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下冊新學期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八年級歷史下冊新學期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教案 篇一

《經濟體制改革》

課程標準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第2課。本單元主要講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是如何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改革開放的成功對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着劃時代的意義。改革開放分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而本節課講述的正是對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

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前一部分的學習,對我國建國後經濟建設有了一定的理解,並能形成正確的評價體系。但經濟史涉及的專有名詞多、內容相對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專有名詞,還要採用一些實例加深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明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瞭解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掌握國有企業改革。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理解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學生通過學習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教學難點:本課涉及的經濟方面的專有名詞比較多,國中生不易理解。

教學過程:

鄧小平曾8次成為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並在1978年和1985年,兩次當選《時代》週刊“年度風雲人物”。那麼中國的1978和1985年發生了什麼事,使我們不僅改變了中國,還獲得了世界對我們的認可呢?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來看看1978年的中國,回憶下這一年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學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此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學生:

1、把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2、實行改革開放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他們的領導下,我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那麼改革前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呢?

學生:計劃經濟,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人民公社化運動對我國有什麼影響呢?

學生髮言後,讓學生讀課本39頁“相關史實”第一段初步瞭解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端。然後展示兩則材料,由學生進一步總結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

教師總結:我們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運動已經嚴重束縛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由於實施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降低,消極怠工,致使農業不景氣,糧食產量少,人民生活極端貧窮,甚至連吃飽飯都成為了當時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請同學們閲讀課文第38頁兩段的內容,並總結出我國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開始實施的。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3、目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4、實施:安徽鳳陽小崗村

我國最早開始進行農村改革的是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糧食產量嚴重減產,而小崗村更是窮的響叮噹。小崗村從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間,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糧只有百餘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討飯。十年間,小崗村沒有向國家交過一粒糧,集體的公共積累只有幾間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張犁、一杆秤、一隻鬥。每年打穀場的磙子一停,社員們只能去要飯。生產隊隊長嚴宏昌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讓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飯。(出處:《中國歷史教師用書》八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頁)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崗村各家的户主祕密開會,全隊20户除了有兩户仍在江西要飯,其餘18户全部到場。我們現在看到的照片就是當時18户經過協商,共同簽字畫押的“協議”。我們一起看下它的內容,總結下這18户決定了什麼?

學生:分田到户。

教師:什麼是“户”?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這裏指以家庭為單位

教師:再看看這個協議,分到田的農民有什麼責任嗎?

學生:每户保證完成全年上繳的公糧。

教師:很好,在獲得土地的同時,農民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完成糧食任務上繳公糧,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自負盈虧。

教師:我們回憶下,我國當時的土地制度是什麼?

學生: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那麼分田到户,在當時允許嗎?

學生討論發言:不允許,當時我國的農村還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產資料都是集體的。

教師:對,在當時“分田到户”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貧窮的小崗村已經沒有出路了,這是村幹部能想到的方法,與其要飯、等國家救濟還不如放手一搏,正如這份協議中寫到的“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到18歲”。這是樸實的農民為了生存,為了不再忍受飢餓鋌而走險,18户農民壓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户。而這份“沉甸甸”的承載着18户農民所有希望的協議,成為了我國農民告別飢餓的宣言書。

那麼“分田到户”的小崗村收成怎麼樣呢?

之前的小崗村“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分田到户後,小崗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實行“分田到户”後的第一年這個從未向國家交過1斤糧的生產隊,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糧、棉、油,並還清了20年來的貸款。小崗村人第一次有了糧,有了錢,第一次吃飽了肚子。

隨着小崗村的成功,鳳陽縣各個地方紛紛開始實施“分田到户”,並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績。鳳陽縣從1978年開始三年不斷地增產。而這小崗村18位“敢為天下先”的農民成為改革的真正實踐者。在今年12月我國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大會”上這18位農民被評為“改革先鋒”。

5、發展進程

1978年小崗村的農民為了擺脱貧窮大膽的嘗試“分田到户”,如同一聲驚雷響徹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國確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方案,並推廣全國。到1983年改革“遍地開花”,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究竟什麼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呢?

6、定義

“家庭聯產”説明了其組織形式是以“户”為單位進行的,“承包”指的是農户與集體達成協議將土地等生產資料進行承包給農户,而“責任制”是指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自負盈虧。

那麼我們考慮下: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包產到户、分户經營,自負盈虧。把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進行改革,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農民有了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獲得極大發展。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討論後指出:責——自負盈虧

權——土地的使用權

利——農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農民所言:“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農民獲得的只是使用權。

7、深化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節節攀升,農村經濟朝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也使一大批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始從事工業和加工業,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如我們大家熟悉的美的、容聲、隆力奇、萬家樂等都是鄉鎮企業的佼佼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農民致富和逐步實現農村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道路,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

這幅圖表是我國從1976年到1984年糧食產量的數據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我國農業經濟飛速發展。我國不僅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糧食實現了出口。

隨着農村改革的成功,我國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看課本40頁的“材料研讀”,研究下當時我國城市存在哪些問題,並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學生總結:政企不分、平均主義嚴重還有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

我們來看幾個材料,具體瞭解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

1、存在的問題

這幅圖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報》的頭條,福建五十五位廠長和經理聯名寫信給省領導,呼籲:請給我們“鬆綁”。為什麼要用“鬆綁”一詞呢?我們來看材料一,並指出國有企業存在什麼問題?

