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教學目標的動態發展 篇一

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是共同的實施者。為了實現學生有實效的發展,學生應具備的語文能力,師生應該共同完成教學目標。雖然教師經過不斷地備課和教後反思,不斷地完善教學設計和定位教學目標,我們共同的目標就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因此教學目標也是動態的,我們為了落實和鞏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能力。我們應該面對實際的教學現狀,認真探索教學的實施問題,探索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斷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更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方向。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二

《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別具匠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的優秀篇章。課後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談一下所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課文中的字詞教學要抓重點難點。

對於五年級的孩子,課文中的生字詞不可面面俱到,每個都講到。而是對於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字音、字和詞語講解即可。例如,這篇課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這裏要讀第二聲。玲瓏剔透的“剔”要讀第一聲。詞語重點講“眾星拱月”,要結合課文來理解,這個詞概括出圓明園的結構佈局。詞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環繞。像許多星星聚集、環繞着月亮。”教學時我問: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麼?學生回答:“許多小園”。這裏的月亮指的是什麼?學生回答:“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這個詞語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許多小園像星星一樣環繞着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的周圍。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而且對圓明園的佈局也瞭如指掌。

二、以讀代講,讀中感悟

魯迅先生説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教學時,我特別注重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文本,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達到使教學結構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這段的教學以讀為主,在讀中學生感悟到了圓明園之大,之美,在讀中學生也充分地體會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讀中讓學生體會到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在內容的處理上,我力求做到詳略得當。如第三小節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我引導反覆朗讀,因此,學生不僅認識到了景觀之美,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體的景物很多,如果逐處景觀地講解,不但費時較多,學生還會產生厭煩之意。在這兒的教學中,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圓明園中只有這些景物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找出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

三、引導學生把閲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深入地理解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1、惋惜之情。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中國人民為之惋惜。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它的毀滅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世界人民也應感到惋惜。

2、讚歎之情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的“舉世聞名”讓我們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讚歎。圓明園建築宏偉壯觀,充滿詩情畫意,“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裏”。圓明園收藏着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兩處“最”,讚歎之情溢於言表。

3、仇恨之情

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這些詞語寫出了侵略者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感覺《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與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太遠了,在學生的腦海裏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維,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這麼一座歷經幾代皇帝辛辛苦苦設計、建立起來的美麗皇家園林就這樣在三天的`時間裏,在英法聯軍的手裏化為灰燼,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這是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個恥辱,為了使學生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思維,我特意播放了《火燒圓明園》的片段,映入學生眼簾的是圓明園的設計、建造、毀滅這一完整的歷程,嘔盡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就這樣化為灰燼已清晰地記入學生的腦海裏,頓時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怒、激起了他們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之情、告誡他們不要像統治者們的昏庸無能、激起他們發憤圖強、熱愛科學技術、振興中華民族的雄偉決心。學生們紛紛在課上談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是那麼熱烈、那麼深刻、那麼感人。

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遺憾的教學,這節課後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對於課前查閲的資料。學生僅僅停留在從電腦上機械的打印下來,不會有取捨的巧妙運用。改進辦法:課堂上不允許念資料,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我進行了《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課堂中有李校長和李主任、學科組長教師的聽課指導。

教學的開始,我從題目入手,《圓明園的毀滅》,和同學一起板書課題,“圓”是圓滿無缺的圓,“明”是光明普照的明,還有一個“園”,是皇家園林的園,正是這樣一座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園林卻被英法聯軍給毀滅了。引出課文,結合課文圖片介紹圓明園,又走入文本,學習課文第三段,在這一環節中,我更多地把時間放在課外拓展上,而對於文本的理解挖掘太少,學生們得到了知識的延伸,卻對語段的內容半知未解。尤其最後引導學生根據理解來感情背誦時,語段太長,學生無法流利地背下來。針對這一方面的弊病,我準備刪改一些教學環節,如六個小導遊介紹環節,我準備縮減語言,一兩句話在座位上介紹,對於文本中“有·還有”等不做具體的介紹,只要凸顯出圓明園中建築的精巧即可,另外,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體會,讀中理解,讀中背誦。

圓明園的建築不僅宏偉,文物還很精緻,引出第四段,瞭解文物的價值之大和歷史悠久,在這一環節中,我過於注重文本的理解,忽視了學生反覆的讀文。也沒有很好的落實語文課堂上“讀”的環節。

值得肯定的是,課文中圓明園被毀滅的講述中,我更好的結合了錄像的實錄,渲染那種國土盡失的悲痛之情,帶動起來學生的情緒,使得學生能夠讀出文本中所藴含的悲憤、惋惜之情,領悟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教訓。

