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課:站穩人民立場 堅持人民至上

黨課:站穩人民立場 堅持人民至上

黨課:站穩人民立場 堅持人民至上

同志們: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要堅持好、運用好貫穿於A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並將其概括和闡述為“六個堅持”。這對於指導我們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意義重大。“六個堅持”中第一個堅持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而在新時代新徵程中堅持人民至上,就必須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凝聚人民力量、不斷造福人民,從而解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實現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回答好人民之問,從而充實、保障、持續全國各族人民羣眾在黨的領導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回答好人民之問在於站穩人民立場

要回答好人民之問,就必須樹牢根基、守住民心、凝聚民力,從而更好地為民造福。從立場上來説,只有站穩人民立場才能更好地做到這幾點。

只有站穩人民立場才能樹牢根基。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為人民服務、為民造福不僅是對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本質要求,更是我們長期以來不斷踐行的宗旨。人民性是黨的生命之本、力量之源,縱觀黨的百年曆程,一路走來無不體現着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黨成立之初就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至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穩穩站定人民立場,因此根基牢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

只有站穩人民立場才能守住民心。“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中,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為有人民羣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在勝利中不斷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黨依然以人民為中心進行發展。在過去幾年面對新冠疫情的抗疫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把人民羣眾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更加凸顯出黨的人民立場。有國外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高達91%,同比上升9個百分點,蟬聯全球第一。這些不斷突顯着中國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所願就是黨之所想,黨和人民始終站在同一立場。

只有站穩人民立場才能凝聚民力。歷史是由人民羣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習近平總書記不止一次指出,人民羣眾中藴含着豐富的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這些智慧和創造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過程中,要想發現並將這些智慧和力量作用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就必須積極融入羣眾,警惕脱離羣眾的危險。站穩人民立場是融入羣眾的必要條件。只有從人民立場出發,深入羣眾,才能將分散於人民羣眾中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只有站穩人民立場才能為民造福。馬克思認為“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為民造福就要緊緊抓住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要抓準這些羣眾所憂所難、所思所想的事,解決好相關民生問題,就必須要站在人民羣眾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人民羣眾視域下所憂之難、所盼之福,才能帶領人民羣眾朝着同一目標前進,從而感民之心、得民之力,聽清、聽懂、回答好新時代新徵程人民之問,實事求是地為民造福。

二、回答好人民之問在於把握人民願望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習近平總書記在二○二二年新年賀詞中所發表的這句話深刻地表達了我們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也表達出我們的奮鬥以解決這些影響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急難愁盼問題為目標。因此,從觀點上來説,只有準確把握人民願望,才能在回答人民之問時找準方向,有的放矢。

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文化傳統。在革命和建設年代,也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頑強奮戰。隨着社會的發展,不同年代、不同階段人民的願望是不盡相同的,但歸結起來都是人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美好願景。進入新時代,隨着我國在黨的帶領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更細緻。而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則主要集中在教育、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和健康等方面。這其中既有對現代化物質生活的需求,也有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這與馬克思主義實現人的全面解放是相契合的。與此同時,發展的不充分限制了人民羣眾利益需求的可及性,而發展不平衡問題又使實現需求失去了均衡性,產生了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好人民願望。要更全面、更細緻、更深入地發現和解決問題,把握好人民願望,就要深刻分析社會主要矛盾,緊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既對過去的成就和經驗進行了總結,給出了把握人民願望的現實基礎,又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分配製度、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方面對民生相關事項做出部署,準確地把握了人民願望,對回答時代之問給出正確指引和有力支撐。

三、回答好人民之問在於凝聚人民力量

回答好人民之問必須要解決好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在發展。我們的發展是依靠人民的,人民羣眾作為實踐主體,其所擁有的無限創造力和無窮的智慧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動我們的經濟社會向前發展。因此,從方法上來説,回答好人民之問就要凝聚起人民力量。

凝聚人民力量,要做到尊重人民創造。人民羣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我們過去的成就離不開人民的創造。在我們奔赴新目標的新徵程上,實踐建設事業的主體也依然並將一直是中國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講話中引用:“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而要用好“眾力”,首先要尊重人民創造和人民首創精神,協調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才能更加全面地凝聚起人民力量。

凝聚人民力量,還要做到集中人民智慧。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正是在不斷髮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經濟社會才能向前發展。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矛盾的智慧,往往來自於人民羣眾。回顧黨領導人民羣眾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改革的百年曆程,其中無數個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依賴於人民羣眾的智慧和力量。將人民羣眾的智慧顯現出來、集中起來、運用到位,才能在奮鬥中凝聚人民力量。凝聚人民力量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要把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不僅要在認識上有深刻的理解,還要在實踐上真正做到堅持人民至上,將新思想、新理念與國情、省情、州(市)情相結合,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求真務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深入羣眾,有效激發羣眾創造潛力,將人民智慧轉化為方法論,從而有力地、可持續地凝聚起人民力量。

四、回答好人民之問在於不斷造福人民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決定了我們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黨領導的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民,因此,不斷造福人民不僅是回答好人民之問的實踐要求,同時也是根本目的。

造福人民的實踐活動要求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執政能力,在想問題辦事情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給實現好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提供能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提高政治、調查研究、科學決策、改革攻堅、應急處突、羣眾工作、抓落實這七種能力。這不僅在業務方面有所要求,更是對幹部的整體能力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盡力而為盡的是現有之力,是將現有一切積極因素調動、激活之力。量力而行則要求我們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衡量和分析不足與差距,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執政能力,才能更好地、持續不斷地為實現人民利益提供保障。

造福人民的實踐活動要求我們要注重調查研究,在工作實踐中深入羣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着力解決好人民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給維護好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找準着眼點。以延邊州為例,在調查研究方面,延邊州連續四年通過網絡等渠道公開徵集羣眾最急最盼最需的民生實事,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對羣眾急難盼愁的問題進行調研。通過推進十大民生工程、百件惠民實事惠民生、暖民心。不僅在延邊,全國各地的惠民政策都是通過實地調研、網絡平台調研、大數據分析等現代和傳統調研方式方法相結合研究制定的。可以看出,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更準確地行民之所盼,更好地造福於民。

造福人民的實踐活動要求我們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給發展好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提供更多可能。各地在公開徵集民生實事時,在通告中不僅會要求所提問題要符合實際、有迫切性,還要求問題要在政府解決能力範圍內。這就體現出問題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均衡性不足就無法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沒有可及性的問題現階段無法解決。因此,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就必須通過健全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的方式來增強均衡性與可及性,為造福人民解決痛點和難點。

習近平總書記稱自己為人民的勤務員,強調“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唯一選擇就是為人民羣眾做好事”。“好事”是實現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事,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充分、平衡、相協調的生活,只有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才能得以實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強調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之一就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只有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為全體人民造福,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在團結奮鬥中實現共同富裕,才能更好地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同志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需要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去實現,需要堅持人民至上,憂民之所憂、想民之所想去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凝聚人民力量、不斷造福人民,解民之憂,行民之盼,團結帶領人民羣眾實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只有回答好人民之問,才能在團結奮鬥中創造歷史偉業。

我就講這麼多,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