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感言多篇

記者感言多篇

記者感言 篇一

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必須有正確的思想理論引領,認識上每深化一層,實踐中就會前進一步。多年來,萊蕪市萊城區鳳城街道黨委結合自己的探索和實踐,對“什麼是基層黨建,如何推進基層黨建”有着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準確把握了基層黨建的內涵特點、內容形式及方法措施,思路舉措更加清晰,推進工作有章可循;對“什麼是街道黨建工作、什麼是街道黨建活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堅持把街道黨建工作和黨建活動的着力點放在服務羣眾、服務民生上,讓老百姓過上幸福。正是有了思想理論的正確引領,才使基層黨建越做越實,鏗鏘前行。因此,記者來到鳳城街道辦事處,採訪到了他們的'領頭雁——李秋超書記。

鳳城街道共有20個村(居),19個黨總支,46個黨支部,2275名黨員,總面積28平方公里,村(居)人口2.9萬人。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街道黨委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羣眾得”的目標,創新活動載體,不斷加強基層基礎,引導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當科學發展先鋒,做幹事創業楷模,推動了街道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快速發展。2011年,街道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11%;實現人均純收入10680元,同比增長12%。李秋超書記首先向記者這樣介紹鳳城街道的情況。

牢記使命,不斷強化“一把手”抓黨建的理念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社會格局的新變化,黨建工作面臨着新的挑戰。為此,我們牢記黨建使命,將抓黨建既當做一項嚴肅而且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更作為一種執政手段、把破解發展難題的鑰匙,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牢牢銘記,在行動上親自設計、親自構想、親自部署、親自督查落實,確保黨建工作真正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實現了抓黨建一通百通,以黨建推動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以來,鳳城街道黨委以深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為總抓手,以“強組織、激活力、促發展”為主題,以黨建創新為執政靈魂和執政手段,牢牢抓住城鎮化、工業化兩條主線,不斷調動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激情,全力攻堅城中村拆遷改造、大項目建設、財税建設三項重點,實現了街道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1-7月份,開工建設過10億元項目3個;開工在建過億元項目7個;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74億元,增長20%。

狠抓組織建設,實現黨建陣地的“強基固本”

鳳城街道黨委緊緊圍繞基層組織建設“達標、創新、全覆蓋”的要求,為實現黨建陣地牢固夯實,我們抓住“基層組織戰鬥力提升、組織設置小型化、服務水平精細化”三項重點,開展了基層組織“四大工程”,即:機關黨組織服務品牌工程、村居支部基礎工程、非公黨組織影響力工程、社區黨組織公信力工程,有效增強了基層組織活力,夯實了基層組織建設基礎。

在機關,創新黨組織設置,結合當前大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積極發揮黨建工作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實行了“組織建設跟着項目跑,項目領取、項目推進、項目考核支部化的組織建設”工作新模式,以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的發揮快速地推動了各項重點工作開展。如新成立的“鳳城物流港項目現場黨支部”,積極發動廣大黨員在促進項目快落地、快建設中比服務、比作為,促進了園區的快速建設。在村居,推行“專職特派員幫扶制度和動態評星奪旗制度”。對後進班子,隨時根據村(居)班子的運行情況,採取倒排法確定後進村,每個村派駐一個由副科級領導幹部帶領3名機關幹部組成的專職幫扶工作組,實行從班子建設到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手把手教、手牽手幹。各派駐工作組工作成果列入全處創新項目,一週一調度、一月一觀摩,今年已有兩個幫扶工作組因成效明顯而得到重獎。在村居班子建設的整體推進上,實行動態評星奪旗制度,每半年評定三分之一的支部為星級支部,並在星級支部中,制定十項達標標準,評選紅旗支部,使每一個支部都有追趕目標。在村居班子規範決策上,則借鑑浙江台州經驗,在全市率先推行村級事務“五步決策法,”為村居決策制定出了規範的流程圖,確保了村居決策的民主、科學。在非公企業,成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總支,開展了“建組織、促規範、強作用”活動,大力推行非公企業黨建“一卡三亮五有”的“135”工作法。“一卡”,即建立企業服務聯繫卡,將黨委主要負責人、聯繫企業負責人等信息製作成卡,發放到企業,便於與企業聯繫;“三亮”,即黨組織亮標誌牌、黨員亮身份、黨務工作者亮職務;“五有”,即建立黨員活動場所,達到有黨旗、有黨建制度、有黨建讀物、有黨員電教設備、有黨員學習桌凳的“五有”標準。目前,街道已建立“兩新”組織黨組織45個,派駐黨建工作指導員40名,促進了企業健康發展。在社區,創新社區黨建,探索建立樓宇黨支部,實施社區黨員網格化管理。按照“黨總支建在社區、黨支部建在片區、黨小組建在樓宇”的思路,將樓棟變成社區黨建管理的基本單元,打造起了“黨員網格負責人—片長—樓長—黨員志願者”為主要架構的黨員網格化管理隊伍,通過實行樓宇化黨支部管理,將黨建管理的觸角深入到每一個樓棟和家庭,實現了黨員管理服務網絡的全覆蓋。

