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實踐報告多篇

文化實踐報告多篇

文化實踐報告篇1

在這個長達一月的寒假裏,我參加了xx文化中心第42期的傳統文化學習,講座的主題是:幸福人生。這是一次封閉學習。不但學習了國學經典,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將之付諸實踐。在這短短的學習時間裏給了我不少觸動。在這裏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達中心的時間是下午,xx文化中心位於xx市xx區的一個比較偏的地方。後來才知道,這是社會給界愛心人士籌資建設起來的。雖然簡陋一些,但是也讓我體會到他更深一層的含義。

剛到文化中心的時候,就發想了一件事。人們見面時是鞠躬禮。起初我不明比為什麼。中心的老師在第一堂課上給了大家一個答案。要學會謙卑,最實際的方法,就是低下頭,放下身份。這才是鞠躬的目的。養成這種習慣,人自然而然就學會謙卑。如同一個永遠裝不滿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輸更多的東西。學會鞠躬,做到謙卑,是我在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穫。

第二天在上我們很早就起來了。天都沒亮,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了一套健身操。然後按秩序進入課堂向孔夫子敬禮後進行早讀。早讀的內容是國學經典——《弟子規》和孝經。我曾經看過百家講壇上有關於《弟子規》的解讀。內容是明白的。本以為學起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上課根本脱離了書本!因為咬文嚼字不是我們這次學習的目的。講座的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健康、教育、經濟、和諧、禮儀。

而第一天早上的學習內容是:健康。

主講師是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僅介紹了飲食和常見病的關係。還提出了五行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應關係關係,並且提出了相關的事實依據。他提出了仁義禮智信與金木水火土和器官的對應關係。提出了文化與健康的理論。此外他還用事實論據告訴我們素食與健康的關係。在這裏,他提倡的健康飲食和綠色飲食是基於現代的畜牧養殖業以及現代低碳生活的要求來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裏,三餐都是吃素的。經過這次講座,沒有人抱怨。結束的時候很多的學員都自發的要求堅持下去。要知道堅持吃一個月的素食所減少的碳排放相當於種樹18棵。而養活一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積是一個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這確實是一個發人深思的事實。正如廣告上經常出現的口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説的,保護環境,從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題是“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人們有一個共同感的語言,就是音樂。當我看到樂譜的時候,發現裏面的歌曲我並不陌生。然而,當老師上課的時候我才發現並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問題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講師來自於湯池。當她唱起《母親》這首歌的時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淚濕了眼眶。抬頭看去,周圍的人也都是一樣。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我們接受了好幾場關於“孝”的事蹟報道會。

有22年照顧植物人父親的兒子,也有用相機記錄父母三十年光陰的攝影展。孝經有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在這裏,我深切的感覺到,不管身處什麼養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禮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可見禮儀的重要性。現在有很多禮儀培訓的課程,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古語有云:德揮動於內,而禮發於外。在學習和運用各種禮儀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師在講台上給我們講述了她是如何從一個企業管理者成為一個講師的經歷。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的是道義而非金錢。至於當今社會,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而禮儀,作為道德的外在表現,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想起以前在院學生會裏工作和當亞運志願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説,禮儀確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牆上用這樣子一句話——學為人師。剛進入中心時我發現不光是見面要鞠躬,這裏的每一位,包括學員,都被稱為“老師”。上了課,才知道,只一句“老師“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和鞭策的力量。來到這裏,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人人都有這種精神,整個環境就不同了。本次講座的大部分學員是大學生。剛來的時候對於鞠躬,食素,剩飯,早起都不太適應。可是幾天的講座下來,大家都能做到。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安安靜靜地,大家自己改了過來。想起在學校學習的生活。不得不讓我感慨中國的傳統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個教室,大到整個社會,如果人人如此,那麼社會不就和諧了嗎?英國的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就提出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除了孔孟學説和大乘佛法別無他法。

而在現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關於國學的教育更是引來各方爭議。然而看見日韓兩國尊孔重道,對於源於中國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在這幾十年裏,我們的精神世界裏是否失去了什麼。

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們學習思想,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和事物,卻沒有讓我們完全的拋棄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會流傳下來。問題在於,如何辯證的繼承和發揚。我認為文化的傳播,並不單是口頭的“告訴”。“身教”不但是老師們應該做到的,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學會“身教”,那麼周邊的人也會受影響。這就是教育。

