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陰》多篇

李清照《醉花陰》多篇

李清照《醉花陰》 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朗讀的技巧,熟讀體味情感。

2.品味鑑賞意象,體悟詞人感情。

3.培養學生鑑賞詩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品味“酒”“黃花”等意象,體悟詞人的感情“愁”。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酒”“黃花”等意象和結合詩句感受詞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提示:以“愁”的母題導入)

中國的古典詩詞情深意切、意藴綿長,以“愁”為母題的詩詞比比皆是。崔灝如此説思鄉之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秦觀如此説寂寞之愁: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李煜如此説亡國之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感悟一下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筆下的相思之愁。

二、作者資料簡介

説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趙明誠。李清照18歲時與趙明誠邂逅並且喜結連理,才子配佳人,兩人恩愛有加,一同研究詩詞和金石。李清照詞中的相思之愁的對象,多是她的丈夫趙明誠。今天我們學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達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陰》。

三、《醉花陰》

先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獨自初步感受一下詞的意藴。

1、學生自讀(2分鐘)

大家自由朗讀完之後,有什麼感受?(預設答:語調低沉緩慢,感情哀傷等)哪位同學樂意為我們朗誦一下?

2、學生代表範讀(2個同學)

每一位同學讀完後,請同學們作評價。

老師再做點評。

3、寫作背景

我們要掌握一首詩詞的朗讀節奏和感情,可以通過詩詞的寫作背景。宋徽宗大觀二年,趙明誠到仰天山羅漢洞賞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自在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因寫這首詞贈給趙明誠以解愁緒。

因為是重陽節的作品,後來黃升(宋)在《花菴詞選》中題為《醉花陰·九日》。

“醉花陰”詞牌名為李清照首創,雙調小令,押仄韻格,按照本詞,它押的是ou韻,朗讀時,我們要用低沉緩慢的語氣,感情濃厚又不熱烈,帶有哀傷的基調,適當停頓。比如:“薄霧/濃雲/愁/永晝”。

4、教師範讀

5、學生齊讀

四、《醉花陰》意象的解讀和情感的體悟(重點!)

1、意象與情感

一個“愁”字貫穿整首詞,也就是所謂的詞眼。那麼,詞中哪些意象體現出愁呢?請大家找一找,共同討論如何體現“愁”的。

(討論兩三分鐘,2個人回答)

請一位同學來談談她的理解。(預設答案:西風、黃花、酒、暗香、東籬等。適當點撥)

除了這些,還有嗎?(同學們認同她的理解嗎,有沒有不同的看法?)請另外一個談談她的理解。

同學們找意象找得很準,理解也很恰當。老師再補充一下,請看幻燈片(顯示:詞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徵和用意)。

小結:

薄霧、濃雲:薄霧淡淡,雲靄濃濃。 “愁因薄霧起”,這樣的陰天使人低迷憂鬱,愁緒滿懷。

東籬:指菊花圃,賞菊是重陽節的一個習俗。這裏化用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典故,一個人重陽賞菊,孤獨排山倒海而來,獨坐東籬愁緒飛。

西風:暗含淒冷蕭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酒:麻木神經,或助興,或消愁。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在文學中的意象也是豐富多彩。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學多的關於“酒”的詩句:

v     別時,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大醉一場;

v     喜時,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欣喜若狂;

v     感懷時,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感歎人生苦短;

v     孤獨時,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v     憂愁時,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李清照喜歡飲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歸路”“濃睡不消殘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然而愁哪是那麼容易消除的?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愁上加愁。酒,對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經附帶一種化不開的愁緒。

黃花:菊花,有高潔、隱逸的象徵,是重陽節的時令花,賞菊是重陽的習俗,然而,一個人孤獨賞菊時,菊花,勾起人的相思,只會愁上加愁。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白居易“黃花助興方攜酒,紅葉添愁正滿階”,李清照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無人陪伴的重陽節,菊花,終究是傷感之花。而李清照詞的黃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黃花比喻瘦削的自己呢。

2、時間詞、重點詞與情感

(提示:涼、透、瘦)

