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讀後感

第一篇: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讀後感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編者按 由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等單位主辦的“青島西海岸教育論壇”近日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中國夢·教育夢——價值引領教育”,諸多知名教育專家、教育部門相關領導、中國小校長和名教師參與演講和討論。江蘇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鬍金波應邀在本次論壇上作精彩報告,現將該報告內容分上下兩期刊出,以饗讀者。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上)

胡金波

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話語精短,充滿感情;字裏行間,滿懷期待。這既為教育改革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也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何為“更好的教育”?歲月荏苒,追問從未間斷;古今中外,探索從未止步。“更好的教育”,在蘇格拉底的心中就是“點燃火焰”,在柏拉圖的眼裏就是“心靈的轉向”,在亞里士多德話語間就是“人性的改良”,儒家將其定位於“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許慎則賦予其起點意義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掩卷深思,不難發現中外聖哲們心中“更好的教育”的深層價值均聚焦於“幫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為實現他自己潛能的主人”之上。因此,從現實的微觀語境出發,我感到:“更好的教育”就是構造“一方池塘”、服務學生“自然成長”的教育,就是點燃“一束火焰”、啟迪學生“自己成長”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塊燧石”、引領學生“自由成長”的教育,就是推開“一扇大門”、促進學生“自覺成長”的教育。

“更好的教育”就是構造“一方池塘”、服務學生“自然成長”的教育

美國思想家梭羅認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這方池塘“最生態”,是學生“自然成長”的天堂。裴斯泰洛齊曾説“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盧梭強調“教育即自然成長”“除了成長,別無目的”,葉聖陶視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其意是指教育既少不了,也快不了,切忌抄近路、違背規律、拔苗助長,切勿走捷徑、急功近利、片面畸長,要善於等待、“自然成長”。因此,構建服務學生“自然成長”的“一方池塘”應從以下三個層面切入。

首先,構建盪漾着“自由”之波的“一方池塘”。“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標之一”,懷特海強調,“通往智慧的惟一道路是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這自由就是馬克思所説的“全新文明狀態”,即“不受壓迫和剝削”“不被生存奴役”“除了公共秩序需要遵守之外可以任由行動不受追究”“閒暇的時間的自主支配”“一切發展創造潛能迸發而個性張揚”。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的教育應

是一種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教育”,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環境寬鬆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有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才有獨立人格。精神束縛,人格扭曲;精神壓抑,人格萎縮。萎縮的人格不會有優秀的精神創造和文化創新。由此可見,“更好的教育”就是通過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和愛好還給學生、把健康和快樂還給學生,進而促進其“自然成長”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的教育”。

其次,構建湧動着“創新”之泉的“一方池塘”。創新之泉離不開創新思維之水。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一書中寫道:“現在,?左腦?統治的邏輯、線性、計算能力為主的?信息時代?即將過去,我們正在邁入?概念時代?。……這是一個全新的以創意、共情、模式識別、娛樂感和意義追尋等?右腦?能力為主導的時代。這個時代擁有一種全然不同的思維形式和生活方式,這就是?高概念?和?高感性?。”科學史啟示我們:科學每次重大突破均是“高概念”和“高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前者是指邏輯思維,後者是指形象思維。錢學森把創新看成是“源於形象思維,終於邏輯思維”,法國哲學家馬利坦認為“所有偉大的數學家的著作中都藴含着詩”“沒有詩的幫助,亞里士多德不可能憑經驗完成他的關於菱形基本定義的推斷”。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雙翼,而想象力則是形象思維的核心,列寧強調“成功的創造發明都離不開想象力”,這是因為想象力是創新的激振器和催化劑,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實驗。法國思想家狄德羅視天才為“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靈的勤奮”。愛因斯坦在總結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學説時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想象力與審美教育密不可分,葉聖陶曾説“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幫助優秀人性的自然生成”,而“美育正是幫助學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更好的教育”一定是重視美育的教育,既“呈人之美”,又“成人之美”,“讓美的力量蓬勃生長”,引導學生與自然和諧共處,珍愛永恆的自然美;通過感知求索,創造動人的藝術美;不斷追昔撫今,體察幸福的生活美,進而提升以形象思維為核心的創新思維水平,為創新之泉注入不竭的“源頭活水”。

