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新版多篇】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新版多篇】

中央一號文件 篇一

(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現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如下決定。

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

(一)水利面臨的新形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領導人民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必須看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水情。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着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任務越來越艱鉅。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幹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

(二)新形勢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3-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 篇二

200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農村

税費改革試點的意見

文件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增加外出務工收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減負提供體制保障;繼續做好扶貧開發工作,解決農村貧困人口和受災羣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加強黨對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增收政策落到實處 。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

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

文件將着力點放在增加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上,抓住了多年來農民收入最難提高的部分。文件要求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儘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

文件要求,堅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業税免徵範圍,加大農業税減徵力度,在牧區開展取消牧業税試點;要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文件指出,“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文件確定“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為基本策略,要求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只需增收。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文件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

文件提出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紮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提出財政支農投入及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提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

文件提出28點措施促進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其中包括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鼓勵部分省推行省直管縣體制,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等。2009年新土改,允許農民流轉土地承包權。加大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強化現代農業物資支撐和服務體系;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明確了旨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一系列措施。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文件提出了“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二十字基本思路方針。其中,強力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是其最大亮點。

文件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擴大農村需求,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引導信貸資金投向“三農”,三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適時出台刺激農村消費需求的新措施。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

發展的決定》

文件明確提出,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文件強調,要力爭通過5到10年的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要堅持五個原則:一要堅持民生優先,二要堅持統籌兼顧,三要堅持人水和諧,四要堅持政府主導,五要堅持改革創新。

文件明確了水利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二是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三是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四是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五是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此外,文件還就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推進依法治水、加強水利隊伍建設、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水利工作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主題是: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文件確定,持續加大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持貫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文件指出,着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置農業前沿技術和碁礎研究,力爭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佔有重要位置。文件強調,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為碁點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試驗示範、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

2011中央一號文件 篇三

2011中央一號文件發佈 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

新華社29日受權播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這是新世紀以來連續第8箇中央一號文件。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 (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暴露出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必須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現就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出如下決定。

一、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

(一)水利面臨的新形勢。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領導人民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必須看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水情。洪澇災害頻繁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農田水利建設滯後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水利設施薄弱仍然是國家基礎設施的明顯短板。隨着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任務越來越艱鉅。2010年西南地區發生特大幹旱、多數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部分地方突發嚴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們加快水利建設刻不容緩。

(二)新形勢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 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農田水利建設,推動水利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三)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四)目標任務。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獨流入海河流和內陸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間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採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於水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的水價形成機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則。一要堅持民生優先。着力解決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二要堅持統籌兼顧。注重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並重、治標治本兼顧,促進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東中西部地區水利協調發展。三要堅持人水和諧。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

三、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

(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結合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實施,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新建一批灌區,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實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重點澇區治理,完善灌排體系。健全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大幅增加專項補助資金,市、縣兩級政府也要切實增加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引導農民自願投工投勞。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優先安排產糧大縣,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和田間工程配套,促進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因地制宜興建中小型水利設施,支持山丘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 區、貧困地區傾斜。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技術,擴大節水、抗旱設備補貼範圍。積極發展旱作農業,採用地膜覆蓋、深鬆深耕、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穩步發展牧區水利,建設節水高效灌溉飼草料地。 (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優先安排洪澇災害易發、保護區人口密集、保護對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達到國家防洪標準。鞏固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儘快消除水庫安全隱患,恢復防洪庫容,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推進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要堅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抓緊完善專羣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加快實施防災避讓和重點治理。

(八)抓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推進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區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堅持蓄引提與合理開採地下水相結合,以縣域為單元,儘快建設一批中小型水庫、引提水和連通工程,支持農民興建小微型水利設施,顯著提高雨洪資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決缺水城鎮、人口較集中鄉村的供水問題。 (九)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儘快健全防汛抗旱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反應迅速、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預報水平。建立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着力推進縣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健全應急搶險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預案。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幹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加強人工增雨(雪)作業示範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

(十)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到2013年解決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新增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積極推進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有條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網,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落實管護主體,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監測,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制定支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用地政策,確保土地供應,對建設、運行給予税收優惠,供水用電執行居民生活或農業排灌用電價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繼續實施大江大河治理。進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黃河下游治理和長江中下游河勢控制,繼續推進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設,加強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綜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滯洪區建設,合理安排居民遷建。搞好黃河下游灘區安全建設。“十二五”期間抓緊建設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不斷提高調蓄洪水能力。加強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提高城市排澇標準。推進海堤建設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完善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在保護生態前提下,儘快建設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確保工 程質量,適時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研究。積極推進一批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建設。着力解決西北等地區資源性缺水問題。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回用,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高度重視雨水、微鹹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採取小流域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坡耕地整治、造林綠化、生態修復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進一步加強長江上中游、黃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區、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及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水土流失防治。繼續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加快污染嚴重江河湖泊水環境治理。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濕地的保護。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設項目佔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

(十四)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統籌兼顧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功能,科學制定規劃,積極發展水電,加強水能資源管理,規範開發許可,強化水電安全監管。大力發展農村水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搞好農村水電配套電網改造工程建設。

