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活動教案

國小二年級上冊數學活動教案

年級數學教案1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中秋節快到了,三江的月餅師傅正在忙着做月餅,瞧!新鮮的月餅出爐了

1、(出示9個月餅)請大家一起來數一數,這堆月餅有幾個(9個)那麼9個月餅最接近幾十呢?(10)我們也可以説9個月餅大約是10個。(學生跟讀)

2(出示43個月餅)這堆月餅有幾個呢?你能一下子數出來嗎?請大家估計一下,這堆月餅大概是幾十個?教師宣佈正確答案43個月餅,43最接近幾十?我們也可以説43個月餅大約是40個

3、那麼64個月餅我們也可以説大約是多少個月餅呢?86個月餅呢?

揭示課題:象剛才這樣把一個準確數看成大約是幾十,這就是估計,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用這個知識來學習加減法的估算。

二、探究加減法的估算

1、這幾天到三江買月餅的人可多了,你瞧!這3種月餅是大家歡迎的,(出示豆沙月餅28元,蛋黃月餅43元,水果月餅24元)

2、你能向小朋友介紹一下這些月餅大約是幾元嗎?(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大約是30元,大約是40元,大約是20元)

小朋友們真能幹,那你能根據剛才估計的數據,幫老師算算買豆沙月餅和水果月餅大約是多少元嗎?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你還能象老師一樣來提問嗎?

3、四人小組討論:

現在方老師帶了100元錢去買這3盒月餅,你幫老師想想,我帶的錢夠嗎?為什麼夠呢?把你的想法在組內交流一下

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方法嗎?

方法一:豆沙月餅大約是30元,蛋黃月餅大約是40元,再加上水果月餅大約是20元,三樣加起來大約是90元,所以100元夠了。(板書:30+40+20=90)

方法二:3盒加起來是95元,所以100元夠了。

方法三:100元錢,買豆沙月餅後,大約還剩下70元,買水果月餅後大約還剩50元,最後買蛋黃月餅,大約還剩10元(板書:100—30—20—40=10)

方法四:100元錢,買水果月餅後,大約剩80元,買豆沙月餅後,大約剩50元,所以買蛋黃月餅夠了。

剛才小朋友想出了很多方法,現在請你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方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小結:剛才我們小朋友想出了這麼多方法,大家都是先把準確數估計成幾十然後再進行估算,這樣計算起來比較方便,象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

三、練習應用

1、四一班和四2班同學準備在中秋節晚上舉辦一箇中秋晚會,要同學們報名參加,四1班有39人報名,四2班有42人報名,請問(1)大約有多少人蔘加這個中秋晚會?你會估算嗎?(2)四(1)班比四(2)班大約少幾人?

2、四一班和四2班同學為了佈置晚會場地可忙壞了,晚會計劃要做70朵紙花,現在四(1)班已經做好了27朵紙花,四(2)班已經做了44朵紙花,請問大約還要做幾朵紙花呢?

3、剛才我們用估算的知識解決了中秋晚會的問題,在數字王國裏也要用到估算,請你估算一下,下列哪些算式的得數比80大

31+5290—1138+39

請小朋友拿出課桌裏的紅卡片和黃卡片,如果是大於80就舉紅卡片,小於80就舉黃卡片

5、國慶節也快到了,小朋友打算怎樣安排國慶節呢?是啊,青年旅行社決定在國慶期間組織50人去杭州西湖旅遊,為了讓遊客玩得高興,旅行社還特別設計了划船活動,這裏有3種船:

大船:限乘42人

中船:限乘23人

小船:限乘9人

現在有50人,旅行社打算租兩條船,可以怎樣去租呢?小組討論交流

根據小組討論與交流,設計多種乘船方案

1、大+中

2、大+小

3、大+大

為什麼可以租一條大船和一條中船呢?50人夠坐嗎?

為什麼可以租一條大船和一條小船呢?