經濟和傳統文化的關係是從社會經濟活動中不良現象開始説起的。貪婪,欺詐,驕奢,不誠分別對應了不仁,不義,不禮,不信。如果做到了仁義禮智信,所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即使在經濟困難的時機,也未必沒有生機。中山大學的鐘茂森教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證明了這個論點。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想立而不倒,同樣需要傳統文化的支持,這種支持來源於內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實,很感動。我學會了懺悔自己的過往,感恩別人對我的關懷和幫助。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作為中國人,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我會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養分,做一個合格的中華兒女。

文化實踐報告篇2

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選擇了“宣傳中醫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下鄉宣傳活動,為期兩週時間,感受頗深,收穫多多。瞭解了在民眾心中中醫傳統文化的知曉度及他們的平時就醫方式,瞭解方式,以及中醫藥普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自身的優缺點。現逐一述説如下:我們選擇的目標羣體為北京郊區東八間房北石家村的所有民眾。

選擇理由:

1,離北京較近,文化程度較好,普及廣,能代表大眾;

2,處在城鄉結合的過度地段,選擇就醫方式有中醫及西醫,在調查過程中有所對比,符合當前醫學治療狀況;

3,目標羣體數量穩定,有利於調查普及的實施和效果;

4,交通方便,有利於我們團隊每天方便定時到達,並按計劃實施方案;

5,有本地醫療機構和村委會積極配合,取得了方便足夠的活動場所,並獲得足夠的信任度;

6,羣體年齡分佈均勻,18—70歲不等。我們採取的活動方式為現場義診,包括量血壓,測心率,穴位貼附,推拿按摩,鍼灸,拔罐等現場演示,發放調查問卷,發放宣傳冊,現場諮詢,現場講座及討論。經過為期兩週的活動,我們獲得大量資料,經分析總結,當面瞭解發現,中醫傳統文化及中醫藥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67%的人認為中醫藥效果良好;59.6%的人人認為中醫在治療慢性病中優於西醫;25%的人稱生了病,願意首先看中醫,89.1%的人認為中醫實惠但不方便,治病效果較慢;21%的人不瞭解中醫;13.2%的人不相信中醫;53.5%的人平時習慣選擇中醫就診;68.9%的人認為現如今中醫應當在保健領域加快步伐;91%的人認為,中西醫結合比較好。通過了解,大多數人通過電視媒體瞭解中醫傳統文化,部分人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瞭解中醫,親身體驗並感知。少部分人只是見過中醫診治,但並未就醫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通過閲讀書籍,講座等了解。

在對他們的回訪中,我們總結出中醫藥的缺點和普及中醫藥將遇到的問題:

1,中醫療效較慢,對大多數疾病來説,人們首選西醫,中醫逐漸被忽視;

2,中醫藥治病,熬藥繁瑣費時,在生活節奏較快的條件下,為了方便,節省時間,人們不願去抓草藥,熬草藥;

3,草藥味道苦澀難下,特別是現在的很多人,不能接受;

4,中醫看病主觀性強,不能令患者一目瞭然,從心裏接受;

5,國家對中醫藥的宣傳及重視程度處在“點”的狀態,並未達到“面”的效果,力度範圍還不夠;

6,中醫藥的宣傳缺乏現場或生動的展示,在宣傳過程中如果能親身體會和參與就診活動,可謂眼見為實,心服口服;

7,西方文化的衝擊,是中醫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的阻礙。

但還是有其更多的優點:

1,中醫治本,緩解症狀的同時,調整機體內部環境,功在千秋;

2,中醫治療慢性病和疑難病症中有絕對優勢,通過長期堅持服藥,可做到完全恢復或臨牀症狀消失或維持當前正邪相抗衡的動態平衡;

3藥物天然,副作用小;

4,在保健養生方面獨具特色,符合當代人的生活需求;

5,醫療費用較西醫廉價,適合各類羣體,減少有病不治,小病變大病,有病沒錢治病的發生。

總之,中醫藥傳統文化還需要大力普及,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中醫,瞭解中醫,並使中醫成為他們健康的守護者,這也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遠期目標。本次活動開展期間,更多的人瞭解了中醫,並親身體驗了鍼灸,拔罐,推拿等治療,為許多老人測血壓,心率,呼吸,為他們的健康做了指導,並提出了許多可行建議,以及在今後如何調理預防。在養生保健方面也給他們發放指導手冊,以便他們查閲學習,大大方便實惠了眾多中老年人。甚至為有些病人當場解除疾病痛苦。我們也通過此次活動的反覆宣傳,瞭解了目前中醫藥傳統文化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大眾的認知與需求度,從而為我們今後宣傳,普及中醫藥文化掌握了重要信息掃清道路。亦讓我們在學習中與現實相結合,真正讓中醫以一種更合理的,貼心的方式,讓患者去感知接受。