這種愁,通過特殊意象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愁,還在特殊的時間裏變得更加的濃烈!重陽節,獨自一人賞菊,怎麼能不覺得時間漫長、日子乏味呢?!愁,湧上心頭。

這樣的“愁”達到了什麼程度呢?(涼、透、瘦)涼,既是天氣帶來的體涼,也是孤獨寂寞思念之痛帶來的心涼,這裏用了一語雙關的修辭。這種愁,涼徹心扉,一個“透”字,點出了詞人過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無法解相思的無奈之情。

“瘦”,有這樣的詩句: “人與綠楊俱瘦”( 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詞人們以花草樹木自喻,形容身形消瘦、神態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筆,以對比的手法突出強調自己比黃花還瘦削,神態更加憔悴,可謂巧奪天工。

李清照在自己的詞中多次寫到相思成愁、因愁而“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因這出名的詩句被稱為“李三瘦”。

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寫相思瘦的詩句不勝枚舉,大家能想起哪些?

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温庭筠“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南空子》),王實甫“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西廂記》),他們寫的“相思瘦”功力不凡,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首詞,“愁”是感情基調,詞人在詞中是通過這些體現的:

意象:薄霧、濃雲、酒、東籬、暗香、黃花、西風

時間詞:永晝、佳節、重陽、半夜、黃昏後

重點詞:涼、透、瘦

這也算是鑑賞詩詞感情的一種方法。

五、《醉花陰》整體情感感悟

通過感悟意象,解析關鍵詞語對“愁”的助興作用,我們把視野投放在整首詞中,去感悟一個整體環境中,詞人整體的“愁”。

薄霧淡淡、雲靄濃濃的陰天,正是重陽佳節,讓我覺得心中格外惆悵,根本無法打發這樣的無聊時光啊,我一個人靜靜地看着金獸中不但焚燒消減的瑞腦,百無聊賴度日如年。去賞菊吧,雖然很煩悶,但是這樣的重陽習俗,我還是要耐着性子去完成,沾染了一身的菊花香,黃昏後才回到房裏。西風蕭瑟,不斷地挑動着門簾,如此淒涼,不要説離別不苦啊,我簡直比菊圃裏的黃花還要瘦削,還要憔悴。

許許多多的意象營造出一個淒涼的環境,這樣特定的環境塑造的是一個多愁善感、相思成愁、憔悴瘦削的女子。如此惹人憐惜。

(齊讀)通過深入感悟之後,我們再有感情地朗讀一遍這首憂傷而優美的詞,《醉花陰》。

六、探究賞析(討論)

你最喜歡《醉花陰》的哪一句?請談談你的看法。

(5分鐘時間。然後請同學起來發表觀點。加以評價。2個人。)

預設:如果學生提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等他賞析完後,教師補充:《嫏嬛記》的故事,“只三句絕佳”,是千古名句。

七、作業

《醉花陰》塑造了一個在重陽佳節獨自賞菊、相思成愁的女子形象,請你發揮想象,用第一人稱把這首詞的內容改寫成散文片段。

八、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解讀意象的方式,彷彿遇見一個在閨閣中思念丈夫、度日如年的女子,感悟她從內而外綿長濃厚的相思之愁,讓我們對李清照又有了深刻的理解。課後時間多積累一些李清照的“愁”的詩句,同學互相交流。背熟《醉花陰》。這節課上到這,謝謝大家!

李清照《醉花陰》 篇二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賞析:

李清照的重陽《醉花陰》詞相傳有一個故事:“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見《元伊世珍·琅嬛記》)。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它説明這首詞最好的是最後三句。

現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詞的開頭,描寫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環境。“薄霧濃雲”是比喻香爐出來的香煙。可是香霧迷朦反而使人發愁,覺得白天的時間是那樣長。這裏已經點出她雖然處在舒適的環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悶。“佳節又重陽”三句,點出時間是涼爽的秋夜。“紗廚”是室內的精緻裝置,在鏤空的木隔斷上糊以碧紗或彩繪。下片開頭兩句寫重陽對酒賞菊。“東籬”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人比黃花瘦”的“黃花”,指菊花。《禮記》月令:“鞠(菊)有黃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從開頭到此,都是寫好環境、好光景:有金獸焚香,有“玉枕紗廚”,並且對酒賞花,這正是他們青年夫妻在重陽佳節共度的好環境。然而現在夫妻離別,因而這佳節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離愁別恨。全首詞只是寫美好環境中的愁悶心情,突出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寫,目的是加強刻畫她的離愁。

