要警惕依從業者的一個小伎倆:他們有時候會故意講一些在某種程度上違背自己利益的話,這種話若使用得當,可以微妙卻有效地“證明”他們的誠實。

影響力讀後感 篇四

此書被譽為社會心理學中影響力巨大的經典著作,通過分析影響力背後的技巧,教會你如何抵禦不必要的影響。有時我們的理智並不靠譜,很容易被身邊的事物所影響,只有瞭解影響力背後的心裏機制才能清明在躬。

此書第二章“對行為的影響,直接的影響途徑”,當行為結果是令人滿意、有益的或是令人愉快時,相應的行為就會不斷的被重複,並最終可能成為一種習慣。也就是為何人們總是喜歡觀察榜樣的行為及結果,然後模仿榜樣的行為。歸根結底就是人們想獲得社會的認可,而導致的從眾心理。

有這麼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室裏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説:“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説着,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鐘,全體同學舉起了手。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着説:“我這裏裝的是蒸餾水!”這個實驗,生動的説明了同學之間的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着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味道,於是舉起了手。

人們在做決策時總是下意識的查看周圍大多數人的選擇,從而跟隨他人行動,這就是典型的羊羣效應,從眾性強的人缺乏主見,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子地接受他人的意見並付諸行動。所以這羣學生中絕大多數人均被少數人所暗示影響,從而導致錯誤的判斷。

從眾往往是一種羣體行為,我們一個人獨處時,不會出現從眾。在一個遠離不同觀點、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羣體中,人們在做決定時,會陷入一種羣體思維中。即在一個有凝聚力的小羣體中,由於人們共同的追求佔統治地位,羣體成員無視那些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避免從眾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培養與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與做法,這便可避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尷尬場面。

影響力讀後感 篇五

最近朋友推薦了我看了張英的《醫生的影響力》一書,看完之後收穫良多。

第一:作為醫生如何瞭解病人的需求,病人來醫院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能看好病。首先醫生要做到診斷準確、及時、全面;治療合理、有效、徹底;護理周密、細緻、貼切,效率方便、快捷等。其次醫院要創造温馨、優雅、充滿家庭式的人性化就醫環境,同時又有名專科、名醫生為病人看病,這樣病人才會感到既安全又放心。當然病人在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尊重、熱情、、負責的對待每一位前去就診的病人。

第二:作為醫生如何獲得病人的信任,作為醫生首先是醫人,其次是醫病。病人不是盛着一堆毛病的容器,而是一個有思維、情感,需要交流、溝通的個體。病人真正需要的不僅是一個能醫治肉體病痛的醫生,而且是一個能貼近心靈的大夫。如果醫生在提供醫療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善於傾聽、善於移情、善於溝通,那麼醫患關係也必然如我們所想象那樣和諧、融洽。

第三:作為醫生認識社會的評價,當今社會諸多媒體不盡全面的報道、部分患者家屬無理取鬧、少數人藉着看病發財的舉動,深深傷害了廣大醫務者的感情,但回頭細想,在諸多貌似無理的背後有着他的“合理性”,如果醫生們能多一些人文關懷,多一些有效溝通,多一些相互信任和理解,大多的無理事件將消於無形,這個社會也將多一些和諧的音符。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社會的進步和體制機制的完善,如果每一位醫生都能夠像撒拉克湖畔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所寫的那樣:“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撫慰。”那麼醫生的地位與尊嚴也會得到必然的迴歸。同時看完張教授的書後有兩個思考,思考一:作為醫務人員如何發揮正性能量作用?思考二:知道了病人的需求,醫生的服務能滿足病人的需求嗎?

《影響力》讀後感 篇六

當時看介紹時説,《影響力》這本書是《財富》雜誌鼎力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之一,還説是風靡全球20多年,不過我看一般,廢話過多,這大概就是外國人的寫作方式吧!呵呵,也許是我的水平不到,還欣賞不了!

書中主要講的是怎樣能對他人有更強的影響力!主要談到了幾個方面:知覺對比、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七個方面,影響力讀後感——讀後,更懂得你自己和他人。

⑴知覺對比原理

人總是根據之前發生的事情作為參照物,來比較判斷現在的事情!最簡單的例子:服裝店裏,銷售員總會先拿出昂貴的東西,再拿出便宜的東西,這樣會讓人感覺東西更便宜;相反,如果店員先讓顧客看便宜的東西,再讓顧客看貴的東西,會使昂貴的東西顯得更貴!這也是為什麼房地產銷售員總是先帶顧客去看幾套不甚合意的房子(墊底貨,公司壓根就沒打算賣),再給顧客看他們真正想賣的房子,這時顧客會“眼睛一亮”!