課文講述結束環節,由於之前拓展內容太多,致使時間拖長,後面的拓展內容沒有進行完,這是我遺憾的地方所在。所以,整堂課對於時間的壓縮,對於文本的深層理解,引導學生多讀等,都是值得我進一步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今天,在各位校領導和同事的指正下,我將會進一步修改我的教學設計,多練多講,多發現問題、多去改進。對“以一帶多”的教學模式,有了更加正確的理解,帶的內容要適時適度,要精巧,不能擠壓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這是我這次教研課學習到的地方,也是各位前輩教會我的地方。我將會潛心進取,不斷努力,以求不斷進步。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四

今天的思品與社會我們學習了《火燒圓明園》,看到同學們都舉起憤怒的拳頭,恨得咬牙切齒説:“他們簡直不是人,太可惡了……

1860年,英法聯軍開始侵佔中國,對中國大肆進攻。當時是咸豐皇帝在位,成天吸鴉片,關閉國門,將西方科學技術理解為玩物喪志。到後面科學技術越來越落後,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這樣過着。不知不覺間,我國的科學技術與外國越來越懸殊,當英法聯軍侵入時,士兵們仍然在用矛、槍、戟、盾與持有洋槍洋炮的英法聯軍打仗。最後節節敗退,直到英法聯軍追到圓明園。

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為了銷燬罪證,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內放火。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着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看短篇的時候,大家不停地感慨:“這英法聯軍真是太可惡了!”“要是帶着現在的武器回到以前該有多好”“這麼多國寶、藝術品都被砸爛了,太可惜了”。是呀,多少代人的心血都傾注在那上面,整整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園林,三天就被燒光、搶光了!大家還記得上回蘇富比拍賣會嗎?那些獸首可都是中國人的啊!可是我們卻必須得用昂貴的代價買回來。外國人造不出那麼好的東西,就來搶我們的。搶了還不算,還要燒燬它,還要危害當地的百姓。不過,這也不完全是英法聯軍的錯,當時清政府太腐敗,只顧自己逃命,不顧老百姓。而且,科學技術又太落後,完全沒有能力抵擋外國人的攻擊。“把平靜與安寧留給皇上,把戰亂和痛苦就賜給老百姓吧。”就是諷刺清政府的。這也讓我們得到了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捱打!現在,為了避免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我們正在抓緊學習現在的科學知識,同學們好好學習吧。

圓明園的毀滅教後反思 篇五

動態的課堂追求實效的發展

我執教完《圓明園的毀滅》之後,回想整個過程。在這次磨課中,我對這篇課文進行三次備課,每一次備課都經歷不一樣的思考。備課只是課堂教學的前奏,上課是課堂教學的平台,課後評議是課堂教學的診斷糾正,我認為這是以磨課作為教學的新起點,追求教師教學發展的長遠之路。本次磨課研修的任務主要圍繞教學目標的制定與落實展開的,我是執教的老師,也注意在這方面進行思考和總結。我有了新的思考,主要有以下方面。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六

本節課,我從三個方面進行課堂教學,課堂上有成功的地方,也有有待提高的方面。

一、雅詞實記環節

學生邊讀邊畫課文中出現的優美詞語,讀完後,嘗試為課後的一類字、二類字注重,並組詞。

教師帶着學生一起學習本課的詞語,書空“毀”的筆畫,理解不可估量、金碧輝煌等詞語。讓學生帶着“不可估量”回到課文中的第一段,再讀課文,理解課文中兩次出現“不可估量”,寫出了圓明園毀滅的損失之大,表達了作者無比憤怒和痛惜之情。

二、再讀課文,讀出情感變化。説説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一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首先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段意。課文共分三部分去寫,第一部分寫了圓明園毀滅的巨大影響,第二部分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歷史文物,再現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觀。第三部分,作者用精煉、準確的語言介紹圓明園毀滅的經過。

文章詳細描寫圓明園的建築風格,有民族建築、西洋建築,突出圓明園的宏偉。文章略寫圓明園的文物,有博物館、藝術館,突出圓明園的珍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圓明園就體現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如此美好的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被英法聯軍給 毀滅了。

圓明園的毀滅的經過,讓我們感到無比痛心。抓住“掠走”“破壞”“毀掉”等詞語體會,能拿走的,想盡辦法也要拿走,不能拿走的破壞、毀掉,他們做了這些還覺得不夠,為了銷燬證據,他們放火燒掉。

文中學到這裏,孩子們都能感悟到文中表達的感情,“憤怒”“痛惜”之情油然而生。順勢穿插圖片和歷史資料,讓孩子們感悟昔日的輝煌,毀滅後的殘敗。

三、優美句子仿寫

仿寫句子是孩子們弱項,主要問題表現為如何寫句子,無從下手。塗畫現象嚴重,卷面不整潔等。針對孩子們存在的問題,我讓學生先規範抄寫課文中的原句。再帶領全班學生一起思考,一起編寫句子。

優美句子:“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師生共同的習得:做家務是一種好的習慣,也是分擔家務勞動的種責任。走出校門隨地亂扔垃圾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也是敗壞學校影響的一種表現。

優美句子: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有象徵着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徵着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