政企不分。政府對企業的過多幹預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

我們再來看材料二,我們去購物,每樣商品都有它的價格,廠家制定價格的依據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價格是根據商品成本、市場需求、產品質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我國的國有企業卻是由政府定價,完全忽視市場規律,甚至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企業的銷路完全由政府解決,毫無壓力的工廠任務只有一個:完成生產任務。在這樣的政策下,企業毫無動力,產品、技術不進行更新換代,企業缺乏活力。

再加上當時的國有企業普遍採取平均主義、“大鍋飯”,幹多幹少一個樣,工人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工人毫無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

我們通過對以上幾則材料的解讀,總結一下:當時城市經濟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確: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業——毫無自主權,在政府這個大傘的庇護下不作為

工人——幹多幹少一個樣,缺乏積極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課本上所説:“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而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城市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此次會議頒佈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城市。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城市經濟體制主要存在着政府、企業和工人之間的一系列問題,那麼城市要想發展最重要的是做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政府要放權,企業、工人必須調動起積極性,所以對症下藥,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

具體如何實施呢?我們先一起讀課本的第40頁第一、二段,歸納並完成表格。

3、內容

(1)多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經濟形式。

(2)政企分開,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的效益與職工的收入相聯繫,企業經營好,職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這樣一來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

(3)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進一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業、工人發生了哪些變化?之前存在的問題能解決嗎?

政府——政企分開放開了政府的手,放權

企業——擴大企業自主權,實施企業責任制

工人——按勞分配,充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們來看個實例:海爾集團。

海爾集團原名青島電冰箱總廠,1984年這是個瀕臨破產,資不抵債的企業。隨着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這個廠也迎來了一位新廠長——張瑞敏。正如我們前面所説,此時的海爾職工毫無工作積極性,消極怠工。在改革的推動下,政企分開,企業擁有了自主權;按勞分配更使工人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企業有了活力。而廠長張瑞敏也很抓企業質量,在收到一封羣眾關於質量的投訴信後,張瑞敏讓員工拿着大錘砸掉了有質量問題的76台冰箱,並提出“要麼不幹,要幹就幹第一”。這一錘砸出了海爾職工的質量意識,也使海爾名聲鵲起。這把大錘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憑藉着過硬的質量,海爾在激烈的家電競爭中脱穎而出。海爾不僅在中國家電行業,而且走出了國門,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可,甚至在美國紐約也建起了一幢“海爾大廈”。2016年海爾躋身“世界品牌500強”。2018年前三季度海爾的營業額更是高達1381億元。從海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以及在這四十年中我們取得的巨大成績。

4、影響

隨着城市經濟體制的實施,我國城鄉經濟出現迅速發展。我國經濟急速上升,國民生產總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7年,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載史冊的一年,中國城市經濟開始了持續發展,中國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這一年,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再次榮登美國《時代》週刊,被評為“年度風雲人物”。

中國人的腳步並沒有因為這些成就而停止,隨着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決定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家一起讀課本40頁的最後一段,並回答問題。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進一步明確: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3)定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我們來解讀下定義。這裏有幾個關鍵詞:一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這是前提,是由我國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二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通過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是為了維持市場的穩定性,在尊重市場調節的前提下進行,以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那麼我們來對比下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地瞭解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我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着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國有企業加大了改革力度,開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現代企業制度邁進。我們一起讀課本的41頁第一段,瞭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了今天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在世界上擁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13日美國《時代》週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了“中國贏了”!這是該雜誌第一次在封面使用兩種文字。

在這期雜誌中美國歐亞集團總裁寫了一篇名為《中國經濟準備好贏得未來》的文章。文章寫道:“此時,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已然成為全球經濟舞台上大的角色。”“今天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比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主導國際體系的美國模式更為完備,甚至更可持續。”

八年級歷史下冊新學期教學計劃 篇二

一、學情分析

1、本人任教的班級是八年級三個班,他們在上個學期的社會課內容相對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對於八年級的下學期的歷史內容相對較為陌生,所以針對學生的這種狀態,教師需要在近段時間內對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習慣進行引導,以便他們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為了適應國中的學習節奏、學科知識以及學科特點,都需要我們教師花大力氣去引導和點撥,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並沒有絲毫的減輕,放鬆不得。

2、從這幾周的課堂教學看,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的學習習慣很不好,尤其是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思考問題的主動性、聽課與做筆記以及完成作業的質量上存在明顯的偷懶現象。

(2)學生對社會學科也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其中有部分優生對社會學科也不感興趣,這對他們提高學習成績是很不利的,所以這學期,要想提高這三個班級的歷史與社會成績和學習能力,困難很大。

(3)學生對學科的一些歷史知識概念、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經常表現為“鬍子眉毛一把抓”,沒有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答案。

二、教學重難點

八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三、教材分析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主題是工業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又稱為現代化。工業文明發展進程又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工業文明的早期階段,也稱原初現代化。在這一階段,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

第二階段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在這一階段,經過工業革命後,人類真正進入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

第三階段是20世紀上半期。在這一階段,由於工業文明的全面到來,人類社會有許多不適應,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第四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得到順利推進。第五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是工業文明深入發展的階段。

以往的歷史教學體系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分別教授。這種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採取了中外混編的方式。中外混編不是簡單的世界史和中國史的拼盤,而是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正確地在世界文明進程中給中華文明定位。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工業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區封閉孤立發展的狀態,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各個國家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即全球化。當前,全球化迅猛發展。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對於深刻理解現實是十分必要的,也構成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冊涉及的歷史時期內,與工業文明的三個發展階段相對應,全球化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單元敍述了新航路開闢後,整體世界即全球化的開始。第二單元敍述了工業革命後,在尋求市場的力量的推動下,整體世界最終形成。第三單元敍述了整體世界形成後,西方列強爭奪殖民地引起的災難性後果——世界大戰。