在末了三句裏,“人比黃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並且是詞眼。詞眼猶人之眼目,它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的地方。

在詩詞中,作為警句,一般是不輕易拿出來的。這句“人比黃花瘦”之所以能給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運用比喻,描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當,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這個結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帶動宕語氣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寫動態的“簾卷西風”,這以後,才拿出“人比黃花瘦”警句來。人物到最後才出現。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聯成一氣,前面兩句環繞後面一句,起到綠葉紅花的作用。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電影中的一個特寫鏡頭,形象性很強。這首詞末了一個“瘦”字,歸結全首詞的情意,上面種種景物描寫,都是為了表達這點精神,因而它確實稱得上是“詞眼”。以煉字來説,李清照另有《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為人所傳誦。這裏她説的“人比黃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説過的,有它突出的創造性。

李清照《醉花陰》 篇三

中國作文網作文素材 >文學常識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篇四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意思誰説此情此景,不令人黯然神傷,陣陣秋風捲起帷簾,閨中的人比菊花還要清瘦。

李清照 《醉花陰》

作者:【李清照】 年代:【宋】 體裁:【詞】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註釋】

①此詞調首見於北宋毛滂詞,詞中有“人在翠陰中”、“勸君對客杯須覆”等句。因據其意,取作調名。雙調,五十二字,仄韻。

②永晝:悠長的白天。

③瑞腦:即龍腦,香料名。金獸:獸形的銅香爐。

④玉枕:瓷枕的美稱。紗廚:紗帳,一稱碧紗帳。

⑤東籬: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後即以東籬指代賞菊之處。

⑥暗香:幽香。這裏指菊花的香氣。

⑦簾卷西風:“西風捲簾”的倒文。 ⑧黃花:指菊花。

【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在爐金獸中燒完了。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牀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

在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説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消瘦。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婚後所作,抒發的是重陽佳節思念丈夫的心情。傳説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惹得明誠比試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詞數闋,然終未勝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

全片由一個“愁”字統領。詞的上片主要寫獨處的愁苦。“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地面薄霧瀰漫,天空濃雲籠罩,室內香爐裏輕煙飄散,這長長的白晝真讓人難熬啊!常言道:歡娛嫌日短,苦愁怨更長。此二句移情於景、移情於物,渲染出濃烈的愁苦氣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更何況“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説明詞人不止一次一個人獨處重陽了。詞人化用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借愁句更添愁思,怎不叫人分外傷心!獨自一人入睡,卻久久不能成眠,身涼心更涼。

下片寫思夫的深切。“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原應與丈夫把酒賞菊,共享花香,無奈“借酒消愁愁更愁”,勾起對丈夫更為強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愁”字被進一步深化。淒涼的西風吹處,捲簾飛起,簾內的思婦久久凝望着黃花沉思默想……黃花、佳人,原應互相比美,然心在丈夫身上的佳人,卻因思夫之愁更比黃花瘦。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人善於用典,善於用喻,善於寄情於景於物。“佳節又重陽”化用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使愁緒更長;”東籬把酒黃昏後”化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詩句;”有暗香盈袖”一句借用古詩”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的詩意,極寫離別之恨.