(十五)強化水文氣象和水利科技支撐。加強水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範圍,優化站網布局,着力增強重點地區、重要城市、地下水超採區水文測報能力,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實現資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力爭在水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獲得一批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提高水利技術裝備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業技術標準。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加強水利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十六)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將水利作為公共財政投入的重點領域。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延長征收年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準,擴大徵收範圍,嚴格徵收、使用和管理。有重點防洪任務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要從城市建設維護税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切實加強水利投資項目和資金監督管理。 (十七)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有條件的地方根據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設特點和項目性質,確定財政貼息的規模、期限和貼息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農業發展銀行 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中長期政策性貸款業務。鼓勵國家開發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的信貸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水利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探索發展大型水利設備設施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開展水利項目收益權質押貸款等多種形式融資。鼓勵和支持發展洪水保險。提高水利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

(十八)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鼓勵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通過直接、間接融資方式,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按照多籌多補、多幹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結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進程,完善農村水電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佔用税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經營性水利項目進行市場融資。

六、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抓緊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佈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佈局,要與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擅自開工建設或投產的一律責令停止。嚴格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儘快核定並公佈禁採和限採範圍,逐步削減地下水超採量,實現採補平衡。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協調好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建立和完善國家水權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堅決遏制用水浪費,把節水工作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和羣眾生產生活全過程。加快制定區域、行業和用水產品的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加強用水定額和計劃管理。對取用水達到一定規模的用水户實行重點監控。嚴格限制水資源不足地區建設高耗水型工業項目。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製度。加快實施節水技術改造,全面加強企業節水管理,建設節水示範工程,普及農業高效節水技術。抓緊制定節水強制性標準,儘快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各級政府要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明確責任,落實措施。對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監督管理制度。加強水源地保護,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

(二十二)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嚴格實施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 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主要指標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交由幹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強水量水質監測能力建設,為強化監督考核提供技術支撐。

七、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

(二十三)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範、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協調機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區分水利工程性質,分類推進改革,健全良性運行機制。深化國有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好公益性、準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給予補助。妥善解決水管單位分流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中的作用,引導經營性水利工程積極走向市場,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二十五)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職能明確、佈局合理、隊伍精幹、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強化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農田水利建設、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職能,按規定核定人員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大力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

(二十六)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水價的調節作用,兼顧效率和公平,大力促進節約用水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行階梯式水價制度。按照促進節約用水、降低農民水費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運行的原則,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探索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八、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

(二十七)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戰略高度,切實加強水利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水利改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實行防汛抗旱、飲水安全保障、水資源管理、水庫安全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落實水利改革發展各項措施,確保取得實效。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認真履行職責,抓好水利改革發展各項任務的實施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儘快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和辦法,形成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合力。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層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內 容,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廣大農民羣眾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二十八)推進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規體系,抓緊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防汛抗旱、農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領域的法律法規。全面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洪水影響評價、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強河湖管理,嚴禁建設項目非法侵佔河湖水域。加強國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設。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調處機制,完善應急預案。深化水行政許可審批制度改革。科學編制水利規劃,完善全國、流域、區域水利規劃體系,加快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強化水利規劃對涉水活動的管理和約束作用。做好水庫移民安置工作,落實後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強水利隊伍建設。適應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統幹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水利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水利類專業建設。大力引進、培養、選拔各類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技人員服務於水利改革發展第一線,加大基層水利職工在職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解決基層水利職工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廣大水利幹部職工要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更加貼近民生,更多服務基層,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三十)動員全社會力量關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傳國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把水情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和中國小教育課程體系,作為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把水利納入公益性宣傳範圍,為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對在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政府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使命光榮,任務艱鉅,責任重大。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奮力開創水利工作新局面!(完)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 篇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2011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同心協力,紮實工作,克服多種困難挑戰,農業農村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糧食生產穩定躍上新台階,農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設明顯加速,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村社會安定祥和。農業農村形勢好,有力支撐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效維護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做好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對推動全局工作、贏得戰略主動至關重要。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嚴峻,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我國耕地和淡水資源短缺壓力加大,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上升,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的任務更加艱鉅。全黨要始終保持清醒認識,絕不能因為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痺,絕不能因為農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減弱,絕不能因為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而工作鬆懈,必須再接再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努力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突破、再創新佳績。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和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

1、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首先要穩住糧食生產,確保不出現滑坡。要切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緊缺品種生產,着力提高單產和品質。繼續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提升800個產糧大縣(市、區、場)生產能力。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和示範項目。支持優勢產區加強棉花、油料、糖料生產基地建設,進一步優化佈局、主攻單產、提高效益。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積極擴大規模,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縣鄉大力開展整建制創建。大力支持在關鍵農時、重點區域開展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加快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完善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狠抓“菜籃子”產品供給。抓好“菜籃子”,必須建好菜園子、管好菜攤子。要加快推進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種養,提升“菜籃子”產品整體供給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水產示範場創建,啟動農業標準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建設。實施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優勢區域加強菜地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發展生豬生產,扶持肉牛肉羊生產大縣標準化養殖和原良種場建設,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推進生豬和奶牛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制定和實施動物疫病防控二期規劃,及時處置重大疫情。開展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修復試點,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加強漁政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菜籃子”產品生產和流通中的積極作用。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開展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大力推廣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規範使用食品和飼料添加劑。落實“菜籃子”2012年2月13日

