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禪經典語錄精彩多篇

一日一禪經典語錄精彩多篇

禪經典語錄 篇一

1、生活中,我們也像這個人一樣四處尋找解脱的途徑,殊不知,並沒有誰捆住我們的手腳,真正難以突破的是心中的瓶頸。突破心中的瓶頸,清除心中的垃圾,就可以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2、信心是學習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間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

3、生活終究是美好的,有陽光,有雨露,有白雲,有清新的花朵,有的時候不快樂,是自己給心房駐了一道牆。攬一份詩意,學會風起的時候笑看落花;雨落的時候聆聽心語,讓每個素白若水的日子,有了流過眉梢心底的淺淡清歡;讓一些過住在時光的沉澱中釋懷。

4、一個人如果能夠養成“寬以待人”的優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處中,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地善待他人,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5、佛經上説“少一分物慾,就多一分靜心;少一分佔有,就多一分慈悲,這是禪者的安貧樂道。翻開禪史,會發現有的禪師,下一頓的飯還沒有着落,卻仍然悠閒地説:“沒有關係,我有清風明月。有的禪師,則是皇帝請他下山卻不肯,寧願以山間的松果為食,與自然同在。正所謂:“昨日相約今日期,臨行之時又思維;為僧只宜山中坐,國事宴中不相宜。”

6、用兩倍於自己説話的時間傾聽對方講話,為了事業成功,努力去傾聽別人的話吧!

7、一場盛大的恩寵,悄然落幕於禪的温柔。輕輕地牽着與你一起的那些人間煙火,我願,從此,只有靜好。

8、西藏偉大的智者更頓曲派曾説:“沒有腿腳的蚯蚓為找找快樂而漂泊,沒有眼睛的螞蟻也為追求安寧而遊蕩,總而言之,所有一切眾生都為獲得快樂而生存。”我們怎麼可以只關懷人類而傷害脆弱的其他生命呢?一切眾生都有與人類共享地球資源的權力,更何況是屬於它們自己的生存的權力呢。070。

9、只有一顆好心,沒有做事的能力,就做不成真正的善事。人羣固有的複雜性決定了做善事須不拘一格,方法多樣。首先,應瞭解幫助的對象。倘若只看對方窮困可憐,便不管不顧地上前幫忙,甚至用冰冷的錢物代替真誠的關懷,就很有可能適得其反,不僅不能幫到對方,反而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引起對方的反感。其次,想要做成好事,自身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應機而變的智慧。一個力氣不大的人,想要幫助別人提起重物,當然不現實,這是體力上的問題,無法強求。但是,換一種方式同樣可以實現目的,比如,可以為對方準備一輛拖車,或者請幾位搬運工,甚至只是為對方準備一個休憩的地方,送上一杯解渴的清茶,都能幫助對方減輕負擔。再次,有好心,一定要做實事。所謂實事,就是真正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事。一個人有一顆想為他人做事的心本來是好事,但是,倘若這個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虛榮心和出名的心思佔了上風,或者缺乏長久的毅力,助人時半途而廢,這就不算做實事,也不算幫助他人了。總而言之,助人除了懷一顆善心,懷滿腔真誠,還需要講究方法。人與人的相處本就是一件複雜之事,助人也是與人打交道的一種方式,因此,正如與人相處需要方法一樣,助人也不能以一概全。其實,只要真心為他人着想,將心比心地體會他人的心思,體諒他人的處境,才能用好心做成實事。

10、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十六

11、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別討。紅爐焰上雪花飛,一點清涼除熱惱。——《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12、高居俯視,聽政萬方,寂然不動,感通無礙,言不虛發,一切自成。“四十華嚴”卷十二

13、一個人,只有放空自己,才能讓生命的縫隙透進陽光。正如把手機電池裏的餘電都用掉,是為了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也是為了更好地充電一樣,我們放空自己,也是為了讓自己得到更長久的幸福感,得到更多的充實感。若能心平氣和地駕馭自己的情緒,就可以遠離焦慮,胸襟也會變得開闊起來,這時你會豁然發現,每一個讓自己頭疼的問題其實都已經有了答案。

14、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講良心不是由於社會的強迫,而是出自對自身生命的關懷和承擔。——淨慧