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塗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

在末了三句裏,“人比黃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並且是詞眼。詞眼猶人之眼目,它是全詞精神集中表現的地方。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才共同創造出一個悽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卷西風”一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託,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這首詞末了一個“瘦”字,歸結全首詞的情意,上面種種景物描寫,都是為了表達這點精神,因而它確實稱得上是“詞眼”。在這裏,詞人巧妙地將思婦與菊花相比,展現出兩個迭印的鏡頭:一邊是蕭瑟的秋風搖撼着羸弱的瘦菊,一邊是思婦佈滿愁雲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創設出了一種悽苦絕倫的境界。 以煉字來説,李清照另有《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為人所傳誦。這裏她説的“人比黃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説過的,有它突出的創造性。

李清照《醉花陰》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個人生活遭遇和創作的密切關係。

2、疏通詞意,理清思路,體味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

3、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體會用語精美、淺俗、清新的藝術特色。

4、鑑賞李清照作品的婉約派風格 培養熱愛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學重難點:

把握《醉花陰》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緒,體會詞作情景交融的特點。

三、解決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課文,讓學生對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過找出詞作中的意象來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詞作情景交融的特點,並能總 結出鑑賞詞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

⑴播放示範朗誦錄音,讓學生對詞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感受。 ⑵學生齊讀,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學法: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播放配樂朗誦加深學生對詞所表達的 情感的體

3、情境教學法:

通過聯繫生活展現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來加深學生對詞 的理解。

4、問答法:

通過師生的問答互動,引導學生完成詞的學習,培養學生思考 和學習的能力。 五、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內容講解:

一、導入:

同學們,從高一直至現在的學習,就詩詞這一塊,我們已經接觸過不少的作 家了,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有哪些?

點撥:曹操《短歌行》 、陶淵明《歸園田居》 (其一) 、杜甫《秋興八首》 (其 一) 《詠懷古蹟》 (其三) 、李商隱《錦瑟》 《馬嵬》 《其二》 、李白《蜀道難》 、柳永《望海潮》 (東南形勝) 《雨霖鈴》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定**》 、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從性別層面上來講,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他們有一個什麼樣的共同點?但是,今天我們所

要學習的一首詞卻是出自一位女詞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 詞人李清照。在封建社會,男性掌握着話語權,這不僅體現在經濟、政治領域, 在文學領域也同樣如此。因此,作為女性的李清照能夠在當時由男性所掌控的文 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並創作出為世人所稱頌的佳作,她是以怎樣的魅力和才智才 能得到世人的認可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從文本中去尋找答案。 課本上共選了兩首李清照的詞,一首是《醉花陰》 、另一首是《聲聲慢》 ,這節課 我們首先來學習《醉花陰》。

二、整體感知:

㈠、解題:

《醉花陰》 ,詞牌名。

㈡、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1155) ,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 婉約派的代表詞人。其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 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創作了許多令人記憶深刻的詞 作,主要有《一剪梅》 《如夢令》 《夏日絕句》等。 出生於書香門第,被稱作才女,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 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她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的詞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 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 。後期的詞變清麗明快為淒涼 悲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也寄託了強烈的亡國之思。最為有名的要數《夏日絕句》 。而課文所選的兩首詞則分別是她前後期創作的主要代表作 之一。

㈢、播放配樂朗誦錄音,教師指導,學生齊讀。

這首詞的情感是比較明顯的,大家在聽、讀了之後,應該對此有了一個整體 的感悟,下面就請同學們在詞中找出一個字來描述這首詞的感情。 那詞人是在愁什麼呢, 因何而愁?這裏就不得不提到詞人在寫這首詞的一個 背景。

㈣、創作背景介紹:

1、詞人在寫作這首詞的時候,已經是結婚十餘年了。她在 18 歲的時候嫁 給了當時的丞相之子——趙明誠。夫妻二人可以説是鶼鰈情深,恩愛有 加。經常一起研究金石古玩、研究詞的創作。 (板書:相愛)但是,實 際上寫作這首詞的時候,趙明誠正在外遊宦。 (板書:相離)

2、在封建社會,女子還必須要遵守三條原則,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 死從子。對於已為人妻的李清照而言,趙明誠則是其生活的中心,但是此時丈夫卻在外遊宦(板書:遠離中心) ,因此, 對丈夫的思念和生活的百無聊奈引發出了詞人深切的愁緒。

三、具體分析

㈠、上闕分析:學生齊讀上闕,加深感性認識。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1、這一句明確的點明瞭時間,是什麼時候?

點撥:晝

2、這一句寫了哪些景?