精心創設黨性鍛鍊載體,打造過硬隊伍

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基礎,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就抓住了黨的建設的根本。為此,街道黨委積極強化黨性鍛鍊的載體建設,不斷打造過硬隊伍。

首先是以重點項目推進為載體,提高幹部攻堅克難的能力。以“3+1”的工作模式,以大項目建設、城中村改造、財税建設、招商引資四項重點為載體,實行黨員幹部自由組隊、公開報名、公開競爭、公懲的方式參與到重點工作中來,村居則以拆遷小組、工程監督小組等靈活形式,發動黨員“二次革命”。使重點工作成為黨員幹部幹事創業、加強黨性鍛鍊的新舞台。目前,全處共創設處級24個、村居56個鍛鍊載體。其次是創新黨員教育載體,提升黨員素質。在全處黨員中開展十思十查活動,在全市第一個建立了黨員幹部信息互動平台,通過手機短信及時傳達各級黨組織要求部署、黨的政治理論知識,加強黨員日常教育。架設起了黨委與基層黨員的連心橋。目前,街道黨委已發送短信460條。再者是實施“四個一”管理模式,激發黨員活力。為讓黨員“想幹事”、“能幹事”、“幹好事”,開展了“黨員回家工程”,探索實施了黨員“四個一”管理模式,即:頒發一個黨員證、掛一個黨員家庭監督牌、公開摘取一個先鋒崗,每年底對黨員進行一次民主評議。目前,已發放黨員證1300多個,為1200多名黨員家庭懸掛監督牌,900名黨員公開摘取先鋒崗位。最後是搭建黨羣聯繫平台,積極服務羣眾。堅持把服務羣眾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落腳點,在村(居)黨員中開展了“黨員聯四鄰、黨羣心連心”活動,按照居住相鄰的原則為每名黨員確定了聯繫對象,明確聯繫內容,並進行張榜公示。今年以來,廣大黨員為羣眾辦實事2000餘件。

創新機制,激活黨員幹部趕超發展的內在動力

鳳城街道黨委立足於激活全處黨建新活力,圍繞切實激發廣大黨員幹部隊伍創先爭優的積極性,打破原有的工作推進模式,探索建立了全新的工作推進機制,逐步形成了以“分線設崗、創新推進、督查落實”三位一體的全程工作推進模式,極大的調動了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各項重點工作的快速推進。分線設崗,堅持分線作戰法,實施“1+3”工作模式,將確定的“工業經濟、城市經濟、財税建設”等重點工作崗位,由機關幹部公開報名、公開競爭、自由領取、自由組隊的方式確立重點工作班子,與業務工作脱鈎,專下來乾重點工作。各村居則根據各自實際在年初確定重點項目上報街道黨委,並簽訂軍令狀。創新推進,圍繞重點項目推進,我們學習南方經驗,實行了以機關幹部姓名命名重點項目制,實行“五個一”公開晾曬工作推進制、重點工作組集體會診制等工作機制,全力打造了鳳城重點工作推進新模式。督查落實,成立了鳳城重點項目推進督查辦公室,圍繞着曬進度、曬面子,推行了“1+4”的監督模式(即:重點工作督查組全過程督查為主、輔助以重點工作周調度、進展情況周簡報、短信平台隨時展示、工作進度月觀摩四項措施),實現了重點工作過程的無縫隙督查。

