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簡介精品多篇

白居易的簡介精品多篇

社會關係 篇一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鞏縣縣長,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曾任江蘇徐州別駕。據《新唐書·白居易傳》記載,白居易剛出生七個月就能翻書,他用姆指劃拉的“之”、“無”兩字,重試數百遍都象形不差。白居易五歲能吟詩,九歲識聲律,讀書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歲時,拿着自己的詩作去京城長安應考。考前,白居易將自己寫好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呈遞給當時的詩壇領袖人物顧況看。顧況沒看詩作,先看署名後,譏諷笑道:“長安百物貴,白居大不易!”然而當他讀到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轉而又驚又喜地説:“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在顧況的大力推薦下,白居易考中進士,從此名揚天下,此樁軼事亦傳為美談。白居易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詩歌文學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在洛陽時,還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

白居易全文 篇二

[唐]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蹋晴沙。

[城東樓名望海樓。]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

作品賞析:

【註釋】:

此詩為長慶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作。詩對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寫,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後兩句為一景。七處景色都靠“望”字把它們聯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登樓遠望海天瑰麗的景色,有籠住全篇之勢。作者原注云:“城東樓名望海樓。”《太平寰宇記》中望海樓作望潮樓,高十丈。次句護江堤指杭州東南錢塘江岸築以防備海潮的長堤。清晨登望海樓,極目遠眺,旭日東昇,霞光萬道,錢塘江水,奔流入海,護江長堤,閃着銀光。此聯把城外東南的景色,寫得極其雄偉壯麗。

次聯詩人把目光轉到城內。杭州城內吳山(又稱胥山)上有“伍員廟”。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輾轉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先後打敗了楚國、越國,後因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見疏,終被殺害。所民間傳説:他因怨恨吳王,死後驅水為濤,故錢塘江潮又稱“子胥濤”。此詩通首所寫均為白日眺望情景,“夜入”是想象之詞,是説看見眼前的錢塘江和伍員廟,想到夜裏萬籟俱寂之時,濤聲傳入廟中,特別清晰。“蘇小”,即南齊時錢塘名妓蘇小小。“蘇小家”代指歌妓舞女所居的秦樓楚館。這句正寫題面的“春”字,點明季節,並以歌樓舞榭,寫出杭州的繁華景象。應當注意的是,句中之柳非門前屋後之柳,而是極目遠望到的院中之柳。《唐宋詩醇》評這兩句説:“‘入’字、‘藏’字極寫望中之景。”兩句均引用典故寫景,不但展現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聯想到伍員的壯烈,昔日杭州的繁華,上句氣象雄渾,下句旖旎動人,富有詩情畫意。

上兩聯主要是寫自然景色,下一聯則把重點移在風物人情上。“紅袖”指織綾女子。“柿蒂”指綾的'花紋。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語意雙關。作者原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趁梨花”是説正好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此聯一句寫遊人沽飲,一句寫婦女織綾。梨花飄舞,酒旗相招;紅袖翻飛,綾紋綺麗。詩意之濃,色彩之美,讀之令人心醉。

末聯又把目光移到遠處,寫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結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即白沙堤,簡稱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裙腰”這個絕妙的比喻,不僅寫出了春日白堤煙柳葱蒨,露草芊綿的迷人景色,而且把從遠處俯瞰西湖的景象寫得非常逼真生動,同時,寫裙腰,自然使人聯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飄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聯想到嫵媚秀麗的西湖,豈非美麗少女的化身?宋代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雖不能肯定它就是從白居易這兩句詩衍化而來,但二者的構思,卻是一致的。

這首詩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徵的景物,熔鑄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筆,畫出一幅《杭州春望圖》。畫面以春柳、春草、春樹及江水、湖水的翠綠為主色,又以梨花、紅裙、彩綾、酒旗加以點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間,把杭州的春光裝點得美麗無比,散發着濃郁的春意。詩在寫法上,由城外之東南,寫到城內,然後又寫到西湖,遠近結合,錯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時,又將寫景同詠古,攝自然之景同記風物人情結合起來,使景物更加豐富多彩,富有詩味,洋溢着詩人抑止不住的讚美之情。

