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的故事精品多篇

長征的故事精品多篇

過雪山犧牲的戰友被凍成了“石頭” 篇一

爬雪山、過草地,今天已成為人們體驗長征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70多年前紅色大軍的雪山草地之行,卻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

夾金山下的磽磧村,紅軍翻越夾金山紀念碑矗立山間,與遠處的夾金山遙遙相望。

主峯海拔4950多米的夾金山,被當地藏族同胞視為“連鳥兒也難以飛過”的神山,也是長征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1師4團作為全軍先遣隊來到夾金山下,拉開了長征路上最為悲壯的行程的序幕。

“那天是農曆五月初四,他們從山上下來時,穿的衣服五顏六色,什麼樣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頭了。”回憶起紅軍到達四川小金縣達維鎮的情景,92歲的張紹全至今記得很清楚,“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身着破爛的單衣,打滿血泡的腳上纏着幹樹皮……”

“實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擠在一起。繼續行軍時,總有一些戰友再也不能起來。”當時只有19歲的郝毅説。

有一天,郝毅實在走不動了,朦朧間看見前面有一塊大石頭,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來歇息一會兒。誰知,剛一坐下,大石頭就歪倒了——原來是前面部隊犧牲的戰友,身子已經僵硬了。

老紅軍劉承萬提起過雪山,仍忍不住悲痛的淚水:“好多戰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來了。許多人凍僵了,滑倒後像炮彈一樣飛出去,在冰崖下沒了蹤影。”

黨嶺山是長征路上紅軍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當時,老紅軍劉洪才剛滿21歲。

“黨嶺山,黨嶺山,上下總有二百三,終年積雪無人煙,十人上山九不還。”劉洪才跟着部隊走到山下,好心的藏族同胞前來勸阻: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裏活活凍死餓死,就是被“山妖”抓去連屍體都找不到……

夜幕降臨,劉洪才和戰友們擠在雪洞裏,用體温相互取暖,極度疲勞的他們睡着了……

“第二天,我們醒來了,只有副班長還躺着,一動不動。我喊了兩聲,他也不理。”劉洪才過去一推,才知道副班長已經凍死了。

長征故事 篇二

雖然,這個故事很短,但是,這個故事的內涵,卻不小。小蘭緊緊是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卻擁有着三十一歲男人的精神!從中,我體會到了紅軍戰士的不怕吃苦、堅強和無私,他們的長征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是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的。在以後的道路上,我們不要怕吃苦,要為祖國爭一口氣,要為祖國出氣!

長征故事 篇三

這是紅軍長征路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

蔣介石憑藉湘江天險設下第四道封鎖線,總數25個師超過30萬人的軍隊,在桂北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佈下絕殺之陣,等待着一個多月中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

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突破湘江界首防線,拉開了湘江血戰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5晝夜,終於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然而,掩護主力的紅5軍團34師、紅3軍團18團被敵人阻斷,官兵大部分陣亡……是役後,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鋭減至3萬餘人。

金色的魚鈎 篇四

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許多同志得了腸胃病。我和兩個小同志病得實在趕不上隊伍了,指導員派炊事班長照顧我們,讓我們走在後面。

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佈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因為全連數他歲數大,對大家又特別親,大夥都叫他“老班長”。

三個病號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來里路。一路上,老班長帶我們走一陣歇一陣。到了宿營地,他就到處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給我們做飯。不到半個月,兩袋青稞吃完了。飢餓威脅着我們。老班長到處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這些東西怎麼行呢!老班長看我們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攏眼,其實,這些天他比我們瘦得還厲害呢!