小朋友想出了3種方法,租一條大船需要租金43元,租一條中船需要租金28元,租一條小船需要租金19元,這3種方法哪一種最省錢呢?(同桌交流)

請學生用手勢表示,説説為什麼,大約要花多少錢?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今天這節課我們用估算的知識解決了很多問題,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時候要用到估算,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課後反思: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一小節,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這一生活情境,意圖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學生了解估算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它簡潔、迅速地解決某些問題、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思想。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體現估算方法多樣化,並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因為估算是非常貼近實際生活的,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應用,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以即將到來的中秋節為主線貫穿整節課。將本課的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入到估月餅,買月餅,中秋晚會等生活情境中。

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讓學生學會估數。在估算中,估數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在新課引入環節,我先讓學生數數數量比較少的月餅,然後出示一堆數量比較大的月餅,讓學生意識到當數量很大,很難準確數出來的時候就可以估計一下,從而引出大約,學會將準確數估計成大約是幾十。

2、討論交流,探究加減法的估算。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估算。以往的精確計算已經在學生腦海裏深深紮了根,因此不免給本課教學帶來一定的負遷移,所以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説説買蛋黃月餅和豆沙月餅大約需要多少元,然後讓學生提一提類似的問題,通過這些簡單的估算使學生先對估算有一定的認識和體驗,然後再讓學生思考老師帶100元去買這3盒月餅,帶的錢夠不夠這一問題。在討論交流中激發求易思維,體現估算方法的多樣化。這樣由淺入深的設計,使學生易於接受,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估算能使計算比較方便。

3、聯繫實際,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用估算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本課的教學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本節課我始終圍繞中秋節這一主線展開,由估月餅,到買月餅,再到中秋晚會,這些情景都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鬆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着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2、體現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

在探究100元錢買三盒月餅夠不夠這一環節,學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連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連減的方法,也有的用加減混合的方法進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勵。當出現了5種方法後,再讓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體現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來理解數學、運用數學。

本課還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比如:在練習環節,讓學生估算一下哪些算式的得數比80大,請學生通過舉牌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有個別小朋友舉錯了牌,還有包括後來的租船問題,讓學生探討哪種方法最省錢的時候,有3個小朋友舉了紅牌,我想這時我應該及時問問他們為什麼要舉紅牌,使他們自己發現錯誤,找到解題的正確方法。現在我這樣一帶而過,明白的小朋友是明白了,可不明白的還是不明白,沒有很好地關注學生的發展。

二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統計——生日》(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

教學過程:

一、創設音樂情境,提出問題。(播放生日快樂歌)

師:同學們今天是淘氣的生日,我們一起來為他唱首生日歌慶祝慶祝好嗎?(學生立即興奮起來,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來)淘氣説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師:誰願意告訴大家你是在哪個月份出生的?屬於哪個季節?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師:到底你們説對了嗎?請看大屏幕: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二月是冬季。

師: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在哪個季節出生的嗎?在小組裏和你的夥伴説説。

師:看來,有的同學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學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學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最多呢?(教師表情疑惑)

(學生七嘴八舌地説自己的意見)

師:大家的意見不統一,可難壞了老師,要想準確知道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最多,該怎麼辦呢?(學生各抒已見,想法不一,學生體會到需要統計大家的意見。)板書:生日——統計

二、親自調查,收集數據

1、調查準備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用統計的方法來調查我們每個大組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最多?

師:下面我們就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調查。你們想怎樣去調查?

生1:可以讓在春季過生日的同學站在一排,在夏季過生日的同學站在另一排……

生2:讓在春季過生日的同學舉手,數一數有多少個?再讓在夏季過生日的同學舉手……

生3:讓每個同學在什麼季節過生日寫在紙上,交給組長進行統計。

生4:讓在春季過生日的伸出一個手指,在夏季過生日的伸出兩個手指,在秋季過生日的伸出三個手指,在冬季過生日的伸出四個手指。

師:看來同學們的方法還有很多。調查前,請小組成員先商量你們打算如何分工調查?

師:調查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不重複、不遺漏)強調安靜。

2、小組合作調查,繪製統計圖

教師重點關注需要幫助的或有不同記錄方法的學生,並進行評比。

3、彙報交流

師:同學們都調查完了,哪個小組願意派代表,説説你們小組是怎樣調查的?結果怎樣?

師提出要求:其他同學仔細傾聽,聽調查的結果和小組裏的人數是否一樣。

師:其它小組的同學和他們的這一小組調查的結果一樣嗎?

大家一起數數統計的人數是否有遺漏。

(各小組依次彙報)生彙報的時候,老師將每個大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數統計在大表格中

三、驗證數據

師:這是剛才大家每個大組調查的結果,老師根據你們的統計繪製出這張班級統計圖。請小朋友們先來數一數在春季過生日的有幾人?夏季、秋季、冬季過生日的有幾人呢?