文化實踐報告篇3

三農問題牽動着億萬人民的心,俗話説無工不富,無農不穩,由此我深入到了常州武進區牛塘鎮竹園村,做了一些初步的調查和研究,發現了一些問題,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總綱的方式大致展現目前我認為的農村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下面再以專題的形式探討一些熱點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初步得出了這些老大難問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村舍規劃不合理。社會保障覆蓋力度低,醫保問題嚴重。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同步,文化娛樂設施與人員匱乏。棄農轉工轉商過於迅猛,農地荒蕪,農業產量下降。計劃生育工作難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關農業科技人才缺口大。農村民主政治建設落後,幹部羣眾關係冷淡。

針對問題我的一些解決方法和相關想法:合理規劃村舍建設,規範農村房屋建設,加強公共衞生設施與精神文化設施建設,使鄉村環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強普及科學,遏制迷信,徹底扭轉村風村俗。大力覆蓋社會保障機制,切實加強農村醫療建設,不僅要耕者有其田,還要耕者有其醫,使廣大農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個全面的詳細的保障。加強農村教育系統建設,多從農民實際出發,多辦夜校和業餘性質的培訓班,針對不同人羣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強制的'法制化的推廣計劃生育工作,要加強宣傳與教育,讓農民真正感覺到多生劣生不僅增加了家庭負擔,更加重了社會負擔。龐大的人口是社會發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農村科技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從制度這個根本入手,加大財政投入,切實照顧農村科技人才實實在在的利益。至於農村的民主政治建設,則仍然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

經濟發展模式問題

集約化與粗放化孰對孰錯?一直以來,關於中國農業發展方向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熱點話題。顯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業任何部門長盛不衰的關鍵,走集約化高效化也是每一個產業的希望所在。對於中國農業而言,通過發展集約化農業,還可以推動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提高農業產量,在農產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過發展農業集約化,還可以大力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步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現代化的縣域經濟過渡。可是問題並不只有這些,中國的人口從來就是決策者們必須考慮的問題。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還很低,即使已經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還很不令人滿意。所以解決龐大農民隊伍的就業和吃飯問題就是當務之急。每年浩浩蕩蕩的打工隊伍早已使各主要經濟發達城市不堪其負,而農民工進城所帶來的勞資糾紛,社會治安問題也不得不令人認真對待。所以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在農村就近安置龐大的就業大軍非常必要。中國儘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種土地少,利用價值高的土地少,在國家財力尚不足以負擔農村全面社保醫保之前,必須使農民安心待在農村土地上。或許精耕細作,小農經營數千數百年以來,一直是制約我國商品經濟發展,制約城鎮化水平,制約城鄉貿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們永遠更加無法接受,廣大農民再也無地可種,生活日益艱難,苦苦掙扎於生存線上。所以儘管城鎮化,農業經濟集約化是大勢所趨,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觀存在的具體問題説明着,粗放經營的小農經濟仍然將是我國可預見的必然的痛苦選擇。而在選擇何種經濟發展模式的背後,是不得不重視的老大難的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

儘管問卷中沒有提到人口問題,但我仍然認為問題農村人口問題是一大關注點。對於人口問題,最生動的莫過於那個家喻户曉的公益廣告。某記者採訪一草原放羊娃。兩人的一番對話耐人尋味。記者説:“你為什麼放養啊?”小男孩説:“賺錢。”記者説:“賺錢為了什麼啊?”小男孩説:“為了娶媳婦。”記者説:“娶了媳婦以後幹什麼?”小男孩説:“生娃。”記者説:“那生了娃,娃將來幹什麼啊?”小男孩説:“放羊。”由此可見,樸實的並沒有更多全面細緻考慮的生育慾望和計劃,使得我國尤其是廣大農村的人口形勢非常嚴峻。多子多福,重男輕女,農村人口的增長還顯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錯亂必將形成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和倫理問題。但是,這一問題並不是短時期內形成的,中國的價值觀點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樸實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為麻煩和難以解決的。對於農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正確的男女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顯然,一方面要積極普及法制意識,對男女問題要有真正徹底的認識。男女是完全平等的,隨便拋棄女嬰不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嚴重的違法行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細緻和徹底的宣傳。要講究策略,必須要從小處着手,用心去做。對於農民家庭的開銷,人均開支的變化要形成一個基本的規律化的報表材料,讓農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為現在的時代形勢,完全是越生越窮越窮越生啊。所以減少生育,對農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調查的農村有一種以富買權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罰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認為這是一種嚴重的司法歧視,從沒有哪部法律認為交罰款可以使違法行為合理化!對於這個問題,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關立法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立法,行政執法部門也萬萬不可罰款後就一了百了,該怎麼做就應該怎麼做,農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樣更加全面和嚴密。農村普遍的真實的計劃生育對於減輕城市就業壓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少生優生的貫徹實施到底如何,將直接影響到農村現狀與農民生產生活問題。