再次,構建遊弋着“快樂”之魚的“一方池塘”。潘光旦認為教育就是“讓學生像小魚那樣在池塘中快樂遊弋”。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狀態呢?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程顥、程頤則説“學至於樂則成矣”。這是因為快樂就如康德所言“是需要得到滿足”、伊壁鳩魯所稱“是最高的善”、弗裏伊德所説“是生命願意成長的原因”。在教育過程中,人的精神快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智力活動的快樂,而智力活動的主要因素是神聖的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現在不少學生厭學,關鍵是體驗不到智力活動的快樂。有位學者曾尖鋭地批評基礎教育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堪稱最成功的商業忽悠”“很多聰明可愛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一半被學校毀掉,一半被家長毀掉”。其言之鋭,啟人深思。教學要求“超標”、教學時間“超限”、課外作業“超量”是導致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學者史蒂文斯認為“低認知水平的頻繁考試和高度競爭是造成老師和學生負擔過重、快樂感下降的深層原因”。“更好的教育”一定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通過打造充滿着愛、洋溢着情、體現着樂的課堂,營造出“名師出高徒、興趣出高分、激勵出高興”的良好氛圍。

“更好的教育”就是點燃“一束火焰”、啟迪學生“自己成長”的教育

蘇格拉底認為“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裏,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這是因為學生成長歸根到底是“自己成長”。因此,蘇格拉底強調“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太陽,教育應是能把學生內心太陽釋放出來的努力”,這種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向學生提問”,這種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那如何通過點燃火焰來達到這種最高境界呢?

一是點燃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火焰。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成員基於對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切所形成的自覺為社會盡責的意識,以及在這種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經常性行為動機。它是道德認識、道德信念、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有機綜合統一,對人的行為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曾説“生活的全部高尚寓於對責任的高度重視,生活的恥辱在於對責任的疏忽”。日本學者池田大作認為“生命中有一種能力,能將外在的偶然化為內在的必然。……就是藴藏在生命中的最偉大的力量:使命與責任的覺悟”。在耶魯大學的校園裏佇立着一尊美國民族英雄、該校校友內森·黑爾的雕像,底座上鐫刻着他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的遺憾就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馬克思曾慨歎“法蘭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責任感的人”。聯大校友柴如金在《校慶憶舊》一文中寫道:“我不能忘記這所大學,它確實既不得了,又了不得(林語堂曾説:聯大師生物質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它是20世紀中國的驕傲。”在我國現階段,社會責任感的基本內涵就是對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就是核心價值觀現實化的過程。“更好的教育”就是要善於把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師生的價值觀,自覺按照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行動,以核心價值觀作為檢驗師生言行的價值標準,引導師生肩負起對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會、國家和人類、當代和後代等責任,自覺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教育夢而努力奮鬥,在“大愛無言,大德無痕,大責無疆,大智無價”氛圍中,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對人類有更大貢獻的自己”。

二是點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火焰。點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火焰,關鍵在於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重傳承而輕創新、重選拔而輕選擇、重理論而輕實踐、重灌輸而輕探究,不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是給學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選擇;給學生以興趣,有興趣才有學習;給學生以主動,有主動才有進步;給學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創新。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堅持因材施教,改革接受性學習;堅持學思結合,拓展研究性學習;堅持知行統一,增加體驗性學習。“更好的教育”就是通過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合理設置課程、加快建立以課程標準和學生全面發展標準為主的評價體系等舉措,推動教育由注重傳承的教育向注重創新的教育、由注重選拔的教育向注重選擇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向注重實踐的教育、由注重灌輸的教育向注重啟發的教育轉變,讓學生真正地具有時代發展所需要的創新精神。