貴州遵義

市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應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堅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鮮食品自給能力。

3、加大農業投入和補貼力度。持續加大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按照增加總量、擴大範圍、完善機制的要求,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強度,新增補貼向主產區、種養大户、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提高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水平。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增加補貼。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範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加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研究建立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快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大對牧業、牧區、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到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市、旗)。加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入“三農”。有效整合國家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加強財政“三農”投入和補貼資金使用監管,堅決制止、嚴厲查處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

4、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完善涉農貸款税收激勵政策,健全金融機構縣域金融服務考核評價辦法,引導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化農村信貸服務。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户信用評價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定縣(市)農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發展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支持商業銀行到中西部地區縣域設立村鎮銀行。有序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開展信用合作。完善符合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業務特點的差別化監管政策,適當提高涉農貸款風險容忍度,實行適度寬鬆的市場準入、彈性存貸比政策。繼續發展農户小額信貸業務,加大對種養大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縣域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對科技型農村企業、科技特派員下鄉創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專利質押融資業務。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貸款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開展直接融資,積極發展涉農金融租賃業務。擴大農業保險險種和覆蓋面,開展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範圍,扶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鼓勵地方開展優勢農產品生產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5、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政策。加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落實現有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政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加快推進農村地籍調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蓋農村集體各類土地的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包括農户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財政適當補助工作經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製度。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有關條款,健全嚴格規範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進牧區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定林地家庭承包關係,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務,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搞好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試點。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強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

二、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6、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着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佔有重要位置。面向產業需求,着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脱節問題。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把保障國家糧2012年2月13日

貴州遵義

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7、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農林動植物抗逆機理、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修復、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佔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着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加工貯運、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

8、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現代院所制度,擴大院所自主權,努力營造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政策環境。完善農業科研立項機制,實行定向委託和自主選題相結合、穩定支持和適度競爭相結合。完善農業科研評價機制,堅持分類評價,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改變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重成果輕應用的狀況。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站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試驗示範、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落實税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升級,鼓勵企業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涉農新興產業。加快農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穩步發展農業技術交易市場。

9、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加大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向農業領域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水平。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大涉農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實施力度。推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農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數量,支持部門開放實驗室和試驗示範基地建設。加強市地級涉農科研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直接管理。加強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大力度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加強農業氣象研究和試驗工作,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科技能力建設。

10、着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增加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鑑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制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重大育種科研項目要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優化調整種子企業佈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兼併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併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大型骨幹企業,支持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建立育種平台,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共享。加大動植物良種工程實施力度,加強西北、西南、海南等優勢種子繁育基地建設,鼓勵種子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在糧棉油生產大縣建設新品種引進示範場。對符合條件的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加大種子儲備財政補助力度。完善品種審定、保護、退出制度,強化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搶購套購等違法行為。

三、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2012年2月13日

貴州遵義

11、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着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根據產業發展實際設立公共服務崗位。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嚴格上崗條件,落實崗位責任,推行縣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考評辦法。對紮根鄉村、服務農民、艱苦奉獻的農技推廣人員,要切實提高待遇水平,落實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加強對農技推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切實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大幅度增加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加快把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性職能分離出去,按市場化方式運作,探索公益性服務多種實現形式。改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服務。加強鄉鎮或小流域水利、基層林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健全農業標準化服務體系。擴大農業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科技水平。

12、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三農”職責,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承擔農技推廣項目,把農技推廣服務績效納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廣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立農業試驗示範基地,推行專家大院、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服務模式,集成、熟化、推廣農業技術成果。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

13、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託、招投標等方式,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輔導服務,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運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龍頭企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探索有效實現形式,增強集體組織對農户生產經營的服務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基層站所創辦農業服務型企業,推行科工貿一體化服務的企業化試點,由政府向其購買公共服務。支持發展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全面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着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質量安全控制、市場流通的信息服務水平。整合利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等網絡資源,搭建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加快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建設,重點加強面向基層的涉農信息服務站點和信息示範村建設。繼續實施星火計劃,推進科技富民強縣行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工作。

四、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14、振興發展農業教育。推進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卓越農林教育培養計劃,辦好一批涉農學科專業,加強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涉農學科(專業)生均撥款標準。加大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對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學生傾斜力度,提高涉農專業生源質量。加大高等學校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勵和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實行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深入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計劃。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鼓勵涉農行業興辦職業教育,努力使每一個農村後備勞動力都掌握一門技能。

15、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農業領域傾斜,繼續實施創新人才2012年2月13日

貴州遵義

推進計劃和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完善農業科研人才激勵機制、自主流動機制。制定以科研質量、創新能力和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準。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定標準,注重工作業績和推廣實效,評聘職數向鄉鎮和生產一線傾斜。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選拔一批大學生到鄉鎮擔任特崗人員。積極發揮農民技術人員示範帶動作用,按承擔任務量給予相應補助。

16、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充分發揮各部門各行業作用,加大各類農村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加快培養村幹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到村任職大學生等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種養大户、農機大户、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未升學的農村高國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五、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