白居易小時候的故事 篇三

唐代詩人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自幼好學,是個很有天分的孩子。他5歲開始作詩,日日勤學苦練,十幾歲便在家鄉小有名氣。

16歲時,白居易長途跋涉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顧況是當時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許多學子都會帶自己的詩作去向他求教。白居易也聽説過顧況的大名,於是,一到長安,他便拿着自己的詩卷前去拜謁,希望顧況能指點一二。

門人將白居易領入府中。顧況見來人是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心裏頗有些輕慢。當他看到詩卷上署名“白居易”時,更覺得可笑,便説:“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你還是快回鄉下去吧!”

聽了這略有嘲弄之意的話,白居易並不辯解。

接着,顧況打開詩卷,映入眼簾的是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讀到這裏,顧況不禁站起來,高聲讚歎道:“好詩!”他一改剛才輕慢的態度,鄭重地對白居易説,“你能寫出這麼好的詩,別説長安,就算整個天下,‘居’又何難!”

從此,白居易名動京師,他那首得到顧況稱讚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更是被千古傳誦。

白居易全文 篇四

[唐]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衞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註釋:

【1】微之:唐朝詩人元稹,字微之,與詩人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

【2】“漳浦”句:以三國時劉楨卧病漳浦自比。劉楨《贈五官中郎將四首》其二:“餘嬰沉痼疾,竄身淸漳濱。”漳浦,指漳河。今山西省東部有清漳、濁漳二河,東南流至河北、河南兩省邊境,合為漳河。

【3】“咸陽”句:指元稹已死多年。元稹死於大和五年(831)七月,次年七月葬咸陽縣(治所在今陝西咸陽)。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為悼念亡友之辭。《禮記·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4】君埋泉下:指微之去世。

【5】寄人間:寄居人間。

【6】阿衞:微之的小兒子。

【7】韓郎:微之的愛婿。但據作者《元稹墓誌銘》:“今夫人河東裴氏,賢明知禮。……生三女:曰小迎,未笄;道衞、道扶,齠齔。一子曰道護,三歲。”可知阿衞即道衞,自注中“小男”或為“小女”之誤。又韓郎疑是韓泰的兒子。

【8】夜台:指墳墓,因為閉於墳墓,不見光明,所以稱為夜台,後來也用來指代陰間。

【9】茫昧:模糊不清。

作品賞析:

這首《夢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離世九年後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夢中二人攜手同遊,他們可能意氣風發地暢談天下大事、黎明蒼生;可能痛斥那宦海**、官場污濁;可能恥笑那魑魅小人、假義君子……可是夢總有醒來的時候,淚水打濕了絹帕,老淚縱橫也無心擦拭了。時年,白居易已經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想起了元稹當年還和過他的一首詩,詩中有這麼兩句:“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閒人不夢君”。確實,生時不能相見,夢見還可以慰藉相思,夢不見是悲痛的。可是,死後故人夢更是痛徹心扉。明知此生不能再見,卻又一遍遍回憶着逝去的時光,每每回憶一次,都是一遍強於一遍的無奈憂傷。死亡,切斷了所有一切可能的念想。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時間蹉跎了芳華,元稹死後,白居易的一把老骨頭也不得安生,只是淡漠地看着長安城的草生草長。白居易與元稹一別已是九年,而且還會有好幾個九年,直到自己也身赴黃泉。而自己的生老病死,已經沒有了元稹的參與。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白居易是一位“深入淺出”型的沉思者:孤高、正直、磊落、坦蕩。這句話正是白詩在字面、形式上看似淺顯,而情意、內涵甚深的表現。詩人寫下這首詩時,身邊不是缺乏朋友,亦不是敵人氾濫。拉法特曾説:“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詩人恰好不是個凡夫俗子,他一生的朋友是很多的,比如李商隱就是他的忘年交。也正因為如此,在時隔九年後,詩人的這份思友之情才愈顯得彌足珍貴。

