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有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組,第8章多邊形,第9章軸對稱,第10章統計的初步認識。一學期教學下來,頗有感觸。就此談談看法:

一、成功的方面

(一)內容更貼近實際生活了,使學生認識到學有所用,同時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第十章統計的初步認識中導圖提出的問題,一個魚缸裏有多少條魚容易數出來,可是,怎樣知道一個池塘裏有多少魚呢?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導圖的問題:一隊師生共328人,乘車外出遊,已知校車可乘64人,如果租用客車,每輛可乘44人,那麼還要租多少輛客車?等等,不僅如此,縱觀教材,從天氣預報,降水概率,抽獎,中獎到股票投資,分期付款,銀行利,税等等都有所涉獵。可以説教材中所有問題的提出,幾乎都來自現實,這些問題一經提出來學生就非常感興趣,同時認識到數學來源生活,並服務與生活。通過一年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許多的數學知識,也培養了不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第十章統計初步認識的學習不僅能解決池塘有多少條魚,也可類似的估算出每個家庭每年丟棄多少個垃圾袋,我區每年會產生多少這樣的白色垃圾等,以提高同學們的環保意識。通過第八章多邊形的學習,知道了那些多邊形可以鋪滿地面,能設計出用平面圖形鋪滿地面的美麗圖案————-新教材確實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

(二)難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許多人懼怕數學,認為它很難。而新教材刪去了一些繁雜的計算和證明,減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對較複雜的方程,如係數為小數的書中沒有出現,對解方程(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訓練降低了,但增加了統計與概率和課題學習,擲一枚硬幣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花二元買一張體育彩~票,中100萬的可能性有多大?——-這類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蠢蠢欲動,極感興趣。第二冊的《多姿多彩的圖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不在感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了。現在數學教師上課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筆,一把尺子,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暈暈呼呼。設計軸對稱圖形,剪喜字,設計小區花壇——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了。當然,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極大的調動起來了。

(三)新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非常便於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新教材在呈現方式上除了交叉編排,螺旋上升外,在編寫上儘可能展現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書中基本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所要學習的數學主題,使學生在瞭解知識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理解並掌握相應的學習內容,使用各種數學語言和符號表達對學生來説是現實的問題,建立數學關係式,獲得合理解答,理解並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如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不是像老教材那樣,舉例説像什麼一樣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然後教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後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而是先設立了問題的情境:問題1,某校七年級年級328名師生外出春遊,已有2輛校車可乘師生64人,還需租44座客車多少輛?問題2,張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們,“我今年45歲,幾年後你們的年齡是我的三分之一?”這些問題以學生自身和周圍環境中的現象,以自然,社會以及其他學科中的問題為知識學習的切入點,突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接下來建立方程這個模型,通過聯想,歸納,概括,總結等過程使學生會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後再回頭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除此而外,新教材在每章開頭,設置導圖與導入語,這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教材的呈現不是平鋪直敍的,而是結合當前內容設置如“問題”,“回憶”,“試一試”,“探索”,“做一做”,“讀一讀”,“概括”,“想一想”以及“信息收集,調查研究”等活動欄目,這些都給學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間。特別是“雲圖”的設計,真是妙不可言,對點撥,啟迪學生思維起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編寫上很好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起來了,真正形成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組織者與合作者。

二、不成功的方面

(一)空間與圖形部分合情説理不規範,學生難入門

新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的內容就是老教材中的平面幾何的部分,像七年級的教材裏第4章圖形的初步認識,第8章多邊形,第九章軸對稱圖形就屬於這一內容。有過幾年教齡的老師都深有體會,剛開始學習到平面幾何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感到較困難的,因此平面計劃的入門教學歷來是討論研究的熱點,並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首先識圖,讀題填空(給出解答的架子,學生填出理由或符號),逐步過渡到自己寫出完整的解答過程,大部分學生在七年級最後一章定理的證明後,就完成了這個入門教學。但新教材着眼於對圖形的感知與操作確認,強調合情説理,教材內容安排上在七年級不教命題,定理和證明了,證明用簡單的合情説理代替,但進行合情説理時,沒有給出規範的格式和要求,如第一冊平行線部分,p169例1是最早出現的幾何解答題,p173例3是第一個幾何計算題,它們在解答時都是先寫出理由(即由於——根據——-可得——-因此——-),我們注意到書寫格式上沒什麼要求,當時我們也是這樣教的,但是到了第二冊第八章三角形這節p49例1就不這麼書寫了,此題沒寫根據——-,而且用了因為所以,再如p72例1的説理,因為DE是線段BC的垂直平分線,即:

BE=CE=6

所以⊿BCE的周長=BE+CE+BC=6+6+10=22。

這裏書寫也很不恰當,如果按照前面的書寫是否應改為

根據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得:

BE=CE,或因為DE是線段BC的垂直評分線,所以BE=CE——-等等。新教材由於缺乏對學生讀題填空的訓練,加之例題中寫法的隨意,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一年下來感覺學生對幾何説理題解答不好,能夠入門的人不多,這對今後的進一步學習會產生影響。

(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兩章內容編寫過於簡單,應用題難度跨度太大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是國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這部分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不單獨設立列方程解應用題一節了,不講方程的同解原理了,這些很好,避免了一些學生按類別死搬硬套,但是,這兩部分內容書上的例題和習題都太少,如第二節解一元一次方程,書上安排7-8課時,但只安排了7個例題,特別應用題更少,整章只有6題,而且最後一題與前面題相比難度跨度較大,這給教師備課,上課帶來困難,如果只是學習書上的幾題,學生對很多應用題仍不會解,像商品銷售問題,裏面涉及到售價,進價,標價,利潤,利潤率,折扣率等等,它們之間存在什麼關係?再像逆水航行,順水航行問題——-不講,不歸納學生就不會做。建議教材在這一部分再充實些,多給教師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材料。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

本節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後面幾種判定方法的基礎,也是本章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看似簡單,仔細研究後才發現對學生來説有些困難,處理不好可能難以成功。備課時發現本節課的難點就是處理從確定一個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操作和學生相互交流驗證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圓滿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反思整個過程,我覺得做得較為成功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設計整體化,內容生活化。在課題的引入方面,讓學生動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問複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又很好的過渡到確定一個三角形需要哪些條件的問題上來。把知識不知不覺地體現出來,學得自然新鮮。數學學習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生學得輕鬆有趣。

2、把課堂充分地讓給了學生。我和學生做了些課前交流,臨上課前我先對他們提了四個要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嘗試,踴躍發言。其實,這是一個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是激勵彼此的過程。在上課過程中,我儘量不做過多的講解,通過引導讓學生髮現問題並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來解決問題。

3、在難點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這堂課前,我一直擔心學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現理解困難。課堂上我通過讓學生動手製作一個兩邊長分別為6cm和8cm,並要求相互之間互相比較發現製作的三角形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後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也有幾處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後教學中應該改進的地方:

(1)、在課堂上優等生急着演示、發言,後進生卻成了觀眾和聽眾。如何做到面向全體,人人學有所得,也值得我們數學教師來探討。

(2)、課堂學生的操作應努力做到學生自發生成的,而不是老師説“你們比較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應換為自發地比較更好。

(3)、教學細節需進一步改進,教學時應多關注學生,在學習新知後,雖然大部分的學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數後進生仍然是不理解。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三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練習也做了不少,可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個問題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諸多方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後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面,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為怪了。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罔”即迷惑而沒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例題教學為什麼要進行解後反思了。事實上,解後反思是一個知識小結、方法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吸取教訓、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收穫希望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例題教學的解後反思應該成為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 “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四

對於這節課的創設情境、引入課題,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出教科書28頁蝸牛沿直線爬行的引例。引導學生觀察後提問,在組織學生討論,並用動畫演示出蝸牛在四種不同的情況下的運動過程,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這幾節課中我發現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

對於一個實習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要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關注現在的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並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性,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生的分數論英雄,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為什麼?”“做什麼?怎樣做?”鼓勵學生敢於反駁,挑戰課本,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