文化實踐報告篇4

社會實踐是學校教育向課堂外的一種延伸,是作為一位知識青年的至關重要的人生歷程。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號召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績。然兒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我們要對其進行全面的認識就對其進行全面的實踐調查。因此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説是十分重要的。新農村建設對我家鄉的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國家出台的“三農”政策讓人民的生活變的更加舒適,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社會的需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儘自己應盡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農村長大的大學生,雖説我學的專業可能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卻不能不去關心新農村建設,因為那是撫育我長大的地方。當國人在沐浴着社會新風尚的陽光,那麼建設怎麼樣的新農村、怎麼樣建設好新農村是我們大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十分高興,我能夠在寒假進行相關的實踐調查。然兒經過我的一番調查之後卻發現了一些問題,我不禁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樣一種已有的村莊發展模式是否正確?是否真是中國新農村未來建設的整體框架?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是否有走形式主義的危險?

我的有關新農村與我家鄉的變化調查主要體現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農民增收困難伴隨着一系列負面影響,尤其是醫療保障方面顯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現了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絕境的現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籌集標準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農民個人自願繳納、地方財政補助、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三部分組成。

建國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村衞生工作,農村逐步建立了三級(縣醫院、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所、室)衞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了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另外,從50年代中期開始,部分農村開展了合作醫療。合作醫療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共同籌資,為農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療和預防的一種社區型醫療保障制度。合作醫療和三級衞生服務網絡相互配合,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問題。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由建國前的35歲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歲,

①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為佔總人口80%的農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衞生服務網絡功不可沒。

然而,從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農村醫療保障發生了嚴重的衰退。隨着集體經濟的削弱,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國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鋭減到5%左右。

②絕大部分農民失去了醫療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層衞生服務機構——村級衞生所、室或不復存在,或者轉化為私人診所。

合作醫療的衰退和農村基層衞生服務機構的消亡或市場化,導致農民醫療費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從1990年至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686.31增至2210.34,增長了3.2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增長了6.2倍、5.1倍,

③醫療費用的增長大大超過農民收入的增長。在農村最貧困的農户(佔4%)中,有一半屬於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

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衞生費用為587.2元,其中用於農村的92.5億元。僅佔政府投入的15.9%。

④政府投入不足不僅導致農村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市場化和服務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預防保健機構的能力。因為投入不足,使衞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機構把主要精力用於門診,住院等有償服務的開展,預防保健服務有所削弱。一些傳染病(如肝炎)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蟲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復燃。

新世紀,政府應該通過加大投入,合理規劃,提供幫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實實把醫療衞生的重點重新放回到農村。

(1)真正增加政府對農村的衞生投入,加強農村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醫療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衞生服務質量。

(2)加強農村公共預防保健工作。公共預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優點。必須改變目前基層政府忽視預防保健的現狀,要明確公共預防保健是政府的職能,政府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財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預防保健尤其重要。

