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多篇】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多篇】

因數和倍數的教學反思 篇一

《倍數和因數》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和總結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用“列舉法”研究一個數的倍數的特點和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使數與形做到了有機的結合。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降低了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一個數的倍數與因數的特徵,單憑記憶也不難接受,為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學習”,我提出“任何一個不是0的自然數的因數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觀察12,20,16,36的因數,思考: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數是幾?最小的呢?讓學生的思維有了明確的指向。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三)抓住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獨立思考——集體交流——互相討論”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學會有序思考,從而形成基本的技能與方法,既關注了過程,又關注了結果。

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在隨後的巡視中發現有很多的學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決定先交流再讓學生尋找,這樣就用了很多時間,最後就沒有很多的時間去練習,我認為雖然時間用的過多,但我認為學生探索的比較充分,學生也有收穫。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這裏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

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着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兩個問題:用什麼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複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四)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智能內化。

練習的設計不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在遊戲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學生不僅參與率高,而且還較好地鞏固了新知。課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並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享受數學,感悟文化魅力。

(五)重視數學意義的滲透與拓展,力求用數學的本質吸引學生,樹立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服務的意識。本節課的設計,我就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後勁。如列舉法的介紹,有序思考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等。

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並不意味着學生完全被動地接受。教學之前我知道這節課時間會很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真鑽研了教材,仔細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時間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先進性了預習,做好了一定的準備工作。在第一部分認識因數和倍數這一環節裏縮短出示時間,直接出示,,實際效果我認為是比較理想的。課上還應該及時運用多媒體將學生找的因數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的發現: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教師應該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二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課時所學內容,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舊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因數和倍數的,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上完這節課覺得有以下幾點做得較好:

1、通過操作實踐,認識因數和倍數

我開門見山,直接入題,創設了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2、通過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找因數和倍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我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3、通過變式拓展,培養學生能力

課前我精心設計練習題,力求不僅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譬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通過數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數和倍數朋友等等。學生拿着自己的數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讓台下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如果台下學生的學號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就站到前面。由於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感悟數學的魅力。

但是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1、課上應該及時運用多媒體將學生找的因數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的發現: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2、課堂用語還不夠精煉,應該進一步規範課堂用語,做到不拖泥帶水。

3、教者評價應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避免單一化。

倍數和因數教學反思 篇三

《倍數和因數》這一資料與原先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一樣,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此刻是在未認識整除的狀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資料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資料。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決定,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帶給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一樣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一樣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好處。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構成因數與倍數的好處。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好處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好處,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潛力,初步構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在隨後的。巡視中發現有很多的學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決定先交流在讓學生尋找,這樣就用了很多時光,最後就沒有很多的時光去練習,我認為雖然時光用的過多,但我認為學生探索的比較充分,學生也有收穫。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必須困難,那裏能夠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我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必須的次序進行。之後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兩個問題:用什麼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複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我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三)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智能內化

練習的設計不僅僅緊緊圍繞教學重點,而且注意到了練習的層次性,趣味性。在遊戲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學生不僅僅參與率高,而且還較好地鞏固了新知。課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養,並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悦,享受數學,感悟文化魅力。

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並不意味着學生完全被動地理解。教學之前我明白這節課時光會很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真鑽研了教材,仔細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時光安排的能夠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認識因數和倍數這一環節裏縮短出示時光,直接出示,,實際效果我認為是比較理想的。課上還就應及時運用多媒體將學生找的因數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我的發現: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教師就應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四

一、數形結合減緩難度

《因數和倍數》這一資料,學生初次接觸。在導入中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一樣的長方形,並用不一樣的乘法算式來表示自我腦中所想,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好處。由於方法的多樣性,為不一樣思維的展現帶給了空間,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而透過數學潛在的“形”與“數”的關係,為下方研究“因數與倍數”概念,由形象思維轉入抽象思維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地實現了原有知識與新學知識之間的鏈接。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構成因數與倍數的好處。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放手讓每個同學找出36的所有因數,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怎樣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數呢?”這個問題,去尋找36的所有因數。由於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性,出現了不一樣的答案,但這些不一樣的答案卻成為探索新知的資源,在比較不一樣的答案中歸納出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透過展示、比較不一樣的答案,發現了按順序一對一對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透過觀察12,36,30,18的因數和2,4,5,7的倍數,讓學生自我説一説發現了什麼?由於帶給了豐富的觀察對象,保證了觀察的目的性。誘發學生探索與學習的慾望,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許多的不一樣中透過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遊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在最後的環節中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層次是先找因數朋友,再找倍數朋友,最後為兩個數找到共同的朋友。這樣由淺入深的設計貼合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時也讓學生在遊戲中再次體驗因數與倍數的特點,如找完因數朋友時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數朋友點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找倍數朋友時起來的學生十分多,讓學生再次體驗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則是一個思維的昇華過程,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求知慾的支配下去進行有效地思考。這一環節使課堂氣氛更加熱烈,也讓學生在簡單的氛圍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這堂課我還存在許多不足,我的教學理念很清楚,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地方還是不由自主的説得過多,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空間太少。如在教學找36的因數這一環節時,由於擔心孩子們是第一次接觸因數,對於因數的概念不夠了解,而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所以引導的過多講解的把工作搞得更好。過細,因此給他們自主探究的空間太小了,沒能很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雖然是新理念但卻沿用了舊模式,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改善自我的教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因數和倍數的教學反思 篇五

這節課帶給我的感想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下面就説説我對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淺的想法。