點撥:霧、雲、瑞腦、金獸

3、詞人眼中的霧和雲是怎麼樣的呢?

點撥:薄、濃。

4、、很明顯,薄和濃是一對反義詞,反義詞放在一起,會具有一種 什麼樣的效果呢?

點撥:—對比)稀薄的霧氣瀰漫在空氣中,濃密的雲層籠罩在上空。一個輕,一個重,一個在下,一個在上,這樣就直接 造成一種很強的壓迫感,從而營造出一個沉重、壓抑的室外的大環境。

5、再看看室內,空空的屋內只有瑞腦在香爐裏靜靜的燃燒,逐漸消融,飄起 縷縷香煙。同學們想象一下這個場景,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點撥:寂寥、冷清。室外的壓抑、沉重,室內的孤寂、冷清,融為一體, 讓人無處可逃,在這種環境氛圍下,人會不會很高興,當然不會。

6、在這種淒冷的環境氛圍下,詞人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

點撥:愁永晝。一個“永”字直言詞人愁好似沒有盡頭,突出愁之深、愁 之重。

小結:前兩句,詞人選用了雲、霧、瑞腦、金獸這幾個常見之景,以寥寥數語構 建了一個孤寂、冷清、壓抑的環境氛圍,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向我們直接 訴説了其白天的生活狀態——愁。 ”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1、點明時間?

點撥:重陽、半夜。

2、重陽節具體的時間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點撥:農曆九月初九對應的是秋季,這裏,詞人在點明重陽佳節的 時候同時也隱含了另一個特殊的時間即秋季。重陽節這一天,通常是 親人團聚一起登高、賞菊、喝酒的日子。但是前面我們已經説到,李 清照這個時候是獨居在家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 ,所以在這個特殊的 節日裏,詞人就越發的思念丈夫。此外,在秋天,中國古代文人大多 都有悲秋的情結。因此,詞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節裏越發的思念丈 夫而不得一見,就越容易增加愁緒。這一句即向我們交代了詞人愁的原因。

3、這一句還用到一個“又”字, “又”是什麼意思?

點撥:再一次。在這個再一次是隱含了前一次的,那這前一次和後一次,

一前一後同樣也就形成了一個對比,同樣是重陽佳節,也許去年和今 年一樣,詞人都是一個人孤單的度過,也許去年我還和丈夫一起賞菊 喝酒,談天説地,吟詩作畫,但是現在卻是詞人獨自一人。這樣一對 比,就更加凸顯出詞人獨自一人過重陽節的寂寞和孤單。 小結:這一句一共只有 5 個字,表面上只是表達了一個時間,但是通過分 析,詞人僅僅是以 5 個字便向我們訴説其緣何而愁,向我們展示了 其深沉的愁緒,可見詞人的寫作技巧之高。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1、這裏同樣也寫到了兩個景,是哪兩個?

點撥:⑴、玉枕、紗櫥。剛才我們説到了這個時候是秋季,秋天的晚上 夜涼如水,這絲絲涼意透過紗櫥,滲透到玉枕上,讓人感到 冰涼。所以才是“半夜涼初透” 。

⑵、詞人躺在這玉枕上,無法入眠,感受着這絲絲涼意,她的心 情也仿若受到感染似的冰涼如水。 詞人為了傳神地寫出思念 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態,假言託詞天氣“涼” ,何其悽婉,又 何其澹泊!

2 “佳節又重陽”和最後兩句有何聯繫?

點撥:重陽佳節, 是親人團聚一處活動的日子, 偏偏丈夫在外遊宦不歸, 這裏詞人以佳節團聚反襯獨處之悲,加深了涼意。

總結:詞的上闕,詞人以簡練的語言,通過霧、雲、瑞腦、金獸、玉枕、紗櫥 等景的描寫,選取特定的時間,營造了一個淒冷、壓抑、孤寂的環境氛 圍,在這種環境氛圍下通過對白天、晚上詞人生活狀態的描寫,極力表 現了詞人內心的空虛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緒。 表達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對比。 表達手法