17、堅持不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推進水源工程建設、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區,努力擴大有效灌溉面積。繼續增加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實現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加大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發展牧區水利。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擴大設備購置補貼範圍和貸款貼息規模,完善節水灌溉設備税收優惠政策。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機制,加快推進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中央和省級統籌,落實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政策。發展水利科技推廣、防汛抗旱、灌溉試驗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組織。

18、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啟動耕地保護補償試點。制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範建設,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建設,實施東北四省區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工程,全面提升耕地持續增產能力。佔用耕地建設重大工程,要積極推行“移土培肥”經驗和做法。繼續搞好農地質量調查和監測工作,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繼續實施旱作農業工程。加強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支持墾區率先發展現代農業。

19、加快農業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水平。着力解決水稻機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機收等突出難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等機械裝備,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積極推廣精量播種、化肥深施、保護性耕作等技術。加強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產品研發,支持農機工業技術改造,提高產品適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種養大户、農機大户、農機合作社購置大中型農機具。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税費優惠政策,推動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切實加強農機售後服務和農機安全監理工作。

20、搞好生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在江河源頭、湖庫周圍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適當擴大退耕還林規模。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統籌解決就業困難的一次性安置職工社會保險補貼問題。逐步提高防護林造林投資中央補助標準,加強“三北”、沿海、長江等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抓緊編制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擴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範圍,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啟動區域性重點生態工程。適當擴大林木良種和造林補貼規模,完善森林撫育補貼政策。完善林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增加貸款貼息規模。探索國家級公益林贖買機制。支持發展木本糧油、林下經濟、2012年2月13日

貴州遵義

森林旅遊、竹藤等林產業。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運用產業化方式開展防沙治沙。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範圍,支持草原圍欄、飼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設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強牧區半牧區草原監理工作。繼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加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強化水土流失監測預報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完善以獎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鄉同治。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加強農村沼氣工程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污水、垃圾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六、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21、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佈局,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推進全國性、區域性骨幹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重點支持交易場所、電子結算、信息處理、檢驗檢測等設施建設。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研究制定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設施建設的用地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投資入股、產權置換、公建配套、回購回租等方式,建設一批非營利性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繼續推進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支持擁有全國性經營網絡的供銷合作社和郵政物流、糧食流通、大型商貿企業等參與農產品批發市場、倉儲物流體系的建設經營。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和管護。扶持產地農產品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初加工和貯藏設施予以補助。

22、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生產者與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賓館飯店、學校和企業食堂等直接對接,支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增加直供直銷網點,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求關係。扶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聯通城鄉市場的雙向流通網絡。開展“南菜北運”、“西果東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舉辦多形式、多層次的農產品展銷活動,培育具有全國性和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展會品牌。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引導生產、規避風險的積極作用。免除蔬菜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值税,開展農產品進項税額核定扣除試點,落實和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和超市的收費。

23、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準確把握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變化,採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保持價格合理水平。穩步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臨時收儲,健全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儲備制度。抓緊完善鮮活農產品市場調控辦法,健全生豬市場價格調控預案,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種價格穩定機制。加強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綜合運用進出口、吞吐調劑等手段,穩定國內農產品市場。完善農產品進口關税配額管理,嚴厲打擊走私違法行為。抓緊建立全國性、區域性農產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強農業統計調查和預測分析,提高對農業生產大縣的統計調查能力,推行重大信息及時披露和權威發佈制度,防止各類虛假信息影響產業發展、損害農民利益。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加強和改善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切實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三農”的良好氛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認真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推進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農村基層自治機制,健全農村法制,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2012年2月13日

貴州遵義

切實加強農業農村工作,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鉅。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真抓實幹,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新華社)

農業部發言人解讀一號文件 誰來種地已成嚴峻問題

據農業部網站消息,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中央1號文件)正式公開發布,今年中央1號文件為什麼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如何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中央1號文件關於農業科技的一系列新論述、新思路、新舉措?農業部門將如何貫徹落實?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就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記者:新世紀第九個“中央1號文件”繼續聚焦農業農村,您對此有何感想和總體考慮?

陳萌山:我們深受鼓舞,我們感到這充分體現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農業部門將全力以赴抓好落實。2012年,農業部將繼續堅持“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目標不動搖,把握穩中求進的總方向,突出“鞏固、加強、優化、改革”,再奪農業好收成。鞏固,就是要鞏固增產增收的好形勢,擴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果,堅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發展措施、工作機制,確保農業農村經濟在新的起點上穩步前進。加強,就是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加強體系機構建設,切實提高基層科技服務能力,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更大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優化,就是要優化農業生產力佈局,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支持主產區、生產大縣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改革,就是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總結、推廣基層經驗,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和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記者:2012年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您認為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陳萌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科技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但是,從當前和未來發展看,耕地、淡水等資源的剛性約束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資源的傳統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發展已難以為繼;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呈結構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漲,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空間逐漸減小。在糧食產量“八連增”、農民增收“八連快”的基礎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科技進步已成為最重大、最關鍵、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作為農產品生產保供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前、着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形勢下加快推進“三化同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部署。

記者:當前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如何,不足在哪裏?