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歷史的進步。人員的流動,物種的傳播,商品的交換,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歐興起的工業文明傳播到世界,使亞非拉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擴張為載體的,伴隨着侵略與掠奪。全球化過程,特別是早期全球化過程,又是亞非拉地區殖民化的過程。即使在殖民體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達國家依然居於全球化進程的中心主導位置,建立了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本教材力圖全面把握全球化的這兩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單元中分別做了敍述,既揭露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殖民擴張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進步和積極作用。

四、改進措施:

1、做好教育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3)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閲讀、自學等方式,啟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2、基礎知識教學

(1)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具體描述,講清線索。每課突出重點、基礎點讓學生掌握鞏固好。

(2)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讓學生知道,並瞭解發展情況,追溯本源,充實內容,聯繫當代與環保相關知識,及時教育。

(3)對課文知識進行歸納、綜合,讓學生系統掌握,教會學生學法、記法,充分利用課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強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

(1)進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實,增強學生愛國認知,學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蹟,為實現人類理想而奮鬥。通過戰爭的破壞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初步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使學生學會科學分析評價革命時期的史實及人物,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3)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曆史發展,是統一鞏固發展,即使是革命時期同樣是統一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發展,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觀念。

(4)進行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國古代有無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值得發揚光大。

(5)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讓學生了解認識中國近代的屈辱史,內外對比,更要為國爭光,樹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4、其他措施

(1)做好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2)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點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

(3)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和解題,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4)幫助差生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多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學習情況,解決他們的學習困難,提高優生率。

(6)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三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中國政府派志願軍出兵朝鮮的原因

掌    握

黃繼光、邱少雲的英雄事蹟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閲讀資料獲取信息

有效利用課本插圖和《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圖片,瞭解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致過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

討論探索

志願軍出兵朝鮮的原因,他們“最可愛”之處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學習英雄熱愛祖國

志願軍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自覺擁軍加強國防

人民軍隊是戰勝國內外敵人的重要法寶,是維護新中國安全統一和開展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也是青年人經受鍛鍊和考驗的好學校

教學重點 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致過程和志願軍將士的動人事蹟

教學難點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1、組織學生閲讀66頁“導入 框”圖文,跟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2、教師導入  :從1927年南昌起義以來,黨所領導的部分國民革命軍、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先後戰勝了國內的北洋軍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漢奸偽政權等,戰勝了公開侵略我們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宣告結束了,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美國作為當時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就帶頭與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在中國,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卻嚐到了失敗的滋味,它本來就很不甘心。新中國建立後,公開申明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美國更不高興了。當時它妄圖把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中,建立了一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具體情況請看書和《歷史地圖冊》第6頁。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抗美援朝保家衞國

1、 指導學生閲讀本目課文,結合講解《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前中國東部形勢》圖,設問:如果你生活在那時,你將怎麼辦?無動於衷?任人欺負?

(a. 侵略者已經將戰火燒到我國,炸我東北、殺我同胞、毀我財產,我們必須奮起維護自己的安全。

(b. 美國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公開與新中國為敵,我們除了出兵反抗,別無選擇。

(c.  朝鮮在當時國力較為弱小,但是與我們同是社會主義國家,十分友好。美國已是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又打着“聯合國軍”的旗號攻佔了朝鮮許多領土。我們必須援助朝鮮抗擊美國,才符合國際道義。)

·組織學生朗誦課本第6頁《文獻資料》,體會毛澤東的英明睿智。

2、毛澤東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後,由誰首先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3、 要求學生在《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圖上圈出五次戰役的相關地名,完成《歷史填圖冊》第4頁第2題。(第一次戰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戰役的寧遠、五老,第三次戰役的上甘嶺,第四次戰役的橫裏,第五次戰役的縣裏。)

·指導學生觀看第10頁“自由閲讀卡·三八線”,體會人民軍隊戰勝強敵的自豪感。

戰鬥英雄黃繼光和邱少雲

1 你知道哪些志願軍的動人事蹟?(根據所剩時間,讓若干名學生講故事,最好有人補充介紹毛岸英、羅盛教、《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蹟。)

2 黃繼光與邱少雲的事蹟中,各有什麼特點?(前者是在上甘嶺用胸膛堵敵人槍眼的英雄,後者是在另一個高地嚴守潛伏紀律、烈火燒身不動搖的好漢。)

3 他們的事蹟體現了什麼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無私的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

4 根據第9頁“動腦筋”:人們為什麼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最可愛的人”?

(a. 他們具有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b.  他們為保家衞國、支援朝鮮,赴朝作戰。他們在戰鬥中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這場戰爭,伸張了正義,援助了朝鮮,保衞了祖國,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崇高的國際榮譽。)

練習鞏固

1  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應選c(“①朝鮮爆發內戰”是美國出兵干涉朝鮮內政的原因,不是我們出兵的原因。總之,美國悍然出兵在前,我們被迫出兵在後,我們不存在着干涉朝鮮內政的主觀動因。)

2 根據第7頁“動腦筋”:

a. 中國人民志願軍當時能不出兵嗎?(不能。)b. 他們誰説得對?(都對。)

c. 為什麼?(必須制止美國的侵略,才能維護國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鮮,才能伸張國際正義;正義的力量最終將會戰勝邪惡力量——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教師指出:從1950年10月到1953  年7月,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戰場上陷進了可怕的泥潭。他們的將軍克拉克最終作為一個“美國沒有獲勝的戰爭指揮官”,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了字。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結束,宣告了正義者的勝利。

3 完成《歷史填圖冊》3——4頁習題。其中最後一題的參考答案如下:

(a. 毛澤東、彭德懷等領導人英明睿智;b. 廣大志願軍將士英勇奮戰;c. 朝鮮軍民密切配合;d. 抗美援朝戰爭具有正義性質;e.  國際正義力量大力支持等等。)

