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多篇】

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多篇】

“六學”課堂教學模式 篇一

“六學”課堂教學模式

“六學”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師引導下,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為基礎,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品質為途徑,實現全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與和諧發展。

操作流程:鋪墊助學―誘趣激學―順思導學―應用促學―疏理評學―實踐延學。

(1)鋪墊助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生活經驗,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基礎、作鋪墊。鋪墊的主要功能在於使新舊學習任務之間能順利地過渡銜接。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設計與新課有關的概括性強、具有承上啟下的知識,引導學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識的正遷移,使學生在最易接受知識信息的最佳時間內,快速簡捷地進入新課學習。

(2)誘趣激學。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創設適宜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問題情境。如巧設懸念、精心設疑讓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特點與焦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讓情境激活學生思維,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掌握程度,讓創設情境連接新舊知識。

(3)。 順思導學。所謂“思”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淺層次的。思考,到深層次的思考,達到一定的思維廣度和深度。所謂“導學”實際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如準確掌握學情,發現認知盲點進行疏導;揣摩思維趨向恰當點撥進行引導;關注學習過程,合理選用學習方法進行指導。

(4)應用促學。重視目標達成,加強拓展與應用,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應用環節是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的過程。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富有挑戰性和多樣性的練習,使學生不僅能愉快地接納知識,並且能順利地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和提高。

(5)疏理評學。引導學生進行抽象與概括,掌握學習方法,評價學生本身的學習狀態、學習收穫,提高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反思習慣。其疏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歸納式、懸念式、延伸式、探究式、對比式、滲透式,這幾種方式可以任意組合綜合運用。

(6)實踐延學。重視學生課外的實踐與應用,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實踐延學是課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科學習的延伸和發展,是學生理解、運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昇華過程。實踐延學要突出“活”的特點,即生活內容“活”、活動方式“活”、思想教育要“活”、思維容量“活”;要體現“動”的特點,即讓學生多動口、多動手、多動腦、多發現,通過合作調查、蒐集、探究、歸納、瞭解生活中的知識奧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堂教學模式論文 篇二

【摘要】當前,高職學生已經成為全社會生產、服務、勞動等各行業中所必須的人才。

由於高職院校主抓學生的技能培養,因此在近些年來廣泛受到社會各屆的認可,其就業率較高。

但是,目前也發現目前國內高職教育的一些問題。

因為學制短等原因造成學生在校其間技能較過硬,卻在職業素養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限制了他們的後續發展。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學模式;現代教學模式

1當前高職學生職素養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職業素養主要包括三大方面: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職業行為習慣。

當前高職學生職素養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1文明禮儀修養的待提高

由於國內大學聯考分流的現象導致了高職學生在基礎能力方面表現較若,其中就包括文明禮儀問題。

學生在之前的成長過程當中,由於文明禮儀習慣問題方面缺乏必要的學習,因此,普遍表現文明禮儀方面素質較差。

1.2自我管理與約束能力弱

高職學生在大學聯考中失力的主要原因可能與自我管理與約束能力差有關。

因此,他們不能有計劃的管理與約束自己。

這樣的問題如果帶到工作崗位當中去,勢必會影響其工作能力。

1.3愛崗敬業服務社會意識差

愛崗敬業是每一位員工的必備能力,也是其在職場中能夠投入精力的主要動力。

服務他們也是未來高職學生的主要工作,而學生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當中接受別人的愛都是無私的,卻不懂得向他人與社會奉獻愛。

而服務社會是每一位社會人必需懷有的工作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勞動是有意義的。

1.4理解能力弱,表達溝通需要提升

由於學生長期處於被動式學習,因此,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逐漸退化。

導致學生們在課堂上都不是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工作崗位中也不能夠流利的與領導、同事以及客户溝通。

1.5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差

現代社會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當下高職學生往往習慣與按指令做事,缺失了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對於提出問題的能力就更弱,因此在教學中需要不斷的引導。

1.6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創新能力是當下大學生在全面提升的重要能力,隨着我國“雙創計劃的提出,對於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被社會各屆廣泛關注,很多高職院校也都開設了大學生創業指導課程。

然而創新能力也非幾個課時就能夠讓學生有長足進步的,需要開長日久才見成效。

2利用現代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分析

分析了以上問題我們會發現,職業素養對於學生就業後的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職業素養不同與專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通過講解什麼是職業素養就能夠形成的。

它是一個養成訓練,需要天長日久付出時間,不斷堅持而最終形成的。

所以,通過職業素養訓練課來達到對學生職業素養訓練的目的,只是一種簡單的手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卻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在學生成長的每一天,每一節課,抓住學生成長的主要陣地,也就是每一個課堂,

將課堂變成培養職業素養的重要陣地,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教育時刻圍繞學生左右,時刻教育,時刻養成,時刻訓練,最終才能達到養成的效果。

3利用現代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具體應用

3.1現代課堂組織模式改革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管理能力、團隊意識等方面,在高職課堂教學組織方面應該做合理調整。

例如採用團隊合作的課堂組織模式,將學生分成項目組,項目組又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有項目經理、

質量控制人員、收發人員等,或者是根據所學習的專業,扮演該專業領域內的角色,讓學生以項目組為單位進行工作、學習、溝通。

這樣,對於訓練學生的團隊意識、敬業精神有着重要的意義。

同時成員之間需要溝通與表達,有利於訓練該方面。

3.2現代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課堂教學模式是通過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實現的。