陳萌山:雖然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與建設現代農業的新要求相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突出表現在“三個不足”:一是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農業科技總體水平還不高,跟蹤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複式研究還較多,類似雜交水稻、黃淮海綜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見,我國50%以上的生豬、蛋肉雞、奶牛良種,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種依賴進口。二是農技推廣服務不足。基層農技推廣體系2012年2月13日

貴州遵義

還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如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經費投入不足、條件建設薄弱、人員素質不高,等等,推廣能力落後於生產和農民需要。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還相對滯後,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三是農業人才總量不足。農業科研缺乏領軍人才,基層農技人員年齡老化問題突出。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已成為繞不過的嚴峻問題。

記者:中央1號文件關於農業科技有哪些新論述、新思路、新舉措?

陳萌山:以中央1號文件的形式統一全黨意志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改革發展,在我國的農業發展歷程中是首次,在科技發展進程中也是首次,有許多創新之處。

關於農業科技創新問題,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在農業科技的定位上,文件明確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這就進一步指明瞭,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在農業科技的定性上,文件明確強調,農業科技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要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在農業科技上,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財政承擔主要責任的基本政策取向。在農業科技的定向上,文件明確強調,面向產業需求,着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脱節問題。這更加明確了農業生產要依靠科技、農業科技要服務生產的要求,明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按照這一要求,我們要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切實解決科技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與農業農村經濟的融合。中央1號文件關於農業科技的“三定”非常令人振奮,非常鼓舞人心,必將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安心工作、潛心研究、熱心服務,對農業科教工作將產生巨大的推動力,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中新網)

2012年2月13日

貴州遵義

中央一號文件 篇五

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

新中國成立至今近乎七十週年,又一個積貧積弱的“東亞病夫”轉變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短短几十年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可以説是空前的奇蹟,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毫不誇張的説,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的革命事業、社會主義事業面貌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國內外都建立的有很多政黨組織,為什麼我國的政黨制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以下,我想淺談一下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表現。 與國外相比較,可分為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 先與資本主義國家比較: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規定了中國共產黨和各個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係。實行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長期處於領導和執政地位。同時也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是領導黨,這樣的領導地位,其優點在於,作為執政主體的政黨長期處於執政地位,受到其他政黨的影響和干擾較小,能夠執行長期政策,並使政策進行延續(譬如“五年計劃”)。另外還能減少內部的權力鬥爭,能有效保證國家決策的效率,國家與社會的穩定。同時八個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也是與中國共產黨長期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與中國共產黨共同構成多黨合作的制度體系。這一制度與人民民主的國體、政體相適應。中國共產黨與各個民主黨派實行廣泛的政治合作,這種合作有着豐富的內容,它主要有:第一,中國共產黨就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事務同各個民主黨派進行協商,實行互相監督。第二,各個民主黨派成員在國家權力機關中佔有適當的數量,依法履行職權。第三,各個民主黨派成員擔任國家和地方政府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各級政府通過多種形式與民主黨派聯繫,發揮他們的參政議政作用。第四,各個民主黨派通過政協參加國家重大事務的協商。第五,中國共產黨支持民主黨派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各個民主黨派履行參政黨職能的重要內容,是多黨合作的一大特色。民主黨派的監督與參與國是,促進中國共產黨的決策科學性和民主性。

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多黨制。如英美兩國實行的是兩黨制,兩黨交替執政,表面上能相互制約監督,但其實質是少數資產階級統治廣大人民的統治工具。為何這樣説,原因有三。其一,不能真正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志。西方資產階級政黨的主要功能,是組織競選,實現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對政權的控制。在競選階段,資產階級政黨往往迎合民眾的要求和需要,做出各種許諾,但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選票,一旦其代表人物當選後,就會背棄承諾,轉向為支持其當選的大公司財團等效力。著名思想家盧梭早在18世紀就曾説過:“英國人民自以為是自由的,他們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後,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於零了。”諷刺的是,雖然兩百多年過去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這種現象至今仍然未變。其二,經常受到資本的操縱,金錢是西方政黨政治的母乳。在選舉階段,“金錢主宰着選舉的過程和結果”;在掌握權力之後,推行政黨分贓制。恩格斯早在1891年就指出:“正是在美國,兩個輪流執政的兩大政黨中的每一個政黨,又是這樣一些人操縱的,這些人把政治變成一種生意,拿聯邦國會和各州議會的席位來投機牟利,或者是以替本黨鼓動為生,在本黨勝利後取得職位作為報酬。”。請看以下數據:1860年競選總統時,共和黨只花了十萬美元,便使林肯成為美國第十六位總統;可在一百年後的1960年,十萬美元只夠讓候選人在全國電視網出現30分鐘。從1976年至2008年美國總

統候選人大選花費的變化趨勢上看,尤其是在2000年3.4310億美元之後,幾乎每次選舉的花費都成倍增長:2004年7.179億美元。2008年,奧巴馬競選的經費更是創紀錄的達到了24億。而這些錢,全部來自於所謂的:一些財團的“政治現金”,其投入這麼大的花銷,背後的目的不言而喻。其三:極易為國內外反動勢力所利用或者導致其他嚴重的後果。前蘇聯按照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推進所謂“人道的社會主義”,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在其他一些複雜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了共產黨的垮台和紅色帝國的解體。一些第三世界,如東歐的波蘭、匈牙利等國家按照西方民主模式推行所謂的民主化,實行多黨制,結果給民族、國家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和災難。殷鑑不遠,當引以為戒。