㈡、下闋分析:學生齊讀下闕,集中學生注意力,加深對詞的感性認識。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1、詞人化用陶淵明的詩描繪了其在重陽佳節這一天的生活場景。(情景再現) 點撥:庭院四周滿是盛放的菊花,紅的、黃的、白的,將一張小小的石桌和幾根

石凳圍繞,詞人獨自坐在石凳上,手捧着酒杯,賞着這朵朵盛放的花朵。

2、同學發揮想象,抽象感知,提出個人感受。

點撥:寧靜、舒適、愜意。

3、在這幽美的環境中,同學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寧靜、舒適。但是 詞人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

點撥:不是。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1、意思是説: “別説不會消損神魂,西風捲起珠簾,閨中少婦比黃花更加的消 瘦” 。在這幽美的環境中,詞人並沒顯示出一絲一毫的陶醉之情,反而是越發覺 得這種環境消損了她的神魂,原因何在?

點撥:睹物思人,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景物激發詞人的相思之愁。 (結合學 生的日常生活,加深學生對“睹物思人”的理解。

2、關於這一句,還有個小故事。元伊士珍《琅繯記》曾記載一段故事: “易安 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 忌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絕佳。 ?明誠詰之。答曰: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正 易安作也。 ”這三句也是被人們公認為是全詞的最精彩之處。有沒有同學可以先 説説看對這三句話的理解呢?

點撥:⑴、西風——從西邊來的風,通常喻指秋風,肅殺,冷冽。西風捲簾, 同樣營造出悽清的環境氛圍。

⑵、人比黃花瘦——運用了比較的手法。黃花,指菊花。菊花的花瓣狹 而長。再看到最後一個字“瘦” ,瘦是一個形容詞,其應用的對象人 。但是詞人這裏將之與黃花連用,首先對花而言,一個“瘦”字寫出 了菊花的形態,傳達出了秋菊的神韻。對人而言,以花之瘦,又形象的向我們展 示了思婦因思念而面容清減的形象,寫出了思念之深之苦。詞人這裏將人、花相 較,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營造了婉曲優美的藝術情境。

3、而詞人為何會“人比黃花瘦”呢?上闕我們説到了詞人的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

點撥:白天愁,晚上也愁 ,詞人運用比較的手法將人、花相較,形象生動的向我們展示了詞人因愁而日益瘦削的身形。

3、那可能 有些同學在這裏就會有疑問呢, 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比如説玫 瑰花、蓮花等等來喻人呢?

點撥:這就涉及到此人創作時意象也就 是景物的選取和整首詞內容、情感的一致性的問題。 同學們, 可以用替換明白了。

總結:下闋重在抒發情感。運用比較的手法,選取特定的意象。通過敍寫詞人重 總結 陽節賞菊喝酒的生活片段,抒發了詞人相思之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痴 情的女子的形象。

四、全詞總結 :

1、通過反覆的誦讀和仔細的分析, 我們不難發現除了首句出現的 “愁” 字以外,其餘部分雖無“愁”字,但是卻是處處含愁,詞人寓情於 景,通過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含蓄、委婉的表達出了其內心深沉 的相思之愁和孤寂、空虛之感。愁,瀰漫整首詞的裏行間,是整首 詞感情的中心,同時也是整首詞內容的聚焦點,因此,愁可謂是全 詞的中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詞眼。

2、此外,從詞的表面看,句與句之間看似沒有什麼聯繫,但是通過分 析我們可以看出,句與句之間是以某種邏輯關係聯繫在一起的,上 闕白晝和黑夜相交成為一個整體, 下闋因東籬把酒黃昏後而引出黯 然銷魂之感,上闕和下闋之間因整日的愁悶從而導致人比黃花瘦。 全詞句與句之間既互相獨立,又相互關聯。可見,詞人思維的縝密 和詞創作的才能之高。 四、

五、作業佈置:

結合今天所學的《醉花陰》 ,再去閲讀一些李清照的詞作,思考一 下婉約派創作在 藝術上有什麼樣的特點?(可以從語言、風格、表 達方法、景物等方面去思考)

李清照《醉花陰》 篇六

教學目標

1 通過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中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2能總結詞的意境,體會詞的意境美3 體會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生活的方式來創造意境的好處