現代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這裏提出幾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式,對於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有着輔助效果。

3.2.1自主探究教學法

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導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是要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並可以廣開言路,發表創造性的言論,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設計去實現。

3.2.2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出自“頭腦風暴一詞。

所謂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而言的,

如今轉而為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其目的在於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

通過頭腦風暴教學法,讓學生進行集中討論,讓每一位學生都寫下自己的觀點、方法、設計,這樣可以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創新能力。

3.2.3引導文教學法

引導文教學法是藉助一種專門的教學文件(即引導文)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和工作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文件中包括一系列難度不等的引導問題組成。

學生通過閲讀引導文,可以明確學習目標,清楚地瞭解應該完成什麼工作、學會什麼知識、掌握什麼技能。

在引導文的引導下,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查閲資料,獲取有意義信息,解答引導問題制訂工作計劃、實施工作計劃、

評估工作計劃,避免了傳統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脱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弊端。

它是項目教學法的完善與發展。

引導文是引導文教學法成敗的關鍵,採用此種方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發展。

通過引導文教學法的實施,能夠中進行學生分析、決策等,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綜合提升。

3.3現代課堂評價模式改革

對於課堂評價來説,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傳統的評價只侷限於學生的技能,而忽略了職業素養。

而現代課堂評價則是多維度的。

例如,將學生是否遲到、回答問題的次數、着裝情況、坐姿、語言表達、態度等都納入到課堂評價當中來,以此來促進學生向着更好的職業素養髮展。

參考文獻:

[1]徐冉。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04).

[2]吳進華。高職院校創業教育模式及存在問題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11).

[3]李影,胡孝忠。安徽省高職生創業教育模式探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01)

課堂教學模式心得體會 篇三

10月24日,我有幸參加了第六屆“黃河口之秋”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聆聽了於永正老師及周象霞等幾位老師的課和李家棟老師的報告。他們的課精彩紛呈,出神入化。我親身感受了於老師高超的教學技巧,精湛的教學藝術和高尚的教師風範,受益匪淺,從於老師的課中,我明確了語文教學的方向。

一、重視基本語文素養的養成

語文是什麼?語文就是寫一手漂亮的漢字,説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有通順的表達。而於老師在教學中就十分重視語文素養的養成教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注重寫字的指導。寫字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説面容是我們的第一張名片,那麼字就是我們的第二張名片。容貌是父母給的,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寫一手漂亮的漢字。雖然我們已經進入到電腦時代,但仍需要把字寫規範、美觀,這是提高個人文化修養和民族素質的需要。寫字教學首先從一筆一劃的板書開始。在這幾節語文課上,每位老師都讓學生伸出手,跟老師板書課題,、課後生字,指導字型結構和筆劃順序。如於老師在執教《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時,重點指導了“妻、龐”這兩個課後生字,他先讓學生觀察,然後指名到黑板上寫這些字,考考學生的觀察力,結合學生的板書,再作重點筆劃的指導,教給學生“一看、二寫、三對照,一個更比一個好”的寫字口訣,並時刻提醒學生要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忽視的。我們往往用潦草的連筆字來板書,以此來炫耀自己高超的寫字功底,教學生字只指導讀,而忘了指導寫,造成大多數學生寫字筆順不對,現在想來,這難道不是我們的“功勞”嗎?

二是注意培養語感,重視朗讀在感悟中的作用。於老師説過:“語文的味在哪裏?在朗讀裏。”朗讀是教語文的根本大法,丟掉一個“讀”字,幾乎什麼都不會有了,包括“人文性”。課堂上,於老師並沒有過多地對文本的講解,只是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生讀書就像説話那麼自然、流暢,讓學生在語言精美處駐足鑑賞,反覆涵詠,用聲情並茂的範讀引領學生感悟,讓學生與文中的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產生心靈共振,情感共鳴。以此來教會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感有了,語言的內化也就有了,為孩子打下紮實的語文功底。

二、文意結合,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文性是指在學習和訓練中感知、感悟,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工具性則體現在字、詞、句、篇上。教學不僅使學生從語言獲得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還應該讓學生認識課文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負載信息,從中內化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表達技巧,積累語文感性經驗,提高語文能力。我們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只注重語言文字的識記、理解,而忽視了語言表達教學,教出的學生高分低能,翻開我們的作文本不難看出,十個學生中有三個句子不通順,五個流水賬,兩個學生寫得稍具體,還是抄的優秀作文,表達能力極差。而於老師就十分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使學生明瞭深邃的思想情感要藉助高質量的語言形式來表達,並較成功地外化為各種語言作品,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尊重學生,平等對話

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安全感,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羅傑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於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説:“誰能認真讀書我就摸摸他的頭”;每次板書,六十多歲的他都要半蹲下身子,為的是不遮擋孩子的視線,讓孩子看清字的寫法。於老師堅持“蹲下來看學生”,對學生有更多的理解和關愛,這是一種境界,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

課堂是師生的平等交流,教師蹲下身子和學生對話,從內心深處尊重學生,呵護其難得的參與熱情,保護其稚嫩的思維幼芽,哪怕是幼稚的、膚淺的,甚至是觀點相反的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課堂上才會出現小手如林的現象,那我們就不必抱怨甚至怒斥學生不積極回答問題了。