本單元內容在編排上與老教材有較大的差異,比如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求一個數的因數,在學生已掌握了因數、倍數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對學生而言,怎樣求一個數的因數,難度並不算大,因此教學例題“找出18的因數”時,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結合自己對因數概念的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意識),然後在交流中不難發現可用乘法或除法來求一個數的因數(列出積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在這個學習活動環節中,我留給了學生較充分的思維活動的空間,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才會有思維創造的火花,才能體現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特別是用除法找因數的學生,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因數與倍數之間的整除關係的本質,才會想到用除法來解決問題,我也不由得佩服這些孩子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師提出“想一想,幾和幾相乘得18?”引導學生從因數的概念,用乘法來找因數,而我考慮到本班孩子的學情(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找到求因數的方法),如教師一開始就引導學生:想幾和幾相乘,勢必會造成先入為主,妨礙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用已有的經驗自主建構新知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能(提高學習能力)是我的教學策略主要內容。至於這兩種方法孰重孰輕,的確難以定論。實際上,對於數字較小的數(口訣表內的),用乘法來求因數還是比較容易,但是超出口訣表範圍的數用除法則更能顯示出它的優勢,如求54的因數有哪些?學生要直接找出2和幾相乘得54,3和幾相乘得54,4和幾相乘得54,顯然加大了思維難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簡單直接一些嗎?學生的學習潛力是巨大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因此教師的觀念和行為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結果,所以我認為教師要專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提供素材和創造條件,真正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學生怎樣按一定順序找全因數這也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以在學生交流彙報時,我結合學生所敍思維過程,相機引導並形成有條理的板書,如:36÷1=36,36÷2=18,36÷3=12,36÷4=9。這樣的板書幫助學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質疑的。教師能像教材中那樣一頭一尾地成對板書因數,這樣既不容易寫漏,而且學生麼隨着流程的進行,勢必會感受到越往下找,區間越小,需要考慮的數也就越少。當找到兩個相鄰的自然數時,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找下去了。書寫格式這一細節的教學,既避免了教師羅嗦的講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我相信像這樣潤物無聲的細節,無論於學生、於課堂都是有利無弊的。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六

教學中我發現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這裏的處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學時做了一些改動,讓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然後自☆☆己用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這樣學生的算是就不侷限於乘法,有一部分學生寫了除法算式。這樣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因為現在也有很多學生學習奧賽,所以我從整除的角度也介紹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並不意味着學生完全被動的接受。如讓學生思考:你覺得3和12、4和12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對乘除法學生有着相當豐富的經驗,因此不少學生能説出倍數關係,可能説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學生自己的。東西)。當學生認識了倍數之後,我進行了設問:12是3的倍數,那反過來3和12是什麼關係呢?儘管學生無法回答,但卻給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數”的空間,使學生體會到12是3的倍數,反過來3就是12的因數,接下來4和12的關係,學生都爭者要回答。

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這裏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着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兩個問題:用什麼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複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不老師給予有有效得多。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七

《因數和倍數》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同時這部分內容是比較重要的,為五年級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節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的。

一、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變抽象為具體。

二、倍數教學,發現特點。

利用乘法算式,讓學生找出3的倍數,這裏讓學生理解:

(1)3的倍數應該是3與一個數相乘的積。

(2)找3的倍數是要有一定的順序,依次用1、2、3……與3相乘。有了找3倍數的方法,在上學生找出2和5的倍數。

這樣即鞏固對例題的理解,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討論倍數的特點奠定基礎。最後讓學生通過討論發現:

(1)一個數的倍數個數是無限的(要用省略號)。

(2)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三、因數教學,發現特點。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和倍數相似,大部分學生都用乘法算式尋找一個數的因數,這裏教師可以通過幾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強調有序(從小到大),不重複、不遺漏。隨後讓學生找出15、16的因數有那些。最後通過比較討論讓學生得出因數的特點:

(1)一個數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2)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本身。(讓學生明白所有的數都有因數1)。

四、練習反饋情況

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的還是不錯的,有部分基礎差的學生,有如下幾點錯誤出現:

1、倍數沒有加省略號。

2、分不清倍數和因數,倍數也加省略號,因數也加省略號。

3、因數有遺漏的情況。

從以上情況來看,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關注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注意補差工作;同時要注意教學中細節的處理。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八

1、在導入的過程中,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教材上的除法算式,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究,把所給的算式按照特點進行分類,激活了學生的形象思維,為下面研究因數與倍數的概念,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地實現了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鏈接。

2、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進而理解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樣,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3、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尋找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方法。由於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性,出現了不同的答案,但這些不同的答案卻成為探索新知識的資源,在比較不同的答案中歸納出求一個數的因數的倍數的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 篇九

在本課教學時,先讓學生用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擺成一個長方形,並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擺法表示出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怎樣擺,有哪些不同的擺法?先讓學生小組交流、操作後,以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為例,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

這樣的安排,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方面讓學生樂於接受,是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老師僅僅是組織者。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和傾聽他人的想法的良好學習態度。對於找一個數的倍數比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要容易些,所以我先教學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在學生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基礎上,再教學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這樣教學便於學生自己探索並總結歸納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學習。

在處理本節課的難點找36的因數時,我原來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的。結果試上時很多學生沒有頭緒,無從下手。時間倒是花去不少,可方法卻沒有多少可行的。我靜下心來尋找原因,找一個的因數是學生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自然不知道如何解決。再加上找一個數的因數比找一個數的倍數要難得多,我這樣貿然地放手,學生當然不知所措了。

後來,在處理找36的因數時,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我認為要對學生扶放得當,要有適當地扶,學生才能探索出方法。於是,我讓學生回憶剛才的'幾道乘法算式,然後把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有效的遷移到找一個數的因數中。果然學生知道了該如何思考後,效果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