三是點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火焰。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過程,而實踐能力則是主觀見之於客觀過程所需的能力,它是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它具有實踐性、情境性、綜合性、外顯性。點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火焰,首先,讓實踐滿足學生對真理的渴望。認識和掌握真理,既離不開知識,更離不開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智慧,把別人的經驗或教訓變為自己的財富。其次,讓實踐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新鮮有趣、引人入勝的事物能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樂而忘返。在實踐過程中,可見的不可見的、可測的不可測的東西都能讓學生感到新奇美妙,進而引發探求興趣,使學生產生出實踐無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樂。再次,讓實踐使學生體驗到運用的樂趣。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運用所學的知識成功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樂趣是單純學習書本知識很難體會得到的。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懷。

“更好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塊燧石”、引領學生“自由成長”的教育

陶行知早就呼籲教育要實現“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引領學生“自由發展”。愛因斯坦認為:“在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者身上,都鮮明地保持着兩種特質:一種是神聖的好奇心,一種是內在的自由。”他認為“這兩種特質要靠‘外在的自由’作保證”。因此,“更好的教育”應自覺以“外在的自由”來保證學生成長的“內在自由”,注重引導不左右,注重影響不支配,注重感染不教訓,注重解放不控制,促進學生“自由成長”。馬克思曾説,“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芒就越燦爛”。“更好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更好的教育”善於敲打“公平”的燧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更好的教育”須以“有教無類”促進“起點公平”,突出“為了一切學生”,提供面向全體的公平教育;以“因材施教”促進“過程公平”,突出“一切為了學生”,提供適合多樣的優質教育;以“人盡其才”促進“結果公平”,突出“為了學生一切”,提供相互銜接的全面教育。在進一步辦好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助學制度,切實解決特殊羣體孩子的上學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等流動就業人口子女上學的政策,切實關心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上學問題,保障殘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

“更好的教育”善於敲打“質量”的燧石。馮友蘭説過,由於一個學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個學校畢業的學生,在他的臉上就印了一個商標、一個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個學校畢業的。茅以升從唐山路礦學堂畢業後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讀碩士研究生,開學典禮上校長問其畢業何校,茅以升回答後,校長感到茫然。兩年後,茅以升以全優成績畢業,在畢業

典禮上,這位校長拉着茅以升的手説:“以後中國唐山路礦學堂畢業生到康奈爾大學讀研究生不用考試。”這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唐山路礦學堂“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優良辦學傳統所結出的質量之果。

“更好的教育”善於敲打“可持續”的燧石。“更好的教育”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首先是優先發展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和人才強國需要教育支撐,實現教育崛起離不開必要的物質保障。有錢未必能辦好教育,但沒錢肯定辦不好教育。教育是不能等待的事業,也是不能欠賬的事業。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要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應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應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應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其次是信息化支撐的教育。面向未來國力競爭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努力為每一名學生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境和服務。開發應用優質數字教學資源,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創新。再次是科學管理的教育。古人云:小智善於治事,大智善於用人,睿智善於立法。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的天花板上寫着“秩序,是天國的第一條法則”,而秩序來自科學管理,教育也不例外。孫子曰:“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做到老子所要求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堅持以人為本,自覺遵循規律,合理配置資源,調動積極因素,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更好的教育”就是推開“一扇大門”、促進學生“自覺成長”的教育