一天,他在一個水塘邊給我們洗衣裳,忽然看見一條魚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來,取出一根縫衣針,燒紅了,彎成了釣魚鈎。這天夜裏,我們就吃到了鮮美的魚湯。儘管沒加作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

以後,老班長儘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把我們安頓好,就帶着魚鈎出去了。第二天,他總能端着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我們雖然還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來畢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長自己呢,我從來沒見他吃過一點兒魚。

有一次,我禁不住問他:“老班長,你怎麼不吃魚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説:“吃過了。我一起鍋就吃,比你們還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裏捧着搪瓷碗,嚼着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下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嚥下去。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着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麼……”老班長猛抬起頭,看見我目不轉睛地看着他手裏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説:“我,我早就吃過了。看到碗裏還沒吃乾淨,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斷了他的話。老班長轉身朝兩個小同志睡覺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摟到身邊,輕聲説:“小聲點兒,小樑!咱們倆是黨員,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訴別人。”

“可是,你也要愛惜自己啊!”

“不要緊,我身體還結實。”他抬起頭,望着夜色瀰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聲音説,“指導員把你們三個人交給我,他臨走的時候説:‘他們年輕。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啊,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小樑,你看這草地,無邊無涯,沒個盡頭。我估計,還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過這二十天不簡單啊!眼看你們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東西,説不定就會起不來,真有個三長兩短,我怎麼去向黨報告呢?難道我能説,‘指導員,我把同志們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難出來啦’?”

“可是,你總該跟我們一起吃一點兒呀!”

“不行,太少啦。”他輕輕地搖搖頭,“小樑,説真的,弄點兒吃的不容易啊!有時候等了半夜,也不見魚上鈎。為了弄一點兒魚餌,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條蚯蚓……還有,我的眼睛壞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我再也忍不住了,搶着説:“老班長,以後我幫你一起找,我看得見。”

“不,咱們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嗎?再説,你的病也不輕,不好好休息會支持不住的。”

我還堅持我的意見。老班長忽然嚴厲地説:“小樑同志,共產黨員要服從黨的分配。你的任務是堅持走路,安定兩個小同志的情緒,增強他們的信心!”望着他那十分嚴峻的臉,我一句話也説不上來,竟撲倒在他懷裏哭了。

第二天,老班長端來的魚湯特別少,每個搪瓷碗裏只有小半條貓魚,上面漂着一丁點兒野菜。他笑着説:“吃吧,就是少了點兒。唉!一條好大的魚已經上了鈎,又跑啦!”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怎麼也送不到嘴邊。兩個小同志不知道為什麼,也端着碗不往嘴邊送。老班長看到這情況,收斂了笑容,眉頭擰成了疙瘩。他説:“怎麼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們就走不出這草地。同志們,為了革命,你們必須吃下去。小樑,你不要太脆弱!”最後這句話是嚴厲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邊,淚珠大顆大顆地落在熱氣騰騰的魚湯裏。我悄悄背轉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嚥着魚湯。老班長看着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可是我的心裏好像塞了鉛塊似的,沉重極了。捱了一天又一天,漸漸接近草地的邊了,我們的病卻越來越重。我還能勉強挺着走路,那兩個小同志連直起腰來的力氣也沒有了。老班長雖然瘦得只剩皮骨頭,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還一直用飽滿的情緒鼓勵着我們。我們就這樣扶一段,攙一段,終於走到草地邊上,遠處,重重疊疊的山峯已經看得見了。

這天上午,老班長快活地説:“同志們,咱們在這兒停一下,好好弄點兒吃的,鼓一鼓勁,一口氣走出草地去。”説罷,他就拿起魚鈎找水塘去了。

我們的精神特別好,四處去找野菜,拾乾草,好像過節似的。但是過了好久,還不見老班長回來。我們四面尋找,最後在一個水塘旁邊找到了他,他已經昏迷不醒了。

我們都着慌了。過雪山的時候有過不少這樣的例子,戰士用驚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來了。要挽救老班長,最好的辦法是讓他趕快吃些東西。我們立即分了工,我去釣魚,剩下的一個人照料老班長,一個人生火。

我蹲在水邊,心裏不停地念叨:“魚啊!快些來吧!這是挽救一個革命戰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魚越不上鈎。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蘆稈動了一下,趕緊掣起釣竿,總算釣上來一條兩三寸長的小魚。

當我俯下身子,把魚湯送到老班長嘴邊的時候,老班長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睜開眼睛,看見我端着的魚湯,頭一句話就説:“小樑,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老班長,你吃啊!我們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幾乎要哭出來了。