記者感言 篇二

會寫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名好的新聞記者。因為,新聞報道不是信手捻來,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是經過對文字的精心錘鍊,將思想和觀點隱藏在客觀事實中的絕妙詮釋。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記者肩負着“天降大任於斯人”的使命,追尋理想、拷問真相、守望良知是新聞記者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記者,不應該是簡單的記錄者,而應是一個善於交流的訪問者,反應敏捷的運動員,思想深邃的哲學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惡如仇的俠士。

為了成為一名新聞人,我放棄了曾經穩定安逸的工作追尋我的新聞夢想,在新聞這條路上奮力跋涉的過程中,我收穫了果實也倍添了自信;在用新聞報道這個武器懲惡揚善時,我樹立了黨報記者的威信。7年的採寫歷練,我學會了用嘴與被訪者溝通,用眼去觀察,用文字去記錄,用頭腦去思考;成熟的心態和對新聞導向準確把握的能力,讓我為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報記者而備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覺新聞記者不好當。一位同行對我説,“這一行做得越久,經驗越豐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與頂峯的差距。對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時為了用一個詞來準確地形容想表述的內涵,卻要絞盡腦汁想大半天;有時候,一個新聞事件,本來用一個很恰當的角度去採寫效果會很好,而經驗豐富的你卻偏偏在策劃時無法想到,以至於對寫出來的稿件不滿意而懊惱。這,也許就是做了多年記者的你所亟待突破的瓶頸吧。”

7年的記者生涯,所流過的汗水和淚水,讓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記者的艱辛與痛苦。所經歷的勞累、疲憊、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聞價值的文章中。然而,當一篇篇精心採寫的稿件獲讀者的好評時;當我的新聞作品獲得廣東新聞獎時;當名字成為文章的金字招牌時,心裏驟然湧出的那份收穫累累果實的自豪感,便猶如母親經歷了孕育和生育陣痛之後,抱着哭聲響亮的孩子時那樣甜蜜。

走在新聞的路上,我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但我知道,我不會放棄。人的一生,能把職業與理想完美結合起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記者感言 篇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電動貨車,起於壘土”。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

近年來特別是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全省各級黨組織堅持着眼基層、依靠基層、着力基層、服務基層,持續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帶動力和基層黨組織內部的合力、活力、運作力,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但也要看到,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省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任務艱鉅而繁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大基層組織建設力度,切實築牢黨的組織基礎和工作基礎。鳳城街道黨委根據自己的實踐探索出一條“民生黨建”之路。他們集中時間、集中力量破解了基層黨建工作難題、提升了基層組織建設水平,更好地保持和發展了黨的先進性、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更好地集中了基層黨員的智慧和力量,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以創先爭優的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好風憑藉力。值此十八大召開之際,相信鳳城街道黨委基層黨建工作在李秋超書記的帶領下能夠更好地創新機制、鏗鏘前行。一年中有好幾個節日,過節總是讓人放鬆讓人欣喜,但記者節卻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記者所肩負的責任,使我在這個節日裏總是要做一些思考和回味。我是半路轉行步入記者這個行業的,也正是這一年有了記者節,所以我慶幸我和記者節一起走來,同步成長,同時,也是記者這份職業讓我生活更加充實,心靈更加豐富,是記者這門職業讓我更廣泛地接觸了社會各階層方方面面的人,是記者這份職業讓我在品嚐工作、快樂的同時,也更深地領悟了做事做人的道理。因此,我常常對自己的職業滿懷感激,今天借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觸和體會。