教學重點

能總結詞的意境,體會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通過描寫自己生活的方式來創造意境的好處

教學課類型

精講 教學方法 討論賞析 主要教具 多媒體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我們從中體會了作者那種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生活態度,她的生活以及創作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早年,李清照過的是美滿的愛情生活與家庭生活。作為閨閣中的婦女,由於遭受封建社會的種種束縛,她們的活動範圍有限,生活閲歷也受到重重約束,即使象李清照這樣上層知識婦女,也毫無例外。因此,相對説來,他們對愛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體驗也更細膩一些。所以,當作者與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面對。單調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來抒寫自己的離愁別恨了。這首詞,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從字面上看,作者並未直接抒寫獨居的痛苦與相思之情,但這種感情在詞裏卻無往而不在。這是透過一層的寫法。

二、朗讀

請同學來朗讀這首詞,讓我們從中更好的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朗讀,師生點評。

三、小組自由朗讀

説説自己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用自己的話概括本詞的內容。(想象一幅畫面——西風瘦菊,佳人對花興歎的畫面)感情基調:寂寞、憂鬱重陽佳節獨守空閨,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緒。這首詞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趙明誠分別之後所寫,表達了重陽佳節獨守空閨,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愁緒。

四、學生賞析老師訂正、點撥、補充。

上片與秋涼情景,由白天寫到夜晚,愁苦孤獨之情充滿其中。首二句就白晝來寫:“薄霧濃雲愁永晝。”這“薄霧濃雲”不僅佈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瑞腦消金獸”,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同時又烘托出環境的悽寂,天氣陰沉,香已燃盡渲染寂寥無聊的環境氛圍,“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也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時本應該夫妻團圓、共同飲酒賞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會“玉枕紗廚,夜半涼初透”的。這種涼,既是身體之涼,更是心裏之淒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玉枕紗廚”這樣一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與詞人特殊的感受中寫出了透人肌膚的秋寒,暗示詞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貫穿“永晝”與“一夜”的則是“愁”、“涼”二字。深秋的節候、物態、人情,已宛然在目。這是構成下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下片則倒敍黃昏時獨自飲酒的悽若。古人在舊曆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唐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中就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後”,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然而她,卻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於是,末句“人比黃花瘦”,更成為千古絕唱。這三句,共同創造出一個悽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在這首詞裏,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敍事的方式,表達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比喻巧妙,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五、總結

詞的意境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淒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補充資料:據説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時誠後,趙時誠讚賞不已,自愧寫詞不知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説:“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説:“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本詞的最後三句。

六、自由背誦、默寫、檢測。

七、作業

自選一首李清照的詞,結合對作品的賞析,談談你對婉約派創作風格的理解。

李清照《醉花陰》 篇七

“婉約詞宗”李清照的詞一直令我迷戀,這已經是我第二次選擇她的詞作為公開課了。一曲《醉花陰》,縷縷閨怨情仇,情思裊裊,醉人心扉。

《醉花陰》作為課文對我來説,已經不陌生。我很清楚自己的授課思路,重點放在讀與品兩大版塊。其一,讀的方面我儘可能做到了親自情感範讀,為學生指導節奏停頓的劃分,給學生充足的練讀時間,最後讓學生在配樂當中齊讀展示。讀的過程把握住了,就可以給學生一個學詩詞的氛圍,這是此課的重點之一。其二,品詞,我分為兩步,先品意象,再品佳句意境。這個版塊也是學習重點之一。首先,通過借鑑古往今來相關的詩詞佳句來歸納其意象所賦予的情感意圖,讓學生能從此詩詞中積累詩詞意象以運用到鑑賞其他詩詞作品中去,能夠鼓勵、指導學生舉一反三;其次,品佳句這一環節出自於品佳境,從下闋中盡情品菊、品愁和品瘦,一氣呵成。最後小結鑑賞詩詞的方法並在幽怨情深的音樂當中提升課堂氛圍,順利進行情感誦讀。