“阿衞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高壽的詩人目睹了後輩們的離去。一方面,活着的人想要知道死去的人的情況,另一方面,活着的人總是念念不忘地將人世間的新鮮事兒禱告給死者,縱然知道是徒勞,還是懷着這份希望。《古詩十九首》中有言:“來者日以親,去者日以疏”。當詩人看着去者已去經年,而來者亦已成去者,這是很大的內心荒涼。

白居易全文 篇五

[唐]白居易

皇帝嗣寶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兇。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

帝曰予一人,繼天承祖宗。憂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

元年誅劉闢,一舉靖巴邛。二年戮李錡,不戰安江東。

顧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或者天降沴,無乃儆予躬。

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時邕。莫如率其身,慈和與儉恭。

乃命罷進獻,乃命賑饑窮。宥死降五刑,責己寬三農。

宮女出宣徽,廄馬減飛龍。庶政靡不舉,皆出自宸衷。

奔騰道路人,傴僂田野翁。歡呼相告報,感泣涕沾胸。

順人人心悦,先天天意從。詔下才七日,和氣生衝融。

凝為油油雲,散作習習風。晝夜三日雨,悽悽復濛濛。

萬心春熙熙,百穀青芃芃。人變愁為喜,歲易儉為豐。

乃知王者心,憂樂與眾同。皇天與后土,所感無不通。

冠珮何鏘鏘,將相及王公。蹈舞呼萬歲,列賀明庭中。

小臣誠愚陋,職忝金鑾宮。稽首再三拜,一言獻天聰。

君以明為聖,臣以直為忠。敢賀有其始,亦願有其終。

洛陽安逝 篇六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説:“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全文 篇七

[唐]白居易

冒寵已三遷,歸朝始二年。

囊中貯餘俸,園外買閒田。

狐兔同三徑,蒿萊共一壥。

新園聊鏟穢,舊屋且扶顛。

檐漏移傾瓦,粱欹換蠹椽。

平治繞台路,整頓近階磚。

巷狹開容駕,牆低壘過肩。

門閭堪駐蓋,堂室可鋪筵。

丹鳳樓當後,青龍寺在前。

市街塵不到,宮樹影相連。

省史嫌坊遠,豪家笑地偏。

敢勞賓客訪,或望子孫傳。

不覓他人愛,唯將自性便。

等閒栽樹木,隨分佔風煙。

逸緻因心得,幽期遇境牽。

鬆聲疑澗底,草色勝河邊。

虛潤冰銷地,晴和日出天。

苔行滑如簟,莎坐軟於綿。

簾每當山卷,帷多帶月褰。

籬東花掩映,窗北竹嬋娟。

跡慕青門隱,名慚紫禁仙。

假歸思晚沐,朝去戀春眠。

拙薄才無取,疏慵職不專。

題牆書命筆,沽酒率分錢。

柏杵舂靈藥,銅瓶漱暖泉。

爐香穿蓋散,籠燭隔紗然。

陳室可曾掃,陶琴不要弦。

屏除俗事盡,養活道情全。

尚有妻孥累,猶為組綬纏。

終須拋爵祿,漸擬斷腥羶。

大抵宗莊叟,私心事竺乾。

浮榮水劃字,真諦火生蓮。

梵部經十二,玄書字五千。

是非都付夢,語默不妨禪。

博士官猶冷,郎中病已痊。

多同僻處住,久結靜中緣。

緩步攜筇杖,徐吟展蜀箋。

老宜閒語話,悶憶好詩篇。

蠻榼來方瀉,蒙茶到始煎。

無辭數相見,鬢髮各蒼然。

仕官生活 篇八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取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