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養生常識介紹多篇【多篇】

寒露節氣養生常識介紹多篇【多篇】

寒露有什麼禁忌和講究 篇一

1、忌諱颳風

在農村,寒露忌諱颳風。農民認為,寒露颳風,莊稼會遭殃。有的地方寒露時忌諱有霜凍,霜會凍傷晚秋收割的稻穀,所以民間就有了“寒露有霜,晚谷受傷”的説法。寒露節氣飲食養生金秋時節,燥邪當令,天氣乾燥,人體容易缺失水分,出現鼻燥、咽乾、皮膚乾裂、毛髮乾燥等症狀。因此,在這個時節應多喝水,補充體內水分。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為宜,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適當地多食些酸、甘、潤的食物,少食辛温、發散之品。中醫認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陰生津,秋燥之時,多食酸、甘、潤之品可以潤燥、養陰、生津,緩解人體乾燥之症,同時,對脾胃也有補益效果。

2、忌諱露腳

白露身不露,是提醒大家早、晚需要穿長袖衣服了。而過了寒露時節,露水增多,氣温越來越低。此時我國北方已呈深秋景象。專家表示,此時寒氣逼人,一定要注意身體,特別是腳的保暖。

過了寒露,天氣由涼轉寒,入夜後更是寒氣襲人。常言道:寒露腳不露。這就是告誡人們應特別注重保暖,及時增減衣服,以防寒邪入侵。兩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又因為腳部的脂肪層較薄,特別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腳部受涼,特別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導致人抵抗力下降。

呼吸道對冷空氣刺激極為敏感,驟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就會乘虛而入。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衣服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寒露節氣一過,應注重足部保暖。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睡前還可用熱水泡腳。

温馨提示:秋冬季交替時節,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儘量與氣候變化相適應對於身體健康十分重要,好好吃飯多喝水哦。

寒露節氣養生的十個小常識 篇二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後,氣温逐漸降低,因此市民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市民可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痠痛發生,緩解疲勞。

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説。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負擔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研究發現,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着密切的神經聯繫,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適時添衣

另外,寒露過後,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悦“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寒露時節,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認為,在氣温下降和空氣乾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温降低後,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感冒,要適時更衣。

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急救藥品,防止因氣温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朝鹽晚蜜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開始。在秋天裏,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養生專家提出,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啦。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過,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這種方法,與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祕。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因此,當秋天來臨之際,最好“晨飲淡鹽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體健康!

4、早睡早起

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此時便是人們保養陽氣之時,因此,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當做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的論段,就是告訴人們秋季養生的道理。

專家説,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因此秋季養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應該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5、灸臍養秋

如果因為脾胃寒涼而造成腹瀉,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你可將燃燒的艾條直接懸在肚臍正上方1釐米左右,進行施灸,以有温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進行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一般來説,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病,用此法進行防治,效果很好。隔姜灸也是現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艾灸方法。取一塊姜,切厚片,在上面紮上幾個眼兒,放在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上進行雀啄灸(就像鳥啄食一樣),以感温熱且舒適為宜。

6、養陰防燥

寒露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許多人會相繼出現中醫上所悦的“涼燥”症狀,即咽乾、鼻燥、皮膚乾燥等。蘇所長表示,寒露時節養生跟秋分不一樣,寒露養生最主要的是預防“涼燥”,從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燻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百合、沙蔘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等,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温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蔘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飠品。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

7、適當養胃

秋天氣温漸漸變涼,而胃腸道對於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嚴重。因此,寒露以後的養生特別要注意養護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後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時增添衣服,夜間睡覺要注意蓋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潰瘍的發生、發展與情緒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要注意情緒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

8、適量運動

在秋季的時候,要是我們可以堅持一個比較適宜的身體鍛鍊,不單單是可以給我們的身體上調養肺氣,還可以給我們的身體上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增強自己身體上的組織器官帶來的免疫功能受損,或者是自己的身體受到了一些外部的氣候寒冷刺激時候,可以更好具有一定的抵禦能力。

秋季是運動鍛鍊的大好時機,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鍛鍊,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如果過度運動,會增加人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

秋天氣候適宜,空氣質量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從呼吸帶動的循環系統、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一路順暢,氣血循環自然活絡。

9、不要憋尿

專家介紹,寒露節氣不少人為了防止口乾,晚上睡覺前會喝不少水。但是這樣一來,夜尿的頻率就會增加。一些人即便是夜裏或者凌晨感覺到了尿意,由於嫌起牀較冷,常常下意識地憋尿繼續睡,這其實是非常不健康的習慣。

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長時間儲存在體內,含有細菌的尿液不能及時排出,就易誘發膀胱炎。而高血壓患者憋尿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腦出血或心肌梗死,嚴重的還會導致猝死。

10、掃除抑鬱

秋季臨牀上抑鬱狀態的患者明顯增多。專家指出,由於深秋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常會勾起淒涼之感,使人們情緒不穩,易於傷感。因此,在深秋時節,人們需保持良好心態,宣泄積鬱之情,因勢利導,培養樂觀豁達之心,這也是秋季養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點。秋季預防抑鬱症要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早睡早起,吃頓營養豐富的早餐,打扮整潔出門。不宜整日持續工作,除了中午外,早上10時,下午3時宜放下工作,喝杯茶,休息片刻。每日加班不宜超過兩小時,否則會導致慢性疲勞,日子一長,便容易患上秋季抑鬱症。