(3)繼續發展和完善合作醫療

(4)積極探索其他形式的農村醫療保障形式。

還有就是新農村建設的鄉村公路硬化情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做出的重大決策。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通過綜合建設,最終目標是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決策為“xxx”時期的農村公路建設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基礎,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區惟一的運輸方式,是關係到農民羣眾的生產、生活,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村公路建設規劃是很重要的。農村公路發展了,可以改善農村運輸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促進農民“生活寬裕”;可以加快農村信息傳播和對外交流,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激發農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促進“鄉風文明”;可以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改善村容村貌,促進“村容整潔”。當我還在讀高一的時候,聽家人説會修水泥路,那時候可讓我高興壞了!終於可以擺脱泥巴路了,天晴時漫天塵土,下雨時泥濘不堪,而且經常是坑坑窪窪的,真不爽啊!當我踏在新鋪的水泥路上時,我的心情是多麼激動啊!雖然鋪的不是很好看,但路面還是蠻平整的!有條水泥路就是好啊!進進出出方便多了,我也不時可以飆下車了!修路的錢有一部分需要農民出錢,但卻沒有一户沒交的,這足以説明農民對修公路的渴望!我們不是天天説在嘴上嗎?要致富先修路嗎!農村公路建設繁榮了農村經濟、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是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農村教育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科學技術是先進的生產力,有了先進的生產力農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們村,我好象沒看見過什麼發展農業生產的相關書籍,也沒有看見過村裏請過哪位技術人員來我們村指導農業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怎麼能沒有教育呢?沒有書籍就會缺少知識,農民的素質的提高就會受到阻礙,有了現代化的新農村怎麼能沒有具有素質較高的現代化村民呢?在農村也沒有什麼文化活動,最多是舞一下龍。但我隱約記得上一次舞龍還是六、七年前的事。舞龍是一件好活動,在這一個星期裏,全村人的積極性都調動了。年輕的由幾個中年的師傅帶着,到了晚上整個村都沉靜在春節的喜慶中。爆竹聲幾乎就沒斷過,都在忙着接龍。我們的這條龍有十五節,前面兩個打燈籠的和一個打鑼的,接下來有四個人輪流舉龍頭,後面還有兩個打鑼的,四個打鼓的,反正總共有三十二個成員。在這個星期裏,舞龍的大概內容是穿屋、賀壽、賀新房子等節目。

新農村的建設還存在這樣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青少年太少,他們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裏平時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為主。這也是為什麼隔這麼多年才舞一次龍的原因。在外面打工的一般都是不等過完春節就要出去工作,所以找不到這麼多人來舞龍。由於缺少青壯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廢了,不少田都只種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當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説年輕人就得在家種田,在外面然夠找到好的謀生之路自然是好事,畢竟在外面的機會多點。但錢是世上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多留一點時間和家人呆在一起還是比較好的,因為有一個美好的家庭也是判定是否是合格新農村的一個方面。所以,在外的人兒記得多給家裏打個電話,有機會就回家看看。同時如何使這些主力軍回鄉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畢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在年輕人的肩上。

文化實踐報告篇5

當今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同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及開發利用工作也刻不容緩,利用暑期,我走訪了本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富集、特色鮮明的村寨——高蕩村,就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研究,調研情況如下:

高蕩村系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的千年布依古寨。古寨具有典型的第三土語區布依族村寨的特點,傳統民居與古寨風貌特別是石頭古建築保存完整,周圍青山綠水,環境優美,民風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積澱厚重,古文化遺址遺蹟多,遭到破壞不大,具有較大的民族民間文化發掘潛力。

歷史和文化的積澱使高蕩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婚喪、節慶民族習俗,敬天地、尊師祖的民族信仰傳承比較完整和豐富。蠟染、織錦、刺繡等傳統工藝在高蕩村布依族人中不斷的沿襲和發展。高蕩村不僅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雙枝並秀,而且藴藏着極大的民族傳統文化研究價值。

一、高蕩具有豐富的布依文化資源

高蕩村居民300多户,近2000人口,全系布依族,且只有伍楊兩姓,已有600多年曆史。主要具有以下方面的民間文化風情:

1、有獨特的山寨建築。村落內的建築佈局井然,房屋建築均為石木結構,不用一顆鐵釘,均是木料結構屋架,有的石料間隔,有的木料間隔,石板蓋頂,牆多數用石料壘砌或漿砌,用石灰或混泥土勾縫、材料就地取,造價低廉,經久牢固,冬暖夏涼,在建築形式上,有的組成一正兩廂院落,縱橫交錯,古樸悠遠。

2、有傳統精湛蠟染、織錦、挑花等民族工藝,山寨80%的成年婦女都會製作傳統的民族民間工藝,很多農户家裏設有染缸,從事織錦、蠟染及傳統民族服飾的純手工製作。

3、有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民間文學。在文化起源上,有《銅鼓的來歷》,在傳説類有《滴水灘瀑布的傳説》,在民風民俗上,有《六月六的傳説》、《姊妹簫的傳説》等,在民間故事類,有對愛情忠貞不諭的《睡在草凳上的小狗兒》、《三妹與蛇郎》。有富於幽默對事物認識講究哲理的《徵舵的故事》,有諷刺貪財愚蠢,描繪善與惡鬥爭的《妹妹智殺老變婆》、《人與虎鬥智》等童話故事。