於老師的課厚重質樸,從容自若,流淌着濃濃的語文味。在大興多媒體教學的今天,於老師用一本書,一支筆,用實實在在的板書、朗讀,引領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聽於老師的課,就像面對秋天的田野那麼沉靜。這次聽課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還時時沉醉在於老師的教學藝術中。我將在於老師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重建新的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式,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國小語文閲讀課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篇四

閲讀是語文之本,是托起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的最主要支柱;閲讀是學習之母、教育之本;閲讀是成人之源、樹人之本。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國小語文閲讀課到底該怎麼上,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們的教師們,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也呼喚一種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產生。為此,根據我校的語文教學實踐以及新課標的精神,我校制定了語文“閲讀課”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人文關懷,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學習過程,其中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的教,只有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產生閲讀興趣,如情境教學法等。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滲透情感、美育等因素,借圖畫、音響、實物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學生置身於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動情入境悟神,以達到明理的目的。教學中還要能夠設障立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他們發現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等多方面與課文的“信息差”,然後進行適當疏通。要善於發現學生在閲讀中的積極因素,創造有利條件,使他們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從而獲得好成績,從內心產生閲讀興趣。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師先動情講述:一百多年前,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壯觀的皇家園林,被人們稱為“萬園之園,”這就是圓明園。(板書:圓明園)而今天,我們再也看不到它昔日的輝煌,看到的只是殘垣斷壁,(用多媒體播放圖中《圓明園遺址》)圓明園已經被徹底毀滅了。(板書:的毀滅)圓明園為什麼被毀滅?同學們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預習時提出了大量的問題。

二、自主讀書,整體感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導入新課後,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放聲讀,可輕聲讀,怎麼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就怎麼讀,然後讓學生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繼而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因為問題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基礎,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創新學習的課堂,強調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課本,帶着信息儲備主動地走向課堂,走向教師。然後根據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來組織教學。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感動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然後全班交流初讀感受,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老師在執教《董存瑞捨身炸暗堡》時,讓學生自由讀全文,讀完後站起來讀最打動自己的那一段,老師巡視指導。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讓他們在讀中有所發現,在讀中感悟自得,在讀中體會情感。當然,低年級還應注重識字教學,讓學生自主識字,用多種方法識字,擴大識字量。

三、品讀感悟,合作探究。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討論解疑。即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學生在課前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對於較簡單的問題,可以直接得出結果,對於能貫穿整篇文章的問題,教師可以把它與自己備課時精擬的有關課文的問題相結合,作為主線問題,引導學生再次自學,圈點批畫,體會理解,對於課文中的重點段落或學生個人學習理解有困難的,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互幫、互學。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回答,可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互相啟發。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在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可進行全班討論,仍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的點撥。這樣有利於學生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又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在讀的方法上,教師可通過朗讀指導,範讀或錄音朗讀,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和聯想,將他們帶入課文中的情境,並進入角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桌對讀,分角色朗讀和全班齊讀等,讀出變化的語氣,表達出人物的情感。

以《尊嚴》為例,首先明確文中表現的是哈默有尊嚴的品質,教師在此基礎上又引出先學內容:“從文章的哪些語句能看出哈默是個有尊嚴的人呢?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細細的體會。”這是一個足以覆蓋全文,又抓住了主旨的中心問題,問域很寬,解答距很長,學生可以在再次學習課文之後,理解感悟。這既有利於學生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也利於教師發揮引導的作用。

四、朗讀背誦,體會情感。

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寫課文中的好詞佳句,進行語言積累。學生經過讀、背的訓練後,培養了語感,感悟到課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薰陶。

五、交流感受,課外延伸。

在佈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收穫,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學生查閲資料,瞭解有關的課外知識;可以讓顯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畫一幅畫,作一首詩;可以讓學生寫廣告詞、心得;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課下拓展思維,培養語文能力及創新能力,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課文內容的美。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課都固定這一模式。由於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裏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有的課,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後交流,然後提取各組之長;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於創新。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要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維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國小語文閲讀課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課堂教學模式論文 篇五

摘要:

本文在闡述翻轉課堂內涵和特徵的基礎上,分析國培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並探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國培計劃培訓中的適切性。

基於適切性的視角,研究了國培計劃培訓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實施以及需要思考和把握的問題。

關鍵詞:

翻轉課堂。

信息技術。

國培。

適切性

一、翻轉課堂及其特徵

翻轉課堂是由FlippedClassroom翻譯而來,也被譯為反轉課堂、顛倒課堂,近來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熱點。

翻轉課堂是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習者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中的“教與“學的翻轉或顛倒。

在翻轉課堂中,教學組織形式從“課堂授課聽講+課後完成作業轉變為“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協作探究。

翻轉課堂從傳統教學的知識傳遞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圍繞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創設有利於探究問題建構知識和提升能力的資源環境與運行機制。

翻轉課堂不是為“翻轉而“翻轉,是為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提高而翻轉,為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思維、

高階能力而“翻轉,不僅是外在形式的“翻轉,主要是教學理念相對於傳統教學的翻轉。

翻轉課堂提倡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向主體,教師的主導是以學生的主體為前提、為中心,併為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服務。