“不,你們吃吧。你們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見着指導員,告訴他,我沒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沒把你們照顧好。看,你們都瘦得……”老班長用粗糙的手撫摸我的頭。突然間,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長!老班長!”我們叫起來。但是老班長,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閉上了。我們撲在老班長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乾了眼淚,我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鈎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貼身的衣兜裏。我想,等革命勝利以後,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來瞻仰它。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鈎上,閃爍着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紅軍長征簡短感人故事 篇五

人物檔案:謝振華,19出生於江西省崇義縣上堡鎮甲子村。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兼省革委會主任,北京、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政委兼軍區黨委書記,中顧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還是在孩童時代,就聽大人講謝振華的故事。説他少年得志,18歲就當紅軍的團政委,説他32歲便擔任縱隊司令和軍長,説在上海戰役時,他以一個軍吃掉國民黨美式裝備的一個軍,並活捉敵中將軍長……

後來閲讀紅軍戰鬥故事,知道了四渡赤水,巧奪婁山關,再佔遵義城,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穿過沼澤大草地,抵達吳起鎮,告捷直羅鎮,這些舉世罕見、驚天動地的人間壯舉,謝振華將軍都親身經歷過……

12月20日下午,記者來到北京萬壽路一座靜謐的院子,見到了敬仰已久的老前輩。聽這位傳奇將軍講述了70年前長征路上爬雪山的故事。

“長征是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壯舉。我們能夠翻越大雪山、穿過沼澤草地,就是因為我們紅軍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老將軍90歲高齡,身材魁梧,思維清晰,眼睛裏充滿着睿智,講起話來聲若洪鐘。

1935年6月中旬,紅三軍團開始翻越夾金山。夾金山是一座海拔4500米高的大雪山。它橫亙於四川西部的寶興與懋功交界處,山嶺逶迤,終年積雪,空氣稀薄,行人呼吸困難。

年僅19歲的謝振華由團政委改任紅三軍團保衞分局執行科長,負責軍團的收容工作,主要是把掉隊人員和遺散的武器裝備收攏起來,妥善處理,並隨時報告敵情,還要保證自身和部隊的安全。

在出發前,謝振華向大家特別強調了軍團葉劍英參謀長提出的翻山四點要求:一不能快走,二不能説話,三不能坐下來休息,四要發揚階級友愛精神,搞好團結互助。過夾金山時的兩個細節令謝振華終生難忘:在山腳下,他看見彭德懷軍團長親自抽查一些連隊的準備情況;行至半山腰,他又看見彭軍團長的騾子上馱着文件,而他自己則與戰士們一起艱難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彭軍團長還大聲命令一名體弱的戰士抓住騾子的尾巴邊滑邊走。老將軍説:“多少年來,我們就是照着彭軍團長的樣子做的。任何時候都要率先垂範,愛護士兵。”

老將軍回憶道:那時的艱苦已經到了人的生理承受能力的極限,是後人難以想象的。他説:“我帶收容隊的同志走到一個避風的斜坡處,看見有十來個掉隊的幹部戰士圍着一堆燃盡的木炭坐着不動。我就過去喊他們趕快走,但他們一個個卻像雕塑似的毫無反應。原來,他們已經犧牲。這是因為雪山上本來就缺氧,他們圍在一起烤火取暖又消耗了許多氧氣,結果因缺氧而犧牲。他們連名字都沒有能夠留下啊!”