這裏的布依民歌不僅數量繁多,內容豐富,而且流傳廣泛,布依民歌有古歌、酒歌、時政歌、勞動歌、生活歌、兒歌,從少年兒童到老人,幾乎個個會唱布依族歌,唱歌成了布依人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這裏有布依族民間音樂、舞蹈。其中布依族民間音樂有兩大類:一是民間器樂曲調,如銅鼓調、竹簫調、嗩吶調、木葉調。二是民間曲調,如唸經調(屬宗教類)、立房上樑調、情歌調、酒歌調等。

布依族民間舞蹈有銅鼓舞、撒麻舞、花包舞、嗩吶舞等。

4、有豐富多采彩的布依族節日,()有三月三(油團粑節)、六月六(男女青年趕表定情節)、嘗新節,俗稱稻米節(即七月半)等。一年中,最隆重、活動內容多要數“六月六”了,六月六這天這一帶的布依男女老少聚集在山寨的民間文化場所,進行對歌跳舞,男女青年趕表(談戀愛),同時還進行嗩吶、擊銅鼓、木葉、飛石打靶,抓羊子,母雞護蛋、水上漂石等技藝比賽。

二、該村在民族傳統文化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1、高蕩村被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組委會授予“貴州省30個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表明她所具有的深刻民族民間文化和特點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和認可,這必將更加有力地推動當地文化的保護、發掘、開發、提高和開放,必將進一步提高當地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水平。

2、高蕩村被省政協書畫院定為創作採風點,為推廣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巨大作用。

3、高蕩村作為布依千年古寨,不僅歷史悠久,解放前還是鎮寧自治縣少數民族村寨的“儒林村”。明清以來,高蕩村就有私塾,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不間斷。因此,但凡家境尚可的人家,都會送子弟入塾,曾經產生過秀才9人,舉人1人,有7名黃埔軍校畢業生,1名國立師範畢業生。

解放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舊時的“儒林村”變成了文化村,在過去的60年,全村通過讀書正式被大學、中專錄取讀書參加工作的人就有121人,其中伍德馨一家的子女,就有6名大學生。高蕩被1985年《貴州年鑑》記載,稱之為“文化村”,這在鎮寧自治縣絕無僅有。

三、該村民族文化瀕危情況:

該村的布依文化有部分內容已逐步消失,總的來説,衰退的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些世代相傳,為人皆知的民族風情、民間音樂、古歌、民間神話、傳説等部分無人傳承了。

2、一些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活動,傳統的項目少了,變得空乏無味。

3、一些獨特的布依民間工藝品無人傳承製作

4、一些80年代之後出生的孩子不會講本民族語言,母語傳承存在危機。

5、民居古建築和特色民居瀕臨滅絕。由於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 一些曲雅古樸、工藝精湛的建築逐步被現代建築所取代,需儘快加強傳統民居的保護與修繕。

四、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高蕩村如今被定位成布依千年古寨進行旅遊開發,經濟的發展與振興,民族文化建設與開發,離不開對民族文化風情的搶救、保護很有必要,現充分利用全鄉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特點,提出以下保護建議和措施:經調研後,高蕩村如今正在相關部門的指導與幫扶下,開始逐步完善旅遊設施,在此略提幾點建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針,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強民族傳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為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提供保障。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民族文化專業人才,讓更多的人走進民間藝術,發揚民族之魂。大力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納入教學計劃安排,編寫鄉土教材,培訓師資,通過學校教育保障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高少數民族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覺意識。

另外要加強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評定工作,要建立文化傳承人名錄體系,對傳承人制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如授予榮譽稱號、給予民間藝人的生活補貼等,進一步掀起尊重和愛護文化人才,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後繼有人,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魂寶流傳千秋。

2、統一規劃村民建築,保護地方獨特的村寨建築風格。

3、修復村寨的水碾和農户門前的石磨、舂對,在圍繞村寨流淌的梭羅河沿河兩岸製作竹筒水車,自流灌溉農田。同時襯托村寨淳樸民風,重現民族遠古文化的見證。

4、積極抓好布依文化風情的開發,保護利用。把布依族習俗和文化活動場面與旅遊觀光很好地協調起來,增加旅遊者與當地羣眾的情趣交往和生活方式,採取解説布依習俗的成因、神話、傳説故事、表現形式等方式,讓遊人對布依習俗有正確瞭解,增加參與程度甚至產生共鳴。

5、發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布依族蠟染、織錦、挑花等旅遊紀念品等。

綜上所述,相信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變抽象為具體,變空洞為生動。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一定能取得不俗的成績,銀城鎮寧的旅遊興縣戰略也將由此打響一場由民族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帶動經濟效益的漂亮的勝仗!