“教學中“學是主體,“教是為“學服務的,翻轉課堂可以把學生學習的深度參與從課堂延伸到課堂內外。

學生課前的自主探究以及課堂上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無不體現着學生的深度參與。

翻轉課堂可以完成教育界多年的夙願,尊重學生的差異,並照顧學生的差異,實現個性化教學。

二、國培計劃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國培(中國小及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簡稱,有時也稱為“國培計劃。

以下簡稱“國培,本文針對幼兒教師)是國家對中國小及幼兒教師培訓的重大工程。

從實施以來,效果顯著。

但是不可否認,國培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有學者調查發現,在培訓內容方面,幾乎所有被調查教師都反映當前教師研訓內容中理論色彩過重。

大部分教師接受的學習內容中,“教育理論佔的比例較大,教育技術類內容相對較少,而“最迫切需要的學習內容分別是現代科技與人文社科知識兩項。

在培訓模式方面,當前我國教師研訓方式上過於注重講座報告式。

調查表明,除了內容空泛、過於理論知識化、缺乏信息技術內容和課堂教學實戰技能外,目前各地教師反映較強烈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形式單一過於依賴講授制或講座制,缺少互動活動。

總的來説,目前國培的問題有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培訓內容與學員的需求錯位。

二是培訓模式與學員的要求錯位。

國培中,學員需求的是對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真正有幫助的實踐榜樣和信息技術技能而不僅僅是理論,國培中不但要有教師教授,更重要的是在如何交流互動上給他們作出榜樣。

因此,需要從適切的角度出發,研究和探討適切於學員需要、適切於學員特徵的培訓模式。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適切於國培的學理分析

(一)適切及適切性

“適切中的“適是“適當、恰好“切是“切合、符合。

我國學者張鐵道認為,“適切性是指某事物與其所處環境中諸多因素的相關程度,通常表現為適當、恰當或適合、符合環境和環境中諸多要素需要等方面的特徵。

適切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任何一種事物和現象只有與所處的環境適切,才能生存和發展,也就是生物學上所講的“適者生存。

作為一種重要社會現象的教育,也存在適切性的問題。

“教育要適應社會和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因材施教、幼兒教育領域中的“發展適宜性等論述和原則,均含有適切性的意藴。

適切性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是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

任何教育教學活動、任何教育教學資源、任何教育教學方式等都要遵循適切性的原則。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資源或者課程形式或者教育教學的MOOC,理應遵循也必須遵循適切性的原則,關注其適切性問題。

(二)翻轉課堂適切於國培的適切性分析

翻轉課堂是適切國培學員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集理論與實踐,教師教授與師生互動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是基於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員學習專業的同時,掌握信息技術操作能力。

淺談重建課堂教學模式 篇六

淺談重建課堂教學模式

重建課堂教學模式是素質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的需要,符合當前課堂教改的形勢,是勢在必行的。 重建的思考重建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思考以下問題:1.教材與考試的問題。 中學的語文教材入選的課文在進入教學過程之前就有了先決的諸多限定,由這種種限定而產生了種種弊端。我認為,應把教材、中(高)考考卷、考綱、教學大綱和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目標等進行整合,把編輯者和教學者一致認為好的文章作為教材課文,再把中(高)考考查的能力層的內容選一部分篇目作為教材的補充,以打破教材編輯者的個人理解與教學限定,讓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開展比較自由的研究性的課堂教學,從而給學生創造一種快樂學語文的環境。2.講解與討論的問題。我認為,教師要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基礎上,到課堂交流、討論、爭論中去發現學生的錯誤和不足,並加以適當的講解,導之以理;對學生的觀點作出自己的判斷,闡明自己的觀點、根據及思考過程,導以思維;同時聽取學生的評價,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導之以研究性學習;還有導之以創新,導之以興趣,導之以意志;等等。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自己找到一條學語文的路,即教是為了不教。討論是學生參與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要讓討論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3.落實與務虛的問題。“落實”,即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運用。“務虛”,指對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指:學生的語言素質、心理素質(最核心部分)、品質素質、智能素質、審美素質。(即語文素養的三維結構: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感情態度和價值觀。)這些語文素質的培養過程是艱苦的,見效慢,工作難度大。我認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落實”,但更重要的是要“務虛”。4.有序與無序的問題。 教師要求學生專心聽講是對的,但過分強調這一點就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當然更不利於創造思維的發展。有人曾做過實驗,證明人在無序的狀態下更具有創造性。我也認識到,課堂紀律最好的時候,並不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那麼,應運用何種教學方式?營造何種課堂氣氛?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些無疑是教師備課要考慮的內容。但這些內容應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要“有序”。有序不是目的,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維才是目的。那麼,課堂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死,活而不空”,也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綜上所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應是開放的,發散的,主動的,內容和條理應是清楚的。重建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策略1.加強理論學習,樹立當代語文教學觀。我認為,語文教師重建語文教學模式應該在先進、科學的當代教育-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因此,要注重學習語文教學的理論性

[1] [2] [3]