4 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土地改革》。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四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教學目標

1、知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內容,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和意義。

2、分析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形成國際意識,理解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

3、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認識____集團分裂祖國的醜惡行徑,理解中國共產黨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的重大決定,如國旗、國歌、首都、政府主席、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突破這一教學重點內容,同時來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本課的難點是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可以採取對比的方法進行分析,學生對西藏和平解放的過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歷史材料,通過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進程,進一步認識____集團分裂祖國的醜惡嘴臉。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長江三峽、神州七號發射成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圖片。

這幾幅圖片從幾個側面反映了祖國今天的強大與繁榮。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在過去的百餘年裏,我們曾遭受到外來的侵略,任人宰割。正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而卓絕的努力,建立新中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節課,讓我們重温那振奮人心的一刻——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多媒體打出課題: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播放《開國大典》視頻

同學們,當你們看到毛主席親自按動電鈕,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緩緩升起時,你的心情如何?

指導學生把握時間、地點、人物、重要話語、慶典議程等基本要素。

開國大典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你們知道為什麼要用54門禮炮嗎?為什麼要齊鳴28響呢?

在開國大典上,我們聽到了國歌、看到了國旗。這些新中國的象徵,是如何確定下來的呢?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參加此次會議的代表有662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團體和民族,許多代表都是冒着生命危險來北平參加政協會議的,這些都説明政協會議的召開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因此會議能限度體現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和願望,具有類似現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

要求學生用5分鐘時間看書P2,按照導學提綱的提示自學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有關內容

引導學生歸納出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是:一個文件:《共同綱領》;一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一個主席:毛澤東;一面國旗:五星紅旗;一首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一個首都:北京;一種紀年法:公元紀年;一座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多媒體打出五星紅旗圖片

政協會議上提到的五星紅旗,我們每天都能看飄揚在祖國的上空,那麼,五星紅旗是如何確定的?有什麼象徵意義?

《義勇軍進行曲》是在日本步步進逼、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創作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成為歷史,革命已經取得勝利,新中國即將誕生,那為什麼還要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

點撥:《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採用了進行曲的旋律,鏗鏘有力,唱出了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決心。雖然新中國成立了,但我們還將面對國內國際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威脅,這就要求我們用這種勇往直前的鬥爭精神建設我們的國家,克服各種困難,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同時也警示後人,不要忘記這段民族戰爭的歷史,居安思危,以史為鑑。

多媒體打出“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碑文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別指的是哪一時期?其開始的標誌是什麼?

歸納總結: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好了準備工作。

學習到這裏,同學們能不能把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歸納出來呢?要求: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分析

解釋:

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結束了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結束了,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其次,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最後,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不屈不撓的鬥爭,終於_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國際意義:首先,新中國的成立,使佔世界1/4的人口擺脱了殖民主義統治,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其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打出朱德總司令在開國大典上宣佈命令時的情景圖片

解釋:1949年月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西南、東南沿海、海南島、新疆等地仍盤踞着大量的國民黨軍隊,為了解放全國領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開國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軍。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陸全境基本解放

西藏地區是在什麼時間、通過怎樣方式獲得解放的?西藏的解放有什麼意義?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歷程”的圖片,並解説其過程。

解釋:解放前西藏情況十分複雜,外國的一些政治勢力利用宗教和歷遺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問題,企圖使西藏與祖國分離。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問題是政治問題,應採取和平解放的辦法。消除漢藏之間的民族隔閡,爭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數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國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鮮豔的五星紅旗終於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長期以來,不斷有一些國家干涉中國內政,策動西藏叛亂,____喇嘛也出逃國外,進行分裂祖國的活動,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還在1989年授予____喇嘛諾貝爾和平獎,進行反華活動。

播放____集團在西藏“___、搶、燒”視頻

課後小結

西藏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維護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決不會有絲毫讓步,企圖依靠外國勢力達到“_”、分裂祖國的活動是背叛祖國的可恥行徑,決不能讓其得逞。

多媒體展示學習小結問題卡

指導學生設計本課大事年表

板書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一、開國大典

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

2、地點

3、主要內容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

2、意義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五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説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説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數據。用數字有力説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導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數據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説]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數據。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數據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談一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給你帶來的感受?

板書設計:

2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對比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

二、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革內容

2就業保障體系的內容及作用

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課堂的動腦筋

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生掌握快,知識通過對比牢固,效果好。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重點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致過程和志願軍將士的動人事蹟

教學難點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閲讀66頁“導入框”圖文,跟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2、教師導入:從1927年南昌起義以來,黨所領導的部分國民革命軍、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先後戰勝了國內的北洋軍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__、漢奸偽政權等,戰勝了公開侵略我們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宣告結束了,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美國作為當時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就帶頭與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在中國,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卻嚐到了失敗的滋味,它本來就很不甘心。新中國建立後,公開申明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美國更不高興了。當時它妄圖把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中,建立了一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具體情況請看書和《歷史地圖冊》第6頁。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抗美援朝保家衞國

1、指導學生閲讀本目課文,結合講解《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前中國東部形勢》圖,設問:如果你生活在那時,你將怎麼辦?無動於衷?任人欺負?

