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多篇)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經過自我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説、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角”在低年級學生的畫筆下早已出現,但它叫什麼?是怎樣組成的?角的形狀都一樣嗎?怎樣畫角?……問題並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所以,在《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經過主題圖,導出生活中的`角,經過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去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一次次的磨課過程中,我在一次次提高。

本課主要分三方面進行,首先是認識角,其次是比較角的大小,最終是鞏固。在一次次的試教過程中,我把認識角中的:找主題圖中的角,找身邊的角,確定是否是角以及找生活中的角進行了整合,讓整課看起來調理更清晰。

前兩次試教我的語速很快,半個小時多一點就上完了,對於新生代比武,我告訴自我,必須要改變自我以往的講話作風,變快速於慢速,温柔地講話,讓孩子們更好地聽懂,同時在重難點部分放慢腳步,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

真正比武的時候,我的語速是放慢了,重點部分“認識角”上的異常慢,尤其是找生活中的角,孩子們找的意猶未盡,以至於後面的比較角的大小難點在課上時間不夠了,未能很好地突破。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堂課都是不完美的藝術,僅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

如果下個學期上這課,我想在畫角的時候,我還需要做一些整合,從孩子們中找到教學素材,既節儉時間又到達教學效果。

數學課上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建立一種以人為本的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是必要的,這不僅僅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讓學生積極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相關文章: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二

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

因此我先讓學生説説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把學習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再選擇其中兩個問題,以擬人化的語言提出“角的家在哪裏?”,“角長什麼樣子?”提出角的意義的懸念,重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但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數學意義上的角,通過課前調查我瞭解到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

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通過剛才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説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説一説”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桌面上有角”;“書本上有角”;“紅領巾上有角”……)然後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性。孩子們紛紛舉手“頂點尖尖的,有些刺手!”“邊是平平的,很直,很滑!”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接着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小組活動時提供給學生紙條、各種形狀的紙、繩子、小棒等好多材料,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如:引導學生髮現,活動角可以用來比較角的大小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還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樣,學生在"做"中學,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對教材重新整合,利用學生手中的活動角為引子,引出了比較角大小的三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在“做”角的活動過程中就引導學生髮現角有大小;其次,課件出現不能一眼看出大小的兩個角,發現可以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然後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引導學生髮現可以用更多方法和工具材料幫助其比較大小;最後,用邊長短不一(借用多媒體展示:角的兩邊像金箍棒一樣變長變短)但大小相同的兩個角比較,引導學生觀察探究獲得知識。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如畫角一段,教師不講如何畫角,而是鼓勵學生自己畫。開始,學生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畫法,有的沒頂點,有的邊不直,有的比着現成的角描畫。針對畫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想辦法。最後,教師彙總同學們的想法,找到畫角的方法一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面畫兩條線。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三

一、反思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我創設形象生動、愉悦和教學情境(擺小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課奠定基礎。

2、從直觀入手,通過多媒體演示找出主題圖中的角,引導學生説出生活中見到的角。從事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觀察討論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徵,完成知識的獨立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通過學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樂,真正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辨認不同方向的角,讓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加全面

4、觀看電腦演示,全班學生用手勢判斷所給的圖是不是角,掀起學生的學習熱潮。

5、用鉛筆把圖形中的角畫出來,從而通過練習,強化學生對角特徵的掌握。

二、反思教學重難點

一節課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其次是看重難突出了嗎?能在課堂教學中幫孩子解決難點嗎?因為教學就是為了幫學生解惑。我這節課的難點是

1、通過比較操作體會角大小跟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2、用重疊法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很好的幫孩子解決問題,末能突破第二個難點,因為我採取剪短角的邊長和延長角的邊長的長度,引導學生不夠到位,效果不顯著。因此在今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用兩或三個不同顏色表示長度不同邊長的角,再用重疊法通過學生直觀對比,就很容易觀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三、反思教學方法

這節課我的主要教學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研究圖形,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做為老師應該如何去放,什麼時候收呢?這才是最重要的。。就這節課來説,我在畫角教學環節不夠放,先用電腦演示畫角,再讓學生畫角,雖然學生對於畫角的步驟比較好,但這樣的處理學生只會畫出同一方向的角,從而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後我們今後對於這個教學環節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畫角,在展示他們的作業的時候就可以互相糾正畫角的正確步驟了,這樣讓那些已犯錯誤的學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體現了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沒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標、重難點是不可能設計好一份教學設計的,而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很好地分析學生的思維的發展,突破難點不夠深入,所以在寫教學設計前,還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及單元教學目標,然後備課時注意這節課前後知識的聯繫,並設計好本節課的目標、重點、難點,還要考慮到自己的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

我的思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採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如課前多創設一此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親切感,同時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四

我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個活動角,並帶到課堂上玩一玩,然後組內交流,看有什麼發現。學生們興高采烈地“玩”起來,不一會兒,個個爭先恐後地要求發言:

生1:我們發現角可以自由地變大變小(用角演示)

生2:我們遇到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交流時,他們發現了用重合法驗證:兩個角大小一樣,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關係,只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生3:我組發現下面的圖有3個角。

反思:

⒈動手實踐也是教師角色轉變的體現。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只有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動手實踐才能實現。假如我不讓學生動手實踐(玩活動角),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精彩的片斷。這正是教師角色的徹底轉變,才為學生動手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充分展示自己的潛能,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遠遠超出了教師所預想的深度和廣度,真正展示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潛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新理念。

⒉動手實踐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發展為本。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課堂實踐證明,只要學生能夠動手實踐,實踐中有了自己的體驗,學生創造潛能就會得到巨大的激發。從這節課中,我讓學生玩一玩活動角(動手實踐),並生成疑問(兩個角誰大誰小),促使學生交流,實現了生生互動,在自由、寬鬆、和諧的氛圍中轉變了學習方式,收穫了“”有3個角的新知識,而這一切又恰恰是學生在充分動手實踐(玩活動角)的基礎上才實現的。

⒊動手實踐體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新課程要求我們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落實。從這一節中證明:學生動手實踐,能很好地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落實。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活動角)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與技能”(角的認識與動手能力),同時也經歷了探求角的大小比較與什麼有關的過程(過程),並在過程中學會了“重合法”(方法),當然,學生在玩活動角的過程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情感),真正實現了“三維目標”的落實。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五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通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通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通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在認識角時,我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導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學生做拓展練習時,應該老師指導後學生再獨立思考,效果會更好!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六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在教學的實踐中難免會有一些錯漏,為了彌補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數學網整理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思路主要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角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學校生活情景引出角,並經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二、引導探究,構成表象

1、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2、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相互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僅貼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本事,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進取性和主動性。

3、發揮想象,構成表象。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異常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講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4、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5、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教學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的環節,為學生供給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有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並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參與。

三、本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2、教師語言單調,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能幫忙廣大國小生朋友們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思維本事,求學網數學網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國小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期望能夠切實的幫到大家,同時祝大家學業提高!

《角的初步認識》優秀教學反思 篇七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資料。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必須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透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潛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構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思考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潛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用心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説。凡是透過思考能説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之後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資料,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透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麼?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狀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説:角在我的眼裏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裏,角是什麼樣貌的?這樣問就應會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説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説不到點上。之後我引導説: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説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着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八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畫面的角及實物角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圖形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初步瞭解角的基本特徵。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使學生形成關於角的正確表象:

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展開學習。

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並通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進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通過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動手操作具體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瞭解角的'組成,然後通過動手做一個活動的角,從動態中認識角的形狀及大小變化,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三、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

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一層緊扣一層,層層都體現出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的自主參與。

四、發揮想象,訓練提高。

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我讓同學們在“藍貓對話室”裏和兩位小朋友開開與心心一起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增加一道思考題,讓學生比較數學課本表面上的角和課堂練習本上的角,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把練習放在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情境中,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將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不足:

第一: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學生在判斷兩個邊長不一樣便角的大小一樣的角時,決大多數學孩子都説這兩個角是邊長長的那個角大,這時我沒有把兩個角做成實物的形式從黑板上拿下來,重疊在一起比一比,如果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直觀的看出角的大小與它的邊長無關。

第二: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時候也處理不好,學生折角後比較角的大小時,由於時間關係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學生還不大會用,沒有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角的初步認識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總結 篇九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角的認識是低年級的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因此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來抽象出角。同時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用實物來演示,讓學生來觀察,觸摸,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了認識角,感受角,給角取名字,折出角,製作角,畫出角的整個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然而,本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課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如下反思:

一、難點突破不夠。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但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存量有限,對生活中的知識感悟不能靈活的運用到學習中來,導致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大量引導,耗費了很多的時間。在難點突破時,由於我備課時考慮的不夠,在課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稱放到了後半部分,沒有更好的聯繫前後,因此小部分學生沒能完全的突破難點。

二、學生探究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

數學學習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索取知識,而不是接受知識。在這節課中,我過多的設計了學生去主動探究,學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最後的拓展練習時由於時間不夠,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探究的問題還應設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針對性,這樣才能達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響教學的進度。

三、拓展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夠。

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性,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在這堂課的練習設計時,我注重提高低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忽視了高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高層次的學生有種“吃不飽”的現象,也錯失了學生開動思維,產生思維碰撞的機會,讓課堂失去了色彩。

教學是教與學相長的過程。教學之路漫漫,在以後的教學生涯裏,我還需要不斷的向其他優秀教師學習,積累經驗。相信功夫不負苦心人,只要堅持鑽研,我們都能找到屬於適合自己的方法,給學生撐起一片學習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