越是艱難的時候,指揮員的作用越重要。老將軍説:“本來行軍就累得要命,而收容隊員的任務更為艱鉅。説實在的,那時,我的身體也挺不住了,但我還是咬緊牙關。雪山的天氣像猴子的臉,説變就變。剛才天氣還好好的,萬里無雲,頃刻間就狂風大作,有幾個戰士被吹出十幾米遠。接着雪和冰雹鋪天蓋地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一邊鼓動大家,一邊攙扶着戰士一步一步向前挪動。就這樣,我們終於戰勝了雪山。”

聽長征的親歷者講述爬雪山的故事,和讀歷史教科書的感覺不同。長征的艱難困苦是人世間罕見的,是任何語言都難以準確描述的。記者問老將軍,是什麼力量支持着你們挺了過來?老將軍答道:“是對革命的信仰,人不能沒有信仰。在爬雪山、過草地的路上,我們紅軍戰士之所以能夠堅持過來,就是我們認為吃這種苦,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的翻身解放,相信跟着共產黨,為人民打天下,一定會勝利。沒有這種信念,是不可能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老將軍興致極高,欣然揮毫潑墨:“長征精神代代相傳”。老將軍叮囑説,“一個人、一個軍隊、一個國家,任何時候都要有信仰,有理想,有一種精神。希望我們的年輕官兵牢牢記住這一點。”

最後,老將軍還對記者談起了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他説:“航天精神説到底是一種科學精神。我們繼承艱苦奮鬥的長征精神,又有探索太空的科學精神,將這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我們中華民族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長征故事 篇六

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乾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乾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乾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

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髮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乾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乾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温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

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

紅軍長征短篇故事精選 篇七

在紅軍長征的途中,除了路途艱難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乾糧是紅軍戰士最重要的食物,然而,有人在路上經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沒有乾糧吃。接着,關於乾糧的各種故事也隨之而來……

謝益先同志日常言語不多,工作可比誰都做得多。來到部隊以後,很快就成了一名很好的紅軍戰士,一到戰場上,他就奮不顧身地衝殺敵人,恨不得把所有反動派消滅光。但對貧苦的人民,卻恨不能把心都掏給人家。

部隊到了毛爾蓋,上級決定在這裏籌糧,準備過草地。那時雖然是收穫季節,可是由於部隊多,糧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麥子。大家都把它看成寶貝,縫個布袋裝起來,走路帶着它,睡覺枕着它,有人還在袋子上繡了自己的名字。誰心裏都明白,這不僅是三四斤麥子,而是自己的生命啊!缺了它,要想活着走出草地更加困難了。

就這樣戰士們帶着這僅有的一點點口糧,踏上了漫無邊際的草地。一天,他們正在沒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聽見前面有孩子的哭聲。走到跟前一看,原來是一個面黃肌瘦的婦女,帶着兩個孩子坐在路邊,哭聲是那婦女懷裏的孩子發出來的。看他們瘦得皮包骨頭的樣子,就知道飢餓在折磨着他們母子三人。但母親總是母親,雖然她已餓得連説話的力氣都沒有了,仍一面拍着懷裏的孩子,一面安慰着:“好孩子,別哭,明天媽給你買燒餅吃。”身旁那個大點的聽説燒餅,抬起頭來,有氣無力地問:“媽媽,能買到燒餅嗎?”母親臉上滾着淚珠,嗚咽着,再也説不出話來了。我們的心像被什麼擊打着,人們都在這裏停了停,有的抓了一把炒麥遞給了那個婦女,有的摸了摸已乾癟了的糧袋含着眼淚走開了……

部隊又繼續前進,但行列裏卻見不到謝益先了。大家正在着急,他從後面趕上來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問他:

“你怎麼掉隊了,病了嗎?”

“沒有,看那兩個孩子來着!”

“你認識他們嗎?”

“我怎麼會認識他們呢!那個婦女説,她是川陝根據地的,親人都被國民黨殺了,房子也被燒了,她和一些老鄉在紅軍的掩護下,才帶着孩子逃出了虎口。如今他們斷糧了,大人還好説,可是孩子怎麼能受得了?”

聽了他的話,大家心裏都沉甸甸的,部隊默默地前進着。

從那以後,謝益先有了不尋常的變化:以前,一到宿營地,他就急忙幫大家弄水,拾柴,燒水;現在呢,只要放下揹包,他就一個人走開,等大家吃完東西,他才露面,要是問他:“吃了嗎?”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説:“吃飽了!”次數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後來,祕密終於暴露了。原來他是有意避開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沒有野菜的地方,就乾脆喝點涼水了事。

這樣下去怎麼行呢?班長對他説:“你多少還是吃點糧食,要是不夠,大家可以湊點!”