吃過午飯,宜散步或逛逛街,鬆弛身心,晚上到公園跳跳集體舞等。擴大生活圈子,多交工作以外的朋友,培養興趣愛好,舒緩工作上的壓力。登山擴胸襟是抵抗秋季抑鬱症最有趣的辦法。中醫早就認識到,登山是治療秋季抑鬱症之良方。我國曆來的九九重陽登高的習慣就是給秋季抑鬱症打一劑預防針。

小寒寒露節氣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代表性食品。因為“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説法,所以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糕,預示步步高昇。

宋代重陽糕的製作非常講究。《夢粱錄》記載:此糕是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插小彩旗,故名日“重陽糕”。還有一種,是由宮中的“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人韻果糖霜,名之日‘獅蠻慄糕’”。《乾淳歲時記》中説,當時更有一種不一般的重陽食品,它“以蘇子微漬梅滷,雜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顆,名日‘春蘭秋菊’”,不但食糕製作考究精緻,而且命名奇特,為前世所少見。

2、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經盛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能夠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多數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描述。除了佩帶茱萸外,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後來傳承下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風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形。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送佩戴的。

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政府的提倡下,重陽節已成為了中國人“敬老愛老”的老人節了。

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始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聞名,以詩聞名,以愛飲酒聞名,也以愛菊聞名,後人學習他,便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把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更接近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流行,當時的菊花就有許多品種,千姿百態。在民間,人們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凌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主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更為昌盛,且不僅在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陽節前後最為昌盛。

所謂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為原料釀製而成的酒。《西京雜記》稱:“當每年菊花盛開之時,採其莖葉,雜以黍米釀成,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因為飲菊花酒同樣能夠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是漢代宗貴達官常飲的佳品。對此沈栓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一詩寫道:“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4、登高

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風俗。如果説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麼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温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寒露氣候特徵 篇三

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寒露與白露、霜降三個節氣,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與白露時相比氣温下降了很多,地面上的露水也更冷了,很可能成為凍露,因此稱為寒露。上古時代以“斗柄指向法”劃分節氣,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戊的方位(也就是西北方),為寒露節氣。漢至明末的“平氣法”劃分節氣,寒露當日正午用圭表測日影,影長為古尺八尺二寸,相當於今天的2.018米。1645年起沿用至今的“定氣法”劃分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95度為寒露。一般寒露節氣是在每年公曆10月8日或9日這兩天。

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該作品對寒露的解釋是氣温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季秋,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我國古時曾使用的“平氣法”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説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之後,露水增多,氣温更低。我國傳統將寒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温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温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温普遍低於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寒露有哪些風俗 篇四

菊花酒

寒露節氣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篇五

1、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代表性食品。因為“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説法,所以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糕,預示步步高昇。

宋代重陽糕的製作非常講究。《夢粱錄》記載:此糕是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釘,插小彩旗,故名日“重陽糕”。還有一種,是由宮中的“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人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人韻果糖霜,名之日‘獅蠻慄糕’”。《乾淳歲時記》中説,當時更有一種不一般的重陽食品,它“以蘇子微漬梅滷,雜和蔗霜、梨、橙、玉榴小顆,名日‘春蘭秋菊’”,不但食糕製作考究精緻,而且命名奇特,為前世所少見。

2、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就已經盛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能夠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多數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描述。除了佩帶茱萸外,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後來傳承下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風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形。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送佩戴的。

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在政府的提倡下,重陽節已成為了中國人“敬老愛老”的老人節了。

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始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聞名,以詩聞名,以愛飲酒聞名,也以愛菊聞名,後人學習他,便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把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更接近陶淵明。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流行,當時的菊花就有許多品種,千姿百態。在民間,人們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凌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主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更為昌盛,且不僅在九月九日,但仍然以重陽節前後最為昌盛。

所謂菊花酒,就是用菊花作為原料釀製而成的酒。《西京雜記》稱:“當每年菊花盛開之時,採其莖葉,雜以黍米釀成,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因為飲菊花酒同樣能夠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是漢代宗貴達官常飲的佳品。對此沈栓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一詩寫道:“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4、登高

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風俗。如果説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那麼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温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寒露節氣的天氣特點 篇六

氣温降得快

氣温降得快是寒露節氣的一個特點。一場較強的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過後,温度下降8℃、10℃已較常見。不過,風雨天氣大多維持時間不長(華西地區除外),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

平均氣温分佈差異大

10月份,我國平均氣温分佈的地域差別明顯。在華南,平均温度大多數地區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還沒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間,東北南部、華北、黃淮在8-16℃之間,而此時西北的部分地區、東北中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經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區平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習俗吃什麼 篇七

1、芝麻

黑芝麻熬成的芝麻糊,再加上一些冰糖,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減少肺部的刺激感,同時還可以滋潤呼吸道,消除呼吸道壁上附着的痰液,這樣很快就可以潤肺止咳,連呼吸都覺得非常順暢。

2、螃蟹

老南京關於寒露的習俗有吃螃蟹、收拾夏裝等。也有俗話説“寒露髮腳,霜降捉着,西風響,蟹腳癢”,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團臍,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滿、黃膏豐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節,等農曆十月以後,最好吃的則要輪到公蟹了。

3、花糕

由於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們謂此為“辭青”。九九登高,還要吃花糕,花糕因“糕”與“高”諧音,以“食糕”代替“登高”,希望自己或親友能平安吉祥、百事俱高。

寒露

4、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