課堂教學模式辨析 篇七

課堂教學模式辨析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係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1]。所以教學模式是教學思想,教與學理論的集中體現。改變教學模式必將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理論的根本變革,甚至引起教育體制的根本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媒體的飛躍。第一次是從語言到文字,文字的出現使我們能脱離具體事物而進行抽象學習,學習的過程較以往復雜了,深入了。人類的信息和知識得以積累和延續,這時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模式;第二次飛躍是從手寫到印刷。教科書的使用,使我們學習的對象廣泛了,傳播知識範圍擴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速度,這時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堂教學”模式。人們向書本學習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這兩次飛躍,對人類的文明都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今,媒體正處於第三次飛躍的轉折點,即從印刷媒體向電子媒體的飛躍。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出現給人類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次飛躍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都要強烈,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思維方法。正是由於電子媒體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將帶來教學模式的變化。為此,許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許多理論和設想,什麼“建構主義學習論”、“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論”等等紛紛出台,儘管那些設想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但能真正走出實驗室應用於教學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尤其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學生中心論”與我國的國情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面對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教育相對落後,幾千年的傳統教育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地改變,必然有一個過渡階段。在這裏,筆者提出“節目主持人”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是一個可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於我國的教學改革,素質教育,尤其是中國小生的課堂教學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此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一、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中心論”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學內容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其特點是教師口授、板書,學生耳聽、筆記。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及時信息反饋,瞭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並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媒體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內容,教學大綱是教的大綱,教學計劃是教的計劃,學生的成績是教師教的水平的反映,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環境則是提供給教師表演的舞台。一句話,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着教師轉的”[2]。很顯然,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性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應試教育條件下表現為學習成績的高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論根據就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其優點是明顯的,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環境的要求比較低,教學效率比較高,更重要的是在課堂教學環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流對學生成長所起的作用,則遠遠超出了課堂教學本身。當然,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其中最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於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所以傳統教學模式總是與“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等等名詞相連。很顯然,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重擔。二、現代教學模式?--“學生中心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主張從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均以學生為中心,這種教學思想和模式雖然在西方國家早就提出,但真正應用到實踐中的很少。進入90年代以來,隨着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學生中心論”的教育模式迅速發展起來。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由於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能以圖、文、聲、像並茂的多感官綜合刺激,還能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協商會話、協作學習,有利於學生的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有利於情境創設和大量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建立發展聯想思維和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繫,還因而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式與發展,即促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教學媒體或其他學習環境無法比擬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目的”[3]。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是主體、是中心,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的地位將由傳統模式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將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學習過程中真正的認識主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材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將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乍看起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似乎是完美無缺、絕無僅有的先進教學模式,然而,這僅是一些理論上的設想和實驗室的理想狀態,距實踐應用還差的很遠,以至只能在教育理論工作者的演講中和論文裏出現,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1.教學條件的限制: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建構主義理論是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傳入中國的,與我國實際國情有很大差異。首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有暢通快速的計算機網絡支持,其次網絡上要有豐富的多媒體信息保證,而且要求學生人數不能太多,一般控制在20名以內,以便在網上組織學習、討論、協作學習。教師輔導與討論,回答問題、及時導航。這些物質條件在我國近期幾乎還處於實驗室階段。別説在中國小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就是在大學也沒有幾所大學能有這樣的網絡環境和教學環境。我國人口眾多,教育通訊等基礎實施還比較薄弱,儘管有了不同程度的骨幹網絡和大學的局域網,但絕大部分的教學環境還不能達到快速網絡環境;再者,從整體上説,網上的信息萬維網可以集世界各地的信息惟我所用,但真正適合教學的信息還是鳳毛麟角,有路無車,有車無貨,有“貨”無“好貨”的現象,在我國短期內還很難改觀。而在西方發達國家,由於人口壓力小,教育、通訊以及網絡基礎實施比較好,實現基於網絡的多媒體教學比較容易。但儘管如此,從有關資料得知,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也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推廣實施。由此可見,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也不是萬能的。2.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種強調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勢必會在觀念和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產生衝突和隔閡。