“日子長着呢,能省就節省點。班長,你放心,我還有呢!”他坦然地回答。

“別把身體拖垮了!”

“沒什麼,在家裏吃苦吃慣了。”

話是這樣説,但他的身體卻越來越不頂事。我們常常看到他走在路上直打晃,也常常看到他皺着眉頭不聲不響地緊腰帶。那時候我們都很瘦,但他瘦得比我們更歷害。就是這樣,他的工作仍絲毫沒有鬆懈,有事就和別人搶着幹,哪次到遠處送信都少不了他。

終於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幾步一歇。領導見他跟不上隊,就叫副班長扶着他在後面走。就在路上休息的時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後來聽副班長説,他在犧牲以前,嘴裏還喃喃地叨咕:“那兩個孩子不知怎麼樣了?”直到副班長告訴他,到團裏送信的同志曾經看到那個婦女還跟着團部的時候,他那瘦削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大約是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戰士們又見到了那個婦女。她帶着兩個孩子站在路邊正東張西望,一下子認出了戰士們,便高興地走過來,笑着向他們打招呼:

“喂,同志,姓謝的同志在嗎?”

“叫謝什麼?我們這裏有好幾個姓謝的。”

“咳,就是不知道叫啥名,問他幾次,他也不説。要不是他留下的這一條糧袋,我連他姓什麼也不知道呢!”説着,她拿出一條洗得乾乾淨淨的乾糧袋,上面用白線歪歪扭扭地繡了一個“謝”字。這不是謝益先的嗎?怎麼到她的手裏了呢?

沒等他們詢問,她就説開了:“那可真是個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們都走了過去,他站在我們跟前問長問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搖頭。後來,他把自己的乾糧袋給了我。這可不行,糧食就是命,我怎麼能收下呢?可他説:‘拿着,大人好辦,孩子不吃東西不行啊。’説着,丟下糧袋就走了。我怎麼喊,也喊他不應,問他叫什麼名字,他也不吭聲。哎!多虧這些乾糧哪,要不,我們孃兒三個早就餓死了……”説到這裏,她又問那個姓謝的同志在哪裏。

這時,戰士們才明白,謝益先不吃糧食,是因為他沒有糧食了。謝益先同志啊!在這生死的邊緣上,他所想的只是別人!大家都忍不住落下淚來。

“出了什麼事兒?”那個婦女收起了笑容,不安地問。

“他……他死了!”有個同志回答。

婦女愣住了,眼圈紅了,緊接着兩顆亮晶晶的淚水,順着她那乾瘦的面龐流下來。她低下頭,兩手抖動着緊緊抓住那條已經空了的糧袋,兩眼呆呆地看着上面那個“謝”字。

“媽媽,別哭,今天不 就走出草地了嗎?”那個大孩子扯着母親的衣角説。

母親從夢中驚醒,彎下腰。對孩子一字一淚地説:“今天是要走出草地了。孩子,可要記住呀,我們是紅軍叔叔用生命救出來的啊……”

紅軍長征故事 篇八

8月22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在紅軍長征出發地江西省贛州市拉開帷幕。活動開始前,101歲老紅軍王承登老人來到記者們中間,傾情講述當年艱苦的長征歲月。

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攀鐵索橋。回憶起80多年的歲月,老人記憶猶新:在翻越夾金山時,他和戰友們冒着高山嚴寒向上攀登;過草地時,曾十幾天沒開伙,餓了就以野草充飢,困了背靠背抱着槍睡覺;攀鐵索橋時,下面就是奔騰的河水,有的戰友掉下去瞬間就看不見人影。1934年10月,王承登隨部隊踏上了艱苦卓絕的長征路途,“再苦再難也堅信勝利”,雖然已經是期頤之年,王老依然精神矍鑠,思路談吐清晰,講起來話鏗鏘有力,中氣十足。