(A.侵略者已經將戰火燒到我國,炸我東北、殺我同胞、毀我財產,我們必須奮起維護自己的安全。

(B.美國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公開與新中國為敵,我們除了出兵反抗,別無選擇。

(C.朝鮮在當時國力較為弱小,但是與我們同是社會主義國家,十分友好。美國已是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又打着“聯合國軍”的旗號攻佔了朝鮮許多領土。我們必須援助朝鮮抗擊美國,才符合國際道義。)

•組織學生朗誦課本第6頁《文獻資料》,體會毛澤東的英明睿智。

2、毛澤東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後,由誰首先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3、要求學生在《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圖上圈出五次戰役的相關地名,完成《歷史填圖冊》第4頁第2題。(第一次戰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戰役的寧遠、五老,第三次戰役的上甘嶺,第四次戰役的橫裏,第五次戰役的縣裏。)

•指導學生觀看第10頁“自由閲讀卡•三八線”,體會人民軍隊戰勝強敵的自豪感。

戰鬥英雄黃繼光和邱少雲

1你知道哪些志願軍的動人事蹟?(根據所剩時間,讓若干名學生講故事,有人補充介紹毛岸英、羅盛教、《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蹟。)

2黃繼光與邱少雲的事蹟中,各有什麼特點?(前者是在上甘嶺用胸膛堵敵人槍眼的英雄,後者是在另一個高地嚴守潛伏紀律、烈火燒身不動搖的好漢。)

3他們的事蹟體現了什麼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無私的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

4根據第9頁“動腦筋”:人們為什麼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最可愛的人”?

(A.他們具有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B.他們為保家衞國、支援朝鮮,赴朝作戰。他們在戰鬥中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這場戰爭,伸張了正義,援助了朝鮮,保衞了祖國,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崇高的國際榮譽。)

練習鞏固

1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應選C(“①朝鮮爆發內戰”是美國出兵干涉朝鮮內政的原因,不是我們出兵的原因。總之,美國悍然出兵在前,我們被迫出兵在後,我們不存在着干涉朝鮮內政的主觀動因。)

2根據第7頁“動腦筋”:

A.中國人民志願軍當時能不出兵嗎?(不能。)B.他們誰説得對?(都對。)

C.為什麼?(必須制止美國的侵略,才能維護國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鮮,才能伸張國際正義;正義的力量最終將會戰勝邪惡力量——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教師指出: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戰場上陷進了可怕的泥潭。他們的將軍克拉克最終作為一個“美國沒有獲勝的戰爭指揮官”,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了字。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結束,宣告了正義者的勝利。

3完成《歷史填圖冊》3——4頁習題。其中最後一題的參考答案如下:

(A.毛澤東、彭德懷等領導人英明睿智;B.廣大志願軍將士英勇奮戰;C.朝鮮軍民密切配合;D.抗美援朝戰爭具有正義性質;E.國際正義力量大力支持等等。)

4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土地改革》。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英、法、美三國提出“修約”要求。的爆發:英軍炮擊廣州。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天津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沙俄侵佔中國大片領土。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是英、法兩國為擴大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取得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又一次侵華戰爭,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國的幫兇。這次戰爭實質上是鴉片戰爭的繼續;這次戰爭不僅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

通過對戰爭影響,激發學生對非正義侵略行為的憎恨情感,從而增強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通過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員、將領腐敗無能表現的瞭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清政府的腐朽本質及清朝不可逆轉的衰敗趨勢,同時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國個人的悲劇往往是時代的悲劇。火燒圓明園不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華民族的國恥,它永遠激勵着中華兒女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知識分析:期間,清政府被迫先後簽訂了十來個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出讓國家主權,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鴉片戰爭後,英國以《南京條約》打開中國大門,但中國這個廣闊市場卻不及洪都拉斯對工業品的消費。英國侵略者為了擴大中國市場,攫取更多的侵略權益夥同法國發動了。最終自然經濟再難抵禦新一輪的經濟侵略,中國終於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

重點分析:⑴英法發動的根本原因是重點。導致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導致6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加劇,這根源於英法美髮動戰爭的動機。⑵《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是重點。資本主義列強所獲取或擴大的侵略權益正是通過這些條約而得到的。(3)沙俄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近代的大片領土喪失於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兇惡的侵略者之一。

難點分析:⑴分析是鴉片戰爭的繼續是難點。學生還缺乏足夠的世界近代史知識的儲備和一定的哲學、政治理論。⑵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實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國侵華聯合陣線是難點。我們不能只看到英法兩國是直接組成聯軍出兵侵華的國家,而忽視了美俄兩國對中國的侵略。因為在中美俄兩國在事實上與英法組成了四國侵華聯合陣線,美俄兩國是不折不扣的侵華的幫兇。

對學生髮展的影響:⑴通過對英法發動的目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其根本原因和實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2)教師指導學生結合中籤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社會危害,從而提高學生評價歷史的能力。(3)要求學生比較兩次鴉片戰爭中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影響,鍛鍊其對歷史知識的歸納,比較能力。

2、教法分析:

關於“英法發動的根本原因”,建議教師應通過講授、研讀史料等方法,使學生認識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於學生整體把握相關歷史知識。

關於“《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應指導學生通過比較、推理的方法,分析條約的內容,弄清列強又獲取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對中國的經濟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關於“沙俄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表和激情的語言等信息的刺激,讓學生認識這一歷史事實。教師結合數據、地圖等材料,進行講解。

關於“分析是鴉片戰爭的繼續”應幫助學生從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發生的根本原因,並對比説明兩次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從而使學生得到是鴉片戰爭的繼續的認識。突破此難點,其它知識層面上的“繼續”亦不難解決。

關於“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實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國侵華聯合陣線”。主要是用事實説話,並指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英法發動的根本原因、《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沙俄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

教學難點 :分析是鴉片戰爭的繼續、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實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國侵華聯合陣線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討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板書設計 :

一、英法發動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

2、“馬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英法的兩個藉口

3、爆發(1856.10)

二、法聯軍進攻天津

1、大沽、天津淪陷

2、《天津條約》(1858)

三、英法聯軍攻佔北京

1、大沽之戰

2、北京淪陷和火燒圓明園

3、《北京條約》(1860.10)