學生的“自覺成長”就如孔子所言“從心所欲,不逾矩”,就如西方哲學家尼采所提出精神成長有駱駝、獅子、嬰兒之“三變”那樣:駱駝所聽到的是“你應該如何”,獅子面對的是“我要如何”,嬰兒意味着“完美的開始”,提供了所有的“生長可能性”。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曾説“更好的教育”“應是一扇大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孩子們帶來自信、快樂,引導學生自覺地成長”。那如何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呢? 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仰於名師。中國古代老聃、孔丘、墨翟等都有成羣的學生相隨,古希臘之蘇格拉底、柏拉圖亦然,這是因為“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在教育過程中實現了“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在就職演説中説:“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現代科學史上的地位無可匹敵,其原因在於古今l00位影響最大的科學家中有8位在該校工作過。教育家夏丏尊非常推崇李叔同,他説:“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這除了人格作為背景的緣故外,是因為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錢學森曾回憶説,在他的一生中有17個人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中老師就佔了8個。

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依於校長。美國總統傑弗遜墓碑上的銘文寫道:“這裏埋葬着托馬斯·傑弗遜,他是獨立宣言的作者,弗吉尼亞州宗教信仰自由法案的起草人,弗吉尼亞大學之父。”傑弗遜在他的墓誌銘中,沒有強調自己曾經擔任過的國家公職,他認為“自己的一生三大成就都超過做美國總統,而且都是思想創新方面的工作”。蔡元培深造於洪堡大學,他最早將洪堡精神和制度帶到了中國。蔡先生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把“學術自由”發展為“思想自由”。在他出任北大校長髮表就職演講後不久,歐洲就有人評價“中國雖無一流大學,但已有一流大學校長”。 1950年初,傅斯年在《台灣大學校刊》上發表了《幾個教育的理想》一文,內容分“平淡無奇的教育”“性品教育的初步”和“公平”三大部分,分別闡述了自己辦學的三個原則。在文章最後他説:這些意思可以用一句笑話來概括,那就是“有房子住,有書念,有好玩的東西”。

推開“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門”基於文化。斯普朗格曾説“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標誌、教育本質的反映、教育傳統的體現、教育發展的核心,是“流淌在師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氣魄,更是一種氣韻。龍應台曾説:“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

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裏,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文化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普林斯頓大學校園有一組雕塑是一羣沒有頭的人,其寓意是希望學生從學校畢業後,不要成為沒有頭腦、沒有思想的人。哈佛大學有一扇很小的校門,正面刻着“入門以增長智慧”,反面刻着“離開以後更好地回報祖國與社會”,對學生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

夢想是人類特殊的精神活動。有“夢想”才會有“仰望”,有“仰望”才會有“敬畏”,有“敬畏”才會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胸懷“更好的教育”夢想,就是要自覺樹立起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馬克思曾説:“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為實現“更好的教育”夢想而工作,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為有用之才”,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第二篇:期盼未來,明天會更好——我的專業化發展設想

期盼未來,明天會更好

——我的專業化發展設想

一、與語文結緣

任教語文源於我年幼時的“語文情結”,在我上國小六年級的時候,遇到了讓我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的劉桂珍老師,她的博識與風趣常常讓我流連於她的課堂。

但是,陰差陽錯,畢業後我走上了中學歷史的教學崗位,而且一教就是11年。直到五年前我被應聘到實驗國小,這一願望才終於變成了現實。但此時我已過而立之年,再加上面對班額巨大的嚴重困難,缺乏國小語文教學經驗的我,有些手足無措了。

此後,在語文專業方面嚴重不足的我為了更快地走進語文課堂、走近語文老師,感受語文的激情與詩意,積極參加各級教學部門組織的語文教研活動,主動向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二、利用多種渠道,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

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的教學方法,國小語文教師更應該具備其他學科不具備的一些潛質,而這些內在東西一定是聯結教師、學生、教材文本的紐帶和橋樑。這些內在的因素或許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為我所用,但是也有可能是得益於自己的觀察和反覆實踐。

那麼自己在語文教師專業發展上還需要作哪些努力?怎樣成長為一名研究性的新型小語教師呢?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讓讀書與自己為伴,豐富自己的素養