與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相比:

一、思想理論方面

蘇聯共產黨長期以來對本國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基本是不符合蘇聯國情的。1936年,斯大林宣佈蘇聯社會已經基本實現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二戰後,1952年蘇聯共產黨再次提出了“通過社會主義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途徑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總路線。赫魯曉夫1961年提出用20年的時間基本上實現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共產黨認為蘇聯已經處於“發達社會主義”階段。安德羅波夫、契爾認為蘇聯只是處在發達社會主義這一歷史階段的起點。雖然對蘇聯發展階段的認識有一個日趨迴歸現實的趨勢,但始終未能從思想理論上準確把握本國實際,因而無法設想建立在這樣的判斷基礎之上的政策、路線、方針的正確性和實踐中的有效性。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客觀地提出了蘇聯處於發展中社會主義的論斷,但是由於最終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這些積極成果未能在實踐中得到過車。思想理論上的教條主義必然導致體制的僵化和實踐中的墨守成規,執政黨也就失去了接受、應對新事物的能力和改革的動力,不能與時俱進地回答時代提出的新問題,造成黨的方針政策脱離實際。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黨思想理論建設,早在1930年毛澤東就提出了反對“本本”主義,此後明確把黨的思想路線概括為“實事求是”,由此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理論飛躍----毛澤東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共產黨隨着時代、實踐不斷地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理論飛躍----鄧小平理論。並在探索中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對我國國情做出了可觀、正確的定位。為制定一系列適合現階段發展水平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這種對國情的準確認識,是我們在處理一系列重大問題時和去練的重大此差別。隨着改革的縱深發展和新世紀的到來,面對國內外形式的深刻變化對中國共產黨建設提出了新挑戰和考驗,黨的十六大將“三個代表”的科學理論寫入了黨章,使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與時俱進、永葆活力。偉大的時間要有偉大的理論指導,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旗幟,會使得執政黨迷失方向,在精神上被瓦解。同樣,僵化馬克思主義也會使得其失去時間的指導作用,使黨的創新能力衰竭而導致執政黨自身滅亡。因此,一定要隨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國情結合,這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政黨永遠立於不敗地位。而這正是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建設的不二法門。

二、組織建設方面

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環節。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根本地是把黨建設成堅強的領導和核心,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

1、關於組織原則

列寧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並身體力行。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一原則

在列寧時期並沒有制度化。從斯大林時期推行了集權主義的國家政治體制和黨內領導體制,結果在 共產黨內形成了嚴重的個人專權個和個和個人崇拜。戈爾巴喬夫上台後,蘇聯共產黨在“黨內生活民主化”的口號下開始批判民主集中制,1991年7月通過的《蘇聯共產黨綱領草案》則完全放棄了民主集中制。這樣,昔日有着嚴格紀律、團結統一的蘇聯共產黨變成了組織龐雜、黨心渙散的政治組織,加速了瓦解的命運。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民主集中制作為自己的組織原則。毛澤東認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個羣眾路線的方法,民主和集中是辯證統一的。建國後,我們當也犯過集中過度,民主不夠的錯誤,但在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前提下,正確處理民主和集中的關係,調整權力結構的配置,改變權利過度集中的現象,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地方各級之間,以及集中於分散的關係。特別是注重制度建設,為發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具體制度做了不懈努力,以完善的制度保障黨內民主,維護中央權威,保證了全黨在重大問題上的統一行動。

2、關於監督體制

列寧十分重視黨的監督體制建設,對此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並在蘇聯共產黨內設立了由黨的代表大會選出、直接對其負責、與中央委員會平行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監察委員會委員在任職期間不得兼任黨委員和其他蘇維埃政權的職務。列寧還強調了監察機關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斯大林破壞了列寧時期初步建立起來的黨內監督體系,取消黨的中央監察委原有的制約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的權力,把它變成了中央委員會的下屬機構,使領導權力喪失了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同時以委任制代替選舉制,任命監察委員會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不久即將改革重點指向執政黨監督體制。他從確立黨員羣眾的監督主體地位,確立對黨的領導人的監督制度,建立公開黨內監督運行機制,重建與黨和中央委員會相平行的黨內監督運行機制等方面入手,但在改革中不僅改變了黨內高度集權的監督體制,也改變了黨的目標,蘇聯共產黨不僅未能得益於這種改革,反而在這種改革的浪潮的衝擊下瓦解了。

毛澤東多次強調集權領導是黨組織領導的重要原則,認為只有堅持集權領導,才會有黨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建立黨的紀律監察機構,深切認識到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無產階級執政黨黨內監督是黨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黨內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建立更加有效的權力監督體制,完善黨內監督制度,建立紀律檢察委員會,把黨內監督同羣眾監督、輿論監督、明珠黨派人士和無黨派人士的監督結合起來,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監督結合起來,同時實施依法治國,健全法制,使監督制度逐步法制化。

