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譯文及註釋 篇一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説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説卻説不出。想説卻説不出,卻説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註釋

醜奴兒:詞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説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説還(huán)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為兩種:1.男女之間難於啟齒的感情。2.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休:停止。

創作背景 篇二

此詞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註釋 篇三

醜奴兒:詞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説有愁。

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説還(huán)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為兩種:1.男女之間難於啟齒的感情。2.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休:停止。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篇四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賞析 篇五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朝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譯文

人年輕的時候不懂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説有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説卻説不出。想説卻説不出,卻説道:“好個涼爽的秋天呀!”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註釋

醜奴兒:詞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説有愁。

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説還(huán)休:表達的意思可以分為兩種:1.男女之間難於啟齒的感情。2.內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

休:停止。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説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轉折有力,不僅顯示時間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 進入“識盡愁滋味”的階段。 所謂“識盡”,一是愁多,二是愁深。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説,有的不便説,而且“識盡”而説不盡, 説之亦復何益? 只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了。比之少時的幼稚,這或許是老練成熟多了。其實“卻道”也是一種“強説”。故意説得輕鬆灑脱,實際上也是難以擺脱心頭的沉重抑塞。賙濟説辛詞“變温婉,成悲涼”。讀此詞者,當能辨之。

全詞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説。寓激情於婉約之中。含蓄藴藉,語淺意深。別具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二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腔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腔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驗“愁”字,個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作者着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所個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説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個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個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作者連用兩驗“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驗“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個喜歡登樓賞玩。後一驗“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説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説本“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驗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將上片“不知愁”的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表現自己隨着年歲的增長,處世閲歷漸深,對於這驗“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着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腔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個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裏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實含着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

“欲説還休,欲説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説還休”實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説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説。後一驗“欲説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驗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説,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驗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脱,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詞構思巧妙,寫少年時無愁“強説愁”和諳練世故後滿懷是愁卻又故意避而不談,生動真切。此詞上下片裏的“愁”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強説”的是春花秋月無病呻吟的腔愁;下片説的是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淺近的語句中,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的痛楚和矛盾,實含着深沉、憂鬱、激憤的感情,説明辛詞具有意境闊大,內容含量豐富的特色。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賞析三

全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時又説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上片説,少年時代思想單純,沒有經歷過人世艱辛,喜歡登上高樓(層樓),賞玩景緻,本來沒有愁苦可言,但是“為識新詞”,只好裝出一副斯文樣子,勉強寫一些“愁苦”的字眼應景。上片生動地寫出少年時代純真幼稚的感情。“不識”寫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筆鋒一轉,寫出歷盡滄桑,飽嘗愁苦滋味之後,思想感情的變化。“識盡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經歷,積極抗金,獻謀獻策,力主恢復中原,這些不僅未被朝廷重視,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擊。他這“愁”鬱結心頭已久,是很想對人傾訴一番,求得別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事權,説了也於事無補,就不再説了。“欲説還休”深刻地表現了作者這種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憤愁苦溢於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説還休”四字重複出現,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無處訴”的氣氛,加強了藝術效果,使讀者體會到,作者為國事憂愁,極端痛苦,竟至不能對人訴説,這是因為“恐言未脱口而禍不旋踵”(辛棄疾:《論盜識札子》),作者實在有難言的苦衷啊!怎麼辦呢?只好“顧左右而言它”,“時道天涼好個秋”句,意思就是説作者無可奈何,只得迴避不談,説些言不此衷的話聊以應景!

此詞通篇言愁,上片描繪出少年涉世未深時故作深沉的情態,下片寫出滿腹愁苦時無處傾訴的抑鬱,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之情。全詞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構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回味無窮。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