它不僅涉及到學生和教師,還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乃至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在領導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的潛意識中,“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天然合理的,學校教學就應當是這樣的。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充其量也只是需要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策略和環境的改進、改良。其結果,學校的一切教改努力,無一不是在強化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也在努力適應這種強化”[4]。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許多學生也在當前流行的傳統教學模式的運作中表現得相當成功,體現在獲得好的成績,他們似乎都習慣了、適應了,也不願意以一種不熟悉的方式來學習,因為他們擔心失敗,尤其是學習者在接近高中或大學畢業時,成績的好壞對他們意義更重大。這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的弊端。在這種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下,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麼”也不知道要問“為什麼”的麻木習慣,形成一種盲目崇拜書本和老師的迷信思想?“書本上的都是經典,老師講的必定正確,對書本都不能懷疑”[5]。這種思想觀念代代相傳,不斷強化,使得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無從發揮,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首先他們自己大都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獲得知識,或者説是在傳統的教育薰陶中成長的。他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識,習慣了自己教學的方法,也許不要做任何背課,憑着一支粉筆就可以輕鬆地上完自己的課。而在建構主義這種新的教學觀念或教學模式中,教師從傳遞知識給學生的權威人物變成了一個與學生學習活動的高級夥伴。他們既要精通教學內容,又要指導新的可能是連他們自己都不太熟悉的學習技巧。這對於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來説,真是一個嚴峻而巨大的挑戰。教師必須放棄原來對問題解答胸有成竹的答案,而轉向一種許多答案在某種程度上來説都是對的,多少令人尷尬和無所適從的情形。從熟悉轉向陌生、從輕車熟路到不可預測,哪個教師不會頓感緊張和不適應,更何況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除了角色要重新定位以外,備課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遠遠超過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以上因素可以看出:現代教學模式雖然有其無法比擬的優點,但在我國現有國情下還不夠成熟。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強調建構主義的教學和學習方法當然不會有好的效果。這裏的條件包括硬件、軟件和人的知識背景,硬件是指快速的網絡環境,軟件是指豐富的多媒體信息資源,人的知識背景是指學習者要有相關的知識結構才能做到意義的建構。試想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如何去建構出新的屬於自己的意義?怎麼能獨立學習、協作學習和會話學習,如果硬要進行建構主義的學習,很可能蜕變為一種沒有實際成效的形式。即使是經過精心的準備,教師實施起來也非常困難。此外,現代教學模式下缺乏人文因素。由於現代教學模式必須藉助計算機或網絡終端,使本來很直接的師生關係複雜起來,教學中的“人-機”關係或“人-機-人”關係會削弱師生之間的直接交流,而作為活生生的人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直接交流,其教育價值是不可替代的。筆者曾有過這樣的體會,運用計算機網絡教學,在回答和指導學生時,由於師生不是直接的目光交流,教師不知道學生對所講的問題是否聽懂、領會,儘管對着計算機屏幕按教師的思路講授,結果教師像“自言自語”,沒有一點上課的感覺。因為教師和學生面對的都是冷冰冰的機器,這是教師在場的教學情行,更何況在沒有教師條件下的網絡學習,師生之間的“感覺”就更難定位了。這説明,師生之間的直接交往要比一個“第三者”的介入好得多。因為教師熟悉自己的學生,瞭解他們的個性差異,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教師作用的權威性、示範性、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都會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即使教師的一個手勢,一種眼神都會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所以“教人還是要由人來教,教書本質是教人,只不過是尚未過渡機器教人的階段,進入那個階段後,可能才知人教是難以替代的”[6]。三、優勢互補式教學模式?--“主導--主體論”“主導--主體論”簡單地説就是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堅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建構主義理論的突出優點是利於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其缺點則是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因為不利於系統知識的傳授,甚至可能偏離教學目標)和忽視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6]。而“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與建構主義恰好相反,優點是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並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其突出的缺點則是強調傳遞--接受式,否定發現式,學習者的主動性、創造性難以發揮,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屬於知識型與模仿型,思維方式集中、狹窄、辦事準則只求規範,缺少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難以適應快速變革和日益多樣化的現代社會。“可見二者正為優勢互補,由於能兼取兩大理論之所長並棄其所短,因此,‘主導--主體’論教學模式是比較科學而全面的理論基礎”[7]。由此看來,“主導--主體論”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理論的發展、深化,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吸取、包容和發揚,既不是簡單的取代和拋棄,也不是無原則的折衷,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不僅適用於指導和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也適用於指導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現代教學模式。當然,這些僅僅是一種理論的探討,並沒有指出在實踐中如何操作。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是廣大的受教育者。有了理論的指導,還必須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為此,筆者提出“節目主持人”的教學模式,以供大家討論。四、節目主持人與現代教學模式説起節目主持人大家都不陌生,這是現代廣播電視節目常見的形式。尤其是電視節目主持人已成為電視節目製作的核心。像中央電視台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實話實説》等欄目都是眾所周知的好欄目。欄目好,除了內容好以及欄目後台的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以外,節目主持人則是最主要的,他是欄目的標誌代言人。分析一下這些節目主持人可見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有精彩的導語。優秀的節目主持人特別注意節目開頭的導語,也就是用一段簡短的語言引出節目的主題內容。這與我們傳統教學中教師的“開場白”相似,所不同的是節目主持只是節目的引導者,組織者,剩下來表演就交給了現場,而不是整場節目的個人表演者。這似乎又像建構主義所説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師除“開場白”以外,剩下的也是教師自己的“表演”,儘管其中也有許多媒體的參與,或用各種啟發式教學方法使課堂活躍,幫助學生理解等等,但大多是輔助教師表演的“道具”,教師始終都是課堂的中心。所以“節目主持人”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有原則的區別的。二是有精心的準備。節目主持人要主持好一台節目,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嚴肅或活潑,都與主持的內容有關,但他們都必須事先做精細的準備,有些甚至要進行嚴格的“排練”,然後才能錄製或直播。這種“排練”的好壞決定其節目主持的成功與否,這就像課堂教學中教師備課一樣,許多教師為上好一堂課,不僅要“備課”(做必要而充分的準備),甚至還要“背課”,就像節目主持人背台詞一樣。三是有精湛的技巧。好的節目主持人不僅要有莊重可親的外表,落落大方的舉止,更要有生動有趣的“串詞”,靈活機動的應變能力,從而準確有效地控制節目的時間和內容,風趣生動地駕馭現場氣氛。這就在於節目主持人的整體素質。為什麼有的主持人主持的節目收視率高,而有的主持人主持的節目收視率低,除了節目的內容和觀眾羣的特定因素以外,還在於主持人自身的綜合素質。正像有位知名主持人所説的:“主持人是雜家,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知識去傳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與羣眾交流,善於發現和觀察觀眾的心態,把感覺內化、昇華,在適當的時候加以總結,並努力提高做人的素質”。由此我們同樣可以聯繫到課堂上的教師,不正是需要這樣的“節目主持人”嗎?難怪有人突發奇想,讓幾個主持人到中學裏教學,也許是個好主意。比如,讓崔永元到中學教語文,他做節目的宗旨就是“實話實説”,而語文課程的最高原則是“修辭立其誠”,他如果走進教室上語文課,那些空話、套話、假話必將一掃而空。其次,他有極強的語言能力,非但自己的表達明白流暢,而且善於啟發誘導滿堂的觀眾,讓大家能把自己的心理話掏出來,進行交流,從而形成了一種類似磁場般的強大吸引力,感情上的悲喜、思想上的辨析、在他的調度下,能滲透、能融會。這種本領對於語文老師來説太可貴了。第三他有着一種從容而幽默、豁達而自信的態度,這種態度使他平易近人,使全班同學都樂於同他交流,他的這種幽默是他個性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硬滑稽”,更不是“作秀”,他永遠不會凌駕在眾人之上,也不會故作姿態的媚俗,他不會迎合你,也不讓你來迎合他,這也許是所有教師尤其是作為