3、關於黨政關係

列寧提出了正確處理黨與國家機關關係的基本原則,指出黨的任務“是對所有國家機關的工作進行總的領導,不是像目前那樣進行過分繁瑣、不正常的干預”斯大林在理論上也提到了黨政分工的原則,但在實踐中又自相矛盾的提出:“在我們蘇聯,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裏,我們蘇維埃組織和其他羣眾組織,沒有相當的原則性指示,就不會決定任何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或組織問題---這個事實應道認為是黨的領導作用的最高表現。”結果黨政不分、一黨代政、黨政一體化現象被認為是體現黨的領導的正常原則而固定下來。戈爾巴喬夫在改革中則以“明確劃分黨政機關職能”為名,把政權機關的全部職能和權力交還給蘇維埃,取消了蘇聯共產黨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黨政關係上也存在黨政不分的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中,1980年鄧小平就提出了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把政黨關係的改革提上了議事日程。鄧小平指出,只有改善黨的領導,才能堅持黨的領導,基於此,中國共產黨將理順黨政關係,加強、改善黨的領導,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黨的十四大以來,為名黨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和本領。可以看出,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應該對自身進行正確的定位,建立科學的體制、利用科學的方法去實現領導,同掌握政權同樣重要。

4、關於幹部制度

十月革命後,為了鞏固蘇維埃政權,蘇聯共產黨委派大批共產黨員到蘇俄各地各級崗位上任職和工作,這種做法在斯大林時期沿襲下來並予以制度化,選舉制完全流於形式,幹部至上而下層層任命,只對上而不對下負責,造成了任人唯親的不良現象,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最終葬送了蘇聯社會主義事業

鑑於同樣的問題,毛澤東認為政治路線確立之後,幹部就是決定性因素。必須執行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幹部和人才問題,他指出“正確的政治路線要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鄧小平同志倡議飛出事實上的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並率先垂範。中國共產黨始終奉行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和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強調黨管幹部原則和羣眾公認原則相結合,選舉制和任命制相結合,注意依法治吏,健全乾部制度,遵循革命化、青年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逐步形成了優秀人才脱穎而出、富有生機活力的用人機制。一支適應建設任務和改革需要,堅持黨的理論和路線,全心全意為人名服務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是保證黨和政府正確領導的連續性、穩定性和活力的有效組織保證。

5、關於基層組織建設

蘇聯共產黨長期實行一長制,各級幹部掌握本單位的全部權力。蘇聯共產黨黨章只強調基層組織是黨的基礎,對其地位和作用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定,致使基層組織沒有相應的權力和地位,蘇聯共產黨組織因為缺乏戰鬥力和凝聚力。儘管蘇聯後期黨員人數達1800萬,約佔全蘇聯人口的10%,但當的各級組織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

中國共產黨人士到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戰鬥力的基礎,擔負着直接聯繫羣眾、宣傳羣眾、組織羣眾、團結羣眾,把黨的政策落到基層的重要責任。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推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社會政治的穩定都要依靠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仿作用的充分發揮,因為長期置基層組織建設於重要地位,堅持羣眾路線,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三、作風建設方面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繫羣 眾的優勢。

在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中,“黨的組織性真話”和“黨政幹部官僚化”使黨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成為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形成了特殊利益的官僚特權階層,使羣眾無法感受到這些人是代表他們掌權。“國家權力個人化”和“監察機制無效化”使權力失去了監督,使社會喪失了制約機制,領導人的錯誤難以糾正,人們對蘇聯共產黨究竟能否代表人民利益感到懷疑。“幹部制度委任化”造成了黨羣、幹羣之間的隔閡。“法律制度虛無化”使得蘇聯民主法制遭到了嚴重踐踏。蘇聯共產黨不善於進行自我批評,不能正確對待歷史,也就不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戈爾巴喬夫全盤否定蘇聯共產黨的歷史和是時間,從而否定了黨存在的合法性。執政黨如此作風,越來越背離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非常重視黨的作風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毛澤東撰寫過包括《整頓黨的作風》在內的許多著作,為黨的整風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將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以及自我批評概括為我黨的三大作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執政黨的黨風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把作風建設同從嚴治黨,同反特權、反腐敗結合起來,把反腐敗鬥陣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堅持從嚴治黨的原則,要求共產黨員要具有時代要求的先進性品質,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活動。黨章是最基本的黨規黨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都要按照黨章辦事,健全黨的各項制度。各級黨委要堅持“黨要管黨”的原則,把從嚴治黨的方針貫徹到黨的建設的各項工作中去,堅決改變黨內存在的紀律鬆弛和渙散的現象。不僅如此,進入新世紀,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理論,對黨的作風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表中國現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終都要體現和落實到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這是“三個代表”的宗旨。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闡述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路線及怎樣健康發展,怎樣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和廣大人民的健康發展,這些是黨的一切工作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的體現。正是優良的作風建設,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飛躍。

以史為鑑,可知興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崛起,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對蘇聯共產黨經驗的汲取、教訓的借鑑,揚長避短,防微杜漸,通過兩種社會主義模式下執政黨建設的對比,對我黨的探索有了更高的起點和更大的成功率,這是歷史對於善於總結的中國共產黨的饋贈。中國共產黨人對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充滿了希望。