一、當記者讓我感到快樂。

我一直喜歡做一些社會類新聞,捕捉生活,演繹真情,傳播真、善、美,在每一期節目的採編過程中我接觸最多的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一年四季在田裏辛苦勞作的農民,有樂於奉獻、忘我工作的一線工人,雖然這都是一次次普通的採訪,但他們那一張張因勞動而流汗的臉龐,怎麼也無法從我的腦海中抹去,紡織工人那專注的神情,建築工人一身灰衣坐在工地上一起享用簡單的飯菜時的那種快樂至今仍讓我感動不已,那一刻,我真切的體會到勞動真美,工作真快樂!是勞動創造了人,也是勞動完善了人,而我,也正是在工作中快樂着。每每看到辛苦一番的節目通過審查並播出,我就覺得我和我的夥伴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的心就感到了踏實——彈指一揮間,如水的歲月,匆匆地從我的身邊悄然逝去,回首走過的道路,並非一凡風順,也經歷坎坷,但是我想,只要是真誠的付出,就一定會有真誠的回報那就是快樂,我慶幸我是一名電視人,一名記者,不管今後的道路有多崎嶇,我會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快樂着,樂在其中,樂此不疲!

二、當記者讓我善於思考

記者的職責是報道新聞事件,新聞從哪裏來?等新聞的記者不是一名稱職的記者。正如一些前輩記者所説,造就偉大記者的條件主要源於好奇心,一種發自內心的對問題深究的興趣。我把這句話理解為對身邊事物和現象的思考,用專業的話説就是對問題的敏鋭性和洞察力,記得今年,曾接到羣眾舉報,我縣某地有一夥人在非法招生,當我們在採訪時瞭解到對非法招生是有很嚴格的管理制度的,主辦方敢冒險而為之,一定有其原因,採訪中我們終於瞭解到原來是我縣龐大的生源與現有的職業教育不相匹配,我想要是策劃一組報道縣委正着手籌備最大的職教中心的選題,不是更有説服教育意義嗎?於是一組題為《職業教育路在何方》的系列報道隨即通過審查並順利播出。

三、當記者讓我充滿激情

在別人看來,記者是一個收入穩定且體面的工作,但這只是不知內情人的看法,其實,記者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需要我們具有疾惡如仇的正義感和悲天憫人的同情心,更需要我們具有昂揚的精神和不滅的激情,隨着閲歷的增長,很多事情我們可以司空見慣,但不可以無動於衷,應該説,記者心靈的琴絃是最容易撥動的,我並不是説記者去感情用事,而是當面對新聞事件時,記者應該迅速反應並且能全身心地投入,體現良好的職業狀態,剛入這行的時候,無論是在一線採訪還是坐在電腦旁製作節目,一切都覺得是那樣的新奇和神聖。而當這些成為工作的常態之後,怎樣依然保持激情呢?動力的源泉只有一個,那就是記者這份職業的頭冠罩在頭上的時候,不得不讓自己激情常在!我總覺得做一名記者如果不去採訪坐在辦公室裏總覺得心裏缺少點什麼?所以我每當缺少選題或出外採訪歸來時,我總喜歡關注一些新聞之外的新聞,如地方政府提出爭創全省水產基地後,我們積極策劃了一組各地在水產方面的成功做法及新舉措,正是有了這份激情才使新聞部保證了足夠的新聞量。

四、當記者讓我享受到了別樣的幸福

記者是一種辛苦的行業,要做稱職的記者付出的要比同齡人多得多。同齡人打牌,上網,聊天,看長篇電視劇時,我大多在採訪、拍攝、寫稿,廢紙婁裏的紙堆成小山,頻繁接觸鍵盤的手腕得了疲勞症,每逢節假日,別人都和親屬、朋友一起團聚、遊玩。而唯獨我們仍堅守在一線,為了新聞而奔波。親屬朋友都不理解,説怎麼就你最忙?我知道這是大家在心疼我,勸我不要這麼辛苦,可壓力和責任迫使我不能停下來,風餐露宿,終日奔波是我們生活特色,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是我們經常性工作,當火海逼近的時候我們要迎面而上,當洪水肆虐的時候,我們要向前披波,無論怎樣艱難,不管如何危險,只要有新聞的地方,我們就沒有理由退縮。