“子彈從這裏射進,從這裏射出,臉打歪了,血流了不少,眼淚不停地流。”王承登比劃着,説起讓他印象深刻的負傷經歷,“在一次戰鬥中他的右耳被子彈打穿,從此喪失了聽力,你們講話大點聲。”站在老人身邊的醫務工作人員,提醒採訪的記者。

15歲便參加革命的王承登戎馬一生。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經歷過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長征時,在紅三軍團四師十二團當通訊員班長。長征結束後,在山西115師686團二營擔任排長。“為了勸降日本官兵,紅軍戰士還專門學習一些日語詞彙。”説到動情處,老人張口講了幾句日語,向記者解釋其中的含義。

回憶百年風雨滄桑,老人不斷感慨,打江山不容易。“希望年輕人要愛黨愛國愛家,要吃苦耐勞,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他重心長地地説。

“不能忘記老一輩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長征精神,要讓這種精神傳承下去,讓這種奮鬥的力量在一代代人中賡續下去。”聽完老人的講述,參加這次走轉改活動的青年編輯小潘坦言,心情很激動,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紅軍長征短篇故事精選 篇九

14歲的王玉清正在地主家幹活,聽見有人説紅軍來了。地主惡狠狠地告訴他:“‘紅鬍子’殺人不眨眼,專吃小孩子。”當時,地主都把賀龍的部隊稱為“紅鬍子”。

王玉清不信,就跑出去看,他發現紅軍對窮苦百姓很和氣,很好,對地主很兇。王玉清立即去報名參加紅軍,幾天後,他成為了紅軍無線電台的一名戰士。

王玉清非常聰明,加上他又虛心向老戰士請教,到部隊才一個星期,就很快學會了電台的使用方法,首長們都喜歡把電報交給他發。在行軍的途中,賀龍留給他的印象最深刻。由於王玉清做事幹練麻利,又聰明,賀龍很喜歡他,經常把很重要的電報交給他,還常常用手指彈王玉清的腦袋,表示誇讚。在行軍最艱難的時候,賀龍還總是在隊列中,給大家鼓勁,大家喜歡叫他賀老總,很遠就能聽到他爽朗的笑聲,他還時不時地用親切的口氣問小戰士們:“苦不苦?累不累?”

有一次,平時總是喜歡開玩笑的賀老總,神情非常嚴肅,兩道濃眉都擰成了疙瘩。原來,王玉清接到一個緊急電報,交給了賀老總,內容是説蔣介石調了重兵和飛機要圍堵紅軍,這時候的紅軍剛剛搶佔了渡口,可是江上沒有橋,船又少又小。賀老總看了以後非常焦急,部隊可是他的生命啊。最後,大家想了一個辦法,用木排代替木船過江,簡單又省時間,過了江,賀老總又變得談笑風生了。

進入草地沒幾天,王玉清就斷糧了。電台的炊事班長知道後,把自己僅有的兩把炒麪給了王玉清。王玉清説什麼也不要,對班長説:“你把糧食給了我,你怎麼渡過難關?”班長説:“走一步算一步吧。你還年輕,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身體需要這些吃的,革命的路還很長,你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後來他們走散了,王玉清再也沒有見到他。

過了一段時間,連野菜都找不到了。不少戰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邊的戰友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幫着將剛剛犧牲的戰友掩埋好。看着戰友們一個一個倒下去,王玉清也失去了走出草地的信心,就坐在一條水溝邊休息。四五天沒有吃一點東西的王玉清,頭暈目眩,渾身無力。突然,他發現水溝裏有魚,可是他沒有力氣下去捉,即使有力氣,也不敢下去,好多戰友都為了抓小魚陷入這樣的水溝裏,再也沒有出來。有出來。

就在王玉清絕望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來,軍帽上不是彆着兩根縫衣針嗎?為什麼不去釣魚呢?他把針燒紅後彎成鈎,拴上線,在溝裏碰碰運氣。真是天無絕人之路,他居然釣到了兩條小魚。他高興極了,當時第一感覺就是還能多活幾天。

後來,這個方法被許多戰友借鑑。他們就是靠着這個小魚鈎,邊走邊釣魚,終於,走出了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