文化實踐報告篇6

我的祖國,我的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報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長卷史詩。理清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糟粕,吸收精華,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與自然的長期交往活動中所積累的和積澱下來的物質和精神的各種事物的總和。

身為華夏子孫,中華民族的一員,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門必修課,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今天的中國,然而隨着改革開放的潮流湧進,對於外國事物的接觸越來越多,其中表現最明顯的是對於節日的態度。在情人節的玫瑰、巧克力,聖誕節的蘋果,萬聖節的南瓜燈,裝扮在我們城市的街頭時,我們卻忘記了在重陽節為家中的老人送上一句問候。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忙碌中甚至連春節都無法抽身回家陪伴年年邁的父母。我們的傳統節日中除了端午以外,都跟“閤家團圓”有關係。但處在家庭小型化初期的中國,年輕人的家庭觀念是相對淡薄的。而且中國人總是習慣性的把某種節日和食品聯繫在一起,彷彿除了吃這種食品過節就沒別的了。

總之,這都是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浮躁心態所導致的。傳統節日是有生命力的,等到整個社會重新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重新找回傳統文化的價值時,也就重新重視傳統節日了。

我認為我們過外國節日是在吸取外國的一些好的內容,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要更加關注我們的傳統節日,關注外國節日固然不傷大雅,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將外國節日看得比我國的傳統文化更重要,過外國節日只不過是一種娛樂而已,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我們要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繼承和發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做到古為今用。

我們要堅持與時俱進,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我們應該全面、系統地認識。應以以人為本,在尊重為前提而繼承,在創新的理念下進一步充實、完善、提高,以滿足廣大人民不斷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

我的祖國是多民族國家,我作為少數民族的一員生活在蒙古族的聚集地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這裏有很濃厚的民族氣息,也很高興能借此次社會實踐的機會為更多的人介紹我的家鄉和我的民族。

蒙古族在中國來説算是少數民族裏人數很多的一個民族,也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早在公元一世紀,就有了蒙古族最初的祖先,匈奴人,在數千年的遊牧生活中也產生了很多專屬的民族節日和習俗。同漢族人一樣,蒙古族人民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説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羣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裏,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為“察幹薩日”。‘察幹”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為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徵着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七年級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為吉服”,白色為“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一些各自的節日。譬如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幹、奶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裏,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是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燃燈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現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的這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魯班節,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八年級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裏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裏學會了建築技術。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讚。為了紀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曆四月八年級定為魯班節。節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裏來歡度節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台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着,敲鑼打鼓,遊走各村寨,然後,大家彙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他們懷抱龍頭四絃琴,邊彈邊跳,後面的人羣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載歌載舞,場面十分活躍。

而在我的家鄉,最著名的莫過於,查幹湖的蒙古族人民的冬季捕魚節。每每到捕魚的季節都有上萬人慕名而來,觀看壯觀的冬捕場景。在查幹湖“冬捕節”開幕式上最神祕的是“祭湖、醒網”儀式。按照歷代流傳下來的習俗,查幹湖冬季捕魚必須首先舉行祭祀湖神,喚醒冬網,奉拜天父地母,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儀式主要包括跳查瑪舞(一種蒙古族特有的宗教舞蹈)、誦佛經,魚把頭唱祭詞,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喝壯行酒等。整個祭祀過程極具民族特色,內容相當豐富,先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也頗費心思,供桌、供品以及出場人物、出場順序都有定數、定序,不可偏差。通常情況下,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漁把頭主持儀式,在開網眼的冰面上,擺放糖塊、炒米、水果、奶乾等供品,點燃香火、炭火鍋,進行讚語祝辭,祝願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魚、出好魚。其中第一網打上來的魚中最大的一個被稱之為“頭魚”每年的頭魚的拍賣價格都非常之高。

當然那達慕大會自然也是蒙古族不得不提的一項重大節日。“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傳統盛會,“那達慕”是蒙古語音譯,意為“娛樂”或“遊戲”。

