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的特徵、生成機制與佈局協同

新質生產力的特徵、生成機制與佈局協同

新質生產力的特徵、生成機制與佈局協同

今年全國兩會,總書記三次到團組,三次談及“新質生產力”,進一步闡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網絡通信、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不斷向高端化邁進,賦予生產力更多的時代特徵和內涵。新質生產力正在形成,牽引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躍遷。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要素全新質態的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其重要意義在於“以新促質”,以經濟發展新動能助推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創新特徵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特徵。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源自傳統生產力,又通過科技創新突破侷限,要素質量提升、質態全新,生產力向高端化躍遷。

在勞動者層面,更優素質的勞動者是第一要素。掌握更多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技術知識產品化以及市場規模化能力的勞動羣體規模日益壯大,高新科技知識和勞動創新技能驅動高新科技化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在勞動對象層面,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是物質基礎。隨着科技的發展和運用,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不斷拓展。例如,新材料、新能源、數據要素等逐步成為關鍵勞動對象,並日益發揮基礎性支撐作用。尤其是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時代,傳統勞動對象的數智化加速演進,不斷釋放出巨大生產力效能。

在經濟組織層面,更高效率的經濟組織是動力源泉。傳統生產力的大變革往往源自偶然的要素優化,隨着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中的經濟組織日益科學化、系統化,生產要素之間建立起強相關關係,關聯度和匹配度更高,質態演化升級,實現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總體效能,帶來了產品和產業的指數級增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例如,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主體按一定方式組織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讓人才、資金、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便捷流動,網絡化共享,系統化整合,協作化開發,高效化利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傳統勞動資料與數字化勞動資料融合升級,工業化和信息化持續融合深化,不斷推動生產的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融合,產供銷、服務和消費一體化,持續釋放數字創新的冪數效應。

新質生產力的全社會聯合創新生成機制

新質生產力以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的形式出現,通過經濟組織的作用完成勞動者和勞動對象新質結合的機制,就是以企業牽頭的全社會聯合創新的機制。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一方面,企業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為科技成果尋找應用場景,發展產業。另一方面,企業準確反映市場需求,為科學研究提出實踐問題,引導科研。企業有助於緩解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大大縮短市場需求和基礎研究之間的距離,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率,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躍遷。

一是領軍企業牽頭的全社會聯合創新。領軍企業提出實踐問題、引領科學研究方向。行業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往往率先遇到生產力發展中的科學技術難題,通過購買科技服務、投資孵化其他中小微企業等方式進行難題攻關、開展科技創新引領。企業充分發揮出題者作用,從產業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和技術瓶頸出發,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進行科技創新的方向。

二是科技企業主導的全社會聯合創新。科技企業為科技成果尋找應用場景、促成商業轉化。各類科技企業擁有大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優勢,更有助於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躍升。其一是處於初創階段的科技企業往往追求核心競爭力,售賣先進概念、分享行業價值的意願促使其追求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和更有潛力的市場應用,受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利益驅動。其二是決策團隊一般包括來自科研界懂科技的創始人和具有靈敏市場嗅覺的企業家,組織架構和決策流程較為靈活,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尤其是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輕資產領域,各類中小微科技企業往往是創新的主力軍,推動科技成果落地和商業化、產業化。

新質生產力的聯合創新生態系統

新質生產力運行的聯合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多主體參與、各要素流動所構成的聯合創新系統。新質生產力的運行中,科技創新水平、落地轉化程度、產業發展水平三者並非單向的鏈條關係,而是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的網狀結構。傳統的模式是人才創造科技、科技轉化應用、應用推動產業,如今,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企業經濟組織的系統運作,產業引導科技、科技吸引人才、人才服務產業等模式也逐漸湧現。例如,產業實踐中發現既有的生產材料、製作工藝無法滿足生產要求,這促使科研機構探索更多的前沿知識。這種網絡結構縮短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之間的轉化路徑和轉化時間,提高了轉化效率,使得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涉及領域更廣、技術含量更高。

在創新生態中,人才、資金、政策、管理、數據等創新要素和資源融通集聚,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政府等創新主體發揮自身優勢。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科研實力雄厚的優勢,企業發揮直接對接市場需求、產業實踐提出科技難題的優勢,中介服務機構推動科技創新到市場應用的落地轉化,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創新主體協同發展,政府發揮人才引育、資金支持和政策導向方面的服務和引導作用。通過創新資源融通集聚,釋放發展新動能,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協同佈局

為切實提高新質生產力,發揮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冪數效應,尤其注重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這需要基於區域產業基礎和產業規劃,在新質生產力的佈局中重視兩個關係,從而引導促進各類創新要素集聚,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持續拓寬產業新賽道,拓展經濟新空間。

一是區域內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協同關係。例如,一省的科技創新體系與先進製造業集羣佈局,應按照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機制統籌促進科技創新平台和產業集羣兩個體系的高效融合。企業研究院、大學研究院、產業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是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應根據區域主導產業開展學科、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全鏈條佈局科學研究、分析測試、中試實驗實訓。其中,承接企業需求籤訂多項橫向合同,由企業主導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和創投機構,搭建省級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孵化培育創新企業,助力打造輻射區域的科創高地和新興產業高地。這可有效實現科創平台與產業發展協同,以企業為牽引推動新質生產力迅速發展。

二是區域間新質生產力空間佈局的協同關係。各城市能級不同,產業基礎、人才結構和發展模式有差異,應合理規劃城市間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羣體系。核心城市往往是創新策源地,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較強,周邊城市和縣域是產業承載地,傳統生產要素供給相對充足。應明確各地在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中的定位,防止各地盲目打造科技創新平台,避免地區之間在項目招引上無序競爭、在產業結構上高度趨同,力爭實現各地企業集聚、分工協作、產業聯動。以新質生產力中涉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科技創新為例,科技研發、落地轉化和場景應用、市場需求確認和訂單可以在創新資源豐富的國家級科創中心等中心城市進行,而區縣則應注重承接相關設備的生產製造,開展基地建設和規模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