15、不傷害眾生,就是斷惡;能利益眾生,就是行善。

16、放下下執著,則與氣無處不在。

17、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着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性;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説空而消滅人世耶!(民國)弘一《佛法十疑略釋》

18、【心靈禪語】快樂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在清與淡雅;快樂的人生,不在盲目追求,在真誠相待;快樂的人生,不在別人的施捨,在自己爭取;快樂的人生,不在遙遠的未來,在當下獲得。心若誠懇,則光明出現;心若善良,則道德顯著;人若真誠,則信用自來;人若實在,則緣分必到。

19、阿彌陀佛有時在外叩我們的心門,讓我們放他進去;有時在內,打開光明殿,請我們人他的寶殿。可憐我們要麼如防盜賊一樣,將彌陀拒之門外;要麼如遊魂遊蕩在黑暗荒野,不肯進佛的殿,也是自己把自心流放在心靈殿堂之外。心人不了自己的殿,如人回不到自己的家,如何不痛苦、不孤獨、不流浪?

20、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傅大士》

日一禪的經典語錄 篇二

1、不以四攝攝取眾生而調伏之,不知眾生上中下根,足名魔業。《大集經》卷十一

2、法教佈施:法教佈施並不只是弘揚佛法,而且能遣除聞法者的無明。為遣除無明而講法,才是真正的法教佈施。佈施法教的目的,就是聞法者心中樹立正知正見,並啟迪修證的大智慧。修證的智慧,是所有智慧當中最殊勝的智慧。岡波巴大師説:“由修證所生起的一剎那智慧,比由聞思所生起的所有智慧殊勝。”

3、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可以學,禪,無法學。禪,也不是依樣畫葫蘆可以學的,是完全用己心去接師心的。自古禪僧,你莫以為他舉止怪異,言談奇特,但怪異中有真實,奇特中有常理。若非禪僧,只要一開口,行家面前就知有沒有。禪悟不是裝的,禪悟是從自然中流露的。

4、今天只有一次,應好好把握做該做的事。

5、大錯誤容易反省,小習氣不易去除。

6、譬如士夫持斧頭人山,見芭蕉樹,謂材堪用,斷根、截葉、斫枝、剝皮,求其堅實,剝止於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當正觀時,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着;無所着故,自覺涅盤。《雜阿含經》卷十,第248經

7、我們所看到的幸福與災難,在同一條河流裏漂浮,到最後都分辨不出彼此的意義。時光不語,曾經典實相處過的人事,漸次地遙遠而渺茫。只有那朵菩提花不會老去,歲月無法將之磨損半分。依舊修煉在紅塵裏,依舊明淨着,清朗着,安穩喜樂,平靜祥和。

8、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最痛苦的是病痛,所以拔苦從拔除病苦一開始。

9、【天天禪語】無論處於任何領域,堅守崗位、向前精進,才能成功。

10、權勢如繩索,捆綁身心,不得自在。

11、一個人真正的住處應當存於內心。如果能夠不為外物所動,心中的佛性堅如磐石,那才是真正找到了靈命的安身之所。我們也應該不斷在社會中接受磨鍊、堅固自己的心,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坦然地去面對。

12、天災出自人禍,人禍源自人心。

13、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感受。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着改變,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正如一個有缺口的杯子,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它仍然是圓的。心中有歡喜,心中有圓滿,珍惜擁有的,感恩得到的,就能時時感受幸福。

14、【天天禪語】修而不悟,輪迴就在那裏,或生或死,與你痛苦伴隨,不解不脱。

15、人生在世,為稻樑謀不易,很多時候不得不與現實講和,説 風涼話飽不了肚腹。對現實劍拔弩張,現實一般不會就以牙還牙那麼 簡單。有時候必須承認,現實就是一堵銅牆鐵壁,硬碰硬免不了頭破 血流,到頭來受傷的不是現實,而是自己。妥協辦不到,硬碰又不 行,就需要迂迴策略,先讓自己心平氣和,再圖取勝方略。

16、棉苗紛紛從土裏鑽出來,好奇地打量春天、打量我。就在那 一瞬間,我看見了生命的燦爛和奇妙!