四、沙俄侵佔中國大片領土

150多萬平方公里

五、的危害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建議教師可以先放一段編輯好的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影像,直觀地讓學生回憶起舊知識。然後教師指出:在鴉片戰爭中,英、法、美等國雖然攫取了許多侵略權益,但是它們並不滿足,決定利用中國爆發人民起義、清政府忙於鎮壓之機,擴大侵略權益,對中國發動了一次新的侵略戰爭。因為這次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史稱“”。

講授新課:

一、英法發動

1、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

1854年、1856年,英、法、美等國利用清政府正在傾全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時機,根據1844年中國未加思索就輕易答應的《望廈條約》第34款的規定,先後兩次提出“修約”要求。其主要內容是:要求中國全境開放,至少是長江自由航行和沿海各城市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教師要指出這實際上是要訂立一個內容極為廣泛的新的不平等條約。為使清政府答應他們的要求,許以幫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作為交換條件。“修約”要求的實質是擴大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攫取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這就是英法發動的根本原因。

2、“馬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英法的兩個藉口

教師強調這是英法兩國侵略者為發動侵略戰爭,蓄意製造的無恥的藉口,同時此時英法美俄四國形成侵略中國的聯合陣線。

3、爆發(1856.10)

1856年10月下旬,以英國派兵艦突然闖進珠江口,炮轟廣州,挑起了。

教師在這裏可以突出兩廣總督葉名琛這一歷史人物,他不作戰守準備,在衙門裏夢想請神仙下界的主意,臨戰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敵船入內”也“不可發炮還擊”,以至廣州很快失陷。葉名琛也作了俘虜,被解往印度。時人譏諷他為“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如此疆臣,如此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到此再深入思考,葉名琛是舊制度下培養出來的傑出的人才,他誤身誤國的悲劇,不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劇,而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是中國的悲劇。

二、法聯軍進攻天津

1、大沽、天津淪陷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台,隨即攻佔天津,並揚言進攻北京。在這個事件中,可以充分體現英法美俄的四國侵華聯合陣線的特點。4月,英法聯軍到達大沽口外,美俄公使也隨英法聯軍同往。英、法、美、俄四國公使分別照會清政府。英法兩國通過照會,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俄兩國借“調停”之名,偽裝“中立”,掩護英法聯軍做好戰爭準備。俄美兩國不但和出兵的英法兩國一樣與中國簽定了《天津條約》,而且簽約在英法兩國之前。

2、《天津條約》(1858)

教師一一講解條約內容及影響。關於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問題需要強調公使是一國元首向另一國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駐節於該國首都,應是正常情況。但在當時條件下,西方列強要求公使進京,其目的在於更便於影響和控制清政府,使這項原本平等的外交慣例,具有了不平等的實際作用。關於增開通商口岸問題要強調與中英《南京條約》相比,除數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以外,其明顯的危害還有:①中國的東部沿海從南到北都被迫開闢了通商口岸,外國侵略勢力向北方地區擴展;②長江中下游地區被迫開放4個口岸,侵略勢力得以深入長江流域經濟最發達地區;隨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中國的國門被進一步打開,在新開埠的城市中建立的租界,成為以後擴大侵略的基地。同時,侵略者取得了軍艦、商船在長江各口岸的自由航行權和外國人可到中國內地遊歷、經商、傳教的權利。這樣,中國的通商、航運等主權進一步地喪失了。

三、英法聯軍攻佔北京

1、大沽之戰

英法第二次大沽之戰首戰受挫,英法侵略者叫囂要對中國“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俄國公使更是在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卻向英法提供了“北塘毫無戒備,儘可進攻”的情報,協助英法的軍事行動。

2、北京淪陷和火燒圓明園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進逼北京。咸豐逃避承德,奕訢任議和大臣,議和不成,洗掠圓明園,佔我北京城。此處可以思考:為什麼英法在《天津條約》後並沒有結束本次戰爭?——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衝擊,英法是為轉移危機,因此捲土重來。

結合法國文豪雨果的論述痛斥英法兩國的侵略暴行。

歷史再次證明,英法美俄的四國侵華聯合陣線的特點。在戰前就是英、法、美三國共同提出“修約”要求。在戰爭中美俄公使隨聯軍同往,借“調停”之名,偽裝“中立”,實際上俄、美是利用其扮演的“調停人”角色從中漁利。在戰爭中,俄國人一方面其公使透露北京城防的部署,更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加緊對中國北方領土的侵佔,成為中事實上受益的侵略國。

3、《北京條約》(1860.10)

教師一一講解條約內容及影響。指出英、法、美提出“修約”要求最終通過戰爭——條約模式實現了。強調強迫天津開埠,列強打開了通向北京的門户。至此,二鴉戰結束,第一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第二次鴉片則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四、沙俄侵佔中國大片領土

儘管英法兩國對華戰爭中取勝並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但是在中的收益者是俄國,因為俄國借之機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國北方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19世紀後半期共侵佔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講述時應注意:俄國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英法的歐洲國家,但同時又是一個擴張性極強的軍事帝國,其對中國的領土野心遠大於佔領市場的慾望;俄國利用其與中國相鄰的便利條件,一般採用趁火打劫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領土;俄國是近代時期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俄國並不滿足於既得利益,還要進一步強佔領土和控制中國,由此引起了中國社會與國際關係格局的一些重大變化。

