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讀後感【精品多篇】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精品多篇】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 篇一

《人生的智慧管》這本書,從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通過對人性內心關注和探索,深入淺出的詮釋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正確引導着我們如何去做一名人生的智者。

做一個簡單純粹的人。我們每天面對工作的繁瑣,發現有時會幹着這件事,想着那件事,總感覺沉不下心,擔心完不成任務。我們每天面對生活的不易,總喜歡與他人的名譽、地位和名聲作比較,來衡量自己到底成功與否。

這些雜念難免會使我們產生壓力,並總是活在他人的言論之中不能自拔,無論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究其原因都是失去了自我內心的本真。

我們不應再他人的眼光中飄搖不定,唯有活在當下,專注於現有的一點一滴,才是取得愉悦的真正祕訣。我們要學會自我減壓,在緊張的工作中能夠自我緩解疲勞;在追求完美和極致中懂得理性讓步;在失落的情緒中能夠及時擺正心態。試着做一個“簡單純粹”的人,去不斷消除萬般憂愁,真正感知生活的樂趣。

做一個知性隨和的人。一個知性隨和的人,必定擁有較高的個人修養,他的生活是輕鬆有趣的,但也是謙虛謹慎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恆的學習,保持好奇心,對人生哲學有所積累,有所感悟;他需要我們擁有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用寬厚感恩之心去發現世間美好有趣的一面;他需要我們每天“慎獨自省”,時刻檢討自己的善與惡、對與錯,才能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做起來實屬不易,有道是:“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精神富足的人,在困境中也不失其樂;一個冥頑不靈的人,即使坐擁萬千財富都難以心滿意足。為人處世,應不限於眼前,不困於未來,不過分計較得失,從容不迫,方能走的更遠。

做一個勇於創新的人。我們都知道“責任重於泰山”的道理,當下有的人因為怕擔責變得不擔當,不作為,出現了“隨大流”的從眾心理,工作因循守舊。

這種過度的從眾行為十分容易導致我們變得盲從和怯懦,如果希望工作有起色、有成績,就必須具備新觀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創新思維能力,敢於敲響好奇之門,把積極能幹的形象展現給他人。

正如文中所説:每個人都囿於自己的皮囊,每個人也同樣囿於自己的意識,我們要花一生的時間去琢磨人生,管理人生的智慧,讓你與這個世界更好的相處。生活中的美好正在等待着被你發現。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 篇二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現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説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願去欣賞藝術、美術、雕塑之類的內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涵也最豐富的藝術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後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註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説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説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慾上的,權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於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先於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説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讚揚的傑出人物,往往死後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 篇三

阿圖爾·叔本華是享譽全球的哲學大師。這本《人生的智慧》是他晚年的著作,書中逐層講透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生和接人待物應遵守的法則,指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享有幸福。雖然叔本華本人並沒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很好地運用這些智慧,可這本書卻十分有啟迪性。

叔本華最著名的論斷是“生命意志説”。即生命是我的意志,一種盲目衝動的力量,一種不斷產生欲求的力量,一個欲求滿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生生不息,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質是痛苦。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其實這本書中很多觀點我都不認同,但這不影響我喜歡它。

摘錄幾個我喜歡的點:

個性決定命運。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獲得什麼樣的幸福。精神的力量尤其能幫助人們領略更高層次的幸福快樂。自身的精神力量如果不夠強大,即使是在親朋好友或是財富這些外界的幫助下,能獲得的快樂也相當有限,只能獲得夾雜着動物性的流於俗套的快樂,比如只能享受感官的樂趣、低級粗俗的'消遣,能感受到的最佳樂趣充其量也不過是平庸的家庭生活而已;就連最能開拓人類視野的教育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一些高學歷的人卻精神匱乏就不足而奇了。

一個人內在擁有的東西是決定他幸福與否的關鍵。如果一個人一來到世上就被賦予了外在的富有,但同時內在又是貧窮的,當他試圖用外在的財富去彌補內心的不足時,常常徒勞無功,到最後連外在的財富也都會失去。——這個觀點不就是中國人所説的“厚德載物”嗎。