本節課我設計的亮點其一在讀,其二在鑑古。讀,我設計了配樂讀,不僅教師配樂範讀,也給學生配樂朗讀,學生的讀書興致一下子就提升了;同時,我還準備了《醉花陰》的優美的音樂,在學生記筆記之時作為背景音樂提升氛圍,為下一步的情感誦讀奠定基礎;鑑古,我指的是古事、古景、古韻、古詩詞。課堂伊始,我用“趙明誠夢成詞女之夫”的古事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串接了“趙明誠作詞挑戰其妻終不敵”的古事用以驗證千古佳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整個教學ppt製作中,我選用的圖片皆展現古韻古景,一個幽怨別緻的詞女形象通過圖片展現無疑;品讀意象上,也借鑑了古詩詞來歸納學習,整堂課古韻濃濃;在配樂和音樂的選擇上同樣經過精挑細選,特別是一曲《醉花陰》讓課堂沉醉其中。

由於之前有精心準備過,本以為自己能信心滿滿地將它完美詮釋。可事與願違,課上到中途自己竟是懊惱至極。在品讀意象的設計上,我做了些自認為是更好的改動,希望讓學生從詩詞中尋找作者所敍述的三個生活片段,計劃由此展開對詞意的理解和對意象的品讀。這個設想在(5)班上課時非常順利地實施了,想必向來積極的(6)班反應會更快一些。在這個環節我特意提示了學生要關注不同的時間段與時間詞,隨之也很快聽到學生在底下陸陸續續零零碎碎地尋到了。可一反常態的是竟然沒有人願意站起來展現自己的成果,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平時的課堂即使再難的問題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搶着作答,我預計過這樣子的概括性問題難不倒學生,只要學生正常發揮地踴躍作答我就可以順勢總結歸納,這應該是一個不需耗時的環節。當然,這也只是我的想當然。(事後回想,(6)班學生的活躍不可否認,他們一直期待我的公開課,而且躍躍欲試想要表現,可是越是在乎越是臨場會膽怯,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而且,我為了減少教師調課的麻煩,我選擇了週四下午最後一節課作為公開課,這樣子的時間段面臨放學,學生處於一天當中最疲累的時間,也是他們最想放鬆的時間,而他們當時的狀態已經算很好了。)學生的被動狀態一時間讓我心裏焦急萬分。事實證明不能提前把事情預想得更好。而我預設的總結歸納的時間最後用在了鼓勵學生起來表達觀點之上。我深知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可是計劃的變更卻百感交集得讓那些片刻的時間變得有一個世紀那麼漫長。在那一個世紀裏,我想到了自己的屢次精心修改,想到了自己想要完美展現李詞之美的初衷,想到了莫主任那麼認真地為我指導修改……一抬眼,有一瞬間我竟忘了學生,竟只看到後面黑壓壓的同行,竟覺得一股深深地對不住……那一瞬間,我發現自己變得沮喪、走神與失望。這的確是當時我自己的感受。可是課堂還在繼續。由於反覆的充分的準備,即使走了神,我依然可以照常讓自己的講課繼續。無論多長的世紀總會過去,我走神了、沮喪了,但是我卻不能半途而廢。我不停在心裏對自己説,我要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對這整堂課負責,只要還剩一分鐘,都必須盡力把它上好。幸而我回來了。我臨時調整心態,調整教學重心,撥出更多的時間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的最後十五分鐘,學生明顯動起來了,無論是“品瘦”還是“品愁”,學生們踴躍發言,還有學生主動當堂背誦全詞。

課堂結束後,我還久久沉浸在一種無知的情緒當中。一開始,我覺得這股情緒是懊惱,而後來,我越發理解了莫主任評課時所説的“欣慰”一詞。我該“欣慰”的是我不能在這堂課上按我所想地講課,而是最終迴歸到以學生為主的授課。一堂成功的課,不是老師上出來的,而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結果,而成功的主角是學生,老師的使命應是根據學生的狀態及時採取措施將學生引領到學習當中來。沒有絕對完美的一堂課,同樣的一節課,我以為再次經歷可以更完美地展現,可是這份“完美”或許與我們想象當中的“完美”不盡相同。而且,正因為她的“不完美”而將使我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