五、的危害

回顧、歸納一下條約內容造成的影響。再着重分析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和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加劇這兩個現象的出現。資本主義列強通過戰爭征服了腐朽的清政府,獲取了一系列的權益,認識到清政府的可利用價值;而清政府也在內憂外患的經驗教訓中發現,可以依靠列強維持自己的統治。於是,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起來,這就在政治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一大批通商口岸的被迫開放、准許華工出國,使列強從更廣、更深的範圍進一步打開了中國市場,便於他們的經濟侵略,使中國傳統經濟受到衝擊,中國經濟逐步被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中,從而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鬥爭。安慶保衞戰。李秀成在上海附近的鬥爭。天京保衞戰。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使學生認識:領導集團內部矛盾的尖鋭,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氣大傷;通過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進步性和侷限性的講解,培養學生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

通過講述太平天國英雄們威武不屈的鬥爭事蹟,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的教育;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分析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的原因,從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知識分析:太平天國運動作為一次農民革命運動,是幾千年中國農民戰爭的峯。太平天國提出的革命綱領適應了廣大農民要求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的強烈願望,吸引了千百萬農民投身革命,前後堅持鬥爭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建立與清政府相對峙的政權。就其鬥爭的規模、水平而言,是以前歷次農民戰爭所不及的,它是中國農民戰爭最光輝的一頁。肩負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是時代賦予這次革命運動的新內容。太平天國制定的基本國策和外交活動都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鮮明立場。

地位分析:上一節課講述太平天國由興起到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本節課講述的是天京風雲突變,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出現了矛盾與變亂,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過程。

重點分析:⑴太平天國的防禦戰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因為它是後期鬥爭的一個重要方面,且太平軍將士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在這裏是一個集中體現,重點講解這一內容,有助於學生對太平天國後期鬥爭的認識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⑵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因為這是兩節課最後的落腳點。而且,引導學生分析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將有助於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難點分析:(1)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鬥爭的原因是難點。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如何認識導致這一嚴重事件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學習過程中的難點。(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對農民階級侷限性的分析,理論難度較大,若能以通俗的語言使學生接受,將有助於培養學生站在理論高度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為以後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

對學生髮展的影響:(1)通過對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進步性和侷限性的講解和分析,培養學生提高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2)通過對大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法分析:

關於“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建議教師先讓學生在課下閲讀有關課外讀物結合課本有關內容後發言,教師根據學生髮言,列出提綱。可根據教學需要補充一些反映太平天國將士與清政府英勇鬥爭的史實,例如:“陳玉成的勇敢與善戰”、“林鳳祥、陳玉成、石達開等人視死如歸的精神”、“天京保衞中天國將士英勇殉國”、“洪仁玕的絕命詩”等。

關於“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鬥爭的原因”,使學生理解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由於內部的矛盾發展到自相殘殺和分裂,最終導致太平天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其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侷限。

關於“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得出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敵人力量過於強大,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客觀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

教學重點: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教學難點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鬥爭的原因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討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演示型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

板書設計 :

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

一、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鬥爭

天京變亂

二、《資政新篇》

三、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

1、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國領導核心

2、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

①打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

②李秀成大破洋槍隊

③陳玉成保衞安慶

④李秀成進攻上海

四、天京保衞戰

1、天京陷落(1864)

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3、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已提問方式回顧太平天國從金田起義、永安建制、進軍武漢到定都天京,呈現出的蓬勃發展之勢。同時指出,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後,天京上空卻風雲突變。

一、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鬥爭

1、天京變亂

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如何認識導致這一嚴重事件的原因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學習過程中的難點。

教師指出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領導集團內部逐漸出現明顯的問題:在軍事鬥爭上,驕傲輕敵,不思進取,對主要戰略任務——滅亡清政權,沒有擺在應有的位置上。在統治方法上,制訂禮儀,用森嚴的封建等級制輔助宗教神學來鞏固統治。在個人生活上,貪圖享樂,廣建宮室,迅速奢靡腐化。在領導集團關係上,洪秀全避處深宮,楊秀清大權獨攬,權力重心偏移,彼此疏遠,為爭奪權勢而進行的鬥爭則愈演愈烈。

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使學生認識:在任何情況下,太平天國的絕對平均主義理想都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在缺乏先進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的情況下,農-動只會使封建的生產關係受到某種程度的衝擊、破壞,但絕不會徹底摧毀它,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農民起義政權,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性,並會隨着形勢的發展而日趨濃厚,太平天國的領導人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隨着地位的鉅變,自覺不自覺地在追求平等的同時製造了新的不平等,在反對特權的同時建立起新的特權,無法超越歷史發展的規律。

天京變亂的過程講述完後,指出楊秀清、韋昌輝及其部下數萬人相繼被殺,石達開率精兵20萬出走。太平天國初期形成的領導核心已經瓦解,主力部隊也所剩無幾,造成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困難,清軍趁機反撲,出現險惡的軍事形勢很易理解。除此以外,給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影響還有:貪慾和特權從根本上破壞了原來的理想;濫殺和猜忌代替了團結合作;太平天國中央再也無人能像楊秀清那樣駕馭整個政治、軍事局面,行使指揮大權。從而使太平天國不僅是在軍事上,而是在各方面由盛轉衰。

二、《資政新篇》

小字,可指導學生閲讀。

三、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

1、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國領導核心

強調天京變亂後太平天國內部已是“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岌岌可危的局面。這時,洪秀全果斷地提拔了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將領。他們臨危受命,積極防禦,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穩定了天京的局勢,使太平天國革命事業一度出現了轉機。另外,1859年,拜上帝教的最早信徒之一、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從香港輾轉來到天京,被封為幹王,總理全國政事。同年陳玉成被封為英王,李秀成為被封為忠王。太平天國後期的三人領導核心形成了。

2、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軍隊

這部分內容史實部分可由安排學生活動,自行閲讀、講解,由教師歸納。

①打破江北大營、江南大營

②李秀成大破洋槍隊

③陳玉成保衞安慶

④李秀成進攻上海

四、天京保衞戰

1、天京陷落(1864)