在國內,先於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國民黨為何在坐擁江山後敗退台灣,而共產黨從一個小

小的黨派卻最終成為中國執政黨,這其中有幾點重要原因:

第一,政治自覺優勢。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政治自覺的建設,重視在實踐學習中不斷髮展完善自身。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視。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行動上能否做到“高度政治自覺”,取決於思想上的高度重視。而要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就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對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部署上來。在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中體現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認識上高度統一。經驗告訴我們,“思想高度重視”取決於認識水平的提高和認識上的高度統一。否則,認識不到位,“思想高度重視”就不會持久,比如高度重視了一陣子,過一陣子又不重視了的現象就是如此。而要實現認識上的高度統一,就要充分認識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明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基礎工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強黨的建設的迫切需要。只有認識到位了,真正把學習作為黨的基本特徵,作為黨的建設的戰略任務,作為提高執政能力的關鍵環節,作為黨員幹部的重要標誌,才能在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中更加自覺。

第三,行動上高度自覺。對於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如果僅僅停留在思想認識階段,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度政治自覺”,真正意義上的“高度政治自覺”歸根到底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上高度統一的基礎上,達到行動上高度自覺。一方面,黨員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現代領導活動與學習的密切關係,深刻認識學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工作能力,養成勤奮學習和深入思考的習慣,以強烈的求知慾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儘量多學一點、學深一點,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中走在前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全黨全社會形成濃厚學習風氣。

另一方面,各級黨組織把學習作為政治責任、作為第一需要,把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納入整體工作規劃,加強指導和服務,引導黨員幹部把學習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通過學習促進工作、通過工作推動學習,在學習中提升人生境界、實現自我超越,使黨組織成為黨員學習新知識增長新本領的大學校。這就要求各級黨委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這就要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明確任務分工,加強協同配合,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宣傳部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各級黨組織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這就要建立健全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學習制度,用制度管

學習、促學習,實現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

而國民黨在上台執政後,放棄了對自我黨派的約束,不思進取,致使腐敗恆生,典型的就是“四大家族”掌握着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特別是在後期,其黨派的信仰“三民主義”成為一紙空文,在內部黨派相互政權中,蔣介石篡改三民主義的實質。如出賣國家利益,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為自己謀取私利,完全背離了國名黨創黨之基時的政治自覺和政治信仰。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相比的政治優勢有兩個: 一,政治基礎優勢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性質和宗旨就已經決定了它生來就是與廣大人名密切聯繫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走人民路線,是其戰勝敵人奪取政權的力量源泉,也是在以後社會主義建設時間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動力。正是因為秉承着這樣的理念,中國共產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擁護,憑藉着小米加步槍和英勇的無產階級革命氣概,戰勝了強大的反動統治勢力,奪得了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如淮海戰役中有500多萬的民夫助力解放軍,這是何等的民心才能有這麼強大的號召力。無需言語的反映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成功是民心所向。

國名黨則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利益。其突出表現為以下四點:

(1)國民黨政府是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建立的。從根本上説,國民黨統治的建立,並沒有使中國擺脱帝國主義的壓迫,而是為外國侵略勢力深入中國進一步敞開了大門。從1927年國民黨政府成立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的十年間,帝國主義的經濟勢力在中國得到進一步擴展,並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2)國民黨統治時期,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佔優勢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經濟。大部分的土地為地主及舊式富農所佔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屬於農民。地主以及舊式富農將土地出租給農民,向他們收取苛重的地租。農民除要繳納地租外,還受到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的剝削。

(3)1927年國民黨在全國的統治建立以後,官僚買辦資本急劇地膨脹起來。官僚資本是中國的壟斷資本,它控制了全國的經濟命脈。官僚資本的壟斷活動,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業方面開始的,同時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權,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從事大規模的商業投機活動,對工業實行壟斷性的掠奪。這個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結合在一起,成為國家壟斷資本。這個壟斷資本,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地主階級密切地結合着,成為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這就是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

(4)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剝削和官僚資本的壟斷,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代表着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這些歷史資料直面的反應出了國名黨的本質,與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宗旨形成鮮明對比。

二,政治資源的優勢

中國共產黨高舉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的旗幟,其先進性體現在: (1)是唯物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係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使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們生活得更好。

(3)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指南

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在當代中國,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人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發揚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積極吸收各國文明的先進成果,推動社會主義文化日益繁榮,全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展現了中華民族嶄新的精神風貌。

國名黨則奉行與時代、國情不符的三民主義,決定了其必將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三民主義的侷限性表現在:

① 民族主義沒有明確地、徹底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

② 民生主義的土地綱領不夠徹底,不是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採取改良的辦法,即核定地價,沒有和農民的土地要求聯繫起來。這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派的軟弱性和舊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不徹底性。三民主義的侷限性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徹底的勝利。

③ 其是代表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並不服務於廣大窮苦百姓。 結尾:

縱觀中外古今政黨,歷經歷史的洗禮,中國共產黨不斷髮展完善,其自身政治優勢使然。在健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需要時刻發揮着中國共產黨的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將其政治優勢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