[1] [2] 下一頁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又如白巖鬆教數學或物理,因為他的思維十分嚴密,語言表達又極其清晰,數理教師要肚子裏明白,嘴上也明白,才能把一個個定理講得清清楚楚,才能把推導過程説得絲絲入扣,白巖鬆的語流極快,你如果思想高度集中地跟着他思考,可以養成思維敏捷的習慣。方宏進教政治,他冷靜、嚴謹,實事求是,面對任何社會現象,都能剖析得中其肯綮,他不吹不捧,不躲不避,決不“搗漿糊”,更不打官腔。敬一丹一看就是位優秀的班主任,全中國的中學生都會喜歡這位和藹可親而又儀態萬方的大姐姐……。儘管這些都是假設的、虛擬的,但我們不妨也借他山之石,效仿和豐富我們的課堂教學,那一定是有意義的。四是有精確的配合。我們知道,許多節目都由媒體來表現,除了主持人的串詞、衡接以外,大部分都由現場的嘉賓觀眾或事先準備好的場外鏡頭片段來充實內容。這正像現代教學模式中的多媒體組合教學的方式。避免了傳統教學的“一言堂”、“滿堂灌”。總之,從優秀節目主持人主持的節目中,可以得到許多啟發,面對目前教學改革的大潮,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有較好的指導意義。

上一頁  [1] [2]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篇八

一、語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教學中的應用

1、課前語言生動的導語語文教學過程中導語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中學語文教師多數會導語的重要性,草草點題、寥寥幾句是不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引起共鳴的,其實語文課程的導語與音樂的前奏是一樣重要的,導語的成功設計可以將學生帶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故事的序幕被緩緩拉開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驚人的場景,也可以説是為學生打開寶藏的大門,琳琅滿目的稀世珍寶就會吸引學生的眼球。那麼語文教師在設計導語的時候不妨可以將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使館事件後人民羣眾義憤填膺的正義呼聲與課文中魯迅先生悲憤不己的內在情結聯繫起來,這樣的實事更能引起內心深處的共鳴,所以在導語設計之初教師就要對其吸引力有一定的預見性。

2、學生朗讀與教師範讀朗讀能夠使無聲的文字富有充沛的情感,這是一種語言上的創造也是一種語言藝術,朗讀的過程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切的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與意圖,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朗讀與教師的範讀,教師的範讀過程是為學生建立一種情感氛圍,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瞭解文本內容與感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語言並大聲朗讀,豐富自己的語言情感,注重朗讀過程中的神態舉止,教師可以先給學生範讀以此來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夠了解詩詞的寓意。實例分析:課程名稱:《羚羊木雕》視角定位:單篇整體閲讀教學角度。語言學習目標:利用課文特點,教給學生一點似乎不覺得非常重要,但是具有實際內容的知識點。學習要點:怎樣把對話描寫中的“説”這項內容寫好。“説”這個詞在《羚羊木雕》中反覆出現多次且出現形式不同,例如:

(1)奶奶突然説:“算了吧,這樣多不好。”

(2)“是的,這是爸爸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一句中沒有引出“説”這一詞,語句中表現出的是爸爸情感中的不可抗拒。

(3)“不!”我哭着喊了起來。這也是“説”的一種表現形式。

(4)媽媽堅定地説:“你現在就去把它要回來!”這是在説話之前將語氣態度加上,明確語句含義。

(5)用“神情”表示“説”或在“説”宇之前加上“神情”如:“爸爸不是説給我了麼?”我小聲地説

(6)帶動作地“説”或以動作表示“説”。如:“送給誰了?告訴我。”媽媽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以此達成學用結合,能夠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印象深刻。

3、傾聽學生訴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不同的訴求,教師要學會傾聽並給與一定的理解,整合學生的意見之後與之達成共識,增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在傾聽的過程中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威嚴的形象使學生膽怯,從而隱藏了學習訴求,而教師也是被這種形象束縛而失去了傾聽的耐心,難免會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主觀臆斷以及一味灌輸的形式,語文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善於傾聽,善於與學生溝通交流。