⑵互惠原理

所謂互惠原理,第一層意思是,先給予他人恩惠,再索求回報;第二層,也更為有效的,是自己率先讓步,從而讓對方覺得有義務也作出讓步!

第一層:當我們接受了別人給予的好處時,我們就會有虧欠感,想要回報對方!最典型常見的就是人情債!林登·約翰遜剛當上總統時,他提出的議題在國會裏總是能輕輕鬆鬆就通過,連照理來説應該強烈反對這些議案的議員們也投了贊成票!政治學家們認真研究後發現,與其説是約翰遜長袖善舞,不如説是他常年在眾議院和參議院摸爬滾打,幫了其他議員的很多忙!當上總統後,議員們紛紛償還從前欠下的人情債!

給我們的啟示是:熱心助人!很多時間,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就是為自己鋪路!助人就是助己!

第二層意思,互惠式讓步!就是“拒絕---後撤”手法:先提出較大的要求,遭到拒絕後再提出較小的要求(其實這個較小的要求才是真正想要的)。這讓對方看起來顯得是一種讓步!

真正有天分的談判員會把最初的立場稍作誇張,夠他討價還價、來上一連串的小小讓步;而對方會認為既然人家都讓步了,自己也應該讓讓步,於是,就順從了你的要求。而這個結果就是談判員真正想要的結果!

“拒絕---後撤”手法不僅僅能刺激受試者答應請求,還能激勵他們切身實踐承諾!因為受試者覺得是自己讓對手改變主意、作出讓步的,自己要對最終的協議負責,對最終的結果也最滿意!

⑶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感受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這種壓力會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下,我們也會找出一大堆新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另外,周圍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會促使我們朝着這個方面努力!人們會努力把自己的形象調整的和周圍人口中説的一致!

案例分析:

① 玩具商的把戲:聖誕節前,他們會在電視上做一些特別好玩的玩具的廣告,當然,孩子們會特別想要這樣的玩具,於是纏着父母在聖誕節時買來作為禮物送給自己;但是玩具商卻故意不給商店提供足夠的貨物,這樣,當父母去買玩具時發現這些玩具都已經賣光了,他們只好買下其他等值的玩具充數;過完聖誕節,玩具商又在電視上為那些特別的玩具大打廣告,這使得孩子們更想要了,他們跑去哭訴:“你答應過的,你答應過的…”(迫使父母兑現承諾)

② 書面承諾的力量:比賽徵文!寶潔這樣的一些大公司,會設立豐厚的獎品,邀請讀者親筆寫下該產品令人喜愛的特徵!那些讀者為了獲獎,就必須尋找該產品值得稱道的地方,並在文章里加以描述。成千上萬的人以書面形式表明了該產品具有這樣那樣的優點,在書面文字的神奇推動下,他們真正相信了自己寫下的東西!(人會更忠於自己的公開決定,更不願去改變)

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者的影響就越大!換句話説,費盡周折才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就像一些組織堅持要有嚴格的、困難重重的入會儀式(大多是對新人的摧殘和折磨),就是為了強化新成員對團體的承諾感,這樣能極大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卓越感!

另外,個人承諾能建立起一套自圓其説的系統,能為最初的承諾找到更多新的理由!案例分析:汽車經銷商就經常採用這樣的手法,經銷商常對某些客户報出比競爭對手低上400美元的報價(沒打算兑現,只是為了讓潛在客户決定就在本店買車)。一旦客户作出了決定,經銷商就會採取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客户的個人承諾感----填寫一大堆的購車表,安排各方面的貸款條件,有時,還鼓勵客户試駕一整天的車,之後再籤合同…經銷商知道,這期間,客户一般會找出大把的新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選擇,證明自己的投資很划算!隨後,經銷商會出一系列差錯(如少算了空調價格,或者是老闆嫌價格過低不同意…)巧妙地把400美元的優惠抽調!這時客户會想:買一輛車要幾萬美金,多上400美元似乎不是多大的事情,再説了,價格跟競爭對手是一樣的,這可是自己選的車,都不會很在意,因為還有那麼多上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購買決定!其實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不是最初先做了選擇,這些額外的理由根本不會出現!