那達慕的歷史淵遠流長。蒙古人的祖先遠在公元前2000多年時就在蒙古草原的廣闊地域上活動。壯美清秀的台爾古納河,是蒙古民族歷史的搖籃。原始社會,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逐漸掌握了與野獸格鬥的本領,後來,又使用了“騎射”這種較為先進的狩獵方式。隨着社會的發展,摔跤、射箭、賽馬成為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軍事訓練的三個基本項目。隨着人們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它又成為人們的體育、遊藝活動。青銅器的產生,使摔跤、射箭、賽馬的條件越來越好。現在的那達慕,內容比過去更為豐富,比賽項目除了傳統的射箭、賽馬、摔跤外,又增加了馬術、步槍射擊、柔道、摩托車表演、蒙古象棋等項目。七八月的草原,正是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豐收季節,牧民們這時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於是,物資交流便自然而然地成了那達慕大會的一項新的重要內容,商業部門搭起臨時帳篷作為臨時商店,及時地把大批商品運到大會所在地,供牧民們選購。各地區的文工團、劇團,烏蘭木騎演出隊、電影放映隊和科技展覽部門也雲集而來,為牧民演出和服務。那達慕大會上還有飯館、茶攤、書攤、説書棚,蒙古包內外歡聲笑語,整個草原一派歡騰。 作為一箇中國人,包括作為少數民族的一員,瞭解,繼承和發展我們的傳動文化使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身份標識,是中華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寄託。我們應該本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對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文化實踐報告篇7

奉化,我們美麗的家鄉,她位於浙江省東部,她境內源遠流長的沂河水,惠澤着沂蒙人民,孕育了奉化的文明。改革開發以來,奉化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的奉化城已經成為一個經濟發達、交通便利、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然而經濟的發展、工廠不斷的建設給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作為家鄉的一員,我們熱愛自己的家鄉,關心自己周圍的環境,因此我們利用課餘時間對奉化的環境污染狀況展開了一系列調查,希望冀此瞭解家鄉的環境現狀,找到改善家鄉環境的對策,為家鄉的環境保護事業盡一份力。

此次調查活動我們採取了多種方式,多方面收集資料和數據,儘量獲得第一手資料,力求真實和準確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到圖書館查閲了一系列圖書、報刊資料,以便更好的瞭解家鄉概況,歷史沿革、發展規劃;到市環境保護局索取了有關環境監測數據;在城區選點實地觀察並採取水樣;到幾家企業調查了排污及治理情況;走訪了城裏的一些居民,瞭解了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及對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個地區的環境污染現狀並作出準確評價是很困難的,限於我們自身的能力,我們只能以主觀估測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家鄉的環境現狀、影響、趨勢作出一些粗淺的評價。

(一) 實地觀察過程及結果

本次城區實地調查,我們一共選取了六個觀察地點(分別為橡膠壩處、中山路、大成路附近、市圖書館附近、工業園附近、居敬社區附近)進行了大氣污染狀況調查。觀察表明,奉化大氣狀況尚屬良好,工業區大氣有少許刺激氣味,晴天時大氣能見度不太高。個別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體污染。如橡膠壩處河段水色渾濁,散發出臭味,水樣PH值測定表明,其PH為酸性。通過查閲資料我們瞭解到,水質變黑髮臭是水中氨氮含量超標,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結果,據調查這種狀況主要是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體造成的。同時我們也發現河道的下游,一台台挖掘機正在進行清淤工作,據瞭解,是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大力治理此河道,幾個月後此河段的水有望變得清澈。

(二) 企業調查結果

我們走訪了幾家造紙廠和鋼管廠,發現這些企業內都有一定的污染治理設施,排出的廢水的水質都較好,能達到排放要求,有的企業還能夠將水處理後循環使用。

(三) 居民調查結果

據調查,很多人認為,目前奉化的環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但近年來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經過環保部門和廣大市民的努力,幾年前髒臭的河水如今已經變得清澈了許多,污濁的空氣也變得新鮮了許多,我們周圍的環境狀況確實改善了許多,但還是存在着一些問題,如還有一些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時候市區內的空氣質量也不能盡如人意等等。被訪者普遍認為,確實應該加大力度、採取措施來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被訪者就如何保護我們的環境紛紛提出了意見和看法,他們也表示願意從自身做起,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為把我們的奉化城建設得更美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見人們對周圍的環境還是十分重視的,他們的環保意識也是很強的。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瞭解到:隨着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改變目前這種環境狀況,光靠環保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保護環境也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