1862年初春,清軍分三路進攻太平軍。到1864年,天京外圍已無迴旋餘地,城內將士食野草充飢,而圍城湘軍又增至5萬餘人,太平天國危在旦夕。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陷落,標誌着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天國的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國人民抗爭的壯麗篇章,其頑強鬥爭的精神永遠激勵着後人。

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外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太平天國,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革命力量;二是內因,有以下三點:(1)農民是小生產者,他們不可能具有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理論武器;(2)農民階級不代表新的生產方式,不能徹底催毀封建經濟、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制度;(3)農民階級本身的弱點與缺點,導致太平天國的不可避免地在鬥爭中犯了一些戰略錯誤。強調內因是主要的,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

3、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功績方面依據教材即可,另外指出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告訴我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戰勝中外反動勢力,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

最新八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設計 篇九

20__—20__年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學,我們八年級歷史備課組三位老師經過集體討論和深入的研究教材,結合八年級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其目的是為了本學期教學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也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歷史教學目的。其教學計劃內容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教學要求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實現歷史教學的情感目標。讓學生形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人才。

二、教學任務和目標

第一,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第二,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能力。

第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第四,從情感上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家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五,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性格差異較大的情況,教學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大多數學生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所以對歷史教學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對歷史也稍感興趣,但學生很不踏實,對史實的記憶很差,針對這種情況,歷史教學應重在監督學生記憶。總之,希望通過努力,使歷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四、課標要求

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後活動,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和獨立思考,能夠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

逐漸瞭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五、教材分析

本教材突出特點有:

一是簡化但不失主體,難易適中;

二是啟發性和滋味性強,圖文並茂較為直觀;

三是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既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又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本教材還貫穿一些材料閲讀,“動腦筋”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展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蔘與觀察、猜想、驗證 ,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六、教學方法和措施。

1、充分解讀教材和新課標要求,蒐集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把握課文重難點,設計教學方法,做到課前備好每一節課,在授課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充分發揮備課組的集體力量和團隊協作精神,進行每節課的集體備課,形成一個統一的學案。

3、深入課堂聽課,加強聽課後的評課制度,坦誠的提出評課建議,相互學習,博採所長,同時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時有效的改進教學手段。

4、佈置課堂作業,認真批改,對學生在作業中反映的問題及時幫助其改正。

5、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第二課堂學習,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6、加強單元測試練習,認真分析分數反映出的問題,做出深入透徹的試卷分析。

7、積極開展網上研究學習,增進教師的學識水平和業務水平,提高教師的素質修養。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主題是工業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又稱為現代化。工業文明發展進程又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世紀初到18世紀工業革命前,工業文明的早期階段,也稱原初現代化。在這一階段,工業文明首先在西歐興起。第二階段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到19世紀末。在這一階段,經過工業革命後,人類真正進入工業社會,同時工業文明從西歐擴散到全球。第三階段是20世紀上半期。在這一階段,由於工業文明的全面到來,人類社會有許多不適應,出現了巨大的震盪,也進行了調整和探索。第四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人類吸取了上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工業文明得到順利推進。第五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是工業文明深入發展的階段。

以往的歷史教學體系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分別教授。這種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採取了中外混編的方式。中外混編不是簡單的世界史和中國史的拼盤,而是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需要正確地在世界文明進程中給中華文明定位。

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工業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區封閉孤立發展的狀態,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各個國家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即全球化。當前,全球化迅猛發展。從人類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對於深刻理解現實是十分必要的,也構成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冊涉及的歷史時期內,與工業文明的三個發展階段相對應,全球化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單元敍述了新航路開闢後,整體世界即全球化的開始。第二單元敍述了工業革命後,在尋求市場的力量的推動下,整體世界最終形成。第三單元敍述了整體世界形成後,西方列強爭奪殖民地引起的災難性後果——世界大戰。

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歷史的進步。人員的流動,物種的傳播,商品的交換,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歐興起的工業文明傳播到世界,使亞非拉民族走上現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擴張為載體的,伴隨着侵略與掠奪。全球化過程,特別是早期全球化過程,又是亞非拉地區殖民化的過程。即使在殖民體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達國家依然居於全球化進程的中心主導位置,建立了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本教材力圖全面把握全球化的這兩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單元中分別做了敍述,既揭露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殖民擴張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進步和積極作用。

二、教學目標

(一)總目標: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正確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知識與技能:瞭解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差異、不同區域的人文特徵、歷史變遷及其各種問題。理解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內涵,以及人的發展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係。知道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制度文明發展的一般過程和基本趨勢。會用多種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收集、保存、處理和評價社會信息。

(三)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現實問題,提高辨別重大是非的能力。思考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創造過程,培養當代青年應有的創新能力。體會在社會生活中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學會恰當地展示自己、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嘗試從不同角度、綜合多種知識探究社會問題,提高參與社會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1

213—215

第五單元第一課

2

220—224

第五單元第二課

3

227——33

第五單元第三課

4

36——310

第五單元第四課

5

313—317

第五單元第五課前三課時

6

320—324

第五單元第五課第四課時、綜合探究五

7

327—331

第六單元第一課

8

43——47

第六單元第二課、第三課前一課時

9

410—414

第六單元第三課二、三、四課時

10

417—421

第六單元第四課

11

424—428

綜合探究六、第七單元第一課

12

51——55

第七單元第二課

13

58——512

第七單元第三課前三課時

14

515—519

第七單元第三課第四課時、第四課

15

522—526

第七單元第五課

16

529——62

第七單元第六課、綜合探究七

17

65——69

複習

18

612—616

複習

19

619—623

複習

20

626—630

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