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區改革發展的主要成就

在黨和國家、省委省政府和農業部的關懷支持下,經過66年開發建設,特別是近30餘年的改革發展,黑龍江墾區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形成了一個集各類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文化組織、行政組織和政治組織於一體、要素齊全的特殊經濟社會區域,並逐步建立起人大立法授權、政府依法派出、農墾區域管理、內部政企分開的社會行政管理體制。墾區改革發展的主要成就:

墾區改革發展的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按照中央、農業部和省委省政府關於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部署,黑龍江墾區以農業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各項改革,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變革,社會生產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一)農業經營體制發生了深刻變革。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兩自理”、“四到户”為基本特徵、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推行“兩田一地”土地承包制度,穩定土地承包關係,保障農工土地承包權益,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落實國家税費改革政策。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徹底改變了單一國有國營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改變了單純依靠國家投入進行生產建設的投資體制,形成了國家、企業、職工和外資等多元化投資機制和運營機制,激發了廣大職工羣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

(二)農墾整體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改革開放以來,墾區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國有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崛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加。1978—2012年,墾區生產總值由9.7億元增加到114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30.8倍,年均增長10.7%;三次產業比重由37.5:35.6:26.9變為48.4:26.3:25.3。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非公經濟增加值已達到514.5億元,佔墾區經濟總量的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由3.1億元增加到367.9億元,增長了117.7倍。墾區經濟已經步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建成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體系。區域森林覆蓋率達到18.4%。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818.6萬千瓦,農業機械化率達97.5%,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5%。農業勞均生產糧食44噸。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實現了全過程、全面積、全作物的標準化。1978—2012年,墾區糧食生產呈現跨越式發展,糧食總產由47億斤提高到421億斤,增長了7.95倍,從1995年以來十七年間相繼登上100億斤、200億斤、300億斤、400億斤四大台階;糧食單產由每畝204.4斤增加到1003.2斤,增長了3.9倍;畜產品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肉奶蛋總產量由9萬噸提高到235.1萬噸,增長了25.1倍。墾區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重大突破。墾區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着力培育和打造了九三糧油、完達山乳業、北大荒米業等36家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了“米、面、油、乳、肉”等十大支柱產業。注重農業技術服務網絡建設,建立了物流、種業、農機、保險等大型專業公司,服務範圍覆蓋了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部環節。目前,墾區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2380萬噸,處理鮮奶能力130萬噸,生豬肉牛屠宰能力420多萬頭。培育了“北大荒”、“完達山”、“九三”等一批知名品牌,“北大荒”品牌價值達到451.62億元,成為亞洲農業第一品牌。

(五)農場職工羣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革開放以來,農場職工羣眾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由246元增加到20227元,同比增長了14.6倍,年均增長8.4%;人均消費支出由202元增加到9479元,同比增長了10.4倍,年均增長7.1%。農場職工羣眾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城鎮化率達到85%,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0.2平方米,住房磚瓦化率達到92.5%。每百户擁有生活用小汽車9輛、彩色電視機108台、家用計算機62台、照相機28台、移動電話205部。墾區基本步入小康社會。