17、悲心與空性,為成佛要伴。通達空性為見,見淨為定,悲空不二為戒。(古印度)阿底峽

18、有人尋找最好的生活,找來找去找不着。哦!原來最好的生活總是在生活之外。生活中的侷限,無處不在;生活中的不完美,隨處可見,生活中的無奈,你無路可尋。生活之外的生活呢?就全憑你的體會、體驗、體悟了。有了體會、體驗、體悟,最好的生活原不在生活之外,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一覺真法師

19、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死則生天上。《四分律比丘戒本》

20、很多時候,人們嚮往取得,並且認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應該去堅持,而什麼又該捨棄。

21、靜坐光陰深處,看春意漸濃,看花開滿枝,看新綠搖翠,風含情,水含笑,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採一朵白雲的悠閒,攜一縷柳韻的温婉,攬一份詩意入懷,靜聽風,枕花眠。花閒,人靜,水碧,風清,禪房花木深,雲水空禪心。

22、我謂二種説:宗通及言説,説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楞伽經》卷三

23、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過於“人有眷屬,唯我獨無”。因此,菩薩道行者説:“你們看待世間一切眾生,應該把年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齡與己相近者,就當作兄弟姊妹去敬愛他;年齡比較幼小的,則當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愛護他……”這是人性中最高潔、最真、最善、最美的愛。

24、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人要有一種無我的態度,意識 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這樣就沒有煩惱 生成。

25、佛教的“信”,具體包括六個方面: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缺少其中之一部不是完整的信,能做到完全相信,是極為困難的。

26、【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今天只有一次,應好好把握做該做的事。

27、言僧寶者,亦有三種。一者第一義僧,所謂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諸功德法,常不變易,如是名為第一義僧。第二聖僧者,謂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覺,三賢十聖,如是名為第二僧寶。第三福田僧者,所謂苾芻、苾芻尼等,受持禁戒,多聞智慧,猶天意樹,能蔭眾生;又如曠野磧中渴乏須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霪,應時充足。又如大海,一切眾寶皆出其中,福田僧寶亦復如是,能與有情安隱快樂。又此僧寶清淨無染,能滅眾生貪瞋痴暗,如十五日夜滿月光明,一切有情無不瞻仰;亦如摩尼寶珠,能滿有情一切善願。如是名為第三僧寶。是三僧寶,一切有情云何歸依?應作是説:當令歸依第一義諦無為僧寶。所以者何?以是無為常住僧故。而此僧寶無漏無為,不變不異,自證之法。歸依如是無漏僧寶,能滅有情一切苦故。《大乘理趣六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

28、【天天禪語】我們的行、住、坐、卧與一舉一動,有意識地去生活,是覺醒,無意識地去生活,是迷惑。悟或迷、佛或魔、涅盤或輪同,都是一念之差。006。

29、塵勞回脱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30、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 愚好醜要包容得。

日一禪經典語錄 篇三

1、古人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就是煩惱。自找煩惱,有時是 由於不能諒解他人。往往一句無意之中説出來的話,自找煩惱的人聽了就 對號入座,以為是在諷刺挖苦他,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煩惱起來了。時間 久了,最後可能會來一個總的爆發,打起架來,甚至弄出人命案來。

2、世尊靈山拈花,迦葉會心一笑。禪,就在這拈花微笑之間誕生。禪,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人生目標,價值追求,尤其是其不拘一格的機鋒,滌盪着世人浮躁的心靈,使愈來愈多的人得以擺脱煩惱的糾纏與束縛,驀然回首處,尋找到那內在本自具足的寧靜與祥知……

3、《大般涅盤經後分》捲上,應盡還源品至於涅盤,不着涅盤,不起涅盤之想。《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4、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印光大師文鈔三編·複葉福備書》

5、佛長久地望着,那眉目裏有分明能看到的悲憐。留下吧,不要再貪戀紅塵。留下皈依佛門,誦經聽禪。彈指間,一片菩提葉飄落在我的面前。葉上有隱約流動的色彩。我拾取了一份前世的記憶,拿在手裏細細的端詳着。前世,那人將你的痴心如灰塵般輕輕撣落。

6、“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7、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8、遠離一切戲論,不思未來,不憶過去,不被現境所牽,保全當下的心,能夠安住在全然的覺照之中,無住無相,不落空,這是最好的修習禪定,自然解脱一切。