4、探究學習交流總結教師整合出與教學任務相符合的重點問題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學生探究出的問題以及答案能夠與同學進行介紹與講解,使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實現知識的共享,最終針對某一探究問題達成一致,最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來解析文本語言的賞析結果、體會,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語言教學要注重開放性課堂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新課改教材中涉及到的實踐內容非常多,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拓展思維,所以在教學內容上突出整合形式的知識教育,在增加信息含量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語言教學要注重語文課堂的創新性與塑造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創造性價值是非常高的,中學階段學生的心理髮展是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塑造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語文的情景教學,能夠使學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維發散到最大化,所以教師應該注重新理念、新形勢的教學,讓學生的嶄新的教學模式中提高自我創新能力;最後,要注重語文課堂的彈性與週期性,教學是要長期累積而進行的,所以教師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與態度,在課堂教育過程中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彈性反映以及情感需求,以學生的個體特徵和個性發展為主來進行語文教學,以此才能夠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二、結語

綜上所訴是對中學語文教學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學模式的介紹,新課程要求下的教學主體是學生,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要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接受語文的教學模式,善於與學生溝通交流,培養與塑造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

淺談課堂教學模式學習心得 篇九

愉悦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是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和關鍵。數學課堂也需要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構建和諧課堂,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學生才能樂意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我採用以下幾種方法營造和諧課堂,培養樂學興趣,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營造課堂氛圍,煥發樂學熱情。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學習的思維處於最佳的狀態,而緊張的課堂氣氛難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創設和諧愉悦的課堂環境,促使學生想學習。同時,教師要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學習。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提出在長6米、寬4米的房間裏鋪地磚,商店有25釐米?、36釐米?、64釐米?三種型號的地磚讓學生自由選擇,並要求學生説明理由。這樣,學生學習的熱情就會煥發起來。

二、鼓勵動手實踐,激活內在動機

觀察和實踐是探究數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動手實踐具有綜合的教育功能,它不僅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構建愉悦和諧的課堂,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學會用探究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圓椎體的體積”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弄清圓椎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我事先要求學生用硬紙板各做了一個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體和圓錐體,課堂上將學生帶到沙堆邊,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用黃沙注滿,並反覆地倒進倒出,逐步體會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推導過程,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使數學課堂變得寬鬆,樂學。

三、強化參與意識,提倡合作交流

過去,我班的學生參與意識不高,更談不上合作交流,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學習效果很不理想。見此狀況,我結合我班實際,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和學習指導。讓學生從中感受成功,尋回願意學習的心態。

下面談一談我班學生數學學科存在的問題和教學措施。從總體上看,我班學生數學成績普遍較差,呈現為:沒有優生,而後進生比重突出。通過多方面比較和分析,我發現我班學生對計算方面和數量關係的理解及應用能力偏低。見此情況,我在整理和引導學生複習的過程中,重點強化學生的計算關,優化數量關係。特別是對後進生進行單獨輔導或強化訓練,遵循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入手,促使他們從練習中得到啟發或掌握一些基本的計算、應用能力。同時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此外,還安排一些學習相對好的同學幫助他們整理知識和對知識點的再次鞏固或強化。至於對那些成績在中上水平的學生,教師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強化訓練。分層次,有步驟地安排他們練習,同時要求他們在練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直至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方法。

總之,我班學生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較多,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也各不相同,基礎相對薄弱,最基本的概念、計算法規、公式都記不清楚,加上學生間沒有一個好的競爭意識。針對這樣的狀況,我將採取除以上這些方法外,還要對每個學生都嚴格去做。如果這樣做後,還沒有轉變目前的局面,我真的沒有辦法可行了。最後,我真心的希望各位同仁給予我寶貴的建議和方法指導。

課堂教學模式辨析 篇十

課堂教學模式辨析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係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1]。所以教學模式是教學思想,教與學理論的集中體現。改變教學模式必將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理論的根本變革,甚至引起教育體制的根本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媒體的飛躍。第一次是從語言到文字,文字的出現使我們能脱離具體事物而進行抽象學習,學習的過程較以往復雜了,深入了。人類的信息和知識得以積累和延續,這時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模式;第二次飛躍是從手寫到印刷。教科書的使用,使我們學習的對象廣泛了,傳播知識範圍擴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速度,這時的教學模式主要是“課堂教學”模式。人們向書本學習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這兩次飛躍,對人類的文明都起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今,媒體正處於第三次飛躍的轉折點,即從印刷媒體向電子媒體的飛躍。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出現給人類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次飛躍將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都要強烈,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思維方法。正是由於電子媒體的形式不同,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不同,必將帶來教學模式的變化。為此,許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許多理論和設想,什麼“建構主義學習論”、“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論”等等紛紛出台,儘管那些設想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但能真正走出實驗室應用於教學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尤其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學生中心論”與我國的國情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面對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教育相對落後,幾千年的傳統教育模式不能一蹴而就地改變,必然有一個過渡階段。在這裏,筆者提出“節目主持人”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是一個可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於我國的教學改革,素質教育,尤其是中國小生的課堂教學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此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一、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中心論”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學內容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其特點是教師口授、板書,學生耳聽、筆記。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及時信息反饋,瞭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並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媒體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內容,教學大綱是教的大綱,教學計劃是教的計劃,學生的成績是教師教的水平的反映,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環境則是提供給教師表演的舞台。一句話,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着教師轉的”[2]。很顯然,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性決定着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應試教育條件下表現為學習成績的高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論根據就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其優點是明顯的,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學的組織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