李吉林老師説過“一個自己都不喜歡讀書的人,不可能培養出喜歡讀書的孩子”。語文教師需要廣博的語文知識素養,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每次培訓,我都會抓住一切可以讀書的機會,廣闊自己的視野,特別是在語文專業內,多誦讀,朱永新先生説:“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閲讀史。”然而,我們目前卻面臨着嚴重的閲讀危機,特別是經典文學和優秀詩文的閲讀,在這些方面新課標對學生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作為語文教師都應該有所涉獵。同時,語文教師更應該度閲讀有關教育理論的專業書籍,以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和能力。

雖然我喜歡讀書,但在專業方面涉獵還是不多。為了讓我們更好更快地投身實小的行列,我們單位克服一切困難,給我們創造各種機會對我們進行培訓,比如每學期拿出一大筆經費為我們教師訂購了《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國教師》、《新課程改革》、《國小語文教師》、《國小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通訊?國小刊》等幾十種雜誌,還為我們請來“新聞+專家”型的人物陶繼新教授、“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蘇靜老師、香港聯成國際教育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集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張洪賢老師等教學名人來我校作報告。通過閲讀大量的專業化期刊、聆聽專家老師的教導,汲取能夠為我所用的因素,逐漸對語文專業思想有了些許認識。

我期待在閲讀中敏鋭自己的思維,使自己的眼光更精準,思考更深入。

(二)讓寫作成為自己的習慣,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

李吉林教授説過“一個好的語文老師,他還必須是一個文學的愛好者。”我很贊同這一觀點。如果一個我語文教師連一篇文章都寫不了怎麼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平時我喜歡文學,閒暇時愛寫點東西,比如“我是蒼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獨自在汪洋中漂泊 艱難而又無助是你把我帶進船艦的隊列從

此我的人生不再孤獨”(《從此》)“學,頭頂驕陽酷似火,戰酷暑,前行不退縮。”(《十六字令》)“攜一夜清輝/攬滿天星光/在冷寂的夜裏/我孤獨啟程/那悽迷的月光/映射着我瘦弱的身影/那悽悽的寒風/吹打着我清冷的臉龐??也許前方荊棘滿地/也許未來遙不可及/但夢想依舊在我心底/那前方必定鮮花鋪地”(《啟程》)

??

我的寫作熱情激勵了我的學生,為了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我利用學校《啟智》雜誌徵稿的機會鼓勵學生寫作並把他們的文章進行修改後發表在我的網易博客中(),班級內掀起了寫作的熱潮。此時此刻,我在工作中的苦和累早已隨着《甜橙女孩兒——陳曉培》、《水果變、變、變》、《領略詩情》等一篇篇“美文佳作”的出爐和陳曉培、於景坤、周文藝等一個個“小作家”的誕生而隨風遠去,洋溢在心底的是一股股幸福的暖流??今後,我會努力撰寫一些教學研究方面的文章,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課題,力爭形成一整套的成果呈現形式。期待自己在專業化發展上有新的提高。

(三)讓多媒體技術成為自己的特長,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多媒體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多媒體技術有一定了解,掌握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學會使用一些軟件來開發和製作課件,如authoware、

powerpoint、photoshop、flash及一些抓圖、視頻編輯軟件等,其次要求會使用計算機、投影儀、實物展台、音箱等設備。

為了在這方面取得進步,從2014年自己買了電腦開始便利用業餘時間在家自學這些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掌握了word編輯、製作表格、自制課件等技術,多次為老師指導或製作教學課件,成為學校的“課件製作小能手”。

至今為止已經制作了十幾個優秀的教學課件,比如《太陽是大家的》、《紙船和風箏》、《淺水窪裏的小雨》、《掌聲》等等,都受到領導和老師們的高度評價。這些課件我都上傳到了自己的百度文庫,希望能為老師們提供幫助。 (百度網址:#7)