師:那你們算一算,我們一共統計了多少名同學?再看一看,今天來這裏上課的同學有多少人?説明在統計時有沒有多餘的?有沒有遺漏的?看來,同學們在統計時非常認真。

四、分析統計結果,解決問題

師:仔細觀察圖,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生1:我知道了春季過生日的人數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過生日的比夏季過生日的多8人。

師:如果××同學也來參加我們的統計活動,同學們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個季節出生?為什麼?

五、可能性教學滲透

師:這是笑笑給我們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學做的統計表,你們能根據這個表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請你們在小組裏交流,提出最經典的一個問題考考其它小組。

師:在我們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數排行榜第二多,請你們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數可能有幾個?為什麼?

六、拓展延伸,全課小結。

師:今天這一節課,我們要調查我們班哪個季節出生的人最多的問題解決了嗎?是怎麼解決的?

生:……

師:對,是大家通過親自調查,得出數據,再整理製成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分析得到解決的,也就是統計出來的。

師:在生活當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統計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試中,哪一個分數段的人數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們小組每個同學每個星期的零花錢是多少,也要用到統計。

生3:要知道全校哪個班級的人數最多,也要進行統計。

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能把統計的知識更好的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

點評:今天這一節課,哪個小組表現的突出?

教學反思:

以小朋友們喜歡的“生日快樂歌”引入,新穎、有趣,使學生在開課階段情緒就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要想知道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最多,該怎麼辦呢?”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知識衝突,誘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聯繫生活實際,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將過去的老師講變為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過學生之間交流調查方法,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小組合作前,教師提出了十分明確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項,為後面的調查做好了準備。

在小組合作調查中,教師不停地巡視、指導,與學生一同投入到調查之中,尤其關注需要幫助的小組,將傳統教學中之間的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同時,也使學生經歷了蒐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從活動中體會到成功感。使學生認識到統計的結果和調查的人數必須一致。

在彙報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各組採用的方法,而且各組之間取長補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培養了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教後反思:能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入其中。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圍繞“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最多?”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情緒高漲,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但在小組調查時教師指導的不夠到位,小組內同學合作得不夠理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在學生合作等方面加強指導,注意平時的培養與提高

二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和“説説做做”,練習八第1~3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情感目標: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角的本質特徵;畫角。

【教具、學具】

三角尺、多媒體課件、尺子、學具盒、一張不規則白紙,一張長方形紙、三根小棒、圖釘和硬紙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出示一張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提問:為什麼叫它三角形?引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從學生的認識基礎出發,引入課題自然流暢,學生易接受。]

二、研討互學

師:同學們對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麼請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體上有角。

1.讓學生説説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與同位交流,最後展示)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師:今天來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學習角的認識,知道它是誰嗎?

電腦出示:小馬揹着糧食來到河邊過河,牛伯伯攔住了它的去路説:“小馬,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要過河,先看看這些標誌物上都有什麼?”小松鼠跳起來説:“角、角、角。”小馬迷惑了:“角在哪裏哪?”同學們你們能幫小馬找一找嗎?(同位互相説説,然後電腦演示各種角。)

[以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小馬學習角)為線索,展開對角這個圖形的研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靜態的知識動態化,直觀、形象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有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然後通過讓學生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並指出這些物體表面的角,達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師:小馬認識了角非常高興,牛伯伯告訴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的物體上都有角,你過了河,要時刻注意發現生活中的角。小馬高興地點點頭,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發現了一張不規則的紙,小馬想:這上面有角嗎?

2.讓學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覺,體會角的特徵。(板書)

4.用摺好的角比着在紙上畫角。

5.課件演示怎樣畫角。

6.説説角的組成。

7.讓學生用尺子畫角。(強調尺子的作用。)

8.師:同學們,小馬繼續往前走,這回它更加仔細地觀察,所以它又發現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嗎?(電腦出示)

師小結:像這些圖形,我們都叫它角。(回顧、強調學生一開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畫上的錯誤。)

[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做一做,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練習

1.認一認,辨一辨。

2.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小,讓學生辯論。)

由如何確定一個角的大小,引出做一個活動的角的活動,讓學生比一比,看一看,從而説明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讓學生從認識靜態的角過渡到動態的角,使學生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這也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3.擺角。(用三根小棒擺出三個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誰擺出的角。)

[這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題目,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師小結(回顧本節課所學過的知識)

1.師:閉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研究了有關角的哪些知識,想想角是什麼樣子的,它由哪幾部分組成,角的大小和誰有關,你是怎樣畫角的。

2.質疑問難。

[這既是本節課的一個總結回顧與整理,又是一個很好的放鬆活動,希望學生能從本節課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