樂觀能讓人更幸福。抑鬱型的人十件事情即使做了九件,他也不會感到高興,只會為了那一件失敗的事情坐立難安;但樂觀型的人只要有一件事做成了,就會成功地從中找到安慰,並保持愉悦的心情,因為百分之百的壞事實際上並不存在啊。——這段話用於每晚輔導作業的家長再合適不過了。即使再不能滿意,孩子每天還是有閃光點和進步的,適當調整心態,孩子和家長都會更幸福。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 篇四

這本書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着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雅的文體”,暫時撇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遵循的原則。該譯本是我國第一部從德文版譯出的全譯本。

我是20xx年5月份在亞馬遜中國買到的這本書,同時買的一本書是《冥想5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書到了之後,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剛開始的時候看得很迷糊,感覺思想混亂,沒有靜下心繼續閲讀,只是心裏隱隱約約覺得原作者寫得很高明,但是譯者水平太爛,有些語句重複羅嗦,句讀沒做好,以為自己是白買了。於是,在看了不到一章節的內容,就把這本書放下了,轉而去看的《冥想5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那本書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書後,自己的心也平靜下來了,於是重新撿起了《人生的智慧》。陸陸續續大概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看完。《人生的智慧》這本書被裝在了自己的揹包裏,跟隨着自己出差,在火車上、地鐵上、牀上都會被拿出來翻一翻,每當看得投入後,自己的內心都很平靜、踏實,深深地為作者淵博的知識所折服,為作者精闢的思想所感染。

在書中,作者主要講述的是教人怎麼平靜幸福地過完這一生,它是一本哲學上關於幸福論的着作。作者系統嚴謹詳細的分析了幸福產生的來源、分類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書共分為六個章節以及譯者附錄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節,作者對決定人的命運的因素進行了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和人所展現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節分別就這三個因素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於人的個性的東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被作者認為是人幸福與否先天性的決定性因素。

人所擁有的財產和所展現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認為,人擁有的絕對財產不是人感覺自己富足與否的條件,這個條件是人擁有的相對財產。因此,如果不跟別人作比較,那我們就會為我們所得到的感到快樂,而如果由於別人比我們更加幸運而內心不安,那我們將永遠不會快樂。所以,這一因素還是由人的自身決定。

人所展現的表象是指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它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作者對這三類看法作出了詳細的説明和廣泛的論述。他認為人的名譽是否定的,名聲是肯定的。名譽是表明這個人不是例外,而名聲卻表明這個人是個例外。人們通常過分看重了我們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其實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來説,對我們的幸福並非至關重要,它對於我們並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將這種非直接為我們所存在的東西作為直接存在來加以看重的話,那就是這個人虛榮的做法。

第五章節作者講述了在人生中會遇到的一些具體的情形,以及給人提出遇到這些情形時的抉擇建議。這是全書最輕鬆的一個章節,也是作者傳授的最具體的內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會遇到的種種情形應該要如何處理的問題: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別人以及如何如何對待命運和世事的發展。作者在這裏講述的內容在任何時代,對絕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益處,我們能夠從其中學到豐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節作者縱覽了人生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和建議。尤其強調了人年輕時經常鍛鍊身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這本書中,作者也對人自身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進行了多次強調。讀完本書後,我感覺到好好鍛鍊身體的緊迫性了。

全文通讀下來,讓人有種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災禍是肯定的觀點。認為幸福的生活是減少了許多不幸的生活,亦即還能勉強忍受的生活。他勸誡讀者要珍惜已擁有的現在,這才是人能夠真正能夠把握的,而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對過去,也和我們想象當中的過去有所出入。

另外,這本書中,作者的語言平實簡樸,再加上作者經常性的對觀點的註解(作者認為人的後半生更多的是對前半生的註解),因此讀起來不覺得費力,能夠比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