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由來簡短【精品多篇】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簡短【精品多篇】

月餅起義的故事 篇一

提到中秋節,自然少不了月餅,月餅可謂是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象徵,其象徵着團圓。

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是流傳下來的習俗。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關中秋節,或者是月餅的傳説故事很多,這裏就説一個和月餅有關的典故——月餅起義。

月餅,又稱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等。月餅最開始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後來則演變成了中秋節的必備品。

中秋節吃月餅、送月餅經元明兩朝代,這樣的風俗越來越盛行,月餅起義就是發生在元朝末年。

元朝是蒙古所建立,其人數雖沒漢人多,但卻是統治者,重要的是元朝的統治怨聲載道,所以元朝末年天下起義不斷而世局大亂。當時中原地區的人們因不堪忍受元朝的殘酷壓迫,於是就紛紛起義反抗元朝。

據説,此時的朱元璋也在積極的聯絡各地反元義兵準備起義。不過因為當時元朝搜查的很嚴格,所以朱元璋想聯絡各地義軍的消息傳不出去。

這時劉伯温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先定下八月十五夜起義的時間,然後寫在紙上放在餅子裏,再派人分別送到各地義軍那裏。各地義軍得到消息後,果然在八月十五晚上的時候紛紛響應起義。

後來朱元璋經過發展,勢力越來越大。當他的屬下徐達攻下元大都後,朱元璋非常高興,當時剛好中秋節也快到了,於是他就下令天下同樂,同時還把當年起兵祕密傳遞消息的月餅,作為糕點賞賜給臣子們。後來中秋節吃月餅、送月餅在民間就更加盛行了。

中秋節的習俗 篇二

1、吃月餅

中秋節和月餅總是聯繫在一起,人們每到中秋之前,都會提前準備月餅。吃月餅的習俗起源於唐朝,如今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人們會在中秋月圓的時候聚在一起,用月餅祭拜月亮,完成儀式後一起分享。

2、猜謎語

古時候人們的娛樂項目不多,中秋這一天闔家團圓,自然要準備一些活動,猜燈謎就是其中一個。舉辦者會在大街上懸掛燈籠,上面寫着謎面,猜中之後有相應的獎勵。而且這個節日,大多數都是年輕男女參與,因此也傳出了很多愛情佳話。

3、觀潮

在我國沿海地區,每年的中秋除了賞月之外,還有觀潮的習俗。十五月圓之夜是潮水最為鼎盛的時候,因此浙江沿海一帶,一直都有中秋觀潮的習俗。][

除了以上幾個,民間還有扎燈籠、追月、放花燈等等習俗,只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再加上人們生活節奏變得忙碌,現在很多傳統習俗都逐漸被簡化。大多數人在中秋這一天,都只是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和心愛的人一起賞月,節日的氛圍逐漸被淡化。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簡短 篇三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

中秋時節,氣温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這就是中秋的來歷。

關於中秋節的詩詞與典故 篇四

《水調歌頭》蘇軾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嫦娥》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朗月行》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霜月》李商隱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