這種“拋低球”的手法順序是:先給人一個甜頭,誘使人作出有利的購買決定,而後,等決定做好了,交易卻還沒有最終拍板,賣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頭!但是買方卻為最初的承諾找到更多新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購買決定!

⑷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什麼是正確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觀察周圍人羣的選擇,認為做該選擇的人越多,就越證明了該選擇的正確性!尤其是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朗、意外性太大的情況下,我們更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其實,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時候,人人都傾向於觀察別人在做什麼,他們也在尋找社會證據!他們會更傾向於模仿跟自己相似的人的做法!所以,商家在做銷售時,不需要説服客户認可自家產品有多好,只需要告訴客户有多少多少人已經購買了這個產品;慈善捐款時會不斷播出已經認捐的觀眾名單,給人一種印象:“看,所有人都要捐錢了,這肯定是一件正確的事,應該做”!

正如有人所説:“95%的人都愛模仿別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發起行動,所以,要想把人説服,我們提供任何證據的效果都比不上別人的行動”

⑸喜好

喜好原理認為,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讓人喜歡的幾個理由:

①外表魅力

②相似性(我們會下意識地向跟自己相似的人作出正面反應)

③恭維

④接觸與合作。最後一方面值得深探討,其實我們自己對某種東西的態度是受了先前接觸它次數多少的影響,我們總是偏好自己接觸過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就像很多選民在投票站只是因為候選人的名字看着眼熟,就作出了選擇!

啟示:在做營銷和管理時,想辦法儘量多跟客户交流接觸幾次,儘量多次地重複宣傳理念,逐漸地,對方就會慢慢接受!

⑹權威

實驗證明,人們傾向於服從權威而放棄獨立思考!

人們都嚴重低估了權威的影響力,頭銜、衣着、代表身份地位象徵的汽車等等,都會讓人感覺對方是權威!

我們一般更願意聽從那些看似公正的專家權威。但是小心:順從專業人士經常會使用一些策略,例如:偶爾説些有違自己利益的話,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點,來讓我們感覺他們真誠可靠!

⑺稀缺

人們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某種東西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換句話説,人們更害怕失去某種東西!企業管理者更重視潛在的損失!(啟示:做宣傳要更側重於不行動的話,會損失什麼)

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以前更加困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我們就會越發地想要得到它了!比如,某類信息遭到禁止後,我們會更想得到這些信息,而且對這些信息變得更能接受也更包容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家族製造出來的障礙,使得他們的愛情迅速升温,發展到離不開的程度(俗語説的,你越不想讓他幹啥,他越是想幹啥,逆反心理)

較之於一貫短缺,人們更珍視新近變得短缺的東西!就像各國的革命,最容易起義的,不是那些傳統上一直深受壓迫的底層人們(這些人已經把自己的貧困潦倒看成自然了),而是曾經生活的很美好,現在失去了的人!

案例分析:理查德買賣二手車,故意把所有想上門看車的人安排在同一時間看,創造出一種競爭有限資源的氛圍。(啟示:想要銷售做好,也需要創造出這樣一種氛圍)

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反應!但是我們要提醒自己,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了,更好聽了或者是更好看好用了!

影響力讀後感 篇七

《影響力》這本書所提到的觀點都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這種非理性通常是被我們給忽視的。

首先作者提出的互惠原理,就是我們應該儘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説,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加以回報。商業中的免費試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簡單的運用。其次,承諾與一致原理,一旦作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想法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再者,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依照理性思考出發,而是從社會大眾的普遍選擇出發。然後,喜好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對於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比如,審訊嫌疑犯的過程中“好警察”、“壞警察”搭檔的方法巧妙地運用了喜好原理。還有,就是權威在人們心理的根深蒂固。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最後,就是稀缺,人們心中“物以稀為貴”的思想一直激發着人們的好奇心,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在正常情況下,促使我們作出順從決策的幾個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導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每個原理本身都能夠極為可靠地提示我們,什麼時候説“是”比説“不”更加有利。告誡我們靈活應用上述原則,不被別人利用,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