同時,利用一切機會爭取上公開課、示範課,在這種大範圍內的活動中鍛鍊自己和影響別人。通過紮紮實實地教育教學實踐,爭取成為一名骨幹教師。 2014年春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教學比武,所授《太陽是大家的》一課獲得一等獎。11月份被選送到德州參加了閲讀教學優質課評選並獲得二等獎。如今,我校已為每一個教室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我會繼續在多媒體技術方面努力學習、提高爭取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四)讓研修與自己相伴,為自己的專業化發展指明方向

01年以來,華夏大地上颳起了課改的“旋風”,“三維目標”等新興的課程理念紛紛登台亮相,活動化的教學逐漸取代了傳統的“一言堂”式的空洞説

教,“人文性”的逐漸迴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呈現,改變了國小語文教學高耗低效,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的狀況。

為了更好地讓老師們瞭解課改理念,提升自身專業化水平,國家教育部門花巨資為我們打造了豐富的研修平台。

11年秋,山東省小語遠程研修開始,2014年小語國培順利開展,如今,省級研修再次拉開帷幕。一天的學習令我們對2014修訂版課標有了更新的認

識??三次研修讓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專家老師、指導老師不厭其煩的指導和幫助,研修老師們給我的感動和啟示給了我前進的動力,更是讓我對自己專業化的提高充滿期待和信心。

三、期盼未來,明天會更好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有所作為。作為一名小語教師,我們要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追求;更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然後才能迎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悦。

期盼未來,明天會更好!

第三篇:明天會更好 讀後感

明天會更好

——讀《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有感

《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是鬱雨君姐姐的新書,我喜歡她寫的每一個故事,因為我總能在她的故事中收穫成長,收穫快樂。

《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講述了考試總是年級第一的衞嘉勉因會考失常跌入末尾學校鉛筆頭中學,身邊的同學都生活在菜場,心高氣傲的衞嘉勉與他們格格不入,她不僅看不起這些同學,更看不起偏袒末尾生的“半人類”校長。直到一個以末尾生組成的“墊板組”出現,他們以美好的現在驗證了末尾生也有春天。

在《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這本書中,有心高氣傲的衞嘉勉、末尾生同桌李捷仔、“半人類”校長和墊板組的模特哥哥飛揚,愛打聽的八卦小哥,墊板妹妹和愛跳舞的蓬蓬裙姐姐。其中最讓我喜歡、敬佩的不是主人公衞嘉勉,而是“半人類”校長。他讓流浪貓在校園安家,給它們食物並照顧它們;他給每一個新生髮一隻蝸牛讓他們飼養,告訴學生們要重視每一個生命;他舉辦削蘋果比賽,只為了幫“水果店王子”李捷仔消滅掉他們家的爛蘋果;他還曾帶墊板組四人一起去郊外看螢火蟲。

當我讀到“半人類”校長説的“再渺小的理想也是理想,就像螢火蟲屁股上的光一樣”時,我心中湧起的是對校長的無限敬佩,對於考試總考倒數幾名的墊板組四人,“半人類”校長沒有批評,而是帶他們到伸手不見五指的郊外找螢火蟲,讓他們明白:即使在這樣的黑夜裏,只要想到還能找到一點光亮,就會充滿希望,所以即使是末尾

生也不用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黑暗。

當我讀到校長説的幸福咒語“朝前走,向前看,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時,我被深深地觸動了:是的,未來的美好,靠自己創造。這是一種以樂觀面對生活的態度,即使前方一片黑暗,也要相信前方等待你的是更美好的未來,就像詩人陸游寫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我心中,校長確實是“半人類”,他的另一半是神,是帶給學生幸福,教會學生做人的神。

陽光總在風雨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應該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勇敢地接受風雨的洗禮。正如《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封面的那句話:朝前走,向前看,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