9、是以佛法如誨,無所不包,至理猶空,何門不入。眾哲冥會,千聖交歸,真俗齊行,愚智一照。開俗諦也,則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紹,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非顯地獄之苦,不惟一字以為褒,豈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諦也,則是非雙泯,能所俱空,收萬象為一真,會三乘歸圓極。非二諦之所齊,豈百家之所及!(五代)永明延壽《萬善同歸集》卷六

10、如果我們把握了當下的一切,在未來就不會出現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禪者的心態,就是要生活在無憂之中,要有無憂之心。無憂是指我們心裏面沒有對未來的牽掛,或者説放下了對未來的牽掛。因為,每一個當下就是直指未來,當我們對每一個當下能放下的時候,對未來也就放下了。

11、何謂菩薩能持智慧?佛言:於一切法無有戲論。《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

12、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謝天意的磨練。

13、絕境逢生,不將這顆整日隨萬境流轉的心置之於死地,本來面目就難以 顯現,以妄心處事,正如時時刻刻戴着面具,時間久了就摘不下來了。 眾生本來是佛,只因妄想執着而障礙了自身佛性。妄心,生死流轉,沒 有直面的勇氣,就沒有一刀兩斷的可能。債主隨時都會上門,與其躲一 輩子,還是面對吧。

14、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淨戒。《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

15、財富無常,終會用盡,應當捨棄吝慳,廣結善緣;地位無常,終會衰敗,應當捨棄自私,無私奉獻;名氣無常,終會失去,應當捨棄我慢,傳遞愛心;親人無常,終會離散,應當捨棄報怨,和睦相處;身體無常,終會衰老,應當捨棄貪執,勇猛精進。無常的觀念裏誕生永恆的真理,生活的點滴中發現覺醒之道。

16、心的迷惑就是以“我”為中心,心的開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礙。 整理)

17、每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快樂,但幸福與快樂並非用物質來衡量,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若能常心滿意足,就是最幸福的人!

18、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悦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悦。《維摩詰所説經》捲上,方便品

19、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慾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淫慾法,是為法忍。(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十五

20、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二

21、【天天禪語】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

22、世事紛擾惱人以致不堪承受之際,常用之對治策略,一則逃避二則移情, 逃避如鴕鳥埋頭,烈日風沙關我何事?移情似猿猴攀枝,放一再抓一。 此姑且謂之境空,但非真空。心空者,需從無我入手,我由色心二法所 構成,諦觀此二法之緣起,方見我之實相為無我。此時,我於外物之貪愛, 我於自身之煩惱,何曾染着這無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於世間闊步奔 運而自在。無我,色心之小我頓無,心空境亦空,雖空,然世間萬法皆 是我,此謂大我。

23、“獲得第六罐”的方法屬於那些敢於發現的人。空罐就是閒置的資源, 空罐就是價值;每個人都有空罐,都有很多資源閒置着,如果被充分整合, 我們將驚歎自己的表現。

24、心靈的荒蕪可以讓一個人的意志變得不堪一擊,因為對他而言,沒有真正可以讓心靈皈依的地方。人的心靈就如同一片荒地,只有種上了莊稼才會有金燦燦的收穫。修養自己的心靈,時時給我們的心靈後花園澆水施肥,清除心中的雜質,讓人生在任何挫折之下,都能展示美麗的圖景。

25、我們很少人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明瞭自己究竟擁護什麼主張。假如周圍環境與我們個性格格不入,我們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會感到失落和迷惑,會不喜歡我們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現在外的症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

26、誰是英雄?戰勝自己情慾的人是英雄。

27、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路有多寬,心就有多寬。如果無路可走,無處可去,被逼到牆角,不怨他人,只怪自己心窄。

28、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順境逆境都 值得珍惜,沒有什麼值得刻意改變自己,放下一些沉重,丟一份憂鬱,未來 才會多一片翱翔的天空。

29、厭離有為功德,是為魔業。《大集經》卷十

30、時光,一路前行,怎容得下絲毫的倦怠?緣起緣滅,我們都是在這樣的歲月河流中遺忘了彼此。猶如春盡,便是花落相惜。或許,歲月自有禪的深意,只待我們慢慢去參悟。流年似水,我在伊水之湄,等下一次的邂逅。紫陌紅塵,只願下一次輪迴,默守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