付出便有收穫。現在每個月我的稿件數量在部室居於前列,每個月都有稿件被評為月度好新聞,每當此時,心裏就升起了一股別樣的幸福感。新聞工作就像是登山,只要你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和不懈的創新精神,眼前總會有一個又一個艱險的山峯等着你去征服,我會一如既往,超越自我,去迎接新挑戰,創造新業績。

記者感言 篇四

參加泰山晨刊小記者活動一年了,每一次現場採訪,每一次聽課培訓,對我來説都是一次提高、一次進步。每一次看到自己的稿件刊登在晨刊上,心中就是增添一份自豪。

通過參加活動,我開闊了視野,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通過參加活動,我性格變得開朗活潑,交到了許多朋友;通過參加活動,我學會了思考,經常試着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通過參加活動,我的寫作能力有很大提高,老師經常把我的作文讀給同學們聽;通過參加活動,我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因為採訪前要查閲資料,採訪後要儘快把稿件趕寫出來。

總之,我非常高興能當上小記者,得知自己被評為小記者之星,我更是説不出的高興。希望和其他小記者一同進步,希望小記者活動越辦越好。

記者感言 篇五

去年記者節,是因為一個報道沒有出來而有感慨,今年的記者節是因為一條祝賀短 信而記得,當然,今年記者節也是碰巧,剛剛也有自己一個專題報道出來了,但因為是關於政協副主席之死的,所以一上午領導來電話,還是搞得人有點擔心,生怕觸及政治,可説,記者節,不是記得是媒體同業者的一個節日,更多是讓我們記得,我們對於社會的責任,同時也感慨在當下的這個環境裏,媒體的生存,媒體從業者的發展。

記者,是一個讓人榮耀的稱謂嗎?但在體制內,很多人都自謂是記者民工,在社會上又出現封口費一事,真真又是讓人感覺有點自甘墮落。記得研究生畢業那會,雖然有很多機會,但作為導師五個弟子的唯一一個去了媒體的我來説,是對自己一個信念的堅持,還是對老師的一個安慰呢!至今,或許我不是最好的,但在於學新聞的,難道理想不是做一個優秀的記者嗎?理想與現實,考慮眼前利益,其實也着眼於發展前途。

做記者,不僅在於外部環境,同時也在於媒體自身的環境。面對利益誘惑,面對阻擾,面對重重的探訪真相的困難,作為一個有想法,有堅持的記者,或許我們都可以克服,但如果再加上自身的環境,我們所寄生的媒體環境也是一點都不理想,那我們,工作是否就真是就為了謀生呢?在我身邊,在我的同行圈裏,我感覺,除了養家餬口,大部分人心底裏其實都還是有些精神寄託的,這一點精神寄託,不僅在於我們在探尋真相,報道老百姓關心的新聞或是滿足老百姓的娛樂享受,更實際的,其實還在於我們其實可以幫助到人,我們有一種工作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於心裏,來自尊重,來自於社會及人們對記者的期望。所以,話説回來,記者行業,這個行業是有職業信仰、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的。但如果在整個社會輿論環境,生存環境變得更糟糕的情況下,我們的堅守,難道就是能超脱現實的嗎?

在對記者有太多寄託、太多期望的同時,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我們對於民眾的人心呢?每一個人,除了職業的這個身份之外,每個人也都是社會民眾的一員,對家庭,對親朋戚友,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我們是否又都保持了一份人心呢?這人心,是人的善意、是人的愛心、是人的憐憫之心,是人的上進求尊重之心。每個人,都希望活得有保障,每個人也都希望活得有尊嚴,所以,對於記者之期望,是一份要求,也是一份自身的擔當,記者與民眾有區別,但同樣,民眾也當有自身的要求。民眾媒介素養,或許説的是一個專業問題,是公民素養問題,但如果大家都想生活得好一點,都想在保障自己權益方面有公正對待之時,那就不僅需要對記者有要求、有期望,同時也在於每個人都希望記者那樣一樣希望自己,這樣,記者不僅可以做得更有希望和更專業,同時我們大家也都能生活得更好。

希望與失望同在,榮耀與失落同行,記者工作是一份光榮,也是一份辛苦,在記者節説記者,不僅在於媒體從業者的要求,同時也在於民眾的期望和努力。環境,不單獨是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