陳麗珊

第四篇:讀後感:為自己更好的工作

為自己更好的工作

--讀《你在為誰工作》有感

當我拿到這本書之前,和很多人一樣,感覺自己是為了賺錢而工作,為了生存而工作,所以工作起來總是有點缺乏熱情,但是看完這本書後,我才明白,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工作,而且還要為了自己而工作,把工作看做是一種享受,一種生活的樂趣,讀後感:為自己更好的工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軌跡,有的人成為單位裏的核心員工,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而有的人一直碌碌無為,到頭來仍一無所獲。那麼,是什麼在造就我們,改變我們?是"態度",工作態度!《你在為誰工作》這本書中,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彷彿一面鏡子。它通過提出"你在為誰工作"這個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問題,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細緻的解答,從而讓每一位職工從內心深處承認並接受"為自己工作"的樸素理念。我們不能否認,在我們當中,當然也包括我在內,有時怕自己的工作得不到領導和同事們的肯定,就會找n個理由將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再完成,只要不耽誤事就行,有時因看不慣某個同事,心裏就不願與其合作。想想看工作本身是沒有任何情緒的,是人賦予了它一種積極或消極的心態。因此,書中多次警醒人們:"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迴歸於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學習的態度,把每一次任務都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經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會之門,讀後感《讀後感:為自己更好的工作》。 千萬不要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於公於私都沒有裨益。"

《士兵突擊》裏許三多的扮演者王寶強在接受主持人採訪時的一段話,給我的震撼很大。主持人問他:"你當初在劇組裏當羣眾演員時有沒有想過,就這樣跑龍套、打雜如果得不到機會成不了明星怎麼辦?他脱口而出:"只要你認真努力的把每件小事情做好,總會有人發現你的"!是啊,這是淺顯卻不易悟得的道理在王寶強的身上已驗證了其價值。我們怕領導沒有留意我們所做的每件事,但我們是否留意把每件小事做好。

工作不僅能賺到養家餬口的薪水,同時,困難的事務能鍛鍊我們的意志,新的任務能拓展我們的才能,與同事的合作能培養我們的人格,與外界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工作是提供給我們成長和各種收穫的起點與機會,是為了自己。如果希望獲得成功事業,成就美好人生,對自己邊工作邊成長的過程負責的態度。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你在為你自己工作。

第五篇:做更好的自己 讀後感

做更好的自己

---讀《人性的弱點》有感

讀過這本書許多次,卻總是沒為它寫點什麼。這是一本永遠都讀不膩的書,每個年齡,每個不同的心情,每個不同的時刻下閲讀都有不同的感覺,都有新的感受。

作為“成功學”的創始者,卡耐基大師在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有數不勝數的忠實信徒。但他不是一個天生的成功者,他的成功體驗都是從自己充滿挫折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他曾嘗試過許多職業,在屢次遭受挫折以後,他依然勇敢地面對生活,向自己的夢想前進,他的精神也激勵着我勇敢前進不退縮。

我是在同學中打成一片的開心果,但性格過分開朗也給我帶來了困難。許多時候因為話太多,説錯話也會讓別人生氣。在這本書中我就找到了為人處事之法。懂得了怎樣用自己真誠的內心去辦好事,做一個令大家更愛的自己。

開心果也總會遇到難過的事,我雖然沒得抑鬱症,但也不會用成熟的方法驅趕心頭的陰霾,卡耐基的“幾步走”,“奇妙方式”,竟真如此神奇,幾頁紙上談筆就勝過一切,是真的會讓我從記憶中翻出一些人的蹤跡,打開一些事的歷史,然後微笑着移除那些難過的部分,又變成了樂觀的我。

智慧是人生一大要點,智在溝通更是十分重要。就像卡耐基那樣,我現在也學會了讓別人贊同自己,説服他人的方法。用自信加上技巧的魔法,就是一個智慧的自我。

這本書真的教會我很多,但我卻無法真正好好描述。明明是温馨的枕邊書,卻比教科書還要有用。我不會馬上蜕變成另一個完美的別人,但是讀過之後,一點一滴微小的細節改變會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