師生共同的習得:學校裏有寬敞明亮的教室,也有乾淨整潔的水衝式廁所,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也有來自不同地方樂於求知的學生。書桌裏有各式各樣的書籍,也有不同種類的作業本,有如激烈戰場的“槍”,也有捨己救人的“醫療兵”。

本節課用時100分鐘,教學的成功之處在於第一、三部分課堂練習充分,學生能有自己的體會,並當堂消化知識。還需提高的是第二部分,教師講解所佔時間過長,體現不出學生的真知灼見。需要我們在接下來的課堂中,着重從閲讀教學方面下功夫,提高孩子們的閲讀理解能力。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篇七

一、走近圓明園

課前學生閲讀了兩篇課文,一篇是《圓明園的毀滅》,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熱情便被點燃了。“英法聯軍把金碧輝煌的圓明園搶掠一空,焚燒殆盡,真是強盜行徑。”“我讀了兩篇文章感受是兩個字:悲憤,無比的悲憤與憤怒。”“東方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變成了斷垣殘壁,一片廢墟,讓人痛心不已。”學生在讀書中真的動了感情。

引導學生通過有關資料知道圓明園佔地約458.9公頃,有一萬多個禮堂這麼大。學生感受到課件上顯示的廢墟在風雨中已經佇立了144年。學生低沉而緩慢地誦讀:“圓明園裏,荒野的風,嗚咽地講述着——一個古老的故事;殘留的柱,痛苦地書寫着——一個國家的恥辱!”學生開始領悟課文上的這段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説:“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損失。”學生真正把書讀進去了。便從“走近圓明園”昇華到“走進圓明園”了。

在這裏,把文本整合成一個三維立體的“集成塊”,學生在閲讀同一主題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獲取信息。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獲得審美的情感薰陶。

二、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畫出了一系列的關聯詞,如“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學生在讀書中掌握“眾星拱月”是怎樣的佈局,“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畫”“奇珍異寶”又是多麼珍貴。在此基礎上,再讀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學生被那“恍若月宮”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語言文字的載體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也告訴世人:“圓明園的價值在祖國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引導學生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此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屏幕上大火熊熊,濃煙滾滾,所有珍寶都化為灰燼,大火燒了30秒。沒有任何聲響和音樂,學生的心縮得緊緊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個30秒啊!在老師的引讀下,剛才板書的“有……也有……”等詞語間,老師加上“沒有……也沒有……”的沒字,這種強烈反差,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印痕。當屏幕上出現李大釗的詩句“圓明兩次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時,學生對侵略者的罪惡痛恨有加。

在這裏,課堂教學的流程就像在一幅偉大畫作的框架中,整體把握,不斷積累,螺旋漸進,逐步沉澱。包括語言材料、結構樣式、人生體驗、情感態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為教學主題的引領下,教材要整合,在課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從文本中積累文化知識,獲得情感體驗,豐富人生涵養,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發。這樣的超越正是對學生成長真正負責任的體現。

三、走出圓明園

再讀課文開頭段,學生永遠記住了這個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從這一天以後,圓明園被摧毀成一個廢墟。還有什?什麼都沒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跡都擦去,稍留殘跡。)留下的是憤怒,是淚水,是歎息,是奮發,是立志……“圓明園的毀滅是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如果歷史可以改寫,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護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對英法聯軍的暴行,你會怎麼想?怎麼做?(學生在深入人物內心的體驗中,進一步領文本的深刻內涵。)當學生從資料中獲知有一種傳説——火燒圓明園的帶路人竟是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橙,這時學生們從心中僅僅是“仇恨”和“憤怒”嗎?這時“圓明園”這個符號在你心目中又是什麼?學生答:是恥辱,是警示牌……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貧窮受欺壓,落後要捱打!”

在這裏,課堂教學的另一個層面——自,進入了學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個性的養成,是語文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它不是把語文教學視為思想灌輸,而是引導每一位學生在獲得基本認同的前提下,根據個人的獨特感受,走上文化積累和精神成長的快車道,並終建立屬於自己的豐富而充滿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我以三大學習主題為主線:“圓明園為什麼會毀滅”“為什麼説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為什麼説圓明園的毀滅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問題內驅力的作用下,學生運用遠程教育中的豐富的資源自主學習,或點擊圓明園概況,或欣賞圓明園風光,或觀看圓明園被毀的視頻信息,或走進數字虛擬圓明園……這些完全由學生主動探索、相互協商而學到知識,其價值遠遠超過教師在傳統課堂上灌輸,更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當學生感知到圓明園的輝煌後,內心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時,我們則設計了一個情感流露的環節:有學生想用優美的語言感情描述;有學生想當導遊,更有同學把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製成了圖文並茂的風光介紹,並輔以導遊解説詞,這樣學生帶着情感進入角色,感受到了圓明園美至極點的同時學生的情亦至了極點,同時更為後文名園被毀,將內心的憤怒與傷痛發泄至極點奠定情感基調。

在這次教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課前資料蒐集和積累運用中讀後感的材料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